日本剧多少幕
❶ 日本的电视剧是拍一集放映一集么
日本的电视剧不是拍一集放映一集的
日剧都是一周放映一集,所以集数都不长,一般不会超过12集。
放完正好需要三个月,一个季度。
所以第一部一般被称为第一季,有续集就是第二季。aqui te amo。
❷ 一集电视剧有多少幕
375集,是对话形式的。
可以再提问。~~~~~~~~~~~~~~~~望采纳
❸ 日本经典连续剧
北国之恋/北国而来
这片子在日本很有名,从81年放到了2002年,你当时看到的只有80年代拍的一部分
下面是介绍,下载的话verycd有
【中文剧名】:北国之恋
【日文剧名】:北の国から
【电视台】:富士电视台
【首 播】:1981-10-09
【回 数】:24集 + 10集
【导 演】:杉(山)田成道
【编 剧】:仓本聪
【演 员】:田中邦卫 吉冈秀隆 中岛朋子 竹下景子
【格 式】:MKV
【语 言】:日语
【字 幕】:日文 + 中文(24集+5集下) + 中英(24集)
【制作出品】:富士电视台
【剧情简介】:
日本连续剧《北国之恋》以温情慈爱的笔触,描写家庭亲情之爱,人性之爱。离了婚的父亲带着一对儿女从东京来到充满田园风光的日本北方小岛生活。影片细腻地描写他们从学校走入社会工作,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剧中人物尽管有着各种不如意的生活经历和自己无法掌控的现实,但他们最终都能战胜所面临的逆境,更加理解身边的人和事。
该剧首批81年在日本播出后,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剧目。87年至2002年,又每年一次地用同班创作人员和演员,演出新的剧集。这种近乎纪录片的手法,也是它获得25-30%收视率的原因之一。
《北国之恋》被赞誉为“高尚精美的人性戏剧”,在日本多次获奖,该剧剧本还被选为日本高中语言教材,其拍摄地点日本北方小岛后也成为热心观众争相游览的旅游景点。
【人物介绍】:
主演: 田中邦卫饰黑板五郎
吉冈秀隆饰黑板纯
日本电视剧《北国之恋》被赞誉为“高尚精美的人性戏剧”,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在日本很受欢迎,多次获奖,该剧剧本还被选为日本高中语言教材。该剧以温情慈爱的笔触,描写家庭亲情之爱,人性之爱。离了婚的父亲带着一对儿女从东京来到充满田园风光的日本北方小岛生活。影片细腻地描写他们从学校走入社会工作,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剧中人物尽管有着各种不如意的生活经历和自己无法掌控的现实,但他们最终都能战胜所面临的逆境,更加理解身边的人和事。在剧中扮演兄妹的吉冈秀隆、中岛朋子都是从10岁起就开始参加该部电视剧的拍摄。此外,在本剧中客串出演的有竹下景子、宫泽理惠等着名演员。
田中邦卫曾因在《背叛》《非凡的勇气》《八墓村》等影视剧中的演出赢得了很好的声誉,而中国观众记忆最深的则是他在《追捕》中塑造的反派角色横路竞二。他的长相绝对是日本一大怪,20多年一脸猥琐相不改,也是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经常挂在嘴皮子上讥笑人的形象(电影中的横路吃了神经阻断剂,傻了),但演技绝佳(看着看着就想起了李保田),但如果你看了他主演的电视剧《来自北国》,马上会觉得这个怪人一下变得那么慈祥和温情脉脉,他也因此而在日本小学生中一次“最希望当自己爸爸的人”的调查中荣登第一位。在《北国之恋》中,他扮演的父亲朴实、勤劳、忠厚,为了一对儿女付出了一生的精力。
影片中被姿三四郎称为“前辈”的田中邦卫,1932年岐阜县出生, 丽泽大学外语系毕业。 大学毕业后,曾在故乡岐阜当过初中教员。 1957年在今井正监督的电影‘纯洁的爱情故事’首次演出。代表作品莫过于可称为日本国民剧的《来自北国》,他饰演的父亲角色“黑板五郎”受到了欢迎;在《没有仁义的战斗》中意外性的反派角色引起了回响,演技受到肯定,曾荣获日本演艺学会最佳男配角奖的各种奖项,现在以电影,电视为中心仍活跃在演艺界。
【连续剧版各集列表】:
1981-10-09 第1集《廃屋》[弃屋]
1981-10-16 第2集《手纸》[信函]
1981-10-23 第3集《决意》[决心]
1981-10-30 第4集《女弁护士》[女律师]
1981-11-06 第5集《キツネ》[狐狸]
1981-11-13 第6集《マフラー》[围巾]
1981-11-20 第7集《电话》[电话]
1981-11-27 第8集《水道》[水道]
1981-12-04 第9集《来访》[来访]
