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银珠在哪里
❶ 日本有哪些文物
日本这块土地上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三万年前,从考古发现的证据表明,日本的旧石器时代出现于三万二千年前,大约在距今一万到八千年的时候,日本进入绳纹文化时期,所谓的绳纹文化,即是以绳纹陶器定名的文化期,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仰韶文化(时间并不同),从北海道到冲绳,日本各地都有这种绳纹陶器出土,这种陶器是指用植物纤维搓卷成各种类型的绳索,通过手将绳索线段在陶器表面滚压出各种类似绳索纹样的陶器,这种陶器一开始为烧煮食物的炊器,又是可供储藏承载器,后来又发展至丧葬用的明器。
一、
❷ 请介绍一下日本古代贵金属的生产情况
楼上说的不对,日本战国时期是于1490-1620年左右,
据考古发现,绳纹时代倭人已佩带陶制或者木制的、涂有漆的腕饰和纹饰,以及玉石制作的耳饰、骨制的发饰等工艺品。《三国志?倭人传》载,男子“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女子“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可见列岛的纺织技术进步,这与倭人以农业为主、“种禾稻、?麻,蚕桑、缉绩,出细?、缣棉”等是分不开的。邪马台国向曹魏贡献的“斑布”、“倭锦”、“绛青缣”、“绵衣”、“皂布”及“异文杂锦”大概供统治者专用,这充分说明当时手工业已较发达。此外,从女王壹与上献的“白珠”、“青大句珠”等装饰物来看,倭国还出现了专门制作供统治者赏玩、装饰等工艺品的部门和工匠。“倭锦”和“异文杂锦”上也肯定与弥生陶器一样绘有图案,虽然不能确定其图案是否为花草、禽兽或人物。至隋代时,倭王开始着冠且“以金银镂花为饰”,很有可能受中国的影响。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则说明了倭人以文身用来装饰,而且“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断发文身乃是古代中国江南吴越地区的习俗之一,倭人文身习俗当来自中国江南地区,《晋书?倭人传》载倭人自谓吴泰伯之后,应是有凭可据的。
本战后战败国的地位限制了国防工业的发展,日本采取“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没有专门的军工厂,国防订单由防卫省委托给民间企业完成。日本政府采取派遣退役军官进驻生产军工的企业方式来加强与民间企业的联系。军工生产分散于多个民间企业也有利于战时国防经济的动员。目前日本自卫队对武器装备需求的数量有限,但日本一些大企业在军品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仍继续保留着制造军品的机器、生产线、车间、厂房等设施,以备战争一旦爆发能够迅速投入战时的军品生产。企业每年要拿出很大一笔资金对这些车间、厂房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随时处于良好的“待命”状态。
日本的军工产业对战时的扩充都有很好的准备,比如造船业的每一种军舰都由两三家公司来造,这样保证战时有多家公司都拥有建造能力。
日本在人力资源动员上采取储备大量军官、军士的做法,经过院校和自卫队的教育锻炼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他们服役的年限可以很长,使他们成为军队动员扩编的骨干,保障战时能够进行快速、大量、持续、安全的动员,以确保防卫动员计划的实施。
日本还从思想上进行动员。日本极力强调朝鲜所带来的核威胁,称日本必须考虑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加快军事防御准备。“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也经常被右翼分子提起。日本人从内心深处有大国情节,从心理上是支持日本再一次成为亚洲乃到世界的政治和军事强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战时国防经济潜力的转化提供了群众基础。
日本战败后不允许拥有航空母舰,但是日本建造了一些巨型登陆舰和超大型商船,可以在战时快速动员改装成航空母舰。例如,由日本三井造船公司制造的“大隅”号大型坦克登陆舰,1998年3月4日下水,该舰全长178米,宽26米,排水量为8900吨,造价530亿日元。在飞行甲板上可起降CH--47大型直升机和英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可载1000名陆战队员,运载两艘气垫登陆艇,10辆90式坦克。据专家分析,“大隅”号可在48小时内改装成轻型航母。
能源和技术储备
为了保证战时国防经济的正常运行,日本建立了规模巨大的民用和战略能源储备。日本战略石油储备达到161天,用国际标准衡量属于“很安全”的级别。日本建立了国内60天消费量的稀有金属储备,其中国家储备42天,民间储备18天。主要是镍、铬、钨、钴、钼、钒、锰等稀有金属,其进口依赖度超过90%。稀有金属在国防工业中有重要用途,例如铟在高科技武器制造中不但用于液晶面板的制造,而且还用于制造高灵敏度的导弹导引头、F一22隐形战斗机远程探测雷达和隐形座舱盖。
日本的制造业一旦出现稀有金属原料供给中断,将会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严重打击,并且危及国家安全。日本国际未来科学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说:“中国拥有世界稀土资源的88%,钡、镝和铟的储量非常丰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国没有这些稀有金属,就无法制造精密的制导武器。”据日本“稀有金属”数据库的统计,日本的稀有金属进口量一半都依靠中国,而稀土资源更是83%从中国进口。日本悄悄储备稀有金属,一是为平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为战时国防经济的运行做好准备。
日本受“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武器装备,自卫队装备武器追求“少而精”,日本国内军火市场规模不大,武器装备采取“多研制、少装备”的政策。日本军事技术在平时很多被储备起来,战时一些尖端科技应用于武器生产将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生产效率和性能,为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实力提供了坚实的条件。
经济产业结构有利于日本国防经济潜力的转化
