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中国路线有什么策略
Ⅰ 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
日本侵略中国前是做过很多功课的。不是一个冒然的行动,之前日军排了以土肥原贤二(1912年来到中国)为首的很多间谍去满蒙,1928年张作霖也是日军暗杀死的。因为张作霖主要驻军在日军对面,日方找人和张作霖谈话,张说:“我姓张的不会卖国,也不怕死。”,日军就发动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为侵华做了铺垫。拉开了侵华的序幕。
到了31年初,在大背景上,当时中国的时局可以说类似古代的军阀割据局面,前几年中蒋介石发动政变,打败了几家军阀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和还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作战,九一八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了,918之后,中国东北迅速沦陷了,31年7月当发生了国军对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9月日军就开始大规模侵华了。可以说,但是国军主力在南方和共军作战,对北边是不作为主要防御方向的。所以蒋介石开始对日军很放纵,想完成剿共在北上抗日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但是蒋介石算错了两点,第一是低估了共军的生存能力,第二低估了日军的南进速度和攻击力。所以到了32年1月的淞沪会战时才恍然大悟,日军来者不善。从这时起才开始正眼看待对抗日军的军事行动,但是他的中心还是放在了剿共上这段时间日本还在加紧部署大规模侵华做准备。到37年77事变,日军开始大规模侵华战争。
从体来说,从1920-1937,日本人做足了战争准备,而让日军做足准备的就是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政策。
Ⅱ 日本侵略中国的路线
第一步是先占领东北三省:辽吉黑,然后兵分二路。
一路从陕西出剑门关到汉中占领四川,另一路直接出中原到襄樊,意图将中国一分为三。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早应该从1876年日本入侵琉球开始,当时琉球是中国的土地,有一艘琉球船到了台湾,船员被台湾土着误杀,日本人就以这个为借口进攻台湾。这是日本对中国最早的侵略,这场战争使中国失去了琉球,就是今天的冲绳岛。
2、1894年,日本入侵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经过平壤战役、牙山海战、大东沟海战、威海卫海战、旅顺战役。日本夺去了台湾,还有二亿三千万两白银。
3、1905年,日本和俄国爆发了日俄战争,经过旅顺海战、对马海战、旅顺战役、奉天战役。日本将俄国的势力赶出了中国东北南部,独占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分分地区的特权。
4、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撤向关内,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在这个过程中,规模比较大的战役是江桥抗战,其他都是义勇军的战斗。
5、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在上海与中国19路军激战。双方损失都很大最后中国军队撤出上海。
6、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国29军与日军进行了长城抗战,日军在占领华北以后一路南下,占领了中国东南的大部分土地,基本控制了中国的海岸线。
7、1938年以后,日本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役了,双方进入胶着状态。
8、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陆军战略重点转向东南亚。此间除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外,没有更大的战役。
9、1943年,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战役最后以日本占领广西,部分地打通大陆交通线而结束。
10、1944年,中国军队开始反攻,发动了雪峰山战役,消灭日军2万多人。
11、1945年,日本投降。
(2)日本侵略中国路线有什么策略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强几乎都欺负过中国。
尽管中国人民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但都失败了。只有抗日战争,最终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为实现人民解放创造了条件。
从而成为解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伟大开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开端。
Ⅲ 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开始实施的对华策略是
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开始实施的对华策略:
1、在政治上,放弃过去“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转而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2、在军事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
3、在经济上,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
4、在改变了侵华方针后,其军事战略也做了相应调整。
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作战;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
在作战范围上,“如无重大必要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力戒扩大缺乏准备的战线”;在兵力上“为准备今后国际形势的转变,要在各方面减少驻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
在作战形式上“进行小接触”,只是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攻击时,及时予以反击,消耗其战斗力”,把军事打击的重心移向对付其后方的抗日游击战。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
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
(3)日本侵略中国路线有什么策略扩展阅读: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Ⅳ 日本通过哪些方式侵略中国
日本从台湾、黄海、大连、旅顺、山东沿海、东北、海南等地登陆入侵中国。
1、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残酷屠杀我国高山族同胞。
2、1894年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10月,日军分两路侵犯我国辽宁省。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2万多中国人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3、1895年2月,日军从水陆两路夹攻驻威海卫中国海军。
