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么地方产花生
㈠ 中国花生出口哪些国家
日本、印度尼西亚、荷兰是我国花生主要出口国。
花生,原名落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又名“长生果”、“泥豆”、“番豆”等。属蔷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匍匐,长30~80厘米,翼瓣与龙骨瓣分离,荚果长2~5厘米,宽1~1.3厘米,膨胀,荚厚,花果期6~8月。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国、埃及等地。可用于制皂和生发油等化妆品的原料。
名词解释:
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这三个地区的花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9%以上。其中亚洲的花生产量为240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7.20%,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产量分别是1438.5万吨、650.0万吨、145.0万吨和71.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比值分别为40.27%、18.20%、4.06%和2.00%。
㈡ 日本国家的花生米多少钱一斤
你好
日本的花生米一般是产自中国的山东地区。具体价格不清楚,但肯定比国内贵太多太多。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㈢ 日本千叶县的特产有哪些
花生,酱油,沙丁鱼,龙虾,金眼鲷,幸水梨,枇杷,西瓜,乳制品。
㈣ 哪位网友知道花生的资料
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约于十六世纪传入我国,十九世纪末有所发展。现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其中以山东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山东省莱西市花生播种面积达到33.5万亩,年总产高达11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人均产量位列第一,被誉为“中国花生之乡”,直接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比重将近二成,是全国重要的花生出口基地。
花生的果实为荚果,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形状有蚕茧形,串珠形和曲棍形。蚕茧形的荚果多具有种子2粒,串珠形和曲棍形的荚果,一般都具有种子3粒以上。果壳的颜色多为黄白色,也有黄褐色、褐色或黄色的,这与花生的品种及土质有关。花生果壳内的种子通称为花生米或花生仁,由种皮、子叶和胚三部分组成。种皮的颜色为淡褐色或浅红色。种皮内为两片子叶,呈乳白色或象牙色。
花生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内含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据测定花生果内脂肪含量为44%-45%,蛋白质含量为24-36%,含糖量为20%左右。并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
花生种子富含油脂,从花生仁中提取油脂呈淡黄色,透明、芳香宜人,是优质的食用油。花生油很难溶于乙醇,人们可以通过将花生油注入70%乙醇溶液加热至39-40.8度,看其混浊程度,来鉴定花生油是否为纯品。
花生油
花生油是将花生仁经过制浸而成的油。花生油属于不干燥性油,色泽淡黄,透明度好,清香可口,是优良烹调用油。
花生是一种营养食品
花生是一种高营养的食品,里面含有蛋白质25%~36%,脂肪含量可达40%,花生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PP、A、D、E,钙和铁等。
花生是100多种食品的重要原料。它除可以榨油外,还可以炒、炸、煮食,制成花生酥、以及各种糖果、糕点等。因为花生烘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香草醛、氨、硫化氢以及一些其它醛类挥发出来,构成花生果仁特殊的香气。
花生的内皮含有抗纤维蛋白溶解酶,可防治各种外伤出血、肝病出血、血友病等。
