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创业者有多少
㈠ 那些在日本四大行业创业的华人都怎么样了
众所周知,日本鲜少有创业的年轻人。原因有四:1.在日本社会中如果创业失败在社会上难以生存,也难以通过房贷的信用审核等。2.日本年轻人不爱出风头,这是日本教育体制下出现的问题,扼杀竞争,强调团体。3.日本的大手企业垄断了太多日本社会的资源,日本大手企业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财阀关系,许多企业交叉持股,关系深厚,大手企业及关联公司垄断了包括周边业务在内的全部业务。4.日本企业有着根深蒂固的:”终身雇佣制“。在工作上没有大的失误的话公司不会主动去解雇任何一个员工。
由于整个社会影响,日本的年轻人中创业者人数较少。中国人去到日本留学后,毕业之后很多人选择了回国发展,也有很多人就职在日本人的公司当中,也有一些人并未如同日本人一样被日本社会所束缚选择了创业。
中国人在日本创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最开始中国人在日本创业选择的行业类型也比较单一,大多数大家都是选择做教育,不动产等与留学相关的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几年来IT,文化行业也有涉足。
教育
作为在日中国人创业行业中的常青树,教育行业一直是最有资历的“老大哥”。从早年间的留学行业,到现在的私塾行业(私塾:课外辅导班),一直不断有中国人在日本为更多赴日的年轻人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
名校志向塾,行知学园,唯新学院,启程塾,匠心学园,沐刃经济塾,致远经营塾,这些面向中国人的私塾中,每科教育,这个从名校志向塾中分离出来的私塾,在短短时间内发展势头猛烈,迅速成长为中大型塾,并且和大型私塾比起来价格还很亲民。
每科的创始人是丁斌,198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的他,2005年考入东京工业大学开始本科学习,同年与友人联合创办名校志向塾(后更名为:名校教育集团)。2011年,东京工业大学取得计算工学硕士,并特招进入日本乐天株式会社。2012年,全职回归名校教育集团,2014年,正式创立MK(每刻)教育科技集团。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东工大,选择IT,丁斌也表示第一是因为东工大的计算机专业很强,还可以和就职挂钩。第二是东工大是国公立校,学费便宜,并且还在东京。另外,大部分留学生的入学年龄偏大,上学期间打工的话要花掉不少时间,他希望通过一边学习一边积攒工作经验来缩短这个时间差。当时,在他看来,计算机专业是最好的选择。大一入校后,丁斌便积极的寻找IT相关的兼职,并且和当初私人私塾的好友共通创立了在日华人第一所正规的私塾机构。毕业之后丁斌进入了乐天工作,以兼职的形式在私塾工作。2012年,丁斌离开乐天,回归私塾。之后离开这家工作颇久的私塾自己创办了每科教育。
到现在为止每科教育依旧是在留学生选择私塾排名中的前3位,但最近出现了舞弊的情况,后续会怎样发展还需要观望。*1
不动产
不动产是中国人在日本创业的第二大选择趋向。2015年中国人赴日“爆买”成为话题后,在日本买房也成了“购物车”中的一项。而近几年由于日本的外国游客增加,住宿设施缺乏,宾馆费用昂贵,空置房屋等区域振兴的机会,促进共享经济,房地产投资新选择等因素不少中国人赴日购置房产并以民宿形式出租,而Airbnb等在线短租平台更进一步推动了民宿热潮。
普悠PUYOU,成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日本民宿投资和运营的互联网技术公司,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日本民宿业务的公司。
自动对接Airbnb、途家在内的近十家海内外民宿平台。智能化房态管理、入住管理、温馨提示、推广分佣所有环节面面俱到。房东开支清晰记录,每月固定结算报告,投资收益一目了然。
不论是投资方还是已经拥有日本房产或者已拥有民宿,普悠都可以提供全方位资讯服务。
是一家方便国人经营民宿的新兴企业。
IT
据日本旅游局发表的统计公告,2018年日本接待外国游客数量超3000万,接待游客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中国的游客,人数超过800万,中国是赴日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游客在日拿下两项第一:赴日游客数量第一,在日本消费额度第一。
去过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应该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吃饭的时候,菜单上是看不懂的日文,没有什么图片,偶尔还是手写。对于不懂日文的中国人来说,就算只认识几个看得懂的汉字也不敢轻易点菜,如果是和会日语的朋友在一起,朋友还需要一一翻译。
针对这种情况【日本美食】和支付宝携手合作,推出了美食团购优惠券,不需要预约,也不用担心语言问题,运作模式上,与国内的大众点评类似,只要在支付宝中搜索【日本美食】选择下单自己中意的套餐即可。
