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怎么见皇帝的
1.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朝见皇帝前要走哪些程序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希望能帮到你~
2. 日本的天皇是怎么来的
按照日本《古事记》的记载,天上世界的神叫天神,活动地点在高天原。天地形成的时候,高天原诞生了三位天神,分别是天之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这三神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无性之神,没有性别,不男不女,是独神。
后来又出现了阴阳二神,这二神是兄妹俩,一个是伊邪那歧,一个是伊邪那美,这两个人兄妹交合,生出了岛屿、山川草木以至天地万物,然后就开始造人。伊邪那美在生火神时,产道起火,以致烧灼而死,伊邪那歧伤心欲绝,一直追到黄泉,当看到伊邪那美坠入黄泉的恐怖景象时,却吓得撒腿跑路了。跑回来之后,伊邪那歧觉得沾染上了黄泉的晦气,于是找了一条河,脱了衣服,扔了身上的配饰,一洗身上的污秽。洗完上岸之后,又掬了清水洗左眼时,诞生了日本的主神天照大神(太阳);洗右眼时,诞生月读命(月亮);洗鼻孔时,诞生须佐之男命(放荡不羁的神)。
也就是说,天照大神和她的两个弟弟不是通过男女交合而来的,而是从男神伊邪那歧的眼睛和鼻子里诞生的。天照大神后来掌管高天原,堪称神中龙凤、众神之王,也就是日本人认为的太阳神。
其实,这种传说在很多民族中都有。比如中国也有伏羲、女娲以兄妹交合,女娲造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同小异。但是日本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阳神,是一位女神,她生了五男三女,可是却不知道她老公是谁,就是说她没有丈夫,竟然生了五男三女。通过学者对日本神话的破解,认为太阳女神天照大神是跟自己的弟弟须佐之男命结合生下了这么多孩子。然后三个女儿归弟弟,五个儿子分给了姐姐。这实际上跟中国伏羲、女娲的传说就非常类似了。
天照大神一共生了五个儿子,老大与跟天照大神同级别的一个神灵的女儿结婚了,看来神仙结婚也得讲究门当户对,玉皇大帝的女儿不可能嫁给弼马温。老大媳妇儿生下了一个儿子叫作琼琼杵尊,本来天照大神想派自己的长子降临到地上去统治世间万物,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改主意了,发放派遣单的时候,填了孙子的名字:琼琼杵尊。
日本人的名字后面带“尊”或者“命”都表示尊称,有人认为这是受中国的影响。因为《古事记》成书的时候已经是中国的唐代了,中国的道教这个时候可能传入了日本,特别是唐朝皇帝尊奉道教,道教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命”也是出自中国的典故,中国在周朝的时候官员自一命至九命,命越多级别越高,比如天子驾下的三公九命、国中的下士一命,后来中国就改成品级制了。品级是越少越高,一品比二品高,九品最低,命正好相反。
琼琼杵尊按照祖母天照大神的命令降临到了人间。天照大神跟他讲,孙子,你去吧,去统治苇原中国,那里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苇原中国是日本国土的美称,就跟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神州、赤县、华夏一样。
琼琼杵尊是天孙,天照大神是奶奶,孙子哪能不听奶奶的话?琼琼杵尊不敢怠慢,急驾祥云就降落到了九州(今天日本的宫崎县和鹿儿岛北部一带)日向高千穗山峰。今天日本最大的一艘军舰,可以称之为准航母,就叫“日向”号,这是日本古国名。而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最快的一艘巡洋舰叫“高千穗”号,都是用日本神话传说中的古国来命名。中国这种传统反而断绝了,日本却一直对自己的历史很留恋。
琼琼杵尊下落人间之后,急享人间烟火,紧追时尚潮流,跟一位山神的女儿,叫木花开耶姬相会,俊男靓女嘛,干柴烈火,擦出了火花,发生了一夜情。琼琼杵尊的种子不错,木花开耶姬怀孕了。木花开耶姬就找到琼琼杵尊说,你要负责,我怀孕了怎么办?琼琼杵尊感到很疑惑,就一晚上,我战斗力这么强吗?
琼琼杵尊是天神,他怀疑木花开耶姬怀的是土地神(实际上就是当地原住民)的种。木花开耶姬一听就急了:根本不可能,我从小到大守身如玉,只跟你鬼混过一次,我怀的就是你的孩子!你不认账是吧?
