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讲日本人为什么这么多
1. 日本人为什么凶残和灭绝人性
原因之一:日本人的文化是一种礼法文化。
礼法,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人们通常从小要求孩子懂礼貌,讲礼貌。那么为什么人们要讲礼貌?
其实,讲礼貌并不是文明的一个标志,相反,讲礼貌是区分“身份”的最重要的方式。也就是说,礼貌本身就是礼法制度之中的一环,它的目的并不是提高人们的思想和素质,而是要用区分开不同的阶级。礼法使得人们区分开来,只要看一眼对方的穿戴举止和听几句谈吐,马上就能分辨对方是什么阶级的人。
所以,礼法表面上是非常好的东西,人人知礼懂礼,但实质上会把不同的人区分开。这样,不同的人甚至连口都不用开,马上就知道对面人的阶级,造成了阶级的分化。
“阶级”的目的在于垄断和封锁住人们身份的流动,也就是穷人永远是穷人,富人永远是富人,双方只在内部的圈子里相互流动。
所以,礼法创造了一种私密的空间,这也就是“隐私”的前身。导致的结果就是,日本社会越是彬彬有礼、越是相互谦让,表面上是高素质、高文明的社会,但实质是礼法的作用让人们形成了无形的壁垒,这种壁垒在任何地方都存在。
结果不但不是人们真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反大多成了一种仪式。
人们被礼法控制,生活在礼法里,平时还好,一旦礼法制度失去了控制,他们就会露出本性来。并且因为长时间的压抑,导致一旦露出本性,往往极为凶残。
原因之二:“我们”与“他们”之争
在人类文明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团结“我们”压榨“他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在平时可以非常善良,但是遇到与异族的战争时候,可以做到视敌人如猪狗,任意屠戮。
这就是压制和排他的思想在起作用,在这个人的眼里,对于“我们”是要善良的,但是对于“他们”就根本不把他们看做是人了。
只有中国的儒家文化是自古以来人类文明中的唯一特例,只有儒家思想才做到了创造一种原则,能够把全社会甚至全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纳入“我们”的系统之中,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展开细说。
那么日本和朝鲜也都学习过儒家文化,为什么日本和中国这么不同呢?
中国的文化改革是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将不同的族权势力管理在同一制度和文化之下,因为中国的地方足够大,所以谁能与更多的势力进行契约,谁就获得了优势。
朝鲜和日本都是小国,所以对于它们来说国内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如何处理多民族和复杂的族权关系,相反是如何将统治阶级的控制力固定下来。
在两个国家的内部都是地缘不均的状况,两国都存在多山的问题,在多山少川的情况下,谁占据了重要的地缘——绿洲,谁就得 到了与内部竞争之中的巨大优势。所以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有没有必要进行文化和制度上的改革就成了问题。所以儒家那种以是否遵从仁义道德来判断统治者地位合法性的做法,在日本没有市场,反而是“克己复礼”的礼制思想得到了发扬光大。
2. 老梁为什么可以懂那么多,他也是之前查的吗,还是本身就都知道
我觉得,首先他肯定懂得很多,日常生活中应该看过很多书,所以知识面广,才可以让他去主持老梁故事汇这个节目。其次,毕竟是录制节目,而且当场有观众在听,在看,所以他肯定要提前准备好一些材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串联起来,说成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
3. 为什么中国现在还有很多日本人
在中国长期居住的日本人有十几万人,一半以上集中在上海,主要是公司里上班的及其家属,还有几万人在北京情况和上海差不多。
4. 老梁:二战时日本鬼子为什么敢偷袭珍珠港
不是敢,而是别无选择。
鬼子没有疯掉,也不是什么傻子。
他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维系这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了,他必须拿下东南亚的石油,但那里都是英美的殖民地,珍珠港内的美军一直虎视眈眈。
所以日本只能铤而走险,先打掉珍珠港,再占领东南亚
5. 老梁故事汇日本人为什么要暗杀东北王张作霖
谋杀张作霖是日本关东军河本大作的个人行为
6. 老梁:日本侵华占领大半个中国 为什么到了山西
历史老师告诉你
你的认识有误。日军侵华期间,山西已被它占领了。困住日军的是潼关——三峡一线。始终未能进入西南西北地区。
原因有二,一是被逼入死角的中国军队和人民在全民族抗战旗帜下奋勇杀敌,就拿国民党军队来说,大败退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了保卫重庆,保卫大后方而殊死抵抗。二是日军穷凶极恶,战线过长,兵员战备不给。
7. 为何日本会成为“孤独死”的重灾区
因为日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上学或在外面工作,然后很多老年人就在家独居。日本的社会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所以日本成为了孤独死的重灾区。
而且日本的老年人都不喜欢接受年轻人的帮助,他们认为他们也还年轻,不需要被照顾,因此这种思想也使更多老年人自己生活。如今生活压力太大,很多年轻人都因为没有钱,而选择不结婚,人口越来越少,日本的老年人上升比例增加,老龄化严重也是日本孤独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现在孤独死也逐渐开始向年轻人蔓延,因为年轻人现在作息不规律,每天熬夜,所以很多猝死现象发生,所以希望都可以保重身体。
