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畜牧业有多少
㈠ 2020年日本规模经营的农场面积
一、 日本农业发展及演变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工农业收入差距拉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或农外转移,带来农户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需求结构改变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提出的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1961年开始出台并实施《农业基本法》。目标是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背景下,促使耕地集中和农业经营者规模扩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率;对应消费者需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农业经营人才,通过农业发展提升收入水平,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在政策方面,包括生产政策: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价格和流通政策:注重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收入;结构政策:注重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自立经营。
在一系列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带动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价格稳定,家庭经营和自立经营。无论农业总体,还是主要农产品产出,得到了持续增加。
稻米在日本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着稻米生产和对策调整过程,也是日本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过程。日本稻米生产值最高是在1965—1970年的时段,随后大米产值下降。1969年以前,日本农业生产稻米全部由政府管理(被称作政府米)。随着稻米生产增加供给充足,而消费需求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从1969年开始,在原有政府米的基础上引入了“自主流通米”,1995年已经逐步演变为自主流通米占据主导地位,大米价格与主要依靠民间通过商议定价的形式决定。值得指出的是,1960年代之后,日本人均全年大米消费量持续下降,由1960年的115公斤下降到2020年的51公斤。在需求侧变化背景下,农业政策上鼓励水稻种植从直接食用型稻米向饲料型米和加工型调整,水稻作物向其他作物种植调整等。稻米播种面积从2005年的170.2万公顷减少到2020年的146.2万公顷,稻米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3.5%下降到18.4%,与此同时,麦类、大豆等的播种面积略有增加。
进入1980年代,日本农业总产值出现下降,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下降,特别是山区半山区等条件不利地区引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问题。1999年开始,由《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代替了原来的《农业基本法》,三个维度的对策措施,农产品维度:强调数量供给稳定和质量安全性,农业维度:农业的多功能性发挥以及可持续发展。农村维度:农村地区振兴。通过农业的发展,食品数量供给保障水平得以提升,特别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性水平;重视消费者的需求的食品政策,高效率且稳定的农业经营带来了较高的农业生产率,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的价格形成和稳定经营,自然可持续发展,条件不利地区的发展。
二、 日本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1. 农业生产和结构特征。日本农业产值变化经历了先升后降,渐趋平稳的发展趋势。1960年以来,主要农产品的产值增加带来的农业产值的增加,农业产值的变化呈现倒U型,1984年以前,农业产值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1984年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趋势,直到2010年开始出现新的转机,随着大米、蔬菜、牛肉类等需求因素的拉动下农业产值又出现小幅度增加。在农业结构方面,“稻米农业”在下降,畜牧业比重持续增加,蔬菜先升后降。2020年,在日本农业产值的占比中,稻米占18.4%,蔬菜占25.2%,畜牧业占36.2%,形成了畜产品、蔬菜,与稻米三足鼎立的农业结构(以上不包括水产业和林业)。
2.农户家庭经营与法人等经营主体并存,每个经营主体的规模在扩大。日本传统的经营方式以农户家庭经营方式为主,近年来,法人、团体等经营主体在农业经营中的地位在提升。农业经营者的个数在减少,但每个农业经营者者的规模在扩大。近几年平均每户养殖头数达到2000头以上。在种植业,每个农户经营面积分组看,2019年,所占比重最大的经营规模组别是30公顷以上,这一组别经营面积所占比重达三分之一以上的经营面积。2020年一个农业经营体的耕地面积3.1公顷,是2005年(1.9公顷)的1.6倍。按照销售额显示的农业经营体的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3. 农业产后流通体系发生改变,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规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一个特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往往有80%以上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进入市场,并且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法》规范农产品的流通,为分散的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状况和市场条件的改变,经由批发市场的比率在下降,2015年蔬菜经由批发市场的比率降低56.0%,分析其原因,一是大规模的农业经营者,为了压缩流通成本,减少流通环节,通过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形式销售农产品。二是直销市场的发展,从生产端直接进入到零售端,2020年,直销市场发展到1.1万个,直销市场农产品销售额占比为4.9%(2015年)。三是其他流通新业态的出现,比如电商销售农产品的增加,此外,24小时便利店在日本数量巨多,分布密集,以往便利店销售日常生活用品,食品也是以点心及加工食品为主,近年来对应人口高龄化等形势,在便利店也追加生鲜蔬菜水果等角落。
