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横滨的新年怎么过
Ⅰ 日本是怎样过新年的
和民族是个善变的民族,明治维新前日本多以过中国人的春节,明治维新后东西方的文化对日本影响逐渐消减。也是在这以后日本开始将阴历计日改为阳历,在每年的阳历一月前后是日本人的法定新年休息日。
日本新年挂门松、喝屠苏、逛神宫。
挂门松就是像基督教徒过圣诞节一般,商店门面上都会摆着圣诞树,让人误以为是西方基督教纪念耶稣,但不同的是他们用竹子架起来内裹松枝,用梅和草绳捆在一起,中间放上一个橘子,与吉祥同义。
喝屠苏酒有防病祛灾的功效,也是日本接待客人以表敬意。
新年参拜神功是热闹非凡,神宫内新年几日灯火通明,来的人也是拥挤。日币如雨的飞进财箱,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讨个好彩头,为来年生活能风调雨顺。
还会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天“除夕夜”吃一顿空心面,以祝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在了解交流的同情一定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
Ⅱ 日本过年有什么习俗
日本人从前一年的岁末就开始准备迎接“年神”,这些准备活动逐渐演变成各种仪式和习俗,流传至今:
1、大扫除
在迎接“年神”之前,首先要对神龛、佛檀以及家中的房间进行清扫。各个角落都要清扫,除去一年中积下的尘埃,干干净净地迎接“年神”,以祈求“年神”赐予更多的保佑。大扫除通常在新年前两周开始,因此每年的12月13日也被称作“开始正月准备的一天”。
2、门松
为了将“年神”迎进家门,而不至于“迷路”,人们通常会在家门口摆放、悬挂各种饰物作为标识,门松便是主要标识之一。松树在日本也被视为吉祥的树,传说松树是神灵寄宿的树,因此日本人喜欢在院子里种植松树。
于是松树也被作为新年饰物摆放在家门口,通常分“雄松”和“雌松”,门口各摆放一颗(枝)。现在,人们为了好看也会在松树边上加上竹子或者梅花等。门松摆放期间,也是迎接“年神”的期间。
3、注连绳
注连绳是一种用于祭祀的草绳,是迎接“年神”的另一种标识,通常和注连饰一起悬挂在门上,两者均是为了标明迎接神灵的神圣场所。注连绳被当作连接神界和人间的“结界”,可以防止“不净”的东西进入。注连饰有很多种形式,往往被做成好看的花饰。正月结束后,人们会把注连绳、注连饰以及门松等新年饰物一起拿到神社烧掉。
4、镜饼
镜饼是新年作为祭拜“年神”供品的一种饼,因形状像古时候的铜镜,故名镜饼。通常为大小两块饼堆叠而成,两块饼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意为圆圆满满。也有镜饼代表灵魂的说法,是“年神”被请进家门后居住的地方。此外,镜饼比较硬,古时候的传说称正月吃硬的饼,牙齿会更坚固。
5、跨年荞麦面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吃荞麦面是日本人的跨年习俗之一,又细又长的荞麦面代表着健康长寿。据说这一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那时候的商贩们年底非常忙,大家经常会吃比较好做的荞麦面,后来成为跨年必吃的一种食物。吃跨年荞麦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放葱,因为葱的日语发音与“犒劳”、“祈福”等词语同音。
6、初诣
正月期间前往神社祈福是日本人重要的过年习俗。所谓初诣,即新年第一次拜诣祈福。原则上来讲,整个正月期间都可以前往神社进行初诣,但大多数人通常在新年的前3天前往。一些人气比较高的神社则从12月31日晚上就开始出现大量的人排队初诣。寺院则会在零点跨年的时候敲108下钟,即“除夜之钟”,以祈福消灾。
(2)日本横滨的新年怎么过扩展阅读
位于东京涩谷区的明治神宫人头攒动,来自日本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这里祈福,日本称为“初诣”。