8. 侵华日军里竟然有一个怕死的大阪师团 看看老梁怎么说
第四师团又名大阪师团、“商贩师团”,编组地:大阪。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是陆军的甲种师团。但根据日本军事历史学家关幸辅的说法,它的实际作战能力并不强。
战争经历
佐贺之紊乱
西南之角色
第4师团的前身是大阪镇台。兵员征集地域:第8(大阪),第9(京都),第10(和歌山)和第20联队。经历过佐贺之紊乱・秋之紊乱・西南战争。西南战争期间,商人的比例多的大阪联队在和萨摩武士对战时损失很大,第8联队曾获明治天皇“勇戦剧闘ご嘉赏”的勅语,是日本陆军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荣誉,二战中的感谢状都是由军司令官颁布的,天皇只是口头表扬一下而已,其荣誉性质远非可比,至于将来更不可能了。
日清・日俄战争
在甲午战争中,在辽东半岛登陆之后没经过什么大仗,之后就担任当地警备。日俄战争中小川又次作为师团长,属于奥保巩大将的第2军,连克金州、南山、得利寺和大石桥等重镇,之后参加了辽阳、沙河、奉天会战。
大陆战线
1937年(昭和12年)2月,师满洲驻屯,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正当的4个是是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第70(筱山)。此后转战着华北和满蒙,不过,1940年(昭和15年)7月被派遣华中,参加汉水作战,豫南会战,江北作战。1941年(昭和16年)9月,第1次长沙作战之后,师团成为大本营直辖,预备下次的南方作战与部队的集结进行了重组,编制从4单位制师团向三单位制转移。筱山的步兵第70联队被第25师团收编了)。
太平洋战线
1941年(昭和16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参加菲律宾攻占作战,第2次巴丹半岛攻占作战作了。成为此后在本土警备时,1943年(昭和18年)9月,被再次动员,主管苏门答腊岛警备和缅甸方面的第15军队的指挥下进入并列移动,在泰国清迈迎接了战争结束。 所属步兵联队(投降时):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
军团评价
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
大阪第四师团成立于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商人组成,是日军中的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这支部队下辖四个联队,配备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日军“精锐”。然而它成立没多久,“窝囊废”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日军。尤其是第四师团的核心部队——第八联队,因为在日俄战争中屡战屡败,获得了“败不怕的八联队”绰号。
大阪Go-Stop事件
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第四师团再没上过前线。不过,这并不等于它没有表现“勇敢”精神的机会。1933年,第四师团二等兵松井在大阪市中心闯红灯,结果和警察发生冲突,师团长寺内寿一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的尊严”,毅然带兵砸了警察所,史称“大阪Go-Stop事件”,第四师团在日本国内的“武勇”可见一斑。
《我无伤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
1937年,因驻华日军兵力吃紧,日军大本营将第四师团调到中国东北,划归关东军序列。怎样才能让这支部队焕发战斗精神呢?日军大本营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结论是指挥官对于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日军大本营先后调来几位名将整训该师团,例如绰号“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就曾担任过师团长,但他也拿自由散漫的第四师团没办法。
精训两年后,第四师团终于有了露脸的机会。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地区发生战争,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大阪、仙台两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仙台师团(即第二师团)接到命令后,强行军4天从海拉尔赶到诺门坎,抵达战场当天就投入战斗,但很快就被苏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与此相反,第四师团的出动命令虽然下达,却迟迟不动。原因是动员令下达后,师团内的疾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动的日军联队长在狂怒之下,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前线进发,“联队长改行当大夫”的笑话也就此在日军中流传开来。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四师团的士兵们又耍起了新的花招——消极怠工。从海拉尔到诺门坎,第二师团走了4天,第四师团却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员掉队。