三、 日本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食物自给率下降。日本食物自给率由1965年的73%下乡到2020年的37%,与其他国家相比属于低水平。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分别如下,稻米98%,蔬菜76%,畜产品50%左右。为了提高食物自给率,日本政府提倡利用国产农产品进行加工,并呼吁企业和家庭减少食物浪费。
2. 农业劳动力的高龄化以及农村人口减少。日本农业劳动力高龄化及农村人口外流问题严重,农村人口的高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为35%,高于城市的高龄化率(25.9%)。农户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农业经营者高龄化现象愈发严重,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2020年,以出售农产品为主的农户中,经营者年龄在65岁以上的占比70%,49岁以下的占比不到11%,农业后继乏人。农业经营者的高龄化使得农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而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农户进入市场。
4. 农业经营者收入有待提高。构成农业经营者收入的有来自农业经营的收入、非农收入和退休金收入。反应农业经营收入的每个农户来自农业的年平均收入1990年为126万日元、2020年123万日元,变化缓慢。从不同收入组别的农户数分布来看,2011年农业收入赤字的占总农户数的29.3%,50万日元以下的所占比重为28.8%。农业经营收入的制约因素包括:一是收到小规模的约束,农业经营者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受石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等影响,农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与2015年1月相比,2022年2月的生产资料综合价格指数为111%,其中肥料价格指数为108.8%,饲料价格指数为119.5%,光热燃料费达123.7%;三是农产品流通成本也波及到农业经营效益。农户全部收入的变化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持续增加,之后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农户家庭年收入为344万日元。农户收入中,对农业的依存度1960年为50%以上,大幅度下降到1990年的15%左右,然后平移,直到2003年开始小幅度回升。
5. 农业资源利用面临的难题。日本农用地面积下降,2021年比1965年下降了28%,比2005年下降了7%。主要原因是废弃、非农用、受灾等。播种面积下降,导致耕地利用率也逐渐降低(耕地利用率=播种面积/耕地面积),从1960年的133.9%下降到2020年的91.3%,从1995年前后开始,耕地利用率下降到低于100%,意味着播种面积小于耕地面积。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营后继乏人以及农用地闲置和荒废。政府以及各方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促进农用地流转、集约化和规模化。
四、 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 农业的地产地消
地产地消一方面指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指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尽可能多地在本地消费,是日本近年来农业生产对策措施的综合性概括。围绕农业地产地消,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得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有效地连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供应水平。发展地产地消,通过直销市场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帮助更多农产品进入市场并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缩短运输距离并降低经营费用,促进农业经营者收入提高。日本农业的地产地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直销市场。近几年日本大力发展生产者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的直销市场。直销市场的优势体现在产品新鲜且价格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直销市场的经营者包括专门经营者、农协等,其中,农协经营的直销市场的销售额所占比重最大,表明健全的农业合作组织成为农产品直销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农业+6次产业化开发。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即,围绕农业的三个产业的1+2+3=6的产业化策略,1×2×3=6的产业化策略;农业运用本地生产的农产品进行食品加工等。基于《关于利用本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及促进增加利用本地农产品法律》得到认定的产业开发事项不断增加,由2011年的709个,达到2017年的2349个。通过6次产业化,扩大了本地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并将更多附加价值留在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观光农业。以本地特色农业为依托发展观光农业。日本农业观光的人数逐年递增,通过观光农业,向消费者出售本地农产品,与此同时,通过农园里农业体验向消费者介绍本地农业和饮食文化,此外,向当地饭店供应本地产农产品等。
第四、食育与认知本地农产品
围绕“食育”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关于“食”的知识,提高选择“食”的能力,形成健全的“食”的生活方式。农林水产省2005年实施了《食育基本法》,将食育作为一项国民运动在日本普及推广。提倡本地农产品供应本地食堂(包括学校、本地机关机关等的食堂),以及本地食堂增加使用本地农产品。
2.农业的绿色发展和绿色食物系统战略
本世纪初出台的一些农业支持政策中强调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政策框架里提倡绿色食物系统战略。
第一、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及农产品方面。针对农业生产过程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包括农业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劳动安全等可持农业为目的农业管理,具体地,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等视角出发,规定农业生产过程根据GAP进行农事作业,并注意做好记录和检查工作。采用GAP有三方面优点:一是确保食品安全;二是保护环境;三是降低成本,比如通过减少肥料农药的使用而降低成本。针对农业生产者,实行农业生产者认定,对那些采取绿色生产技术的生产者实施“生态农场”认定。针对农产品,按照日本农林规格执行(JAS:Japanese Agricultural Standards),得到认定的农产品可以得到有机农产品标志。
