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湾为什么要排放生活污水
‘壹’ 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城市各物业水污染,一般是指人们在使用物业过程中大量排放的污染物和液体进入水体,使水质量下降,利用价值降低或丧失,并对生物和人体造成损害这一现象。这种损害还包括缺水、地表下沉和水土流失等现象。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据估计已超过7000亿立方米,造成的淡水污染达55000亿立方米,已相当于全球河水径流量的44%以上。中国目前每年排放的废水达349亿吨。据预测,即使加以控制,到2000年全国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仍将达到500亿吨,而城市污水也将达到200亿吨。目前长江每年接纳污水高达130亿吨,平均每天吞下350万吨。其中已监测到的污染物质多达40余种,其中酚和氰化物达1800万吨,砷及汞、铬、镉、铅等有毒金属1630万吨,石油类近万吨。有人预计,2000年后,长江每年容纳的污水将达到300多亿吨。目前,粗略统计,长江流域的工矿企业有4万多个,城市污染源有1.6万多个,而大的污染源有400多个。全国排放污水200万吨以上的6个城市中有4个在长江沿线,即大工业城市上海、武汉、重庆和南京。黄河目前平均每天接纳污水500万吨。富饶的河套宁夏段氮氧的平均值和汞的平均值分别超标50%和36%,汞的最高值超标1.6倍,我国水质污染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城市物业的使用(生产、经营、办公、居住等)是水污染的大户,其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液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水污染,如垃圾填埋场污水渗漏产生的二次水污染、医疗污水污染、有毒危险品和放射性物质渗入水中造成的水污染,等等。
(一)工业废液污染
工业废液污染是自城市化以来已产生,并且是现在仍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历史上发生了伦敦泰晤士河污染、日本水俣市怪病的例证。设在水俣湾的日本氮肥公司于1932年扩建成合成醋酸厂,并于1949年开始生产乙醛和氯乙烯,将生产中含大量甲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湾内水质、沉积物和生物受汞的严重污染,造成水俣病的发生。该病的患者达2227人,其中死亡225人。
我国一半左右的城市是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据44个城市调查,有41个城市地下水受到醛、氰、砷等的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的有9个城市,中度污染的有17个城市。全国27条主要河流(包括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湘江等)现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严重的有15条。如汾河(太原段)的含酚量超过国家标准3800倍,成为名符其实的“酚河”;淮河(蚌端口段)的含酚量和含汞量分别超过标准的56倍和9倍;作为上海饮用水源的黄浦江,每天要接纳约500万吨的工业和城市污水,每到夏天江水发黑发臭,1978年黑臭时间达106天之久。城市工业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使地表水、地下水直接受到危害。市政水源井和单位自备水源井多数不符合饮用水质标准,有些水井含酚、铬、胺基物等超过控制标准几十倍到几百倍。松花江自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下游23千米的江段水中含汞量每升高达2.3微克~20微克,比轰动世界的日本水俣病首发地水中含汞还高1.4倍~5倍。我国有些地区盲目地过量开采地下水,水资源枯竭,引起地面沉降,形成“漏斗”。河北平原因此而形成的“漏斗”有30多个,面积达1.3万平方千米,大量水井被迫报废,造成用水紧张。
(二)生活废水污染
从全世界的范围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已逐渐发生变化。公害盛行的时代,工矿企业排污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是使人畜、农业和渔业严重受害的主要来源;而进入大众高消费社会,水质污染的来源已变为主要是生活污水中含有的过量的营养化物质排入水域,造成赤潮、水质发黑等水质污染现象。
较早发现赤潮是在日本东京湾,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而且逐年提前发生。20世纪60年代东京湾就发现赤潮,一般是每年的5月底至9月。1962年4月,东京湾一带两个水湾突然泛起赤潮,提前了50天左右。这是由于生活污水排放使水域越来越富有营养所造成的。
赤潮的发生,直接原因是生活污水中氮、磷等富有营养盐类过量地流入水域特别是不易流动的封闭性内湾、内海和湖泊,这些水域流动性差,容易积蓄污浊物质和滋生藻类及其他水生物。大量的浮游微生物于是迅速繁殖和积聚,使水的颜色呈赤茶色,因而被称为赤潮。
人们注意到赤潮的消长与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生活排水中富营养污水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致使燃料紧张,东京地区生产削减20%左右,赤潮现象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有所增加。因为虽然工业污水排出量减少,但生活排水的污浊成分如氮、磷等开始增大。1979年东京湾内排入的氮有55%是来自于生活排水,到1989年生活排水排出了58%的磷。这种生活公害的增长是大众高消费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广州现在每天污水排放达到200多万吨,生活污水是其主要部分。推广水冲厕所使马桶绝迹,加上其他生活污水都来不及处理就直接排入江中,严重污染了珠江水域。
物业水污染除了工业废液、生活污水外,还有如医疗污水与污物污染、城市路面排水不畅、坑坑洼洼、积水养蚊蝇等污染。
二、物业水污染的危害
物业在使用过程中,人们的一切活动所造成的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极限容量或水对该物质的自净能力,就会破坏水体的原有用途,形成对水体本身的污染、底泥污染和水生物的污染。这类水体的系列污染必然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一般来说可分为损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降低经济活动效益三个方面。
(一)水污染有损人体健康
水不仅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人每天生理需水量约为2升~3升。人体内的一切生理活动,如体温调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要水来完成。因此,水体污染会直接或间接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我国城市水污染已经相当普遍,近年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污水危害健康的事件和事故逐年上升。如1992年,河北定州市因饮用了被甲醇污染后的水,导致数十人视力障碍,其中一部分失明;1992年江苏徐州市和1999年1月福州市均发生了化粪池与蓄水池相通,使粪水等污物进入蓄水池和水箱,被人饮用后而使多数人急性腹泻的恶性事故。城市江河水域的饮用水源严重污染,使不少城市发生水质性缺水。如淮河于流水域污染过重,沿江城市居民一度用矿泉水煮饭;苏州河水墨黑发亮更是家喻户晓;上海等城市已经不能从近处取水供城市居民用水需要;广州市处于水域宽广的珠江流域中心,珠江穿城而过,四周水网密布,但现在由于污染过甚,已跨入水质性缺水城市的行列。
另外,在被污染的水中,有机污染物中的苯酚类、醛类、石油类和有机氯等也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深远的危害。以有机氯为代表的合成高分子物质,大多数极难在自然环境中被分解,危害时间较长。这些物质和重金属一样,能够被水生生物等富集成百万倍,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据研究,这种危害可延续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随着有机农药的广泛使用,有机氯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二)水污染破坏自然资源