木花开耶姬很有骨气,一看跟自己发生过一夜情的男人负心薄幸,她就建造了一间没有门窗的产屋,只能进去出不来。她进去之后跟琼琼杵尊说:我在产屋里生小孩,然后点着火,如果出生的孩子被烧死了,那就说明他不是你的孩子;如果他活下来了,那就说明这个孩子是你的,你必须得认。你看怎么样?还没等琼琼杵尊答应,木花开耶姬就开始在屋里点火。结果好家伙,火一点起来,木花开耶姬在火堆当中一连生了三个孩子,老大叫作火照命,老二叫作火须势理命,老三叫作火远理命。三胞胎都在火中出生,而且还没有被烧死。当然,只有在神话里才有这么离奇的事儿发生。
这个故事在日本的《古事记》中有记载,实际上说明日本天皇家最重视的是血缘关系。咱们中国讲究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所以,中国人认为易姓革命、改朝换代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日本没有这个观念,日本人认为只有天皇的血脉、有皇族血统的人才能担任天皇,才能成为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从这个神话传说中就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源头上就非常注重血统,血统观念从一开始就根深蒂固。
琼琼杵尊一看这三个小孩这么大火都没烧死,肯定是自己的种,就高高兴兴地认了三个孩子。其中老三火远理命长大以后和海神的女儿结婚生下了儿子,叫作草茸不合尊。草茸不合尊又和妈妈的妹妹,也就是他的亲姨结婚。
可见日本皇室从神话传说时代就有乱伦的历史。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保证皇室血统的纯净,皇族不能染上外族的血,染上外族的血就不纯了,所以,为保血统,宁可乱伦。
草茸不合尊和姨妈结婚,一连生下了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作若御毛沼命,就是后来的神武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五世孙。
天照大神的五世孙若御毛沼命,就是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当然了,神武这个谥号是后来追加的汉语谥号。
3. 古代臣子见君王真的都要下跪吗,事实是什么
跪拜大礼是我国古代的最高礼节,一般成年人只跪天、地、君、亲、师,之后又加上了一个恩,救命大恩之类的。其中臣子跪拜君王,由于受影视剧的影响,仿佛成为一种常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这种现象是极少的。
跪拜这种礼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双膝跪地,左右手交叉扶地,只是单纯的作为人与人之间 社会 交流的常用礼节。 这种礼节也随着中国文明制度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秦时代,汉宋时代,元清时代。 下面为大家做依次详解:
前秦时代:主要是指秦朝包括两周夏商时期,在这个时间段里,跪拜依然保留着原始 社会 的礼节意义,它的等级和阶级属性相对较低。臣子对君王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必须用跪拜大礼,当然了,如果你作为臣子非常敬畏你的君王,用这个跪拜之礼也是合理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臣子要互相行礼,并不是臣子单方面的行礼,所以在那个时期经常出现臣子与君主互拜的现象。一方面可以体现君主礼贤下士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是正常的礼节需要,说明咱们两个都是受过教育的人!
汉宋时期:这个时期中国主要是以汉族政权为基础,臣子对君王行跪拜之礼,成为了硬性规定,只不过并不是经常性的。首先要从汉朝说起,汉高祖刘邦的出身并不高,说白了就是当地的派出所所长。他所领导的这些人韩信,萧何等并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以在朝堂议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乱七八糟场面,更有甚者拿出宝剑敲着宫殿的柱子来打节奏。正是基于如此,朝堂制度必须要改革,所以孙叔通这个人走上了 历史 舞台。孙叔通找了一大帮儒家学士专门对朝中的大臣进行培训,等到汉高祖再上朝会的时候,文东武西,列立两厢,向皇帝行跪拜之礼,刘邦非常高兴,这种制度也就保留了下来。
臣子跪拜君王并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偶尔发生的。除了像朝会(古代上朝并不是一日一朝像我们今天早自习似的,有时候是十日一朝,或者是五日一朝)祭天祭祖,登基册立之外,大家基本上都是以简单的鞠躬之礼作为日常礼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古代对宰相的待遇尤为之高,讲究拜相。也就是说皇帝在任命宰相的时候,不仅宰相要对皇帝行礼,皇帝也要对宰相行礼;在大街上皇帝的车马与宰相的车马相遇,要同时下车行礼。你可以想象一下,大街上皇帝和宰相对着跪拜,是不是有点不像话?而是中国古代的汉服宽袍大袖,男士下身普遍长裙,跪一次也确实不容易。所以在这个时期,臣子对君王只是在固定场合或特殊时间行跪拜之礼,给足皇帝面子,平常大家还是以鞠躬之礼,其中在南北朝出现叉手礼一直沿用到唐朝。
元清时代:元朝是中国历代正统王朝之中汉化程度最低的王朝。在元朝统治者心中,汉族的传统礼仪文化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在元朝出现了很多开 历史 倒车的发展现象。在元朝臣子只有先向皇帝行跪拜大礼之后才能奏事,由此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比起汉高祖刘邦来说更要卑贱,刘邦还算是个国家公务员,朱元璋就是 社会 最为底层的人,所以他对权力的渴望是历朝历代所不能及的。所以明朝废丞相,八股取士等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稳固权利,加强皇权服务的。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一方面是因为清朝本身与明朝的交往多,在入关之前就大概以明朝的政治制度为雏形进行统治。另一方面,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统治汉族人民,没得选择。元朝汉化低主要是因为他接触到的文明比较多,除了中原儒家文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藏传佛教,所以元朝并不依赖于儒家文明。
有一点要详细说明,明清时期的跪拜制度不仅在时间上比古代更为频繁,而且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秦汉一直到宋朝的跪拜之礼是指双膝跪地,上身像鞠躬一样微微俯身即可。到了明清时期,跪拜拜并不是单纯的跪拜,而演变成了磕头,五体投地大礼。皇帝如果不允许你起身,你都不敢抬眼看一眼皇帝。
冬雪秋风梅子雨,悠然观史看君名!欢迎大家交流评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非常感谢!