第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强化和农地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强化和农地保护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强化,延长使用寿命以及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其中,《土地改良法》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发展以及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地区集中度。
第三、环境保全型农业和绿色食物系统战略。环境保全型农业具体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土壤培育、循环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化和有机农业。近年来提倡的“绿色食物系统战略”包括:碳减排,园艺设施的加温绿色化,绿色技术发展。食品产业:减少食品浪费,食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食品批发业的收益率提升等。
3.从农产品自给率到农产品自给力
农产品的自给率和自给力都强调日本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供给保障水平,农产品自给率是现实的农产品供给水平表现,而农产品自给力强调的是潜在的农产品供给能力。长期以来,日本政府把农产品自给率维持在一定水平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一指标值随着时间推移持续下降的趋势,近年来按照热量计算的食物综合自给率为37%,按照产值计算的食物综合自给率为66%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食品生活的多样化趋势,能够100%国产满足的大米的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而饲料或原料依赖进口的畜产品和油脂类的消费在增加。
与此同时,政府近年来强调农业自给力,为了扩大国内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农用地,挖掘并提高食物供给的潜在生产能力,即农产品自给力。最大限度发挥农用地的作用所生产的产品,结合每人每天所需要的热量,判断自给力。而不同的种植模式和种植结构,会得到不同的自给力水平。近几年政府重视两种模式:一种是大米和小麦为主的种植模式,另一种是薯类为主的种植模式。为了提升自给力,强调节省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等推广。2018年,反应农业自给力的主要指标中,农用地为442万公顷,废弃地再利用面积为9万公顷,实际投入劳动时间,能够得到每一种种植模式下平均每天为每人提供的热量,与日本按照人均需要的食物热量(2169kcal/人·日)想对照,可以看出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生产方式下的自给力水平。为了提高自给力水平,近年来更加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利用上,农用地的充分利用,撂荒地的再利用;二是农业劳动力上,劳动力数量的确保,以及激励年轻人种地;三是农业生产的单产水平,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四是技术和模式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优化种植模式,强化农业基础设施。
㈡ 日本的主要农产品
日本农产品进口简介 一、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 日本农产品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10%左右。目前,除大米产量过剩以外,大部分农产品自给不足或不能自给,依赖进口。从70年代起,日本农产品自给率有降低趋势。到1996年,按供给热量算得自给率仅为42%,按粮食供给(包括食用和饲料用的谷物类)算得自给率仅29%,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日本是农产品自给率最低的国家。1996年,日本几种主要食用农产品的自给率分别为大米102%、小麦7%、豆类5%、蔬菜86%、水果和坚果47%、肉类56%、鸡蛋96%、奶及奶制品72%和糖32%。1996年日本的农、林、水产品进口额已经达到82837.09亿日元。 二、日本主要进口农产品 日本农产品的进口范围很广,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主要进口的产品有:粮食(小麦、玉米、大豆)、肉类、乳制品、水海产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绒毛、草皮等。 粮食 近年,日本谷物进口年均量约2500万t,占世界进口量的10%,主要用于饲料。 肉类 日本的畜牧业经营规模远远落后于欧美,而且牧场和牧草地只占国土面积的2%左右,由于牧草地少,畜牧业所用饲料大部分依靠进口。进入90年代,日本畜产品的消费有30%以上靠进口。近几年来迫于自然环境的压力和工资成本的增加,日本政府开始对畜产品生产者减少价格支持和放宽进口量限制,肉类进口量大幅度增加。1992年为153万t,比1986年增长80%以上,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市场上最主要的肉类净进口国之一,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0%以上。 水产品 日本人爱吃水产品,人均鱼类消费量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在出口水产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水产品,是世界水产品进口最多的国家,1992年水产品进口值达128亿美元,占世界进口值的28%。日本人均年消费对虾3kg,近两年日本每年都保持在29万t左右的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1/3以上。 棉花 日本是世界主要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所需棉花全部依靠进口,除战争年代以外,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和最稳定的棉花进口国。70~80年代日本棉花进口量均维持在70万~80万t,占世界棉花总销售量的15%~20%,90年代以来,日本进口棉花逐渐下降, 1993年降至49万t。 羊毛 日本是羊毛的主要消费国,进口量占世界羊毛市场总量的15%,是世界第二大羊毛进口国。 生丝 当前日本生丝需求量约为整个世界总需求量的1/3以上,而日本国内生产量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3~2/5,需要大量进口生丝和绸缎。 木材 二次大战后,日本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60年代初,进口木材只占全部木材需要量的10%左右,到90年代已上升到80%以上。