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檗宗有哪些寺院
‘壹’ 万福寺的简介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的黄檗山。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对万福寺进行了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各位护法,多次度海联名邀请该寺的隐元东渡弘扬佛法。1654年5月隐元率领徒众三十人南行,7月5 日抵达日本长崎。到达日本后,又得到天皇和德川幕府德川家康将军的优待,在京都宇治赐地建立寺庙。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命名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并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州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华访问。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作纪念。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贰’ 日本禅宗主要是哪些
日本禅宗
禅宗在日本成立教晚,但禅宗在日本佛教史、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史,以及整个日本的历史上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禅宗来自中国。当禅宗在它的故乡发展至顶峰,在它最丰富饱满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自然地就传到了东邻这个被称为"扶桑"的岛国。日本禅宗是随中日两国禅师的密切交往而形成并逐步发展的。日僧明庵荣西可谓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在宋代,他两次来中国,受传临济心印,归国后大兴临济禅法,从而,临济宗作为日本禅宗的最早宗派诞生于日本。
荣西之后,其弟子们承师遗志,作了不懈的努力,其结果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行勇、荣朝以至法孙辨圆、觉心等致力于荣西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在日本弘扬、传布临济宗,使临济宗的组织、礼仪等方面不断完善,临济宗的势力因而大增,声势宏远。其二,荣西的再传弟子希玄道元随师明全入宋求法,历访名刹,遍参大德,最后得天童寺长翁如净的启发而豁然开悟,并蒙印可,传授秘蕴和衣具顶相,归国后,大力弘扬曹洞宗风,从而开创了日本禅宗的另一大派--曹洞宗。从此,临济、曹洞两宗作为日本禅宗的两大宗派,一直并行发展,源远流长,在日本禅宗史、日本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中国宋末元初,为避战乱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禅僧陡增,使日本禅宗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时之间,禅风大振,几乎压倒佛教的其他所有宗派。据说当时传到日本的禅宗流派就有二十四派之多。然而,这林林总总的分支派别,实际都还是在临济禅、曹洞禅两大主脉上展开。临济、曹洞两宗经过镰仓、南北朝与室町时代,名师辈出,更为发展,更为兴盛。临济宗的"梦窗国师"和"大灯国师"分别开创了"五山十刹"的官寺禅派和主要在民间传播的大德寺派、妙心寺派,形成了日本临济宗发展的两大线索。曹洞宗的莹山绍瑾则一改道元以来只重视打坐的枯淡的禅风,将流行于民间的一些祈祷、修法仪式也吸收进曹洞禅法,致力于禅的民众化,故在民间大受欢迎。绍瑾的弟子明峰索哲、峨山绍硕又开创了"明峰派"、"峨山五派",他们分别传授佛法于西方,曹洞宗大盛。
日本禅宗在经历了镰仓、南北朝与室町的鼎盛后,进入江户时代,已开始出现颓势。但这时中国黄檗山住持、临济高僧隐元隆琦的到来,打破了当时禅林的沉寂的局面。隐元在宇治开创黄檗山万福寺,创立日本黄檗宗,成为日本佛教史上一大事件。黄檗宗作为日本禅宗又一独立的宗派的出现,表明日本禅宗已经完成了它最后的宗教组织建设。隐元还将中国明代盛行的"念佛禅"带到了日本。这一从中国传来的独特的禅法不仅在日本站住了脚,而且大大刺激里本已处于停滞状态的临济、曹洞两宗。两宗重振宗风,终于使日本禅宗三派鼎立,长盛不衰。
日本禅宗产生于镰仓时代。镰仓时代是幕府执掌政权、武士统治的开始。日本禅宗从它产生那天起,就与幕府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幕府政治在镰仓时代结束以后,又经历了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两个时期。在长约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禅宗曾随着几代幕府政权的兴衰而消长。但总的说来,它是在以幕府为首的武士支持下,得到相当大的发展。故人们有时说,日本禅宗是武士的宗教。
作为"武士的宗教"的日本禅宗,在当时主要以两大派别出现,即临济宗和曹洞宗。这两派又都在幕府武士中形成了自己的阵营,即临济宗主要和幕府上层武士关系密切,而曹洞宗则注重在地方上的发展,得到各地领主地头等中下武士的支持。当时流行的"临济将军,曹洞土民"是很能概括这一特征的。
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荣西在宣传介绍禅宗时,受到天台宗僧人的攻击,因而他写下了《兴禅护国论》,强调"兴禅"可以"护国",这就把禅宗与国家的关系紧密结合了起来,为此,得到了幕府将军源赖家的信奉和支持。源赖家不仅为他在京都建造了建仁寺,又请他到镰仓,开创了寿福寺。荣西在关西和关东传布禅宗,都是凭借了幕府的势力。
荣西以后的临济宗的发展,基本仍是循此路线,一些着名禅匠都与幕府上层关系密切,并积极在武士之间传授禅法。如"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入宋从无准师范学禅,回过后,受到摄政九条道家的崇信,在京都特意为他创建了东福寺。此后,辨圆又应请为幕府的执权北条时赖和嵯峨上皇授菩萨戒,其禅法在朝廷与武士之间很有影响。又如东渡弘禅的中国禅僧兰溪道隆,一到日本就受到镰仓幕府的欢迎,掌权的北条时赖为他建造建长寺,闻风而来参禅者很多,影响深远。中国禅僧无学祖元也深受幕府的崇信,北条时宗为他建圆觉寺,他的禅法在武士间影响很大。另一位赴日的元代禅僧一山一宁,也受到北条贞时的尊崇,请他住持建长寺、圆觉寺,后又移住京都主南禅寺。如此等等,我们完全可以说,日本的临济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靠镰仓幕府而兴起并逐渐发展的。
南北朝与室町时代,幕府将军独裁,武士专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众困苦不堪。在佛教各派趋于沉寂的大背景下,禅宗却一家独盛,这与禅宗的休息方式有很大关系。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趋于淡泊,禅宗以明心见性为标榜,这符合一般人的心理,所以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临济宗此时出了梦窗疏石和宗峰妙超两位大师。梦窗学问渊博,道誉隆高,深受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的敬仰,足利尊还皈依了他。另外,梦窗又受醍醐天皇尊重,诏入皇宫,特赐锦座,敕赐"国师"之号。作为"七朝帝师"的梦窗,周旋于朝廷与幕府之间,为调和其中的矛盾作了极大努力。梦窗门下弟子云集,活跃于室町时代所创立的"五山十刹寺",形成"五山官刹禅派"。"五山十刹"之制本就是室町幕府足利义满制定的,所以当时的"五山禅僧"也就成为室町幕府政治中的重要工具,他们经常参与军政外交机要,为幕府起草政治外交文书,有的还作为国使出使邻国。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有利于禅宗的兴盛。