1981-12-11 第10集《奇迹》[奇迹]
1981-12-18 第11集《家出》[离家出走]
1981-12-25 第12集《罠》[陷阱]
1982-01-08 第13集《帰京》[返回东京]
1982-01-15 第14集《UFO》[不明飞行物]
1982-01-22 第15集《事件》[事件]
1982-01-29 第16集《転校》[转校]
1982-02-05 第17集《别离》[别离]
1982-02-12 第18集《いかだ下り》[木筏漂流]
1982-02-19 第19集《后悔》[遗憾]
1982-02-26 第20集《転勤》[转让]
1982-03-05 第21集《再会》[重逢]
1982-03-12 第22集《诞生日》[生日]
1982-03-19 第23集《破れた靴》[撕毁的鞋子]
1982-03-26 第24集《丸太小屋》[木屋]
【特别篇】:
在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后,原班制作和演员又拍摄了多部特别篇,经过21年间的拍摄期间陆续播出。2002年的《2002遗言》为本剧系列的完结篇。
1983-03-24 第1集《83冬》[83 冬天]
1984-09-27 第2集《84夏》[84 夏天]
1987-03-27 第3集《87初恋》[87 初恋]
1989-03-27 第4集《89帰郷》[89 返回家园]
1992-05-22 第5集《92巣立ち》[92 新生]
1995-06-09 第6集《95秘密》[95 秘密]
1998-07-10 第7集《98时代》[98 时代]
2002-09-06 第8集《2002遗言》[2002 遗嘱]
【纪念版】:
2002-08-23 上集《1980-1987 记忆》精简版
2002-08-30 下集《1988-1998 记忆》精简版
❹ 为啥日剧都那么几集
日剧通常只有10-11集(NHK大河剧除外) 1是和收视疲劳度有关 2是(应该是重点吧),日剧是以季度为档期,一年分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剧,每星期播1集,一般一个剧集是在三个月内播完,大概也就是10-12集左右,季度间有短暂的修整期。像世界奇妙物语这样题材的电视剧,估计里面每一个小故事就能够美剧排上一段时间了。
剧情引人入胜,从无冷场,欲罢不能,看完一部剧能反思出很多东西,久久不能忘却。很多人为了等下一集,玩了命的催促字幕组,其日剧吸引力可见一斑。在日剧里面就是看到自己的生活,老气的电风扇,大量的2次使用的一次性筷子,用的破破烂烂的背包,人们去挤促销的产品。而不是韩剧那些什么社长那样虚伪的奢华。
具体到每周的播出时间,古代七天一星期的历法被称为七曜历,七曜,即日、月和水、火、土、金、木五星,我国民间把星期天称为日曜日,星期一称为月曜日,而现在日本仍然这样称呼。从周一到周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比如说月九即星期一晚上九点剧。
日剧的黄金时段是晚上8点到11点。月九,木十、金十、土九和金九是比较受关注的。一般来说TBS的强档是木十和日曜剧场,Fuji TV的是月曜9:00PM(所谓的"月九"),这个时段多是爱情剧, 名演员。日剧一般一集一个小时(包括广告,我们看到的已经是剪切了的,只剩赞助商的广告,所以一般是46分钟。),当然初回和终回有的会播放扩大的SP,有的竟达到3小时,如《诈欺游戏》。而大于11点的就是深夜档。因为日剧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各个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因此深夜档也受到了相当的关注。还有特殊时段的日剧,如NHK晨间剧,TBS午间剧,TV-tokyo 夕方剧。
目前看日剧主要通过bt下载。日菁字幕组,琵琶行字幕组,日史译组,猪猪论坛,很多地方都提供日剧下载。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学生,建议来看日剧,上班的人会更有信心迎接工作,学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
况且11集短小日剧,很适合时间不充裕的人士观看。
大河剧是指NHK拍摄的,以史实为基础的电视剧.剧中的主角及主要经历都是完全符合历史史实的,且剧本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一般日剧一个季度(11集左右)就播完了.