日本的木材进口以原木为主,但随着木材资源的减少和生产国的出口限制,近几年来,附加价值相对较高的半成品木材进口明显增加。 蔬菜 蔬菜也是日本进口的大宗产品,主要品种为洋葱、食用菌、大蒜、冬笋、带夹豌豆、毛豆等。 三、日本农产品主要进口来源 目前,日本农产品进口约62%来自发达国家,32%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约6%来自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美国是日本农产品最大进口来源国,小麦、玉米、大麦、大豆、高粱等大宗谷物产品进口比重都在50%以上,其中自美国进口的大豆、玉米达80%~90%。另外,美国的牛肉占日本进口量的40%、家禽肉占45%、烟草占59%、柑橘占99%。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中有1/4是对日本。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出于中日贸易平衡的考虑,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也有一定地位,主要出口的产品有玉米、大豆、生丝、茶叶及水产品。例如日本进口生丝份额仍以中国生丝为主,近些年进口中国生丝份额仍保持在80%上下,绢丝等捻丝约占33%~50%。 四、日本进口农产品市场特点 1.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的农产品市场开放 日本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它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这必然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日本与各种国际贸易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1952年,日本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55年,参加了关贸总协定,承担了限期实行贸易和资本交易的自由化义务。1995年作为签字国之一,日本也开始执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中关于农产品国内支持、市场准入、出口补贴、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等条款,在这一前提下,日本在国际贸易规则框架内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产品进口的措施,实行有限自由贸易政策。 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还是不错的,日本政府曾陆续采取了一些促进进口的措施。首先降低关税,日本1956年开始参加关贸总协定的减税谈判(第四回合),到东京回合(第七回合),日本作出了比欧美更大的让步,从高关税国家变为关税水平低于欧美的国家。此后,日本多次采取大幅度减税步骤,1985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市场开放行动计划》,内容之一就是削减1853种产品的进口税。1990年9月,日本政府又决定取消1004项关税,涉及约13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其次是削减非关税壁垒,主要是进口配额限制。在取消农产品进口限制方面,尽管日本动作迟缓,但迫于关贸总协定的压力,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1988年至1990年废除了8种农产品的进口配额制。1991年4月起,又取消了牛肉、柑橘的进口配额制。 2.农产品市场开放的美国倾向性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买主,但农产品贸易的金额并不大,而美国进口日本的99%以上是非农产品,如汽车、通讯设备、制造业材料等,进口金额却很大。这就造成了美日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进而导致持续和日趋激烈的贸易摩擦。1987年,日本对外贸易顺差总额797.5亿美元,其中对美贸易顺差就达520.1亿美元。美国经常借此压迫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迫使日本通过双边协定不断扩大从美国的农产品进口。例如美国从1983年起开始向关贸总协定投诉,要求日本对12项农产品实行自由进口。1987年10月,GATT裁定日本对10项农产品实行的进口限制违反了总协定原则。日本被迫采取取消进口数量限制的措施,1988年至1990年废除了8种农产品的进口配额制。1991年4月起,又取消了牛肉、柑橘的进口配额制。再以大米为例,日本是个大米自给有余的国家,对大米的进口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美国及欧盟等国为打进日本大米市场,迫使日本在1993年关贸总协定农业协议中承诺如果不开放市场,就接受最低限度大米进口配额。从1991-2000年,最低进口配额为日本国内总消费的3%~5%,1998年度最低限额为68万t。为甩掉进口配额包袱,日本国会1999年3月通过有关法律决定开放市场,实行大米进口自由化,同时把关税高设为每公斤大米351.17日元(约合人民币25元)。日本这一做法立即遭到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新一轮施压行将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政府是有求于美国的,因为除了要从美国进口大宗的农产品外,日本还要向美国出口大量非农产品,在农产品进口问题上,日本将对美国采取让步政策。日本农产品市场开放以美国的压力为前提的特点,使得美国以特殊卖主身份在日本攫取了非正常份额,阻碍了其他国家农产品的进入。 3.高筑绿色壁垒 长期以来,日本利用高关税壁垒和进口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限制农产品进口。90年代以来,由于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对农产品进口高关税的削减,日本转而更加重视采用更为隐蔽、更容易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更方便实施区别对待的卫生、动植物检疫标准等绿色壁垒。日本先后出台或更加严格地实施了动植物《检疫法》、《食品卫生法》和《药品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制定了许多严格的、有的甚至是苛刻的标准,限制从特定的国家进口肉类、水果、蔬菜、食品及药品等。例如,中国的猪肉、牛肉和中成药就在日本的进口限制之列。绿色壁垒打着保护本国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健康的旗号,名义上有合理性;以国际、国内有关立法为依据,形式上有合法性;保护的对象涉及安全、卫生、环境等众多方面,内容上有广泛性;花样繁多,标准复杂,随心所欲,方式上有隐蔽性和歧视性。要扩大对日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将是我们必须面对、了解、适应和采取有力措施打破的障碍。 4.经贸联动,保证进口农产品质量 日本消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较高,为保护进口产品的安全,日本积极与农产品供应国建立农业合作关系,由日本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由供应国提供土地、劳动力等,合作生产日本所需要的农产品。例如,日本和泰国用这种合作方式生产玉米,出口到日本作饲料,其最高输出量占泰国玉米总产量的80%。 5.多边贸易倾向 日本许多农产品自给率很低,主要依赖进口,这就决定了日本十分重视稳定的供应源地。由于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的要价越来越高,尤其随着美国推行不储备农业政策,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使得日本越来越担心其市场稳定。作为规避波动策略之一,日本开始注重实行多边进口,积极与周边国建立农业经贸合作,以取得稳定的农产品来源。
