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里面哪些章节写了打日本
Ⅰ 蒙元帝国元世祖忽必烈的东征日本之战(上)
我是小树,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精品历史故事与真实历史事件揭秘干货。
蒙古帝国相继平定了西夏、西域、东欧、西亚、金国、高丽、大理、金齿、吐蕃、南宋等东西方数十诸强国之后,由原来负责漠南汉地诸多事务的世祖忽必烈,于1260年在开平即位蒙古帝国新任大汗。同年,高丽国王元宗向世祖忽必烈称臣纳款,高丽国成为蒙古帝国的东藩之地。1264年世祖忽必烈移至燕京,选天下五经之首易经之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称帝建立了大元王朝,定都城为大都城,下令要求高丽王派出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令日本国接高丽国例臣服。
据元史中真实所载,日本国在东海之东,古时候称为倭奴国,或云恶其旧名,故更改名称为日本,其国人以其地接近日出之所而得其名。日本国土远离中土,又广相隔着大海之阔,自汉以后历魏、晋、宋、隋各朝皆来中原朝贡天朝。唐代至永徽、显庆、长安、开元、天宝、上元、贞元、元和、开成年间则日本直接派遣使者入朝学习,称之为“遣唐使”。宋代雍熙元年,日本僧人暐然与其门徒六人渡海而来,奉日本国书入贡天朝,并献上了铜器十余件。僧人暐然善于书写隶书,但不通中华之语言。君臣问其日本列岛风土人情,他便但书文字以对,据他所说日本国中有五经书及佛经、《白居易集》七十卷。暐然归还日本国之后,又来便者名叫滕木吉,以僧人来中土者名叫寂照和尚。寂照认识中土文字,而且书法水平很高缮写甚妙。至宋代熙宁以后,日本国连贡方物,其出使来者皆为僧人。
世祖中统元年,封高丽世子王倎为高丽王,派遣其还高丽国,高丽大臣等都说高丽国与日本国相连遣使皆可通日本。此时日本国统治者为龟山天皇,年号文应时期。至元二年秋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了出使日本的使者,兵部侍郎黑的佩虎符,充大元帝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佩金符,充大元帝国信副使,并赐高丽国王书:“今尔国人赵彝来告,日本与尔国为近邻,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汉、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国,故今遣黑的等往日本,欲与通和。卿其导达去使,以彻彼疆开悟东方向风慕义。兹事之责,卿宜任之,勿以风涛险阴为辞,勿以未尝通好为解。恐彼不顺命,有阻去使,故托卿之忠诚。卿其勉之!”高丽王禃乃遣其枢密院副使宋君斐与礼部侍郎金赞,为黑的等向导。
元世祖至元二年,黑的、殷弘等持世祖忽必烈元帝国国书出使日本。国书的大意为: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
元帝国的使者黑的、殷弘携国书赴日,但是被日本拒绝入境,使者转交国书后归国。日本朝廷在收到国书之后一面祈求大神的保佑,一面又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的实际撑权者将军北条时宗令大宰府诸番加强备战,加强了九州沿海各要地的警备力量。其后元世祖忽必烈又两次派出使者,但都遭到日本朝廷的拒绝面见。至元十一年1274年,世祖忽必烈大怒发动了东征日本的战争。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日本国主龟山天皇让位于其太子,称号为俊宇多天皇,改元建治。同年三月,世祖忽必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邱等诸将,将屯高丽军及女真军并汉军水师共一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会以七月为期同时进攻日本国,又下命令让高丽国发兵助战。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以平番元帅忽敦、右副元帅洪茶邱(洪福源之子)、左副元帅刘复亨等诸将抵达高丽国南部,高丽国则以大都督指挥使金方庆为首的诸将率高丽三翼军,共八千多人助战元军,忽敦等诸将统率蒙、汉、女真、诸军二万人、高丽水军六千人、水手六千人。总计四万多人由合浦港进攻对马岛,首先开始了攻日之战。日本国大将允宗助国率八千日本骑兵进行抵御,同时派出翻译人员至船上来问原故。忽敦等人也不回答,直接率兵强攻登陆,双方直接开战。经过激烈厮杀允宗助国一阵战死。
忽敦等将领转攻壹岐岛,在成功登岸后树立赤帜数面于日本国土,日本大将平经高战败逃走,婴城自守。翌日,城池攻陷,平经高战死。忽敦等将数日便连破日本三岛,大军登岸之后由于日本人坚决抵抗于是令大军肆行杀戮,经过屠城之俘虏的妇女以索贯穿手心,系于大船的一侧其他的人无一幸免。数日之后元军已逼近肥前沿海诸岛,敢于抵抗的日本武士全部丧生。一十九日元军战船驶进博多湾,于翌日开始登陆作战。日本军守将藤原经资指挥日军抵抗,但是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这些岛国士兵哪见过如此战法,日本守军完全处于失利的状态下。
这支由元世祖忽必烈授命组成的第一次征战日本的元朝大军,是由蒙、汉、高丽数族大军队组成的联合部队。元军不但在战斗力,而且还有战略战术方面上都远远高于日本军。据日本史书中的记载:元军的攻势方法在于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本军队的战马听后都惊恐不安,原地跳跃打转,当日本武士拨转马头准备冲向元军时,就已经被元军射中身体。蒙古弓矢短小,但弓矢根部都涂有毒液,射中身体即中毒。元军数百人便箭射如雨,长柄矛非常锋利轻松就可以刺进铠甲缝隙之中。
