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山茶怎么制作
① 茶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茶叶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本文对六大茶类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作简单的介绍
开启分步阅读模式
1、绿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做形)-干燥
绿茶是以采摘鲜叶为原料,绿茶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艺。绿茶的最大的品质特点就是“三绿”,即叶绿,汤绿,叶底绿。绿茶的花色
品种都很多,按照杀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按照干燥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炒青绿茶,晒青绿茶以及烘青绿茶;按品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名优
绿茶和大宗绿茶。绿茶又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2、黄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黄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它的最主要特点是“黄汤黄叶”。黄茶的分类按照采摘鲜叶的嫩度以及芽叶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即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黄芽
茶的代表主要由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黄小茶的代表有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阳黄汤,蔚山白毛尖等;黄大茶的代表有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灯。
3、黑茶
01
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黑茶是在六大茶类中原料最为粗老的,成茶色泽呈黑褐色或黝黑色,主要是因为堆积发酵时间较长造成的。黑茶根据产区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湖南黑茶,四川边茶,湖北老青茶以及滇贵黑茶等。
4、白茶
01
萎凋-干燥(新工艺白茶:萎凋-轻揉-干燥)
白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是由宋代三色鲜芽,银丝水芽演变而来的。白茶的最大特点是“银叶白汤”。白茶按照茶树品种与鲜叶采摘的不同可以分为芽茶和叶茶,芽茶主要有白亳银针等,叶茶主要有白牡丹,寿眉,贡眉等。白茶分为白芽茶、白叶茶。
5、乌龙茶(乌龙茶)
01
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做形)-干燥
青茶最初起源于福建省,迄今为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青茶最早可追索到宋代的北苑茶。青茶是我国特色茶之一,它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特点,既有绿茶
的清香,同时又有红茶的浓郁花香。青茶的最大特点是沏泡后的叶底“绿叶红镶边”。清茶根据产地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
乌龙茶以及台湾乌龙茶。
② 高山茶的资料
“高山茶”是台湾近几年最热门的茶品,在市面上常见许多茶冠上高山茶的名号,如高山乌龙茶、高山金萱茶、阿里山高山茶等。许多刚入门的茶友会以为高山茶是专指某些地方所生产的茗茶,就如同台北的文山包种茶、鹿谷的冻顶乌龙茶,但其实“高山茶”是与“平地茶”相对的一个概念名词,并非专指否一地所制作的茶叶。 高山茶以海拔高度定义高山茶,是目前比较认同的说法。但在高度上,虽有人以海拔800公尺开始算起,但大体而言仍以生长于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园所产制的茶叶称为高山茶。从产区海拔800公尺的冻顶乌龙茶到海拔2600公尺的大禹岭茶,都有人归类为高山茶。
高山茶会受到欢迎主要的因素,除了行销人员的推广,还要归功于台湾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台湾现有的高山茶园多是原本的林地竹地开垦而来,多年的有机质堆积使得地力雄厚,能够提供充足的养份,成为植茶的最佳地点。此外高山植茶还有下列两项优势,一是因为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导致茶树芽叶中所含“儿茶素类”等苦涩成分降低,进而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对甘味有贡献的成分。二是由于日夜温差大及长年午后云雾遮蔽的缘故,使得茶树的生长过于缓慢,让茶叶具有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等的优点。高山茶生产上的困难处,首先是居高不下的种茶与制茶的人力成本;再者是高山茶菁必须现地现做,而高山地区午后经常性的起雾环境,时常影响后制茶叶的成功率,所以顶级的好茶,只能看老天的脸色,这些都是高山茶制作上需要克服之处。
③ 茶叶制作流程简介
茶叶制作的流程有哪些,茶叶的制作过程是如何。茶叶制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茶叶制作流程简介,希望你们喜欢!
