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气污染怎么办
‘壹’ 日本环境治理的成效
以下的东西可以参考一下吧!
日本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日本,将复兴经济摆在了优先位置。由于片面发展经济,环保意识薄弱,使得以工业集中的地区为中心,出现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生活的环境公害污染,成为污染问题渐露端倪的时期。比较突出的公害问题有大气污染、SO2废气引起的哮喘,水质污染等,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水银中毒”、“骨痛症”等。
以上述污染问题处理为契机,为保护大气、水质,日本政府于1958年制定了《公共水域水质保全法》和《工厂排污规制法》,1962年制定了《烟尘排放规制法》等,正式拉开了日本全国性环境保护的序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成长时期,也是污染问题日益显着化、社会化的时期,日本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特别重视环境立法工作,强调通过依法治理环境问题。在此期间,日本先后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制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恶臭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基本形成了环境法规体系,为治理环境问题打下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在特定事业所设立了“防治公害专职管理者”。
随着各项相关法令的制定、环境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大规模环保设备投资等努力,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公害问题趋于终结。但随之而来的二次石油危机、以及经济增长的停滞,又使各个企业面临了新的挑战,环境治理也出现了新的课题,资源问题与地球温室效应成为日本人普遍关心的公共环境问题。1972年,日本出台了以节省能源为追求的《节能法》。日本的造纸业也通过污染治理发展成为环保型绿色产业。
今天的日本,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青水绿、市容整洁,充分显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巨大成效。
环境问题可以通过
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关键是要政策到位,措施有力。回顾日本环境保护历程可以看到,日本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充分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当时及早注意这一问题,代价会小得多。
日本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对于企业不能采取强制措施,要求企业达到什么标准,更不能直接下达治理指标,而是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同时通过市场行为,也就是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废汽废水废渣等,解决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和经济措施解决,要求工厂减少排放,否则处以罚款,而对于工厂在环保科研、设备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以一定的补贴,企业根据生产情况提出环保课题,并且由企业自己组织科研人员,包括院校、社会科研单位的人员研究解决。
同时,政府在市场上推出绿色环境标志制度,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而没有绿色环境保护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就得不到市民的认可。在日本,一个企业如果对环保无动于衷,消费者就不会满意,市场就会淘汰其产品。也就是说,环保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
通过这种“两头堵”的办法,政府与老百姓共同努力,迫使企业向环保方向努力,日本工业污染从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逐步加以解决,到80年代已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日本正在探寻适合环保要求的未来企业之路。他们提出:未来先进的企业要努力寻找减少使用资源、减轻环境负担、开发新能源、增进生活幸福感的新的发展道路。企业要靠近资源地,利用当地资源组织生产,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形成企业新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未来先进的企业要在发展经济、节约资源与降低环境负荷上达到新的平衡。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为应对传统能源危机,日本在大力加强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努力实现21世纪以生物质能利用为基础的新发展,实现能源消费从地下化石能源向地上生物质能源的转化,实现循环发展。
环境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
日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走过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即从治理工业污染入手,逐步向治理生活污染方面转变。环境问题解决越深入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而目前最主要的污染则是面广量大的生活污染,如汽车尾气、噪音和生活污水等。日本环保官员认为,与局部性的工业污染相比,生活污染治理的难度更大,并且具有持续性增加的特点。
日本在解决工业污染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市场约束能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使用绿色环保产品为荣”的消费理念,为环境保护支付了必要的成本。
