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叶什么时候成熟
⑴ 日本茶叶哪个好 日本茶叶茶种介绍
日本可不是只有抹茶!饮茶文化不输给台湾的日本,有哪些特色茶叶呢?现在就来了解日本的茶滋味。
日本三大产茶区
静冈县:县内多排水性良好的丘陵地,又有富士山的雪水滋润,产量占约4成。
鹿儿岛县:全国第二大,也是九州第一大的茶叶产地,产量占约3成。主要生产煎茶,以“知览茶”最有名。位于南部气候温暖,为每年全国最早出产新茶的地区。
三重县:有山、有海洋的地形,气侯凉爽、降雨量充足,主要生产煎茶,茶香浓厚,产量约占全国8%。北势地区以鲜甜味明显改善的“被茶(かぶせ茶)”为主,南势地区以深蒸煎茶为主。
位置也偏南,且地形较平坦的宫崎县,产量则是第4名(近5%),县内常能看到很多平坦大片的茶园。
ゆたかみどり(左下,豊绿种)、やぶきた(右上,薮北种),2种茶树都是九州常见品种,“豊绿种”常见于九州南部,“薮北种”则是全国占有率最高(约占8成)。
日本茶有这些茶种
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全部都是由山茶科的茶树所制成,不发酵的茶就会变成绿茶。日本出产的茶,超过95%都是绿茶;绿茶因不经过发酵,茶叶无氧化,所以富含丰富维他命C。
最高等级的绿茶:玉露,除了在采收前大约20天会盖上黑布来遮住阳光,更是只取第一次手摘的嫩芽制成,只有叶肉、不含茎梗,是最高等级的绿茶。适合使用50~60℃热水冲泡,茶汤富含茶氨酸,具有浓厚旨味。
煎茶:为日本人最常饮用的茶种。制作煎茶的茶树,从发芽到采收都充分在阳光的照射下成长。一般煎茶属浅蒸煎茶,制作时只蒸30~40秒,随即揉捻、干燥、整型,煎茶茶叶为墨绿色,但冲泡后茶色则偏翠绿。适合使用70℃的热水冲泡,是带着清爽口感的茶。
深蒸煎茶:若制作时,延长蒸菁时间(超过60∼90秒),则可制成茶涩味较低、口感更甘甜的深蒸煎茶;生产以鹿儿岛、宫崎、静冈为多。
焙茶:煎茶所遗留的茎梗,经过高温焙炒后呈现深褐色,即为焙茶。适合直接使用100℃热水冲泡,茶色亦呈褐色,但少了茶涩味,还多了焙火香,咖啡因含量偏低。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因为高温烘焙而降低,所以焙茶的咖啡因含量最低,玉露的咖啡因含量则最高。
茎茶:也是煎茶的一种,取茶叶较大的茎梗部分制作而成。适合使用约80℃热水冲泡,味道与煎茶相比,茶味较淡、也更清爽不涩,但通常只能冲泡1~2回。
玄米茶:于煎茶中混入烘炒过的玄米,就是玄米茶;茶汤香气明显,具有独特的米香与茶香。适合使用90~95℃热水,30秒快速冲泡,释放玄米香味。
抹茶:制作抹茶的茶树,在采收前大约20天会盖上黑布遮住阳光,避免茶叶中的茶氨酸透过日照转变为儿茶素,进而增加涩味。在采收、蒸菁后,不揉捻便直接干燥,再碾压成粉。适合使用80℃热水冲泡,茶风味苦中充满甘甜。此外,一般提到的日本茶道,多指抹茶道。
日本茶制茶流程
蒸菁→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荒茶
茶叶摘下后即会开始发酵,所以茶农会立刻以高温蒸气杀菁(蒸菁)、停止发酵作用,稍微冷却后送入粗揉机,接着进入揉捻机,之后再经过中揉、精揉等程序,最后进入干燥机除去茶叶中的水分,即制成易于保存的“荒茶”。各地茶商向茶园采购荒茶,再送到精制场加工制成各种茶商品。
茶师的重要性:茶师在荒茶制造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负责观察茶叶状态、气候环境等资讯,以调整蒸菁时间、火候大小等细节,才能制出最佳品质的荒茶。
如何品日本茶
煎茶道:一般比较熟悉常见的茶道是指“抹茶道”,有复杂的工具、手法与品饮时繁缛的礼节。17世纪之前,日本茶道多为抹茶流派,煎茶道虽然比较少被提及,但历史也十分悠久,是在明朝时期由中国引入日本,指的是使用茶壶冲泡的煎茶或玉露等。煎茶的礼仪与品茗方式相对简洁、有效率,但同样注重品茗心境的呈现。
冲茶器具:冲泡煎茶时使用的茶壶称为“急须”,容量大约300ml左右,有壶盖,且把手和壶嘴呈现90度,通常茶壶内就有防止茶叶随茶汤流出的滤网设计,不需另外放入滤网。冲泡煎茶使用的茶杯大约70c.c.左右,每次冲泡一壶大约适合2~3人饮用。
茶道步骤
1.将热水注入茶杯(约8分满),待热水温度降低至70~80℃。若觉得热水温度太高,可在茶壶与茶杯间倒换,每倒换1次热水,温度约可降10℃。
2.茶壶中放入茶叶6g,再将茶杯中的热水冲入茶壶中。
3.静置茶壶,使用计时器或沙漏,计时约1分钟。时间不能过长,否则茶会变得苦涩。
4.依照123至321的顺序,来回平均分注茶汤到3个茶杯中,最后1滴精华也不能放过。
5.将茶壶盖打开,将茶叶用手拍茶壶壶身,让茶叶回到中央。6煎茶最多可沏3回,但第2次之后,便可直接在茶壶中注入热水,不必再计时、等待,可直接按步骤4的方法来回分注杯中。
冲泡焙茶小技巧
冲泡焙茶时,步骤与煎茶相同,但所使用的茶杯,比起煎茶茶杯通常再稍高一些,容量约100c.c.左右。以同样3人份来说,茶壶中放入茶叶9g,再注入约约300ml的热水(水温95∼100℃),浸泡30秒后即可倒出。
这样泡更好喝
