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伪军怎么化妆
❶ 为国捐躯英雄儿女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一
《苏武》——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他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他流放北海边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他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他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二
《刘胡兰》——生的光荣,死的伟大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三
《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符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
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
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
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四
唐朝杰出诗人杜牧写过这样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妓女没有什么爱国的概念,眼中只盯着钱。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意”。说的是妓女是没有感情的,或者说妓女的感情只因钱而生。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妓女,十分富有爱心,而且十分有感情,更伟大之处在于:当国家危难之际,倾其所有,支助国家,慰问前线将士;当敌人首领贪图她的美色,要她侍后时,她大骂叛徒,决不辱身,为国慷慨赴死。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此一例。那么这位妓女到底是谁呢?她就是北宋名妓李师师。
凄惨的童年
李师师是北宋都城汴京东二厢永庆坊染匠王寅的女儿。王寅的妻子生下这个女儿就死了。王寅家境也不算宽裕,只能用米汤代乳来喂养这个孩子,使孩子存活下来,孩子从来没有哭过。当时的汴京有这样一个风气,父母若喜欢初生的孩子,一定要将孩子舍身佛寺。王寅非常喜欢这个女儿,遂将孩子舍身宝光寺。孩子当时刚刚会哭,一个老僧逗着孩子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也来了?”孩子不知为什么,竟哇哇哭了起来,老僧摸摸孩子的头,就不哭了。王寅见状,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的孩子是真正的佛门子弟。当时,佛门弟子一般被称作“师”,王寅干脆就给孩子取名“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祸从天降,她父亲王寅因罪被捕,死于狱中,师师从此无家可归,成了狐儿,附近一位妓院鸨母李姥见她长得水灵,便将她收养,教她学唱歌、跳舞和琴、棋、书、画。师师生性聪慧颖悟,一学就会。她自谱的曲子,常常令那些乐师也自愧不如。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李师师长成了一名美如天仙的少女,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李姥看到了师师的价值,便让师师出门接客,李师师别无选择,时间不长,师师就名贯遐迩,成为首屈一批的风流人物。
师师与宋徽宗奇缘
宋徽宗在位期间,不问政事,每天在皇宫里昼夜淫乐,时间一长,便渐有乏味之感,便到民间烟花巷中去寻欢作乐。他的心腹太监张迪便向他介绍了李师师容貌如何出众,技艺如何超群,说得宋徽宗心理只发痒,便化妆成富商,带了不少钱财来拜见李师师,当宋徽宗看到李师师轻描淡妆,身着素服,丰神隽雅,弱态生娇,犹如刚出水芙蓉一般清妍秀媚,一时间眼睛都直了;听她弹琴,那优美宛转的琴声,或如花底莺语,或似轻秋雁鸣,或像幽咽泉流,或如飞瀑凌空,宋徽宗不觉听得入了迷,忘了身在何处,只到鸡鸣报晓,才如梦初醒,匆匆告别,从此,宋微宗迷上了李师师。宋徽宗留宿李师师家的故事也传遍了京城。
宋徽宗在一次和李师师交欢过后,爱意绵绵的拥着她说:“要是你不是妓女,那该多好啊!朕一定会把你娶进宫去,让你终日陪伴在朕的身旁。”师师抱着徽宗,调皮地说:“要是您不是皇帝,那该多好啊!那我就可以和您永远在一起了!”
为了表示爱意,宋徽宗赐李师师珠宝无数、金钱无数。为了和李师师寻欢方便,宋徽宗叫人专门修了一条用房子掩盖的暗道,直达李师师家,这样,宋徽宗来李师师家就更加勤了。一次,宋徽宗在皇宫聚集皇后、妃嫔饮宴取乐,韦妃悄悄问他:“李家的那个丫头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值得陛下这样喜欢?”徽宗笑着说:“也没有别的,只是如果你们这一百多人,都卸下艳装,换上素服,再把李家那丫头也放在里面,那么别人一眼就可看出她是多么与众不同。她的那一种幽姿逸韵,远非一般的容貌可比啊!”
