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和民族歌曲有哪些
1. 日本民族风情的歌曲
推荐岛呗
岛呗
(岛呗 / シマ呗)指的是奄美群岛(现属日本鹿儿岛县)的民谣。在琉球语奄美方言中,“シマ”(shima)不仅是“岛”的意思,更包含“故乡”的意思;“呗”(うた / uta)则是“民谣”的意思。因此“岛呗”一词原本意思是“故乡的民谣”,而正是因为“シマ”一字特殊含义,许多奄美人不将这种歌谣写作“岛呗”,而是将它写作“シマ呗”。唱岛呗的人被称作“呗者”。由于“呗”字的发音与日本语中“歌”字的发音相同,一些中文媒体亦将“岛呗”写作“岛歌”。
历史
岛呗起源于琉球群岛,最早是对琉球群岛民谣的统称。后来才专指奄美群岛的民谣。早期,岛呗是作为献给神的歌曲,在祭祀中使用。其内容也与颂扬神明和表达祈祷者的愿望有关。后来亦出现劳动号子、教育后代和表达爱情之类的内容。1609年萨摩藩入侵后,萨摩藩将奄美群岛作为生产黑砂糖的主要地点。奄美人在萨摩藩的统治之下,不得不从事大量生产黑砂糖的劳动。这一时期的岛呗亦表达了奄美人在萨摩藩统治下的凄惨生活。1961年10月,居住在关西地区的奄美人武下和平,在日本的“艺术暨民俗艺能大会”上演唱了岛呗,在日本音乐界引起很大反响。此后,岛呗开始在日本音乐界流行。较出名的呗者有坪山丰、筑地俊造、当原ミツヨ、朝崎郁惠、RIKKI、元千岁、中孝介等。
日语:岛呗 中文:岛歌 在日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90年代初的某一天,一个刚从明治大学毕业不久的日本青年到冲绳岛采风,也许是奄美民歌特有的韵律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口气写下了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轰动的一首歌《岛呗》。一经他所在的The boom乐队演唱,即刻在全日本流传开来,这个青年也名声大噪--他就是宫泽和史。 宫泽和史特意用冲绳岛最为流行的民族乐器三味线来为这首歌做前奏,伴奏也用了古老的太鼓,刚刚听,你很可能误以为这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老歌了。那绵绵的挥之不去的怀旧感,特别能勾起漂泊在外的人们的思乡之情。很快,《岛呗》就被国民评选为最感动日本人的100首歌之一。有趣的是,因为这首歌,冲绳岛也成了旅游胜地,岛民还专门开了一间岛呗居酒室,饮者可以尽情地欣赏三味线曲,《岛呗》自然也成为标志性的曲子了。听说,生意火着呢。 这首歌不但曲子是宫泽和史作的,歌词也同样出自他的手,大意是这样的:刺桐花盛开,风狂吹,暴风雨欲来;刺桐花乱开,风狂吹,暴风雨欲来;不断涌现的哀伤,如渡岛的波浪,在甘蔗林中和你相遇,又在甘蔗林下和你永远地离开……显然走在冲绳这块苦难的土地上,宫泽和史一定是浮想联翩,许多听来的战争故事不禁涌上心头,二战期间的美日“冲绳战役”是一场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军国政府要求冲绳人全民皆兵,坚守冲绳,若守不住则“集体自决”。据统计,那场战役中冲绳丧生二十余万人,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至今不少当地人更愿意说自己是冲绳人,而不是日本人。宫泽和史就是把这些滴血感受一笔一划地灌注在了每个音符中间。
2. 日本优美的和歌有哪些
1、《伊势集咏亭子院长恨歌屏风》
珠帘锦帐不觉晓,长恨绵绵谁梦知。
2、《古今和歌集》
陋室如同金玉屋,人生到处即为家。
3、《和汉朗咏集》
惊涛拍岸荒渚上,无家可归流浪儿。
4、《难波津之歌》
辽阔难波津,寂寞冬眠花;和煦阳春玉,香艳满枝枒。
5、《后撰集》
焦急心如焚,无人问苦衷。经年盼待久,犹不许相逢。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这是日本诗相对汉诗而言的。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
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用汉字的意,有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为和歌。