日本美食的创始人——董路,曾留学日本、美国,斯坦福大学MBA背景,曾任职日本高盛集团。2004年回国后,董路先后创建了网上衬衫定制品牌BeyondTailors、内衣品牌LaMiu兰缪。2014年,董路再次回到日本创业。2015年,日本美食株式会社诞生。
作为跨国创业者的董路拥有在中日英3个国家的工作及创业经验,他除了可以熟练地用中日英三种语言在商务领域沟通,还拥有在三个国家的资本圈、创业者、财经界的人脉资源。同时他的团队也是国际化的团队,在日本的13人团队,分别来自中、美、日等多个地区,北京还有一个8人团队。并且选择了在日本成功创办了2本家喻户晓的餐饮杂志的,有着28年餐饮媒体经验,有着丰富的餐饮市场资源的平泽和夫作为创始合伙人。
2018年7月日本美食获得共计10亿1千万日元(近6200万人民币)Pre-A+轮的融资。由日本Norinchukin银行(农林中央金库),NIPPON PAY株式会社,Granite Avenue Holdings Limited , KUURAKU GROUP 株式会社以及台湾产业资本等等企业联合投资。加上此前两轮融资金额,已累积获得融资约15亿日元(近9000万人民币)。*2
文化
文化行业可能因为门槛交稿,华人创业的人不多。曾经80后90后儿时深受日本动漫影响的这一批人已经长大工作,对于日本动漫的认可度也前所未有的高,加上新一代90,00后对B站等二次元文化的热衷。二次元渐渐从细分领域上升到了主流领域。而王沁就是从中发现了商机的人。
王沁,同样也是留学生出身,20岁赴日留学,同年就开始创业。随后进入日本私立最高学府庆应义塾大学,但是专业和文化无关,是意外的商学部。
大三时候意识到国内二次元市场的爆发,做了JCCD Studio品牌。刚开始就是很简单的帮国内公司做高质量的美术定制化服务。不过开始因为价格偏高,除了头部腾讯网易之外并没有多少客户问津。但是随着国内二次元游戏,碧蓝幻想,阴阳师一些列的爆红风口,二次元需求激增,中国创意行业人力资源市场供不应求,特别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很难在国内消化。这时候独家签约了藤原、森仓円、PIKAZO、LAM、思春期等一票大咖画师,还坐拥4万多日韩画师的JCCD Studi顺势也爆发性发展,公司几乎包揽了所有知名二次元游戏的美术主KV大图、人设、UI设计。又因为客户倾向一站式解决方案,又顺势开了声优,动画CG,文案创作业务。而同时因为需求量大,可以获得日本方面最低价格最快档期的保障。之后马不停蹄又独家签了300家左右法人级别的供应商,进一步扩大了资源规模和行业优势。这一波的占油井操作下来,几乎垄断了文娱供应链,听说腾讯网易这样的大厂都要预付费才能给安排知名老师,也是刷新认知。看去年还参加了ChinaJoy办了100多平的场地,作为一家制作公司能有这个规模也是历史首次了。*3
有意思的是王沁同时还在日本版的阿里巴巴,瑞库集团兼任商务部中华区负责。同时还进了日本商业神秘组织三田会(笑),拿了外国人创业大赛,在头部媒体东洋经济上连载中国科技公司的发展。听说最近还签约了旷视科技的产品在日本的合作。这个时间管理效率值得研究。
不管怎么样,作为一家二次元制作中台的JCCD Studio,自己的宣传片倒是做的真不错。
在中日建交47周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日本创业,虽然身在海外,但是通过不同的平台,都会尽自己的所能,为中日去搭建民间友好的桥梁。
1. https://www.tokyo-np.co.jp/article/national/list/201910/CK2019101102000290.html
2.https://new.qq.com/omn/20180726/20180726A08SMX.html
3. http://www.sohu.com/a/328511735_100011474
㈡ 日本华人富豪榜前十位
全球排名/日本排名
124 1.森章家族地产业者森信托老板,75亿美元 124 1.森章家族地产业者森信托老板,75亿美元
149 2.山内溥任天堂前社长,64亿美元 149 2.山内溥任天堂前社长,64亿美元
194 3.毒岛邦雄家族柏青哥大厂三共创业者,53亿美元(跟药厂三共没有关系) 194 3.毒岛邦雄家族柏青哥大厂三共创业者,53亿美元(跟药厂三共没有关系)
201 4.孙正义软体银行老板,51亿美元 201 4.孙正义软体银行老板,51亿美元
227 5.佐治信忠家族三得利社长,创业者一族,45亿美元 227 5.佐治信忠家族三得利社长,创业者一族,45亿美元
296 6.柳井正家族Fast Retailing( Uniqlo )老板,36亿美元 296 6.柳井正家族Fast Retailing( Uniqlo )老板,36亿美元
428 7.泷井武光家族精密仪器大厂Keyence创业者,27亿美元 428 7.泷井武光家族精密仪器大厂Keyence创业者,27亿美元
446 8.三木谷浩史乐天 (Rakuten)老板,26亿美元 446 8.三木谷浩史乐天 (Rakuten)老板,26亿美元
553 9.伊藤雅俊连锁大卖场Ito Yokado创业者,22亿美元 553 9.伊藤雅俊连锁大卖场Ito Yokado创业者,22亿美元
573 11.冈田和生家族柏青哥大厂Aruze创业者,21亿美元 57311.冈田和生家族柏青哥大厂Aruze创业者,21亿美元
