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武器有哪些
A. 日本战国时期打仗主要用什么武器
大部分是长矛(木,竹)
一部分是弓箭(日本长弓)
少数是用剑(日本刀)
B. 日本战国时期服部半藏用的是什么武器
倭刀,长短各一把。火绳枪一把及火药、铅弹等等。
其次是竹弓、竹枪,日本资源匮乏,但是竹子资源丰富。
C. 日本战国时代的名枪都有哪些,请详细介绍一下,有图片的就更好了
京信国 ,是京的名刀匠·信国一门的作品,信国一门在继承相州传制刀术之后,便迁移至京都,应仁之乱后,一门逃离京都,在九州传授山城传制刀术,因此也被称为筑紫信国 蜻蛉切,全长一丈四尺四寸三分(423 公分),刃长一尺四寸三分(43公分),是日本战国时期德川家武士本多平八郎忠胜所持武器 御手杵 全长210 公分 松平大和守秘藏的天下三枪之一,之所以没有像其他两把枪一样的为人所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御手杵已经在二战末期的空袭中烧失了,如今仅存名号留存于世上。御手杵的造型是大身枪,由于刃长超过两尺,应该是需要臂力才能操作的刚枪。而至于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枪套的长相像手杵(捣麻糬用的捣桩),所以取名为御手杵。后在战国时代成为大名结城晴朝的爱枪 日本号
“日本号”是日本古代三大名枪之一。 日本大枪可能为唐朝陌刀之日本衍生型,陌刀通常长丈余(约三米)刃长近一半。 全长三米的长枪。上刻俱利迦罗(不动明王的一种化身),原为秀吉所有,后来赏给福岛正则。但是福岛在一次酒醉时打赌中输给了母里太兵卫。—— “此枪为元来秀吉公秘蔵日本无比之枪,或时福岛左卫门太夫正则 勋功赏之。左卫门太夫甚为秘蔵。左卫门太夫至伏见,时太兵卫招酒宴,左卫门太夫大捧钵出。……若能满饮此钵,以彼枪赐之。……太兵卫受饮其大杯酒,取彼枪而归。”此时正则正当大醉,早以忘记此枪乃秀吉所赐。回到家中顿觉后悔,请求太兵卫返还,遭太兵卫拒绝。后太兵卫常持此枪出阵,“日本号”亦得“呑取之枪”的别名。 还有一国长吉 皆朱枪 菊池枪之流就没那么有名啦
D. 日本战国的那种中间刀把两边都有剑刃的是什么武器来着
这在影视作品和动漫中出现过,现实中没有的,是双刀中间组合变成那样。
首先战国时代打仗用的太刀或者武士的打刀,都是一体式隐藏刀跟,中间即使连上,也不会稳固,反而难以发挥劈砍的力量,或者不好控制刀刃的指向,所以以日本刀的使用特点看,这么做不会增大威力,反而不如双刀作战。所以说武器怪、死的快。
不过日本确实有一种长柄武器,长卷刀,或者斩马刀,后面是可以临时在柄头部位插一把肋差短刀在作战时使用,模仿中国古代长兵器的柄尖。
E. 日本战国时期打仗主要用什么武器
战国日本主力兵种是足轻(步兵)步兵的武器是5米长枪。(不是武士刀,别乱说)
其次就是骑兵和火枪,骑兵主要武器是马上枪(比长枪段,大约2米左右),也有人用马上长刀!
火枪兵用火枪,有的也备有盾牌!
弓箭兵当然用弓箭。
不是每个人都有武士刀。一般都是大将和武士,还有小姓。带刀武士主要是保护本阵,以及保护大将。
织田家善用火枪,武田、上杉家善用骑兵。但是无论如何手持长枪的步兵都是主力兵种!