不同的经济产业结构,可以形成的国防经济实力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部门在国防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与国防工业相关的钢铁、化工、机械、造船等产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例是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实力的重要条件。日本工业中的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具备雄厚的实力。日本重工业特别发达,钢铁制造业不但产量居于世界前列,质量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像汽车底盘用的高强度钢,许多国家就必须从日本进口。日本经济产业结构种类齐全,这也是日本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实力的重要条件。
日美同盟关系支持日本国防经济潜力的转化
在所有对外关系中,日美同盟关系对日本是最重要的。美国是世界头等经济军事强国,美国视日本为维护亚太战略利益的重要棋子,日美关系在竞争和合作的矛盾中得到进一步巩固。日本近几年在走向军事大国道路上采取的措施是与美国的支持分不开的。
日本经济国防潜力向实力的转化如果得到美国的支持将容易得多。如果有了美国的支持,日本主要战略资源可望保存,主要战略物资原材料能基本保障进口。日本在美国有规模巨大的投资,在美国建立和收购了很多工厂。战时这些工厂将是日本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其军火会由美国源源不断地流入战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大量的外债,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即使在本土经济受到打击后仍能维持一定的生产能力,战时的物质基础生产不会停止。
❸ 买的银珠子去哪换
金银店里。
银珠子手链主要看银的价格:现在市场上银的价格头概足大到十元每克,对于手工艺比较好的手链可能会在加工费方面高一点,一般每克多十元左右,一般人对这个价格还足能够承受的。
银手链的价格主要受到克数和工艺的影响。挑选银珠子手链需要注;意服装搭配是品而易见的,因为一旦搭配不当,衣服和手链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失色,达不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纯银珠子手链的价格有高有低,品质不一。
为了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品质对得起价格的纯银珠子手链在挑选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点:银珠子手链不同于其它材质的手链,没有矫作张扬的光芒,或许看起米还不太起眼,但搭配在手腕上后,立刻就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显得整个人清新脱俗和神秘典雅起米,仿佛是手院间动人的诗歌。
银饰的价格也比较实惠亲民,这也是大家喜欢购买的原因之一。
在挑选银珠子手链的时候,一个方法是紧跟潮流,选择当前的流行款式;另一个方法是找对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的肤色、性格和职业等方面米进行挑选搭配,务必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因为亚洲人是_皮肤,而佩戴白色的饰品能使肤色显得更白,银珠子手链的单色调_色不仅村托肤色,更能品示品位。
而从性格角度讲,因为不同性格的人从他。
❹ 日本佛珠(念珠)规格尺寸,历史等等。
类别:念珠 宗教:佛教 净重:0.1
品牌:黄氏珠宝
尺寸:8mm
《陀罗尼集经》卷二 金、银、赤铜、水精、木槵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 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 香木、 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今但以《般若经》中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为例,加以说明。
金:在佛经中被称为“苏伐罗”。“五金”当中,金黄、银白、铜赤、铅青、铁黑各有所表,故又被称为黄金,列为五金之长。在《翻译名义集》中,解释说:
金有四义: 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净、我、净四德耳。
因其具有久埋不变、百炼不轻的特性,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珍爱,以黄金制成的佛珠更加显示出主人尊贵的气质。银:在佛经中被称为“阿路巴”,是贵重金属之一,《说文解字》中说: “银,白金也。”古人以白金为银,是从其颜色上而言的,与现代所说的“白金”(铂,符号Pt)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金属,银色净白而闪闪有光,但却很容易氧化而形成一层“黑垢”,必须要经常洗抹。才能保持光亮如新,以白银来制做佛珠,如经久不用,便会黯然失色,给人有一种“时时常捻掐,勿使生垢埃”的推动作用。
琉璃:在佛经中,常作“吠琉璃”,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说:
所言琉璃者,梵语宝名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 。
如此看来,琉璃指的是一种青色带光的宝石,其最大的特性。是具有“同化”作用,即任何物品,接近了琉璃,就会被琉璃的颜色所同化。故而采用琉璃制造的佛珠,亦代表了诸佛“同化”之德,更加被广大佛教徒视若珍宝。
砗磲:在佛经中被称作“牟婆洛揭拉婆”,根据《增广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是海中大蛤壳内白晰如玉的物质,因其壳上有深大的沟汶,犹如车轮之渠,故称为砗磲,只不过后世以来,将白色的珊瑚和白色贝壳制品,均通称为砗磲了。在“七宝”当中,砗磲是白色的代表,用砗磲制做的佛珠代表了心地的无染,同时还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被外境所转,岂不美哉。
玛瑙:在佛经被称为“摩罗伽隶”,是次玉石的一类,由结晶石英、玉髓及蛋白石的混合物构成。因玉髓有红、黄、白、灰等各种颜色,故玛瑙亦呈现出种种美丽的色彩和纹理。周履靖所着的《格古要论》说:“玛瑙以红多者为上,其中有人物、鸟兽形状者最贵。有锦花者,谓之红玛瑙;有漆黑中一线白者,谓之合子玛瑙;有红白相间者,谓之截子玛瑙;有红白杂色如丝相间者,谓之酱斑玛瑙。”由此可知,玛瑙的种类繁多,颜色各异,用它来制造佛珠,一定是非常华美了。