4、1905年1月,日军再度占领旅顺。3月,日军占领奉天(今沈阳),并与俄为争夺中国领土在我东北进行大规模厮杀。
5、1928年5月,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并占领济南。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阴谋夺取东北。
6、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日军强占我国东北。
(4)日本侵略中国路线有什么策略扩展阅读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人员财产损失。而这场战争不过是日本延续了近百年计划后的最终结果。
早在日本明治天皇上任的那一刻,就定下了一个雄心壮志,也就是日本的“大陆政策”,以武力的方式征服朝鲜、中国之后,再逐步征服世界。可以从明治天皇的信中看到“开拓万里波涛”、“国威布于四方”这样的字句,其雄心已是清晰可见。
为了达成这个“宏伟”的目标,日本先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随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之后再度爆发了日俄战争,这几次战争让日本充分尝到了甜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对德宣战,出兵中国,获得了更多的“胜利果实”。
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军事力量意图征服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日本建立了南满铁路公司,这家公司的性质其实和东印度公司是一样的,完全就是为了殖民扩张而成立的公司。为了保证殖民的顺利,日本还成立了一支全新的军事力量——关东军。
不过这只是日本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1927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东方会议”。这次会议的规格相当的高,日本的陆军、海军、外务省、驻中国的最高军事将领、行政长官等均到会参与。
Ⅳ 日本侵略中国的路线
本来是从北至下,后来Jiang从战略角度上考虑发动了淞沪会战,把日本主力的进军方向从由北至南改成了由东至西。让中国有川地做后盾,进可攻退可守的长期作战机会。
如果可以,你可以下一寸heshan一寸xue看看。
Ⅵ 二战时日本对中国派兵路线
二战(抗战时期)日军对中国出兵总体战略上基本是这样走的,仅供参考:
日本发动“9.18事变”占据全东北后,进而向热河(现东北、内蒙、河北的部分区域)进犯意图向华北发展的企图昭然若揭。于是爆发了“长城抗战”。战争结果,中国军队战败日军进入河北,并以《塘沽协定》为基础组织“华北自治”,实际上是在东北建立侵华基地,在河北构筑侵华桥头堡。河北西可沿长城进犯山西陕西,并进入河南、四川直接包抄中国战略大后方。河北向南可以入山东、苏北,逐鹿中原。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主力兵锋直指山西和陇海线。
为了防止日军走外族入侵中国的经典路线:由晋陕越过秦岭进入四川,或从河南南下突破襄阳、枣阳重关夺取湖北湖南,从总战略上夺取中国战略大后方并由西向东包抄中国,国府利用日本求胜心切以及总兵力不足的特点,决定在上海发动战争,引诱日军主力把重点投向东线与我军决战。同时严令山西进行激烈抵抗。淞沪会战、忻口会战爆发。
淞沪战役国军战败,日军从重兵聚集的华北分出一路南下,同时在上海登陆的部队北上,夹击南京,企图占领中国国家首府,导致政府投降由此宣告战争胜利。于是,爆发了象征意义的“南京(首都)保卫战”。国军退出南京后,在徐州地区进行了重兵聚集。
“忻口战役”失败,日军紧跟发动攻取山西首府“太原战役”,中国再次战败。日军大本营决定与国府在徐州进行最后决战,速战速决中国战争。因此终止了西部挺进转而进行割据,牵制中国西北重兵集团无法抽调支援中原。
事实上,国府的意图从一开始就是收缩兵力、财力、物力于四川做长时间抵抗,以时间换空间。为了争取最多的时间来运送物资和部署兵力,因此继南京失陷后立即在徐州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即“徐州会战”,目的还是吸引日军在东线与我决战,争取时间通过长江运输线把大量物资充实大后方。日军发现了这一目的立即命进入山西的日军主力在开封一线掉头南下,企图从河南进入湖北直接经枣阳和襄阳插到武汉背后,截断国府的收缩部署。由此爆发了“兰封战役”。
“兰封战役”国军失败不仅对尚未完成部署西北面空空如也的武汉形成巨大威胁,更直接动摇了尚在进行中的徐州会战计划,不得已炸毁花园口黄河河道直接堵截了北路南下之敌,以及尾随追击徐州会战后撤部队。
自此,国军长江以北主力撤到了湖北、武汉、大别山地区,而在山东苏北留下了韩德勤10万集团军;长江以南地区在南昌至长沙一线布防,而在皖南留下了顾祝同20万敌后集团,形成了计划中的战略收缩和敌后投子。真正的阻击日军前进的“武汉会战”爆发。
日军在武汉会战中被有力阻挡战役呈胶着状态。日军从上海分兵南下,攻占广州这个中国军援港,直接断绝了中国战争物资的来源。国府只得放弃保卫武汉的计划,更密集收缩军队于长沙进行防御。同时决定开辟新的国际物资转运通道 --- 经缅甸港口送到腊戍,在中国修建滇缅公路把物资再从腊戍运往国内。
日军经武汉战役后,正因为资源和兵力不足,放缓了进攻以巩固后方。同时国府利用日军想诱降国府的心理,运用间谍战拖延时间。于是战争在湖北湖南中日双方出现胶着状态。
对于四川大门难以攻破,而国府缺粮少弹急需补充的问题,日军乘势在南方发动战役,意图避实就虚,从南方西进云南,绕过湖南湖北的长江入川口进入四川。于是爆发了“昆仑关战役”,以及后来日军做拼力一搏的“豫湘桂战役”。但日军都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战略效果,曾短时进入过贵州而最终还是退出了。中国战场自武汉保卫战后,一直呈僵持状态。
日军为了夺取东南亚的石油维持战争,以及改变在中国战场的胶着态势,他们利用太平洋战争进入缅甸再次截断中国生命通道,接着一路向北直至被怒江所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终于认识到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的重大意义,主导开辟驼峰航线,从英军控制的印度把物资送往中国。日军已经无力逆转中国战场的局面。
自此,日军在中国国内虽然1943年还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已经是强弩之末,取得了一些战果,终因战略上无法扭转颓势,而最终失败了。
Ⅶ 日本是如何按照既定国策不断加深对中国侵略的
日本侵华的策略就是那个炮制于1927年臭名昭着的《田中奏折》,这个奏折中确立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奏折中的“中国”实际指的是日本,他们将中国称为支那)“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中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中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按照这个次序,日本首先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全境,并扶植逊位的溥仪组织了傀儡政权——满洲国。
随后又通过1933年签订的《塘沽协定》和1935年的《何梅协定》,基本控制了华北地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开始全面侵华,8年抗战开始,到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日本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地区,达到了日本侵华的顶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终于在与日本半个多世纪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Ⅷ 日本侵略中国的路线