师师勇赴国难
北宋末年,金兵纠集重兵,大举南侵。当时黄河以北的守军,频频告急,叛国投敌者不计其数。师师听说河北军粮草紧缺,军情甚急,马上将以往徽宗赐给她的那些金银财宝收拾打点起来,开了一张清单,到开封府呈报,府尹见了,心存顾忌,让她三思。她神情激动地说:“我本不过是风尘中的一个妓女,深蒙皇帝的眷顾,就是来生结草衔环,当牛做马也无法报答。现在国家正处于万分危急之际,我一弱女子,虽不能为抗金救国效力,但是我愿意把皇帝这几年赐给我的东西,都一一归还国家。这些钱财,本来就属于国家的,我一直没敢动,现在就用它来作河北军的军饷吧,好让将士们好好地保卫国家,这也是我的一片诚意,望大人能够怜念。”府尹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以后,师师便委托张迪,获得徽宗的允准,出家当了女道士。
金兵很快攻克了汴京,金兵统帅闼懒派人四下搜寻李师师,他说:“金太宗早就风闻李师师的大名了,非常想得到她。这一次,一定要活捉李师师,好向皇上交待。”可是搜索了多日,也未见李师师的影子。
汉奸张邦昌等人,想乘机讨好金主,就派人四处搜索,终于在逃亡的人流中找到了李师师。面对这些败类,李师师破口大骂:“我虽然是个卑贱的妓女,但我深蒙皇上的厚爱,宁肯以死报国,也绝不投降变节。可你们这班狼心狗肺的奸徒呢?平时做高官享厚禄,榨取民脂民膏,一到国家有急难时,就纷纷认贼作父,尽做些亡国破家,伤天害理的恶事。现在你们这帮卖国贼,又想来打我的主意,想以我做你们的进身阶梯,瞎了你们的狗眼!”
话刚落音,她便伸手从头上拔下金簪,向自己的喉咙猛扎,顿时鲜血四溅,染红了素洁的衣裳。左右的人见状,慌忙上前抢救,但她却狠命将金簪折为数段,强吞下肚。李师师这一壮举,着实令奸贼们心惊胆寒,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风尘弱女居然有如此刚烈的侠骨和气节。
一代名妓李师师,就这样为国捐躯了。被监禁在五国城中的宋徽宗皇帝,听到李师师死得这样惨烈悲壮,禁不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❷ 什么是日伪军
日伪军其实是两个概念,包括日军和伪军。日军就是日本鬼子的军队,伪军是中国人,是那些汉奸组织的队伍,替日本人卖命,欺压中国人的。日军的战斗力比较强,但是伪军绝大多数是中国的普通农民,被地主汉奸们武装起来的,装备、士气都很差,顶多只能欺负一下老百姓,见了八路军、新四军就溃不成军。所以八年抗战八路军消灭的日伪军中,伪军数量多于日军,常常是大规模投降的。
伪军是一切汉奸队伍的总称,包括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的部队、华北自治政府等汉奸组织的队伍、伪“满洲国”的队伍等等!
伪军由于很大部分来自于斜坡,所以经常阵前倒戈。对于主动弃暗投明的一般称为反正
❸ 日本投降之后,几百万的伪军最后去了哪里呢
抗战结束之后,日本军人和日本侨民灰溜溜的被遣送回了本土日本,但是有一批特殊的人却无处可去,他们数量庞大,达到百万之众。但是战斗力非常地下,胆子很小,失去依靠之后惶惶不可终日,害怕所谓正义的审判落到自己的头上。他们就是伪军,日本侵华期间甘愿做日本狗腿子的伪军。
国民党自以为接受了百万伪军就扩充了自己的战斗力,没想到反而深受其害。看来兵不在多,而在于精锐啊。
❹ 日本的伪军是怎样招募的
是1931年10月1日投敌的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及其所部 日本遂采取以华制华的方针,命张海鹏所部3个团向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进犯。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区内的反抗活动此起彼伏,为镇压地方反抗而牵制了大量的作战用正规军。为解决前线作战兵力不足的现象,希望利用当地现有的兵员维持统治,招募当地人民来负责占领区治安。根据日本占领区的傀儡政权的管辖范围,设立如“南京国民革命军”、“华北治安军”等,各傀儡政权没有相互干预伪军活动的权利,但日本军官有权随时调遣任意地区的伪军。 数量 1938年时,伪军在中国的数量约为78000人,随着1940年汪精卫叛离国民政府建立新的政府后,在华伪军数量急剧上升至145000人,并在1942—1943年期间国民政府推行“曲线救国”口号,许可国民革命军指挥官在面对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为保存实力,暂时投降”的指令后,伪军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结束后的统计,在华伪军中62%左右是原国民革命军部队。其中除了部分伪军驻扎在城市负责占领区治安维护外,绝大部分的伪军被调往华北地区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其中还有不少伪军参与了在华北地区对平民的大屠杀活动。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经过中国军方统计,除伪满洲国以外所有驻华伪军的数量大约是118.6万人,但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中也有逾200万伪军的说法。 