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生起了什么名字
① 在日留学生会给自己取日本名字吗
在日留学生不会给自己取日本名字的,他们始终会保留着中国的名字。
② 去日本留学要重新取个日本名字吗
不需要另起名字。
1.在日本中国名字照样可以用,而且中文名也可以用日语的读法去发音的。
2.申请保险的话,他们会用你护照上的名字的汉语拼音申请。
这些都不用担心。
其实来日本留学,首先考虑的不是名字的问题,而是语言问题。语言学校我之前咨询过好多家,最后选择的是樱花国际,因为他比较其他的日语培训机构来说的话,学费价格要便宜很多,而且是目前学员口中口碑非常好的一家。【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樱花国际日语培训机构】樱花国际日本语学院不止以教授日语为目标,更以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未来人生规划的理念来培育英才。日语学习从零基础班到高级班,都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悉心指导。学校不仅重视校内的升学考级的学习,也非常注重课外学习,让学生们通过参与课外活动,体验日本的风土文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日语。让每一位留学生都能融入日本社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将来活跃在世界的各个领域。点我预约日本升学1对232指导
③ 唐朝时,中国、日本的留学生都称为什么
就叫留学生。留学生一词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
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史来中国。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史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
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其语义也有了变化发展:凡是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
给你提供一个证据:
《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九 列传一八四十九 倭国 记载:
“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免势、学问僧空海。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开成四年,又遣使朝贡。 ”
④ 古代日本向中国派遣的留学生叫做什么
4.遣隋使
7世纪以前,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主要靠中国移民的传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开始直接向中国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最早派人到中国留学的国家,隋朝也是中国开始大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时期。
随使节一同来华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圣德太子于隋大业三年(607年)派出的。他派小野妹子携带日本天皇的国书到达隋朝东都洛阳,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借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这是当时日本在外交上一项重大的措施。从开皇二十年(600年)至大业十年(614年),日本派“遣隋使”达5次之多。公元608年,开创了随团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先例。这不仅仅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圣德太子汉学功底深厚,很重视发展同隋朝的关系,希望通过这种措施,积极地从中国导入各种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国家体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唐朝的时候,中国同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盛况空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还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团规模都很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留学生和留学僧都是跟随使团到达中国,使团回日本时,留学生(僧)们则仍留下来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留学生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唐朝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唐玄宗命国子监的四门助教赵玄默在鸿胪寺教授这些留学生们的功课。日本留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几年甚至几十年,再回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他们中间最有名的是从奈良来到中国的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
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的墓志铭
晁衡:留唐任职,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吕(698—770)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国名字叫晁衡。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当时他还不满20岁。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先后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是从三品,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着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相赠。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
天宝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且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非常悲痛,写下了着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
晁衡后来东渡失败,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以73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日本人民为其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
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
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片假名
另一个着名的日本留学生是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开元五年(717年)随“遣唐使”来华。他在长安就学于四门助教赵玄默,深通五经三史、历算、刑律、漏刻、军制、阵法、韵学、书道等诸艺。他在唐朝留学17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携带中国典籍1700多部归国。与吉备真备同时回国的留学僧玄防,受到日本圣武天皇的重视,吉备真备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备真备在华期间,精研经史,博学多闻,成为饱学之士,回国后被天皇拜为大学助教。当时日本的大学设有明经、文章、明法、算学、音韵、书法六科,学生有四五百人。吉备真备为六科的学生讲授学自中国的各种新知识,教读《史记》、《汉书》、《后汉书》。高野天皇也跟他学习《礼记》、《汉书》。