日本人每到新年,都要去神社或寺庙去参拜,以表示一年的感谢之情以及祈求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
明治神宫创建于1920年(大正9年),供奉着明治天皇(1912年去世)和昭宪皇太后(1914年去世),占地约73公顷,种植了247种17万棵树(1970年统计),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据统计,2017年的“初诣”人数排行榜中,明治神宫约为317万人,为日本全国第一位。
Ⅲ 日本春节祭文化介绍
日本春节祭文化介绍
日本春节祭文化
春节祭这种以当地唐人街(中华街)或华人聚居小区为中心的文化节式“春节祭”,是每年春节日本国内最重中华味、最重春节的地方。这种文化节式的“春节祭”一般分为两种形式,概括为“横滨-神户”流和“名古屋”流两种。
“横滨-神户”流的春节祭以邻近大阪的兵库县神户市为例,神户市春节气氛最浓郁的地方就是南京町。接近中国农历年尾,南京町从标志性的牌坊开始,就会换上中国春节的传统装饰,比如横幅、标语、灯笼、福字、年画等等。绝大部分商铺都会适时摆卖一些应节商品,所以说现在的华侨比起老一辈华侨幸福多了,起码过年要买的东西比较齐全,而且比较集中,方便购买。神户南京町春节祭的最大特点是“春节祭”期间的活动建立在原来固定的商铺上进行,除了文化表演外,其他贩卖年货的活动都在原有的商铺内进行。
“名古屋”流的春节祭以名古屋的荣町为例,名古屋并没有像横滨、神户那样形成规模比较大、比较成熟的中华街经济圈,因此,荣町的春节祭比横滨、神户的看起来更像国内举办的啤酒节、美食节活动。荣町不像神户的南京町和横滨的中华街那样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中华街经济圈,它没有建成固定的中国式牌坊。因此,荣町在举办春节祭的时候只能用纸牌搭起简易的牌坊,由于今年的名古屋春节祭是第五届,所以纸牌牌坊上用中国传统的红底白字写着“第五回名古屋中国春节祭”等字样,牌坊的“门口”处还写着斗大的“春节”二字,十分醒目。
纸牌牌坊前面是一个小型的舞台,舞台上定时会有一些中国传统的小节目表演,舞台虽小却中国味浓郁。荣町的春节祭现场两边筑起了临时的.摊档,卖吃的、卖玩的、卖春节饰品的……就跟我们国内的什么“东北节”、“新疆节”、“啤酒节”之类差不多。不仅吸引了附近地区的华人光顾,还吸引了一些好奇的日本人近来猎奇,不用走出国门就能体验中华的春节文化。
无论是“横滨-神户”流和“名古屋”流的春节祭,传统的中国文艺演出都是不可或缺的项目。在春节祭现场,醒狮、京剧、粤剧、杂技、民族乐器(如二胡)演奏甚至四川的国技“变脸”都会定时表演,是主办方送给当地在日华人的免费春节文化大餐(日本人也顺道沾了光)。在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不少围观的华侨会大声喝彩,眉飞色舞;在欣赏二胡演奏的时候,不少人会被二胡独有的悲凉音色勾起思乡之情禁不住落泪。
春节祭是在日本先富起来的华侨牵头为在日同胞异国过年办起来的,体现着中国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先富”不忘“后富”的人情,令在日华人的春节过得比以前更春节。春节祭的举办是对家庭庆祝和好友聚会庆祝的有益补充,为在日华人过年提供了好去处,也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家庭庆祝、好友聚会和春节祭并存,这就是在日华人过春节的三部曲。
;Ⅳ 日本都有什么节日!日本人是不是也有春节呀
★日本节日:
§1、日本民间节日
元旦(1月1日):这一天祝贺新年的到来。从元旦到1月3日这三天叫做“正月”,是全然不干活的。新年里,大家去参拜神社或到朋友家去拜年、喝酒,吃新年里独特的美味佳肴。孩子们玩日本式纸牌、放风筝、拍羽毛毽子。新年里,还在门上拉上稻草绳、插上松枝,意思是“插上树木迎接神灵降临”。装饰松枝的时间是1日至7日,这一期间也叫“松之内”。
女孩节(3月3日):祝愿女孩子将来幸福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模仿昔日宫廷的风俗,把漂亮的木偶和桃花摆在一起,喝糯米酿成的甜酒。