大河剧都是播一年(50多集,一周更新一集)才会结束 .http://ke..com/view/16803.htm?fromenter=%C8%D5%BE%E7&fr=ala0_1_1
❺ 日本戏剧的戏剧种类
日本戏剧分为传统的古典剧与明治维新后受西方戏剧影响产生的近代剧两大类。古典剧中又有“能”、“狂言”、“木偶净琉璃”、“歌舞伎”等剧种。 能
日本最早的剧种“能”出现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早在10世纪前后, 日本从中国输入“散乐”,促进了日本杂艺的发展。12世纪末,每当宫廷祝典或各大寺院举行法会,总要举行演艺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猿乐能”,后简称为“能”。在民间,农民庆丰收时也举行艺能表演,称为“田乐能”。14世纪初,出现了许多演“能”的剧团。在京都一带出现了“大和四座”(“座”即剧团),其中“结崎座”势力最大。
“能”的成熟离不开当时“结崎座”的杰出艺人观阿弥、世阿弥父子的功绩。他们父子得到当时幕府的最高统治者足利义满的赏识,受到了保护,使这个剧种完善起来。世阿弥不但演技超群,而且是“能”的脚本(谣曲)作者和戏剧理论家。他传世的着作总称《世阿弥十六部集》,被认为是日本最值得珍视的美学着作。
“能”由3种要素组成,即脚本(包括歌词和念白)、“型”(舞蹈程式)和“□”(乐器伴奏)。谣曲中的歌词,吸收了大量的和歌与汉诗中的名句。谣曲现存的底本有1700余种,今天仍在上演的有240余种。“能”的作者,大都是演“能”的艺人。观阿弥写有《自然居士》、《小野小町》等剧目;世阿弥写有《高砂》、《实盛》等上百种剧目。观世十郎元雅(世阿弥的长子)写有《隅田川》;观世小次郎信光写有《游行柳》、《安宅》;金春禅竹写有《小督》、《竹生岛》等着名剧目。日本的古典“艺能”实行世代相传的“宗家制度”,他们保持各自流派的艺风。“能”的流派是17世纪以后形成的,共有观世流、宝生流、金春流、金刚流、喜多流5个流派。
狂言
与“能”同时出现的“狂言”,兴起于民间,本是一种即兴的、简短的笑剧。到15世纪中叶,“狂言”的剧目臻于定型,分成3个流派:大藏流、鹭流和泉流。从世阿弥时期起,“狂言”插在“能”每次演出的几个剧目中间演出。到17世纪以后,“能”被定为德川幕府举行庆典时演出的指定剧种,“狂言”附随“能”受到保护。狂言是一种短小的反映现实的笑剧,以滑稽诙谐取胜,现存剧目约有300出,其中最能表现“狂言”特色的是描写地主与奴仆矛盾的剧目。这类剧目大多写聪明伶俐的奴仆捉弄主人的故事。其他如鬼神与人的矛盾、僧侣与施主的矛盾、丈夫与妻子的矛盾等等,也都极尽嘲笑、揶揄或讽刺之妙,反映了时代的民主精神。“狂言”的代表剧目有《二个大名》、《武恶》、《附子》、《忘了布施》、《爱哭的尼姑》、《雷公》、《争水的女婿》、《镰刀剖腹》等等。
歌舞伎
“歌舞伎”源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出云地方一个名叫阿国的巫女来到京都表演一种狂舞,配以当时的民谣“小歌”,以后由年轻女子表演,称为“女歌舞伎”。后流行于妓女当中,被统治者明令禁止,于是改由男扮女装表演,称为“若众青年歌舞伎”。17世纪中期又一度被禁。后经改进,艺人将这种歌舞与科白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多场次的大型古典剧,成为德川时期最主要的剧种。17世纪中叶,江户首先出现了中村座、市村座、森田座等剧团。歌舞伎实行宗家制度,历代名优都是家系相承,主要有市川家、中村家、尾上家等等。
歌舞伎《鸣神》剧照
元禄年间(1688~1703)京都出现了歌舞伎名优阪田藤十郎(1647~1709),以擅演男女情事、演技逼真而名噪一时。他与近松门左卫门(~1724)合作,演出了近松创作的许多殉情剧,如《名妓夕雾七年祭》、《倾城佛之原》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华世态。同一时期江户出现了歌舞伎名优第一代市川团十郎(1660~1704),他擅长武打戏,成为江户歌舞伎的特色之一。他的后继者代代擅长演武戏,至今已传了11代。明治维新后,歌舞伎仍保持着兴盛势头,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3个名演员:市川团十郎(第九代)、尾上菊五郎(第五代)、市川左团次。他们对恢复歌舞伎的活力起了很大作用。
木偶净琉璃
简称为“净琉璃 ”,正如名字所说相当于我们的木偶剧(不专业说法)