但花生米很容易受潮变霉,产生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菌毒素。黄曲霉菌毒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种毒素耐高温,煎、炒、煮、炸等烹调方法都分解不了它。所以一定要注意不可吃发霉的花生米。
起源和分布 落花生属约有60~70个种,迄今已收集到并经鉴定的有21个种。其中大多数是二倍体种(2x=20)。 栽培花生是两个二倍体自然加倍的异源四倍体种(2x=40)。根据花生多样性品种类型的集中情况,玻利维亚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安底斯山山麓的拉波拉塔河流域,可能是花生的起源中心地。
欧洲文献中最早记载花生的是西班牙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国有关花生的记载始见于元末明初贾铭所着《饮食须知》中,其后许多书籍不但载有落花生的生物学特性,且有地理分布等。可见中国有关花生的文献记载约早于欧洲100多年。
世界生产花生的国家有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但作商品生产的仅10多个国家,主要生产国中以印度和中国栽培面积和生产量最大,前者约720万公顷,560万吨,后者为355.3万公顷,675.7万吨(1985)。其他国家有塞内加尔、尼日尔爾利亚和美国等。
中国花生分布很广,各地都有种植。主产地区为山东、辽宁东部、广东雷州半岛、黄淮河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海滨丘陵和沙土区。其中山东省约占全国生产面积的1/4,总产量的1/3强。 福建龙岩产的花生,果实饱满,香酥可口,应该是国内花生品种的一个地方特色。
形态特征 花生为圆锥根系,入土可达2米,但主要分布在地面下30厘米左右的耕作层中。 根上着生直径1~3毫米的豇豆族根瘤菌。主茎直立,绿色,有的品种带有不同深浅的花青素,中上部呈棱角状,中空。主茎高度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高的可达1米以上。主茎上生第1次分枝,其与主茎的角度因品种类型而异,约30°~90°。通常直立型花生主茎高于分枝,匍匐型或半蔓型则分枝比主茎长。1次分枝上着生2次分枝和花序。叶互生, 为4小叶偶数羽状复叶,某些品种也可见多小叶的畸形叶,有叶柄和托叶,小叶片椭圆、长椭圆、倒卵和宽倒卵形,也有细长披针形小叶,叶面较光滑,叶背略显灰色,主脉明显,有茸毛,叶柄和小叶基部都有叶枕,可以感受光线的刺激而使叶枕薄壁细胞的膨压发生变化,导致小叶昼开夜闭,闭合时叶柄下垂。
总状花序,每个花序一般可着生4~7朵花,多的可达10朵以上而形成长花枝,蝶形花,橙黄色,旗瓣上带有深浅程度不同的紫红色条纹。雄蕊10个,2个退化,8个具有花药。柱头羽毛状,子房基部有子房柄,受精后一群能分生的细胞迅速分裂,约经3~6天伸长形成绿色带紫的棍状物,称果针,一般长10~15厘米。有时可见花萼管基部套在果针梢端上,顶着受精后已凋萎的花器。这时子房位于果针的梢端,外有若干层细胞的帽状物保护。果针伸长后向地生长,将子房送入土中,达到一定深度后,子房开始向水平方向生长发育而形成荚果。这时需要黑暗条件。荚果本身也有一定的吸收功能,其发育所需要的钙质,都由荚果直接从土壤中吸收。果针入土的难易与花在植株上着生的位置有关。开花部位过高,或因茎枝过于纤弱,遇风雨时易变动位置,因而影响果针向地的角度,入土较难。匍匐型花生的果针由于距离土面近,角度适宜,入土结荚率最高。直立或丛生型花生如茎枝节间短,近主茎基部多分枝且能连续开花的,才有较高的入土结荚率。
荚果果壳坚硬,成熟后不开裂,室间无横隔而有缢缩(果腰)。每个荚果有2~6粒种子,以2粒居多,多呈普通型、斧头型、葫芦型或茧形。 每荚3粒以上种子的荚果多呈曲棍形或串珠型。 百粒重一般50~200克。果壳表面有网络状脉纹。种子三角形、桃形、圆柱形或椭圆形,一般底端钝圆或略平,梢端胚根突出。种皮有白、粉红、红、红褐、紫、红白或紫白相间等不同颜色。子叶占种子总重量的90%以上。胚芽隐藏在两片肥厚的子叶中间,由主芽和两个子叶节侧芽组成。
类型和品种 中国花生品种可分为4个主要类型:①普通型。侧枝上交替着生花序,分枝多,叶片倒卵圆形。深绿色。株丛直立、丛生以至匍匐。果形较大。种子长圆柱形。生育期较长。②龙生型。植株匍匐,交替开花,多毛茸,有花青素,荚果有龙骨(背脊)和勾嘴,曲棍状。果壳网纹深,果针脆弱易断。③珍珠豆型。侧枝近主茎,可连续着生若干花序节,仅少数 2次分枝。叶片椭圆形,浅绿色或绿色。植株直立或丛生。果型较小。种子桃形。休眠性弱。④多粒型。侧枝每节均可着生花序,很少有 2次分枝,主茎有花序。植株高大,茎枝上有明显的花青素。荚果棍棒状,以3~4粒种子荚果占多数。种子圆柱型。中国在生产上曾大面积栽培的品种类型不一,大多数是珍珠豆型和普通型丛生花生。通过两个类型间的杂交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显示出一定优越性。现在世界上高产、稳产、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是美国“佛罗蔓生”,也属类型间杂交种,占美国当前花生生产面积的90%以上。“马库鲁红”对叶斑病也有一定抗性,曾是世界上普遍利用的一个品种。中国的“协抗青”对花生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较优。