即使在江户时代,禅宗已走向衰落,但临济宗仍与幕府关系密切,并由此得以维持。如江户初期的以心崇传,深受德川家康、德川秀忠两代幕府政权中枢的信赖和重用,除被请参与军政、外交机要以外,还被任命制定了如"寺院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武家诸法度"等一系列德川政权确立期的重要法度。在他后来的大德寺派的泽庵宗彭,也得到将军德川家光的皈依,在当时宣传以禅为背景的武道哲学。
曹洞宗作为日本禅宗的另一大派别,也与幕府武士有着密切关系,但因宗风不同,所以主要在武士的中下层传布。
曹洞宗的开山祖师道元在初传曹洞禅法时,也曾受到朝廷与幕府的崇信,北条时赖闻其道誉,深表敬慕,请他到镰仓授菩萨大戒,并托道元的首座弟子元明将施舍永明寺土地的字据带回。但道元不喜好交结权贵,不近王臣,他对元明私自接受时赖的字据非常生气,将其赶出了山门。他自己则从不主动结交那些显贵,因为他所宣扬的"默照禅",最基本的应是在僻静山林一心坐禅,"不顾万事,纯一辨道"。
道元之后,曹洞宗的又一位杰出僧人是莹山绍瑾。他在加强曹洞宗派的建设,制定曹洞清规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曹洞宗得到了很大发展。另外,绍瑾尤为重视禅的民众化,他改变了道元的只重视打坐的枯淡的禅风,对下层社会的教化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将禅普及于广大民众,从而得到地方各地领主地头等中下武士的支持。
绍瑾以后曹洞宗的发展,基本上仍是遵循了绍瑾的禅风,注重地方在扩展教线,充分吸收民间及其他宗教所盛行的一些祈祷仪礼、修法仪礼,这样使得布教方式更为简便,对一般的下层民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到室町幕府时代,曹洞宗在全日本广泛流传。
即使最晚立宗的黄檗宗,因幕府政治已近尾声,日本禅宗的发展虽已过了它的黄金时期,但黄檗宗还是得到了德川幕府的支持。隐元赴日,先住长崎,声闻全日本,后应邀到外地传禅。他率弟子们来到江户,晋见了德川幕府家纲将军,计划筹建寺院。是年,以家纲为施主,以隐元为开山祖的京都宇治黄檗山万福寺正式建成。
禅宗之所以能如此地在日本武士中受欢迎,乃至成为"武士的宗教",如前所说主要与其修行方式以及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环境有关。另外,禅宗的许多宗教特质也被认为特别吻合于武士道精神。如禅僧视死如归,生死一如的思想,对武士的忠孝、武勇、不畏生死的精神就影响很大。又如禅宗以寡欲质素为宗旨,要求禅僧克服营私纵欲的念头,这与武士们提倡的廉洁操守也很相似。另外,禅宗把佛教的教理化为具体的日常生活,搬柴运水,都是佛事,不立文学,以心传心,见性成法。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更受广大武士的欢迎。
总之,日本武士道的德目,以忠孝、武勇、慈悲、礼让、勤俭、质素为主。而这些内容,几乎可说全与禅宗的教义相契合,所以禅宗自中国传入日本后,进一步激发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士阶层中广为流行,乃至被定为完成武士人格修养的基本方法。武士们对禅宗的修行方式极为注重,禅宗的高僧都得到幕府将军和武士的尊敬、拥戴,无论是"临济将军",还是"曹洞土民"。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能在近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保持繁盛局面的原因。
在日本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它的传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后,借助于佛教徒的传教求法运动,即依附于佛教的东渡而传到这个岛国的。
中国禅宗的东传,正值宋代;日本禅宗的创立并兴盛,也已在镰仓及此之后,所以从这时开始(即中国的宋、元、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就主要是依赖中日两国的禅僧了。禅宗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禅宗而传到日本的宋代文化,最突出的莫过于宋代理学。最早的传播者是日本律学沙门俊仍。他于建久十年(1199)入宋学习天台、禅和律,建历元年(1211)回国,带回了大量的佛典和儒家经典。在他之后,东福寺的开山祖圆尔辨圆也于1242年自宋带回数千卷典籍,并亲自撰《三教典籍目录》。这些典籍对于日本五山儒家、诗文学的兴盛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中国禅僧兰溪道隆和一山一宁对传播宋代理学也贡献颇大。道隆在上堂传授禅法时就常借用儒学"四书"中的思想,通过对僧侣参禅者说禅,把宋儒的哲学杂糅到佛法禅学中。一宁学识渊博,他在日本二十年,除了大振禅风外,还积极传播宋学。后来日本着名的宋学先驱虎关师炼、雪村友梅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室町时代,五山十刹正式确立。五山不仅成为当时禅宗的中心,而且逐渐兼有了宋学研究中心的作用。由春屋妙葩主持开印出版的"五山版",不仅有大量的禅书,还有很多的儒典。五山禅僧中更是涌现出不少精通宋学的学者。因为他们的努力,宋学边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广泛传播开去。直到江户时代,宋学本来附着于禅宗的文化形态,才逐渐离开其本体而成为独立的存在,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除此而外,因为中日禅的密切交往,随禅宗东渡来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可谓林林总总。从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引进中国的吃茶风习和吃茶方法,成为日本"茶祖",到明末隐元等带来大批书画,黄檗山遂成为中国书画美术馆;从辨圆、绍明、道元等人从中国带回先师的顶相,到江户日本书法史出现的以隐元、木庵、即非为代表的"黄檗三笔",乃至义堂周信的文,绝海中律的诗,春屋妙葩的出版事业,梦窗疏石的庭院建筑……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真是既深刻又广泛,从而形成了今天具有特殊意义的日本"禅文化"这一概念。"禅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说是伴随着禅宗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展、流传的基础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印度的禅传入中国,经过发展,有了中国的禅宗。中国禅宗又东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禅宗。日本禅宗对中国禅宗并不只是全盘地吸收,不是简单的翻版。因为历史线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禅宗要适应这岛国的政治、文化氛围,就必须有新的发展。这实际是从荣西在建仁寺内设立真言院和止观院,安置禅、真言、天台三宗,融合三宗思想,形成日本临济宗就开始了的。所以说,日本禅宗虽源于中国,各派的思想和风格基本上也保持了中国禅宗的特征,但它又是中国禅宗的发展,无论其思想体系,还是修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性。日本禅宗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宗教体系,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有意义的是,从印度禅到中国禅宗,从中国禅宗到日本禅宗,这是"禅"一步步"东渐"。但日本禅在完成了它从思想到组织的建设以后,却又返回"西行",与西洋思想相接触,在西方世界--欧美各国传播,使欧美近年来禅学风行,大大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禅的西行,从明治时代就开始,直至今日仍在进行着。其中,镰仓圆觉寺的主持释宗演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而其高足铃木大拙则终身以此为己任,在把禅宗介绍到西方、推动欧美禅法上,起了巨大作用。