3. 日本宫廷音乐有哪些曲子
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能剧,这里面的根据剧情编排的能乐就属于宫廷音乐的范畴。
还有一些就是和歌,根据诗词歌赋谱的曲子也属于这个范畴。
最后就是以前日本宫廷是很流行我们古代的乐器的,琵琶等曲子,三味线等,这些纯曲子也属于这个范畴。
国风歌舞
* 神乐歌:庭火,榊
* 久米歌
* 东游歌:一歌,二歌,骏河歌
* 大和歌:大歌, 倭歌
* 大歌
* 诔歌
* 悠纪、主基
皇室宫廷音乐-雅乐
日本的雅乐主要源自于中国唐代的宫廷音乐,在公元7世纪的大化革新,基本上就是1个唐化运动,日本与中国的积极交流,中国的音乐家被编入日本的宫廷音乐机构之中,从此唐代的音乐成为日本宫廷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9世纪末期,开始有了左方乐和右方乐的区分,左方乐是唐乐使用笙、琵琶、koto和圆柱状的羯鼓,右方乐是高丽乐,不使用弦乐。12世纪时,大名(贵族)和其中间所选出来的将军,把日本变成了1个封建国家,这时雅乐就逐渐失去了他的重要性,由于雅乐过分要求与天皇的宫廷典礼相一致,自然没有办法得到武士和将军的认同,到了19世纪初,许多雅乐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宁可改行从事市民阶级的的音乐舞蹈职业,雅乐在宫廷音乐极盛的奈良时期拥有数百名的音乐家和舞蹈家,但到了这个时候以缩减成规模很小的乐队了。当明治天皇与1868年重新恢复王权,他也努力恢复具有庄严形式的古老宫廷典礼音乐,并为雅乐设立了皇室宫廷专属,1894年甚至在巴黎博览会中,展出1套完整的雅乐资料、乐器、表演服装及其它有关记载。
武士的乐剧-能剧
能剧是日本独有的音乐戏剧,它是1种由吟诵, 歌唱, 舞蹈和乐器演奏组成的戏剧。在六百多年前镰仓时期由具有民间特点的传统因素所构成,能剧的构成开始与两种基本的戏剧:散乐、田乐,前者是1种杂技和滑稽表演的组合,由印度传到中国再传到日本的,后者乃是1种出于本土的滑稽舞剧。能剧的内容包含了3个部分:utai-具有节奏吟诵般的演唱;mai-具有艺术风格的舞蹈;hayashi-音乐,指的是由乐队演奏的器乐。与西方戏剧相比较,能剧是非常短小的,1个晚上的表演通常包含了5个作品,能剧的乐队很小,笛子是唯一的旋律乐器,更重要的是有3种鼓:太鼓、大鼓、小鼓。
中产阶级的歌舞表演-歌舞伎
歌舞伎的兴起与能剧的衰落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虽然各武器在时期世纪就从木偶剧演变而来,但是一直到19世纪前夕才逐渐成形,早期曾经有女子演出的歌舞伎,但因为流于城市寻欢作乐的场所,而遭到禁止,直到今天见仍然以男演员扮演所有的角色。歌舞伎吸收了能剧和木偶剧一些特质,而成为一种歌唱、对白、器乐和舞蹈融为一体的戏剧形式。歌舞伎的音乐由一些单独的作品组合而成,并不完全出于同1个作家,独唱者是以长歌或者是吟诵的方式来演唱,独唱由乐队伴奏而主要的乐器是3味线。
人偶净琉璃
人偶净琉璃是指人偶与净琉璃(用三弦琴伴唱的日本说唱曲艺)两种艺术的结合。使用人偶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不限人偶净琉璃一种,但是在表演人偶的同时,使用净琉璃说唱的,只有人偶净琉璃一家。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习惯使用人偶代替人身参加民间祭祀、神事活动。每逢新年,日本人从神社领到的护身符中就有用纸制的能消病除灾的人偶。以日本东北地区的青森、秋田、岩手三县为中心流传的民间信仰就是用布包住一根约30厘米的木棍,做成一对朴素的神化人偶。通过人偶向人们传达神的旨意。人偶除了被当作替身或神的化身参加宗教、祭祀活动以外,还被一些民间艺人用来表演民间传说、故事。
4. 什么是“和风” 歌曲
‘和风’是指日本风味、日本式的意思。
因为日本称自己是‘大和’(やまと)民族,所以就有很多‘和风’、‘和味’、‘和式’的东西了。是真正属于日本自己的文化。
例如三味线,日本筝,尺八,太鼓等演艺的都称得上是和风。
介绍你几个:吉田兄弟 - re japanesque tegomass - 四季彩
和平之月 - 竹田の子守呗 薄樱鬼 - 花びらの刻
中华一番 - 万里の长城 姬神 - 千年的祝福
如果要查找的话就按人名查找也行,试试?
