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么装
Ⅰ 日本的装为何叫“和服”,“十二单衣”的来源是什么
十二单衣
じゅうにひとえ
十二单衣是日本平安时代命妇以上的高位女官穿着的朝服。不过由于平安时代的女性少有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机会,所以后宫的女性们平日里便穿着袿或小袿,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则披上裳和唐衣。
十二单衣是由唐衣、裳、上衣、打衣、袿(五衣)和单衣组成的(当然,在单衣里面还要穿着小袖)。平安末期则再加上比礼、裙带、结发、宝冠等,算是保留奈良时代的遗俗。唐衣是披在最外面的短褂,自皇后开始,至三位以上的典侍皆可穿用。在颜色方面,赤、紫、青是禁色,只有三位以上、得到敕许的人才能穿着。此外,唐衣的色目繁多,有红梅、樱、柳、林道、麦尘等等。这些美丽的颜色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与刺绣于其上的龟甲、凤凰、团菊、牡丹等纹样一起构成华丽的视觉效果。
裳是平安朝时期成人女性正装时围在后腰的长裙(类似男性的裾),考其源起,当是日本于奈良时代学习中国文化的结果。裳以鲜艳的布料制成,可分为大腰、小腰和延腰三个部分。后背自腰间向下皆为“大腰”,以八幅长布制成褶裙延展到身后、拖曳在地板之上的部分称为“延腰”,以布带系于腰间的部分叫做“小腰”。裳的质地多为绫或纱,颜色有紫緂、白、秋青等,纹样则为州滨、波浪、花鸟、小松原等等。
上衣的日文写作“表衣(うえのきぬ)”,采垂领广袖的设计,是唐衣之下的第一层袿服,也是袿姿的外袍,因此式样是非常华丽的。刺绣方面,使用浮纹覆盖地纹的二重织法,颜色多为赤红或萌黄,图案则有立涌、蔓草等等。此外,后裾也以绵为衬里,是一种非常富丽的服装。
穿着于上衣里面的打衣最早的作用是御寒,原先的名称是“板衣”(这是因为衣上的光泽是以木砧捶打而显出的缘故)。由于打衣的颜色多为赤红,故又有“红衣”之称。它的纹样多为菱或瓜形,上面还饰有家纹。
在打衣和单衣之间,还要穿着一层五衣。这是一种以五层不同颜色的薄衫层迭组成的衣物。其名称便是由“五种不同的色彩”这一含义引申而来的(不过,五衣最早也曾为同色五衫)。到了平安时代中、后期,为了方便起见,将五衣做了简化,取消了五衫的定制;改为于同一件衣衫的领口和后裾处迭缝五层布料,以起到原先的层色效果。
单衣是十二单上装中的内衣。其形制虽与五衣及上衣相同,但衣袖和长度却略有增加。质地多为绫、绢,颜色为红或青,纹样有花菱等等。
与上装搭配穿用的裤裙为袴,又称表袴或长袴。袴色多为赤红,未婚少女选用浓色,已婚妇女则用薄红。质地最早为平绢,后来便渐渐改为丝绸。到了近世,袴又分成带有褶皱的长袴和无褶的表袴。
最后,还要介绍一下女房装束的饰物:衵扇。它由杉木或桧木制成,其上覆有薄纸,施以彩绘,又用金银为箔,是一种非常华美的扇子。
与所有礼仪性的服饰一样,十二单衣具有的更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十二”不是指有十二层,而是说很多层,非常豪华,豪华到极点的意思。
”十二单衣”首先是由唐服演变而成,将前后裾的长度进行调整后,便有了浓浓的和风。
所谓”十二单”的”单”,就是贴身衬衣的意思。重叠八张”褂”的话就是”八ツ单”,要是十张就是”十单”,十二张就是”十二单”。
实际在单上面”五衣”、”打衣”、”表着”、”唐衣”一件一件地穿上,到最后也仅仅是八层,把裳(类似裙裤、裙子)算入数之内也只是九层,不是十二层。
另外十二单是俗名,正式名称为五衣唐衣裳装束或女房装束,这个名称首见于《源平盛衰记》中描述建礼门院着十二单衣投海一段,而后才有十二单衣之称呼。现在的日本,除了旅游景点或戏剧的表演外,基本上十二单衣已很少出现了。日本皇室与贵族也只有在重要仪式时才会穿戴十二单衣。十二单衣虽然有部分受到中国唐代服饰的延伸影响,但不管怎样,它其实具备自己的系统。是平安时代日本和风的表现。
……
平安时代的装束极具有古典以及艺术的价值,即时到了今日,皇室的重要活动中仍然穿着平安装束,而其影响也不仅止于皇室,以至于民俗祭典,以及神道等等。
Ⅱ 二战时期日本人穿什么服装招核男儿爱正装,女学生偏爱JK