水污染的危害还突出地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方面,尤其是水产资源受到污染之后,遭到破坏甚至毁灭性的情况极为严重。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出的含有大量需氧污染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的污水与污物进入水体之后,在水中溶解氧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氧。但在正常状态下,20℃时,水中含有溶解氧仅为9.17毫升/升,由于需氧污染物分解的消耗,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急剧下降,甚至产生无氧层。这会使依靠溶解氧生存的鱼类窒息或大量死亡。同时,缺氧状态还会使水中的细菌特别是厌氧菌大量繁殖,并促进有机物分解放出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就会更不利于鱼类的生存。如果污染物持续不断地注入,水中则长期处于缺氧状态,鱼类资源被破坏,水体也会变黑变臭,成为有毒、有害的死水。
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素所造成的“富营养化”,也可以成为缺氧危害的重要因素。水中含有过分丰富的植物营养素时,水中的藻类等低等植物便大量繁殖,占据大量空间,并隔绝空气与水面的接触,使水中的溶解氧降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带有胶性膜的兰藻类取代硅藻、绿藻,占据整个水域。兰藻不适合作为鱼类食料,而且有些种类有毒。兰藻的大量繁殖,使鱼类的生存空间缩小,死亡藻体又大量消耗溶解氧,会导致鱼类缺氧死亡。1972年8月日本濑户内海一次“赤潮”就造成1428万尾鱼死亡,损失71亿日元。“赤潮”实际上是因红藻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湖泊富营养化的进一步发展,还会使湖泊淤积为沼泽,最终演化为干地而断绝水资源。
污水中的酸、碱和无机盐污染对农业土壤的影响也很大。例如,给农田长期灌溉pH值小于5.5的酸性水,土壤中硝化细菌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氮肥不能充分释放,磷酸盐肥效也会降低,土壤中钙、镁成分容易流失,会使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不毛之地。另外,用碱和无机盐浓度较高的水灌溉农田,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和农作物减产。
(三)水污染会降低经济效益
水体污染对工业、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和浪费严重,生产的产品质量下降或不稳定等,直接导致产出率及产出水平低下、产品价格提高、丧失市场竞争力,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甚至出现亏损。例如,大连棉织厂原有7种产品被评为全国各省的优质产品,现在因水质遭到污染,水洗工艺达不到要求,结果42万米彩色织布只有2万米达到优质标准。淮河流域蚌端口段和淮南段,因水质污染影响供水质量,在1978年11月到1979年5月半年之内,使沿岸工厂生产的产品全部降级为次品。据对15个工厂统计,因此而停产造成的损失达1000万元。吉林化肥厂用被污染的江水做冷却水,结果使冷却设备和管道加速结垢、堵塞,导致冷却效率降低了30%,合成氨年产量减产1万余吨。此外,城市近郊工业区的污水污染农田,造成经常性的赔款。如1981年,上海市赔偿93.2万元,重庆市赔偿63.6万元。类似情况在全国经常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三、物业水污染的防治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等的随意排放是造成物业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水体污染首先要从断源开始,即控制污水的排放,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减少污(废)水的排放量
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并设法回收废液,尽量减少工业用水总量,这是减少污水排放量的基本方法。通过实施超标准用水高价收费的差别价格,促使工矿企业尽量缩减用水量,也不失为一项有效措施。例如采用无水印染工艺代替水染工艺,高炉加装煤气洗涤用水循环使用设备,在互无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一水多用等,都可以大量节约用水量。现在许多国家正在研究把处理净化的城市污水开发为新水源,将其再利用于工农业、渔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法,也是减少和节约用水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降低所排污水的有害程度
通过综合利用或技术改进尽量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也能有效减少污染。例如,采用无氰电镀工艺代替氰电镀法,用软性洗涤剂代替不能自然分解的硬性洗涤剂。再例如,造纸黑液是很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含有大量的碱和其他有机物,通过综合利用,从中回收碱和二甲基亚砜等有用物质,就可变成一种生产资源。对于生活排水,要控制其污染物质的量。例如,日本东京近旁的崎玉县水域有机污染物质73%是生活排水引起的,该县1992年首先开展减少生活排水污染物质的运动,其方法订得很具体,如厨房洗碗槽要装能滤水的垃圾袋,淘米水留着洗碗,减少其排出,严重影响水质的酱汤汁、酒和食用油不得进入下水道,洗碗应先擦后洗,减少洗涤剂的使用量,水要尽量节约和重复使用等等,这是有效减少水污染的方法。
(三)加强废水处理环节,杜绝任意排放
为确保水体不受污染,必须在废水排入水体之前进行妥善处理,以免影响水体卫生状态和经济价值。对含有特殊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液,应在工厂内设置专门的处理或回收设施进行处理,达到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才能排入公共污水水道。生活污水的排放也要经过处理后才准排入自然水体。
污水处理还涉及到下水道污水处理后留下的大量污泥。随着污水处理水平的提高,污泥不像以前那样直接排入江河,所以污泥量呈增加趋势。污泥应及时填埋,否则会给新一轮的污水处理增加负担和成本。现已开发利用污泥制作一些建筑材料的技术:将下水道的污泥焚烧,用烧后的灰制作建筑材料。日本名古屋1992年污泥灰的利用率已达到23%,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环保方法。
(四)加强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监测管理
经常对物业用水和排水进行监测,了解物业水污染等情况及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确保物业使用者的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确保不造成对外界的影响和危害。这样可使物业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有目标有方向的进行,是防止水污染严重化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贰’ 日本在东京湾到底埋了多少东西
过去公知们说了很多关于日本发达与远见的名故事,比如日本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保护自家森林资源、日本的船进口中国花生,把花生米带走,花生壳压成木板再卖给中国。
此外,还有日本大量进口中国煤炭跟稀土,然后沉入东京湾保存起来。
关于日本人在东京湾存东西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有的是说日本侵华时代掠走大量煤炭与矿石等沉入东京湾,有的是说现代进行的战略物资储备,可大致意思都一样,就是日本有远见。
东京是日本的心脏所在,这里聚集着日本近一半的工业产能,也是日本人口与经济最集中的地方,东京湾作为东京工业区的重要港区,向来都是世界着名的工业海域。
日本本土的资源很匮乏,近代工业化崛起之后,日本在海外大规模扩张的时候,也加紧掠夺海外的各种资源,以促进本国的工业发展,尤其在侵华期间,那时的日本除了在伪满抢东西,在几乎所有的占领区,都在加速掠夺资源,除了木材、粮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煤炭。