573 11.竹中统一建设公司竹中工务店社长,创业者一族,21亿美元 57311.竹中统一建设公司竹中工务店社长,创业者一族,21亿美元
677 17.福田吉孝消费金融业者Aiful老板,18亿美元 67717.福田吉孝消费金融业者Aiful老板,18亿美元
677 17.三木正浩连锁鞋店ABC Mart " 创业者,18亿美元 67717.三木正浩连锁鞋店ABC Mart "创业者,18亿美元
677 17.岩崎福三岩崎产业 (鹿儿岛地方财团)创业者一族,18亿美元 67717.岩崎福三岩崎产业 (鹿儿岛地方财团)创业者一族,18亿美元
677 17.辛东主(重光宏之) 日本Lotte副社长,创业者一族,18亿美元 67717.辛东主(重光宏之)日本Lotte副社长,创业者一族,18亿美元
677 17.多田胜美建设公司大东建托创业者,18亿美元 67717.多田胜美建设公司大东建托创业者,18亿美元
677 17.韩昌佑柏青哥连锁Maruhan老板,18亿美元 67717.韩昌佑柏青哥连锁Maruhan老板,18亿美元
785 18.神内良一消费金融业者Promise创业者,15亿美元 78518.神内良一消费金融业者Promise创业者,15亿美元
843 20.福武总一郎通信教育及出版业者Benesse老板,14亿美元 84320.福武总一郎通信教育及出版业者Benesse老板,14亿美元
843 20.永守重信精密马达制造商日本电产 " 老板,14亿美元 84320.永守重信精密马达制造商日本电产 "老板,14亿美元
897 21.吉田忠裕家族全球最大拉_厂商YKK社长,创业者一族,13亿美元 89721.吉田忠裕家族全球最大拉链厂商YKK社长,创业者一族,13亿美元
962 22.重田康光通信业者光通信老板,12亿美元 96222.重田康光通信业者光通信老板,12亿美元
1062 24.福岛康博电玩游戏厂商Square-Enix名誉会长,10亿美元 106224.福岛康博电玩游戏厂商Square-Enix名誉会长,10亿美元
1062 24.森稔地产业者森大厦社长,创业者一族,10亿美元(现任首富森章的哥哥) 106224.森稔地产业者森大厦社长,创业者一族,10亿美元(现任首富森章的哥哥)
㈢ 日本257家企业迎来创业100年是真的吗
1月5日据日媒报道,据日本东京商工调查(Tokyo Shoko Research)统计,东京有257家企业2018年迎来创业100周年。
2018年,迎来50周年的东京企业达到3440家。按产业来看,建筑业占整体的3成,数量最多。东京商工调查表示,“19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建筑热潮产生了影响”。
㈣ 日本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创业
第一: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假如失败,他会在社会中很难生存下去,不仅周围的朋友看不起他,想找个工作非常困难,讨不到老婆,也通不过银行房贷的信用审核。这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年轻人在想去创业时必然畏手畏脚。
第二:日本的年轻人不爱出风头。日本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扼杀竞争,强调团体。这样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日本的年轻人比较从众,幼儿园、小学的赛跑都是手牵手集体通过终点的。大学4年,甚至都不知道哪个同学的成绩好,哪个同学的成绩差,因为所有人的成绩都是不公开的。这样的教育体制让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风头。而创业是很需要出风头的事情。
第三:阻碍日本人创业另外一个原因是,NTT DoCoMo、丰田、索尼、夏普、富士通这样的大企业垄断了日本社会的太多资源。日本的大企业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财阀关系,许多日本大企业交叉持股,关系深厚,大企业及关联公司垄断了包括周边业务在内的全部业务。
第四:日本人不爱创业的另一个因素是,日本企业有着根深蒂固的“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由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他表示松下不会开除任何一名员工,让员工可以安心工作。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经营理念被许多日本公司所接受。一直到战后的5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普遍形成了终身雇佣制的传统,并为日本经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㈤ 日本为什么不适合创业(1)——什么是创业
标题是想聊聊日本的创业环境,读了很多文章以后,发现有一个核心问题要先说清楚,即什么是创业?所以,这篇先谈创业,下篇再重点说日本的创业环境。
首先,问一个问题,创业是被动行为还是主动行为?有人肯定会说,那还用问,不都是自己主动去的吗?