琥珀:在佛经中被称为“阿湿摩揭婆”,而在中国古书中常作“虎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琥珀条”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谓之虎魄”。其实,这种解释是极端错误的。琥珀原是一种树脂,经过几千万年的埋藏,加之地壳运动石化而成。磨擦会产生静电,可吸附纸片等小物体,入火则燃,嗅之有香气。琥珀的种类相当繁多,现代的珠宝鉴评家,往往将透明而呈金黄色的琥珀称为金珀;橘黄而不透明的称为蜡珀;呈朱红色的称为血珀;黑色而不透光的称为翁珀;内里夹含有木屑、花草的称为花珀;用肉眼垂直平视呈现黑色,在光线照射下则呈现红亮光点的称为玺珀。琥珀象征着尊贵、吉祥。且可预防惊吓,历来被达官贵人、富豪之辈视为珍物。用琥珀制成的佛珠,实为佛弟子用以供佛、念佛的最佳圣物。
珊瑚:在佛经中被称作“钵摆娑福罗”,属于一种有机质宝石。其实珊瑚是海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结合营生所分泌出的石灰质。日久成为一种共同的躯体。因其形状像树枝,古人误以为是植物,故又称为珊瑚树。在《翻译名义集》中曾提到珊瑚及其产地:
珊瑚,梵语钵摆娑福罗,外国传曰,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州,州底磐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 。
珊瑚的颜色主要有红、白、黑三种,因为它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形成,许多宝石鉴评家都认为它的价值很高。以珊瑚制造的佛珠具有驱邪、避祸、逢凶化吉的功能,一向深受人们喜爱。
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一)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榖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
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因多用念佛之数珠,故又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
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
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而以菩提树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
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着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二)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属于贵重一类。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宝石名贵,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之人是无法得到的。如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中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罗汉珠”一串,带到香港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一段记载。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有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方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缅甸翡翠为优质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优质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那种象征吉祥,可以避邪、镶灾和带来幸运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三)果实(核)类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例举出不少的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蟠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缅茄、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槵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多为人们所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如图所示的一串佛珠,采用陈年的桃核,一改往常的圆形,而以四大菩萨各居一角,构成方形,中间再加以透雕梅、兰、竹、松的技法,更加使人爱不释手。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用来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所雕刻的罗汉造型生动,须发皆具,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深红发亮,是不可多得的随身法宝。
木槵子,亦称作无患子,木槵子、木 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经》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爱用木槵子来制造的佛珠,意喻秉承着佛陀的教诲,未有忘失。
椰,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近来习尚,丈夫多臂缠金镯,手弄椰珠,余颇以为嫌。”赵棻在《滤月轩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记载:“干隆年间,户部侍朗赵秉冲,精选一串椰子数珠,珍比千狐之腋。”由此可知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四)竹木类