近代侵华时期,日本对中国煤炭的掠夺数量是极其惊人的,仅仅东北的抚顺煤矿,就有超过两亿吨煤炭被掠走,此外日本抢煤的地点,几乎遍布华北、华中与华南。
对于日本人抢煤的后续,不少人认为当时的日本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煤炭,换言之日本将绝大多数从中国占领区抢走的煤炭,都沉入了大海之中储存了起来。
在故事当中,煤炭沉入大海是没有关系的,因为煤炭根本就不怕水泡,沉入大海不仅有足够的存储空间,而且将来需要用的时候,直接打捞起来晾干就可以了,非常方便,而且日本囤积煤炭的地方,就是东京湾海域。
但事实是,当年日本掠走的煤炭绝大多数都被直接消耗掉了,服务于日本的对外侵略,并没有剩下多少可以用于储存,所谓东京湾存煤的故事,并没有实际证据。
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说,现代时期日本从中国大量进口煤炭,然后沉入东京湾,因为煤炭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日本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将来自己的煤炭不够用。
乍一听好像还真的很有道理,可但凡有点常识都觉得无稽,因为日本本身就不是个已煤炭为主要消费能源的国家,日本更多消费的能源是石油与天然气,并且,日本绝大多数煤炭资源都是从澳大利亚进口,中国以前出口煤炭,仅占日本进口量不到4%。
现今的世界,煤炭除了用于冶炼产业,作为能源其实已经不太理想,越发达的地方对于煤炭的使用程度也越低,日本要存储的话,也不太可能去囤煤炭。
更何况,无论是哪种故事版本,将煤炭沉入大海存储,这样的说法本身就很好笑,因为煤炭虽然有时候要水洗,可这不代表煤炭不怕水。
开采出来的煤炭,需要比较干燥的环境,不适合在潮湿的环境下长期存放,更别说放进海水之中很长时间,在海洋当中浸泡时间长了之后,煤炭就几乎失去了使用价值,即便还能用,也需要很高的成本去处理,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日本就算是要囤积煤炭,也断然不会选择将煤炭给沉入东京湾这么雷人的办法,能够想出这种办法的公知,实在也算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了。
当然,除了煤炭还有个宝贝那就是稀土,中国是全球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开采量与出口量都占绝对优势,而日本常年都从中国大量进口。
有人认为,日本每年都从华进口远高于其实际需要使用量的稀土资源,然后封入水泥集装箱当中存在东京湾,以备不时之需,夸张点的说法是日本已经存够了两百年的稀土使用量,而这样的说法,与东京湾存储煤炭其实一样,非常 搞笑 。
咱们稀土的出口量非常大,然而日本每年的稀土需求量即便独占了我国全部稀土出口,也是不够的,日本的确囤积了稀土,但并不在东京湾,也没那么夸张。
按照日本自身的说法,日本目前囤积的稀土总量,可以供应日本在停止稀土进口后,至少二十年内的使用量,而主要囤积的地方,都是在陆地上,不在海里。
比起煤炭资源,稀土对于保存环境的要求更加严苛,必须非常干燥,很怕潮湿的地方,要避免与氧化物还有酸性物同存,别说将稀土存在海里,就算是存在潮湿的海边,时间一长也废了根本不能用,这一点是非常常识的问题。
整体来说,东京湾并没有存什么煤炭、铁矿石、稀土之类的,就是个大型港湾经济区,以前有些心怀叵测的人,想要体现日本发达而可以煮饭说的故事,可以停一停了。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
毕竟日本只是一个岛国,并不生产足量的自然资源,而日本的工业基础又比较雄厚,所以日本有着比较强大的工业产能,他们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就被认为是因为资源消耗得太快,补给速度没有办法跟得上消耗速度,最终被活生生地耗死了。
日本领土狭小,资源匮乏,也是他们在战争中无法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就有人认为日本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内一直都在往东京湾里面沉东西,其目的就是能够保证如果有一天再次爆发战争,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各种事故原因导致日本的物资供应链被断绝,能够在短时间内应急。
从逻辑的角度上来看这确实是有可能的。
毕竟日本严重缺乏资源,在资源消耗方面依赖于国际市场的供应,也依赖于国际贸易,日本本土的资源生产量非常少,如果按照日本自己的资源产量,想满足整个国家的消耗是不可能的。
所以日本囤资源是确实肯定有,除了日本以外,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的会囤积资源,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
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刻保证整个国家的 社会 秩序稳定和物资供应链稳定,而储存资源也是一个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加上东京湾的地理位置还比较重要,这里也确实可以储存大量的资源。
首先东京是整个日本的心脏部位,日本国内的工业有超过60%都在东京圈内部,东京城市圈也是整个日本绝对意义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东京湾附近围着一圈就是东京圈内部的工业中心和 科技 中心,如果可以把储存资源的仓库建设在东京湾附近的话,就可以随时满足当地工业区的生产,保证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这些工业潜力在战争时候都可以转化成战争潜力。
但是说日本会把这些资源全部都沉在东京湾的水底是不太可能的。
首先,东京湾附近人口稠密,如果日本政府真的把这些资源全部都沉到海里面以备未来使用,那么动静就太大了,这不符合一个国家战略物资储存仓库的安保特性。
按理说,像这种储存有战略资源的仓库一般都应该建设在工业区附近的比较保密的地带。
东京这种人口稠密的地区,就算可以建造战略物资仓库也绝对不可能如此光明正大地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甚至是闹得全世界都听过这个传闻。
如果在爆发战争的时候,这些战略物资的储存仓库提前被对手知道,对手通过各种手段摧毁这些仓库,那么整个日本的工业生产链不就相当于被破坏掉了吗?
就算生产各种物资的设备还在,没有足够的资源,也同样没有任何的意义。
而且有一些资源是不适合在水下进行储存的,比如说木材,粮食等等。
如果有一些不怕腐蚀的矿产在水下通过密封处理的方式进行储存,还值得被理解。
但是像木材,粮食这些物资被储存在水下,发生了泄漏或者是渗透事件,这些物资马上就会带来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而且这些物资也不能再使用了。
所以把大量的物资沉入到东京湾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可能会把少部分的能够顶住水源侵蚀的物资沉入水中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说日本会把所有的物资全部都沉到东京湾湾底保存,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把这些仓库建在东京圈附近的山脉中隐藏,不比放在东京湾这样人口稠密,人流量大的地方要安全得多吗?无非就是运输资源的时间会稍微长一点。
但是考虑到安全性和可储藏性来看,都比放在东京湾里面要强得多。
如果说东京湾里面没有储藏别的东西,也不一定,起码日本人在东京湾里面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确实是很多的。
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来看,在7月24日至8月9日,也就是东京奥运会开办时期,东京湾海水中的粪生大肠杆菌有概率要超过标准的数十倍。
也有日本人公布了自己在东京湾水下所拍摄的视频,都是肉眼可见的能看到很多的污染物。
在日本人自己的报道中都写道,无数的运动员恐怕会在东京湾的粪水中游泳,这是日本媒体自己报道的,也是日本人自己都承认的,东京湾的污染问题确实很严重。
很多附近的工厂乃至于附近的小区会直接把污水排放到东京湾中,都不做任何的处理。而日本政府在东京湾的污水问题上长期没有任何的作为,甚至是刻意的视而不见。
日本可是一直都声称自己是一个保护环境的国家,但是他们做的事情和自己所宣传的事情,永远都是两码事。
而且东京湾的水域污染如此严重,谁也不知道东京湾的水中蕴含有什么样稀奇古怪的物质。
把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比如说稀土,煤矿,木材,粮食或者是其他的各种物资沉在东京湾里,日本人那能放心吗?就不怕已经被严重污染的东京湾把这些污渍腐蚀掉吗?