冲泡日本茶,温度非常重要,每种茶叶都有其最适合冲泡、品饮的温度。原则上,低温冲泡,茶氨酸比较容易释出,茶汤较回甘;水温愈高,茶叶中的儿茶素较容易释出,茶汤香味较明显,但温度过高反而会释放茶的涩味。最简单不出错的原则是:愈高等级的茶,使用水温要愈低!另外,硬度100 mg/L以下偏软的水质较适合泡茶。
茶食搭配
喝日本茶时,通常会附上传统点心和果子,建议先吃甜点再喝茶更能引出日本茶的甘甜。
喝煎茶时,因为茶汤有些许涩味,适合搭配内包豆沙馅的和果子。喝焙茶时,因为口感较清爽,则适合搭配经过油炸的糖果子。
⑵ 请问日本茶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您好~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着《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总之,到了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⑶ 抹茶是什么茶
抹茶是由汉族人发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绿茶采摘前10-30天进行覆盖遮阳,抹茶的加工方法是研磨。
抹茶(Matcha)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主要成分为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叶绿素、蛋白质、芳香物质、纤维素、维生素C、A、B1、B2、B3、B5、B6、E、K、H等,微量元素钾、钙、镁、铁、钠、锌、硒、氟等近30余种。
大概制作方法如下:
采摘来的生叶当天蒸青(用蒸汽杀青),然后不经过揉捻,直接进入烘焙炉烘干,这样的大片茶叶干叶称为荒茶。然后荒茶进入冷库,在零下保存,以提高葡萄藤成分,更加甘甜。
荒茶在使用前从冷库里取出,恢复到常温后进行加工,经过切割,筛选等多道工序后,成为0.3厘米见方的小块,成为碾茶。
碾茶用特殊超细粉设备碾磨成微粉状称作抹茶。茶磨是一个极其奇特的设备,用茶叶超细粉机碾磨的抹茶在显微镜下显示被撕裂状薄片,只有2 20微米。
现在也有用气流粉碎机或球磨机粉碎的,细度均能达到石磨的细度。并且,茶叶超细粉机奇特的温度是抹茶的最后一道提香工序,经过茶叶超细粉机碾磨的抹茶,带有海苔和粽叶的香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调试出抹茶的香精来,它是纯天然的。
用其他方法粉碎的粉末状绿茶,被称为绿茶粉,或者粉末绿茶。由于细度,香气,颜色的不同,其价格和用途也完全不同。
首先,先说一下,抹茶是绿茶。
如果去日本旅行,大家带回来的纪念品里面一定会有抹茶,抹茶似乎已经成了日本的一张名片,就像到了四川不吃火锅一样,到了日本也要尝尝抹茶的味道。这是标配。
但关于抹茶经常会出现两个误解,今天也在这里说一下。
第一个是关于抹茶的概念问题,
很多人认为日本茶就是抹茶,而抹茶就是绿茶粉。
这是不对的。
从饮用方式上分类,日本茶分为“抹茶”和“煎茶”。抹茶的成品形态是粉末,是将采摘的茶叶蒸热干燥后,在茶臼中磨成粉末状,而不是直接用绿茶茶叶碾压成粉末。在饮用时在茶碗中加入沸水,用茶筅搅动,在茶的表层形成细密均匀的泡沫。
煎茶的成品形态是茶叶,不是粉末。
另一个误解是关于抹茶的 历史 。
有人说抹茶最早在中国出现,抹茶等于点茶。那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说说日本是什么时候有饮茶 历史 的,在日本的奈良时代(710-794年),相当于中国当朝,当时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者、留学生、求法僧来中国学习,其中有一些僧人将茶种带回了日本,日本饮茶史也就此开始。
镰仓时代(1185-1336),游学宋朝的荣西禅师到天台山学禅和学和茶有关的知识,。1191年回国,也将茶种、茶具、饮茶方法带回了日本。除了广植茶树意外,他还着有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 养生 记》。
之后饮茶之风由村田珠光和武野绍欧奠基发展,千利休进行丰富,形成了一套严谨的仪轨与精神标准。现在在千利休的基础上后来又形成“里千家”、“表千家”等多个不同流派。千利休提出的“和、静、清、寂”的精神内涵甚至影响了整个日本的生活美学。日本茶道就此深深的打上了千利休的烙印。
值得注意的是,抹茶虽然起源于中国宋朝的点茶,但抹茶和点茶不能划等号。
《宋史.食货志》中记载:“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宋代的“片茶”,也要研磨成粉冲点而饮。后续的点茶环节,和今天日本的抹茶冲泡方法类似。但宋代这种茶要在饮用前才可以研磨成粉,这和现在日本的抹茶,以粉末状出厂销售是两回事。就像我们现在喝的普洱茶饼,也需要分解拆成块来品饮,但我们喝的仍然是饼茶而不是散茶。“抹茶”是日本的的名称,点茶是抹茶的亲戚,长的有点像,但“性格”绝对不一样。
我们的 历史 上没有出现过“抹茶”字样的记载。