端午节(5月5日,也叫男孩节):祝愿男孩子健壮成长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装饰起武士木偶,还在屋檐上插菖莆、竖起鲤鱼旗、吃柏饼。
七夕(7月7日):这一天庆祝在银河两岸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一年一度的相会。人们在庭院前供上玉米和茄子,把写有歌词的五彩诗笺装饰在细竹上,祈祷女孩子的手艺象织女一样灵巧。
盂兰盆会(8月15日左右): 这一天在城里工作的人都要回到家乡,在祖先灵前供上许多食品,祈祷祖先亡灵冥福。在小镇和农村生活的人还要穿着夏季的单和服跳盂兰盆舞。
赏月(阴历8月15日和9月13日夜晚):月圆之时,用麦芒装饰门窗,以酒和团子供奉月神,祈祷度过顺利、美好的秋天。
彼岸(春分、秋分前后7天时间): 这期间祭祀先祖亡灵,举行佛事,前往扫墓。
七、五、三节(11月15日): 每逢11月15日,3岁和5岁的男孩、 3岁和7岁的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去参拜神社,以此保佑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日本人认为奇数是吉利的数字,故从中选了这三个年龄。
§2、日本法定节日--日本有12天法定的国民节日,在这些日子里学校、机关、企业都放假。
元旦(1月1日):庆祝新年伊始。
成人节(1月15日): 各地在这一天把成为成年人的青年集中起来,举行庆祝活动,勉励他们要依靠自己勇往直前。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 追思建国之日,纪念公元前660年第一代天皇即位的日子。
春分(日历上的春分日):歌颂自然,爱护生物。
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天皇、皇后在皇宫接受国民进宫朝贺。
宪法纪念日(5月3日):纪念日本国宪法的实施(1947年5月3日施行)。
儿童节(5月5日):尊重孩子人格,谋求孩子幸福,同时也感谢母亲。
敬老节(9月15日):各地把老年人召集在一起,举行演艺会,馈赠纪念品,向他们祝贺长寿。
秋会(日历上的秋分日):敬祖先、思亡灵。
体育节(10月10日):热爱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身体,这是为纪念1964年10月10日举行的东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而设立的。
文化节(11月3日):1945年以前,这一天作为明治天皇的生日举行庆贺活动。战后,它的主题被定为“爱自由,爱平等,促进文化发展。”
感谢勤劳节(11月23日):提倡勤劳,庆贺生产发展,国民之间相互感谢。
§3、乡土传统活动
秋田县横手地区的“做雪屋”(新年期间):做一个纵横2米左右的雪屋,中间设一祭坛祭拜水神。入夜,几个孩子聚集在雪屋里,喝甜酒、吃甜饼。
札幌的雪祭(2月第一个星期五至星期天):在举行雪祭的日子里,以动物、神话及传说等为题材,排列着大小各种雪像。通常是在札幌的大街公园里举行。
博多的“顿达节”(5月3日至15日):所谓“顿达”,是荷兰语Zondag之讹,休假的意思。人们化装成神话里的神仙骑着马或者让穿着盛装的孩子站在彩车上,成群结队、热闹非凡地通过街市,此外还举行形形色色的文艺演出。
★日本人是否过春节:
日本人不过春节,他们所说的お正月,是咱的元旦。大晦日,相当于咱的除夕,他们不吃饺子,吃咱叫年糕。看红白歌合戦,就是当年当红的歌星,分男女比唱歌,然后比出个胜败来。这就是我理解的。1月1日他们一般去神社参拜,祈福。日本人有比较多的活动。
古代的日本和中国一样,按农历的春节过年。但100多年前的日本明汉维新,废除了从中国传过去的历法习俗,仿效西方,过起了圣诞节和新年。所以如今日本的日历中,中国春节那一天只有“旧元旦”字样。除了横滨中华街的华侨还按中国的农历过年过节外,其他的日本人对传统的农历节假日概念非常模糊。冲绳地区现在仍然保留过农历年的习惯. 清朝时期,这个地区和中国的文化习俗相近.