不,从中国底层的商业环境来看,创业并不是主观想去,而是被动得去。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原因是——商业管理逻辑。
中国的商业管理逻辑主要源自欧美,我记得大学学管理那会,相关教材的内容基本都是美国人那套东西,进入社会以后,发现大部分公司也都在沿用这套管理逻辑。所以,不难发现,现在企业管理逻辑基本都是以绩效为核心的企业考核与升迁标准。
这套东西跟日本就完全不同,简单说,日本是终生雇佣制,就是铁饭碗,升迁不看绩效看的是资历。
这两种体制就会催生出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一种是末位淘汰制普遍盛行,员工即便在大企业也普遍处于一种焦灼与不安定的状态,外面与内部的失业风险同时存在;另一种就是日本的铁饭碗制度,员工不存在双重焦虑,安心上班比干什么都强。
所以,回答上面的问题,美国、中国为什么会催生出大量创业型公司?其主要原因来自商业管理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带给来的焦虑,导致人们为了缓解焦虑而不得不去创业。
这句话来自格雷厄姆的《黑客与画家》这本书,他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财富是需求
书中特意澄清了一点,钱不是财富,它只是财富交换的媒介,我们要赚的不是钱这个媒介,而是财富本身。
所以,获取财富的关键就是,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那怎样才能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以获取财富呢?答案就是创业。
第二个:创业是最大化解决需求的行为
为什么是创业而不是其他?格雷厄姆讲了要致富(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你的行动需要具备两点:可测量和可放大。
可测量:你的努力可以测量,且努力与收益呈正相关。比如销售人员的业绩、小团队做出的产品。
可放大:一次努力可获得长期回报。比如拍电影的演员、运动员,他们的努力一但获得成功就会终生受益。
这里我们不需要做着销售人员的同时还想着如何成为电影明星,因为创业这件事正好就具备这两点特点。
首先,创业团队人不会很多,公司赚多少钱平均算下,就可以算出每个人的贡献度。这不像大公司,动不动上千、上万人,就很难测算。所以,小团队的业绩是可以测量的。
这里的测量不光指容易计算,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小团队中个体的贡献更容易被凸显出来,怎么说呢?比如你在一个上万人的公司里,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很难给公司带来明显的利润变化,但如果你在10个人的小团队里,你的努力就很容易被看到,这就是可测量。
其次,成功创业团队做的项目一般都是创新性的,这种创新性产品能让用户提高效率,且能得到广泛应用。
举个例子,打比方以前钓鱼都只用线和钩钓,突然有人做了鱼竿,然后把鱼竿和线钩结合在一起,发现比以前能钓到更多的鱼,然后这种方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推广起来,这就是可放大性。
基于以上两点,就不难理解创业是高回报的,这就像几个人去挖金矿,一旦挖到了,首先,这几个人都有份,其次,随着金子越挖越多,每个人的收益也会持续变大。
这里不谈创业失败带来的资源浪费及其他,这里接着上面的高回报继续往下延展,当创业成功后,个人的财富就会得到迅速累计,这时候就会有两种群体产生,一种是通过创业迅速累计财富的人,还有一种是不创业,只通过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累计财富的人。
这里有什么问题呢?放眼全球来看,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但这个无法避免,因为只要奉行上面讲的商业逻辑,就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因为这是对创新者、推动社会进步者的奖励,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但这套东西在日本就没那么流行,日本的文化里并不鼓励创业,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个人的成就是来自兢兢业业几十年的努力,而不是一夜暴富。
东京武藏大学研究创业学的Noriyuki Takahashi对于日本的反思中也曾指出过:创业者在日本人眼里过于贪婪、过于张扬,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
有人会说,日本不鼓励创业,那不是在扼杀创新?