如果说当年中国禅宗在其东邻日本结出硕果的话,今天日本禅宗在西方世界又放异彩,这是日本禅的又一大发展。
‘叁’ 日本佛教都有哪些宗派
佛教自六世纪传入日本以后,经过奈良时代(710~785)、平安时代(794~1192)以至鎌仓时代(1192~1380),前后约七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宗派。奈良时代有三论、法相、华严、律宗、成实、俱舍六宗,称为“南都六宗”;汉文大藏经亦在此时期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初期有天台、真言二宗,称为“平安二宗”;以上八宗,主要为当时日本贵族上层社会所信仰。到了鎌仓时代,禅宗、净土宗、日莲宗相继兴起,佛教始流行于日本民间。佛教传入日本后,与日本传统文化结合,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氏族化的宗派。在历史上,佛教对日本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佛教在日本社会上仍有相当大的势力。为了方便了解日本佛教,现将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简介如下。
奈良、平安时代的宗派
三论宗慧瓘创立。慧瓘乃隋嘉祥寺吉藏弟子,于公元625年往日本,住飞鸟元兴寺弘讲三论,开始建立三论宗,成为日本有佛教宗派之始。慧瓘的门徒很多,而以福亮、智藏、道慈最有名,他们都曾入唐学习“三论”,通常把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论宗的“三传”。三论宗因强调理论研究,忽视了宗教实践,在日本流传不久后便逐渐衰歇。
法相宗日本法相宗有四传。第一传是道昭。道昭,奈良元兴寺沙门,于公元653年随遣唐使入唐,受教于玄奘门下。在唐七年,归国后住元兴寺,盛弘法相学说。第二传是智通、智达。二人同于公元658年渡海入唐,谒玄奘、窥基师弟学法相教义,业成返国,弘传所学。第三传是智凤、智鸾、智雄等人。他们奉旨赴唐,跟智周学唯识教义,后返日本大弘其宗。第四传是玄昉。玄昉,智凤的再传弟子,公元717年乘遣唐使船赴唐,从智周学习法相教义,在唐十八年,蒙玄宗皇帝赐以袈裟,于734年赍同所得经藏归国,住在兴福寺,大弘所学。古来把以上第一、第二两传合称为“南寺传”或“元兴寺传”,而把第三、第四传称为“北寺传”或“兴福寺传”。法相宗至今仍有流传。
华严宗由唐道璿传入日本。道璿,洛阳大福先寺僧侣,受日本入唐学僧荣睿、普照之邀,于公元736年携《华严》章疏渡日,弘扬华严。当时新罗高僧审祥来到日本,住大安寺,他精通华严宗深义,于740年应邀在金钟寺道场,首次开讲《华严经》,为日本华严宗初祖,华严宗从此开始兴起。到鎌仓时代,虽然有凝然、高弁等高僧的弘扬,但他们只停滞在教义研究上,并未普及民间,教势渐衰,总本山是奈良东大寺。
律宗唐鉴真所创。日本沙门荣睿、普照等于733年相偕入唐,求学戒律,时闻扬州大明寺鉴真为当代律学名德,遂恳请东渡弘化。鉴真当蒙允许,即于743年和其弟子赍同经卷法物等启舟东行,六次航海,十载奔波,不辞九死一生之艰阻,终于在753年抵达日本,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翌年进入京师。天皇下诏安置在东大寺,兴筑戒坛,天皇、皇后和皇太子等四百余人登坛受菩萨戒,日僧灵裕、贤戒、志忠等人皆舍旧戒从受新戒,为日本登坛授戒之始。公元757年,为了学律者的方便,在奈良兴建唐招提寺,也建筑了戒坛,于是创立了日本律宗,鉴真为其初祖。其后,随着岁月的变迁,宗风消沉,戒坛长期不振。
除以上四宗外,还有成实宗和俱舍宗。成实宗是由隋代高丽慧瓘将《成实论》传入日本后,在日讲习,逐渐形成的宗派。俱舍宗是由日僧道昭、智通、智达入唐将《俱舍论》传至日本后盛行讲述而形成的宗派。但是,此两宗历来只作为三论宗和法相宗的寓宗而已,并未独立弘传,也未受到特别重视。
天台宗日本天台宗创始者最澄(又名传教大师,767~822),于公元804年泛海入唐,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义,并从道邃受菩萨戒,更从翛然学得牛头之禅。翌年从灵岩寺顺晓阿阇梨学习密教,并受秘密灌顶。在唐一年,其所学的法门,遍及圆、密、禅、戒四宗,称之为“四宗相承”。公元805年归国,住比睿山,开创日本天台宗。着有《唐诀集》、《守护国界章》等书二百八十余部,殁后谥称传教大师。其门徒圆仁、圆珍等也相继入唐求法,归国后,盛弘台密二教,促进了天台宗在日本的日益发展,至今兴盛不衰。
真言宗空海创立。空海(774~835)于公元804年与最澄同行,随遣唐使人唐。住长安青龙寺,拜惠果阿阇梨为师,得受两部《大曼茶罗秘密法》,并授以阿阇梨位灌顶,同时又从般若三藏等人受学《悉昙》。在唐二年,于公元806年携带内典、外典等数百部典籍回国,盛弘密教,受到朝野尊崇,并于高野山创建根本道场,开创真言宗。公元835年圆寂,敕赐“弘法大师”之谥号。其着作有《秘密曼茶罗教付法传》、《辨显密二教论》等书一百五十余部。其门徒常晓、圆行等也相继入唐求法,回国后,弘扬所学,对日本真言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奈良、平安时代是日本佛教的初传和吸收阶段,先后成立的几个宗派大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入的,其教义是中国佛教的延续,并没有新的突破。它们的存在和流传,一直被视为施政者的一种指导性的文化思想,受到国家和贵族的支持,具有鲜明的贵族性,但没有民众基础。
鎌仓时代兴起的新宗派
鎌仓时代,佛教开始与日本民间信仰相结合,取得了新的发展,相继兴起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净土宗、真宗、日莲和禅宗。这些宗派,都把面向一般民众的传教作为重点,在教义上建立了一般民众能接受的简明扼要的理论体系,注重思想信仰,因而发展迅速,称之为“鎌仓新佛教”,或“日本佛教”。
净土宗日本净土宗之创立,始于法然(名源空)。法然(1133~1212),十三岁登比睿山出家,随皇圆阿阇梨研究教、观二门之玄旨。后历访名僧,遍研佛教,时人称法然是“智慧第一法然座主”,因读中国善导的《观经散善义》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的句子时,大有所悟。于公元1175 年,开创“一向专修宗”的日本净土宗。法然未到过中国,他的开教立宗是继承中国唐代善导的净土思想。通过系统的判教,能在诸宗之外另创立独立的宗派的,在弘法创立真言宗以后,法然可以说是第一个人。他着有《选择本愿念佛集》,阐述创立净土宗的宗旨,并公开宣言“我依善导一师,开净土宗”。法然选定《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天亲的《往生净土论》为“净土三经一论”而成立净土教义,主张“称名念佛”即可往生西方。净土宗后来分镇西、西山两大派。法然弟子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亲鸾。
净土真宗简称真宗,由法然的弟子亲鸾创立。亲鸾(1173~1262),京都人,出身贵族,幼年丧母后,从青莲院慈圆僧正出家,法名范宴。住比睿山十年,又往奈良研究三论、法相诸宗之学。后来听说法然在宣扬念佛易行的法门,立即到吉水拜谒法然受教,改名绰空。他三十一岁,娶藤原兼实之女玉日,成为日本第一个公开娶妻的僧侣,也是真宗和贵族发生关系的开始。后因发生住莲、安乐两僧犯了私度宫女出家之罪,受到株连,被流配越后(今新泻)右配所,自称“愚秃亲鸾”。五年后遇赦,时闻法然逝世,即转往日本东北地方传教,以愚秃为姓,正式改名亲鸾。着有《教行信证文类》六卷作为立教开宗的基本教典。强调“恶人”也能往生西方,受到一般庶民信仰。真宗后来产生了许多派系,而以本愿寺派和大谷派最有影响。