抹 茶 是以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绿茶采摘前10-30天进行覆盖.抹茶是什么茶?抹茶有什么功效呢?
抹茶源于中国盛于日本.由于点茶非常繁琐,并且花费钱财,所以日本点茶的人不是非常之多。但是把抹茶用于食品,却是日本人经常干的事情。日本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可能与他们广泛饮茶、食茶和用茶不无关系。现今的日本,抹茶(Matcha)产业已发展得非常庞大。抹茶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人工色素,除了直饮外,作为一种营养强化剂和天然色素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诸多行业,衍生了品种繁多的抹茶甜食.
抹茶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采用氨基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的 茶叶 ,同时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较低。在采摘之前,对鲜茶叶的采摘时间、叶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产时间较短,只有50天左右,以4、5两个月出产的优质鲜茶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抹茶的质量最好。加工抹茶所用茶叶的树种也有讲究,这种茶树以无性系繁殖技术培育而成,保证了茶树品种的纯正性。另外,为保证鲜叶的质量,在栽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对茶树进行遮阳防暑,以这种方式生产的茶叶称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抹茶到底有多火
1970年,日本年轻人最爱喝 碳酸饮料 。1980年, 自动售货机 开始风靡, 咖啡饮料 销量暴增。1990年之后,随着 瓶装茶技术 的成熟,茶饮料市场快速增长。到了2005年,日本的瓶罐装茶饮料销售额达到9313亿日元,占饮品零售总额的 25.8% 。
虽然日本主流的茶饮料品种是 乌龙茶、绿茶、大麦茶 等原叶茶,但抹茶无论是在瓶装茶领域,还是在冲泡茶粉领域,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日本茶饮料的老大 伊藤集团 推出了含有 抹茶粉 的新型饮料; 可口可乐 公司也从2011年开始出售罐装 抹茶拿铁 ;伊藤集团的 固体抹茶 ,年销量更是超过 一千万份 。
伊藤园茶饮料
茶饮料风行,推动了茶味零食在日本的扩张。
1996年, 哈根达斯 在日本推出了 抹茶味冰淇淋 ,2001年,星巴克推出了 抹茶卡布奇诺 。2010年,日本冰淇淋协会发布的“消费者最喜爱的冰淇淋口味”年度调查结果显示,抹茶口味 位居第五 。到了2015年,抹茶口味已经上升到 第三名 ,喜好率将近 50% 。
抹茶作为典型的 亚洲口味 ,还受到了越来越多西方人的追捧。
近年来,美国人消费了日本抹茶 近一半 的出口量,“ MATCHA ”成为了咖啡冰淇淋店的常备口味。仅2014年一年,美国的抹茶粉零售额就增长了 54.9% ,抹茶即饮饮料的销售额翻了两倍多。星巴克的抹茶星冰乐则在 欧美 热销。
抹茶星冰乐
抹茶在中国也 足够流行。
在大众点评 美食 类里搜索“抹茶”:北京1815家、上海3266家、广州1149家、深圳689家。这个数量等于说,如果哪家咖啡奶茶面包店里一款“抹茶味”都没有,那么这家店基本上 可以关门 了。
抹茶和绿茶粉,并不是一种东西
虽然许多人号称最爱抹茶口味,但他们根 本搞不清抹茶到底是种什么东西 。这肯定不能怪消费者傻,因为中国市场上流通的“ 抹茶粉 ”,大多只是 绿茶粉 。
实际上抹茶和绿茶粉 并不是一种东西 。绿茶根据工艺和制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而抹茶则是诸多绿茶种类中唯一成品就是粉末的。
而绿茶粉在日本称为粉末绿茶,是把 不太好的绿茶茶叶 磨成粉,而好的绿茶都被人拿去冲泡喝了。
抹茶是要 避光生长 的,所以它的采摘时节通常要比普通绿茶晚一个月,当然 营养价值也会更高 ,颜色也 更加翠绿 ,普通的冲泡绿茶是有些偏黄的。
抹茶的制作工艺也很 复杂 ,基本步骤就有搅碎、蒸汽杀青、冷却、烘干、梗叶分离、去除砂石、杀菌、快速干燥、研磨等。
苛刻的生长环境和复杂的制作方式当然让抹茶粉的价格更高,通常好的抹茶粉要比绿茶粉贵 几倍甚至十几倍 。
因为抹茶和绿茶粉的不同,所以日本企业在使用“抹茶”标签时非常谨慎,一些公司在制作饼干、甜品时也会用绿茶粉代替抹茶粉,可即使产品名写着“抹茶”,也必定在括号或者原料表里注明“绿茶粉”。而在中国, 并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
抹茶的原型在中国
现在绝大多数喝茶的中国人,都是直接茶叶泡水。实际上,这种喝茶方式,是在 明代 之后才大范围流行开的。明以前的中国人,尤其是有品位的文化人怎么喝茶?