㈢ 畜牧的地位作用
畜牧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
1、提供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
2、为工业提供羊毛、山羊绒、皮、鬃、兽骨、肠衣等原料。
3、通过畜产品出口取得外汇。
4、促进畜牧投入品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5、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有机肥料。
6、增加农民收入。
7、为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畜力。
8、促进广大牧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
畜牧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常常表现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即所谓“后院畜牧业”。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在某些部门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例如:蛋鸡业、肉鸡业、奶牛业、肉牛业、养猪业等。
中国的畜牧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9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按当年价格计算已达到26.6%。随着相对独立的畜牧业产业的出现,又开始分化出一个强大的工业部门,就是为畜牧业及生产服务的各种畜牧业投入工业,包括机器、设备、兽药、配合饲料等的生产,以及各种畜牧业产品的加工业,如肉类加工业、奶品加工业等。因此,广义的畜牧业还常常包括为其服务的农工联合企业,如各种种畜禽公司、牧工商联合公司、配合饲料公司等。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无论国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密度如何,畜牧业都很发达。除日本外,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如美国为60%,英国为70%,北欧一些国家为80%-90%。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畜牧生产增长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但畜牧业的人均产量或产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途径包括:因地制宜地调整畜牧业结构,开辟饲料来源,改良畜种,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疾病,提高单位家畜的生产力,增殖家畜数量。
㈣ 日本熊本县菊池市养牛牧场多吗
日本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一,畜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那么日本畜牧业发达吗?日本畜牧业发展概况怎么样?日本畜牧业以什么为呢?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根据对日本畜牧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日本畜牧业发达吗,日本畜牧业发展概况以及日本畜牧业以什么为主。
1、日本畜牧业发达吗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日本畜牧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岛国,国土总面积37.78万平方千米。1991年总人口1.23亿,其中农业人口720万。耕地面积460万公顷,永久性牧场65万公顷。日本畜牧业从明治维新开始,经过大正、昭和年代逐渐发展起来。政府的农业政策长期以种植业为主,畜牧生产处于副业地位,是为了给种植业提供畜力、肥料,因而经营分散,饲养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不高,多为自给型生产。
1955年后,国内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日本政府于1961年制订了《农业基本法》,对畜牧业增加了投资和长期贷款,鼓励农民发展牧业。此后,畜牧业经营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有选择地发展牛、猪,鸡,而马和绵羊、山羊大幅度下降。畜牧生产的商品率不断提高。日本畜牧业已成为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能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低,但农业在日本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尤其是今年来,日本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截止到2005年就达到了52.24%。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日本畜牧业以适度规模为主,1991-1997年从事畜禽养殖业的农户数逐年减少,经营规模适度扩大,平均养殖规模奶牛由1991年的59.6头增加到1997年的80.8头,肉牛由72.1头增加到105.2头,猪由395.8头增加到745头。
2、日本畜牧业发展概况
日本是一个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国家,在畜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与贸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地区都分别成立了为数众多的互助合作组织以及行业协作组织.全国性畜牧业生产者合作组织就有30多个,如畜牧振兴事业团,中央畜牧会,畜牧技术协会,全国奶农合作社联合会,日本肉鸡协会等等,加工部门以及流通部门的全国性合作组织有40多个.正是这些合作组织以及行业协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市场信息,生产协调指导,加工技术开发,产品销售及经营指导等各种服务.通过这种服务使各个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大节约,生产经营活动融人整个产业体系.