所以说所谓的东京湾水底下埋藏有大量的日本政府隐藏的战略物资,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日本政府有这个时间,真的还不如在日本的山间找找有什么地方可以储存资源,建造仓库。
‘叁’ 中国选手身上带着虫子出来,看着很吓人,东京湾水到底有多脏
尽管东京奥运会已过半程,但围绕东京奥运会场地问题的争议从未中断,在继铁人三项比赛出现选手因为水质问题集体呕吐的情况之后,在东京湾进行训练结束的游泳运动员身上居然攀附着许多小虫子!而且这些小虫子还是紧紧吸附在人身上的,自己很难清理掉,这样的情况再度引发了剧烈争议,这样的虫子对选手会产生什么影响?肉眼可见的浑浊河水水质质检真的合格吗?
而我国游泳选手辛鑫所参加的马拉松游泳女子10公里项目的比赛场地正是东京湾,网友们在看到辛鑫在赛前训练里身上攀附的虫子纷纷表示担心,这种虫子真的不会携带细菌吗?很难相信奥运会居然会出现这样的比赛场地!不过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祈祷,希望各位选手都能够平安顺利的完成比赛!
‘肆’ 日本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
对于废弃物的处理,日本一直以减少最终填埋量为目的,其明确提出了“3R”原则,即减量控制,回收利用和循环再利用。现在,日本一般生活垃圾总排放量大约为5000万吨,其中78%可燃物被焚烧,5%被回收利用,17%被填埋;工业废弃物为4亿500万吨,多数是污泥,动物粪便和建筑废料,其中90%被处理和再生利用,10%直接填埋。
垃圾焚烧是日本流行的垃圾减量处理技术。但为解决二恶英和废热利用率的问题,焚烧厂在焚烧量上做了调整,进一步加大了垃圾收集的范围和力度。日本提出了废弃物固体燃料的方法。废弃物固体燃料是将可燃垃圾进行粉碎,筛选,干燥后,掺入石灰,压缩成形得到的,它便于存放和运输。在小规模的市区,街道,村镇里,不焚烧垃圾,而将垃圾制造成废弃物固体燃料形式,运送到附近城市的大型垃圾焚烧厂进行集中处理。
日本由于实行了严密的垃圾分类措施,现有的垃圾焚烧厂所燃烧的垃圾已经完全剔除了塑料等化学制品,燃烧的垃圾均为食物残渣等无法再循环利用、又不会造成大幅度环境损害的产品。这大大降低了焚烧所造成的有毒气体排放量。而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东京新兴的综合休闲娱乐区台场,就有一部分是用垃圾在东京湾里填出来的。
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及资源垃圾(金属、纸张、玻璃)等三大类。居民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用标准的垃圾袋摆放在固定的地点。日本国土狭小,城市居民密集,不适合修建大量垃圾站。及时地处理垃圾,保证了城市的整洁。特别是夏天,由于垃圾从居民家中直接被运往垃圾处理厂,在城市街道停留时间极短,避免了垃圾因腐烂而发出异味,也避免乌鸦等鸟类啄破垃圾袋,破坏环境。
在垃圾处理厂,根据垃圾种类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资源垃圾可以循环再利用,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而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东京新兴的综合休闲娱乐区——台场,就有一部分是用垃圾在东京湾里填出来的。
日本的儿童从小就要学习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对日本人来说,必须要会处理垃圾,不会处理垃圾就无法在日本生活。但对于不按规定处理垃圾的人,日本的法律相对宽松,一般都是由政府派人上门拜访、说服。由于日本人都比较爱面子,所以效果明显。
‘伍’ 如何看待,东京奥运会铁人三项赛后多名运动员跪地呕吐
此次东京奥运会的铁人三项比赛项目在日本的东京湾举行,金牌得主挪威选手克里斯蒂安·布鲁门费尔特,在赛后发生了剧烈的呕吐,很多国内的朋友认为是东京湾的水质太差从而导致了运动员的恶心呕吐,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东京湾的水质到底有多差?
挪威选手克里斯蒂安·布鲁门费尔特发生剧烈呕吐
大肠杆菌超标两倍多!
在拿下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举办权后,也是应国际奥组委的的强烈要求,日本政府选择了东京湾作为铁人三项的比赛地点。但东京湾的水质问题却一直被诟病,尤其是附近的居民也是抱怨不断,尽管在举办奥运会之前,日本政府花了大量的精力和经费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
呕吐让克里斯蒂安·布鲁门费尔特异常痛苦
‘陆’ 日本一工厂被曝3年内排放超标氰化物39次!这种物质有何危害
严重的破坏环境,影响安全,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柒’ 水俣病提醒人类什么
海洋的确是一座宝库。海洋宝库里的宝物中,有些是可以再生的,永远不会枯竭,如海洋能源。有些宝物的存量非常大,人类消耗的微乎其微,丝毫不致影响存量,如食盐。可是有些宝物就不能毫无计划地开发了。如石油、天然气,按目前开采的速度;一二百年内就会用完了。还有些宝物虽然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已经过度开发,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再生,如水产资源。而清洁、健康的海洋环境更是宝中之宝,是比一切别的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环境若是被污染了,海洋这个宝库就永远不能再聚宝。
海洋水体庞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海洋水体的容量可以看做是无限的,有非常大的自净能力,能够把排到海水里的一切物质稀释,使它们分解成无害的物质,或者沉到海底。海底的海流速度很小,把废物抛到海底就不会被冲出来,扩散到别处。于是,人们把海洋当做废物垃圾场。
人们生活产生的污水由各家各户的下水管汇入下水道,流进河流,或者直接排进海中。这些污水中有大量腐烂了的有机物,还有洗涤剂。有机物和洗涤剂中所含的磷酸盐都是营养物质,它们会使海水过营养。洗涤剂中还有些对海洋生物有害的其他盐类。每家排出的废水虽然不多,可是千家万户排出的废水就很可怕了。
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废水,尤其是造纸、制糖、酿酒、纺织、印染等工业排出的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特别大,这些污水有时发黑、发臭、起泡沫。冶金、电镀.等重工业的废水中的金属化合物,大多数都有毒性,尤其是汞、镉、铜、铅等的化合物对人类的危害更大。废水中还有大量石油制品,估计每年从各种渠道进入海洋的石油就达1000万吨。农田施放的化学肥料、无机和有机农药中也有相当大的部分随着灌溉用水从沟渠中排出,或者渗入地下,最后汇到河流里排入海中。工业产生的废气中的酸性物质还会溶解到大气中的水滴中,使落下的雨滴都是带有酸性的“酸雨”。发电厂排出的冷却水由于温度比周围的海水温度高,也会污染生态环境。就连海滨水产养殖业排出的水因为有机物质含量高,有时还带有病毒或细菌。
人们在海底倾废场倾倒的固体废物、疏浚港口和航道挖出的泥沙等,也会慢慢扩散,悬浮在海水中。使放置在海底的核工业废料渗露出来,带来放射性污染。
陆上百川汇大海,就这样把陆上的污染物带进海中。再加上海底油气开发飞速发展,钻探、生产时难免有一部分油气漏到海洋中。而且陆上生产的石油有60%是用油轮跨洋运输的,运输过程中也会有泄漏和洗舱残油。油轮发生事故时,大量原油溢入海洋,后果更为严重。
