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海沟是怎么形成的
‘壹’ 海沟是怎么形成的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下面,俯冲处形成深海沟,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岛弧,日本岛弧和日本海沟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海沟(trench)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m(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m)的沟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米以上(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贰’ 海沟是如何形成的
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一万多米。海沟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很多人都不清楚海沟是如何形成的。以下就是我做的海沟的形成原因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形成海沟的原因
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的海底凹地。两侧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边缘。如太平洋的菲律宾海沟、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沟等。
海沟多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与大陆边缘相对平行。对于海沟,目前科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水深超过6000米的长形洼地都可以叫做海沟。另一些人则认为真正的海沟应该与火山弧相伴而生。世界大洋约有30条海沟,其中主要的有17条。属于太平洋的就有14条。
地球上主要的海沟都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地区,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也都位于海沟附近。地球上最深、也是最知名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它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南侧,深度大约11,034米。1951年英国挑战者Ⅱ号在太平洋关岛附近发现了它。
在地质学上,海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陆板块的下面,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长长的"V"字型凹陷地带。另外,科学家还认识到所有的海沟都与地震有关。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这是因为海沟区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着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海沟的结构特征地壳结构
海沟洋侧坡是大洋盆地岩石圈的直接延续,地壳结构一般属于正常的大洋地壳。海沟的轴部地壳开始增厚,但仍具有洋壳的3层结构。轴部地壳增厚主要是由于层3增厚的结果。层3厚度可达7~9公里,比标准洋壳的层3(4~5公里)厚。有的海沟轴部莫霍面的深度超过海面之下20公里,如千岛-堪察加海沟和汤加海沟。但也有轴部地壳无明显增厚的,如琉球海沟和阿留申海沟。自轴带向陆一侧,地壳厚度普遍急剧增大。海沟大体上是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或过渡型地壳)之间的接触过渡带。
地震活动
海沟及其伴生的火山弧,位于板块俯冲边界,有强烈的地震活动。震源通常自洋侧向陆侧加深,构成自海沟附近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震源带,称为贝尼奥夫带,其形成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海沟本身主要为浅源地震带。大量的浅源地震发生于海沟陆侧坡一带。其震源机制多数显示为逆断层型,反映了俯冲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的汇聚挤压作用。浅源地震也见于海沟轴部和洋侧坡。在洋侧坡和外缘隆起,地震震源机制多显示引张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大洋板块俯冲下弯,使弯曲部凸面的板块表层处于伸张状态所致。中、深源地震则主要分布在火山弧及弧后地区。
重力与磁
20世纪20~30年代,荷兰学者F.A.芬宁·梅因纳斯首先发现海沟是重力负异常带。自由空间异常与均衡异常最低值位于海沟轴部或略偏陆侧。自由空间异常低达-200毫伽以下,显示出海沟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遭到剧烈破坏。负重力异常表明:在均衡调整作用下,该带具有上浮而使海沟地形消失的趋势。但板块的俯冲沉潜作用与均衡上浮力相对抗,使深邃的海沟地形得以维持。俯冲作用使海底岩石圈下陷,并代之以增厚的水层,必然会导致重力值降低。故负重力异常的存在也为俯冲作用的存在提供了佐证。外缘隆起则伴有不大的重力正异常。有的海沟未发现磁异常,或仅有微弱的正或负的磁异常。有的海沟(如阿留申海沟和日本海沟)已发现条带状磁异常与海沟轴斜交,条带状磁异常越过海沟轴,延伸入海沟内壁下数十公里,其异常幅度向陆侧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大洋板块向陆侧俯冲的反映。
热流
海沟是冷板块的下潜处,其热流值低达1微卡/(厘米2·秒)以下。由于岩石的热导率极低,俯冲的速度却较快,下插板块的温度就比同深度的地幔的温度低得多,海沟及海沟内壁附近出现很低的地温梯度和热流值,所以海沟本身缺乏火山活动,海沟深部可出现高压低温变质作用。而海沟向火山弧的方向,热流值却显着升高。
