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震屋是什么
❶ 日本发生7.4级的地震,当地有哪些抗震措施
日本发生7.4级的地震,作为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日本人从小就掌握了很多抗震常识,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抗震措施,比如房屋很多都是木质的,就算是高层建筑也采用了防震地基,而且日本建设了发达的地震监测网以及预警系统。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除了资源匮乏,人口密度高的缺点外,还非常不幸的出于地震带上,这就导致了日本成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引起的此生灾害比如海啸等也是经常光顾日本,当年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件就是因为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的,这次在日本近海发生了高达7.4级的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好在由于预警及时,并没有造成太多的人员伤亡跟财产损失,相关的核电站也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这归功于日本的抗震措施以及到位的抗震宣传,下面就来说一说日本都有哪些抗震措施:
一、灵敏的地震监测及预警网络
日本由于地震频发,所以在地震预测以及预警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并不能完全准确的预测到地震,不过能提前几秒钟通知国民就能够避免很大的伤亡。
你知道日本发生7.4级的地震,当地有哪些抗震措施?欢迎留言讨论。
❷ 日本发生7.1级地震,他们的房屋是如何抗震的
日本房屋有如此的抗震能力,首先归功于日本严格的《建筑基准法》及配套法规体制。如果只有技术,不去实施那也是枉然。《建筑基准法》的前身是1919年《市街地建筑物法》。日本建设部于1949年开始修定建筑法,1950年诞生了《建筑基准法》。其后,每发生一次大地震,日本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1995阪神地震后,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100年以上的建筑寿命。日本的一个建筑工程,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日本的学校向来都是所有建筑里最坚强的之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不能倒。 加固学校对政府来说是“有钱要干,没钱借钱也要干”的事。在出现巨大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政府依然拨出巨款来改建校舍。在熊本地震中当地的政府大楼早就被鉴定为“无法抵抗烈度6级以上的地震”,但迟迟没有重修,因为财政紧缺,钱都拿去给学校加固防震了。
❸ 世界上防震等级最高的建筑物
世界上防震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近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防震候机楼。新候机楼占地面积约为18.5万平方米,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防震功能。据模拟测试,这栋即将投入运营的防震候机楼可承受里氏8.0级强震。
各国抗震建筑特点
英国:抗震房屋裂纹自动愈合
据《生活科学》19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目前正在希腊的一处山坡上建造一种特殊的房屋,它能在地震中“自我愈合”。作为利用纳米聚合体粒子研发特殊墙体的带头人,英国利兹市的“纳米制造业协会”在欧盟的资助下正在研究这种“自愈”的墙体。据称,这种墙体在压力(地震期间)的挤压下,纳米聚合粒子将流入裂缝中并变硬,形成固体材料,从而对房屋的裂缝进行自动填补。
抗震房屋裂纹自动愈合
希腊:智能减震屋
由于希腊属于地震多发国家,所以研究抗震的办法一直是当地科研人员的重要课题,而这座新型“智能减震屋”就是最新研究成果。
智能减震屋
据研究人员介绍,“智能屋”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智能屋”里安装了多种传感设备,即便是对最轻微的震动也会有所察觉,并可借助屋内设备减少甚至抵消地震带来的震动。“智能屋”采用的材料具有自动修复功能,一旦墙体在地震中出现裂缝,液态修补材料可以像胶水一样,粘住裂缝并迅速固化,从而防止房屋倒塌。室内传感器还能迅速感知到温度的变化。一旦室温瞬间升高到一定程度,传感器就会通过互联网或卫星信号,自动通知附近居民并向消防部门报警,从而降低地震引发火灾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据悉,首个“智能屋”将在一周内搭建完毕。研究人员将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对它的实用性进行检验。
美国:滚珠大楼
美国建造了一种可以防震的“滚珠大楼”,如硅谷最近兴建的一座电子工厂大厦,在建筑物每根柱子或墙体下安装不锈钢滚珠,由滚珠支撑整个建筑,纵横交错的钢梁把建筑物同地基紧紧地固定起来,发生地震时,富有弹性的钢梁会自动伸缩,于是大楼在滚珠上会轻微地前后滑动,可以大大减弱地震的破坏力。
滚珠大厦
日本:高层抗震大厦
日本大京公司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168根,确保了抗震强度。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在6级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三井不动产公司2000年已向市场投放40栋这种建筑。
弹性大楼
地震高发区日本在这方面也特别有经验,他们设计了一种“弹性建筑”,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日本东京建了12座弹性建筑。经东京发生的里氏6.6级地震考验,证明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效果显着。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
弹性大厦
可漂浮的抗震住宅
这个巨大的“足球”其实是日本Kimidori房屋所制造的叫做Barier的住宅。它可以抵御地震,并能漂浮在水面上。这座特别的住宅售价约为1390000日元,(约为10万元人民币)。
可漂浮的抗震住宅
廉价的“抗震居屋”
日本一公司研制出了一种廉价的“抗震居屋”,这种居屋全由木材建造,最小面积2平方米,造价2000美元,它能够在主体房屋坍塌时屹立不倒,也能够抵御坍塌结构的冲击和挤压,很好地保护屋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廉价的“抗震居屋”
中国古代抗震建筑设计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
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在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柔性的框架结构