主流有两种,一是 煎茶法 ,二是 点茶法 。这两种喝法,用的都不是茶叶,而是 茶粉 ,古人一般叫它“ 末茶 ”,制作原理和现代抹茶差不多。
“末茶”的主要来源是 饼茶 ,又称 团茶 或 片茶 。饼茶最晚在 唐代 已经流行开来,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 蒸青 、 研磨 、 烘干 等工序,被做成 饼状 。唐人的煎茶法是把茶饼磨粉,加入盐、姜、茱萸等调料一起煮,口味比较清奇。宋人的点茶法则要精细得多。
宋代最先喜欢上末茶的是 文人 。他们把末茶放入茶碗中,再加入少量水调成茶膏,随后一边 用汤瓶注水 ,一边用茶筅快速搅打茶汤,形成细密的泡沫。 《大观茶论》 描绘这个过程为:“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 点茶技艺 ,单从操作本身来看,确实算是日本抹茶道的 雏形 。
茶筅
除了点茶和竞赛感浓厚的斗茶之外,宋代还出现了可以与琴棋书画并列的高雅茶艺活动: 分茶。
分茶又叫“ 汤戏 ”、“ 茶百戏 ”。北宋初年陶谷在 《清异录》 中将其描述为“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
看起来,分茶可能比较类似现在的 咖啡拉花 ,不光能用茶沫拉出简单图案,还能在茶盏里写诗画画,到了南宋,会分茶甚至成了民间艺人的一种 谋生手段 。
磁州窑黑釉油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那么,这些喝茶方法怎么就都 失传了呢?
元明两代 是我国茶叶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游牧为主的蒙古人虽然有喝茶习惯,但他们对唐宋的煎茶点茶都缺乏兴趣,更喜欢喝 酥油茶 、 药茶 , 或者散茶 。统治者喜好不一,再加上 社会 动荡、国力衰退、假茶横行、文人地位下降等复杂原因,饼茶和末茶走向了衰落。
明初, 朱元璋 下令罢造龙凤团茶,各地一律进贡散茶:“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明代饮茶风气随之改变,士人们也认为相比繁琐的点茶法,泡茶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此后,中国末茶不见踪影,点茶法也逐渐无人问津。
抹茶在日本也是小众
虽然在中国式微,点茶技艺远渡日本后,还是发展壮大了起来。
日本人的喝茶爱好,一开始就是受 中国人 影响培养起来的。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禅师 最澄 作为学问僧来中国求学,将茶籽带回日本。后来,因为受到 嵯峨天皇 喜爱,日本寺院皇室开始大量种植茶树。平安奈良时期的茶文化,与唐代极其相似。
镰仓时期, 荣西禅师 两度赴宋学佛,回国时不仅携带了大量茶籽茶具,还将《茶经》手抄本带回日本,并完成了日本的首部茶经——《吃茶 养生 记》。书中记录了宋代的末茶点茶技艺,为日本抹茶道打下了基础。
《吃茶 养生 记》
在当时的日本,茶道偏好奢华铺张,而如今“ 和、净、清、寂” 的饮茶哲学,以及宇治抹茶的特殊地位,都是由 千利修 奠定的。在千利修手中,日本茶道与禅宗思想相结合,走上真正本土化的道路。
到了今天,日本茶人点茶多用 黑色瓷碗 、 竹制器具 、 插花器皿 ,茶室大多不超过四张榻榻米大小,而整个过程又极其复杂严肃,处处体现 禅学 ,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日式美学特征。因此,已经不能说日本抹茶道只是宋代点茶技艺的复制了。
日本茶道
现代日本茶道传承主要依靠两大途径,一是 女子学校 通过插花、茶艺、女红等技能提高女性“个人修养”;一是“ 家元制度 ”,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传统技艺。
抹茶道步骤繁复细致,有“ 点一杯好茶要学十年 ”的说法,即使在日本国内,受众面也很小。
而且,早江户中晚期,明朝的泡茶方法也传入了日本,并且形成了比抹茶道更加简洁朴素,以“和、净、清、闲”为理念的煎茶道。事实上,现代日本人相比抹茶,日常喝煎茶更多。
为什么煎茶绿茶、大麦茶、乌龙茶口味,都没像抹茶口味一样火起来?可能恰恰是因为真正的“抹茶”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见不到, 物以稀为贵 ,听起来格外诱人。
我是一枚专注于烘焙的 美食 博主,我个人也很喜欢抹茶味的甜品,比如说抹茶冰淇淋、抹茶慕斯蛋糕 ,抹茶戚风蛋糕,抹茶饼干。
抹茶味甜品就是在材料里添加抹茶粉,让甜品的口感自带抹茶味,口感清新!
