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什么工业逐步向海外迁移
❶ 日本传统加工制造业纺织向越南迁移对吗
部分转移到了越南。
日本纺织服装市场对中国产品有着极大的依赖性。长期以来,日本从海外特别是从中国大量进口纺织品服装,使得日本传统的量产中心型的产业结构无法维持下去。在中低档产品领域日本根本无法与进口产品竞争。近10年来工日本纺织制造企业数及就业人数减少40%-50%。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纺织业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策划能力,使得日本纺织业在高端纺织品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日本纤维产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在研发方面,从上游到下游的所有企业都拥有很高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商品开发能力。特别是,高性能纤维及下一代纤维的开发、致力于保护环境及节能等技术水平很高,这些技术日本处于世界最尖端水准。在应用技术方面,一种新材料被开发研制后,很快转化为划时代的新产品,这是日本的强项。
❷ 日本产业转移在60年代至90年代是什么产业类型
1.日本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外资法》、《外汇法》、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等产业政策的实施,成功地将吸引的海外投资及国内的私人资本引向大型工业设备领域。凭借积极的设备投资,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化为以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为核心的结构形式。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之快,无论是从整个产业还是从制造业,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系数都远远高于欧美主要国家,说明其结构变化剧烈。
2.日本制造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演进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和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向巨型化、大容量化发展,增强日本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高档家用电器等)尤为明显。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了世界水平。1965年以后,日本的对外贸易继续大幅度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顺差局面,并呈稳定增长趋势。外贸顺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资本输出的迅猛增长。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日本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范围遍及轻纺、化学工业等,由于日本资源匮乏,缺乏重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品,所以,对采矿业的投资比重最大。日本向矿产资源丰富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资金,再将生产出的矿产品返出口到日本国内,扶助重工业的发展。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长。
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尼克松冲击”、石油危机、总需求增长的减速使日本国内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逐渐丧失。日本重工业遭严重打击,耗能型的重工业向节能型改进,同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二是由于贸易摩擦,如北美和欧洲汽车市场的案例,而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三是由于日元汇率走高而将生产向海外转移,特别是电气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商,为寻求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纷纷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四是为了开拓需求增长潜力大的市场(如中国)而将生产设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一时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北美和欧洲。
4.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人口高龄化社会问题加深,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品市场增长乏力,日元升值且在国际汇率市场上币值极不稳定。上述种种因素导致老的组装加工业在日本渐失生存与发展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装加工业开始加快向海外转移步伐,转移的方向是欧美和东亚。
5.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直接投资的重心已转移至东亚和中国。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日本对欧美投资不断减少,对东亚投资却逐年上升。自1993年开始直接投资表现为“清一色亚洲格局”。日本对亚洲的投资虽然在整体规模上不如其在美、欧的投资,但始终保持比较平稳的上升态势。这是因为日本在美、欧的投资存量很高。日本对亚洲海外投资的案例数在整体上高于日本对美、欧的投资案例数。这就表明,由于近年来东亚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东亚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亚洲吸引日资的能力有了显着的提高。但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对亚洲投资的案例数与日本对欧洲海外投资案例数的变化趋势成显着的反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日本一改以往利用丰富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活动,开始转向偏重于注重亚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转化。此外,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在产品特色化分工、工序间分工方面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并有将部分产品设计、研发中心转移到东亚、中国的趋势,而非欧洲、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