生理特性 花生对微酸性土壤有一定适应能力,是开发红壤土的先锋作物;但偏高的土壤酸度需施用石灰等钙质肥料中和短日照作物,但对光周期并不太敏感。需较高热量,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才能播种;主要生育期中要求20~28℃的气温,秋季气温降至11℃左右时,荚果即停止发育。中国花生产区生育期平均积温均在3500℃左右。生育期100~150天,个别晚熟品种可达180天。一般早熟品种种子休眠期短, 迟熟品种休眠期长,龙生型品种休眠性最强。花生种子的休眠性除受种皮影响外,并与胚内某些激素类物质有关。用乙烯利、激动素等化学物质、晒种和适温催芽可解除休眠。
土壤中的花生根瘤菌受根系分泌物的吸引,通过表皮细胞进入皮层细胞内分裂繁殖,使细胞受刺激而形成根瘤。这个时期是寄生关系,而后根瘤菌固氮活动加强,才成为共生。花生生育末期,由于根系折断,根瘤破裂,根瘤菌又回归土中营腐生生活。适宜根瘤菌繁殖的温度为18~30℃,水分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pH5.5~7.2。土壤中硝酸态氮过多时,对根瘤菌固氮有抑制作用,故生长初期应适当控制氮素的施用。增施磷、钾、钙肥能促进根瘤菌繁殖及提高固氮能力。
栽培管理 花生在中国不同地区与其他作物组成一年一熟、二年三熟、一年二或三熟的种植制度,从而有春花生、麦套花生、夏花生和秋花生之分,广东个别地区还可种植冬花生。近年来在水稻田中发展了部分花生种植,形成花生—水稻或水稻—花生的轮作制度。有的地方生育季节较长,水稻品种搭配合适,还可与双季稻轮作。广东、福建等种植秋花生收荚果留作第2年春播用种,可以提高出苗率,保证苗全、苗壮,当地俗称“翻秋留种”或“倒种春”。因地下结荚,要求疏松的沙土、砂砾土或砂壤土,以利果针入土、荚果发育和收获。深耕、深翻有利花生的生长发育。
种子发芽要求较高的温度,其适温珍珠豆型为12~15℃,普通型为15~18℃。有些品种的休眠性较强,低温情况下很难发芽。另外,种子吸水后,内含物转化为醣,又易吸引蚂蚁等地下害虫啮食。因此掌握适时播种是全苗壮苗的关键。覆土不宜过厚,墒情较好时以5~7厘米为宜。覆土厚度超过胚轴的正常延伸长度时,应设法清除。“清棵蹲苗”就是出苗后用手锄刨开土表层,使子叶节露出土面的措施,有利于第一对侧枝的生长,多开花、多结果。种植密度原则上除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外,生育后期应能封行覆蔽地面,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并能抑制杂草。一般生产条件下北方地区普通型花生亩栽1.2~1.5万株,珍珠豆型花生宜稍密;南方地区珍珠豆型品种亩栽1.8~2.2万株。
苗期施氮不宜过多。依据土壤情况施用硼等微量元素效果显着。氮、磷、 钾和硼均可根外追肥。亩产250千克左右时,每产100千克荚果约吸收氮5~7千克,磷1~1.2千克,钾2~3.5千克,对钙的需要量仅次于钾。钙肥能调节土壤酸度,改善花生营养状况,并促进氮的代谢,减少空壳,提高饱果率。花生器官对钙质的吸收利用功能不同,根系吸收的仅能向上运输,很少能转运供应荚果发育。为了使果针和荚果能直接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钙,钙肥宜撒施在结荚区的土壤中。不同类型品种对钙的需要量不同,珍珠豆型较低,普通型较高。
花生较耐旱,但需水量大,每生产1千克干物质,约需水 225千克。需水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花荚期,约占总需水量的50%左右,此期受旱,会影响花芽分化、开花、受精和果针的伸长。地面干燥也有碍果针入土。南部多雨地区则要注意排水,以免影响荚果的正常发育。
荚果成熟时间很不一致。可剥开荚果,根据内壁颜色由白转褐变黑的程度来判断。一般以大部分荚果的内壁或内果皮颜色变褐至黑色时开始收获。收获过晚,休眠性弱的品种易在田间发芽;有的品种则易致果柄折断,难以收获干净。大面积生产用收获机挖掘翻晒,而后用摘果机摘果清选、干燥。荚果安全贮藏水分含量为10%。及时充分干燥非常重要,否则会发热、生霉。由于黄曲霉污染而产生的黄曲霉素B1、B2,有致癌作用。