日本侵华战争的路线:
先由关东军主力部队出南朝鲜,以绝对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占领东北三省并控制,建立本土以外的第三个军事补给,和囤兵点。并积极拉拢亲日的军阀,达到以华制华。
再由东三省向华东,华北先进行一线式的推进
同时占领并控制台湾,牵制当时国民党的海军舰队,并形成包围。
日本海军路战队则由上海登陆,从中心穿插,把中国分成两块,让中国军队首尾不能互相接应,先歼灭上海以北的国民党主力军队,而后沿途推下,歼灭上海以南的军队
凇沪会战国民党军队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却牵制了日军近35万的兵力,而后徐州会战国军又以重兵与日军决战,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使日本军队人员补充和军需补给都跟不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Ⅸ 日本侵略者对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
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武汉等地以后,对国民政府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称:“今凭陛下之盛威,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客容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帝国所期求者即建设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新秩序。这次征战之最后目的,亦在于此。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希望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的结合。这就是有助于东亚之安定和促进世界进步的方法。帝国所希望于中国的,就是分担这种建设东亚新秩序的责任。帝国希望中国国民善于理解我国的真意,愿与帝国协作。”
Ⅹ 日军日军侵华全策略及评价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主题是商讨如何加快推进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策略、步骤等。参加会议的有:外务省政务次官森恪、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陆军上将、陆军次官火田俊六等。会议结束时以"训示"的形式提出了《对华政策纲领》,主张:(1)"东三省和内蒙是日本的国防安全线,为了保护日本在支那的权益,不问支那本土或满蒙,日本均应出兵"。(2)"宣布东三省自治;缔结建设新铁路的协定;开垦土地,采掘矿山;设置由日本人充当的行政、财政、军事顾问。如果支那方面拒绝,日本应坚决准备使用武力实现其目标"。(参见〔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年)下,株式会社,原书房,1966年东京版,第101-102页)7月25日,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提交了所谓"满蒙积极政策"的秘密文件,即《田中奏折》,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华侵略方针政策。
第一,提出了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实施其"大陆政策"的战略总方针。它露骨地主张:"按照明治大帝的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全支那尚未完成……"因此,"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是日本帝国存亡上的必要大事"。提出日本控制亚洲大陆,掌握满蒙权益是"第一重大关键" 《田中奏折》具体而详细地制定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基本方针、计划和步骤。1929年12月,当时南京出版的中国杂志《时事月报》刊登了《田中奏折》的内容梗概,后被广泛引用而在中国和世界迅速传播,轰动了当时的舆论界。日本军国主义者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1937年又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直至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后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对外侵略战争,《田中奏折》的方针计划,几乎完全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实践。
战争初期,日本自诩武力强大,对中国采取了以军事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速战速决”的策略,妄想一举摧毁中华民族的抵抗力量,迅速占领整个中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发展,日本“速战速决”方针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的日趋壮大,使日军于1938年10月改变了战争初期的侵华策略,把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将过去对国民党的军事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1938年11月3日,首相近卫代表日本政府发表了《东亚新秩序》声明。声明一改以往”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狂妄姿态,在所谓“合作”、“提携”等幌子下对中国进行政治诱降。声明说:“帝国所求即建立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秩序。此次征战的最终目的即在于此。此种新秩序的建立,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在东亚确立国际主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结合。”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往一贯的政策,更换人士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近卫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政府的侵华策略以发生转变,表明日本企图承认国民政府为前提,迫使国民党放弃抗日立场,与日妥协,达成不战而胜的最终目的。 声明还说,在华日军要把巩固占领的区域作为”当前的第一位的基础性工作”,“固定配备充分的兵力”。在中国派遣军隶属下的4个战略集团中,华北方面作为最大的战略性集团负责确保已占领的华北地区的治安。此举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进攻。
至于评价,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日本低估了中国。两个几乎统治欧洲的人(拿破仑和希特勒)都给予了那时还极其弱小的中国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