行三拜九叩大礼。
在漫长的古代 历史 中,跪拜礼出现的时间并不太晚,在一些特定场合和仪式中: 夫妻结婚互相跪拜,祝贺父母寿辰,感谢君王赏赐……
春秋战国时期,臣子见君王时候,只需 作揖 即可,这就是礼,仅仅是礼节的表示,表示双方受过教育!
但是上朝需行跪礼的规定出现的很晚,从方方面面史书记载来看,从元朝开始,大臣上朝奏事就需要跪着汇报。
秦朝 以前,史书对朝礼并无记载,说明当时上朝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范,个人推测臣子可能行揖礼后直接 席地而坐(跪坐,并推测君王也是如此) ,而从 汉朝 开始,制定了相关上朝礼仪,后世多朝沿用此礼,皇帝和大臣皆是坐在椅子上议事;到了 宋朝 ,宋太祖撤掉了椅子,宋朝臣子都是站着议政;宋朝之后大家都很清楚了,大臣上朝先行跪拜礼,之后再站起来,如若奏事还需跪着说 (巅峰是清雍正设立军机处那会,大臣需要全程跪着完成政事的颁布) 。
跪拜本是一种大礼,最开始意义是用来表达 恭谢、感恩和尊崇等 情感 ;但不知不觉中,跪拜礼变了味,不仅仅 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 变得也是如此;甚至不仅要跪,还要长跪,不仅要长跪,还要磕头,用这些礼仪来以示尊卑差别,这种跪拜是 奴性的培育和人性的摧残!
新中国以后,跪拜这种落后的封建礼仪被 挥手、握手和拥抱等 新的社交礼仪所取代!
1792年,西方的英吉利派出专使马甘尼出使中国,但当时的干隆皇帝拒绝接见,因为马甘尼不肯向干隆行跪下磕头的大礼。
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古代臣子见了君王就要跪下磕头,而且还要把头低下,不能直视君王,觉得这是一种常态。其实这是不对的,只是随着 历史 的进程,臣子对皇帝的礼节才越来越隆重。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和臣子之间虽然也有很大的区别,但臣子见到君王只需要行“拜礼”,并不需要下跪。而君王和臣子之间,也经常像老朋友一样,平起平坐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这种情况在《史记》和《吕氏春秋》中记载很多。
秦朝时,秦始皇开始自称为皇帝,实行郡县制,从此全国就只有一个君王了。皇帝和臣子间,此时仍不需要下跪叩头,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节。
举个例子,秦始皇出游的时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刘邦比较含蓄,说我将来要像秦始皇那样,项羽比较奔放,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但这都说明,两个人见到秦始皇的时候,是没有下跪的,至少是没有低头的,否则也就见不到秦始皇了。
刘邦希望自己能坐上秦始皇的位子,可当他真的坐上了之后,却觉得很失望,因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帮功臣们,毫无礼节的在朝堂上胡吃海喝,有时候喝高了还会即兴演唱一曲,甚至有的还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剑砍皇宫的柱子助兴。
于是,刘邦委托一个叫叔孙通的人制定了一套规矩。根据《史记》记载,这套规矩十分繁复,以致于刘邦都担心是不是太复杂了。可是当他坐在高堂之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无人敢大声喧哗,这才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
从此,皇帝跟臣子被这套规矩隔开了距离,战国时代那种君臣间面面对坐,膝盖碰着膝盖长谈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了。
但是,这个时候,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还是可以坐着的。有事情要和皇帝汇报时,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站起来的,否则就是对皇帝不尊重。只有当有重大请求,或者自己犯了错误等特殊时候,臣子才会跪下磕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魏晋之前,中国人的坐姿一直都是“跪坐”,大体姿势就是跪下来,然后把屁股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习惯了的话,还是挺舒服的。魏晋之后,逐渐演变成了“垂足坐”,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坐姿。
所以,史书中经常提到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而是在跪坐时挺直了腰而已。而那时候的人上朝时不能穿鞋子的,否则跪坐起来就不太方便。如果有大臣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就会特许他“剑履上殿”,意思就是佩带宝剑、穿着鞋子上朝,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唐朝的时候,是臣子上朝时最舒服的,因为有椅子可以坐。大臣们按照等级,坐在小椅子上,开会时间再长也不累。当然,有事启奏的时候,还是要站起来的,只是没特殊情况就不必下跪。
这一点和汉朝差不多,只不过是从在地上跪坐,改为在椅子上垂足坐而已。
但是,到了宋朝,大臣们就只能站着上朝了。而且皇帝一出来,文武百官都要先跪下磕头,等皇帝说“平身”的时候才能站起来。
应该说,从宋朝起,臣子们见到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下跪了,不过跪完了马上就可以站起来。
这就有点苦了,如果朝会事情多,时间长,那么站上几个小时还是很累的。好在宋朝的大臣跟皇上说话时,是可以站着说话的。
到了元朝,更进一步,凡是要和皇帝说话,必须要先跪下才能开口。
明朝更狠,臣子不但要见了皇帝下跪,而且必须低着头,只有皇帝让你抬起头来的时候,你才能抬头,但也绝不能和皇帝对视。
古人常说,皇帝的心思最难猜。我想那不是废话吗?你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看不到表情,看不到眼神,看不到任何肢体动作,如果你提了一个建议,皇帝没开口说话,我就问你怎么猜皇帝的心思?