5. 日本和歌的和歌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
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和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
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除短歌、俳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与世界性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陈规旧俗的国家。如俳句,现今有一千多万人从事俳句创作,俳句有字数少,来的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除军人外,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都有。专业歌人只不过二十几人。和歌是一种富贵型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逐日增多,人们需要丰富的脑体操。估计从事和歌创作的人还会增加。
和歌作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历史上留下了异常清丽的风景。它以和音为基础,多用枕词、序词[1],声调庄重、流丽。有短歌(5·7·5·7·7)、长歌(5·7·5·7,……7·7)、旋头歌(5·7·5·5·7·5)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日本复杂的精神文化。
长久以来,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对和歌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它只是公卿贵族们自命清高、逃避现实的产物,是只知嘲风弄月的靡靡之音。但事实上,文学体裁本身并无过错,区别只在如何应用。而且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其中不乏至情至性之作,有些更是天籁之音,几可与唐诗宋词媲美!
一 和歌的起源——记纪神话
和歌的起源非常久远,一般认为是伴随着记纪神话——即《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传诵而产生,具有口口相传的民谣特色,如语句反复、惯用俗语等。内容也多为传说和颂祝,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几乎可说是一种咒术或者言灵信仰。
直到629年舒明天皇即位后,即所谓万叶世纪,和歌才逐渐与传说、歌谣、咒颂分离,确立了抒情诗的风格。歌体也由句数音数不定的记纪歌谣体发展为富于韵律美的定型句式。但咒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其后很久。比如下面这首:
天皇圣躬不豫之时,太后奉御歌一首 ,放眼仰高天,宽旷无边;君寿久长,长如天下原。
这是天智天皇患病时太后所作的一首祈求生命力的咒歌,仰望长空,祈祝圣寿长久。其虔诚之心不仅见于简洁寓情的言辞,也表现在庄重优美的声调上。完全继承了传统的神话思想,即天孙自高天原下界为天皇,其后代大君依然圣寿丰足长久如天。此期作品传世不多,且年代记载多不可信,不列代表歌人。
二 迅速发展——柿本人麿与万叶前期
万叶即《万叶集》,与《古今集》、《新古今集》并称三大歌集。现存最早的和歌总集,收录了629年至759年间的作品4500余首。这一百三十年是和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学史上又称万叶世纪。
如前所述,和歌在此期间与民谣分离,向抒情诗发展,而最终促成这一发展的,就是被后世尊为歌圣的柿本人麿。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将和歌用文字表述。使原本心口相传的作品得以固定,可以在书斋中创作、推敲、赏鉴。和歌从此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学体裁,脱去了口头歌谣的粗鄙,逐渐具有了深刻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由于柿本在和歌发展中的划时代作用,在他之前的万叶世纪被称为万叶前期,其后则称万叶后期。
柿本也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歌人,他才气横溢、构思宏伟、歌风雄浑、格调凝重,擅于将叙事与抒情并容。由于这一时期的的国家体制逐渐成型,如大化改新、藤原京建成、编制大宝律令、整理记纪神话等,歌人的国家意识君主意识开始觉醒,他的作品多是赞美国家的颂歌和悼念皇族的挽歌,往往以神话为背景,气势恢弘。如下面两首:
反歌:“ 倭国志贵岛,语言之神灵:神灵之所佑,愿君长安宁。”
日并皇子尊殡宫时, 柿本朝臣人麿作歌:“天地开辟的当初,永固无边的天河原上, 八百八十万诸神 …… 这苇原瑞穗之国,乃天地相依的极壤, 付予神皇执掌。…… 竟自打开天上的岩门,神升上天去了! ……”
限于篇幅,后一首长歌只能截选,平心而论,柿本的和歌气势很大,但并非十全十美,后世之所以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什么史上最杰出优秀的歌人、集和歌大乘、达大圆满境界等等,恐怕一是因为他爱国,二是把天皇神化,恰巧被后来的军国主义者看中借题发挥而已。万叶前期至710年奈良迁都结束,同期歌人高市黑人、大津皇子、持统天皇等风格与柿本相似,真正具有艺术性的歌人要到万叶后期才会出现。
三 山柿之门——真正的黄金时代
万叶后期,和歌明显的受到汉诗汉文的影响,精神性艺术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山柿之门一词即源自《万叶集》的编纂者大伴家持自作和歌的汉文序词——幼年未至山柿之门,裁歌之趣,词失乎聚林矣。(译文:幼年没有进入山、柿之门得到教诲,所以现在作歌选词难免杂芜、粗俗。作者按:倭贼什么都给学好了,而且文言文倒学个十足,比中国人写得还难懂!)