病虫害 常见病害有花生锈病、早斑病、褐斑病和晚斑病等危害叶部的真菌病害。花生锈病流行时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叶斑病,中国长江以南产区,尤以雨水偏多、田间湿度过大时更为严重。早、晚斑病发病较晚,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是慢性的,由于花生已进入成熟期,很易忽视它的为害。部分集中产区花生青枯病和根结线虫病也很严重。合理轮作是有效的防治方法。在中国花生病毒病主要有丛枝病、花叶病和矮缩病。丛枝病在东南沿海较严重,发病时果针不向地而反向上呈勾状,俗称“花生公”。春花生提早播种,秋花生延迟播种,有避病效果。花叶病和矮缩病北方较多。其他如根腐病、小菌核病、壳腐病、冠腐病、叶腐病等也有发生。一般用轮作换茬、抗病育种、精选种子、加强管理、注意排水等综合性措施防治。
花生的害虫很多。地下害虫有蛴螬、蝼蛄、地老虎和种蝇等,用毒土、毒谷、诱饵防治均有效。苜蓿蚜虫、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卷叶虫等都为害叶片,可用药剂防治。斜纹夜蛾有趋光性,可诱杀。
用途 种子含油45~55%,少数品种可达60%左右,蛋白质含量为25~30%。花生油是80%不饱和脂肪酸和20%饱和脂肪酸的甘油脂混合物,脂肪酸、油酸占33.3~61.3%,亚油酸占18.5~47.5%,品质优良,气味清香。除供食用外,在印染、造纸工业上可作乳化剂,在纺织工业上用作润滑剂,机械制造工业上用作淬火剂。对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疗效,并有镇咳祛痰作用。榨油后的副产品花生饼可加工成脱脂蛋白粉,经膨化处理可制成花生蛋白肉。另外,花生种子可炒制、油炸或做花生糖、花生酥等糖果糕点以及花生酱。茎叶为优质饲料。荚壳可作粘胶的原料,经干馏、水解可得到醋酸、醋石和活性炭等10多种产品。种皮可入药,对多种出血性疾病有止血作用 。
㈤ 日本种植花生吗
日本农民种植花生。在日本主要的花生品种关东8号、农林8号(系统名:关东42号)、中丰(花生农林8号)、半立、天府12号等品种。我国1984年从日本国东京泽内米株式会社引进半立花生种子;后来又引进天府12号花生种子。
㈥ 世界花生种植分布于哪些地区
花生(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利用的油料和经济作物,是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虽然花生起源于南美洲,但已传播到各大洲,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种植相当普遍,即在全球40°N至40°S之间的广大地区,只要热量充足,均可种植花生。亚洲是20世纪花生种植规模最大的地区,占全球花生的70%左右。在亚洲,印度和中国占本地区花生种植面积的近90%。印度的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其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几个邦依次是古吉拉特、安得拉、泰米尔纳德、卡纳塔克、马哈拉施特拉、中央邦、北方邦、拉贾斯坦等。中国的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东、广西、四川、江苏、湖北等省、自治区。其他亚洲国家种植花生较多的还有印度尼西亚、缅甸、孟加拉国、越南等。非洲的花生种植规模仅次于亚洲,尼日尔爾利亚、塞内加尔、苏丹、南非等是主要的花生生产国。美洲花生种植规模居各大洲第三位。在北美洲,美国是主要的花生生产国并分为3个产区:东南部产区(包括佐治亚、佛罗里达、亚拉巴马、南卡罗来纳州),北部产区(弗吉尼亚和北卡罗来纳州),西南部产区(包括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新墨西哥州)。在南美洲,阿根廷和巴西是花生主要生产国,两国占本地区花生种植面积的60%以上。欧洲多数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花生生长,仅在保加利亚、希腊、西班牙、前南斯拉夫等南部地区有少量种植。大洋洲花生种植主要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㈦ 小日本花生那个产地最好
小日本学名花育23,来源于山东,最好的产地在辽宁兴城,因最初出口于日本等地,果较之前的品种较小,所以俗称小日本
㈧ 鱼皮花生的来历
鱼皮花生,是厦门生产的一种优质名牌品种,驰名中外的地方特产。
鱼皮花生是花生的复制品,因制作时,做外壳用的糕粉里掺有鱼皮胶,故名。厦门生产的鱼皮花生选料严格,工艺操作认真,具有香郁酥脆、咸中带甜的风味;而且,花生仁与外壳不粘不黏、摇而有声,如琵琶音,厦门话“琵琶”与“鱼皮”谐音,故又称琵琶花生。制作之前,对花生仁、糕粉、白糖、面粉等主要原料,进行认真筛选、测定、加工。生产过程中,还得考虑气候、季节的影响。所以,成品均匀,颗粒饱满,状若珍珠,独具特色。
鱼皮花生有诱人的香味,而且营养丰富,是品茶佐酒佳品.