由此而知,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从各个途径使海洋受到污染,已经到了海洋本身难以自净的程度。
1953年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被污染的危险陆。当时熊本县水俣湾旁的居民得了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听觉失灵,手指颤抖,发狂、痉挛,死亡率高达37%。后来发现其起源是附近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汞的化合物,流入海中以后,有些鱼把汞富集在体内,含量比海水中高许多倍,人吃了这种鱼就中毒发病了。水俣病提醒了人类,海洋的自净能力不是无限的,不能再毫无顾忌地向海洋排放废物。
人们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海洋受到污染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毒物质,像重金属化合物,含磷、含氯的农药不易分解,会长期存留在海水中,或沉在海底沉积物中,达到有害的浓度就会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很多生物,如藻类、贝类、鱼类有富集有毒物质的能力,它们本身不会死亡,但人吃了这些有毒的生物后就会中毒、生病甚至死亡。如今农药在海洋中已经分布得相当广了,就连生活在遥远南极的企鹅体内都能检出一种剧毒农药多氯联苯,可见污染的严重性。
石油污染也是对海洋环境的严重危害。1升石油在海中氧化降解需要消耗40万升海水中的溶解氧,这就夺去了大量海洋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使生物窒息而死。石油污染还能使鱼类丧失生殖能力;使海鸟羽毛粘连,难以飞翔;使海兽沾满油污,最终难逃厄运。石油中还有致癌物质,它富集在海洋水产体内,人吃了要患癌症。又黑又浓的原油要是沾到海滩上,那就更加不可收拾。
有机物分解产生的营养物质和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物质浓度过高也会变成污染,引起灾难。例如硒的化合物含量较高时,一些繁殖特别快的藻类疯长,产生“赤潮”,海面上布满藻类,颜色都改变了,发红发臭,不仅把别的生物需要的氧消耗光,还能排出毒素,使海洋水产大量死亡。电厂的温排水、悬浮在海水里的固体垃圾、泥沙颗粒,都能使海水透光性减弱、溶解氧减少,影响海洋生物的新陈代谢。
我们平时使用的易拉罐、塑料瓶、塑料袋等废物在海水中也不容易降解。它们能存在很长时间,被海洋生物吞食就会危及它们的生存。还有挖泥、疏浚的废土不恰当地倾倒在海流比较强的海底,也会随着海流扩散,往往淤塞航道,或者改变海岸线。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人们一时不易察觉,但等到危害严重时,治理和恢复就很难了。例如过度捕捞造成的海洋水产资源的破坏,砍伐海岸带红树林,造成红树林生物基因资源的破坏,热带海洋中珊瑚礁的破坏都是许多年后也难以恢复的。
人类已经认识到海洋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了。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发展首脑会议,提出“21世纪议程”,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该对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子孙后代负责。人类不能盲目地只顾发展,不管环境。应该在开发的时候,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把环境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统一起来来考虑,在发展各种产业、建设物质文明耐,保护好环境,创造、维护健康的环境。
海洋环境对人类至关重要。海洋大规模开发的历史比陆地的开发短得多,海洋受到的污染还比陆地轻,更需要及时注意,防止海洋环境受到进一步污染,使海洋宝库能永远聚宝,海洋开发能永远持续下去。警戒污染的卫士要控制、治理环境污染,首先要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经常地监测海洋环境受污染的状况,弄清主要的污染源,研究污染扩散的方式和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海洋环境的本底,也就是未被污染以前的原始状况对分析污染问题是有用的。科学家不远万里到南极附近的大洋里,调查远离人类活动的海水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作为最基础的资料。在海岸带建设新的工厂时,事先要调查附近海区的水文、化学、生物、地质条件,一方面提供设计依据,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建厂后对环境的影响积累原始数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沿海的环境作了周密的调查,同时建立起长期监测海洋环境的网络。
在典型的海域布设监测环境用的浮标,或者建立监测用的平台,上面装有仪器,专门监测海洋水质。除了观测海洋水文要素,像温度、盐度、海流、波浪等以外,重点测量的水质要素有酸度、溶解氧含量、海水的浊度、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各种重点污染物的浓度、油的浓度和种类等。有些量,像酸度、溶解氧,已经能用电极和特制的膜做成传感器,连续地测量。而另一些量,特别是痕量的污染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感器来连续、快速地测量,现在采取把化学分析实验室搬到现场的办法,用自动的电化学、光谱分析的方法在现场代替人进行测量。随着光纤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激光和光纤还能做出新的传感器来,日本已经有全部用光纤监测的海洋污染监测站。在监测浮标或平台上的计算机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一次数据,把它储存起来,或者通过通信手段把数据传递出来。在污染的情况超过警戒限度时,还会自动发出警报。在河流的入海口、污水排海出口、水产养殖区附近、工厂附近、电厂温排水入海口等污染比较严重的海区都应该设置监测站。根据海洋学理论还可以建立模型来模拟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帮助决策人决定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卫星和航空遥感的方法也常常用来监测污染。用电磁波可以探测到海面上的油膜,并且能测出油膜的厚度。用遥感光学仪器可以发现海面上的油膜、赤潮,还可以看到悬浮物扩散、分布的状况。遥感方法最适宜用于经常的监测、监视。
石油是由很多种烃构成的,分辨出海面溢油的构成,可以了解油的种类,从而确定油污染的来源。根据各种烃的荧光性质的差异,可以把各种典型烃的光谱作出“油指纹”档案,在分析溢油事故、找出溢油责任者时是很有用的。
有些海洋生物富集某种污染物的本领特别大,例如贻贝能富集重金属。于是用它作为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采集贻贝样品,分析它的肉里所含的重金属含量,比直接分析浓度非常低的海水要容易、准确得多。
还有一种鱼,视觉不好,在海水中发出电脉冲定位,它发出的电脉冲随着海水中污染程度而变化,检测这种鱼的电脉冲,就能发现污染是否有变化。