日莲宗又名法华宗,由日莲创立。日莲,十六岁出家,法名圣房莲长。先后去往鎌仓、京都、奈良、高野等地参学。公元1253年于清澄寺创立日莲宗。主张《法华经》是正依经典,宣扬《法华经》的功德,唯有宣说《法华经》题目及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才能拯救众生,在庶民社会中影响渐大。着有《立正安国论》等书,竭力排斥攻击净土、禅、真言等宗派,并多次上书鎌仓幕府,请求禁止,后遭幕府以“诳言惑众罪”,多次被流放。十九世纪以后,从日莲宗中派生出了许多新兴宗派,如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灵友会等,皆属日莲宗系三支派。这些新兴宗派,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占有相当大的势力。
禅宗日本禅宗分临济宗和曹洞宗,均系中国禅宗的两大支派。临济宗由日僧荣西传入日本,曹洞宗由日僧道元传入日本。荣西(1141~1215)于公元1168年和1187年两次入宋,参学于天台、庐山、育王、天童诸山,后往天台万年寺,谒见怀敞,传以临济心印,又蒙付与衣具印信,归国后住建仁寺,大兴禅学,主张“看话禅”,学徒云集,着有《兴禅护国论》等七部九卷,成为日本临济宗的新宗派。临济宗现分有十五宗派,最有影响的是妙心寺派、建长寺派。道元乃荣西再传弟子,也于1233年入宋,历访天童、径山、天台等山,后得到天童如净禅师的启发而豁然开悟,并蒙印可,受传秘蕴及衣具顶相,于1227年归国,在伞松山兴建永平寺,盛弘禅学,强调修“默照禅”,提倡“只管打坐,即心是佛。”。着有《正法眼藏》等九部一百十八卷,阐扬曹洞宗旨,成立了日本的曹洞宗。
明代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创立黄檗宗,与临济、曹洞鼎足而三,宗风大抵与临济相同,惟唐音讽诵经文、法式。亦悉改尚明风。其时寺院奖励学问之风盛行,各宗檀林、学寮等教育机构亦应运而兴;教学兴隆,各宗人才辈出。日本佛教逐渐形成国家化、社会化、家庭化、宗派分明与现代学术化,以及国家与民众具有密切联系的佛教特质。
‘肆’ 福建有哪些着名的寺庙建成年代和特色分别是什么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铁塔天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格局。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年,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即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访。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凤凰山。凤凰山一名南山,故广化寺又称南山寺。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禅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赐额“灵岩”,并命书法家柳公权题写,改为“灵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为“广化寺”。其后代有兴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进行了全面修建,并将小南山和法海寺并入该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众捐资重加修建。
广化寺建筑规模宏伟,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是藏经楼)、祖堂(上是卧佛殿)、罗汉堂、戒堂、方丈室、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楼、溪声阁等。
广化寺有史以来,道风素着,国内外缁素莫不称誉。寺内现设有福建省佛学院。
1983年,广化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慈寿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
慈寿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启二年(886)扩建,赐额“慈寿禅寺”。宋代进行了全面扩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毁于火灾。后重修。元末又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间(1522—1566)遭到三次破坏。清代一直衰败。清末民初,陆续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进行修建。1981年后,进行了全面修复。
寺内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禅堂、藏经阁、功德堂、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寿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
一名紫云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据传开元寺建于唐代,初建大悲阁及正殿,名“白莲道场”,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始名开元寺。历五代两宋,开元寺发展支院一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支院合成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弹寺”。元末被焚毁。明洪武、永乐年间次第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几次拨款修葺。
开元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拜亭、石经幢、镇国塔、仁寿塔、大雄宝殿、藏经阁、五观堂、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原为尊胜院)等。
开元寺历代高僧辈出,蜚誉梵林。如唐代匡护、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觉、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静,元代大圭等。民国以来有转道、圆瑛、转物、转逢等。高僧弘一法师曾住锡弘法,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1983年,开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龙山寺
位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北的龙山之麓。
龙山寺始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又重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屡次修葺,现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筑。
龙山寺主要建筑有放生池外山门、华表、照墙、钟鼓楼、金刚殿、天坛、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等。