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年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着新年的来到。
日本人称元旦为“正日”。1至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
Ⅳ 日本过春节吗
日本不过春节。
日本新年指的是公历1月1日至1月3日,相当于其他东亚地区的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也使用夏历修改而来的阴阳历计年,但1873年日本改采格里历之后,大多数地方不庆祝旧正月(除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诸岛等地外)。普通的企业在新年期间一般都休息。
日本新年习俗
1、发年贺状
日本新年期间有发年贺状的习俗。年贺状也就是我国的贺卡,每年新年时,日本家庭就会为远在外地的亲友寄一封年贺状,上方会有主人亲笔书写的祝福,带有满满的诚意。
2、发压岁钱
日本新年期间,家里的父母会给孩子发零花钱,也就是我国的压岁钱,而且当天孩子就会前往商铺,用压岁钱购买心仪的玩具或者书籍,并且日本人在新年期间会吃荞麦面条、观看电视节目,直到零点来临。
3、吃惠方卷
日本人在新年要吃惠方卷。粗大的寿司卷是日本人为迎接春天而吃的特殊食物,叫做“惠方卷”,而“惠方”是福神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吉利的方向。日本人有吃惠方卷迎接春天的习俗。
Ⅵ 日本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日本新年指的是元月一日,也就是我们的元旦。给亲朋好友、业务伙伴、领导老师等寄贺年卡是日本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羽子板是日本新年传统装饰,象征赶走厄运。
日本新年健康粥;七草粥、红豆粥。(日本的习俗是正月初七吃七草粥。顾名思义七草粥就是用七种不同的植物熬制成的粥。这七种植物分别是水芹、荠菜、母子草、繁缕、宝盖草、蔓菁、白萝卜,在日本有“春之七草”的美誉。 七草粥有象征消灾、长寿、富贵的意味,是一种正月祈愿的节日)
日本人在正月养成了吃两种“粥”来整肠健胃的习俗。日本新年通常会准备用于祭祀神明的年糕—镜饼。现一般为大小两个圆盘状的饼相叠而成,上方往往会放一颗橙子。这一称谓据说是由于其形状与古代铜镜相似,而铜镜有驱邪避灾之含义。
一般在12月28日开始供奉(8是吉祥数字,9与“苦”同音认为不吉),1月11日进行开镜饼,并佐以汁粉食用。 1月13日上午10点,身延山久远寺将举行“年头会”。年头会是日本的新年习俗之一。该习俗源自六老僧和波木井实长在新年伊始时拜访日莲圣人的故事。六老僧是日莲宗创教者日莲圣人的六位上首弟子,也是日莲宗的重要护持者与弘扬者。
派发福袋,比如1万日元的福袋内会有超过1万日元的东西,到底有什么要买了的幸运儿亲自打开才知道啊,因为每袋里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哦
还有好多,微博上都有……
在这里感谢那些微博上的好心人分享!