在二战爆发前后,日本已经正式进入到了总体战体制下,在这个体制中,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将是是作为战争中的一部分服务到战争中去,甚至在总体战的要求下,日本男女老少的穿着也被要求的进行规范。在战争爆发的前昭和年代,日本男女的穿着也逐渐从战前的百花齐放,逐渐变得形式化和模板化.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日本男女老少的穿搭都带有浓浓的“招核”味。
战争前流行西装。
日本进入昭和年间之后,经过明治和大正的改革,实际上已经在全面西化的路上越走越远,除了在一些必要的场合和节日之外,日本的男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都不太会穿和服。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欧美引进过来的西装,特别是30年代以后西装更是昭和男儿的标配,无论你是军人,还是贩夫走卒,都要有一件得体的西装。
本身西装就干净得体,显得正式和有仪式感,而这也符合当时日本人严谨,注重细节的特点,整体而言与日本人的气质也很搭。甚至西装文化在现在日本也愈演愈烈,注重职场神圣性的日本人在工作期间都是离不开西装。
战争爆发后,全民“国民服”。
不过在地进入到了40年代以后,因为二战的爆发,一方面是要对布料、纺织品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则是西装带有很明显的西方色彩(敌对势力)。因此当时的日本政府,根据国民政府的中山装结合日本的军装款式进行调整,创造出了“国民服”,板正、修身和很有精神的样式特点,也符合前昭和时代日本 社会 严肃较真的 社会 风格,以及东亚人特有的体型特点。
“国民服”共分为两种样式——甲款和乙款,总体而言这两种款式都是差不多,区别之处在于甲款是带有美式的西装领的,而乙款则是翻领款式(和立领的中山装有点类似)。一般来说,中老年多穿着甲款,青年人多穿着乙款(而且甲款可以当外套,乙款只能是当单衣)
不过虽然有“国民服”有点像中山装,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除了领口和袖子的差异之外,日本的“国民服”颜色是和九八式军装一样的浅绿色或者卡其色,而且“国民服”是要配帽子和的绶带的,并非单一的简单服饰。
总而言之,在二战爆发之后,全民国民装,已经成为日本当时男性的标志了。
战争中的男学生。
在战争中除了成年人之外,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的穿搭这是延续了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诘襟”(中文翻译为“学兰”),实际上襟制服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开始作为学生制服而采用之后,逐渐在日本全国普及。到了昭和年间,普通学生的制服依然延续着爷爷辈的这种款式,甚至这种服装还被的朝鲜和4v等地区引进,早期的国内的民主运动时候,学生们也是身穿类似的服装(国内衍生出白款)。
在二战开始后,随着前线兵员损失殆尽,日本的很多学生都要上战场,而在上战场之前,有一个男生将自己制服中的第二粒纽扣摘下来,留给自己心爱的女子,当作纪念……久而久之这粒纽扣,也成了很多上战场的学生兵们对于亲人和心爱女子的信物。
有意思的是在1940年以后,在举国“国民服”体制下,日本男生的“诘襟”颜色从浪费染料的黑色,变成了土黄色,也就是我们在宫崎骏《萤火虫之墓》中看到男主角穿的那一身土黄色的学生装。
在明治维新之后,洋装就逐渐变成了日本女性的成人衣装,洋装最初的普及却是日本的中层女性的,贵族女子还是循规蹈矩的身穿和服,不过在1929年的关东大地震之后, 动荡的日本 社会 让很多女子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劫掠的对象,特别是身穿和服的贵族女子……
因此也是这个偶然事件,也会催生了新式的西式服装在日本的普及。不过战争开始之后,随着战争对物资需求的增加,日本的女装中也出现了类似“国民服”之类的样式,大量的妇女进入工厂后,他们的穿着则偏向于男性的工装,板正,但却失去女性美感。
而位于农村的很多妇女则是的依旧是身穿旧式的日本和服(日本农村和服)位于田园里面种田,以棉麻为主的粗布,基本上毫无美感可言。
除此之外,日本的很多女性在战争中实际也是需要为战争宣传站台,而她们身穿的服装则是传统日本和服,且前面还是加上“爱国妇女会”“爱国挺身队”之类的绶带,可以说日本军部在总体战体制下,对于这些日本女性的控制得非常彻底。
