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麻将源自哪里
⑴ 日本麻将和中国麻将有什么区别,怎么胡
区别相当大,首先中国麻将本身就有很多种不同玩法,各省地区玩法差别就相当大。而日本麻将基本相同(有一些是地方役)。日本麻将有震听和有些不允许的吃牌,比如45吃6打3这样就不允许。中国麻将中好多地方都是允许震听的(大部分地区不允许同巡震听,少部分地区压根就没有震听一说)。日本麻将胡牌要有翻,没翻是不能胡的。中国麻将中很多地方没有这个要求。同样日本麻将因为有翻的存在,所以像清一色,断幺九,混一色等等特殊牌型在日本全国是都可以胡的,但是中国不行,许多地区禁止缺门(有些地区除外,甚至有些地区要求胡牌必须缺门),立直棒如果自己的牌没翻又是门清状态可以立直加翻来胡。另外日本麻将打牌时每个人打的牌都要放在自己的前面让大家看,并且放时要按顺序,中国麻将许多地方都没有,就是那么扔在中间混在一起。另外日本麻将里的海底牌只有一张,摸了后要打出,而中国麻将中部分地区海底牌指的是分张牌。最后4张每人摸一张不打,胡了就是海底捞月。关于过杠问题,日本麻将的杠跟中国麻将区别很大,日本麻将的杠后要增加宝牌,同时一场麻将有个最大杠数,最多4杠(指的不是一个人,是所有人,比如我过了3杠,其他人就不能过杠了,如果过杠了就叫4杠散了,这时过杠者打牌没人胡,流局。特殊情况是某人自己过了4杠,这个可以,叫4杠子,中国叫十八罗汉)另外过杠时的目的跟中国麻将不同。日本麻将过杠一时为了满足某些翻种,比如上面说的4杠子,2就是为了增加宝牌,自己胡牌时会多些,所以有些人手牌很烂,但是一过杠就可能变成一手大牌(手里的宝牌增加了),再就是放弃胡牌的人会考虑不过杠,免得让别人胡大牌,再或者就是有肯定不点炮的牌,牌局要结束了过杠加速游戏结束。中国麻将的过杠不同,一些地区过杠是要收钱的(明杠叫刮风,暗杠叫下雨,过一次收一次钱)一些地区每过一杠就是一番(X2,双倍)所以杠越多牌胡的就越大。所以在中国麻将里,过杠基本都是好事,而日本麻将不是。这个也要注意。至于地方役的区别就更大了,地方役多是以本国本地区产生的。比如日本麻将里有 百万石 是用万字清一色组成的,万字数的总和要大于等于100(部分地区甚至规定如果正好等于100时叫纯真百万石 记做双倍)。中国也有类似的,比如大发四方,就是大四喜,+1对发财。(大四喜字一色,而已)
⑵ 麻将简介
起源说
有说麻将从明朝万历年间出现,有说更早,其起源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
相传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一些文人雅士加进“东、南、西、北”四风在牌中。由于人们在打牌娱乐之中开始憧憬未来的幸福,就取了“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都第一名,分别称为 “解元”,“会元”,“状元”,所谓“念元”为误写)用于打牌之中。为了避讳,不可将三元的名称同样刻在牌上都是一个“中”字。由于入学中举必发财,就 取了一个“发”字;至于“白板”是因为想不出一个恰当而又合理想的字刻在牌上,之后又没有人跟进,所以就此丢空至现在。亦有说“白板”是做官必须清白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
麻将初期只有一至九“饼”(大饼)每款4张共36个牌组,然后才根据“两仪、四象、八卦”的图案再加以变化成条子(条子),二至六条的图案则根据九宫飞星图而来,七条是北斗七星,一条为了明显而用了雀鸟的图案。这个说法最特殊的是指清朝才出现万子,并加上四只绘牌:春、夏、秋、冬,但并没有提及梅、兰、菊等的来源。
第三种说法
麻将起源于宁波,而“麻雀”为麻将的本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为:宁波话的“麻雀”正读作“麻将”。雀读作将,如同脚读作将,宁波话瘸子叫拐将、吃剩的菜肴叫碗将等,“将”都是“脚”的音。这说明麻雀叫麻将,既是宁波话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之理。同时,麻将在日本被称为麻雀牌,宁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进一步佐证了麻将起源于宁波。
第四种说法
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有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着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例如,“饼”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饼”即是枪饼,几饼则表示几支火药枪。“条”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条”的图案以鸟代表,几条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叫“麻将”的原因,是因为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然而,在粤语、闽语仍保留打麻将的称呼。