抹茶是天然石磨研磨成粉状、蒸青的绿茶。比起绿茶粉,抹茶粉的材料都是绿茶嫩叶,但是抹茶的粉状更细,绿茶的目数一般在几百目,抹茶是目数一般在几千目,更细。绿茶粉颜色比较暗沉,抹茶粉颜色比较翠绿。
在烘焙中我也常用到抹茶,也制作了很多抹茶 美食 ,这款抹茶饼干,清新又美味,色泽靓丽!
抹茶酸奶双色蛋糕卷,初春给你美味又清新的口感。
抹茶费南雪
抹茶提拉米苏
在日本茶道,有冲泡的抹茶,还有制作甜品的抹茶,等级分类很明确。更多关于抹茶的知识,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伙伴们,你喜欢抹茶 美食 吗?哪款是你的最爱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 美食 心得!
很多人可能一听到抹茶就会想是日本的!其实非也,抹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古时候也叫末茶!
古时:将春茶嫩叶,用蒸汽杀青(现在中国的茶叶大部分是炒青,说来话太长,不是今天主题,下次有机会再讲这个做茶的的工艺)然后做成团茶(饼茶)保存,就有点像现在的普洱茶饼一样,但是那时候茶叶是上层阶级的享用之物,非常讲究,上贡的茶饼还有龙和凤的模印,所以也叫龙凤团茶
然后,喝的时候放在火上烘焙干燥,然后用天然石磨研磨成粉末。
古人磨粉的工具那是相当齐全的。
首先用茶臼(jiu)把茶碾碎.
其次茶碾。
欣赏一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茶碾。
其次茶磨继续
经过三道程序,茶叶就成末末了
然后就可以开始点茶了, 点茶师先用一茶勺,将粉末茶盛入建盏,冲入沸水,用茶筅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浡。
哦对了,这玩意也不是日本的,早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里就有记录茶筅。 茶筅是古时烹茶时的一种调茶工具。“茶筅,以劲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可见茶筅即是一种调茶工具。
宋朝的斗茶,就是看谁用泡沫做的图画更漂亮,更持久不散,古代文人那可不是一般会玩。
就在宋朝的时候日本人过来把这种喝茶方式学去了!后来我们明朝老祖宗觉得这种方式太繁文缛节就取缔了,不破不立,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的六大茶类!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早在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斗茶方法: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茶。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道即为唐宋年间的中国茶道,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了,比现今的乌龙茶道还早了几百年。自明代以来,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
由于点茶非常繁琐,并且花费钱财,所以日本点茶的人不是非常之多。但是把抹茶用于食品,却是日本人经常干的事情。日本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可能与他们广泛饮茶、食茶和用茶不无关系。
现今的日本,抹茶(まっちゃMatcha)产业已发展得非常庞大。抹茶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人工色素,除了直饮外,作为一种营养强化剂和天然色素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诸多行业,衍生了品种繁多的抹茶甜食
食品类 抹茶月饼、抹茶饼干、抹茶瓜子、抹茶冰淇淋、抹茶面条、抹茶巧克力、抹茶蛋糕、抹茶面包、抹茶果冻、抹茶糖果、抹茶布丁等;
饮料类 罐装饮料、抹茶固体饮料、抹茶牛奶、抹茶酸奶、抹茶拿卡等。
抹茶原本产生于中国,后来兴盛于日本。多年来,受季节、地域的限制,茶叶市场始终无法发展壮大。中国茶叶市场的消费也一直处于疲软状态,外部大环境导致成本上升、竞争加大;内部的一些负面事件,也影响了市场的消费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茶叶生产商为寻求突破,转而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而抹茶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文化意蕴厚,又可以作为众多食品配料的角色,受到了一些茶叶生产商的青睐。
抹茶不但受到日本人民千百年来的喜爱,在欧美等国家也大受欢迎。随着哈根达斯和上海光明乳业率先在中国推出了抹茶冰激凌和抹茶牛奶,国人对抹茶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抹茶不同于一般的绿茶粉,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叶粉碎物。抹茶与绿茶粉的不同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原料要求:抹茶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采用氨基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的茶叶,同时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较低。在采摘之前,对鲜茶叶的采摘时间、叶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产时间较短,只有50天左右,以4、5两个月出产的优质鲜茶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抹茶的质量最好。
加工抹茶所用茶叶的树种也有讲究,这种茶树以无性系繁殖技术培育而成,保证了茶树品种的纯正性。另外,为保证鲜叶的质量,在栽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对茶树进行遮阳防暑,以这种方式生产的茶叶称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以上内容由豆果 美食 官方账号编写(图源网络,侵删)