同样要真正解决生活污染这一难题,更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百姓的生活方式要向文明、有利于环保的方向转变。今天在日本,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方式,这对于解决垃圾处理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为进一步推动环保工作开展,1993年,日本制定《环境基本法》,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改变局部环保的理念,要求政府制定环境基本计划。从那时到现在日本已经制定实施了两个环境保护计划,目前正在制定第三个环境保护计划,预计明年春天可以编制完成。据介绍,在第三个计划中,他们提出了六个新的想法:
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鼓励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倡企业开发环境友好产品。
2、从环保的观点出发,形成可持续的国土环境,尤其加强对农业、林业的环境保护力度。
3、根据技术开发研究,解决环境不确实性的措施。对于环境问题,在没有明确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行政方面要采取措施,采取对策减少环境不确定性。
4、国家、地方、公民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要动员大家共同参与推动环保。
5、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国际环境保护合作规则。
6、着眼长远制定环保政策。
日本在经济成长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一是政府加强环境规划研究。明确治理工作重点,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加以解决。
二是加强市场机制在治理环境问题中的力度。环境问题光靠政府提倡、惩处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不重视环保,产品就没有出路,企业就没有出路,从而形成内在的环保机制与内生的环保动力。可以通过能源价格、环保补贴等具体办法加以推进。
三是要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愿意为环保产品支出成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特别是通过消费行为,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迫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同时,百姓环保意识的增强,可以为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减少垃圾产生量。
‘贰’ 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 各国都采取过哪些防护措施
英国
1956年,英国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主要减少煤炭用量,同时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的传统炉灶;20世纪80年代,政府提倡绿色出行要求新车必须装有催化剂减少尾气排放,并倡导自行车交通;2001年伦敦市颁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扩大绿化面积建设“空中花园”,同时在楼顶制造雨水贮存系统建立能源可持续。1977年至1999年,英国新风系统销售量为7500万台,90%以上的室内安装了新风系统。
德国
1974年联邦德国出台《联邦污染防治法》,主要约束大型工业类企业排放标准,限制或关停锅炉和工业设备,。另外,德国政府对废气排放量低的汽车实行减税政策,让市民尽量选择小排量汽车,减少尾气排放。2000年欧盟统一住宅通风标准,新风系统是建筑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们的健康离不开新风系统。在德国,通风系统已经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
1970年联邦政府首次颁布了《清洁空气法》,对每一种空气污染物都规定了最高限度。最明显的变化出现在洛杉矶的公路上:污染排放较大的汽车被要求过滤汽车尾气,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被罚款得很严重。如今美国大城市的环境已经很不错,美国人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很高。2005年美国的新风系统销售量突破2100万台。今天的美国,室内安装新风系统已经成了生活必备品。
日本
20世纪中叶,四日市发生空气污染公害事件,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严重,哮喘病患者数量增加,雾霾也笼罩了东京。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其中政府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搞楼顶绿化,追求绿化体积。2003年,法律规定新风系统成为房屋室内标配,新风系统是衡量房屋标配合格的一项标准。2008年新风系统在日本的销售量为1500万台,新风系统的市场年增长率为23.51%。
西班牙
西班牙是欧盟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在对十种空气污染物的检测中,仅有二氧化硫排放达标。20世纪70年代西班牙90%以上的新建住宅安装了新风系统。
俄罗斯
俄罗斯是森林覆盖率特别高的国家,城市的密度和人口数量都相当小,污染排放量也没那么大。俄罗斯几乎没有雾霾大的城市,只有个别的工业城市才会出现污染严重情况。但在2010年,俄罗斯出现了巨大面积的森林火灾,整个俄罗斯的欧洲部分都被浓烈的烟雾覆盖了。那时候,国家开始加强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力度,居民对空气污染的意识也随之提高了。近日,虽然俄罗斯的空气质量非常好,但新风系统的需求量却依然非常大,因为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危害意识很强。
韩国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国家环境指数“PM2.5指标”中,韩国在178个国家中排位171位,倒数第七。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其中包括使用天然气汽车,推广公共交通,并且加强电动汽车的使用和新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韩国微尘非常严重,对日常生活影响大需综合系统治理,政府法令要求建筑商强制配套新风系统。
中国