第五种说法
麻将从马吊演变而来。清朝徐珂 (1869-1928) 于《清稗类钞》“叉麻将”一节中指:[4]
从1890年代至1920年代出现的众多麻将书及小说中,可确认麻将旧时的确称为“麻将”,与香港及日本一贯的叫法相同。受香港TVB古装剧集影响,“麻将古称‘马吊’”一说在香港十分流行。严格来说,麻将牌的图案确实与马吊有很大关系,但马吊跟麻将的玩法却大大不同。
以玩法而言,“马吊”为一古时纸牌戏,类似于“天九”牌般以大击小,而不是斗快凑成组合。所谓麻将的玩法源自马吊,应属谬误,已故名作家简而清的《开台》[5]书中也不是这样写。以牌面而言,明朝时的马吊有四门牌,分别为十字、万字、条子及文钱(一条即一百文钱),到了清代的“默和牌”及“碰和牌”,只剩下万、条及文钱三门,与麻将的饼条万相若。一些马吊的术语,例如“桩”和“碰”,亦直接对应麻将的“庄”和“碰”。“饼子”据徐珂所说,乃“洞”的意思:[6]。不过这只是前人翻查字典所作的推测,说不得准,“饼”也可能是“铜”(铜钱)的口误。
发展
康乾盛世时期的麻将已算是现代麻将的前身。主要牌有“饼子”、“条子”和“万子”三门牌再加上四只“绘牌”。此时麻将已经广泛流传,成为通俗风雅的文娱活动。只不过,打麻将的多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及尤其是他们的妻妾。当时的宫庭妃嫔都喜好此娱乐,慈禧太后甚至也曾着迷。麻将的牌身后来由纸牌变为以竹或骨头制成,如姆指头般大小的方块形状,再发展成为今天的硬塑胶料及有机玻璃。
麻将还需要骰子,初期的骰子是用玉或兽牙造成,后来改用骨制。一粒骰子为手指头般大小的立方体,以一至六点涂黑的点数分布每一面,到后期才将一点和四点涂上红色。
麻将一般最多供四人游乐,四人各坐一方,称为“脚”。麻将也可以二人或三人进行,现在的电子游戏以日本麻将为多,中文地区则多出现网络麻将游戏。
⑶ 麻将有多少种玩法
香港麻将
小时候看香港电影,小编对周润发饰演的赌王这个角色印象最深,很长一段时间小编总是模仿发哥的背影。那么香港麻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某种意义上讲,香港麻将是为有野心的麻友准备的,那种抱着“小胡即安”思想的人是绝对没有出路的。香港人打麻将,如果一场牌局里同时有吃牌、碰牌、杠牌,但是却没有番数,这种牌是不能胡的。
文章图片2
因为香港麻将在番数计算上的变化比较多,给了麻友们足够大的空间来发挥,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地造大牌,“要胡就胡一把大的”,是香港人打麻将秉承的信念和原则。
另外在牌数上,香港麻将不打台湾流行的16张,他们打的是大陆通用的13张。但玩法上的花样更多,赢牌的牌型上和台湾麻将有些类似。一方面牌数少,另一方面胡牌的办法多,所以每局牌打起来很快。或许是因为香港人生活节奏快吧,所以麻将玩起来也快。
日本麻将
作为中华文化的学生,日本麻将从考证上分析,它源自于中国,玩法上也比较类似。
从规则上讲,日本麻将近似于香港麻将,也会限制最小番数,但又有一点灵活性,如果你番数不够却急于胡牌,就可以通过先“报听”试试。
文章图片3
但是,日本麻将里比较变态的规则也很多,比方说不能“吃回头草”,也就是你不能胡你曾经放过的牌。很多国人刚到日本打麻将时,总是无法理解这一规则,只能说什么样的土里长出什么样的瓜。
新加坡麻将
毫不夸张的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麻将。作为华人为主的国家,新加坡的麻将文化也是相当盛行。
比较不同的是,新加坡麻将比中国麻将多出了猫和鼠、鸡和蜈蚣两组花牌。如果你拿到了任何一组花牌,就可以立刻向所有对手收筹码,这个纯粹是要看运气。
文章图片4
除此之外,新加坡麻将的番数是成倍计算的,比方说一番的牌自摸,只能收一倍的钱,但6番的牌自摸却可以收64倍的筹码,这要是赢一把大的,简直是爽翻天了。
台湾麻将
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对麻将也是相当热爱。着名导演杨德昌还专门拍摄了一部电影叫《麻将》,可见麻将文化影响之深远。
前面也提到过,台湾麻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牌多,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把麻将这门国粹发挥到了极致。
你说13张牌太少了?那就加到16张!你说赢牌太单一?加牌型!还不够有特色,加上“眼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