猪肉需求与生产日本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消费量逐年增加.1960年人均1.1公斤,1975年达7.3公斤,1983年增加到9.6公斤.猪饲养年增长率,1975年为13.4%,1975~1983年为3.5%.养猪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率,1955,1965,1975,1983年分别为1.5%,4.4%,8.1%,8.0%.养猪业在畜产业中所占的比率,1955,1975,1983年分别为13.3%,31.3%,28.4%,这个比率仅次于鸡,居第二位.但是若把鸡与蛋分开的话,养猪就居第一位.为控制生产过剩,根据养猪经营安定推进会议,实行有计划生产,到1990年增长率控制在3.2%左右
3、日本畜牧业以什么为主
1991年的家畜数量与1979~1981年的比较如下:牛486.3万头(+14%),其中奶牛133.5万头(-7%);猪1133.5万头(+14%);绵羊、山羊共6.6万只(-16%);鸡3.35亿只(+18%)。1991年的畜产品量与1979~1981年比较如下:牛肉57.3万吨(+33%);猪肉149万吨(+4%);禽肉141.7万吨(+27%);牛奶818万吨(+25%);鸡蛋246.6万吨(+23%)。人均占有牛奶66.2千克,猪肉10.4千克,鸡肉9.6千克,牛肉3.8千克,鸡蛋16.2千克。牛奶及奶制品的自给率为89%,牛肉为71%,猪肉为95%,鸡肉为96%,鸡蛋为99%。除鲜牛奶和鸡蛋可以自给外,每年需要进口牛肉、猪肉和部分奶制品。
根据土地、资源和经济等条件,畜牧业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饲养户减少,家畜头数增加。一户平均饲养规模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以发展奶牛为例,1990年奶牛饲养户比1965年减少83%,而奶牛头数却增加了1.6倍,牛奶产量增加了12.5倍。一户饲养奶牛规模,从1965年的3.4头增加到1990年的33头,超过德国与法国的饲养规模,与丹麦处于相同水平。经产奶牛平均单产为5761千克,仅次于美国和丹麦。日本饲养20头以上奶牛的专业户占45.2%,饲养奶牛数占78.1%,产量占奶牛业的一半以上。其他家畜的发展趋势也类似奶牛业。②生产基地发生变化。从前畜牧业生产基地多靠近都市近郊,离消费者较近。由于城市或近郊土地价格高涨,劳动工资相当高,畜产公害等原因,后来生产基地向远方移动。饲养奶牛都选择饲料基础较好的旱田地带或山区一带发展。北海道的饲料条件较好,所以奶牛发展很快,居全国之首。中小家畜的生产基地多靠近港口或饲料联合企业的地方。过去关东、东海、近畿等地区饲养产蛋鸡较多,后来让位于东北、北陆、九州等地方。③日本山地和丘陵地较多。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4.3%,永久草地为94.8万公顷,人均只有耕地0.053公顷。种植业以水田为主,占54%。日本因受土地条件的制约,不能将饲料生产纳入轮作体系,饲养奶牛以舍饲为主(北海道少数地区除外),所以生产成本较高,生产一千克牛奶的成本比大洋洲约高二倍,比欧洲高一倍,比美国高三分之一。④饲料靠进口。日本重视配合饲料工业,发展很快。1989年生产配合饲料2455.4万吨,其中鸡料约47%,猪料29%,肉牛料12%,奶牛料11%。使用的饲料添加剂114种,广泛利用配合饲料是畜牧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日本生产配合饲料的能量和蛋白质原料几乎全靠进口。1988年粗饲料自给率为25.8%,精饲料自给率9.9%。
日本国民1960~1987年间,每人每天食入肉类增加4倍,蛋类约增加2倍,牛奶及奶制品为3.5倍。实际蛋白质总食入量约为78克,其中动物蛋白质约40克,少于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政府1990年发表的《农产品需要和长期生产预测》中提出:本世纪末鲜牛奶需要增加25%、牛肉39%、猪肉15%、鸡肉33%、鸡蛋9%。为了完成上述任务,除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外,要求大学和研究机关合作,齐心协力在三个方面开发高新技术:①提高家畜生产力和产品加工技术。如利用基因工程提高育种效率;利用胚胎移植提高繁殖效率;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提高生产能力;研究瘤胃发酵和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和控制技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利用高新技术研究畜产品的加工。②扩大饲料生产基地和提高生产力的新技术。如草地生态的控制技术;高产饲料的栽培和放牧地高度利用的技术。③家畜卫生对策。如利用高新技术研究诊断和防止疫病的新方法;研究环境与疾病,特别是日本常说的“日和见”病(非感染性疾病)的防制;研究动物机体感染与防御机制,以提高抗病能力
㈤ 请简述现代畜牧业发展有哪些新的趋势