世界上10条最深海沟(1)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11034米,为目前所知最深之海沟,也是地壳最薄之所在。该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方海床,位于北纬11°21′、东经142°12′,即近关岛之马里亚纳群岛东方。此海沟为两大陆板块辐辏之潜没区,太平洋板块于此潜没于菲律宾板块之下。海沟底部于海平面下之深度,远胜珠穆朗玛峰海平面上之高度。
(2) 太平洋汤加海沟:最深10882米,在太平洋中南部汤加群岛以东,北起萨摩亚群岛,南接克马德克海沟,全长1,375公里,宽约80公里。平均深6,000米,最深达10,882米。
(3) 太平洋日本海沟:最深10682米,在太平洋西北部,日本群岛东侧南北分布的海沟。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
(4) 太平洋千岛海沟:最深10542米,是在太平洋千岛群岛附近的一个海沟。
(5) 太平洋菲律宾海沟:最深10497米,位于菲律宾群岛以东的海沟,从吕宋岛之东北方伸延至印尼哈马黑拉的摩鹿加群岛,长约1,320公里,阔约30公里。菲律宾海沟形成的原因是板块的碰撞,由玄武岩组成较重的菲律宾板块以每年16厘米的速度沉到由花岗岩组成较轻的欧亚板块之下。两块板块的交汇之处就是菲律宾海沟。
(6) 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海沟:最深10047米,长约1500公里,平均宽度60公里。
(7) 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最深9219米,位于大西洋北部,波多黎各岛北9218公里,长约1550公里,平均宽度120公里。
(8)太平洋新赫布里底海沟:最深9174米,位于万溫納圖萬岛(新赫布里底岛)与新喀里多尼亚岛之间的珊瑚海边缘。长约1200公里,平均宽度70公里。
(9) 太平洋布干维尔海沟:最深:9140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面,布干维尔岛以西9140公里。
(10) 太平洋雅浦海沟:最深8850米,位于太平洋西部,帕劳群岛与马里亚纳海沟之间,雅浦岛东北8850公里。
海沟的地理分布海沟分布在活动大陆边缘,主要见于环太平洋地区。在太平洋西部,海沟与岛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东缘,海沟与陆缘火山弧相伴随。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有少数海沟。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也都位于海沟附近。海沟与岛弧紧密共生构成统一的弧沟系。大多数海沟位于岛弧向洋一侧;也有少数海沟见于岛弧陆侧的边缘盆地中,如南海东缘的马尼拉海沟、所罗门海的新不列颠海沟和珊瑚海的新赫布里底海沟等。这些海沟除长度较小外,其他形态特点与一般海沟无异。
看了海沟是如何形成的还看:
1. 世界十大之最大海洋排名榜
2. 世界最大的十个海洋
3. 全世界最大的海排名
4.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200字
5. 描写大海的唯美散文精选
‘叁’ 日本海沟是由()板块俯冲到相邻的()板块之下形成的
日本海沟是由(太平洋板块)板块俯冲到相邻的(亚洲板块)板块之下形成的。
‘肆’ 日本东侧海域有很深的海沟,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板块俯冲作用常被用于解释海沟成因。但海沟的形成与俯冲的机理相当复杂,仍有待于深入综合研究。
太平洋日本海沟:最深10682米,在太平洋西北部,日本群岛东侧南北分布的海沟。北连千岛海沟,南接伊豆诸岛东侧小笠原群岛附近的海沟。长890公里,宽100公里。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
‘伍’ 海沟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板块学说,在日本附近,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分别从东和南两个方向运动,于是,海沟就成了这些板块的沉降场所。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太平洋一侧的海沟就应该堆积着从遥远的太平洋携来的粘土。可事实上,那里只有与夏威夷的火山喷火熔岩相同的岩石。而且,被板块带来的粘土状的堆积物应该是紧贴在陆地的堆积物的下面。但是,调查的结果却是那里的堆积物和陆地上的堆积物没有什么两样。
据说1982年,在日本海沟与伊豆、小笠原海沟的交界处海底以下4千米处,有座露出山尖的名叫第一鹿岛的海山。在海山以西还发现了一块以板块形式沉降的海山块(海底以下5千米)。但是,有研究说这是块不同一般的岩石,因此,不能成为板块沉降的确凿证据。依据板块学说的海沟说明其研究并不十分充分,有关海沟的形成方法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陆’ 日本群岛东侧海沟如何形成的日本海为什么在缩小啊
板块理论(当今主流地质理论)的观点认为,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在亚欧大陆板块下面,俯冲处形成了日本海沟,亚欧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了日本岛弧。 从板块构造理论来看,日本海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亚欧板块(大陆板块)一侧,应该是两板块碰撞的结果,因此我认为日本海在碰撞挤压作用下逐渐地缩小,是可信的。
‘柒’ 日本海沟形成的原因
板块理论(当今主流地质理论)的观点认为,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在亚欧大陆板块下面,俯冲处形成了日本海沟,亚欧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了日本岛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