确实会有这样的影响,但日本之所以还一直保持,并不是日本不知道创新的重要性,这里除了日本自身的文化外,也跟它90年代与2000年的经济大衰退以及群体性失业的历史记忆有关,对于日本来讲,过度创新带来的可能不是进步而是危机。所以,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更加注重维持自身的传统企业管理文化——终身雇佣制。
很多人认为创业是一种主动行为,但实际上它是被动的。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一套商业管理逻辑,它让我们被动的去接受创业,并在过程中乐此不疲,因为创业一旦成功获得的回报是巨大的。
很多创业成功的人都非常推崇创业,比如格雷厄姆,他认为致富的最佳途径就是创业,因为这种方式具备两个特点,一个是可测量,另一个是可放大。这两个特点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无限放大收益,让风险在巨大收益面前变得不值一提。
格雷厄姆还强调,创业不仅是致富的好手段,还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有利因素。
大部分国家都认同这个观点,但也有例外,比如日本,他们并没有受到美国人那套商业管理逻辑的影响,还继续延续着自身的传统企业管理文化。
日本之所以不鼓励创业,或者说没人愿意创业,有它文化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但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原因和细节,这里不细说,我们下篇再说。
㈥ 日本老来创业的企业家
在日本的企业家中,松下幸之助无疑建立起了一座丰碑。他不但创立了一个神话般的企业,而且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营哲学。从少年辍学转当学徒开始,他一步步滚爬摸打,在商海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松下的管理思想,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实践中的锤炼,就不可能产生出松下的经营之道。商海中获得成功的企业家虽然不计其数,但能够提炼出经营之道的企业家却寥寥无几,能够成为众口一词推崇膜拜的“神圣”级别人物,则只有松下幸之助当之无愧。在当代日本实业界,有“经营四圣”的说法。所谓“经营四圣”,是指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和松下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这“四圣”之中,松下幸之助独占鳌头,被誉为“经营之神”。要了解“经营之神”是怎样炼成的,得从他的学徒生涯说起。 学徒磨炼松下幸之助(1894~1989)的传奇生涯,开始于他的学徒之旅。1894年11月,松下幸之助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海草郡的一个小山村——和佐村(现为和歌山市祢宜地区)。松下这个姓,就是来自于当地的一颗大松树(这棵松树一直存在,直到1966年被雷击,1970年遭火灾被毁)。在这棵松树的荫庇下,松下幸之助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他出生时,他的家境还算可以,加上幸之助是八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上面有哥哥姐姐罩着,他无忧无虑,生活充满阳光。幼童时期的优渥,是一个人心灵健康的重要条件。但是,童年的快乐是短暂的。在幸之助五岁那年,他的父亲做大米投机生意失败了,家境逐渐落泊,连祖传的土地和房子都变卖了,全家搬出了和佐村的老宅,父亲开了一个木屐店维持生计,已经上中学四年级的大哥不得不辍学。两年后,木屐店倒闭了,幸之助的大哥、二哥、二姐也因流感而去世,全家陷入了困顿之中。尽管家境如此破败,幸之助依然还能上学,可见这个家庭对幸之助的关爱。当松下幸之助读小学四年级时,他那在外打工的父亲来信,让幸之助到大阪当学徒。于是,年仅9岁而且初小尚未毕业的幸之助,于1904年11月来到大阪,开始在宫田火盆店中做小学徒。这种小店的学徒,什么杂务都得干。幸之助的主要工作是看孩子和磨火盆,他开始尝到劳作的艰辛,更感到少小离家的孤独。真正的学徒生涯开始于自行车店。松下幸之助在火盆店只干了三个月,这个店就倒闭了。店老板有个朋友五代音吉,刚刚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好心的店老板推荐幸之助去了这个店。在这里,松下幸之助干了六年,奠定了他后来在商界大显身手的基础。尤其是老板娘的仁慈,对幸之助无形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一次店内集体照像,而幸之助出去办事,由于客户的延误未能按时赶回来。照像师等不及,等幸之助回来,照像已经结束了。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照过像的少年来说,他对这件事看得很重,竟然哭起来。老板娘为了安慰他,专门带幸之助到照相馆去补拍。这件事使幸之助深受感动。直到老年,他还对这张同老板娘的合影十分珍爱,因为这是他学徒时期惟一的相片,也是他首次照像。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松下幸之助后来写的那些关于商业经营的文章可以看出,自行车店的学徒经历,养成了他后来提出管理哲学的基调。松下幸之助的父亲,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尽管幸之助只是一个小学徒,但他父亲一方面出于对自己破产的内疚,另一方面出于对天灾人祸变故之后家中惟一男孩的期望,一直给幸之助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道理。