2003年3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由此改善室内污染的各类产品逐步出现。
‘叁’ 如何改善大气污染
在当今世界上,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冲破狭小的地域限制,成为跨越国界、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大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危害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波及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但人类不可能坐以待毙,人类已经组织起来,制定有关条约,加强治理污染的国际合作。
在1996年5月,法国一个名叫“渴望新鲜空气”的组织,在巴黎发起了反对空气污染的全国行动。有1000~4000人响应号召上街游行,同时在法国各地也组织了一些活动。在首都有4000人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或滑旱冰在巴士底广场到美丽城公园空气馆之间游行。在图卢兹,40来人响应自行车协会的号召聚集在市政厅广场,要求发展城市自行车交通。游行者大多骑着自行车,他们穿过市中心的大街小巷,要求采取紧急措施以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在波尔多和普瓦东蒂埃,大约70人骑自行车在市中心游行,散发传单。在米卢斯,有10多人上街游行。在里昂,数十名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身着工装,头戴防毒面具在市中心抽取空气,并要求驾驶汽车的人“自我检查”,以控制城市的污染。据该组织说,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达数百人,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限制汽车的数量。他们提倡发展像自行车这样的“清洁的”运输工具。
治理大气污染,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否则将事与愿违。希腊雅典的事例很耐人寻味。雅典的空气污染十分惊人,这些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中排出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等废气。因此迫使政府不得不宣布禁止车辆在市中心通行,工厂停止生产,甚至建议大人和孩子不要上街。并且对新车课以高税,以限制人们购置车辆,但结果并不理想。那些买不起新车的人,便想方设法延长旧车的使用寿命,结果反而加重了空气污染。同时,政府一面提高车价,一面又对汽油价格进行补贴,使其石油价格在欧洲是最低的,这一政策反过来又刺激人们去买车。如此恶性循环,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越弄越糟。可见一套合理的政策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墨西哥城当局近10年来,为扭转污染严重的形势,花费巨额资金,先后宣布了7项计划,其中包括“今天禁止汽车行驶”这样一些着名的措施。但是,这些计划实施所取得的成果却不尽人意。污染仍在继续增加。据该市卫生局1995年5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墨西哥城,有30%的儿童体内含铅量超过国际规定的标准。然而与墨西哥城情况相反,日本东京的污染得到了全面控制。其实早在70年代,东京也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但是日本政府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防止污染的严格措施,从而控制了污染。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也因为政府的重视而使得该市成为污染指数最低的欧洲国家首都之一。看来治理空气污染,一在政策,二在科技。如果政策失当,则有逆水行舟之危。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引进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改变自己原有的落后工艺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方向。中国的燃烧结构是以燃煤为主。因此,防止酸雨和烟尘等就应从改变燃烧结构、排烟脱硫、改进燃烧技术起步。采用热电联用、集中供热等方式取代分散供热。这样锅炉效率可达80%,节煤40%。既节约了能源,又便于集中进行烟尘净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环保执法检查组,于1996年5月对首钢公司的大气和水污染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对首钢在经济建设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严重的大气及水污染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检查组强调,首钢的环境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
当前关键要提高环保意识,始终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转变经营方式,改变追求规模、追求数量和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营模式,把注意力放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上来;同时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努力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改善首都的环境状况作出新贡献。
今天,世界各国已经都来关心大气保护了。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加紧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在许多城市,“黑龙”、“黄龙”、“灰龙”被缚住了,“淡蓝色的恶魔”被驱走了。昔日以公害闻名的洛杉矶又恢复了原来秀丽的景象,再度成为旅游胜地。世界着名的雾都伦敦,再也没发生过烟雾事件,并且已经是无烟城市了,曾经消失了的100多种小鸟又飞回来在枝头歌唱,为现代大都市增添了情趣。日本东京消失多年的蜻蜒、萤火虫等又回来了。我国的环境模范城市:厦门、珠海、大连、深圳……向世人展现迷人的风姿。在同一片蓝天下,为了保护空气的清新,为了不让那些可怕的大气公害事件发生,全人类都在进行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