唐宋以来,“海上丝路”的兴旺。龙山寺的香火也随着商贾的足迹远涉重洋,传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着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龙山寺、菲律宾龙山寺等。在台湾省,据传就有龙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龙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普陀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
据记载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五代时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间(1064—1067)重建,改名为普照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7)寺废。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因寺地处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称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兴建恢复七堂。1924年改为十方丛林。其后,相继重建、增建了许多殿堂。1924年在寺内创办了闽南佛学院,1 937年停办。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师又于该寺创办了佛教养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经阁、禅堂、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普通塔、海会楼、普照楼、方丈楼、教学楼、师生宿舍等。还设有闽南佛学院和养正院。此外,在后山还新建了转逢、会泉两法师纪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华藏寺
华藏寺又名支提寺,位于福建省宁德县支提山西面。
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赐额华严重寺。雍熙二年(985)敕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毁,次年修复。明永乐五年(1407)赐额华藏寺。明万历元年(1573)敕令中兴,赐额华藏万寿禅寺。近代重修。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大寺以外在山中还有那罗岩、甘露寺诸岩洞小寺二十多处。
1983年,华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山寺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寿寺。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称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近年来又进行了全面维修。
南山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石佛阁、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伍’ 日本所有佛教宗派
1. 推古天皇时期:摄政的圣德太子颁布“十七条宪法”明确规定要“笃敬三宝”并派使团
前往隋朝学习佛法,这是日本佛教开始传播的开端。
2. 奈良时期:已从中国引进许多佛教宗派,影响较大的有所谓“奈良六宗”即三论宗、成实宗、
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
3. 平安时期:日本佛教影响最大的是天台宗、真言宗。
4. 镰仓幕府时期:日本创立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如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
时宗、日莲宗、日本临济宗、日本曹洞宗。
5. 室町幕府与安土桃山时期:这阶段佛教发展不大,只有禅宗比较活跃。仿造中国建设
一系列禅宗寺院,合称为“五山十刹”。
6. 江户时期:各宗都无多大发展,只是从中国引进临济系统的黄檗宗。
‘陆’ 福清海瑶有哪些风景
福清名胜古迹石竹山
石竹山原名石所山,《徐霞客游记》中写到“春游石所,秋游鲤湖”。山多幽岩怪石,又盛产筱竹,雨后苍翠欲滴,为山中之胜,故又名“石竹山”。古人誉为“兹山奇绝,雅胜鼓山”。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石孝廉映斗“改旧路穿石洞榕门而上,路断处为桥以渡,愈增幽胜,又建半山亭以便憩息。”叶向高陪友董应举游石竹山后,曾赋诗一首以纪其胜。
石竹山位于石竹畔,海拔 534 米 ,距融城约 10 公里 。从山脚到寺院,须攀登石阶 1436 级,蜿蜒陡峭,长达 1069 米 。山上怪石峥嵘,岩壑奇绝。有一线天、二塔(舍利塔、火化塔)、三岩(普陀岩、虎迹岩、石竹岩)、四泉(濯缨泉、仙泉、无尽泉、洗耳泉)、五仙(仙桥、仙井、仙床、仙坪、仙棋盘)、六洞(猴油、通天油、青龙油、牛脚洞 、紫云油、桃园洞)、七峰(天子峰、玉女峰、状元峰、探花峰、象王峰、紫帽峰、狮子峰)、十二石(鸳鸯石、纱帽石、出米石、龟蛇石、朝斗石、鹤影石、双鲤石、伏虎石、宝所石、仙桃石、醉石、猪石)等胜景。
古往今来,石竹山以其绮丽的风光,动人的传说,使不少名人志土、墨客文人流连其间,朱晦翁、叶向高、陈宝琛、萨镇冰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摩崖题刻或匾联。徐霞客在《游九鲤日记》中也生动翔实地记下了石竹的迷人风光以及他浏览石竹山的经历。清太子太傅陈宝琛在石竹寺题一联为“虽痴人可与说梦,唯至诚为能前知。”国民党元老萨镇冰于民国12年写了一幅题匾,文曰:“扫除名利”,至今尚留存寺中。
瑞云塔
瑞云塔
龙江北岸有一座号称南天玉柱的瑞云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竣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费时10年。当时由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与知县凌汉聊募捐鸠工,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传说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来覆其上,烂漫辉映,故塔成后名为瑞云塔。
福清还流传六十年一度甲子中秋点塔灯活动的传统风俗。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时瑞云塔已竣工九年,恰逢岁序之首甲子。由参与建塔者倡议,这年中秋节在瑞云塔上结彩点灯,表示庆贺。此后,便沿袭下来,成为福清独有的甲子点塔灯盛会。瑞云塔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6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瑞岩山