告诉他,日本历史上的名人,最初都是从当仆人、当家臣开始的。按幸之助的回忆,他的父亲常常鼓励他:“会有出息的。从前的伟人,小时候都在别人家做工,下苦功夫。所以不要觉得辛酸,一定要忍耐……”在幸之助11岁时,他的姐姐看到弟弟过于辛苦,更重要的是辍学会造成文化上的不足,想让他上夜校补上辍学的遗憾。然而,学徒是无法上夜校的,因为学徒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从早上5点多起床打扫卫生,到晚上11点打烊关闭店门,学徒都不能离开。当时,姐姐工作的储蓄所要招募勤杂工,姐姐同母亲商议后,就想让幸之助来应募,白天干勤杂,晚上读夜校。然而,他父亲得知后断然拒绝了这种想法。这位倔犟的家长认定,只有当学徒才会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发迹。他要求幸之助不要改变志向,即便不识字,也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幸之助后来感慨说,如果没有父亲指引道路,他就不会有今天。他虽然因辍学在知识上受到损失,然而却在经商实践的另一方面更早得到了开悟。1910年.电能的应用给日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大阪市开始开通电车。幸之助尽管只有17岁,但他看到了电气的未来。当时他单纯地认为,有了电车后,自行车的需求就会减少。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投身电气业。在他离开自行车店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他以一个青年对未来的大胆想象,把自己的事业定位在电器上,求他的姐夫帮忙去刚刚成立不久的电灯公司工作。然而,自行车店的老板对幸之助那么好,使他又无法面对老板说出离开的理由。于是,幸之助采取了一个孩子气的做法——偷偷离开。可以想见,年轻的幸之助这时已经遇到了人生常见的矛盾。他对未来的幻想和信念,支持着自己的追求;而对老板的信任和关怀,又使他难以启齿告别。正是这种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无法割舍的丰富情感,成为后来松下事业的主旋律。离开自行车店的松下幸之助,并未能立即到电灯公司上班。于是,他开始在姐夫工作的水泥厂打零工,干起了劳动强度非常大的搬运水泥。这三个月,他承受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的重体力活磨炼,使他对生活的艰辛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三个月后,他被招进电灯公司,成为一个室内布线的电工助手。幸之助以前受过的磨炼,使他很快就在这个行当脱颖而出。又是三个月之后,他由助手提升为工头。他后来的回忆中对此不无得意,强调这种提升属于特例。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工头和助手之间的距离,不亚于主人和仆人。比如说,干完工作,助手马上要给工头打水洗手,甚至工头的木屐坏了,也要交给助手去修理。日本这种独有的社会等级,给松下幸之助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从被人吆三喝四的水泥搬运工,到颐指气使的电工工头,使幸之助从中既看到了日本企业经营的特色,又看到了其中蕴含的问题。到24岁时,他已经被提升为电灯公司的检查员,每天巡视十多个工作项目。但他对这种受到别人羡慕的监控工作没有多大热情,而是对自己的工作成就十分看重。自己安装的海水浴场彩灯,剧院中耀眼的照明设施,给幸之助带来了强烈的满足感。这个时候,他同井植梅野结婚了,也开始考虑独立创业了。
㈦ 日本创业公司少,创业的年轻人更少...谁告诉你的
(图为中型创业公司Leverages株式会社Prgramming培训实拍)
首先,在没有看这篇文章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虽然大家之前未必想过。
在你心中,日本的创业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大家心中是否有自己的答案了呢?暂时没有也没有关系,我来告诉大家在来日本之前对于日本创业公司的想法。(从我在网站找到的资料加上个人的理解得出)
・日本创业公司相对于中国数量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日本的创业公司相比较中国,仅仅将自己的创业领域定位在“高精尖技术”比如“高科技眼镜“”高科技雨伞“等等。
・日本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把创业作为自己的发展途径之一,一般会选择大型日企就职,而且会一直做到退休。
・日本社会对于”创业”的接收程度不高,其原因是“恐惧失败”,因为一旦失败之后,就会成为永远的污点,在以后的就职中也会受到影响。
以上是今年五月份我对日本创业公司的个人看法,或者可以说是“臆想”。当时的我把创业公司叫做“起业会社”不知道有”ベンチャー”这种专门的说法。 在短短的一个月中,通过访问两家不同规模的创业公司,以及和日本的年轻人交谈,我对日本的创业公司的想法产生了改变 (仅代表本人参观过的两家创业公司)。
・日本创业公司相对于中国数量少(这尚未可知),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发现比我想象的创业公司多很多。仅在Goodfind事业部(一家为创业公司培养和发掘优秀大学生的,并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公司,主要活动范围在东京网站www.goodfind.jp)登记的创业公司就有83社,除此之外的也在其他的平台上看到很多创业公司。