不过,总的来说,明朝时对大臣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臣子只要没触怒皇帝,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会让臣子一直跪着,会允许他站起来说话。
但是,到了清朝,中央集权达到了 历史 顶峰,皇帝的威望也达到了巅峰,规矩也越来越大。
在清朝上朝时,臣子们一进去就要跪着,并且要一直跪着,不说话也得跪着。如果要挪动一下位置,那对不起,只能跪着走,叫做“膝行”。
在清朝,臣子见了皇帝,必须马上下跪,低头,有什么事情,必须跪着和皇帝说。就算皇帝格外开恩,让你站起来,一旦和你说话时,你还是必须得跪下回答。
更厉害的是,清朝的大臣不仅见了皇帝要跪下,在言语中提到皇帝的时候也得跪下,不像明朝以前的时候,朝着皇帝的方向拱拱手就算了。
打个比方,清朝以前,下跪是特殊情况;而在清朝,下跪则是常态。
所以,今天很多人以为的,臣子见了皇帝就要下跪、磕头,而且往往一跪不起,也只不过是清朝才有的。至于为什么清朝会将下跪这种礼仪发展到如此地步,我想这跟八旗子弟自称“奴才”有关吧。只是为了不被限,不能细说了。
君臣本是师友情,共坐论道道理明。
天覆地载父母恩,四时八节跪神灵。
去仁舍义信难守,离道失德魂不清。
臣子沉沦生奴性,下跪怎见九天青?
在电视剧特别是无脑的清宫剧中,大臣见到皇帝都要下跪,那么 历史 上真的是如此吗?其实 历史 上皇帝的大臣是一个从“师”、“友”、“臣”、“奴”的过程。
上古之时,黄帝的大臣都是他的老师,比如容成子,居住于崆峒山,曾在太姥山炼丹修道、青城山、等处游历修炼仙道,探求长生不老之术。许多史书记收录其着作,如《汉书·艺文志》着录房中家《容成阴道》二十六卷,阴阳家《容成子》一十四篇,《后汉书·方术传》有容成子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收《容成经》一卷。黄帝慕其道,为了迎接他的造访竟然要“乃造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即访”,可见仰慕至极。这也难怪道教兴起后,推崇为仙。后来,容成子出山当了黄帝的老师,更是黄帝的重臣,为黄帝造历法,成就了后来影响深远的“黄历”。当然,容成子除了在历法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在天文、医学、 养生 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再比如岐伯(很多人知道这个人都是从《黄帝内经》上看到的),也是上古时期着名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中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张隐庵《黄帝经世素问合编》:“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
再比如,广成子,上古的道家人物,修行于崆峒山,黄帝听说后专程去拜访他,问治国之术。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仓颉,风后,力牧,大挠,伶伦,等等等等,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黄帝见上述大臣的时候,都是自己先行礼,大臣回不回礼看当时的状态。
到了后期三王时代,特别是春秋之时,大臣基本上都是天子或者君王的朋友。大臣见到君王从来没有跪拜之说,所谓“三叩九拜”的“九拜”也不是连续拜九次,而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 历史 :魏文侯去见当时的贤能之士段干木,站得疲倦了却不敢休息。回来以后见翟黄,箕踞于堂上跟他谈话。翟黄很不高兴。文侯说:“我礼遇段干木,是因为让他做官他不肯做,给他俸禄他不接受,现在你想当官就身居相位,想得俸禄就得到上卿的俸禄。你既接受了我给你的官职俸禄,又要求我以礼相待,恐怕很难办到吧。”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最值得注意的是翟黄对他侍奉的君主箕踞于堂上与他说话表示的不满,这与汉代以后的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提到商鞅去见秦孝公时以“强国之语”,说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觉膝之前于席也”,座位对了座位。这表明那时的国君并不像后代的皇帝那样摆臭架子。古人尤其是汉代以前所说的“拜”不等于“下跪叩头”。先秦以前上朝,君主先向群臣行礼,然后群臣一起向君主回礼,这表示说,君主的天下要靠你们啊。