在“元禄时期”前后,大阪与京都一带的木偶净琉璃剧(“净琉璃”原指曲调,后来又指它的脚本,也可做剧种的名称)在唱腔方面及操纵木偶的技巧方面都出现了长足的进步。大阪的木偶剧演唱名艺人井上播磨掾(1633~1685)为木偶净琉璃剧的开山之祖,继之在京都出现了名演唱家宇治加贺掾(1635~1711),随后又在大阪出现了竹本义大夫,亦称竹本筑后掾(1651~1714),使净琉璃在唱腔上大为创新。又因竹本义大夫和近松门左卫门的合作,促成了净琉璃戏剧艺术的提高,使之成为表现复杂情节、细致刻画人物性格的成熟的戏剧。竹本请近松做剧团的专属脚本作者,他创作的社会剧对以后古典剧的发展影响深远。
此外,作者尚有纪海音(1663~1742)、文耕堂(生卒年不明)、并木宗辅(1695~1751)、竹田出云(1691~1756)、近松半二(1752~1783)、平贺源内(1728~1779)等人。其中竹田出云写的武家历史剧《义经千株樱》、《假名手本忠臣藏》等,后被移植成歌舞伎节目,直到20世纪仍在上演。这些都是带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历史剧,反映出武士阶级的封建思想意识。
18世纪上半期,以京都大阪一带为发祥地的木偶净琉璃十分兴旺,压倒了歌舞伎,但到了18世纪下半期,这种形势逐渐反转过来。由于歌舞伎汲取了木偶净琉璃的表演、音曲、脚本各方面的长处,不断丰富自身,加之京都、大阪一带的歌舞伎艺人和剧作者大量转移到武家政权的首府江户,使得江户的歌舞伎中又出现了一些名艺人,如中村富十郎、濑川菊之丞等,从而更促进了歌舞伎的成熟。19世纪后半期,木偶净琉璃日渐衰微,只在京都有一个文乐座剧团,作为古典剧种的继承者,被保存下来。 在明治维新初期,有人将古典的歌舞伎加以改良,从而出现了“新派剧”。但演技幼稚,上演剧目是流行小说改编的。不满于这种状态的人,决心将西方的着名话剧搬上舞台。1906年W.莎士比亚的研究家及译者坪内逍遥(1859~1935)和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们组成了文艺协会,并设立了演剧学校,于1911年举行毕业公演,上演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称为新剧(即话剧)。次年又在帝国剧场上演了H.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次演出,扮演娜拉的松井须磨子,一跃成为有名的新剧女演员。文艺协会举行了10多次莎士比亚剧作实验性的演出,对培养新剧女演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09年,剧作家及戏剧研究家小山内薰(1881~1928),自欧洲回国后,与歌舞伎艺人、第二代市川左团次合作,组成了实验性的剧团自由剧场。这两个组织,竞相上演了许多西方名剧,对日本新剧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特别是自由剧场所上演的各种西方名剧对促进日本作家进行戏剧创作起了一定作用。1913年前后一度形成了新剧的热潮。当时出现了10多个剧团,但只有由岛村抱月、松井须磨子组成的已经职业化了的艺术座坚持下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先驱性的新剧运动的促进下,“白桦派”与“新思潮”的小说作家们,也开始创作戏剧作品。如白桦派的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写了《他的妹妹》、《一个青年的梦》,反映了作者反战的立场。属于新思潮派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家山本有三(1887~1974)写了《津村教授》、《杀婴》、《生命之冠》等。新思潮的作家久米正雄写了《牛奶店的两兄弟》。菊池宽(1888~1948)发表了《屋上的狂人》、《藤十郎之恋》、《超越复仇》、《义民甚民卫》等剧作。独幕剧《父归》(1917)对日本封建家长制进行了批判,在作剧技巧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经市川猿之助搬上舞台后赢得观众,2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本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剧作家,如中村吉藏(1877~1941)、秋田雨雀等。后者后来成为无产阶级演剧的元老。20年代,岸田国士提倡“纯粹戏剧”,比较重视戏剧语言的文学性,写有《牛山旅馆》、《纸气球》等剧。小说家兼剧作家久保田万太郎写有《大寺学校》等剧本。