F. 日本战国时代名将的武器
日本战国有三大名枪
蜻蜓切-德川四天王本多忠胜用的枪~锋利无比~大阪夏之阵时丢失
日本号-丰臣秀吉赐给家臣福岛正则之名枪~背黑田家臣里母太兵卫与福岛正则已赌酒之约定赢得有名“吞取”
御手杵-结城晴朝的爱枪 二战空袭中背烧毁
前田庆次-诛枪<上杉家之家宝上杉景胜佩服庆次之勇武赏赐于庆次之枪>
松风<可以说是战国第一宝马前田庆次成跨驰骋战国>
佐佐木小次郎的刀比较特殊说一下吧
刀名-物干竿<此刀长有三尺一寸约93-94公分可惜小次郎与武藏比武时连燕返都没用出就挂了>
宫本武藏是开创二天一流的始祖武器自然是双刀但是与小次郎比武时用的确实木刀而且也很长
象幸村<幸村历史里不是用枪的别背游戏误导> 光秀 信长 上杉 武田等等战场上用的指挥刀 武田信玄比较喜欢用军扇指挥~
至于森兰丸是信长的侍卫 枪术比较不错~本能寺之变刺死几名光秀家臣就这点比较出彩
至于好些的武器有很多~如德川家的村正 立花家的雷切跟吉光骨食 伊达政宗的斩鞍 足利家的村雨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楼主自己去发掘吧~
G. 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神兵利器
这些都是战国时期的名刀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长66.10CM。平安后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来为室町将军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时代落入秀吉手中,后来秀吉将它赐予前田利家。刀铭:三池光世
数珠丸恒次,具体情况不明,传说为日莲上人所有。
童子切安纲,具体情况不明,传说为源赖光所有。
三日月宗近,山城国刀工三条宗近所作,具体情况不明。
鬼丸国纲,具体情况不明,相传为镰仓北条家家传宝刀,随北条一门的全灭而散落人间。(这里的所说的北条氏与战国时代的小田原北条氏毫不相干,后者是伊势新九郎长盛冒姓北条,改名为北条早云后形成的家族)
◆ 菊一文字则宗
菊一文字则宗,太刀,刃长78.48CM。后鸟羽院时期备前国刀工则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传说后来为新撰组剑士冲田总司所有。刀铭:菊一文字则宗
◆ 长曾弥虎彻
长曾弥虎彻,胁差,刃长45.75CM。越前国刀工虎彻于宽文三年所作。为新撰组剑士近藤勇的爱刀。刀铭:长曽袮虎彻入道兴里
◆ 和泉守兼定
和泉守兼定,刀,刃长70.6CM。着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组剑士土方岁三所有为第三代和泉守兼定和十一代和泉守兼定。刀铭: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铭文:临
兵闘者皆阵烈在前。这句语出《抱朴子》的话(原文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在战场上很流行,据说可以起鼓舞士气的作用.
◆ 堀川国广
堀川国广,刀,刃长70.6CM。着名刀工九州日向住国广所作,传说是国广作品里的第一杰作。后为新撰组土方岁三所有。刀铭:堀川国广
◆ 葵纹越前康继
葵纹越前康继,胁差,刃长35.3CM。江户时代着名刀工越前康继所作,作为御神刀供奉在尾张热田神宫(御神刀:放在神宫中供奉神明的刀,一般不用于战斗)。刀的两侧分别铸有梅纹和竹纹。而之所以名为葵纹越前康继,据说是由于是受家康赐予德川家葵纹之名,因而改铭。成刀于庆长十一年左右。刀铭:葵纹越前康继
◆ 肥前国忠吉
肥前国忠吉,刀,刃长67.3CM。江户刀工肥前忠吉所作,后来为冈田以藏所有。刀铭:肥前国忠吉
◆ 村正
村正,刀,刃长73.32CM。室町末期刀工势州村正所作,斩切能力出类拔萃,被德川家视为“不吉”的象征,斥之为“妖刀村正”,因而在幕末时的长州倒幕派中人气极高。刀铭:村正
H. 日本战国特有兵器“薙刀”,模样古怪,但却是女武士和僧兵之最爱