这个数量的伪军几乎与在华日本军队的数量相当,但指挥伪军的却是日本军队。根据统计,中国是唯一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队数量的国家。 伪军等级 国人对当土匪并不太小看,但对当汉奸极为蔑视。人饿急了,当土匪落草,拿枪逼有钱人还有个好名声叫劫富济贫,这不算丢人。招安还是条路,替外国人卖命当狗来欺压中国人,这可是连祖坟都要遭骂的缺德事。 伪组织分等级地,就如同洋葱头那也分价钱的,出来卖,也是分水平的,当汉奸也分三六九,伪政权那从中央到地方,层次很明显,可在基层,跟东洋爸爸卖命的也是分的很明确地。 按45年“汉奸”的定论,分为三类; 1.东北和台湾过来的老资格汉奸,“ 特高科”“宪兵”,能穿日本军服。这为一等汉奸。 2.沦陷地区投靠日本、并由日本组织的特务性质武装,所谓“便衣队”“特务队”“夜袭队”等,着杂色服装,统称特务情报人员,这为二等汉奸。 3.伪政府军以及地方部队,或者说皇协军,如东亚皇协军、兴亚同盟军、东亚同盟救国军、自治军,护国救民军、维新军、清乡军、和平反共兴亚建国军、山西剿共军、绥蒙联军等等名目繁多的武装,听起来特别牛的部队,后因公开干的全是日本人想干的事,又自圆起说改为执行“曲线救国”政策。基本穿正规国军服,并打国民党旗号,但有区别—重庆与南京的国民党旗帜大同小异。此为三等汉奸。 伪军和伪政权大致上属于三个系统,汪精卫的中央军,25万以上,华北治安军10万,后来叫皇协军,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的蒙古军1.5万,地方团队25万。正如伪政府的所有决策要听命于日本顾问一样,伪军队的所有行动必须听命于日军。日军对伪军重要的控制形式就是作战会议。伪军参加日军的作战会议,几乎没有发言权。作战,打头阵永远是伪军。那些汉奸省长、警备司令、警察厅长,听起来官名比日本参事、日本顾问大得多,实际上,不过像木偶戏里的小戏人子一样,无论怎样蹦跳都是身不由己。
❺ 国产抗战片里经常出现中国人装扮成日本军队的桥段,我想知道这在现实中可能吗
非常可能;
其实不仅仅是在抗日的时候,日本鬼子这样子做; 在明朝日本倭寇作乱的时候也有不少中国汉奸装扮成倭寇,如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十余名倭寇从浙江平湖入境,向杭州进逼,抢掠之后逃向淳安。这本来只是一起抢掠事件,抢也就抢了,事也不大,可这帮路盲不知是不是没有向导,转了半个多月,居然转到了南直隶(今江苏一带),在常州、苏州附近抢了一把,竟跑到了南京城下!
最后在大军围捕下,这群小毛贼才最终被歼灭,据说当时被他们杀死砍伤的平民士兵已达三千余人。
四十多个人,在大明帝国的眼皮底下转悠了一个多月,想抢就抢,十几万驻军束手无策,这不是一单简单的抢劫案,也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
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
一直以来,这个故事都被用来说明明军的腐朽、无战斗力,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在它的背后,隐藏着让人惊心动魄的真相。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抢掠,因为参与这次抢劫的四十多个倭寇并不是一般人,他们是浪人。
所谓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关于武士群体就不多说了,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即使在日本国内,武士也是一个十分稀少的品种。
在日本战国时期,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实际控制者是各大诸侯,又称为大名,而武士是大名的属下。即使是如织田信长之类的大诸侯,手下的武士也不过一两千人而已。
作为武士团体的成员,他们从小就接受过严格的武术和体能训练,大多数人都练习剑道,练就了一身砍人的技术,即使参加黑社会火拼,拿西瓜刀对砍,估计一个对付五六个都不成问题。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其中的某些人还曾练习过“阴流”,这是日本刀术中的一门绝技,传自日本的绝顶高手,“剑圣”上泉信纲。
虽说练这门功夫的人并不多,也并非个个都是剑圣,但足可称得上是一流高手。而在当时到中国来抢掠的日本人中,也有着他们的身影。
有证据显示,在嘉靖三十四年的这次事件中,参与抢劫的四十多名案犯,并非跑船的日本农民,他们几乎都是战败丢掉土地、找不到工作的武士。
而证据,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那件特殊武器。
其实那些被称为倭寇的抢劫犯,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除了日本人外,还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中国沿海的渔民、海盗等等,总之,大家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发财)走到一起来的。