举一反三,将来还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从各个方面来监测海洋环境的污染状况。
遏住污染的源头各种有毒的物质大部分是从陆地上排到海洋里来的,它们一旦进入海洋,溶解或悬浮在海水里,就难以治理了。因此,最根本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办法是遏住陆源污染的源头。
对于能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业,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改进工艺,尽量减少废物以及减少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通常把工厂产生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叫做三废。最理想的办法是把废渣集中起来,开发一些回收技术,把它里面的化学物质提取出来,化害为利,生产有用的化工产品。最后没有其他利用价值的废渣可以加压制成建筑材料,既不至于占用土地堆放,又可以省掉制造建筑材料的原料和燃料。含有有机质的污泥可以放在会旋转的圆桶形窑里,通热空气烘干,使它变成颗粒状,这种颗粒可以作为燃料。对于废水,要进行化学、生物处理。加化学药剂,使其中的一些化合物与药剂起化学反应,变成无毒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从这些沉淀物中可以提取一些有用的物质。剩下的污水中主要含有有机污染物,可以用氧化和生物降解的办法来净化。生物净化的方法很多,例如用厌氧发酵技术或者喷洒细菌的技术,使废水中残留的有机物被细菌改造而与水分离。最终,使尽浑身解数,可以使净化的水恢复清澈的本来面目,而且生物可以在里面生存。净化了的水又可以循环使用。这些净化技术产生的废料是无毒的,不会造成新的污染,还有一部分可以当作肥料,或制成有用的化工产品。日本的东京湾、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易北河都曾经是漆黑的、没有生命的水体,经过多年治理,已经重新变成清水,海洋生物又回到那里生长。我国沿海水质总的来说是比较好,但是在大城市工业密集的地方,岸边、河口的海水的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了,需要从根本上治理,从处理废渣污水做起,控制住源头,使海洋环境得到改善。
城市的排污口应该尽量建在海水比较深、距岸比较远、海流和波浪能迅速把排出的污水扩散稀释的地方,排污口安放在海底,这样可以尽量减小排污口的污染。发电厂的冷却水应该尽量循环使用,减少排海量。利用余热发电、取暖或淡化海水,降低排出的水的温度,是一举两得的事。用海水冷却代替淡水冷却,可以节约淡水,也可使排出的水不至于冲淡附近的海水。
接触海水的海洋工程结构和船舶上涂的防腐、防污涂料也要用不溶于水的、无毒的。过去常用的含有机铜、有机锡的防污涂料已逐渐让位于生物涂料,这种涂料入水后表面有一层细菌构成的黏膜,能阻止附着生物生长。
农业废水是重要的污染源,减少这种污染的方法也是从源头做起,采用科学施肥、施农药的方法,不要平均抛撒,而是集中施到作物最需要的地方,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这样,可以节省用肥、用药、用水,产生的污水和污染少,也达到节约的目的。还应该禁止使用毒性大、不容易降解的滴滴涕等农药。
选择倾废场时,要妥善调查海域,选择海流小,尤其是没有上升流的海区,要求远离港口、航道、主要渔区,还要注意当地没有发生地震、浊流、断层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对于倾倒核废料的倾废场,更应该选在大洋深处的海盆,海流极小、水体平静的地方,还要把核废料密封在容器内,不要使放射性泄露出来。
‘捌’ 东京湾细菌比恒河还多,却在此进行奥运项目,多名选手上岸后呕吐
根据社交媒体的消息,目前东京奥运会的铁人三项运动的游泳部分将选择东京湾进行。虽然这个安排表面上没有什么,但是日本人自己都知道,东京湾同时也是东京废水的直接排污口。而东京这座世界超级大城市内,每天的废水排放量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东京湾早就成了粪水沟。
根据计算,印度恒河的每100毫升的细菌含量是4500,而东京湾每100毫升水的细菌含量达到了35000,接近恒河水的10倍。这主要是由于恒河水好歹是流动的活水,而东京湾虽然临海却是内回死水,排出大量生活类污水早就积蓄在湾内,而且生活废水中大量的粪便更是导致整个东京湾臭气熏天。而日本作为东道主竟然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水上项目的地点,连日本民众自己脸都挂不了,实在是太丢脸了。
目前不少运动员在参加完铁人三项比赛后,一上岸就终于忍受不住产生了剧烈的呕吐。要知道铁人三项活动量巨大,在水中的时候难免会呛到水,这些含有大量细菌的粪水进入气管、肺部后不仅会刺激产生呕吐,还会引发更重细菌感染,甚至是危急生命。连参加铁人三项强壮的运动员都忍受不足了,可见东京湾的水是有多么“毒”。而目前国内只有一名运动员参加铁人三项运动,只能默默祝福她了,毕竟是经过无数努力才能来到奥运赛场,却摊上这样一个东道主,这样一个水平极低的赛场,也是非常郁闷了。
当然东京奥运会的主办方当然也知道东京湾的现状,毕竟东京湾的这个臭水沟早已是家喻户晓。据说主办发曾经拨款专门用于改善东京湾水质,当然了这笔钱最后也不知道用到什么地方了。毕竟这次开幕式导演都不小心说漏嘴,本来145亿日元的预算,最后才拿到10亿元,连预算的10%都不到。这样来看,治理东京湾水质的钱自然也不会用到该用的位置了。
总体来说,这次东京奥运会不仅是在是世界各国民众眼前出丑了,连日本民众本身也是感觉非常丢人。就算是因为疫情很多地方只能从简,但是起码也要办个一个符合基本标准的奥运会,而这样一个能让运动员呕吐的奥运会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了。毕竟运动员来奥运会来争取更好的成绩,是来超越极限的,不是来生死挣扎,这又不是比拼野外求生。
当然,这次奥运会也让很多人看清了包装之下真实的日本,东京湾的臭水沟,无法遏制的传染,奇怪诡异的开幕式,这都很传统印象中文明、热情、富有文化的日本大相径庭,或许这才是日本的真正面目,又或许有一些人对日本美化太过分了。毕竟作为一个国家而言,日本并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地方远不如一般国家做得好,脱亚入欧的日本没有学到亚洲的文化传统,西方的文化糟粕到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还是希望参加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员都能顺利,别再遇到东京湾这样的伤心地了。或许之前所说的参加东京奥运会成绩第二,身体 健康 第一还真有点道理了。
‘玖’ 东京湾,臭水湾
据《参考消息》报道,在7月26日举行的东京奥运会铁人三项男子组比赛中,多名选手在游泳比赛后出现呕吐的状况。
一时间关于东京奥运水质的讨论成了网络上的焦点。《福克斯新闻》、《纽约邮报》以及《今日俄罗斯》等多家媒体都用铁人三项选手赛后呕吐的标题和照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此前,包括朝日新闻等日本媒体在内的多国媒体就曾称, 东京湾举办公开水域游泳和铁人三项等比赛的地方, 闻起来“好像厕所的味道”,是“臭水湾”,或者“闻起来不太像是水质 健康 的感觉”。法新社指出,自从2019年一次铁人比赛因大肠杆菌水平太高,赛事被取消后,东京湾的台场水上中心水质问题就一直受到质疑。
很多网友怀疑选手呕吐的原因是赛场“水质太差”,还有一些日媒认为是天气太热。 目前官方还没有给出解释。
作为世界着名湾区的东京湾,究竟有怎样的故事?