日本战国有名刀,名“薙刀”,相传起源于奈良时代,结束于平安时代,是日本妇人和守护寺院的守护僧兵常用的武器,也是镰仓时代末到室町时代战场上的主要武器之一。
镰仓时期,所有武士的标配是武士刀,当然并不是一口,每个武士拥有至少两口武士刀,而且多是宝刀。另外武士人人都必须要有一流的箭术,这是为了保证在战场上可以对敌人进行远攻,而肉搏战则是以武士刀为主。除此之外,武士们还拥有一种“怪刀”,也就是薙刀,但这并不是武士们喜欢用的兵器。
薙刀的缺点是不适合密集型战斗,刀身细长弯曲,而且很容易被砍断,杀伤力并不比武士刀强大。薙刀刃身1尺到2尺(约30~60cm),通常柄杆的长度从3尺到6尺(约90~180cm)不等。柄杆多用木制或者竹制,当然也有铁制,不过铁制的一般人拿不动,所有很少见。不过在日本的奈良时代历史博物馆中,存放着一口类似于“青龙偃月刀”的薙刀,柄杆为铁制,刃身宽大厚重,这玩意能不能有人耍的动依旧是个问题,以日本人当时的体型和身高,能用这么种的刀简直就是奇迹。
薙刀的兴起跟日本僧人有直接关系,日本的寺院都配有僧兵,平时念经做法事,有战争来临的时候可以直接充当战士。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依旧有僧兵入伍侵略他国之事发生。日本奈良“南都”兴福寺与“北岭”比叡山延暦寺合称“南都北岭”,这两个寺院各自拥有数千僧兵,这些僧兵的制式武器就是薙刀,据说战斗力十分强大。两个寺院动辄出动数千僧兵威胁朝廷与侵略其他寺院,在当时非常嚣张。
除了僧人将其作为制式武器外,由于薙刀刀刃太短太细,整把刀太轻,攻击手法以中远距离斩扫为主,因此非常适合女性力量不足的使用,继而成为女性所用兵器之一。但薙刀杀伤力不足,不能刺只能挥,而且不能向下硬劈,会很容易折断。
相传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时,秀吉身在肥前名护屋城,召集了各大名武将的妻子作为人质,其中就包括“西国无双”立花宗茂的老婆“立花訚千代”。
立花訚千代因其美艳无双,不知被多少人倾慕。而丰臣秀吉确实出了名的好色,为了保护自己,立花訚千代便和侍女以及其他大名武将之妻拿着薙刀,且腰间系了可以切腹用的“脇差”去参见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立花訚千代会用这一招,当色眯眯的秀吉看到了美艳的立花訚千代和侍女拿着薙刀,腰插“脇差”参见时,吓得手中的茶具都掉了,赶紧陪着笑脸褒奖她:“立花之妻果然非等闲,真乃女丈夫也……”
平安时代末期僧兵,源义经的家臣,大名鼎鼎的武蔵坊弁庆,所使用的武器就是薙刀。不过他那口薙刀经过特殊改造,据说柄杆内为硬木,外为镔铁,刀刃宽而锋利,可折断武士刀。相传武蔵坊弁庆曾用此刀一下将战马砍为两段,而且刀不沾血。
应仁之乱后,则以密集型的步兵(足軽)为主流,长枪代替了薙刀。战国时代更由于“铁炮”传来的缘故,长柄武器全部衰退,薙刀又沦为僧侣、妇女子所用的武具。
虽然薙刀已经从实战兵器中废除,但在江户时代武将家中的妇女们仍然要是学习与练习的武艺,嫁入武士家的新娘薙刀是必备的嫁妆。
日本大正时代至二战后,薙刀成为以女性为主的武道,称为“なぎなた”。直到今时今日,日本女生依旧有练习薙刀和弓箭的传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I. 日本战国时期都有哪些名刀
鬼丸国纲:锻冶匠国纲斋戒三年打造的名刀。相传镰仓幕府的第一个将军北条时政在梦中以此刀砍下鬼首而得名“鬼丸”,成了北条家的传家宝。北条家灭亡后,被新田义贞和 足利将军家、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当时的当权者所拥有,且被他们视为天下的名刀,明治时代被天皇收藏,流传至今。
童子切安纲:平安时代伯奢国的着名工匠安纲作品。在室町时代被称做天下五剑(鬼丸国纲、名物大典太、三日月宗近、数珠丸恒次和童子切安纲)