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栱、榫卯:抗击地震的关键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栱、榫卯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除了这些较显着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❹ 每年上万次地震都屹立不倒,为啥日本的房子那么结实
因为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为了抗震,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日本人在房屋建设方面也是挖空心思想尽各种办法,也只能尽可能把伤害减到最小,但也无法保证绝对的安全。
日本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日本的地质活动非常频繁,到处都是火山、温泉,同样还有频繁的地震。每年日本发生的地震在两万次上下,但大多数都非常轻微,人无法察觉。真正的有感地震,每年大概有一万次,平均一天四次,在最近的一百年时间里,日本发生了一百多次五级以上的地震,三级左右的地震,隔三差五就来一次。
要知道,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很多的住宅尤其是咱们平常看到的那种日式一户建,都是日本人自己找人建设的,到底符不符合法律的标准,只有地震之后才能知道。就现实来说的话,日本相当一部分的房屋都并没有达到法律要求的抗震等级。
日本独门独户的一户建,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材料轻质,但这种房屋因为在地震的时候就算倒塌也不容易造成太大的伤害,所以还是在日本非常受欢迎。不管什么地方,都有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建筑,但再怎么结实的建筑,在地震中也不能保证绝对的坚固,日本每次地震同样是房屋到处倒塌,就连核电站都损坏了,何况普通房屋。
❺ 日本如何防震
1.不断完善建筑法:建筑物的用材,构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设备。
2.定期的避难演习:各大中小企业,甚至居民区都会定期的进行避难演习,规定每个人的避难路线,避难场所等。并鼓励每个家庭都准备好灾害时备用物品。 日本建筑物的防震方法:
1.不断完善建筑法:建筑物的用材,构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设备。
2.地基与建筑物之间安装隔震垫。
3.地基的深度与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相近或一致。
4.建筑物中安装阻尼器。
其他方法:
1.加强避难训练
2.准备好避难用品
3.加强紧急地震速报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历史上地震对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关东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下落不明, 103733 人受伤。房屋毁坏128266间,地震引发的火灾烧毁房屋447128间,东京85%的房屋被毁,横滨96%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地震又引发海啸,最大浪高超过12米。财产损失300亿美元。
关东大地震灾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教训,对日本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使灾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对灾害认知程度的提高以及历次救灾得失的总结,日本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抗震救灾法律体系,《灾害救助法》(1947年)、《建筑基准法》(1950年)、《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地震财特法》(1980年)、《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1995年)、《建筑物耐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等。这些法律既是救灾工作的行动指南,又是救灾经验的总结,对救灾的及时性、成效性都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对建筑物抗震性能不断研究、逐步完善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房屋损毁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地震的主要次生灾害。因为地震灾害多数是由其次生灾害房屋破坏造成的,只要房屋在地震中不破坏,少破坏,轻破坏,伤亡人数一定是很少的,损失程度也会减少很多。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在历次地震中遇难人数均不及万,即使是在人口密集的阪神大地震中,遇难人数也不过6000余人。
三、建立平时全民逃生自救训练体系和避难措施、避难场所,从而有效降低灾害程度,更大程度地提高获救率。日本将关东大地震发生日定为全国“防灾日”,“防灾日”所在一周定为“防灾周”。每年在“防灾周”举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综合防灾演练,以普及防灾知识和提高全民防灾意识。而日本的很多家庭都预备了“防灾应急箱”,在日本的各大公司,员工的办公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这种“防灾应急箱”体积不大,内部配置略有差别,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幸存人员等待救援的时间。
四、加大针对地震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利用各领域科研最新成果,提高地震灾害预防及施救的效率。根据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为防震减灾服务。如利用卫星、固定摄像、远距离小型图像传送仪、GIS、GPS等技术,确保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图像、影像、情报的收集及灾后搜救。