除了成年女性的穿搭之外,日本女学生在战争年代的穿着也是一波三折,明治时代日本女性已经可以正常上学,在明治和大正年间,日本女学生们的制服是的“行灯袴”这种款式就是我们熟知的李连杰版《精武门》,陈真的女朋友山田光子在一出场的时候身穿的校服。
而到了昭和年代,日本西化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从大正年间开始流行的水手服(JK)在昭和初年,就被正式定性成正规校服样式。日本福冈女校在1922年正式普及水手服。不过早期的JK还是保守的长裙摆,并不像今天这样类似的百褶裙样式,30年代,小洋鞋配长款水手服则是日本女学生的标配。
不过进入1940年,在近卫文磨的“举国一致”的国民服改革中,日本女子的JK制服者发生了改变,在战时体系下,很多日本女生都要加入到劳动中,所以日本的女学生就出现了——出现了上半身水手服和下半身土装的殊异搭配,下身土装也被人称之为的工装裤,是以前日本东北部以及关东女子在下地干活的时候进行改编而来。
所以在战争时代,日本女子服装是经历了和服、洋装和国民服改进而来的。
战争年代,在日本军部所谓“总体战”体制的影响下,日本的男女性的穿搭服装逐渐变得呆板和严肃化,很多土布制成的服装也逐渐取代了洋装,这一方面是洋服主要衣料纤维制品被征用于军事用途上,造成洋服成衣进一步短缺,另一方面这也是日本在战争年代,去西方化的体现。
总而言之,日本在二战时候的服饰穿搭,确实是“土出了天际”……
Ⅲ 日本武士的着装有什么分类
日本武士服装主要分为戎装武士和便装武士。
戎装武士所穿的铠甲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演变,每个历史时期都因实用性、抗敌性、美观性、御寒性、防御性而随之改变。甲胄作为武士们防御性的武器,可以说是冷兵器中举足轻重的武器,不仅可以保护武士的肉体,同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做工精良、技术精湛、,举世闻名,也对西方现代服饰有所影响。
永正年间,主要的便服是肩衣;江户时代,武士服的制度也更加完善,例如少年穿水干,长绢和细长,医生和司茶者主要穿着十德,六品以下的穿着素纹,而五品则穿着大纹,四品穿着的是狩衣,四品以上则穿着名贵的直垂。
随着服装分类的丰富,武士在打猎和骑马的时候所穿的振裂,是衣服背部下面开衩的打裂羽织。武士们在雨天穿的服装是长合羽。便装武士在日本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特征,但无论如何变化,其结构一直都是宽松肥大,舒展自如,简洁流畅的形态同时也提升了强大的气场
Ⅳ 为什么日本男生的校服是中山装呢中山装不是中国的吗为什么中国人不装,日本人反而装了
日本校服又叫诘襟和中山装还是有区别的,日本的最多2个口袋,领子与领子之间挨的非常近几乎看不到喉结
。
中国的中山装。。
有关中山装的创作灵感,最常听到的说法是来自南洋华侨的企领服。它指出孙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筹建兴中会分会,委托河内一来自广东的裁缝黄隆生生产第一套中山装。孙中山采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代替西装的硬领,又将企领服的三袋改为四个,可放笔记、纸笔及工具等东西以方便学习或工作。不过现代日本有些学校也穿中山装了。。哎为什么中国有什么日本就有什么日本就什么?中国就有什么?不过这次是冤枉日本了,日本的学生装已经有了一百多年接近200年历史了。还有英国仪仗队军服和中山装也很像不过英国仪仗队军服是用的按扣,其实日本学生装就是改自英国仪仗队军服
Ⅳ 日本的和服种类有哪些
浴衣、小纹和服、色无地、付下和服、访问和服、振袖和服、留袖和服、海老茶袴、花嫁和服、丧服、男式和服。
1、浴衣
一种夏季穿着的和服便服,特点是布料轻薄、色彩缤纷多样。它的外形、剪裁和正装和服基本一致。年轻人夏天参加祭典活动的时候穿。
2、小纹和服
日常正装和服之一,“衣服上布满小型花纹图案”是这种和服的名称来源。搭配小纹的是正装腰带“袋带”和“名古屋带”,另外由于小纹属于接近便服类的和服,也可以选择带幅较窄的“小袋带”。
3、色无地
比小纹稍微格调要高一些的日常系正装,“无地”的意思就是没有图案,于是和字面意思一样,“色无地”就是指在和服中,整件衣服仅有除了黑色以外单一色彩而没有图案的一类和服(黑色是丧服)。虽然没有图案,不过允许有织出来的暗纹。
4、付下和服
格调介于小纹和访问之间,也就是介乎于日常着和礼服之间,不论未婚已婚都可以穿。适用的场合与访问着类似,但较不适合正式仪式。