三日月宗近: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刀工三条宗近的作品。刀铭为“三条”。 作为足利将军家秘藏的名刀传承,据说在1565年永禄之变,足利义辉挥舞着三日月宗近奋战。战后作为战利品传至三好政康手中,之后政康将其献于丰臣秀吉,成为丰臣秀吉正室高台院所有之物,之后被赠于德川家康之子德川秀忠,为德川将军家所收藏。现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鬼切:日本战国时的名刀,原名髭切,传说渡边纲用髭切在五条渡口切下鬼神茨木童子的手腕,因此髭切有了“鬼切”的称呼,后来木曾义仲又用鬼切在户隐山杀鬼。再后来此刀又传到源赖朝手中,成为日本当权者才能使用的宝刀。
大传太光世:也称名物大典太,被奉为日本国宝的日本刀。是筑后国的刀工典太光世的作品。刀铭为“光世”。大典太原来是日本室町幕府时期的将军家族足利家族的家传宝物。在室町幕府灭亡之后,此刀为统一全国的武将丰臣秀吉所有。后来秀吉将它赐予了勇将前田利家。
数珠丸恒次:日莲上人佩用太刀,并且经常在柄上缠上数珠(念珠),作为“破邪显正剑”于是就有了“数珠丸”的名号。作为“日莲上人的三遗物”,“数珠丸”被日莲门徒崇拜。
宗三左文字:甲斐武田家传家宝刀,为其先祖源义光所传。
吉光骨食:吉光骨食是由镰仓时代的京的刀工栗田口藤四郎吉光所打造,据传是源氏的秘宝之一,后来落入足利尊氏手上,并且于上述同血染铁扇一起由足利尊氏下赐给立花贞载,因此而成为立花家代代相传的三宝器之一。
日光一文字:小田原北条家名刀,备前福冈一文字派工匠打造。
妙法村正:村正,日本最有名的日本刀之一。原是室町中期至天正年间约一百年间的伊势的刀工之名,其时正是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的动荡时期,对于日本刀的需求很大。村正只生产最优秀的、可用于实战的刀。 也许是因为它太过锐利,到了江户时代就开始有“邪剑”、“妖刀”的称号,而被世人所避忌。在现存的妖刀中,以被称做“妙法村正”的最为有名。此刀在刀身上刻有龙,插入鞘中的部分刻有“妙法莲华经”文字,由此可以推断村正和日莲宗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是在永正十年(1513)锻造的刀,应该是第三代村正的作品。
破军星:不详
大般若长光:又名长船,备前名刀工长光的作品,在室町时代即价值六百贯。因为大般若经刚好六百卷,故取名大般若长光。本为室町末期将军足利义辉所有,后来经由三好长庆、织田信长而到了德川家康手中。长筱合战后,家康将之赐予奥平信昌。
大包平:备前池田家重宝
锤切长谷部:又名“压切”,日本着名国宝刀剣,山城传长谷部国重制作,刀姿多身幅宽,厚度非常薄,肉枯;地肌则比较有特色,镐地与接近刃区为大柾目,地铁部分则为大板目肌。
影秀:伊达政宗佩刀,又名“鞍斩”,据传万历朝鲜战争中伊达政宗用此刀将一名朝鲜武将连人带马砍成两半,因此得名。
寺泽贞宗:短刀
谦信景光:上杉谦信用过的家传宝刀,备前长船景光作品。
雷切:立花道雪所使用的名刀,本名为“千鸟”。据说道雪曾经在雷雨天试图用此刀劈斩雷电,因此被雷击中,幸而未死;此后大难不死的道雪被人称作雷神的化身,名刀“雷切”之名也由此而来。
津轻正宗:不详
不动正宗:不详
稻叶江:稻叶一铁佩刀。
生驹光忠:不详
平野藤四郎:粟田口吉光制作的短刀。是短刀中的第一。
日置安吉:不详
J. 火绳枪是日本战国时的主要武器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被日本人称为铁炮的火绳枪,在日本的战争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步兵战法的发展。但由于较高的制造成本和这种武器自身缺陷问题。铁炮直到战国末期,都没有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战国时代日本各大名军队里,步兵的主要武器还是弓箭、长枪、刀剑等冷兵器。
各地大名都对铁炮技术抱有极大兴趣
1543年,乘坐中国海盗船的葡萄牙人,将火绳枪传入日本的种子岛。1545年时,日本工匠八板金兵卫就仿造出了日本第一挺铁炮。随后,铁炮便以种子岛为中心,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推广传播。纪州根来、泉州堺町、近江国友这日本三大铁炮制造中心,在1550年左右时就具备了基本生产能力。