凑巧的是,第四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日宣布停战。消息传来,掉队的第四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了上来,连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带病”赶赴前线,一边还在万分懊丧地抱怨居然没有机会打上一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返程的时候,齐装满员、精神饱满的第四师团,成了日军中最威武的部队,而率先赶到战场的第二师团却丢盔卸甲、伤兵满营。关东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军官实在看不过去,提起笔把日军报纸呈上审查的《我无敌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新闻标题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我无伤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拐弯抹角地嘲讽了这支“软蛋”部队。
奇怪的日军
尽管出尽了洋相,但第四师团运气却相当好,因为当时侵略华中地区日军战事吃紧,急需增援,日本军部只好放弃追究第四师团,急调其南下增援。第四师团摇身一变,又成了日军精锐的第十一军中的一员。
其实,第四师团的名声,中国军队早有耳闻,早在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就遇到过一支“奇怪的日军”。当时,面对日军合围,李宗仁指挥四十万大军巧妙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中国军队突围后已是人困马乏,重装备也丢失了很多,战斗力锐减。在过鲁苏皖边境一条公路的时候,疲惫的中国军队忽然发现路上出现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
因为部队已十分疲惫,中国军队发现敌军后惊惶失措,混乱地离开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区。奇怪的是,过了很久都没有日军追来,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惊奇之余派人打探,却见那支日军丝毫没有追击的意思,相反,日军还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地烧起饭来。这支奇怪的日军部队正是第四师团的南进支队。
由于刚刚跳出日军包围,形势仍十分危险,中国军队只好横下一条心,硬着头皮横穿公路而走,结果竟一路平安。事后,南进支队的部队长却以“严格遵守作战纪律”为由向上级解释道:“没有得到对中国军队进行截击的命令。”
长沙会战
“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也会打输”的消息传到中国军队耳朵里,“大阪的日本兵不会打仗”的说法就流行开来。每次战斗,中国军队一听对手是“大阪师团”,往往士气大增,抢着和第四师团交战。刚到前线的第四师团猝不及防,接连吃了几个窝囊的败仗,甚至牵连了友军,以至于友邻部队向十一军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因为敌军士气大振,也会打输……
自此,日军第十一军指挥官只好让第四师团专心在后方“待机”了。曾有一次,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不信邪,派第四师团在长沙会战中打主攻,结果第四师团一进长沙就被赶了出来,全线溃败。守长沙的国民党军队是薛岳所部精锐,也只有阿南这种榆木脑袋会用第四师团当主攻。
鉴于长沙会战中的表现,第四师团成了日军的“丧门星”,哪个军都不要它,大本营只好将其改为直辖部队。这下第四师团的兵有的吹了:“老子当兵就在甲种师团,开战时属于关东军——精锐,仗打起来在十一军——还是精锐,最后十一军装不下我们了,只好改大本营直辖……”
保命第一
“保命第一”为时髦道别语,阴差阳错建功立业
第四师团虽说窝囊,但毕竟是甲种师团,老兵多。由于日军作战损失很大,急需补充老兵,便不时抽调第四师团官兵补充到其他师团。
当时,日军各部的临别致词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二师团,战况较好时就说“武运长久”;情况不妙时就说“九段坂见”(靖国神社在东京九段坂)。然而第四师团的官兵告别时,却常说“御身大切”,翻译过来,即“保重贵体”、“身体最重要”,或者干脆就是“保命第一”。
后来,日军在进攻衡阳和芷江时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战斗一开始,来自第四师团的老兵又故伎重演,从军官、士官到老兵纷纷入院,消极但合理地拒绝作战。当负伤的日军士兵到医院的时候,那些“养病”的第四师团“前辈”们还要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玩命啊?”当被问到自己为何不愿意参战时,这些“病号”却豪气冲天地说:“听说这次出击我们是担任佯攻的,这很没有意思,如果是主攻么,自然是要好好打一仗喽。”
修复桥梁涵洞方面作用极大
伊藤正德《帝国陆军的最后》中,提到这个联队在修复盟军炸毁的桥梁涵洞方面作用极大,“大阪兵无能只是误传,至少以这个联队而言,其献身精神使军部、师团部的高级军官都乘夜前去表达感谢和敬佩,其无我奉公精神极其令人钦佩……”有评:看来,这个联队的确干得不坏,不过,说到底,修桥补路这种活儿,和上阵打仗终究还不是一码事儿。