==================================================================
解锁更多 美食 请移步“豆果 美食 ”微信公众号
或“豆果 美食 ”新浪微博官方账号
有些对抹茶不了解的人以为,抹茶是绿茶磨成的粉,那么我们看到市面上越来越多抹茶制品:抹茶蛋糕、抹茶饼干……这青翠鲜爽的抹茶,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抹茶并不是由普通绿茶磨成的粉。
它鲜亮、鲜嫩,还能直接吃。为了保证其品质,用以制作抹茶的茶树是精心挑选过的,必须是叶绿素、茶氨酸含量高,咖啡碱、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
在种植过程中,当叶芽长出后,还要对茶树进行覆盖,以阻挡太阳光直射,保证口味的鲜爽。加工中要用蒸气杀青,快速固定绿色,再用特殊设备把它磨成粉。(65)
很多人平时非常喜欢吃抹茶蛋糕、抹茶巧克力、抹茶饼干。
抹茶是由汉族人发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绿茶采摘前10-30天进行覆盖遮阳,抹茶的加工方法是研磨。抹茶更多的用于加工业。 一般咱们吃的抹茶味道,就是加工(烘焙)用粉。
抹茶,从性状上来分类,属于末茶(茶叶磨成的粉),是加工成特定形态的一种茶叶,并且如今的抹茶已成为末茶中单独而又特殊的一类。
日本茶叶指导师协会对于抹茶的定义:
用作抹茶的茶菁必须是 覆盖栽培 的茶叶;用于碾磨抹茶的原料——碾茶,其 制作 工艺 不经过揉捻直接进入碾茶炉 干燥;抹茶是干燥后的碾茶经茶臼碾磨成的 粉末状的绿茶 。
你还对抹茶懵懵分不清,今天我告诉大家抹茶是什么吧!
绿茶磨的粉只能叫绿茶粉,真正的抹茶,可不是一磨了事,工艺复杂得多,在营养价值上远超绿茶,价格至少是绿茶粉的三十倍以上,正宗的抹茶粉价格是:100 克 250 元。
抹茶原材料是很嫩的茶叶加工而来,对茶叶的要求有很大的讲究,日本茶叶做出来的抹茶最好。抹茶有几十道工序:搅碎、蒸汽杀青、冷却、烘干、梗叶分离、去除砂石、杀菌、快速干燥、研磨,才能变成抹茶。
今天顺便送大家一个制作抹茶的方法,有空请朋友们尝尝自己的手艺。
抹茶巴巴洛瓦的制作。
用料
牛奶 320ML
水 90ML
细砂糖 80g
抹茶粉 10g
吉利丁 7g
淡奶油 80ML
提示:如果使用吉利丁片,请事先把吉利丁片用冷水泡软后攥干水分,再进行步骤2的混合动作
如果布丁液难以变成整体浓稠的状态,解决办法:一是直接把装有布丁液的容器座入冰块中并及时搅拌,防止局部结块。
⑷ 茶树怎么种。什么时候开花,几年结果
不同产地茶树的全花期长短不一。日本茶树的花期为9月至11月。我国大部分茶区的花期在9-12月,而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等地每月均有茶树花开放。茶树是木本多次开花结果的植物,一般生长3、4年时便可开花结果,有的一年便开花。
种苗期是茶树一生的开始,从种子成熟,经播种发芽,植株第一次生长停止,全程约8到9个月。幼年期约4到5年,是栽培茶树培养树冠的重要时期。
在这四、五年当中的后的一两年内,也就是幼年期的后期一般可以采取打顶采摘的方法,开始采茶获得茶叶市场收益。
成年期是茶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时期,在营养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一般可维持20年左右,这是茶树发挥茶叶市场最大经济效益的时期。
衰老期茶树经多次采摘,形成顶层分枝细密的“鸡爪枝”,发芽能力减弱,芽叶瘦小,产量明显下降。
(4)日本茶叶什么时候成熟扩展阅读
茶树种植的注意事项
1、底肥是茶苗定植前施入的肥料,其作用是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为以后茶树生长、优质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2、在高温暴晒时不要进行喷洒肥料,不然会引起水分蒸发改变了肥料的浓度,下雨天也不要喷洒肥料那样雨水会把肥料冲洗掉。
3、如茶园的土壤出现不良的情况,可以结合改土,选取优质的壤土或者是林间表土,来改善茶园的土壤情况。耕作后要及时清理残留在茶园地表的枯枝烂叶和石头杂草。
⑸ 日本茶的历史
茶是日本传统的大众化饮料,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饮茶。还是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学,回国时,不仅将天台宗带到日本,还将茶种带到了京都比睿山。后来的僧人荣西也在天台山研习佛法并修学茶艺,写成了着名的《吃茶养生记》,记录了南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制茶过程和点茶法,从而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而之后的留学僧圆尔辩圆带回了径山茶的种子,种植在自己的故乡静冈县,茶风从此开始流传。
⑹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的茶道虽承袭中国茶文化的种种,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颇深。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来看看。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
“和敬清寂”。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这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着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此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
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