作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岛国,日本在防震方面,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除了应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例如,日本的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就在2007年,刚有建筑工程师因为忽视这种标准,尽管没有造成损失依然被判罪入狱;日本的电缆线路,为了避免地下管线在地震中容易损坏而难以维护的缺点,一律采用空中架线,因此电线杆林立,对市容颇有破坏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区,都设置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多在开阔的学校操场,公园等地,旁边有醒目的标志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到此逃避。也有放置应急灯的,但大多数日本的应急箱放置蜡烛。这是因为蜡烛可以不怕潮湿影响,品质可靠,除照明外还可以充当火种和判断氧气含量。这种通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连续燃烧4.5个小时,比大多数应急灯能够提供的照明时间都要长。 5.超薄保温雨衣一件。这种银色的保温雨衣是高科技产品,整件雨衣折叠后和一条手帕的体积不相上下,重量极轻,却可以连头包裹一个壮年大汉。这种雨衣采用了类似美国阿波罗飞船宇航员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热并有较好的韧性。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很多人在废墟残骸中等待救援时面临体温下降的问题,这种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体温,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时也可用它制成简易的储水器,来保存雨水以供饮用。 6.高强度尼龙携行袋一个,使用者可以用这种携行袋将箱内物品全部装入随身携带。在地震中,脱离危险地带后,往往当地还有无水无电交通中断的阶段。那时,随身携带应急箱中的食品饮水,就很有价值了。 有的应急箱中还有药品,绷带等,我们公司这类材料是集中放置的,所以个人的应机箱中没有。 这种应急箱会定时更换,以避免过期,而换下来即将过期的食品和饮水,因为没有回收价值则通常提供给员工免费食用。笔者也曾多次品尝过,对其口味不敢恭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这种防震措施的看法。感觉日本在防灾准备上,非常重视实用性和完备性。 这种应急箱很多日本家庭也有预备,象这样比较标准的售价在8,000日元左右,假如是较好的二十二件套应急箱,则售价在20,000日元左右,还带有逃生的绳梯等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商场上这种最好的应急箱,却是中国制造。 除了应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例如,日本的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然而,在防灾方面,与中国相比,日本也不是处处领先。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日本Yahoo网站的新闻报道后面有这样一条留言 – “中国方面动作很迅速,日本政府应该学习!”而且,这条留言还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赞成并引发讨论。
地震大国日本,为何对付地震反而提出需要学习中国呢?这并非夸大之词,其原因是按照日本宪法,在地震时如果需要出动自卫队救灾,须经国会批准,因此其救灾出动速度确实不如中国闻警即动的解放军迅捷。日本政府方面已经有人提出需要建立独立于自卫队以外的救灾体系,来满足社会需要。
日本的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了避免地下管线在地震中损坏、难以维护,日本的电缆线路一律采用空中架线,因此电线杆林立,即使对市容颇有破坏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区都设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多在开阔的学校操场、公园等地,旁边有醒目的标志,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到此躲避。
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员工的办公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对抗地震的手段。 用减振材料 竹子等 1...不断完善建筑法:建筑物的用材,构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设备。
2.定期的避难演习:各大中小企业,甚至居民区都会定期的进行避难演习,规定每个人的避难路线,避难场所等。并鼓励每个日本建筑物的防震方法:
1.不断完善建筑法:建筑物的用材,构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设备。
2.地基与建筑物之间安装隔震垫。
3.地基的深度与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相近或一致。
4.建筑物中安装阻尼器。
其他方法:
1.加强避难训练
2.准备好避难用品
3.加强紧急地震速报 家庭都准备好灾害时备用物品。 赞同0| 评论 本建筑物的防震方法:
1.不断完善建筑法:建筑物的用材,构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设备。
2.地基与建筑物之间安装隔震垫。
3.地基的深度与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相近或一致。
4.建筑物中安装阻尼器。
其他方法:
1.加强避难训练
2.准备好避难用品
3.加强紧急地震速报 赞同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历史上地震对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关东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下落不明, 103733 人受伤。房屋毁坏128266间,地震引发的火灾烧毁房屋447128间,东京85%的房屋被毁,横滨96%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地震又引发海啸,最大浪高超过12米。财产损失300亿美元。
关东大地震灾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教训,对日本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使灾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对灾害认知程度的提高以及历次救灾得失的总结,日本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抗震救灾法律体系,《灾害救助法》(1947年)、《建筑基准法》(1950年)、《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地震财特法》(1980年)、《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1995年)、《建筑物耐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等。这些法律既是救灾工作的行动指南,又是救灾经验的总结,对救灾的及时性、成效性都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对建筑物抗震性能不断研究、逐步完善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房屋损毁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地震的主要次生灾害。因为地震灾害多数是由其次生灾害房屋破坏造成的,只要房屋在地震中不破坏,少破坏,轻破坏,伤亡人数一定是很少的,损失程度也会减少很多。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在历次地震中遇难人数均不及万,即使是在人口密集的阪神大地震中,遇难人数也不过6000余人。