在家持看来,山、柿是和歌写作的最高典范。柿就是前面提到的柿本人麿,不说也罢;而山可就厉害了,指的是万叶后期登峰造极的两位大歌人:自然歌人山部赤人和世情歌人山上忆良,我习惯上将他们称为歌人中的李白与杜甫。
山部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笔韵清雅有唐风。如:
山部宿祢赤人望不尽山歌并短歌
粤自天地辟溟蒙,矗立巍巍此神峰。
富士雄踞骏河国,崇岳仰止蔽苍穹。
白云凝伫失通道,日月为之色朦胧。
四时大雪纷纷舞,不辨春夏与秋冬。
伟哉富士垂万世,代代传说无尽穷。
反歌
行出田儿浦,银光泻碧空。
富士高岭山,瑞雪正蒙蒙。
以上为作者仰望富士山(即不尽山)时所作,二作虽均以简洁洗练的语言描绘了富士山的英姿,但表现手法却迥然不同。前者从开天辟地的太古时代说起,通过对日月云雪等自然现象的描述,讴歌了富士山的崇高、雄伟和庄严。后者以纯客观的白描手法绘出了白雪皑皑、高岭蒙蒙的富士山容,清澄秀丽,富于动感。这两首歌是山部最为着名的代表作,是历代赞颂富士山的文学作品中的不朽名篇!但,最充分展现山部歌作风格的,还是以下两篇:
反歌二首
吉野象山间,巨木高千寻。
群鸟啼枝头,喧闹声入云。
河滩清且澈,上植楸木林。
夜深万籁寂,惊闻千鸟鸣。
前一首赞美吉野清晨,先从吉野、象山的地名说起,逐渐聚焦到巨木、群鸟、枝头,最后集中到山涧喧闹入云的啼声上,具体准确的把握了清晨的印象,展现出鲜明而富有生气的意境。后一首描写了吉野川的夜景,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河滩、岩石、水流、楸木,无不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间闻溪水潺潺,忽然千鸟惊起,阵阵鸣叫划过夜空,更觉四周寂静。作者巧妙的诉之于听觉视觉,使人如闻其声,似见其景。如此佳句天成,精妙处虽唐诗宋词不外如是!
如果说山部赤人的叙景诗是自然的天籁,那么山上良忆的世情诗就是人生的绝唱。山上歌作多以贫苦,子女,哀怜为主题,他曾任遣唐使到过中国,吸收了儒家和佛教,又曾任地方官,了解社会底层的疾苦。歌作异常深刻敏锐,正面反映人生疾苦,批判贵族社会。笔者吐血奉献,全文抄录其代表作《贫穷问答歌》!
贫穷问答歌并短歌
风雨交加夜,冷雨夹雪天。
瑟瑟冬日晚,怎奈此夕寒。
粗盐权佐酒,糟醅聊取暖。
鼻寒频作响,俯首嗽连连。
捻髭空目许,难御此夜寒。
盖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
虽尽我所有,难耐此夕寒。
比我更贫者,听我问数言。
妻儿吞声泣,父母号饥寒。
凄苦此时景,何以度岁年?
天地虽云广,独容我身难。
日月虽云明,岂照我身边。
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独然?
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闲。
身着无絮衣,条条垂在肩。
褴褛如海藻,何以御此寒。
矮屋四倾斜,稻铺湿地眠。
妻儿伏脚下,父母偎身边。
举家无大小,呜咽复长叹。
灶头无烟火,锅上蛛网悬。
忍饥已多日,不复忆三餐。
声微细如丝,力竭软如绵。
灾祸不单行,沸油浇列焰。
里长气汹汹,吆喝在房前。
手执笞杖来,催讨田税钱。
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
忆患兮人世,羞辱兮人世。
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
写得这么直白,不用解释了吧?风雨夹雪的夜晚,贫者寒冷难耐,无以抵御。推己及人,比我更贫者如何度日?之后更贫者作答,先责问天地日月,为何独不容我,不照此身?!虽辛勤耕作,但依然衣衫褴褛,无以御寒,举家断炊数日,力竭如绵。此时里长又气势汹汹逼讨田税,此情此景,不由人发出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的哀叹。而反歌既是作答也是概括,虽世道不公,但又无能为力,惟有忍泣,认命了……恨非凌空鸟,欲飞缺双翅,只留下无限的凄切与无奈。这首歌可说是日文版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歌》,兼具记叙性、论理性、散文性,山上忆良不愧为歌人中的老杜!真该让不知锅是铁打的光源氏和历代公卿们好好读一下,这才是真正的杰出和歌,千古绝唱!
真的是绝唱,因为山上在作此歌后三年去世,此间再无重要作品问世。此后几十年内万叶歌人作品兴盛,但多是跟在柿本、山部的后面亦步亦趋,再无山上的锐气与才情。同期歌人除二山外,还有大伴旅人、高桥虫麿、大伴家持等。最后在奈良末期,随着《万叶集》的编纂,空前绝后的万叶世纪终于结束。历史与和歌都进入了新的时代——别人认为是空前繁荣,而我却认为是极度衰退的平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