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 第四,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无形是说茶事完成一次艺术的创作便随之消失,永久是说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头于艺术创造与艺术修行之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题,确定主题后也就确定了首席客人,再根据首席客人选择陪客,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茶事的气氛融洽。为了办好茶事,主人要亲自东奔西跑,选择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后,主人还要精心准备最后一项工作---清扫。清扫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课,在举行茶事时更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余的树叶,树叶上的灰尘也不能放过。主人要把客人将要经过之处的树叶一片一片用抹布擦干净。
日本人的审美,则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体现。茶道崇尊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同化。茶点心与一般点心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营养价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与形状朴素淡雅,易化,尺寸小。茶点心要达到使五感满足: 第一是视觉。当点心端出后,点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艺术风格要给人以美感。
第二是触觉。人们通过手拿、口嚼、舌头的触动,可以感觉到茶点心的柔软、易化,使人感到亲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觉。茶点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张加过多的配料,要选用新鲜的材料,使客人感觉到每一种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觉。随季节的变换,茶点心有时还用树皮之类做外皮。如樱花开放时,将樱树叶用于点心;端午节将槲树叶用于点心等等,都可以使人们嗅到一种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第五是听觉。人们在吃完茶点心之后,要向主人提问:"请问今日茶点的名称。"人们听了主人的介绍,对已吃进的点心产生一种奇妙的回味。
⑺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茶道就已经存在,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了,而日本的茶道也是自我国的发展而来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侘”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是镰仓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人得到茶,将饮茶、品茶发展为一种比较讲究的文化修养,并提高到一种艺术水平进而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它的内涵就在于领悟禅宗的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
日本茶文化也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的茶文化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比较优秀的思想内涵,引导人们和平共处,修身养性等。日本茶文化主要吸收了中国的禅宗精神,也将日本的国民精神和思想内涵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茶影响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到宋朝时期的茶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到明朝茶影响的江户时代。
其中第一个时期是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开始本土茶文化的发展期。日本的茶俗最先是在宫廷等上层生活中传播开来的,他们仿照唐代的煎茶工艺,在种茶、饮茶方面也效仿。日本平安时代,所流行的茶文化都是完全依照中国的《茶经》。
第二个时期是日本茶道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此时的茶文化主要集中在寺院,并且很快普及到了日本各地,成立了寺院茶礼。这个时期的日本茶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独立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中国的茶文化民族特色的形成时期,正是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进入发展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达到顶峰。
日本茶文化在江户时代大道辉煌时期,日本吸收中国茶文化,结合本土特点,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这个时期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饮茶、品茶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百花争鸣的局面。
⑻ 日本的茶文化日语介绍
日本的茶文化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的民族特色。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的茶文化日语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的茶文化日语介绍
お茶の伝来、日本での始まり