鱼皮花生源于日本。因其表皮糕粉坯里掺有鱼皮胶,故称为鱼皮花生。本世纪二十年代,居住厦门的台湾省人用手工仿制出售。它以花生仁、糕粉、白糖、淀粉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吃起来咸中带甜,香郁酥脆,很受群众欢迎。现在还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鱼皮花生制作方法
1.糖粉浆:先配好糖浆稀释面粉,配制饱和糖浆时可用常温水或温水浸泡盛在容器中的糖粉并加以搅拌,以完全融化为止(容器内尚存有过剩的面粉)。将干面粉倾入搅拌机中,再将配好的糖浆注入(要边注入糖浆边搅拌),糖粉浆的稀稠程度调至既不粘壳,又易于粘附在花生仁上即可(糖浆与干粉的比例大约为1∶1)。然后再将约占糖粉浆总量2%的菜油徐徐注入糖粉浆中至完全搅拌均匀即可使用。如需添加南乳、蛋浆可按照上述方法加入并搅拌均匀即可,其用量相应于糖粉浆的0.5~1%。
2.纯碱水:将常温水注入盛有纯碱的容器内并进行搅拌制成饱和碱液。
3.加色液:以酱油或鱼露为主料,其内可按需要添加适量食用石蜡油和色素。酱油添加量为烘烤后花生量的2%左右,食用石蜡油的添加量为0.2%左右。
4.裹皮:将一定量的花生仁(视糖衣机的产量而定)倒入糖衣机内,启动糖衣机并加入糖粉浆和干粉,加入的方法是先加入一份糖粉浆再加入一份干粉;加入两份糖粉浆再加入一份干粉,加入两份干粉再加入一份糖粉浆,如此反复添加、边转边加,直至花生仁表面完全被浆粉包裹住便可加入其它辅料,添加辅料时应撒均匀。添加完辅料后可再加入少许干粉并多滚动几转,以使“鱼皮”表面更加光滑。此工序大约需30分钟左右。
5.风干:裹皮后的鱼皮花生取出筛选粕装入容器,送到操作台上摊开晾干,至含水量低于40%以下时便可进行烘烤。
6.烘烤:取风干鱼皮花生放在转笼中进行烘烤,转笼中不宜放太多的花生(约占转笼体积的80%为宜),放的太多容易造成产品生熟不均,也不可放的太少,太少易造成外皮破裂烘烤时一般温度控制在210℃以下,烘烤时间大约在20分钟左右。烘烤是生产鱼皮花生的一道重要工序,在烘烤过程中应随时取出样品品尝,掌握好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以免影响产品质量。
7.加色:将烘烤后的花生倒入加色锅内,并进行翻搅,然后迅速加入加色液,并搅拌均匀。此工序应在花生烘烤后20分钟内趁热完成,要求是着色均匀且加色液不可放得过多,以免使得“鱼皮”潮软,影响风味。
8.包装:鱼皮花生着色后应摊在大竹筛上,待散去热气及水分并完全冷却后即可进行分装或统装。
㈨ 花生的主要产地在哪里
花生主要产地之一:河南省南阳市鸭河工区(原南召县)皇路店镇是中国着名的花生产地,该镇位于鸭河库区下游,耕地面积较大,农业基础条件良好,予02线、予联14线和焦枝铁路穿境而过,具有优越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这些都为花生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皇路店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该市场现拥有各类加工机械2800余台,常年从事花生加工、生产、购销、运输和服务的人员达30000余人,参与营销的各种运输车辆3500余辆,年吞吐量达1.5亿公斤,交易额达4亿多元人民币,社会综合效益突破60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大部分省市,并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六个国家和地区,花生产业已成为皇路店镇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㈩ 日本料理一年四季的食材有哪些
二月之初春
䲠(サワラ)
也叫蓝点马鲛鱼海鱼的一种,被看做是早春的时令海鱼,冬季入深海越冬春夏季上浅海产卵,由于“”写法是“鱼”字旁加一个“春”字,所以自古到今日本人都认为,此鱼有浓厚的春天气息。鱼大多用于烧烤、刺身、煮菜。其着名的有“の西京烧き”,是将鱼肉先放入西京味噌中腌渍,然后再用炭火烧烤。
饭蛸(イイダコ)