瑞岩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境内的瑞岩山。北宋所建,距今约九百年历史。瑞岩山在福清市区东10公里海口乡。山中怪岩奇洞,胜景甚多,着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37奇景。山顶石岩,史载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满其中,春夏不涸,人称“可通海”。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团栾居士于山南开辟景物,并创建瑞岩寺。佛殿梵宫依山而建,恢宏壮丽。后历代有兴修,现有建筑为明末清初及民国初所筑。寺西有一巨大石雕弥勒佛像,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游瑞岩山,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胜景,并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书《瑞岩开山记略》,立碑于弥勒像左。自岩顶鸟瞰远山近水,云影天光,心旷神怡。
弥勒石像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吸引古今不少游人墨客到此观瞻。清代何连成有诗赞曰:“一任寒风暑雨侵,端然趺坐入禅深;雪山不瘦石和尚,却藐区区丈六金”。
瑞岩后山胜景,系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名将戚继光发动军士开辟的。多年来,开山采石,造成严重破坏,以致那“仰望天一线、俯窥千仞壁”的一线天,已荡然无存,那“蝙蝠洞”也无从寻觅
黄檗山万福寺
福清黄檗寺在福厦公路60公里处,福清市渔溪镇梧瑞村西北面。海拔900多米,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因旧时山上多产黄檗得名。主要旅游景点有五岭(马鞍岭、铁灶岭、吉祥岭、宫后岭、绛节岭)、七石(三山石、飞来石、钓台石、屏石、鼓石、盘陀石、界石)、十五峰(大帽峰、小帽峰、狮子峰、佛座峰、报雨峰、紫薇峰、香炉峰、罗汉峰、钵盂峰、天柱峰、五云峰、吉祥峰、屏障峰、宝峰、绛节峰)。宋代蔡襄、朱熹、刘克庄和明代叶向高、黄道周等在此留下游踪。 万福寺 坐落在黄檗山主峰绛节岭下的万福寺,是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祖庭。该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初名般若堂,后德宗赐额“建德禅寺”。明嘉靖年间毁于倭乱,后渐次修复。明万历年间,神宗赐额“万福禅寺”。 明崇祯年间重修,扩建钟鼓楼、藏经阁、斋堂、库房、云厨等,寺内僧众超千人,使之成为当时福建佛教的中心之一。1949年再次毁于火。现仅存法堂、塔各一座。法堂为明代遗存,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全宽21米,深11.7米。柱础系唐代石雕;穿斗式木构架,斗拱、歇山顶,均保留明代建筑风格。万福禅寺高僧辈出,正干、希运、懒庵、鸿休、德庵、真净等均见《福建通志·高僧传》。明末清初隐元更名闻遐迩。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日本长崎县崇福、兴福诸寺邀请,带领弟子30人东渡日本,传播中国佛教文化。5年后在日本京都东南郊风景区——宇治,建造仿黄檗山万福寺的大寺院,亦名“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发源地,至今日本属黄檗宗的寺院达500多座,隐元禅师成了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多次被日本天皇赠以“国师”、“太师”称号。隐元把中国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音乐等传入日本,被誉为“黄檗文化”。
灵石寺
灵石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的灵石山麓,坐落于磅礴百余里、其势插天、峰峦九叠的灵石山主山芙蓉峰下。
创建于唐大中元年(八四七年)。初由林、赵二姓舍地,由常诵“七俱胝咒”的元修和尚修建为庵。唐大中四年(八五○年),始修建精舍名为“翠石院”。唐懿宗敕赐“灵石俱胝院”,有庵堂三十六个,僧众二千多人,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宋朝寺院兴盛,入明后渐衰。明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高僧性麟和尚募缘,寺院有所修复,形成今天的规模。是时叶向高过访寺院,曾赠诗《灵石访同我禅师》一首。少司空何乔远说 “相国遗诗尚可寻,山僧藉上镇祗林。”给复兴寺院以很大的支援。性麟和尚示寂后,其上首弟子曹源继主法席,重建法堂,请方册《大藏经》,内勤禅戒,外严道场,“诸徒子皆能仰遵遗范,克肖前懿”,灵石寺又恢复了生机。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道霈禅师募建天王殿,重修大雄宝殿,保留至今,而唐朝建筑仅存六根柱础。
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
在东张镇三星村西南,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峭拔的山势,形成各种自然胜景。着名的有九叠峰、留雪峰、报雨峰、香炉峰、弹峰、仙人岩、碧仙油、戏龙潭等。其中九叠峰更是挺拔峻峭,宛如一柄利剑直刺云端。山上还有一块石头,传说能鸣,且久晴鸣必雨,久雨鸣必晴。在通向灵石寺的林荫石道旁,有一块岩石,上刻“香石”二字。石的体积大如一间普通的房子,以手摸石,则香留手上,以鼻闻之,则清香扑鼻。虽历尽沧桑,而清香如故,“灵石山”也因此而得名。山上建一亭子,宋朱熹游此时,为这书匾曰:“苍霞亭”。
寺以山门、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侧为宽敞的回廊,两廊旁有法堂、钟鼓楼、禅房、斋堂、客房等,构成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中大雄宝殿非常壮观,系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进深3间11米,面阔3间,每间5.2米,朝南偏东40度,柱础为唐代莲花础,直径1.08米,井盆式的木构架梁,藻井彩绘龙凤、飞天、宝盖莲花和牡丹等图案。寺内存有木刻《敕赐灵石俱胝天寿禅寺全图》,这是一块状似黑色碑石的原木板,据说是唐懿宗敕赐的。图是阴刻的,有寺殿庵堂、亭台楼阁、山峰岩、池潭溪坞、宫庙寮园、桥榭墓塔,真是琳琅满目,叹为观止。此外,还存有不同年代制作的钟、鼓、馨及淘米石等。
>>大化山风景区
福清市大化山风景区位于福清市镜洋镇,与闽侯县交界的地区,属戴云山脉的支脉,规划面积约22.8平方公里。这里峰峦叠翠,万顷林涛,保存了不少珍惜树种,如红豆杉、银杏、楠木、油杉、香樟等随处可见,密林深处除植物茂盛,更有珍禽异兽出没其间,堪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与本地区其他景观相比较,大化山的山水风光资源具有较高的独特性,为开展登山、攀岩、野营、探险、狩猎、溯溪、观瀑、赏蝶、垂钓等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周边的客源市场有较强的吸引力,是个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风景名胜区。 大化山因其山高、林深、路险而鲜为人知,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
>>目屿岛、球尾海上风景区
目屿岛,又名野马屿,是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的一个滨海小岛,东望海坛,南眺湄洲,目屿岛山陆地面积3.09平方公里。因岛形平面为一匹骏马,东部山峰海拔106米,形成马头高昂破浪游向陆岸,故称野马岛;又因该岛古代曾为监海哨位,故又称目屿。从福州图库乘车到福清高山镇至沙浦镇牛头尾,再坐渡船上目屿岛,约莫2个小时路程。目屿岛陆间牛头门水道宽1.5千米,水深22米以上。
目屿岛风光,妙在天然。岛内东、中、西“三山”竞秀,奇岩怪石层层叠叠、争奇斗胜,或状物拟人,或如禽似兽,惟妙惟肖。拥有风动石、海狮浴日、石猫窥印、乌龟迎客等百余景。东山南图库麓为悬崖,陡崖下浩瀚大海,惊涛骇浪,浪花激溅,极目远眺,无涯无际。在岛内山上观景是综合性的,不仅看近处岩石,而且放眼大海,阴晴云雨皆成景。“三山”植被绒绣,苍松挺立。