遣唐使が往来していた奈良・平安时代に、最澄(さいちょう)、空海(くうかい)、永忠(えいちゅう)などの留学僧が、唐よりお茶の种子を持ち帰ったのが、わが国のお茶の始まりとされています。平安初期(815年)の‘日本后记’には、“嵯峨天皇に大僧都(だいそうず)永忠が近江の梵釈寺において茶を煎じて奉った”と记述されています。これが、わが国における日本茶の喫茶に関する最初の记述といわれています。このころのお茶は非常に贵重で、僧侣や贵族阶级などの限られた人々だけが口に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した。
茶叶的传入与日本饮茶的开端
日本饮茶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奈良、平安时代,当时遣唐使往来频繁,最澄、永忠等留学僧从唐朝带回了茶种。据平安初期(815年)的《日本后记》记载,“大僧都永忠在近江梵释寺为嵯峨天皇斟上了煎茶”。这就是日本有关日本茶饮用的最早记载。当时,茶叶十分贵重,只有僧侣、贵族阶级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尝。
鎌仓初期(1191年)に栄西(えいさい)禅师が宋から帰国する际、日本にお茶を持ち帰りました。栄西は、お茶の効用からお茶の制法などについて着した‘喫茶养生记(きっさようじょうき)’(1214年)を书き上げました。これは、わが国最初の本格的なお茶関连の书といわれています。栄西は、深酒の癖のある将军源実朝に本书を献上したと‘吾妻镜(あずまかがみ)’に记してあります。
镰仓初期(1191年),游学宋朝的荣西禅师归国之际携带了一些茶种回到了日本。荣西着有《吃茶养生记》(1214年),书中对饮茶的功效到茶叶制法都作了介绍,是日本第一本真正与茶有关的专着。《吾妻镜》中记载,将军源实朝嗜酒如命,荣西就向他献上了《吃茶养生记》一书。
お茶の栽培
もともと日本の山间部の奥地に自生していた“山茶(さんちゃ)”を饮んでいたという说もあるようですが、お茶の栽培は栄西が、中国より持ち帰った种子を佐贺県脊振山(せぶりさん)に植えたのが始まりだといわれています。 その后、京都の明恵上人(みょうえしょうにん)が栄西より种子を譲り受け、京都栂尾(とがのお)に莳き、宇治茶の基础をつくるとともに、全国に広めていきました。当时のお茶は、蒸した茶叶を揉まずに干燥させたもの(碾茶=てんちゃ)で、社交の道具として武士阶级にも普及しました。
茶叶的栽培
说到茶叶的栽培,有人认为日本人过去一直饮用自然生长于日本山谷深处的“山茶”,不过一般看法还是认为,茶叶栽培发端于荣西在佐贺县脊振山种植从中国带回的茶种。后来,京都的明惠上人从荣西那里得到了茶种,在京都栂尾开始栽培,由此形成了宇治茶的基础,逐渐盛行全国。当时的茶属于一种“碾茶”,即将茶叶揉捻后焙干制成。此后茶成为社交的手段,在武士阶级中普及开来。
南北朝时代の‘异制庭训往来(いせいていきんおうらい)’(虎関师錬=こかんしれん 着)には、当时の名茶产地が记されています。京都各地および大和、伊贺、伊势、骏河、武蔵では、寺院、寺领の茶园を中心に茶栽培が行わ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さらに、お茶栽培の北限といわれる茨城の奥久慈のお茶も14世纪に始まったといわれています。
南北朝时代的《异制庭训往来》中记载了当时的着名茶叶产地,茶叶栽培主要在京都各地及大和、伊贺、伊势、骏河、武藏等地区,以寺院、寺领为中心进行。而被称为茶叶栽培之北界的茨城奥久慈茶也始于14世纪。
茶道の完成
栄西の‘喫茶养生记’は、わが国の喫茶文化普及に多大な影响を及ぼしました。 鎌仓时代の末期には南宋の“闘茶”が武士阶级に浸透、茶寄合いなどが盛んになり、茶歌舞伎などの抹茶法(茶の汤)が急速に広まりました。 そして、15世纪后半から16世纪后半には、村田珠光(むらたしゅこう)、武野绍鴎(たけのじょうおう)、千利休らによって新しいお茶の礼式がつくられ“侘茶(わびちゃ)”として大成、武士阶级に流行し、现在の“茶道”として完成されていきます。
茶道的形成
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对在日本普及饮茶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镰仓时代末期,南宋的“斗茶”雅兴在武士阶级中间流行,“茶寄合”等游戏大受欢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扩展开来。到了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后半期,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茶人发展出的新茶道礼仪——“闲寂茶”成熟起来,在武士阶级中流行,最终形成了现代所说的“茶道”。
日本的茶文化的饮茶步骤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着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相当于佛寺的开光大典)、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较尊贵者,像千利休之于丰臣秀吉。确定了主客之后再确定陪客,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关系。决定客人之后便要开始忙碌的准备茶会了,这期间客人们会来道谢,因为准备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门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太长容易导致客人疲惫,太短又可能无法领会到茶会的真谛。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
为了办好茶会,主人要东奔西跑的选购好茶、好水、茶花、做茶点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会之前还要把茶室、茶庭打扫的干干净净,客人提前到达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这叫“初座”。主人便开始表演添炭技法,因为整个茶会中要添。
⑼ 露天栽培的日本绿茶有( )
露天栽培的日本绿茶有:煎茶、玉露茶、番茶。
煎茶
番茶,ばんちゃ,是日本的一种茶类,汇集比较硬的芽、比较嫩的茎或是在加工煎茶时被剔除的叶子所制造的绿茶。番茶用的是茶芽以下,叶子较大的部分。
此外,除了春天采摘的新叶外,夏秋收采的所有茶叶,不论是茶芽还是较大的叶子,都只能叫做番茶。茶叶经过蒸汽杀青后,在阳光下晒干或者是烘干,再将茎梗分拣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