也叫做短爪章鱼是小型章鱼的一种,在早春时节数量较多,身体颜色会随周围环境变化,触手之间的褶有两个金色的环形花纹,和两眼之间有长方形花纹是它的特征。生活在浅海沙滩上,被大量用于刺身、沙拉、醋拌菜和凉拌菜。其比较知名的有“饭蛸の辛子醋味噌和え”,是把氽过水的短爪章鱼,放入加了黄芥末的白味噌拌酱中拌匀,制成日式的凉拌菜。
荣螺(サザエ)
也叫做蝾螺是海螺的一种,其肉质脆嫩鲜美被看做是重要的食用螺,其食用后外壳还可以当收藏之用,大多用它制作刺身、醋拌菜、烧烤的料理,其最着名的就属“蝾螺の壶烧き”,是将其放在炭火上带着壳烤,食用时用牙签将螺肉从壳中剔出。
浅蜊(アサリ)
也叫做花蛤或蛤蜊,其壳的表面有不同的颜色与花纹,日本古代经常将其食用后,留下花蛤的壳当收藏或游戏之用。春季被认为是花蛤最肥美的季节,最出名的料理要数“浅蜊の潮汁”与“浅蜊の酒蒸し”。“浅蜊の潮汁”是用花蛤做成的一种清汤,是日本女儿节的主打料理。
萤乌贼(ホタルイカ)
也叫做萤火鱿是乌贼的一种,萤火鱿的身体是所有种类的乌贼中最小的,在5cm到13cm之间,由于萤火鱿体内有发光器,所以它们在海里能像萤火虫那样闪闪发光。每年春季到初夏是萤火鱿的盛产季,成群结队的萤火鱿在海中飘游的情景十分壮观。萤火鱿可以制作刺身,醋拌菜与腌渍菜,着名的料理比如“萤乌贼の松前渍け”,是把萤火鱿浸泡在用酱油、昆布、辣椒等制作的酱汁中腌渍而成。
蕨(ワラビ)
春天不能不提的还有蕨菜,和蜂斗菜相同它也是野菜的一种,也被认为是春季味觉的代表者,但并非所采集后就能直接料理食用,蕨菜本身和土笔一样具有明显的毒性,要用加入苏打或者炭灰的沸水,经过氽烫然后入冷水浸泡一夜,才能将里面的毒性大部分去除。不过现在我们吃到的蕨菜,大部分是经过处理的保鲜蕨菜,完全不必担心起安全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蕨菜的根,所提炼出的淀粉就是蕨根粉,可以用来制作很多菜肴。
竹の子(タケノコ)
竹笋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确占据着不小的地位,从古到今它仿佛是春季季语的代表,如果没有了竹笋仿佛没有了春天一样。其实早在初春时节就已经有竹笋了,日本人管这种早产的竹笋叫做“早笋”,但真正大量出现竹笋的季节,应该还是仲春到晚春这个时候。用竹笋制作的料理种类十分丰富,油炸菜、炖煮菜、凉拌菜、烧烤菜,都可以用到竹笋制作出美味的料理,但十分着名的料理有“竹の子の土佐煮”、“竹の子の樱竹椀”、“竹の子の宝乐烧き”,“竹の子の土佐煮”是指用大量的木鱼花汤,和竹笋一起炖煮的地方风味料理,由于土佐盛产木鱼所以称作土佐煮,“竹の子の樱竹椀”则是指用樱鲷和竹笋,两样春季食材一起制作的清汤,“竹の子の宝乐烧き”是指将切成两半并带壳的竹笋,放入陶制的宝乐锅里蒸烤的烧烤料理。
初夏之五月
玉菜(たまな)
是指结球甘蓝也就是圆白菜,圆白菜在春天和夏天均有出产,是春夏季常见的一种蔬菜,之所以叫做“玉菜”是因为,圆白菜的形状呈球形,而“玉”这个字在日语里,泛指跟球形有关系的事物。圆白菜大多用来制作拌菜、炒菜、沙拉、煮菜、蒸菜、腌渍菜,料理方法比较广泛常见的比如“玉菜の豚肉だんだん”,是指在锅中以一层圆白菜一层猪肉片,互相层叠码放在锅中,然后加入高汤和番茄酱,所炖煮出的一种炖煮料理。
鲣(かつお)
和晚春的初鲣相比这个时候的鲣鱼,油脂更加肥美更适合用来生食,日本土佐是出产鲣鱼的圣地,所以以鲣鱼为主的料理都带有,浓厚的土佐料理这种地方料理的风情。
仲夏之六月
鮎(アユ)
请不要误以为是鲇鱼,翻译成中文其实是指香鱼,香鱼属于淡水性小型鱼类,生活在湖泊与河川并且对水质特别严苛,因此有香鱼生存的湖泊水质一定很好。每年入冬香鱼会游到河川上游产卵,但产卵之后雌鱼便会立刻结束生命,留下鱼卵于翌年春季孵化。香鱼是日本夏季鱼类的代表,首先为了保护野生香鱼的数量,只有每年仲夏六月其香鱼数量最多的时候,才可以暂时解除捕捞香鱼的金陵。香鱼本身有一种近似香瓜的香气,让人闻起来很是心旷神怡,一般香鱼主要用来烧烤、炊饭、煲粥、油炸,食用的就是它天然的味道。其具有代表性的料理有“鲇の盐烧き”,即直接将香鱼穿起来,表面撒上一层食盐然后炭火烧烤。
鳢(ハモ)