1.动物农业快速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与食物消费的实践经验,随着人口增长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消费在下降,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将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225公斤下降到2009年139 公斤,人均肉类消费量由1.2公斤上升到26.6公斤。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有1978的15%左右提高到2009年的31% ,但还仍低于世界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约为40%),在消费结构变迁的引导下,动物性农业快速发展仍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趋势不可逆转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从国外畜牧业发展的经验看,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注重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工厂化。美国畜牧业以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为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畜禽养殖规模快速提高。以奶牛规模为例,存栏1-49头规模的奶牛数量占全国奶牛总数的比重由1992年的20.4%下降到2007年的7.4%,而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的比重则由1992年的9.9%上升到36.4%。日本畜牧业以适度规模为主,1991-1997年从事畜禽养殖业的农户数逐年减少,经营规模适度扩大,平均养殖规模奶牛由1991年的59.6头增加到1997年的80.8头,肉牛由72.1头增加到105.2头,猪由395.8头增加到745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同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我国年出栏50头下的散养生猪的比重仍占39%,年存栏20头以下的奶牛的比重为58%。规模化饲养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生态绿色有机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
随着人们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对有机畜产品消费需求也不断增长。据统计,国外通过“有机畜牧业”生产的肉类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有机副产品的消费也与日俱增。美国有机牛奶快速发展,欧盟2000 年投入2.27亿欧元,专门发展“有机畜牧业”及其产品。目前,在欧洲市场有机牛奶价格比普通牛奶价格高37%。专家预测,“有机畜牧业”及其产品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4.畜牧业产供销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各国虽然产业化形式有所不同,但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结合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美国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主要是以“公司+农户”的合同制为主。欧洲国家则主要采取“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办企业”形式。日本主要采用“农户+农协+企业”模式。畜牧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是我国实现畜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低碳畜牧业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温室效益、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困扰着人类。 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畜牧业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报告中指出,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今后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压力增大,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将更趋强化,走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畜牧业也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㈥ .在日本畜牧业最繁盛的地方是
北海道啊,大片的草原
㈦ 日本畜牧业为什么发达
受条件所限,日本养殖业不发达,禽畜等产生的有机肥量很少,因此日本农业生产,尤其是蔬菜和大田作物,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度很高。
㈧ 日本本土的农业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日本本土的农业发展状况是比较好的。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农业。因为日本本土采用的是精耕细作的农业方式。所以日本可以利用很少的土地来满足绝大多数人对农产品的需求。
㈨ 日本各地的农作物是什么急用,日本各地都主要种植哪些
日本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是水稻,稻米自给有余。但能够自给的也只有大米。
其他农作物还有豆类、蔬菜、水果、花卉等,以及少量小麦。畜牧业主要有肉牛、禽类和生猪,日本的畜牧业生产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