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叫隋朝
A. 历史上真正让日本人臣服的是隋朝是吗
中日早在汉朝以前就已经有了交往,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至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到了唐朝,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日本则处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变革时代。这延续二百余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时期,组织、规模、目的、交通路线都有很大变化。
前四次为第一期,其特点是:规模小(最多两只船),人数少(不超过250人),组织不严密各色人等配备不整齐,一般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到山东半岛登陆,在经陆路前往长安。
第五和第六次为第二期,这两次规模和航线与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遣唐使活动。因663年,唐、日在朝鲜进行了白江口之战,日本失败,撤回军队,并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次年唐朝的使者郭务悰、刘德高相继来日,故而第五次遣唐使大概是为了送刘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造成的唐日关系裂痕而派出的。
这两次遣唐使除了显示实力外最主要是震慑,而且当时的日本政局并不稳定,从661年7月齐明女皇病逝到668年1月3号中大兄皇子即位,这几年中日本‘群龙无首’,中大兄皇子以皇太子‘称制’的方式处理朝政。日本吃了败仗后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而唐朝为了震慑日本,才继派出使者郭务悰、刘德高来日。
第七、八、九、十次为第三期。
第十一、十二、十三次为第四期,这一时期的遣唐使在外观规模组织上不弱于第三期,甚至有所超过,但在精神上已是强弩之末。此时唐朝正是安史之乱之后,内有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之争,外有回纥、吐蕃等的入侵,国势江河日下,文风逐渐衰颓,而日本则是凡可汲取和借鉴的已大体输入完毕,贵族们也丧失了出没波涛追求唐文化的热情和锐气,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经费,日本政府也深感财政日益无力支付,故于894年做出了停派遣唐使的决定。
中国在魏晋时期对日本的卑弥呼女王进行了‘金印紫绶’,此时的日本由百十个小国组成,中国只封绶了一个王并不能够说整个日本都臣服于中国。
隋至初唐,中日交流日益频繁,日本派遣医官惠日、福因等赴中国求学,623年(推古天皇三十一年,隋恭帝皇泰元年)惠日等人回来报告说:“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卷2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从此,日本通过“全盘唐化”开始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革命——大化改新!
B. 日本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是什么
日本名字的由来: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相传在七世纪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太子”,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史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
日本名字的历史:
东汉时,日本列岛就与与中国有交往。《后汉书》上记载,公元57年,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其中一个岛国派遣使臣来中国进献贡品。因为当时使者又矮又瘦又小,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册封其国为倭国,为当时中国的附属国,册封其皇帝为倭王。
并颁发给倭奴国国王“印绶”。1954年,日本政府将这枚出土的金印,指定为一级国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我们一直称日本国为“倭奴国”,称日本人为“倭人”。
注意: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述,汉光武帝赐倭奴国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宣布称日本为倭奴国。到此,日本算作拥有名字,变成大汉50多个藩属国之中的一个。
伴随着日本人对中国汉字的慢慢了解,觉得倭人也就是说矮人的含意,为了清除这类岐视。采用在日文里发音与倭字同样的“和”字来自称,而且再加了大,组成了日本的民族名字,大和民族。
公年607年,倭国大使小野妹子像隋朝以上公文,期望中国改叫倭国为日本。但书的开始是,太阳升起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让自觉得天下唯一天子的隋炀帝大为憋屈,对倭国的要求不予理睬。
据《宋书》记述,从第一个要求改叫呼的倭王赞死后,依次有珍,济,兴,武四个继任都曾迁史敬奉,要求中国官府授于倭国的封号改成日本。一直到唐代武则天阶段,她才最终愿意把日本做为国号,赐予日本。
C. 日本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日本,最早称“和”或“倭”,历史上日本曾有大和、东瀛、扶桑等别称。
D. 日本的国名由来
“日本”国名原来是大唐皇帝所赐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日本学者已有明确认识,但这方墓志则传达出更为复杂深远的历史情感:它再次证实了日本国号与中国的渊源,还表达了当时的唐朝天子对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个人情谊。
更多的学者借着这方墓志的缘由,重新审视了千年来的中日交往史。
这是块不同寻常的石头。盖为青石,底是白石,近方形,上有楷书刻字。
当贾麦明用软毛笔刷净石头上的土,看清上面的字时,手开始不停地颤抖。石盖刻有“国号日本”字样,底座上则有开元年号。“我当场就断定这是一个日本遣唐使的墓志。”
作为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贾麦明偶然中征集到的这块石头,在随后的研究中被证明为迄今发现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
墓志面世在日本引起的轰动让贾麦明惊奇:在这位遣唐使的故乡藤井寺市里,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会,发行了关于他的纪念邮票,并打算用他作为这座城市的形象。2005年8月24日,墓志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日本天皇亲临参观。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日本学者已有明确认识,木宫泰彦在《中日交通史》中说:“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也。”
然而这块石头所传递出来的历史情感要复杂得多。这方墓志除了再次证实了日本国号为中国所赐,还表达了当时的唐朝天子对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个人情谊。
更多的学者借着这方墓志的缘由,重新审视了千年来的中日交往史。
少年“才称天纵”
李白的挚友阿倍仲麻吕,回国后利用汉字创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备和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长冈等人,和井真成同时入唐。这些赫赫名声的人,都还只是群十八九岁的孩子。
1200多年前,难波港(今日本大阪)内一派热闹的景象,又一支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要出发了。四只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载一百多人,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扬。日本天皇举行宴会,作歌送行。
侍臣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行诗:
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日平安归航!