・日本创业公司相比较中国是否注重”高精尖技术“尚未可知,据目前观察到的结果来看, 他们更倾向于事物的多元化而非国内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业务集中化 ,他们的涉及范围可以包括医疗,电信,教育,环保,生活服务等方方面面。却没有一个重点拓展领域。(真的没有在搞什么高精尖技术。)
・在创业公司工作的又很多有趣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有着海外留学经历,有的来自MARCH及以上的日本名校(类比“双一流大学”?)虽然由于礼貌原因,没有去问“你们有没有担心失业什么的(这样问多不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这项工作中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有趣优秀又不安于大手企业体制内的日本人也越来越多 。
・无论是选举还是经商,确实失败的样子没有成功那样潇洒。但是越来越多的日本大学生在选择创业,不管是先就职再就业还是毕业之后立即创业。从我来东京到现在的一个半月,接触到的想要创业的小伙伴就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关系比较好的我们也聊了很多(有时间可以细致讲述)。
以上的不完全结论来自于我走访两家创业公司的不完全判断。它们分别是 一家成立12年的中型创业公司,和一家刚成立不到半年的完完全全的Startup公司。
首先是中型创业公司
名称:Leverages株式会社
网站: http://leverages.jp/
成立时间:2005年
本人走访时间:2017年10月12日16:00-21:00
公司位置及环境:本部在涩谷,有三处写字楼。在全国19个地区(京都 仙台北海道等)都有分公司。
活动内容:
起初是因为被这家公司提供的“文科生零基础学习Programming”所吸引,故报名参加。也通过在最后跟公司的员工们交谈得知了日本中型创业公司的发展情况。
这家公司并不是以IT为核心(虽然也有涉及),其授课“教师”是一位在IT部门的26岁员工,讲的是一些JavaScript的一些基础操作,虽然他的本职工作工作与此无关。
公司的活动在自己的活动室,玻璃落地窗简洁大方,公司主色调是黑白透明的性冷淡风格。一共有大概10多个人参加(我是唯一一个中国人),参加完教学活动之后,我们又一起享用了晚餐(一些炸鸡披萨寿司饮料等等)。所有的活动都是 免费 的。
参加这次活动的除了像我这样的文科小白,也有一些为了打发时间过来玩的理科生,跟我一桌的小伙伴来自庆应大学和Sofia大学。
在最后大家聚在一起吃晚餐的时候,我也和公司的负责人以及那位讲师交流了一些。
印象深刻的地方:
・ 公司成立于2005年,但是仍旧以“中型创业(Venture)公司”自居。 不光这家公司,很多家公司都对自己的取得的成就很谦逊。
・ 相比国内在某个行业领域做“独角兽”相比,这家公司业务并没有核心领域。 有一个自己的Vision,所有一切的活动都围绕着这个“Vision(Through the creation of customers, we pursue the happiness of all people concerned.)”来展开。本人不知道这究竟是好还是坏。
・ 公司的自由度堪比国内互联网公司 :如可以自己选择上下班时间,以绩效为导向,而不以上班时长为导向,可以选择6点准时下班,也有一些员工因为热爱工作所以主动选择没有加班费的加班。公司的男女比例是1:1,性别歧视很少,如负责这次活动的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姐。
很欣喜日本可以有这样的公司,和在课本上学到的真的完全不同。对于形态各异的创业公司,还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如果说Leverage是一家很成熟完备的创业公司的话,那么接下来出场的就是一家完完全全的Start-up了。
名称:Xvolve http://www.xvolve.com/
成立时间:他们说 不到半年
走访时间:2017年10月19日
公司位置及环境: 现在没有公司,主要活动均在咖啡馆 ,当日的活动是在涩谷租的场地。场地比上一场小很多,还是限时的(毕竟公司刚成立)
活动内容:
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们同不同年龄(从高中生到上班族),不同学校和专业,不同经历大学生(有的去过发展中国家支教,有的去过发达国家留学,有的在创业或者打算创业,有在NPO参与活动的,还有一个外国人就是我)进行公司的介绍, 并和我们讨论,“Global创业家人才”方面的内容 。一共也是有10个人参加。最后结束的时候公司的IT小哥还找我测试了一下他们研发的软件。
和Leverages一样,他们的业务范围也很广,目前在进行中的是“为日本的外国人提供各种服务 (从买家具咨询,租房咨询,到咨询煤气罐坏了的处理方式…)”也在开发恋爱交友软件(类似探探但是稍有不同)。
公司一共只有不到10个人,每个人都是很神奇的人物,他们有的毕业于日本名校,有的有多段海外经历,无一例外的是颜值很高。我见到了至今为止 最帅的日本上班族小哥哥 ,典型的“沙司”颜(ソース颜:指轮廓比较深似乎欧美人长相的日本男子)。
印象深刻的地方:
・和前一家公司一样,这家公司也是 为了自己的理想来做事 ,以这个为目标来设计各种毫无关联的项目进行开发。我问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为什么不去在分析市场的前提之下确定自己的业务领域,然后做到极致呢?(突然想到了和这个很合的词”匠人精神“)他回答说: “Facebook现在很成功,但是并不是扎克伯格当时关注的核心产品。所以有时候我们无法预料哪种产品会成功,所以结合人们的需要制作不同的产品,并且等待着其中某个产品带来奇迹。” (谁能告诉我他当时focus的是Synapse Media Player还是CourseMatch?)