到了汉朝刘邦之时,他的大部分大臣还是他的朋友,只不过他的那些朋友大臣原来都是乡井之徒,就算官居一品也改不了暴发户的特征,大部分人甚至根本不懂什么是礼仪,什么是规矩。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写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可以看出,当时那在皇宫里喝酒狂欢的劲,跟一群土匪没什么两样,所以刘邦就不开心了。这个时候,有个叫叔孙通的人挺身而出,帮刘邦解除了烦。他开始教大臣礼仪,居然教成功了,在西汉的长乐宫落成之时,叔孙通向刘邦建议,正式启用他修订后的“朝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汉(王)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庐句传。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殿上者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金。”
到此,已经有跪拜之仪了,但是并不是每次都用,必须是重大节日或重大庆典之时才会如此。至于西汉时候的上朝,皇帝不止要早早的在朝堂上等着,等到丞相来到朝堂时,还会有掌管礼仪的官员大声喊出“皇帝为丞相起立”。这个时候皇帝要从龙椅上恭恭敬敬的站起来,就像学生见到老师那样,就差说“老师好”了。皇帝不止要对丞相行礼,对待御史大夫也不能太过随意。皇帝在接见御史大夫时,也是不能像电视上那样高高在上,一脸冷漠。相反的,在皇帝与御史大夫讨论完国家大事之后,是需要一脸敬重的对御史大夫说谢谢的。而且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也和皇帝一样是坐着的。这可能与当时的西汉初年遵从“黄老之术”有关。
到了唐朝,也只是简单的礼仪,也不是见到皇帝就下跪,也是面对面坐着,偶尔还会赐茶给大臣。到了宋朝之后,基本上上朝就是皇帝坐着,而大臣站着了。不过跪拜之礼还不是很流行。这时候的大臣那才是真正的大臣,已经不能称为“皇帝之友”了。
特别是到了清朝,那许多大臣直接称“奴”“奴才”了!!那才真是恶心至极,把华夏传统、民族尊严等都抛入脑后,一个个奴颜婢膝,尽显殷勤,更难有直谏之说!!!唉,这种奴性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国华夏儿女,不得说不是一种悲哀!我们常说“跪天跪地跪父母”、“男儿膝下有黄金”,但是如今,我们虽然不从身体上下跪了,但是心里的你真的站起来了吗?
当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跪拜之礼,起源于宫廷坐姿,西周时,正坐其实就是跪坐,屁股压在小腿肚上,现在日本人在一些严肃场合也是如此。
《周礼》中制订出了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这是一种由坐姿转化为拜姿的礼仪标准,主用于祭祀。这种拜姿比较自然,后来也不是针对君王一个人的,对长辈、对地位高的人,同样都可以。
西汉初年,汉高祖手下有个叫叔孙通的博士,这个家伙人事关系以前在秦朝政府,后来跳槽项 楚,又及时跳到汉朝,他向刘邦建议,沿用秦时的跪拜礼,彰显帝王威严,获得采纳。自此,跪拜礼正式入驻皇廷,绵延至满清。
一拜、再拜、三拜,到了明代,开始五拜三叩,到了满清,开始三跪九叩。头嗑的越来越多,脊梁越来越贴地,屁股再也享受不到小腿肚子的片刻温存了。
为什么到了越到封建王朝的末期,这种向皇帝表忠心的姿势却越下贱?