这方墓志的主人当时就坐在其中一艘巨船中,被祥和、悠长的祝愿声围裹着,离开港口,驶向苍茫大海。他的名字叫做井真成。
离开故乡之时,井真成多大年纪,墓志上的文字并无记载,只写道,公元734年,这位才能出众的遣唐使,因病死于长安,享年36岁。
《新唐书》记载,在公元717年和公元733年各有一批遣唐使从日本出发。如果是在733年出海,井真成已35岁。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教授东野治之认为可能性不大。
在日本的遣唐使团中,除了学问僧外还有两种人,一种是年轻的留学生,年龄一般十八九岁,他们将在中国学习二三十年后,才被允许重回日本。另一种是请益生,他们的年龄较大,只在中国住1年。
“作为三十过半的请益生,很难想象在日本没有一官半职。官员入唐后,其称呼会在墓志上被保留。”而井真成的墓志上并未记录他生前的官职,东野治之说,因此,基本可以断定,井真成应当是在717年入唐,正好19岁。
这是日本第九次派遣遣唐使入唐,500多人挤在4艘大船里。这些年轻的留学生都是日本中层官僚的子女,而且还要经过严格挑选,必须学识、样貌都需要达到才俊的标准才能入唐。
井真成在这方墓志上被形容为“才称天纵”。
巨船之上,还有日后成为李白挚友的阿倍仲麻吕,回国后利用汉字创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备和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长冈等人,他们和井真成同时入唐。当时,这些在中日两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名声的人,都还只是群十八九岁的孩子。
岛国的姿态
志石上“国号日本”与“开元廿二年(公元734年)”的记载,将现存最早关于“日本”的文字记载746年提前了数十年。学者认为,这也再次佐证了日本国号乃大唐所赐。
篆刻井真成墓志铭的志石,周长约39厘米,上面仅有117字,在面世数月后,却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级历史资料”。
志石上“国号日本”与“开元廿二年(公元734年)”的记载,将现存最早关于“日本”的文字记载746年提前了数十年。学者认为,这也再次佐证了日本国号乃大唐所赐。
对于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国,中国早在秦汉即有记载,但史籍中多称为“倭国”。而在唐初之前,日本虽多次向中国遣使,但其态度和目的却和后来大为不同。
“从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对华遣使时多为政治目的,而且带着一种骄傲态度,甚至是傲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说。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王小甫认为,“那些国书中充分表露出,这个岛国欲与中国分庭抗礼的心态。”
甚至在唐初的公元660年,日本遣使向唐朝皇帝提出要求一些小国“每岁入贡本国之朝”,以显示自己是和中国一样使夷狄臣服的大国。王小甫认为,这一态度反映了日本对当时中国国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认识不足。
井真成入唐时,日本对唐朝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改观。这与一次发生在朝鲜半岛附近的战争有关。
公元663年,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吞灭的百济复国,而在白村江口和唐军大战。遭遇彻底失败后,日本发现了和中国的距离。
在朝鲜半岛附近,唐水军首先到达白村江口。之后,日本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村江,两军遭遇。当时,日本水兵万余,有1000多艘战船,而大唐水军仅有 7000余人,170艘战船。虽在人、船数量上相差悬殊,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最终,“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日本学者森公章在近作《“白村江”之后》里说,“白江战败以后产生的这种冲击余波,如同明治维新和二次大战以后一样,可以说是一个举国奔走引进‘敌国’国家体制和文化的时期。”
自此以后,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只是倾力学习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册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国”,其国策也由过去的地区政治进取转向了内敛、和平、发展的方向。
就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井真成出海,踏上了“衔命远邦,驰骋上国”的路途。
同在巨船之上的,还有诸多日本工匠,他们是去唐朝学习制造工艺的。认识到差距之后,日本开始迅速转向,从制造、建筑到典章制度,全面向中国学习。
E. 日本在古代国家叫什么
倭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国使者来汉朝拜,光武帝赐使者金印紫授。倭国王视这金印为权力象征,十分珍重,当时的日本人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含有贬义,于是他们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和日本(《隋书·东夷传》中记载曾记载了“日出之国”的解释,即“日本国,自大唐东去万余里,日出东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后来到了隋朝,在隋炀帝在位时,日本使者再次请求赐国名,当时他们想依据''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而取名为“日本”,但是遭到了隋炀帝的拒绝,因为在这句话在中,表面上看是因为日本在日出的东方,寓意日出之国,但是实际上却表达了以天子自居,和隋朝平起平坐的意思。直到唐朝武则天即位时,才将日本二字赐给他们作为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