三、建立平时全民逃生自救训练体系和避难措施、避难场所,从而有效降低灾害程度,更大程度地提高获救率。日本将关东大地震发生日定为全国“防灾日”,“防灾日”所在一周定为“防灾周”。每年在“防灾周”举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综合防灾演练,以普及防灾知识和提高全民防灾意识。而日本的很多家庭都预备了“防灾应急箱”,在日本的各大公司,员工的办公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这种“防灾应急箱”体积不大,内部配置略有差别,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幸存人员等待救援的时间。
四、加大针对地震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利用各领域科研最新成果,提高地震灾害预防及施救的效率。根据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为防震减灾服务。如利用卫星、固定摄像、远距离小型图像传送仪、GIS、GPS等技术,确保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图像、影像、情报的收集及灾后搜救。
作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岛国,日本在防震方面,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除了应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例如,日本的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就在2007年,刚有建筑工程师因为忽视这种标准,尽管没有造成损失依然被判罪入狱;日本的电缆线路,为了避免地下管线在地震中容易损坏而难以维护的缺点,一律采用空中架线,因此电线杆林立,对市容颇有破坏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区,都设置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多在开阔的学校操场,公园等地,旁边有醒目的标志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到此逃避。也有放置应急灯的,但大多数日本的应急箱放置蜡烛。这是因为蜡烛可以不怕潮湿影响,品质可靠,除照明外还可以充当火种和判断氧气含量。这种通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连续燃烧4.5个小时,比大多数应急灯能够提供的照明时间都要长。 5.超薄保温雨衣一件。这种银色的保温雨衣是高科技产品,整件雨衣折叠后和一条手帕的体积不相上下,重量极轻,却可以连头包裹一个壮年大汉。这种雨衣采用了类似美国阿波罗飞船宇航员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热并有较好的韧性。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很多人在废墟残骸中等待救援时面临体温下降的问题,这种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体温,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时也可用它制成简易的储水器,来保存雨水以供饮用。 6.高强度尼龙携行袋一个,使用者可以用这种携行袋将箱内物品全部装入随身携带。在地震中,脱离危险地带后,往往当地还有无水无电交通中断的阶段。那时,随身携带应急箱中的食品饮水,就很有价值了。 有的应急箱中还有药品,绷带等,我们公司这类材料是集中放置的,所以个人的应机箱中没有。 这种应急箱会定时更换,以避免过期,而换下来即将过期的食品和饮水,因为没有回收价值则通常提供给员工免费食用。笔者也曾多次品尝过,对其口味不敢恭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这种防震措施的看法。感觉日本在防灾准备上,非常重视实用性和完备性。 这种应急箱很多日本家庭也有预备,象这样比较标准的售价在8,000日元左右,假如是较好的二十二件套应急箱,则售价在20,000日元左右,还带有逃生的绳梯等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商场上这种最好的应急箱,却是中国制造。 除了应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例如,日本的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然而,在防灾方面,与中国相比,日本也不是处处领先。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日本Yahoo网站的新闻报道后面有这样一条留言 – “中国方面动作很迅速,日本政府应该学习!”而且,这条留言还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赞成并引发讨论。
地震大国日本,为何对付地震反而提出需要学习中国呢?这并非夸大之词,其原因是按照日本宪法,在地震时如果需要出动自卫队救灾,须经国会批准,因此其救灾出动速度确实不如中国闻警即动的解放军迅捷。日本政府方面已经有人提出需要建立独立于自卫队以外的救灾体系,来满足社会需要。//日本的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了避免地下管线在地震中损坏、难以维护,日本的电缆线路一律采用空中架线,因此电线杆林立,即使对市容颇有破坏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区都设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多在开阔的学校操场、公园等地,旁边有醒目的标志,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到此躲避。
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员工的办公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对抗地震的手段。
❻ 日本再遇7.4级地震,日本抗震的那些措施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因为日本岛国住处于地震带区域,经常会发生频繁的地震,所以说他们在对抗地震方面已经储存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抗震措施以及政策或者说是生活当中都存在着值得学习的方法和地方。
❼ 常年地震的日本,他们的房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所以在房子的结构上也有着抗震的特点。
日本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地震,但大家会发现哪怕是地震的袭击下,日本的一些楼房保存的还特别好,可见他们当地的建筑抗震能力是非常显着的。对日本人来说,他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也会根据地理原因,选择一些抗震力较好的材料。比如说钢结构的房子,然后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木质屋,最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屋子。
而且日本房屋在建造的时候,需要有抗震报告书才可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