学名海鳗也叫狼牙鳝是鳗科的一种,鱼体为暗褐色或银灰色,腹部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连接边缘为黑色,并且表皮光滑无鳞片。海鳗在日本属于高级的季节食用鱼,可以和春季的樱鲷冬季的河豚相媲美,而且海鳗也是京都夏季“只园祭”的主打食物,早在平安时代人们就认为,夏季吃海鳗可以消除暑气,因此“只园祭”还有一个别名就是“海鳗祭”。海鳗的料理方法有许多,比如刺身、清汤、烧烤、凉拌、寿司,最具知名度的有“鳢の汤引き”和“鳢の棒寿司”,“鳢の汤引き”是将去除脊骨的海鳗肉,皮朝下肉朝上用刀细细切上“一”字花道,然后切成小段入高汤中氽烫几秒钟,然后迅速捞起入冰水过凉,最后蘸紫苏酸梅酱使用。
鳗(ウナギ)
这里不得不解释一下“鳗”和“鳢”的区别,“鳗”就是鳗鱼是生活在淡水里的(其实也还洄游到海里),“鳢”是指海鳗生活在海水里的(只不过从来不到淡水里来),而且海鳗本身有许多的小刺,食用时必须用刀剔花刀将其切断,而鳗鱼只有一根脊骨所以吃起来很方便,但是海鳗要比鳗鱼高级的多。大家也会经常听到永远具备人气的鳗鱼饭,日本人认为夏季吃鳗鱼,不仅可以防止中暑而且可以补充体力,鳗鱼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烧烤也可以用来煎蛋、油炸,鳗鱼皮也可以用来制作醋拌菜、凉拌菜。最名扬海外的就是“穴子の蒲焼き”,就是将鳗鱼去骨先蒸后烤,在炭火烤时边烤边刷用酱油、砂糖、味淋,所调制的甜咸口味酱汁。
冬瓜(トウガン)
到了晚夏也是冬瓜彻底成熟的季节,早在平安时代冬瓜就随遣唐使,由中国东渡日本成为当时日本,夏季和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现在的日本还管冬瓜古称为“贺茂瓜”。冬瓜的料理方法亦种类繁多,清蒸菜、炖煮菜、醋浸菜、味噌汤,这些料理的主料都可以是冬瓜,其着名的料理有“合鸭と冬瓜の治部煮”,是将鸭里脊肉切成片然后裹上一层淀粉,再入锅与高汤、冬瓜一起小火炖煮而成,属于日本石川县的地方风味料理。
初秋之八月
秋刀鱼(サンマ)
这个不用我解释想必大家都知道,到了秋季时令的美味当然是秋刀鱼!正因为此鱼产于秋季才命名为“秋刀鱼”。其实日本开始重视并大量食用秋刀鱼,是从江户时代开始流行的,日本人在吃秋刀鱼时,一般喜欢带着其内脏一起食用,他们认为秋刀鱼内脏的苦味,才是秋刀鱼本身的最大魅力。秋刀鱼大多用来烧烤,或者剁碎制作鱼丸味噌汤,最新鲜的也可以制作刺身,但想必最深入民心的依旧是“秋刀鱼の盐烧き”,就是将秋刀鱼表面撒上一层食盐,然后用炭火慢慢烧烤,最后佐萝卜泥、酱油一起食用,被认为是地道的“东瀛の味”。
鰯(イワシ)
即是指沙丁鱼的意思,属于沿岸性洄游鱼类,一般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是主要的食用海鱼之一,其肝脏还可以制作鱼肝油。沙丁鱼大多经过烹调后食用,可以制作炖煮菜、油炸菜、味噌汤。其着名的料理有“鰯の有马煮”,即用沙丁鱼和花椒、酱油、砂糖、味淋,所制作的口味浓重的炖煮料理(由于日本的花椒,其兵库县有马的比较有名,因此加入花椒的炖煮菜,有时也成为“有马煮”,但特指使用兵库县有马的花椒。),和“鰯のつみれ汁”,是将沙丁鱼肉剁碎加入味噌、酱油、山药泥,制作成鱼丸再以此为主料制成鱼丸味噌汤。
芋茎(ずいき)
这种食材在中国并不多见,但在日本却是主要的夏秋蔬菜,是芋头的嫩叶柄名为“芋茎”,一般在晚夏到初秋采集,因为到了仲秋至晚秋芋头就成熟,到那时芋茎就老的不能食用了。芋茎的料理方法比较复杂,需先用盐水煮然后剥去表皮,再入锅与高汤、酱油、盐、酒,一起简单的煮制入味,这样加工后的芋茎才可以用作凉拌菜、醋拌菜和味噌汤的用料。其典型的料理有“芋茎の山葵醋味噌和え”,即是将事先煮过的芋茎,与加入山葵泥、米醋、酱油的白味噌,一起拌匀制成的日式风味拌菜。
仲秋之九月
新米(しんまい)
从季语的片面上看便一目了然,这时已到了各种粮食收获的季节,新的大米已经出现在了市面上,在此教大家几个分辨陈米与新米的技巧,和陈米相比新米做出的米饭,一是粘性较高吃起来比陈米柔软,二是较有光泽色泽比陈米雪白,三是香气较浓煮出的饭香气四溢。
大豆(ダイズ)
初秋是毛豆的季节到了仲秋,自然变成了黄豆的季节,黄豆是日本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了,早在日本的绳文时代,就有种植黄豆的相关记录。如今黄豆也是日本的重要农作物,可以说黄豆是日本人的“命根子”了,因为它涉及了豆腐、味噌、酱油,这些和日本人的生活所分不开的东西。但在料理中以黄豆为主的料理却寥寥无几,因为黄豆一般都是加工成其他食材,然后再经过厨师们料理的,如果非要举个例子恐怕就只是,日本最极端的美味“纳豆”了!
