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化从哪里开始
Ⅰ 从君主立宪走向近代化,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日本是从1876年开始明治维新,建立了像德国一样的君主立宪政体,颁布的宪法是学习德意志帝国宪法,天皇从幕府手中收回了核心权利。天皇拥有召集国会和任免官员的特殊权利,还可以立法,否决立法,天皇大权独揽。进步的一点是日本国民开始有了选举权,民主精神开始贯彻到整个日本。国会就是日本政治近代化的核心体现。明治天皇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西方。日本对于学习先进的西方文明,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就如同日本在隋唐时期学习我们隋唐的制度一样,有人称日本的文化为终点文化或者叫黑洞文化,什么文化到了日本人手中都可以发挥到极致。
Ⅱ 日本“近代化进程”开始于哪一事件
首先要明确一点:近代化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我们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进程的开端。
还有一种说法是:黑船来航事件,我们也称之为佩里叩关。 从佩里叩关以后,日本的国门被打开,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所以,也有人认为佩里叩关是日本近代化进程的开端。
但是我们普遍是以明治维新来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你可以自己想一下喽。希望能够帮到你。
Ⅲ 日本近代化的特点
日本的近代化,是从1867年的明治维新开始的,利用改革的办法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初步发展了资本积累,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对外扩张,侵略朝鲜半岛,侵略中国,继而朝其他地区扩展,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45年。第三步,走和平发展经济的道路。二战结束后,日本利用其非军事化的特点,把全部的国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注重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际,日本经济飞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超过德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1985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Ⅳ 什么成为日本走向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起点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
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于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着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2.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
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所以我们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Ⅳ 日本是怎么从江户时代走到现代化之路的
当年被列强坚船利炮敲开国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和日本都曾走上过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道路。那么隔海而望的这个小小国家是如何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完成巨变的?从通信革新、交通革命和大众社会形成这几个方面,或许可以一窥其端倪。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又称德川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得胜利并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于大坂之战中灭了丰臣氏。江户幕府借由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与武家诸法度驾驭朝廷和大名,各大名因参勤交替制度被要求定期往返江户与其领国。经历岛原之乱并完成锁国政策,只进行少部分在长崎出岛与荷兰和清朝的交易。政治一安定经济也跟着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 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暂时恢复了财政,却又再度恶化。此后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幕府末年被欧美各国逼迫开国,经由培里来航而签下了日美神奈川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得锁国崩裂。随着开国与尊王攘夷思想强盛,最终德川庆喜先后把政权与领地交还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