对于日本文化传承,吉备真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这些汉字共50个,被称为“母字”。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着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称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学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回国受重用,影响日本文化
入唐留学生大多为日本统治阶级中的中层官吏子弟,和朝廷关系密切,回国都受到重用。如膳大丘在唐长安国子监学经史,归国后被任命为日本大学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请按照中国之例,以孔子为文宣王,获准。这是日本政府尊孔之始,对日本奈良时代儒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长冈,入唐后潜心学习唐律,回国后曾与吉备真备共同删定律令二十四条。营原娓成入唐学医,造诣较深,回国后被任命为针博士,对日本的医学发展极有贡献。
许多日本留学生经历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繁荣,看到了唐朝的先进制度对周边的影响。他们回国后就对日本的部民制提出了改革要求。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做国博士,仿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了大化革新。
入唐留学的僧人和留学生一样,回国后在政治、文化和佛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留学僧除本身的天赋外,与朝廷达官之间关系密切,也是基本条件之一。最早回国的僧人玄防就是与改革派发生关系得到重用。大多数在唐留学回国的僧人,都在宣传佛教和传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公元653年入唐留学的道照,在中国学习法相宗,回国后在奈良右京建立禅院,在日本创立法相宗。留学僧智藏在唐朝学习三论宗,回日本后即创立三论宗。公元743年左右,佛教各宗派如华严宗、法相宗、天台宗、禅宗都传入了日本,与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都在日本有了新的发展。
留学生和留学僧作为中日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中日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⑤ 现在日本女孩取名真的不以“子”结尾了么
我得为“子”结尾的女孩名字说几句话。
很多人拿中国过去的一些名字来进行对比,是有失公允的。
确实,日本女孩名字诸如〇〇子、〇〇美,男孩名字诸如〇〇郎、〇〇男,乍一听,会感觉有点陈旧,带点年代感,现在的日本小孩名字里,确实不太常用这些字眼了。
但是以“子”结尾的女孩名字土不土,俗气不俗气,一方面是与每个人的想法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名字里的其他汉字怎么和“子”进行搭配。
日本昭和年代出生的女孩子,名字是〇〇子、〇〇美的非常之多,有的年代里甚至超过一半以上。
大家可以看下历年女孩名字排行榜位居首位的名字,过去的那段年代,可以说是被以“子”结尾的名字统治的年代。
比较常见的以“子”结尾的名字,比如裕子、智子、文子、阳子、和子、幸子,这类的名字,确实会有浓浓的昭和年代气息,会显得比较土,完全是奶奶辈大妈辈才用的名字,现在已经没有人给孩子起这种名字了。
但是,我们可真的不能冤枉“子”这个字。现在很多日本父母给女孩子起名字,还是会选择以“子”结尾的名字,但是为了不显得特别俗套,有年代感,会为“子”精挑细选合适的其他汉字作为伙伴,听起来舒服,又含有美好的希冀。
比如日本安田生命每年都会公布的小孩名字排行中,“莉子”(リコ)一直都有很高的人气,有的年份可以排进前3名;在公布的女孩最好听的名字前100名中,更是有“莉子”(リコ)“桃子”(モモコ)“柚子”(ユウコ?)入选。
在女孩名字最常用汉字排行榜中,“子”字也是名列前茅的,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遭人厌。
所以说,现在日本给女孩起名字,以“子”结尾的名字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存在的,而且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少。不过比起过去那个以〇〇子 结构独霸天下的年代,给人的感觉确实是真的很少了不少。
顺嘴说句 日本人给孩子起名字,汉字的话,必须使用常用汉字表和人名用汉字表里的汉字,当然也可以只用假名而不标注汉字。
但是呢, 名字里的汉字读音,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属于孩子的父母说了算。
所以在日本,无论填什么表格的时候,名字栏都要求必须标注假名,不然有时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下口,去读别人的名字。
以前的日本人都比较按部就班,用一些常见的汉字,标注其常用的读音,来给孩子起名字。所以即使不看假名,大家一般也能正确地读出对方的名字。
但是天下父母的想法是一样的呀!都不想让自己孩子的名字太普通,更不想跟周围孩子同名。父母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名字,比较罕见的汉字或者罕见汉字组合变化就算了,连汉字的读音,很多都是父母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原来常规读音上进行变形,甚至是自创出来的。
这种名字,日本人称为“キラキラネーム”,意译的话,就是闪瞎你眼的名字,剑走偏锋的父母不在少数。
比如下面这种很奇葩的:
比如说 王子,人家不读“おうじ”、却要用外来语King 的发音 “キング”。哈哈!
这样一来,导致现在很多孩子的名字,只有父母能读出来,其他人根本不敢轻易去读那些比较稀奇古怪的名字,必须借用标注的假名才敢去称呼别人家孩子。
这可苦了学校的老师,尤其是大学点名的时候,一节课,老师有时要说N次对不起。哈哈!
不过大部分孩子的名字还是算正常的,最多就是读音上稍微有点变化,无伤大雅。
我的公众号: 日本留学生 ID : japankon 关于日本留学、生活、文化、时事等等各种哈~~
我的知乎: 小早川
我的微博: 小早川SAN 各种日本评论吐槽
也欢迎加入 日本留学、日语 分享交流微信群 请加管理员微信 ID mixiliuxue001 后拉入群
⑥ 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汉名朝衡,后改晁衡
叫阿倍仲麻吕
天宝十二年(753)秋冬之际,日本第九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宿祢胡磨等离唐返国,顺道扬州邀请鉴真作第六次东渡。随行归国并同时谒见鉴真的,还有两位长期在唐留学和任职的日本使者:吉备真备和汉名晁衡的阿倍仲麻吕。真备回国后在接待鉴真和以唐制推进日本社会改革方面起过很大作用;仲麻吕却因海上遇难,归国未成,最后客死唐土。他们都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仲麻吕与中国的关系尤深。
阿倍仲麻吕(日本音读,阿安、部倍、麻满皆同音,故有称安部仲麻吕或仲满吕的,麻吕又可写作磨,二音读一字。《新唐书·东吏日本传》简称仲满),生于日本文武帝二年,即唐中宗嗣圣十五年(698)。出身于中等贵族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唐、日间往来频繁,日本大量汲取盛唐文化奈良时代初期。元正天空灵龟二年(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仲麻吕随第七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等作为留学生入唐,翌年抵达,时仲麻吕19岁。开元六年(718)遣唐使归国,仲麻吕则留唐不去,继续学习,改汉名晁衡(朝)衡。起初在国子监太学学习儒家经典,结业后以进士科及弟,被任命为春宫坊司经局校书,后擢为左拾遗。开元二十一年(733),第八次遣唐使多治比广成等归国,时仲麻吕在唐已有17年,奏请随同遣唐使归国,出于对仲麻吕的器重,玄宗未于允许。此后又任秘书监兼卫尉卿。开元十二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归国,仲麻吕再次请归,得到玄宗的应允,并命为唐朝的使臣护送日本使臣回国,应该说这是一种殊荣。这时他56岁。晁衡在唐期间,以他的学识和才能,结识了不少当时负有盛名的诗人文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离唐之际,诗人王维、包佶等皆有送别之作。也就是这一次,他们于十月十五日在扬州延光寺会见了鉴真,实现了第六次东渡计划。
沧海淼漫,风险很大。为了不使重要人员有同遭复没之险,乃分舟乘坐。鉴真及其随从与副使宿称胡磨同船,大使藤在清河与仲麻吕等同船,普照与吉备真备同船,其他人另乘一船,于十一月十五日同时出发。鉴真与副使的船只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川边郡西南方村大字秋目浦),吉备真备与普照的船只也先后抵日。而大使清河和仲麻吕一船遭遇飓风,漂至安南,得以保全生命历经艰险再回长安,此时已是天宝十四年(755)的夏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