正如同他们的主页写的一样:
“Xvolve不是公司,慈善组织,宗教信仰,也不是秘密组织。Xvolve是一群投身并对未来负责的人。Xvolve的成员有着相同的愿景和使命,就是“为世界带来巨大改变”。
这可能和 “着眼于自己擅长并且市场需要的一个领域的细小分支,并像锥子一样一头扎进去,打败竞争对手获得成功”的我的固有思维 相比,这种Vision有些中二(不是说不好,但是个人觉得应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再去谈Vision),但是相信作为Founder的他们相比我这个纸上谈兵的学生更有自己的判断吧,祝他们成功。
(P.S:在这次活动的最后,主办人找我想要单独谈谈,除此以外还有另一个广告领域的Startup创始人的Casual lunch也安排在下周,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也会去进行后续报道。之后有时间也会写日本各个企业对于LGBT的态度,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㈧ 日本股民有多少
根据中国结算5月份的统计,投资者数量为16619.42万人,其中自然人为16580.06万人。
参考链接:http://www.chinaclear.cn/zdjs/tjyb2/center_tjbg.shtml。
㈨ 日本的创业高手有哪些
在创造“经济奇迹”时代的日本,有四位企业家被称为“经营之圣”,他们是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和稻盛和夫(京瓷公司),其中稻盛和夫是唯一还在世的一个。
㈩ 华人如何在日本成功创业
华人如何在日本成功创业
最近关注日本创业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越来越多,那么,身处日本创业大潮里的创业者是一个怎样的体验下面是我搜集整理整理的在日本的创业者分享他们在日本的创业体验,希望让大家更接近日本创投现场。
1、日本创业的空间和瓶颈
我对日本的了解是从2007年开始的,那时候日本的经济还没有走向衰落,遍地都是工作。当时的创业公司都是以通讯业为主,但大部分核心技术还是台湾企业和日本企业掌握,而华人企业只能掌握没有技术含量的生产销售端。
2008年起,经济开始滑落。虽然日元的.波动使日本赖以生存的出口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日本整体的经济是萧条的,工作难找,国民购买力下降,创业环境是最不好的阶段。
但从2012年开始,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一方面是政府很支持创业;另一方面则是日元的变动使出口行业迅速振兴,带动了生产行业,也引来了大量的投资。最后导致创业公司慢慢增多。到现在,一个日本人只要1日元就可以创业了。
而 对目前在日本创业的华人来说,虽然他们脱离了国内环境,但只要有想法,还是有生存空间的。只是由于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排外民族特性,所以中国创客在客户群体 的选择上还是针对于中国消费者。这也是考虑到了成本问题的,想打入日本市场,就需要大量的日本本土人力,所以在人力成本上一般的小型公司就是不能接受的。 要知道,一家日本正经的互联网公司应聘应届生会开出500万日元(合40W软妹币)的年薪;其次,在日本创业的规矩很多,法律条文分文别类,都是各个部门 严格监管。
2、华人创业深受中国“互联网+”影响
由于工作内容的原因,我接触的华人创业 公司很多,前几天我做了一个统计:其中贸易公司占华人创业总量的45%;建筑行业10%;IT行业13%;医疗行业1% ;餐饮行业4%;互联网行业10%;旅游行业15%;其他行业2%。而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受中国的瞬间“互联网+”的影响。
这在去年 我回国开会的时候感受最深:如果我在北京我朋友吃饭,出门前他就已经用软件叫好了车,逛街,吃饭完全脱离现金。在宾馆无聊要去看电影,服务员也可以帮我提 前预约好票,而且票价比我直接去要便宜一半。O2O的服务更是遍地都是,如果我想懒死,给我一个手机一定可以实现。
回到日本的一刹那间有些不适应,要知道日本早在2008年3G网就已经普及,2010年4G网普及并且流量无限制使用,那么好的环境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普及打车软件?很多人说主要问题是地域性和法律性,其实还有很核心的一点是“ 原始心态 ” 。
在 中国虽然便利,但原始创业的利润值在大家过渡追求的同时,慢慢的砍掉了很多环节。也是给各个企业带来隐患,很多大平台直接跳过了很多中间必需行业,直接坐 到了厂家面对消费者,把行业中的部分省略之后,大家就会有依赖性,价格也会逐渐的变的透明,每个人都会直接想尽办法找到最终端,拿最低的价格,市场就会变 的不稳定。而且为了集客,业主不得不压低利润和渠道寻求合作,渠道为了拓展不得不再找渠道,但其实大家都在烧钱。
日本和中国完全不一样, 日本的市场规范思维非常严格,几十年的市场模式没有变动过,很古板,很守旧,甚至很不方便,但很安心。这也是日本的大品牌能在世界立足的原因。
3、创业初始,要学会如何与日本环境融合
就像前几天,有一位在中国创业几十年的人来到日投资,他是那种在中国随随便便一个月就可以做到千万的流水投项目的人,但在日本,他开一家小店都担心没有客人。他在私下里跟我聊天说:“来到了日本1年,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敢投,每一个行业都和中国不一样。在日本投资比中国难多了。”但他不知道,实际上, 所有的所谓艰难,其实都是因为没有融入环境而已。
毕竟在2015年时日本开始了一股投资热,但在日本创业拼的是学习时间,所以大多数创业者还是以学习为主。学习日本的社交文化以及人脉扩张的渠道,因为每个在日本的华人创业者心里都明白,想要把公司做大,最后一定还是要靠本地日本人辅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