皇权的过度集中和皇帝的绝对不自信是并生痈瘤,打断了一代代生来挺直的脊梁。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臣子跪拜皇帝的画面,受了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古代的臣子面见皇帝时,都要行跪拜礼。其实,这是不完全符合史实的。
先秦时期,中国 社会 大多使用矮型家具,因此当时人的社交场合都是席地而坐,即双膝弯曲接地,臀部紧贴足跟。此时,中国 社会 通行跪拜礼。毕竟只要挺直腰板,臀部离开足跟,便是跪;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顿首、作揖,便是拜。这时候的跪拜是相互的,臣拜君,君也拜臣。
经过秦末战乱后,古礼全失。西汉初年,叔孙通重新制定礼仪。这时候的礼仪就融入了帝制之下君尊臣卑的内涵,臣拜君,君不再回拜,不过要起身答谢。这样的跪拜礼延续到唐宋时期,直到高型椅子的出现才发生改变。毕竟从椅子上趴到地上行跪拜礼,带有明显的以卑事尊色彩。
所以宋代的臣子面见皇帝时,一般是行叉手礼,即作揖,而不是跪拜。跪拜也是有的,但通常是在极为庄重的典礼上。元朝开始,情况又发生了改变。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习惯将君臣关系视为主奴关系,所以规定臣子御前奏闻,一律必须下跪。这时候的下跪,与先秦时期的跪拜完全不一样。先秦时期的跪拜礼,是社交中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元朝时的跪拜显然带有很浓的屈辱、卑贱意味。
元朝的跪奏制度被明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朱元璋不仅规定百官奏事必须下跪,还规定下级向上司禀事也要下跪。到了清朝更是将跪拜礼发展的无以复加,臣子面向皇帝不仅要下跪,还要叩头。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是有一个变迁的过程的。起初的跪拜是当时通行的一种社交礼仪,不带有卑微色彩,君臣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随着高型椅子的出现,跪拜礼仪逐步取消,君臣之间大多时候是站着行礼。到了元明清时期,君臣关系的不对等愈加明显,臣子俨然成了君主的奴仆了。
不一定,首先是朝代不同,唐朝时,皇帝朝见大臣时是面对面坐着,有时还能赐杯茶给大臣。宋代时,大臣和皇帝说话就必须站着了,明清时站着都不允许了,就只能跪着。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真实的“九拜”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
稽首的基本要领如下: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吉拜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手,而后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也是丧礼之拜。凶拜的要领是先作“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奇拜之“奇”表示单数,在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褒拜指拜的次数在再拜以上。肃拜为女性用的礼拜方式,不跪,俯首两手下垂。中央集权与君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的,唐朝时,皇帝朝见大臣时是面对面坐着,有时还能赐杯茶给大臣。宋代时,大臣和皇帝说话就必须站着了,明清时站着都不允许了,就只能跪着。
那你得看是什么时候了,毕竟古代这个概念太大,在不同时期,这臣子是否跪君王还真不一样。
如果是在战国时期,臣子见到君王还真不需要下跪,当时主要做的是“作揖礼”,并不用经常下跪,并且君王一般还得给臣子回礼,根本就不能直接喊一个“平身”。君臣朝会也是对坐议事,也不需要跪。
比如《大秦帝国》这部剧对这块还原的就不错,当年的臣子见到君王一般不用跪,如果真跪了,那说明是重大场合以及要说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并且君王一般还得回礼然后把人家扶起来。
战国时讲究的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哪能让人随便跪啊。
到了汉朝,这事就有了变化。此时臣子见了皇帝依然不需要每次都跪,大多就还是作捐礼,但得弯一下腰。皇帝与大臣议政之时也全是坐着的,这种议政方式一直到唐、五代都是共用的。
到了宋代,这事就开始有变化了,因为凳子出现了。皇帝坐凳子,臣子就得站着了,议事之时除非皇帝赐坐,否则就需要一直站着。不过还好一些的是,此时大臣们说事也只是站起来,而不用动不动就下跪。
到了元明清,这事就变得过分了。臣子跪拜这时已经是常事了,臣子见到皇帝要跪,臣子上奏说事要跪,甚至皇帝离开也要跪,完全就不能与唐宋以前相比了。
可以说臣子见到皇帝就要跪,这是从元明清三朝开始的,到了清朝达到极致。汉唐宋五代等时期不需要怎么跪,至于战国时期就更不讲究跪了,战国时要让臣子随便跪,那臣子真是分分钟离职的节奏。
4. 从什么时候开始,皇帝上朝朝臣需要下跪
从明代开始,皇帝上朝朝臣需要下跪的。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4)日本人是怎么见皇帝的扩展阅读:
各朝上朝制度: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皇帝的王朝,上朝制度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不过,秦朝的上朝礼仪没有被详细地记载下来,所以我们也不知道皇帝和大臣之间是怎么汇报工作的。
到了汉初,大臣们向皇帝汇报工作时,一般都坐着。当丞相来上朝时,皇帝还要站起来表示尊重,即康有为所称“皇帝为丞相起”。自那以后,不管是两晋、六朝,还是唐朝,皇帝和大臣都坐着议事。这说明,在唐朝之前,君臣之间的等级悬殊还不是很厉害。
宋朝,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对大臣们与自己平起平坐感到有些不满。一天上朝时,赵匡胤借口看不清报告让大臣靠近点,大臣都起身靠前,内侍乘机凳子搬走了。大臣们回头一看,凳子没了,只好就这样站着说话。大臣们站起来了,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坐下去了。