文 | 古月一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看世界杂志”(ID:ksj-worldview),原文首发于2019年4月25日,原标题为《东京港城故事》,不代表了望智库观点。
1 不平坦的“开港路”
在东京的不动产领域,有一条长长的鄙视链,23个区各有自己的位置。什么千代田区具有皇族气质啊、新宿区鱼龙混杂啊、文京区居民涵养很高啊等等,每个区都有特色, 但闪耀在鄙视链顶端的,始终会有“港区”。
这个集合了东京铁塔、高级住宅、高级写字楼、外国使馆、高端 时尚 前线的区域,拥有六本木、御台场、赤坂、青山、白金等众多知名街区,被称为“东京的东京”。
“你住在哪里?”是港区居民最喜欢回答的问题之一。 当港区人装作漫不经心地说出“港区”一词后,以日本人喜欢极力配合的劲头,港区人将收获一组自带“哇你真有钱”声效的夸张表情包。
为何港区如此受到富人的喜爱? 这就不得不说到,港区所背靠的东京港和整个东京湾。
大家都知道,东京的原名叫“江户”。所谓江户,直译过来就是“江の入り口”(江的入口),在日语中“江”可表示海、湖,“江户”就可理解为港湾、入海口的意思。当时的江户,位于作为武藏国与下总国分界的隅田川的河口西侧。这个隅田川,就是汇入今东京湾的主要河流。
在日本都城尚未迁移的时候,江户地区最富裕、贸易最活跃的地方,正是这一片临近港口的地区。 当年商人的 社会 地位不高,因为物流与交易的便捷住在这里。而今,富商、名人仍然愿意聚集在此,则是东京港数百年来发展的结果。
1456年,扇谷上杉氏的家臣太田道灌开始修筑江户城,在位于江户前岛的平川河口建筑小型港口,名为“江户凑”,此乃东京港的前身。“江户凑”落成后,许多庶民在码头附近买卖大米、鲜鱼和药物等日常用品,促进了该地区的贸易。1612年,德川幕府改建江户凑,并在该地建造大型码头。
德川幕府末年,随着《美日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神奈川县东部的横滨港顺利开港,迅速作为生丝贸易港、商业港、客运港、工业港得到发展,在短时间内就具有了国际港的规模。 横滨一时间抢过了江户的风头,江户未能开港。
的确,论港口开设的自然条件,横滨优于东京。横滨入海口水很深,天然适合大型船只停靠,而彼时的江户入海口水位较浅。于是乎,横滨通“国际”,江户通“国内”这样的印象,就逐渐确定下来。
到了明治时期,考虑到背靠东京湾的首都竟然没有港口实在是不像话,“东京开港”终于被政府提上议程。 隅田川入海口的整备工作随之展开,月岛与芝浦成了港区的第一片人造土地。
真正使东京港快速建成的,是1932年的那场关东大震灾。地震令陆上交通一度瘫痪,尚在初步发展中的东京港,顿时成了当时的交通运输枢纽。为了利用水道运输物资,政府全力开港,挖掘水道、清理泥沙、人工造地,先后建成了日之出、芝浦、竹芝三大码头。 历经9年建设,东京港终于在1941年迎来新生。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行为直接引燃了与美国的太平洋海战。东京港被美军接管后,基本上就停运了。 才刚出生就被断了奶,东京港命运多舛。
迈入美苏冷战时期,日美逐渐转变为盟国。之后日本经济不断飞升,带来旺盛的物流需求,东京港开始发挥出它真正的实力。20世纪60年代末,集装箱物流革命席卷了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港口, 后发的东京港敏锐地感知了这一潮流,率先把港口装备上了对应集装箱的设施。
一方面,东京商业区与港口工业区距离近,外面的零部件刚被运过来就上了流水线,刚组装好产品就能摆上货架,形成了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也令日本制造品开始在全球具有成本竞争力。
另一方面,集装箱运输将东京港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消费市场,以及中东的能源供应和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的铁矿石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从跨太平洋海运线路来看,东京湾相比关西地区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东京港又比横滨港更接近日本的经济中心。 所以,进出东京港的远洋船舶越来越多。
1998年起,东京港终于超过横滨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日本首位。其拥有海域面积5453 公顷,陆域面积1080公顷,内外贸码头共计24个,泊位总数为115个。其中,集装箱码头4个(大井、青海、品川、台场),集装箱泊位16个。如今, 东京湾西岸的横滨港,经常被视为东京的外港。
2 从港区到湾区
站在东京塔上远眺,夜幕下的城市霓虹闪烁,车水马龙,房屋如火柴盒一样鳞次栉比地安插在城市中,令人过目难忘。
依托东京港区形成的东京湾区,纵深80公里,为东西两侧的房总半岛(千叶县)和三浦半岛(神奈川县)所环抱,通过两个半岛之间狭窄的浦贺水道和西邻的相模湾,与太平洋相连。 周边的城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堪称世界上人口最多、城市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第一大都市圈。
东京湾区人口高达4100万,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3。2010年,湾区实际GDP为198兆日元,占日本GDP总量的38%,相当于意大利全国的GDP。
200年不到,东京湾从物流中心蜕变为全球顶级湾区,这其中有很多给人启示的地方。
东京港最初水浅,制约了物流的发展,政府就开始填海造陆,让码头伸向深水区。 随着城市化加速,东京港口的填埋也愈发剧烈。到今天,你在东京湾能够踏上的接近海洋的土地,90%以上都是人工海岸线,总填海面积超过了250平方公里。
土地有了,交通也要解决。 除了东京港和横滨港,东京湾还拥有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四港口。这些港口由所在地区对应的机构分别管理,会不会造成港口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增加不必要的资源内耗,同时降低整个东京湾的国际竞争力呢?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日本运输省港湾局提出《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思》,通过顶层设计将上述港口有机整合,形成广域港湾来与世界其他港口竞争。
六大港口与羽田、成田两大国际机场及东海道等新干线一起,构成了东京湾与日本及全球主要城市之间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
去过东京的人,往往会对其复杂的电车线路图印象深刻。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复杂路线,背后却是精密的网络布局。 东京湾地区的交通体系,成为各国轨道交通规划争相学习、研究的对象。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东京向西南发展出京滨工业地带,向东发展出京叶工业地带。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分别向环抱东京湾的两侧延伸。这里集中了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 汽车 、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