晚秋之十月
萨摩芋(サツマイモ)
即红薯也叫做“甘薯”、“番薯”、“地瓜”,因为日本的鹿儿岛县盛产红薯,所以以地区为此命名“萨摩芋”(“萨摩”是鹿儿岛的古称)。日本人几乎生活中离不开红薯,这也是他们长寿的原因之一,因为红薯是世界公认的十大健康食材之一,红薯有很多的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体内废物垃圾的堆积,有效预防大肠癌、结肠癌的发生。红薯在料理中一般用于煮菜、煲粥、炊饭,也可以用于日式点心的主料,比较经典的料理比如“萨摩芋のバター煮”,是将切块的红薯与黄油、砂糖等炖煮的料理,也可以当做饭后的甜点食用。
落花生(ラッカセイ)
进入晚秋也是开始挖花生的时候了,花生原产于秘鲁和巴西,在江户时代传入了日本。日本在花生的利用上大多用来,制作日式点心的馅儿料,或者用来榨成花生油,但有些地方也有把花生用味噌腌渍,其着名的冲绳地方料理“落花生豆腐”,就是像制作“胡麻豆腐”那样,把芝麻酱换成花生酱加入,其口感和“胡麻豆腐”相似有着浓郁的坚果香味。
初冬之十一月
大根(ダイコン)
到了冬季首先想到的蔬菜便是白萝卜,其实白萝卜是在秋季收获,但在寒冷的冬季白萝卜,却是主要的越冬蔬菜之一。日本人对白萝卜的喜爱程度,已经超乎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想象,在吃油炸菜、烧烤菜时,喜欢配上萝卜泥去油解腻,在做凉拌菜、醋渍菜时,加入白萝卜可以清口开胃,当然料理炖煮菜、味噌汤时,白萝卜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以白萝卜制作的经典料理,首先非“大根の风吕吹き”这道料理莫属,是将白萝卜削去表皮切成厚片,然后放入加了日式高汤的米浆水里,小火炖煮使白萝卜没有本身的臭味,在炖煮软烂后将其取出,佐与用柚子汁、白味噌等调制的柚子味噌一起食用,白萝卜软糯微甜味噌清香怡人,是冬季的着名炖煮料理。
牛蒡(ゴボウ)
这个季语想必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它就是日本的日常主要蔬菜牛蒡,牛蒡可是日本的“古董级”植物了,人们经过调查发现早在绳文时代,就有牛蒡生长的痕迹,到了江户时代牛蒡变成了主要蔬菜。牛蒡在中国其实一直被当成中药,而日本也认为牛蒡有解毒的功效,家里有人得腮腺炎了就准备牛蒡茶,据说这个办法很管用屡试不爽。牛蒡可以制作味噌汤、天妇罗、炖煮菜、腌渍菜,其最受欢迎的牛蒡料理要数“牛蒡のきんぴら”,即中文的“金平牛蒡”,是将切好的牛蒡丝、牛肉丝,入锅和酱油、砂糖、清酒、干辣椒,一起翻炒的日式炒菜料理,口感甜咸微辣是日本一直受欢迎的牛蒡料理之一。
仲冬之十二月
鳕(タラ)
又名“大头鱼”、“明太鱼”即我们常说的鳕鱼,是一种冷水性的深海洄游鱼,其肝脏可以用来制鱼肝油,是重要的食用经济鱼类。每年的十二至翌年三月,是捕捞鳕鱼的最好季节,鳕鱼肉质雪白细腻而且腥味很小,经常用来制作鱼丸、鱼饼、鱼肉肠,而日本的鱼板(鱼糕)其重要原来亦是鳕鱼。鳕鱼可以制作很多料理,比如清蒸菜、烧烤菜、油炸菜、清汤菜,典型的料理如“鳕と豆腐のすり流し汁”,是将嫩豆腐压成豆腐泥,然后入锅和高汤一起制成豆腐汤,在汤装碗后放入事先用盐和酒腌制,并且裹上葛粉入水氽熟的鳕鱼块,以及、滑子菇、三叶芹等配料,是典型的日式清汤料理。
晚冬之一月
水菜(ミズナ)
名为“水菜”是日本特有的一种蔬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的草本植物芜菁的变种,叶柄细长略微泛白叶片边缘呈锯齿状。由于水菜属于耐寒蔬菜,就算在冬季也可以种植,因此被看做是冬季到翌年春季的重要叶茎类蔬菜。水菜质地脆嫩水分多因此不适合炒食,在日本水菜重要用于火锅,是吃火锅时不可或缺的蔬菜,此外也可以制作腌渍菜、凉拌菜、味噌汤。水菜的典型料理如“水菜と蟹肉、菊花の土佐醋和え”,是指将焯水的水菜与松叶蟹肉、食用菊花,一起加入混合了高汤、酱油、味淋所调制的土佐醋,搅拌均匀所制成的醋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