在元朝以后,明朝和清朝也采取元朝的上朝礼仪。文武百官无论品级多高,向皇帝汇报工作时都得跪着。清朝时期,更是实行“三跪九叩”制度,连外国使臣前来面见皇帝,也要求他们行“三跪九叩”,惹出不少外交纠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朝 (古代君臣议事动词)
5. 日本人见天皇要下跪吗
日本国民见到天皇不用下跪,日本人见天皇有别的仪式,并不像我们中国古代见到皇帝就要下跪。就比如英国人见到英国女皇也不是用下跪来行礼。天皇地位高,首相是天皇的臣民,二战之后,天皇放弃了实权,首相的实权更大。
6. 现在的日本国民见到天皇为何不行跪拜礼
有时候也贵,要看场合如果比较正式也是会跪得,不过自二战后在美国的影响下慢慢的日本人见啦天皇就不跪啦,英国是单膝跪不是双膝,当英女王任命首相或贵族时受封人也要单膝跪。
7. 日本人怎么对帝王请安
当代日本人觐见天皇都是在天皇的院子里站着,然后天皇在阳台上出现,然后发表讲话
8. 为什么总是能在电视上见到日本的首相,而见不到日本的天皇
日本的实际领导人是首相,天皇只是象征,不具有实权。
所以重要的政治事件都是由日本首相参与的,自然很少能看到天皇。
不过通常外国领导人拜访日本都回去见天皇,天皇也经常出访国外皇室。
9. 日本在隋朝觐见皇帝时 是用了什么身份自称
曰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日本推古帝八年(公元600年),摄政厩户太子首次向隋帝国派出使节,进行外交联系。据《隋书》倭国传载: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闭。(注2)
《隋书》没有记述倭王所遣使节的名字,遣使的目的以及所贡方物内容。但是,隋文帝对近百年未曾朝贡的倭国颇感兴趣,特命隋吏去倭使处了解倭国情况。当文帝听到“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末明时听政,咖跌坐,日出便停止理务,云:倭(委)我弟”的汇报时,认为极无道理,竟然“训令改之”。(注3)倭国使节在隋了解到,文帝已革除北周武帝毁佛政策,正致力于提倡佛教,这与倭国的崇佛政策极其相近。因此当倭使回国向摄政厩户太子汇报后,厩户太子遂决定再次遣使入隋,以求佛经佛法的名义,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以大礼小野妹子为正使;译员鞍作福利等组成第二次赴隋使节团,携带侯王国书,启程赴隋。
这个使节团是经过摄政厩户太子和苏我马子精心挑选委任的。小野妹子是大和地方的贵族,与倭王有亲属关系。鞍作福利是归化汉人的后裔,其先祖鞍作坚贵在倭王武即雄略王时代,迁居于大和地方的上、下桃原一带。后来,鞍作氏与苏我氏发生关系,曾被苏我氏称作鞍作臣,表明其相互关系的深度。鞍作氏一族在日本飞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
小野妹子一行于当年年底到达隋都,向隋炀帝呈交倭王国书以及各种贡物。小野妹子在对隋官吏的谈话中明白表示:“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千人(《北史》为数十人),来学佛法。”(注4)这里的数千人是数十人之误,以当时的交通工具说,每次往返不过一、二只船,不可能一次载乘几千人。这数十名沙门,是倭王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求佛法并送留学生赴隋学佛法,是小野妹子一行的公开目的。但是,其实际目的在于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以及各种政治制度,同中国建立经济联系。在比《日本书纪》较晚的《经籍后传记》中,对小野妹子一行的目的,有如下叙述:
以小治田(指推古帝)朝十二年,岁次甲子正月朔,始用历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袭遣小野臣因高于隋国,买求书籍,兼聘天子。(注5)
这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叙述。好大喜功、暴厌任性的扬帝,对于偏居海岛的倭国国王恰在他需要通过外国朝贡以张大国威、显示自己业绩的时刻,向他呈递国书,深感满足。可是,当炀帝看到倭主的国书中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词句时,(注6)喜悦的情绪消失了。炀帝认为,倭王不持臣礼而持以同等国君之礼,是对他的不敬。但是,他又不愿因此失去一次显示自己业绩的机会,所以,尽管他心里不快,却只对鸿胪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勿复以闻”,就是说今后如再有这类国书不要给他看了,没有拒绝倭国国书或不准前来朝贡的意思。正因为这样,炀帝不仅令鸿胪卿热情接待倭国使者,而且立即决定派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国,回访倭王。此后,倭国使节连赴隋都二次,都受到炀帝的款待,可见末因“日出”、“日没”的称谓,影响到两国的友好往来关系。
小野妹子完成使命后,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初回国,隋炀帝命文林郎裴世清同时赴倭回访。两个代表团于同年四月到达九州。当倭王政权得知隋使和小野妹子同时到达的消息时,真是喜出望外。厩户太子和苏我马子等侯王政权主要执政者认为,小野妹子一行如能完成赴隋使命就很好了,根本没有奢想隋炀帝派使节回访。因此,倭王政权立即派出负责航海及对外事务的大礼吉士雄成,专程去九州迎接。与此同时,倭王政权认为以前接待外国使节的馆舍过于简陋,与隆重迎接气氛不符,特令在难波(今大坂)城高丽馆舍之上修建新馆,以安置隋使裴世清一行十二人。裴世清等一行在筑紫(即北九州)等到六月,新馆方始建成。据《日本书纪》载,六月十五日倭王派中臣宫地连鸟麻吕、大河内直糠手、船史王平等人陪伴隋使,用彩船三十艘,迎裴世宿等至难波新馆。到达难波时,“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角鼓来迎。”在难波新馆休息后,启程赴倭都。行走十日,接近都城。