Ⅶ 日本人是怎样过新年的呢日本人为什么放弃过春节了
日本人之所以放弃过春节是因为它们废除了春节制度,开始沿用国际历法,把1月1日当作是新年。其实这是日本为了脱亚入欧做出的改变。
日本人在新年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大扫除,就跟中国新年除夕是一样的,把家里全部打扫干净,然后还要布置好“松门”,也就是在家里的门口摇摆上小松树、竹子以及梅花,当然现在可以简单一点用图片来代替,在门口贴上有竹子、梅花和松树的画就可以了,这样做是为了祈求吉祥如意。
祈福完了以后还要在寺庙里面写祈福的木片和护身符,然后把去年求的护身符烧掉,挂上新的护身符。这样做就是为了把去年的所有霉运都去除,再迎接新一年的好运。还可以多写一些明信片或者祈福的卡片送给自己的朋友和邻居,在日本这是送祝福的意思。
Ⅷ 日本人是怎么过新年过几天几号开始过新年
日本新年三件事:挂门松、喝屠苏、逛神宫 又到了中国春节的时候了,横滨、神户、长崎等地方的唐人街(日本称之为中华街)舞狮子、挂灯笼热闹非凡。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和中国一样实行阴历,维新后彻底改用阳历,春节只能在唐人街能见到了。 当然日本也过新年。日本的基督徒人数并不多,但每到圣诞节,像点样的商店街都会建圣诞树,在树上挂满了彩灯,让人错以为这里是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但圣诞节还没有过完,家家户户的门口已经摆上了门松,就是住公寓的人,也在门上挂一个像圣诞节挂在门前的松枝与金铃一样,挂着一棵微型门松。 中国古代文人中爱松竹梅的很多。日本的所谓门松是把中国文人的高雅集中到了一起,用竹撑出一个支架,内裹松枝,最后再用扎成梅花结的草绳将竹、松捆在一起。用这种方法把岁寒三友的用意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日本人更在意的是在松枝上挂上橘子,橘在中国南方口音中与“吉”相近,取其吉利之意,日本也“进口”了这个概念。特别是那些挂在门上的微型门松,橘子占了很大一块地方,松竹梅则不那么显眼了,更像是圣诞节门上挂着的金铃。 门松中的橘子所代表的吉利,甚至超越了岁寒三友的意味,新年前后几天中,将其挂在车头上的人特别多。日本人也对门松简化了许多,一些人用稻穗编一个圈,将一个橘子绑在中央,就算是有了一棵挂在车头的门松了。到了新年,大街上尽是这样的汽车,而发自内心的祈求吉利的愿望,没有商店街上圣诞树的铜臭味,让人看了喜洋洋的。 现在中国在过年时还保持喝屠苏酒的家庭,恐怕已经很少了。日本过去在春节前将屠苏泡在酒里,封好瓶子以后,沉入井下,到春节时分才从井下取出饮用,如今在日本找井很困难不说,就是去买屠苏,也已经非常困难了。好在商店里有现成的屠苏酒,基本上所有家庭都是买来喝的。 请贵客来家里作客,喝屠苏酒是要“三三九盏”的。家中置一个大漆盘,上有漆壶,壶边上是三个落在一起的酒盘。上面的小,下面的大,最大的也只有儿童的手那么大。与其说是往酒盘上倒酒,不如说是点酒,只有一小口。客人先拿最上面的小盘喝三次酒,接着是中盘,最后为大盘,三三九盏要全过的话,估计能喝不到一两的屠苏,就是没有酒量的人,也不会醉的,到是先用隆重仪式,喝下九盏屠苏,主客之间的感情一下子充实了起来,话也谈得特别投机。 古书载屠苏可防病去灾,入酒后清香润口。日本的年饭特别讲究顺口,比如用大豆,谐音为“做事认真”,盒菜内有一种小鱼,味道一般,但能谐音“农田丰收”,用栗子或者是金黄的红薯做成“金堆”,黄澄澄的当然看上去有发财之意。但到了正式用餐的时候,并不上屠苏酒,而是来真格的啤酒或者是清酒。 新年参拜神宫则更是热闹非凡。早在年前,很多神宫的大殿前就已经准备好了一个供参拜的人施舍的敞口财箱。大殿有多宽,这个财箱就能有多长。大年三十就有无数香客来参拜,硬币纸币如雨般地飞入财箱。到了午夜钟声响过之后,正式的参拜才开始,神宫内灯火通明,那些挤不到前列的人,远远地从后面向财箱贡献净财时,往往会落在前面香客的头上,不过这无关紧要,人少的时候,神宫的人会代为投进去的。 “五日元”在日语里谐音“有缘份”。就是有钱人,平日去参拜大都只贡献“五日元”,到了新年参拜的时候,则会大加施舍。成百万日元的现金、中了彩的马票都会飞进财箱中。此时纸币也大大地超过了硬币的数量。 新年一来,人们都想讨个大吉大利。挂门松、喝屠苏酒、参拜神宫,这些是日本人讨吉利的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Ⅸ 日本过新年的方式
日本过新年是在1月1日,他们会从前面就开始放假,然后准备新年:
1、提前购买或者准备【御节料理】,日本1月1日~1月3日是不能开火做饭的,都是食用御节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