对科雷吉多尔要塞的最后攻击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各部都投入到对盟军的作战中,第四师团也终于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大本营有意将该师团配属南方军,但南方军只是很勉强的将其列入预备队,仍然驻扎上海。直到1942年4月,第四师团被调往菲律宾,和第五,第十八,第二十一师团一起,参加对科雷吉多尔要塞的最后攻击。
这一仗,第四师团一反常态地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任务,最终在巴丹半岛的美菲军全部投降。事后才知道这并不是第四师团转了性,而是菲律宾的美菲军已经被切断补给多日,靠“盐和青菜”勉强挺着已经好几个月了,一触即溃一点儿也不新鲜。
然而,这个胜利却给第四师团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在其故乡大阪更是号外频飞,一副“幸亏派出了第四师团,才打垮了巴丹敌人”的得意。仅有的遗憾是事后发现大阪的商贩们利用这个庆祝胜利的机会大肆倒卖战时配给物资,乘机大做生意。
爱好和平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第四师团正在泰国的曼谷附近休整。与其他不肯接受战败命运的日军部队不同,第四师团的投降与回国进行得异常快捷顺利。当全体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第四师团官兵出现在日本港口时,本土那些营养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惊。统计下来,第四师团是日军南方军中战死最少、装备物资保留最完整的部队。
美军对这个师团的评价是“爱好和平”。而第四师团回国后,也马上展现出这一“特点”来,回国后第二天,就有官兵跑到美军兵营前,整齐地摆开摊位,兜售起战争纪念品来。
原因剖析
大阪商贩蔑视皇权,不愿充当战争炮灰
第四师团为什么在日军中这样独树一帜、“弱”不禁风呢?对于第四师团的表现,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
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即大名),而诸侯服从于幕府将军(当时天皇是将军手中的傀儡)。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这个地方是着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诸侯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诸侯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谈不上了。
于是,跟将军与诸侯一样,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虽然在二战中,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效忠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能不死尽量不死。对待上级命令,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也习惯于“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谓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击”的“三不要”原则。
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的最后部分,对第四师团做了一小段总结,说得真是有几分道理,“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四师团这样,大概中日之间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吧?要是这样,也就不会有日本的战败了吧……”。
多了一群保命要紧的“窝囊废”,也就少了一拨灭绝人性的战争狂人。在非正义的战争里,选择了正确应对方式保全了自已的身家性命,少一分杀戮,就多一分和平,远离战争恶行的日军第四师团,给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9. 为什么日本人当年杀害这么多中国人!神和佛怎么看不见!不降罪于日本人!不遭报应呢
众生平等,万物皆虚。我说的不是佛法,而是客观事实。世上没有善恶之报,更没有神佛。恶人并不一定会遭到不好的后果。世上并无善恶,善恶皆为人道,人道即虚幻。
解释一下,天道为自然万物的规律,人道即人类社会为了更利于发展制定的行为准则。顺人道为善,逆人道为恶,这是人类的唯心标准。
人道顺应天道,有利于发展,反之不利于发展。行所谓恶行,违背人道,对人类社会整体产生危害,不意味有违天道,就算逆了天道,天降灾厄,遭祸也只是对人类整体,灾厄降临到逆了人道进而逆了天道的个人或群体的概率可能会有一定增加,但遭殃的极可能是无关路人。
举个例子,日本人逆人道强迫很多人去挖矿产,这期间各种虐待,造成很多人死亡,这种事在人类社会来说肯定是逆了人道的,是恶行。但是,逆了天道吗?不一定,对大地的挖掘矿产过度开采,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这才会违逆天道,而不是因为日本人对他人的恶行。所以,就算达到临界点,发生矿难蹋荒事故,老天惩罚的也是这个群体,日本人没死几个矿工可能死掉一大群。
亦或者,这里因为过度开采把地都挖空了,日本人走后,过了一些年,这附近的城镇因为这个原因发生地质灾难,死的一样是糊里糊涂的路人。
人道只能靠人类自己去维护。
触犯老天,他可不管你的原因,他只看结果,照章办事,违反自然规律,惩罚一定会来,降到谁头上老天可不管。
人类之间的恩怨只有人类自己才可以做到"精准有效打击"。指望老天,老天可不按人道办事,说不定收的是人类社会定义的受害者或者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