八月三日侯王又遣大礼额田部连比罗夫(《隋书》记为可多毗),率五彩骑七十五匹(《隋书》记为二百匹)迎接,直送至都城的海石榴市衡。在这里,自王子以下各大臣、文武百官头戴金簪花,身穿绵紫绣织五色绫罗衣,列队相迎。(注7)倭王的欢迎仪式是相当隆重的。八月十二日,倭王会见隋使裴世清。会见时,裴世清所带的隋国礼品摆在侯王宫殿的阶下。当倭王见到裴世清时,高兴地说:“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遗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维新之化。”裴世清回答说:“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渝。”(注8)裴世清随即呈上隋炀帝的国图书。
据《日本书纪》所载,隋炀帝国书如下:
皇帝问候王。使人长吏大礼苏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译)等至,具怀。肤钦承宝命,临御区宇,思弘德化,罩被合灵,爱育之情,无隔遐迩。知王介居海表,抚宁民庶,境内安乐,风俗融合。深气至诚,远倍朝贡,丹款之美,朕有嘉焉。稍喧比如常也。故遗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指宣往意,并送物如别。(注9)
这封诏书在中日关系史上,是继魏明帝给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诏书之后,由日本保存下来的中国方面的第二个诏书。无疑,它是一份珍贵的文献。但是,据日本史书称,厩户太子看到达份国书与炀帝看到倭王国书时一样,很不愉快。厩户太子“恶其酗天子之号为倭王,而不赏其使。”(注10)尽管倭国执政者对隋炀帝不以君主之礼平等相待表示不满,甚至不赏其使,但是,同隋国发展政治经济关系一事,对倭国说太重要了。所以,厩户太子与苏我马子决定,不因国书中的礼节问题有碍于两国的外交关系。当裴世清完成使命要求回国时,倭国执政者不仅设宴欢送,而且立即以小野妹子为正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鞍作福利仍任译员,组成护送隋使回国使节团,送裴世清归国。与使节团同路赴隋的尚有八名留学生,其中四名留学生:倭汉直福因、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以上三人为归化汉人)、奈罗译语惠明(即惠日,其祖原为高丽人,后归百济,仁德帝时代去倭国。去隋主要学习医术)。另外四名为学问僧:新汉人雯、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以上四人全为归化汉人)。这些留学生在隋学习很长时间,归国后在国家的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
倭王于九月五日举行欢送裴世清宴会,十一日裴世清启程回国,小野妹子护送使节团同行,于年底至隋都。小野妹子向隋政权呈交倭王国书,鸿胪卿鉴于炀帝旨意,没敢送给隋炀帝阅读。厩户太子等执政者认为炀帝不满“日出”、“日没”的字样,经过一番考虑之后,遂改称东皇帝敬白西皇帝,其国书如下:
东皇帝敬白西皇帝,使人鸿胪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忆方解。秋季薄冷,尊候如何?想清恙,此即如常。今遣大礼苏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译)、大礼乎那利等往,谨白不具。(注11)
国书不卑不亢,保持对等的礼节。由于隋炀帝不看,自然不会发怒,因而两国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可见,隋炀帝的“勿复以闻”的指示,颇具匠心。小野妹子在隋都同隋国官员安置好留学生和留学僧之后,作长达半年的考察。据《日本书纪》,小野妹子于推古十七年(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九月回国。
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六月,倭王政权第四次派使节赴隋。倭使是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等,同时学问僧慧光、灵云等人入隋学习。第二年七月,倭使回国。在隋朝不到三十年期间内,倭使四至隋都,考察了隋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学。特别是派出许多留学生和留学憎,入隋学习。这些留学生和僧,在隋学习时间很长,有的在唐建国之后,仍留唐学习,学习时间长达二、三十年。他们不仅专修佛学和儒学,而且对隋后来对唐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医药、艺术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法制律令的颁布等各方面,广泛地进行学习。回国后都以其所学,作出相应的贡献。
注1:阿部真琴《大学日本史》,上卷,日文本,第44页
10. 日本首相见天皇下跪吗
在平常的公共场合首相鞠躬即可,但是在天皇践祚大典上,首相身穿朝服是要磕头的。
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按照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信仰,日本天皇是神道教最高神 天照大神在人间的化身。这就像中国古代的皇帝自以为是天子,在尘世代表苍天来统治万民。行礼是代表一种礼仪与尊重。
另外首相和天皇没有从属关系,天皇现在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无任何实权,而首相又守党派的制约,还是要看当时执政党如何。
(10)日本人是怎么见皇帝的扩展阅读
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称号,相传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领袖,日本国家象征。
日本天皇名称最早文字记载是689年日本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而中国开始称日本元首为天皇约是在清末的同治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