在演出方面,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由职业演员重新掀起了新剧运动,出现了森田守弥主持的文艺座,市川猿之助主持的春秋座和“新派”俳优的花柳章太郎主持的新剧座。他们主要是上演日本剧作家的作品,因此武者小路实笃、菊池宽等人的作品得以搬上舞台。
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东京的商业性大剧场全部被毁。在国外考察戏剧的小山内薰回国,并由他的弟子、导演土方与志(1898~1959)出资兴建了“筑地小剧场”,新剧界从此有了自己的剧团与剧场。筑地小剧场提倡非商业化的实验戏剧。这个剧团最初的 2年间,由小山内薰、土方与志两人担任导演,主要上演翻译剧。在上演А.П.契诃夫、□.高尔基、Н.В.果戈理、莎士比亚等人的戏剧的同时,也介绍了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日本作家创作的戏剧则上演了武者小路实笃的《爱□》、久保田万太郎的《大寺学校》等少数作品。1928年小山内薰逝世,剧团因内部分歧,分裂为“新筑地剧团”和“剧团筑地小剧场”。筑地小剧场历史不长,但培养了很多人才,在日本新剧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当“筑地小剧场”为提高戏剧艺术不断进行努力的时候,新剧界出现了两个新的动向,其一是歌舞伎演员河原崎长十郎、市川团次郎与戏剧家池谷信三郎、村山知义合作,组成了艺术主义的剧团“心座”。另一个则是“无产阶级演剧运动”。
日本无产阶级演剧运动始于1926年发生的共同印刷公司工人大罢工时,由秋田雨雀主持的先驱座一些成员,为了支援罢工斗争,组成了“皮包剧场”。同年,由这些人与筑地小剧场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成员小野宫吉、千田是也等人及心座中村山知义等人,共同组织了前卫座。筑地小剧场分裂为 2个组织后,都很快转向左翼。1929年组成了日本无产阶级剧场同盟(略称“普罗特”)。1926~1934年,“普罗特”配合当时革命运动,向广大工农阶级及都市的劳动阶层进行革命的启蒙教化活动,同时,在全国十几个地区组织了“自立剧团”,并组织了数百个戏剧研究社团或观众社团。1930年“普罗特”参加了国际工人演剧同盟。
在这一期间,出现了许多革命剧作家,其中有久板荣二郎(1898~1976)、久保荣(1901~1958)、藤森成吉(1892~1977)、村山知义等。主要作品有村山知义的《暴力团记》、《志村夏江》,三好十郎(1902~1958)的《满身伤痕的阿秋》、藤森成吉的《茂左卫门磔刑》,久保荣的《五□城的血书》等。导演方面则有村山知义、佐野碛(1905~1966)、杉本良吉(1907~1939)、八田元夫(1903~1976)、千田是也(1904~1994)、土方与志等人,他们也是左翼演剧运动的骨干力量。这期间培养的着名女演员有山本安英(1905~)、杉村春子等。
1934年,无产阶级文艺运动遭到镇压,“普罗特”被当局解散。戏剧界在当局允许上演的情况下,由新协剧团、新筑地剧团作为左翼戏剧的支柱,尽量上演一些具有进步倾向的戏剧,如久保荣创作的《火山灰地》,久坂荣二郎创作的《断层》、《北东之风》。
另一方面,剧作家岸田国士于1932年与演员友田恭助、田村秋子夫妻主持的筑地座协作,上演了剧作家小山佑士(1906~)、森本薰(1912~1946)、田中千禾夫(1905~1995)等人的一些作品。真船丰(1902~1977)于1934年发表了《鼬》,由久保田万太郎主持的创作座上演,博得了好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剧又重新活跃起来。文学座、俳优座、民艺剧团、新协剧团、东京艺术剧场是战后初期主要的剧团。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新剧已成为经常在大剧场上演、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的重要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