目屿岛余脉延伸,岸线曲折,有大小澳口36个,其中拥有沙滩12个,金沙雪浪,夏日海水沐浴,冬天海滨信步,涛声阵阵、海风习习,令人陶醉。野马岛周边小岛礁星罗棋布,有蛇岛、牛耳屿等30多座,海域盛产石斑鱼等鱼、蟹类数十种,是赶海垂钓的休闲去处。
>>莲峰滨海旅游区
位于福清市东瀚镇莲峰村,是具有优美山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以海滨度假、水上休闲体育运动为主的休闲、娱乐、度假旅游区。球尾沙滩,天风海涛,碧波万倾,退潮时沙滩宽度达120米以上,总面积在0.52平方公里以上,可容数千人游泳休憩。从球尾至目屿岛,沿途还有莲蓬海滩、小麦岛、东壁岛等天成海景,是福清南部的海上旅游走廊。
‘柒’ 临济的唐代高僧
临济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原址在城东南的临济村,因濒临滹沱河渡口,改名“临济”。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据《正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o年)建,早于临济宗”。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临济宗禅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人。其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峭峻”着称,别成一家。在接引学僧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于此。义玄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认可,前来问法求道者络绎不绝,并形成禅宗一大宗源,后世以寺名称之为“临济宗”,成为禅宗五大派别中流传最广。
正定县临济寺
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圆寂。遗骸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两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临济寺内,唐懿宗赐谥义玄为“慧照禅师”,赐塔为“澄灵塔”。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唯塔独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复,但仍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
元朝时临济寺再度兴盛起来。海云和尚主持了重修和扩建,新建殿宇巍峨壮丽。元葛罗禄乃贤所着《河朔访古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细”。元至元二年(1309年),赵孟頫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文,立于寺中。
明朝正德六年(1521年),临济寺又进行了重修,当时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澄灵塔、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饼撰记,郭希愈书。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废。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惠幽禅师”,并拨银重修了寺庙。道光十年(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到大雄殿两侧,使殿堂布局有所改变。抗战时,临济寺除澄灵塔外,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孤荧而立。1984年,临济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这座千年古刹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临济宗不仅在中国国内传播,还流传到海外。1168年日本滋贺县比睿山僧侣荣西到我国学习佛法,巡拜了天台山、庐山、阿育王寺,将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传入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其后日本俊芿禅师入宋,传临济杨歧派禅法于日本。清初,福建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临济宗隐元禅师赴日建“宇治万福寺”,立黄檗宗。因此,日本黄檗宗实为中国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临济宗、黄檗宗至今仍是日本的重要宗派,拥有信徒三百多万,寺院六干多座。1979年5月,两宗联合成立了对外友好组织——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从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表团访华,朝拜临济禅师塔,并捐款维修,为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写下了新的历史篇章。
正定县临济寺
1986年5月19日,以松山万密为名誉团长、盐泽大定为总团长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百人同中国佛教徒一起,云集临济寺,隆重举行庆祝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和诵经法会。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和松山万密长老为修葺一新的临济禅师塔剪彩。赵仆初会长为“重修临济塔功德圆满,书赠日本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访华团诸长老大德”诗一首:“历历孤明,照彻边际。巍巍一塔,撑柱天地。曲唱黄檗,风嗣临济。法幢同扶,两邦兄弟。”
临济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o.47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须弥座上由勾栏、斗拱组成一围平座,勾栏上雕“”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有卷刹。正面有“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匾。第二层以上,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也相应递减,形成协调轮廓线。塔各檐下均施砖仿木构斗拱,平座和第一层檐下为五铺作出双杪。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各层檐角悬挂风铃,微风吹来,叮吟作响。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整个塔显得清秀玲珑,稳重挺拔。自1984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日本临济宗、黄檗宗的帮助下,临济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开光法会由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法师和日本临济宗永源寺长篠原大雄长老主持。中日两国佛教弟子诵经回向世界和平两国人民友谊长存。目前,临济寺已修复了山门殿、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和僧寮,使寺庙初具规模。