竹和木都可以用来制造佛珠,竹是一种多年生长的禾本木质常绿植物。柔体而虚中,不易被风雨所摧折,经历寒暑。蒙受霜雪,枝叶仍然苍翠不变,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类。篁竹,质坚皮白;邛竹,高节实中;箭竹,坚劲中矢。这些都是用来制造佛珠的好材料。
至于木的种类,可以说是不可胜数。用来制造佛珠的一般材质,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为松柏后凋,比喻坚贞、寿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为嘉木,凤凰可栖,梓是良材,琴瑟所制。大都富有一定的含义。但是,比较名贵的木制佛珠,则多选用檀香、沉香、伽南、乌木等珍贵质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烧,亦可入药,如《一切经音义》中注释说:
旃檀,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安身之药,故名与乐也 。
时至今日,用来制造佛珠的檀木,以黄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坚实,纹理细密,色泽紫红,加之有馥郁的香气,被列为佛教五香(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之一,更加被人所钟爱。图中展示的这串紫檀佛珠系日本净土真宗僧侣所持用,一串用来持念,一串用来记取念诵数目,二者合一,再配以红珊瑚的隔珠水晶的佛头,更加显得古朴而高雅。
(五)其它种类
这一项的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除了上述的珍宝类、菩提类、宝玉石类、果实(核)类、竹木类之外,皆应属于此项。那些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于律制所限,一向被汉传佛教所排斥,却深受藏传佛教的喜爱,在藏传佛教甚至还有采用人头骨来制造佛珠的。佩带或持用这些佛珠,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来。同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采用陶瓷、紫砂、雕漆等不同质料来制做物佛珠,这些形态各异的佛珠也同样会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❺ 八国联军在中国洗劫了多少金银和财宝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大约有160余万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被世界各地的200余家博物馆收藏,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日本仅在侵华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就达360余万件。流失海外的3万片珍贵的甲骨文片,日本就有约1.3万片。据记载,战后日本归还部分战争时期掠夺的中国文物多达近16万车给中国,其中,珍贵文物就有2000余件。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大肆掠夺,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入英、法、美等国,成为各国博物馆引以自豪的经典收藏。
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国珍贵文物的数量,实在无法统计,估计应该在1600万件以上,大约有30万件以上的皇宫国宝流失宫外。
他们掠夺的文物,主要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掠夺北京以及盗窃龙门石窟、敦煌藏经洞等地珍贵藏品,包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离骚经》和着名的洛阳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浮雕等等。”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着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干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干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干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干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干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着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隆十年至干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时间,吸收西洋建筑的巴鲁克形式,于长春园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就是弘历皇帝命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的。西式宫殿建筑于中国园林中是一个创举。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有喷水池,沿东西坡道可登上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间为蓄水池,可盛水180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又遭浩劫,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劫掠,强盗们掠夺了园内的大批艺术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难逃厄运,石雕被砸毁,铜兽头和商周着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书画,清朝皇帝的御玺,以及玉如意、时钟、金塔、玉磬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亦流落海外。《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也都未能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