这些人使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老外们一般用火枪或佩剑,渔民、海盗没有固定装备,逮着什么用什么。
但这支无组织、无纪律的杂牌部队之所以会有强悍的战斗力,是因为其中有着一群作战顽强的日本武士与浪人,而无论在哪里作战,和谁作战,他们都会使用同一种武器——武士刀。
不管在中国还是日本,只有武士或浪人才装备武士刀,其实谁能带,谁不能带,也没有专门的认证机构来管,真正的原因在于这种管制刀具是很贵的。
武士刀的制作十分复杂,要使用很多种不同的铁和钢料,然后用火炉加热,同时由工匠大力捶打,可谓是千锤百炼,耗时长,纯系手工制造,绝无批量生产。
由于此刀制作精良,且铁钢比例合理,所以兼具韧性和硬度,无论是拿去劈柴,还是砍人,都相当有效。
但拥有武士刀,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你就算买得起,也不一定养得起。由于该刀采用铁钢合金制造,容易生锈,所以必须得好好伺候着,隔三差五就要去找人磨刀(使用特制磨刀石,费用很高),每天都要用油擦刀(据说还一定要用植物油),比上机油还麻烦。
就这么个玩意,价格昂贵不说,天天都要保养,比大爷还难服侍,除了那帮死心眼的日本武士,谁都不愿意折腾这东西。非但如此,这帮孙子把刀看得比命还重,1945年日本战败后,侵华日军中许多有武士背景的军官还曾向中国方面提出申请,希望带走他们的家传宝刀,表示如不允许,就切腹自尽。
不久之后得到答复:切腹自便,把刀留下。
日本的许多名刀就此留在了中国,这也是为什么无数日本人不远千里,带着大捆钞票,跑到中国买刀的原因。
而根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四年的那批倭寇基本都是携带武士刀的浪人,且武艺高强、机动灵活,抢一票换一个地方,从不走空趟。
这样的四十多个倭寇,其战斗能力可想而知,在当时,大致就相当于四十多个特种兵,而驻守各地的,大都是战斗力极差的守备兵,或是民团团练,基本上也就算个民兵水平。
民兵打特种兵,能打赢那才叫怪事,这帮劫匪也不攻城,抢了就跑,放在今天就是持械流窜犯,自然是难以围捕,所以才会出现所谓打到南京城下的怪事。
❻ 51号兵站里伪军和日军军装怎么区分啊,几乎一模一样啊
娱乐性质的电视剧并没必要完全遵循历史,
区分其实很简单,一个中文 一个日语
伪军的帽子和日军不同
伪军服装颜色偏土黄 日军偏草绿
❼ 伪军和皇协军的区别是什么
1、含义不同:伪军,就是伪政权的军队,主要是指侵略国家将被侵略国家或地区的民众或敌方投降士兵组织而成的武装部队,在我国多指抗日战争时期协助日军进行军事活动的汉奸军队。
被称为“皇协军”的只有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华北治安军。华北治安军,也称华北绥靖军,俗称“皇协军”“二鬼子”,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华北扶植创建的一支傀儡伪军部队。
2、构成特色不同:抗战时期中国的伪军主要有四支:汪精卫伪政府的和平建国军、伪满洲国的伪满洲军、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华北治安军、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伪蒙古军。
皇协军的军服参考了当时德军的常服和礼服设计,这套军服很有特点,颜色为蓝色,军官上衣是西装小翻领式,有领带,使得小翻领和领带第一次在中国军服中出现。帽徽和伪满军队帽徽一样都是五族共和五色五角星,但红色和黄色颠倒。
军衔同国军,不过三角形变五角星。后来由于伪华北政权并入汪伪政府,统一了伪军的军服,其军服与重庆政府基本一样。
3、总结:皇协军就是华北治安军,是伪军的一种;伪军则是包括皇协军在内的各种伪政权部队的总称,不能将伪军称为皇协军,但可以将皇协军称为伪军。但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汉奸。
(7)日本伪军怎么化妆扩展阅读:
抗战时期,有一支身份特殊的人群:朝鲜籍日本兵。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战时的朝鲜人军人军属一共24万零2341人,朝鲜方面的资料显示则有70万之多。在二战中,约有10万朝鲜籍日本兵投入了半岛外的战斗,另外非编制的军人军属,则被征作劳工或者监工(监督中国和朝鲜劳工)。
伪满的大量朝鲜籍宪兵警察,他们也就是东北老人口中骂得最多的手举棒子的凶狠“二鬼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中国官方长期称呼大韩民国国军为“伪军”。现今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因不承认韩国的合法性,也将韩军称为“南朝鲜傀儡军”(尤其是韩国保守派执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