而且元军队列成行,有敌人逼近者,中间队列马上分开,两端合围而出,给予以全面消灭之战。元军的甲轻便、又极善骑马,战士普遍力气很大,肉博又从不惜命,个个豪勇异常,而善于进退人人知兵法。元军大将则据高处而指挥全军,进退击鼓,全军按鼓声命令行动。在元军后退之时,阵中又布有铁炮,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全面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炮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的日军极多。双方激战至暮,日军败走撤至太宰府水城一线防守。
此时日本国人大震,朝野上下马上征集全国各藩属兵马十万二千余人进赴援救。忽敦元帅率诸军等与日本大军战于博多,诸将凭高鸣鼓,指挥兵士,进退应鼓声。日本武士浪人组成敢死队有大量陷阵者拼命前冲,全部被元军包围而全部歼灭。又狂发连珠铁炮,歼灭日本兵马无可计数。日本军失败逃走,忽敦乘机进兵至今津,佐属与日本大将菊池康成等血战于赤坂城,又与少贰沉惠大战于百道原,均击败日本军。日军觉惠子景资十分善于骑射,一箭竟射落汉军大将刘复亨坠马。忽敦等列阵松林,日本半大坂赖康率大军来拒,复被打败水逃走。日暮之时大风呼起天降暴雨,诸将乃次第登舟以避。
高丽大将之间向来不和,导致了元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很有问题,因此高丽大将金言庆对忽敦、洪茶邱说:“我兵虽少,但是已入敌境,人自为战,即孟明焚舟、淮阴背水计也,请复决战。”元帅忽敦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策疲兵入敌境,非完计也,不若班师。”刘复亨受伤极重,当晚先引所部先归。时值半夜大风又起雨更爆,元朝官军战船在角崖石多之地都被破坏,忽敦眼见后断不力于是令诸将等乃乘夜引兵退走。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又复派出使臣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着、计议官撒都鲁丁带着元朝国书又想通好于日本国,高丽国郎将徐赞及捎工上佐等三十人前导同行。同年四月,杜世忠等至长门室津,既而移步于筑前太宰府。八月,太宰府派出专人护送世忠等至镰仓。九月,日本幕府将军北条时宗下令斩杀杜世忠、何文着、撒都鲁丁及书状官董畏、高丽人徐赞于日本龙口。这便引出了元世祖忽必烈二伐日本列岛。
感谢您的观看和分享,您的支持是小树创作的强大动力,欢迎转发、评论、点赞、收藏,咱们下期不见不散。
Ⅱ 《元史》卷二百八 列传第九十五(4)
十一年三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十二年二月,遣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着、计议官撒都鲁丁往使,复致书,亦不报。十四年,日本遣商人持金来易铜钱,许之。十七年二月,日本杀国使杜世忠等。征东元帅忻都、洪茶丘请自率兵往讨,廷议姑少缓之。五月,召范文虎,议征日本。八月,诏募征日本士卒。
十八年正月,命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及忻都、洪茶丘等率十万人征日本。二月,诸将陛辞。帝敕曰:“始因彼国使来,故朝廷亦遣使往,彼遂留我使不还,故使卿辈为此行。朕闻汉人言,取人家国,欲得百姓土地,若尽杀百姓,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实忧之,恐卿辈不和耳。假若彼国人至,与卿辈有所议,当同心协谋,如出一口答之。”五月,日本行省参议裴国佐等言:“本省右丞相阿剌罕、范右丞、李左丞先与忻都、茶丘入朝。时同院官议定,领舟师至高丽金州,与忻都、茶丘军会,然后入征日本。又为风水不便,再议定会于一岐岛。今年三月,有日本船为风水漂至者,令其水工画地图,因见近太宰府西有平户岛者,周围皆水,可屯军船。此岛非其所防,若径往据此岛,使人乘船往一岐,呼忻都、茶丘来会,进讨为利。”帝曰:“此间不悉彼中事宜,阿剌罕辈必知,令其自处之。”六月,阿剌罕以病不能行,命阿塔海代总军事。八月,诸将未见敌,丧全师以还,乃言:“至日本,欲攻太宰府,暴风破舟,犹欲议战,万户厉德彪、招讨王国佐、水手总管陆文政等不听节制,辄逃去。本省载余军至合浦,散遣还乡里。”未几,败卒于阊脱归,言:“官军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壶岛,移五龙山。八月一日,风破舟。五日,文虎等诸将各自择坚好船乘之,弃士卒十余万于山下。众议推张百户者为主帅,号之曰张总管,听其约束。方伐木作舟欲还,七日,日本人来战,尽死。余二三万为其虏去。九日,至八角岛,尽杀蒙古、高丽、汉人,谓新附军为唐人,不杀而奴之。阊辈是也。”盖行省官议事不相下,故皆弃军归。久之,莫青与吴万五者亦逃还,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
二十年,命阿塔海为日本省丞相,与彻里帖木儿右丞、刘二拔都儿左丞募兵造舟,欲复征日本。淮西宣慰使昂吉儿上言民劳,乞寝兵。二十一年,又以其俗尚佛,遣王积翁与补陀僧如智往使。舟中有不愿行者,共谋杀积翁,不果至。二十三年,帝曰:“日本未尝相侵,今交趾犯边,宜置日本,专事交趾。”成宗大德二年,江浙省平章政事也速答儿乞用兵日本。帝曰:“今非其时,朕徐思之。”三年,遣僧宁一山者,加妙慈弘济大师,附商舶往使日本,而日本人竟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