山门殿为歇山式灰筒瓦顶,面宽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义玄禅师大型石刻画像碑”。此碑选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须弥座两部份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镌义玄禅师半身画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阴线镌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题写的《临济义玄禅师像赞》:“无相示相,后人标榜。黄檗山头,滹沱河上。棒喝机锋,陶铸龙象。法流天下,千花竞放。”石碑背面刻《临济义玄禅师传略》,约800字,本宗法师撰。 正定县-临济寺澄灵塔(青塔)(唐始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重建)临济寺澄灵塔 坐落于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澄灵塔高30.7米 ,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入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掾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于年深岁久,早已残破不堪。因此,于1985年予以大修,各层瓦顶、残破的斗拱、砖雕、铜镜等均一一修缮,焕然新姿。
临济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临济院在城东南二里许的临济村创立。晚唐时禅师义玄驻锡此院并创立临济宗,四方信徒纷纷来此参师求学,极盛一时。义玄,唐代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为探求佛教真谛,云游天下、参学诸家。曾受法于洪州黄蘖山高僧希运,精研佛教经律。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北归乡里,抵河北镇州城(今正定),主持临济院,不仅将江南广为流行的禅宗传播到北国,而且以北方人豪迈勇猛的气质,阐发禅宗新义,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他学识渊博,禅风峻峭,光收徒众,自成一家,并以寺名宗号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义玄逝寂,懿宗赐谥“慧照掸师”。众弟子在城内东南隅建衣钵塔葬之,名曰“澄灵塔”。随后,临济院迁至该处,更名临济寺。金大定年间(l161一 l189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禛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同时,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
宋代以后,禅宗中的两大支派临济宗与曹洞宗特别昌盛,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说法,后来临济宗传入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因此。近年来多次派遣代表团前来拜谒祖塔,进行佛教文化交流。澄灵塔既是中日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又是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纽带。
该寺于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门移交佛教团体。1986年以后,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以及山门殿等建筑,使之成为正定名刹。
‘捌’ 中国福建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一行访问日本万福寺,万福寺有何历史
近日,中国福建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一行,访位问于日本京都府宇治的日本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前往的还有日本国会议员松下新平、日本福建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吴启龙等人,访问团一行受到了日本黄檗宗管长近藤博道等热烈欢迎。
因为隐元和尚完全依照家乡,中国万福寺的样貌来创建新寺院,所以也取名万福寺。在隐元禅师之后,一直到第十四代,万福寺住持和尚全都是中国人,念诵经文的据说也是中国话。 为了区别中国和日本的万福寺,中国的被称为古黄檗,日本的被称为新黄檗。
‘玖’ 开元寺竟是一件袈裟换来的,桑树究竟是怎么开出莲花的
白眉童心,眼神澄清,传净法师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容,他房间的书架上有一大沓汇款单,单子的新旧程度不一,但汇款金额却不菲。
![](http://www.gonzalobarr.com/images/loading.jpg)
万福寺
他们在日本开创了万福寺等十座寺院,木庵于十年后接替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代祖师。
黄檗宗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日本佛教的一个盛宗,日本全国现在有黄檗宗万福寺的分寺500多座,信徒30多万人。
而木庵创立的长崎福济寺,也被当地人称为泉州寺。
开元寺的香火至今绵延千年,香炉中的高香袅绕,寄托了许多信众的祈愿。
矗立寺内的镇国、仁寿双塔,时而望着脚下络绎不绝的香客,时而眺望远处的香火,它们静默着见证了着这座泉南佛国的起起落落。
‘拾’ 日本大阪瑞龙寺存放的真龙标本、河童标本、美人鱼标本,到底是不是真的
关于龙的记载在《山海经》里面就有,不过对于《山海经》这本书,人们往往认为没有见过的东西就不是真实存在过。所以对于《山海经》全盘否认。
可是关于龙的记载,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里面也有,龙是人的坐骑。这一点倒是,无论《山海经》还是《东周列国志》都是一致的。
在古代的其他书籍里面,关于龙的记载也有。只不过人们一直以来认为,龙是不存在的一种动物。
曾经各地也有过龙坠落在人间的记录,包括日本大阪瑞龙寺。这里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有龙,坠落到了那里,因此而得名。
狗婆蛇
再举个例子,现如今的手机、以及电视、电脑这些东西。在清朝以前的朝代,如果有人给当时的人描述,有电脑这个东西或者电视机,可以把地球另一端,人发生的事情传递过来,想必这个人受到的待遇一定是神经病的待遇。
同样的道理,龙也好,美人鱼标本也好,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古代的人,电视和手机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再说了,南方确实有一种动物象龙。俗称四脚蛇。
所以对于日本大阪瑞龙寺里存放的真龙标本,河童标本,美人鱼标本,我们持着怀疑的态度来看待,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全盘否定,这样做也不对吧?!
毕竟人类的认知目前非常的有限!首先要否认一点,没有见过的就是没有存在过的,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