除了上述三大铁炮制作中心之外,铁炮也迅速传入关东、九州等地。如开创“安土桃山时代”的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在继任家督之后就迅速组建起由弓箭和铁炮混合作战的军队,增强了战斗力。
火绳枪的引入对于防御方有着重大帮助
1553年,织田信长会见岳父斋藤道三时,就已经装备了相当数量的铁炮。《信长公记》记载:信长公的随从有七百人左右,军容整齐,足轻站立在前,装备着五百条三间长的中柄朱枪,以及五百数量的铁炮和弓箭。
不久后,铁炮也在关东的战场上出现。弘治元年(1555年),甲斐大名武田信玄与越后大名上杉谦信爆发第二次川中岛之战。为了增强己方所占的旭山城防御,并进一步牵制上杉军,武田信玄向旭山城内输送了:3000士兵、800张弓和300挺铁炮。
当然,战国时代使用铁炮的最着名战役,莫过于1575年织田-德川联军与武田胜赖的长篠合战。根据《信长公记》等史料的记载,织田军至少装备了3000挺铁炮。
日本人本身也对铁炮做了改进并积极引进更新的型号
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日本铁炮走的是轻型化发展道路。在改良铁炮性能的过程中,突出强化了其实用性特点。即灵活机动、射程较远、打击精度高。在随后的内外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军的铁炮也给对垒的明军和朝鲜军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当时的记载称这种武器发射后,人们都来不及躲避。
在与日本军队的对抗中,明朝将领及火器专家逐渐认识到日本火枪的威力与优越性。抗倭名将戚继光曾指出:诸器之中,鸟铳第一,火箭次之。
火器专家赵士桢更直言:自从火绳枪传入中国,其他的传统原始火器就都没有这么好的作用。
连出使满洲的朝鲜使节,都告诉当地酋长:日本铁炮的弹丸可以击穿两层木板制成的大盾牌。你那件薄薄的劣质铁甲,根本没什么用处。
不过,由于铁炮的造价较为高昂,加上击发速度慢、间歇长、威力和精度不足等缺陷,并没有彻底代替其他冷兵器。这些缺陷也导致它无法单独编组作为编制部队投入实战,必须要与其他兵种进行协同作战。
所以,从铁炮占据军队比例的情况来看,战国时代各大名的铁炮部队比例基本不超过25%。因此,铁炮不可能对战争起到决定作用,更谈不上主要武器。
很多人提及日本铁炮就会想到长篠合战
以最为着名的长篠合战来说。联军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地形修建了防马栅栏,才确保火绳枪部队的集中使用。但这也只是在防御作战中的表现,如果没有很好的战术与地形配合,进攻作战中并不会有很多人想象的巨大效果。织田军在当时部署了30000军队,使用的铁炮总数也就3000,例不过10%而已。倒是同时代武田军,铁炮部队所占的比例在15%左右。
上杉家军的情况与之类似,但更为糟糕。诸将动员的5509人中,铁炮部队仅有316人,所占比例不足6%。到了1600年关原合战前夕,上杉景胜的8700士兵中已经有了2000铁炮部队,比例才上升到23%左右。
铁炮的作用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所以,战国时代的日本铁炮还不能算什么独当一面的主要武器。军队的主要杀伤手段,依然是冷兵器间的肉搏。这是更依赖组织技术与战争经验的软实力,而非单纯依靠学习工艺所能触及的技术条件。但由于明朝和朝鲜的单兵火器更为不堪,所以对日本人的火绳枪,就有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欧洲人绘制的日本战国军队 大量的长枪异常醒目
很多人在谈及日本战国时代与明朝发生的万历朝鲜战争时,总是片面的拔高日本火绳枪部队的比例与重要性。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日本战国时代军队水平的无知,也有片面拔高明朝军队水准的小心思。然而比例有限的铁炮,根本不能帮日本弥补与大陆战场隔绝千年所带来的缺陷。明军的优势,也更多来源于文明本身在历史各个阶段内所累积的战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