这种布局将工业地带与东京主要城区的大体量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隔离。城区主要发展金融、研发、文化、大型 娱乐 设施和大型商业设施等。
3 城若“芬芳”,人口自来
东京湾区的成功,也是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结果。 更确切地说,位于东京湾的首都圈,走的是“大城市化”路线。
大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人口规模的巨大化。2015年在全球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一位的东京(东京大都市圈)常住人口已经多达3800万人。 在城市化浪潮中,东京与周边的神奈川、埼玉和千叶三县已浑然一体,构成东京大都市圈,其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而1900年东京人口150万,在世界上还只排第七位。50年后,虽然经历过战争轰炸,人口还是猛增到1128万。再之后,东京大都市圈人口继续膨胀,在1985年达到3000万。此后人口增速放缓,但还是在2015年达到约3800万。
这30年来全球化发展非常快,东京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由于少子高龄化,日本也成为了移民门槛较低的发达国家。有的来留学,有的来求职,有的通过跨国结婚,有的通过劳工引进,纷纷在东京住下来。
整个东京湾区(首都圈),拥有260所以上的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大学生人数超过120万。其中京滨工业地带就有庆应大学、武藏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在内的知名研究型高校。
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与大规模的产业交流,使得整个东京湾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所谓的城市病。 不过,当东京大都市圈人口达到一两千万时,人们曾惊呼大城市病不得了。但当其人口达到3000万甚至接近4000万时,其大城市病反而没那么明显了。至少,你在人口如此密集的东京,看不到其他大城市常见的堵车。
原因在于,东京提高了高密度人口聚集下的管理、运营能力,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到日常管理水平和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同理,东京湾在开发建设中,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战后,东京湾沿岸成了工业大会战地区,钢铁、化工、造船等重污染企业将废水废料排入东京湾,林立的大烟囱则让东京看不到蓝天。大规模填海造地,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而经过30多年的治污努力,东京湾才水变清,鱼儿回游,天空变蓝,港区也重新回到安静、怡人的生活环境。
从码头到港区再到湾区,从江户到东京再到首都圈,东瀛岛链上本州岛上的入海口,就这样成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都市圈中心。
库叔福利
‘拾’ 东京湾“粪水”致铁人三项运动员呕吐独访冠军当事人:不是那样
作为奥运铁人三项赛场的东京湾台场海滨公园,曾因水质问题饱受诟病。又因在电视转播时显示海水浑黄,恰好在男子个人赛后运动员出现呕吐,三重因素叠加,不少媒体就报道: 东京湾“粪水”致铁人三项运动员呕吐 !
@工程师天张 天张对此报道有疑问,于是专门撰写了一篇分析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990277113341379111/》,结论是: 运动员呕吐跟当时天气、水温关系更大,水质影响并不是主要的 。在这里澄清一下:全文通篇没有否认东京湾水质不好,而且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得到——大雨后,混合污水的雨水,会进入雨污合流下水道,最终流入东京湾导致水质变坏;而晴天时不存在这种现象。
不曾想引来纷纷议论,且不管哪些偏激的评论,有部分网友对文章的质疑很理性,归纳下来主要是:
全文仅以推测分析为主,缺乏现场一手资料支撑 。
@工程师天张 认为这部分网友提的意见很中肯,这鼓励我继续跟踪深挖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继续跟着舆论狂欢。
怎么去得到现场一手资料呢?我做了两个途径的尝试:一是,找到比赛当天或之前相近日期的水质报告;二是,找到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听听他们怎么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都让我搞到了。
世界铁人三项联盟对水质的专门技术规定(摘录)如下:
世界铁人三项联盟官网,在7月26日男子个人 赛前7月24日 公开了一份东京奥运会铁人三项《男子组简报和浮桥抽签》报告。
报告中提到了赛前第5天(7月21日)、第4天(7月22日)的水质数据,每天3个点位各测2次(6:30、13:00各1次),结论是: 水质等级1,优良 。只有两个数据比较突出,一个是在7月22日点位2上13:00测得肠球菌数值为78NMP/100mL(上限是100),另一个是在7月21日点位3上6:30测得大肠杆菌数值为11NMP/100mL(上限是250)。
可能您会觉得日本人会不会自己检测自己,数据不可信。但是这一点请放心,因为检测水质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公开选定的第三方——加拿大的TECTA-PDS 被选为 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开放水域测试供应商。
非常遗憾的是,@工程师天张 实在没有能力找到比赛当天的水质数据。现在只能看第二条途径——现场的参赛运动员怎么讲?
东京湾台场海滨公园作为此次东京奥运会铁人三项游泳比赛场地,同时承担了男子、女子的比赛,赛程分别是男子7月26日,女子7月27日。
@工程师天张 没有直接采访到我国参赛选手 仲梦颖,但看到她赛后所发微博称:“ 我现在并没有感觉到身体上有任何的不舒服......场地水质问题我个人感觉并没有异味......虽然看起来并不是清澈见底,但并不会影响到身体 健康 。 ”
由于不是直接采访,难免大家还是有疑问,再加上是我国选手的身份,会不会有什么顾虑,这个我们无法核实,只能继续联系其他男女运动员。
7月30日联系上了加拿大男选手Matthew Sharpe,@工程师天张 对其在社交软件上进行了文字采访,他实时回答“ 没有人说东京湾的水有味道......有两个人吐了,那时因为他们过度努力 ”。
据媒体广泛报道的男运动员现场呕吐照片,可以了解到其中一位是冠军挪威男选手BLUMMENFELT Kristian,@工程师天张 7月30日也对其在社交软件上进行了文字采访,他跟我道出了现场的真实情况,他说:“( 我赛后冲刺呕吐)仅仅是因为太累了。当我在最后5分钟全力冲刺时,我在赛后呕吐。今年早些时候在横滨和里斯本做了同样的事情,但后来我设法摆脱了镜头。 ”
后来,我继续提问:水是否发黄,有没有味道?当事人是这么如实说的: 这是正常的。 不是最好和最清楚的。 气味/味道有点后院的感觉,但只要没有细菌就可以了
当然@工程师天张 还试图采访其他参赛男女选手,但是截至本文发布时,还没有收到回复,在此一一列出。
追求真相的选择,往往需要顶着很多的压力、质疑和误解,但务实求真也是我的追求,在此希望与各位条友一起进步,客观冷静看待分析你我未知的世界。
@人民日报 @新华社 @中国之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