5、访问和服
完全归入礼服类的和服,特征是有真正的“绘羽”图案-花纹图样横跨整个衣踞甚至整件衣服都呈现出连续的图案。
年轻的女孩穿访问着的时候,可以选择颜色明艳,华丽花俏的绘羽花纹布满整件和服的访问着,而年长的女性穿着时,则选择只在左前衣踞和右侧肩袖处有利落清爽图案的访问着。
6、振袖和服
以袖子的长度作为分类。“振袖”这个词直译就是指袖丈很长,能翩翩摇曳的袖子。现在,振袖一般仅限女孩儿和未婚女子穿着,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男孩过七五三的庆祝礼服也是做成振袖的式样。
7、留袖和服
广义留袖和服是指袖丈在50cm左右的和服,而狭义,特指只在腰带下方有花纹分布的两种和服,也就是黑留袖(以黑色为底色)和色留袖(以除了黑色以外其他颜色为底色)。
留袖是已婚女性最高级别的礼服,可相当于西方的晚礼服。其中黑留袖级别又比色留袖要高。
8、海老茶袴
海老茶袴也多作为女子毕业着作为毕业典礼的礼服。鞋子可以是正装草履,也可以是靴子,配靴子是大正时期留下的穿法。
9、花嫁和服
婚礼时穿的衣服,除此之外很少用在其他地方。主要包括大振袖、色打挂、白无垢等,花嫁的配件也有很多。
10、丧服
在丧礼上穿的和服,全丧服黑(除长襦袢外),包括腰带等一些小物都是黑色。带家纹,属于五纹服。
11、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羽织和袴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打褂和袴也只作为略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Ⅵ 日本和服的种类有哪些
和服是日本女性体现东方美的服饰,其地位相当于中国旗袍。下面是我分享的和服的种类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和服的种类介绍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 拜访 、游玩和 购物 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
留袖和服
1、留袖和服
女性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等时穿的礼服。以黑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表示已婚妇女使用叫"黑留袖"和服。另外其它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的叫"色留袖"和服。
2、振袖和服
未婚小姐的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例如:成人仪式, 毕业 典礼,宴会,晚会,访友等场合。因为这种和服给人一种 时尚 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访问和服
3、访问和服
整体上染上图案的和服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作为最流行的简易礼装而大受欢迎。开学仪式,朋友的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都可以穿,并且没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4、小纹和服
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装,整体上染有碎小花纹,很适合用于练习穿着,约会和外出购物的场合。如果是年轻的女性,也可以用于半正式的晚会。
5、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为简易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付下和服
6、素色和服
这是一种单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纹可以作礼服,如果没有花纹则作日常时装服。
7、付下和服
袖子,前后身,领子的图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总称。比访问和服更轻便舒适。
和服带子的种类介绍丸带
女式和服最初使用的带子,其正面里有花纹,华丽而不失典雅。
袋带
宽八寸(日本的1寸=3.03cm),正面有花纹,底面是素色,目前是日本最流行的带子。其中一种织入锦线或金线的带子可与礼装搭配,其他染有轻快图案的带子则用于时装服。
名古屋带
太鼓的两端分别连有两条较细的带子,这样系起来即舒适又方便。
袋名古屋带
带宽八寸(1寸=3.03cm),比袋带更轻便舒适。
半中带
其带宽只有普通带子的一半左右,没有里衬,也不用细绦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结。
和服的配件介绍配件:和服之美,除了袷、带、结的组合外,和服的配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服的配件主要有带扬、带缔、带板、带枕、伊达缔、腰纽、胸纽、比翼等。另外还有与和服配套的内衣,穿和服时、进行 美容 时的一些辅助用具以及鞋和其他附属品。
1、带扬和带缔是和服整装中十分重要的小配件。带扬的作用除了在制作带结是能够固定和包覆带枕外,而且在装饰上也严格要求与和服、和服带配套。带扬的材料一般选用纺绸、绫、绉织物等,上面装饰扎染纹样、友禅染、小纹、 刺绣 图案或者是色无地。带缔起着系结和服带结的作用,有绳带、 编织 带、绗缝带之分。有一种绗成圆筒形的带子称为丸绗带,是礼服上专用的带缔。还有一种掺和金银丝的绳带也是平常用于正式礼服和便礼服的带缔。一般来说,带缔厚实的宽带比窄幅带的价格高,所以窄幅带缔一般只用在浴衣上面。
2、带板是置于带子前方,防止带子起皱的一种 整形 用的配件,宽度比带子窄一些。
3、带枕是制作太鼓的带山和塑造变化带结造型时用的,大的很大,但一般都是选用标准形的。
4、伊达缔,是系在和服领窝以下的胸口位置,以防止穿着走样的一种和服配件。伊达缔一般选用质地较薄的博多织物。
5、腰纽、胸纽,是和服着装时用于比试和服的长度,或者作为胸口的假纽之用。
6、比翼,是留袖上的一种特定的装饰,为的是让和服两层缝合能看得出来。比翼规定装饰在袖口、领、衽以及从腋下到袖下的开口部分。丧服不能用比翼。
7、和服的内衣主要是指足袋、肌襦袢、衬裙、长襦袢、半领。
(1)足袋,即袜子。和服的袜子要求完全选用白色,而且四个脚趾套在一起与大脚趾分开。材料选用上等宽面府绸。
(2)肌襦袢,即贴身汗衫,起到夏天吸汗,冬天保暖的作用,面料选用天然纤维制成的细纱、罗等,领子用同类布做成窄幅的V形领。
(3)衬裙、衬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裙子沾污和保暖。面料选用纺绸、绉织物、尼龙等,长度比长襦袢短5厘米左右。
(4)长襦袢,也叫和服长衬衣,是穿在和服里面的一层衣服,主要功能是在穿着是保持和服的平整和外形的美观,同时也起到防污的作用。
(5)半领,也叫衬领。半领缝在长襦袢上,主要功能是防污。面料选用绉织物、盐濑纺绸等。
8、履物与其他服饰品包括草履、下驮、手提包、带扣、发饰等。
(1)草履,不是指用草制做的鞋,而是对包括布鞋、皮鞋、漆皮鞋等脚后跟约在2——8厘米的鞋的总称。选草履是,要注意所选的草履与和服的用途要相符。礼服用的草履是布制的,鞋子的脚后跟也要选得高一些。近些年选用漆皮鞋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反映了草履的一种时尚。
(2)下驮,即木屐,有涂漆下驮、白木下驮等。穿浴衣时,赤足穿下驮。下雨时,木屐要套上防雨、防泥的木屐罩称为雨下驮。
(3)手提包,也是和服的重要附属品之一,在选用面料、花色上同样要求与和服配套。礼服用的手提包通常是以佐贺锦、博多织、织锦作为面料。作为外出是携带的手提包,一般都是选用漆皮和皮革作为面料。
(4)带扣和带缔起着同样的作用,但是带扣上通常装饰珍珠、七宝等,为的是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5)发饰,如梳、簪、丝带等,选择发饰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像穿振袖之类的华丽和服,选择发饰也就要花哨些;若是穿丧服则要避免戴珊瑚、翡翠之类的发饰。
猜你感 兴趣 :
1. 日本有哪些传统音乐
2. 日本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3. 日本最大的岛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