茶叶制作流程简介
1、采青
茶只能采摘嫩叶,老叶无法用,这些细嫩的部分,采下来后称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叶为一芯一叶;多采两片叶为一芯两叶。) 芽茶类:以嫩芽做原料 茶性比较细致
叶茶类:以叶做原料 茶性比较粗犷
2、萎凋
萎凋:茶青采下来后,首先要放在空气中,让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进行的为室外萎凋;在室内进行的为室内萎凋。 萎凋的过程:水份的消失必须透过叶脉有秩序的从叶子边缘或气孔蒸发出来。每部分的细胞都必须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发酵作用 。
失 水:叶子晒干晒死 造成味薄
积 水:没有搅拌 造成苦涩萎凋就是静置与浪青交替进行。
静 置:就是放置不动,让水份补给到边缘的地方,当然也让已经可以发酵的部分慢慢发酵。
浪 青:就是搅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后借叶子的互相摩摩
擦,促进氧化。
3、发酵
发酵:指茶叶的面份与空气起氧化作用,这个过程称发酵。 发酵使茶发生变化:
香变:不怎么发酵的,喝起来是股菜香;让它轻轻发酵就会转化成花香;发酵变重后会转化成果香;如果让它尽情的发酵就会变成糖香; 香气是发芽、开花、结果的变化。
色变:香气的变化与颜色的转变是同步进行的。菜香的阶段是绿色;花香的阶段是金黄色;果香的阶段是桔黄色;糖香的阶段是朱红色。 味变:发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发酵越多,离自然越远,加工的味道越重。
4、杀青
杀青:是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这个过程叫杀青。
炒青:就是下锅炒,也可是滚筒式,炒的茶比较香。市场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
蒸青:用蒸气把茶青蒸熟,蒸的颜色比较翠绿,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来的细胞纤维。
5、揉捻
揉捻:杀青过后,要将茶叶像揉面一样的揉捻。
揉捻的功用:
第一、 揉破叶细胞,以利于冲泡。
第二、 成形。
第三、 塑造不同的特性。
揉捻包括:手揉捻、机揉捻、布揉捻揉捻的次数越多,茶性就会变的越低沉。
揉捻分:轻揉捻,轻揉捻制成的茶成条形状;中揉捻,中揉捻制成的茶成半球状;重揉捻,重揉捻制成的茶成全球状。
6、干燥
干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这时要把水份蒸发掉,这个过程称为干燥。
干燥分:火炉上烘干、手摇式干燥机、自走式干燥机。
7、初制茶
初制茶:干燥过的茶就可以拿来冲泡饮用,可是这种茶外型不好看,品质也还不稳定,一般称为初制茶。
8、精制
销售之前,最好再经过一番精制,它包括:
A、筛分:将茶筛分成粗细不同等位。
B、剪切:需要较细的条形时,可用切碎机将它切碎。
C、拔梗:将部分散离的茶质分离出来。
D、覆火:干燥不够时,再干燥一次,也称补火。
E、风选:将精制过的茶用风来吹,碎末和细片就会分离出来。 经过这些程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制茶。
各种茶制作过程
一、绿茶制作过程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自唐代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绿茶加工过程是: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1、杀青:杀青是形成绿茶品质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其主要目的:一是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二是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三是蒸发一部分水分,使之变为柔软,增强韧性,便于揉捻成形。鲜叶采来后,要放在地上摊凉2—3小时,然后进行杀青。杀青的原则一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使杀青锅或滚筒的温度达到180℃左右或者更高,以迅速破坏酶的活性,然后适当降低温度,使芽尖和叶缘不至被炒焦,影响绿茶品质,达到杀匀杀透,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目的。杀青的其二原则是要掌握“老叶轻杀,嫩叶老杀”。所谓老杀,就是失水适当多些;所谓嫩杀,就是失水适当少些。因为嫩叶中酶的催化作用较强,含水量较高,所以要老杀,如果嫩杀,则酶的活化未被彻底破坏,以产生红梗红叶;杀青叶含水量过高,在揉捻时液汁易流失,加压时易成糊状,芽叶易断碎。低级粗老叶则相反,应杀得嫩,粗老叶含水量少,纤维素含量较高,叶质粗硬,如杀青叶含水量少,揉捻时难以成形,加压时也易断碎。杀青叶适度的标志是: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无红梗红叶,手捏叶软,略微粘手,嫩茎梗折不断,紧捏叶子成团,稍有弹性,青草气消失,茶香显露。
2、揉捻;揉捻的目的是为了缩小体积,为炒干成形打好基础,同时适当破坏叶组织,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冲泡。揉捻一般分热揉和冷揉,所谓热揉,就是杀青叶不经堆放趁热揉捻;所谓冷揉,就是杀青叶出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摊放,使叶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揉捻。较老叶纤维素含量高,揉捻时不易成条,易采用热揉;高级嫩叶揉捻容易成条,为保持良好的色泽和香气,采用冷揉。目前除制作龙井、碧螺春等手工名茶外,绝大部分茶叶都采取揉捻机来进行揉捻。即把杀青好的鲜叶装入揉桶,盖上揉捻机盖,加一定的压力进行揉捻。加压的原则是“轻、重、轻”。即先要轻压,然后逐步加重,再慢慢减轻,最后部加压再揉5分钟左右。揉捻叶细胞破坏率一般为45—55%,茶汁粘附于叶面,手摸有润滑粘手的感觉。
3、 干燥:干燥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用烘干机或烘笼烘干,有的用锅炒干,有的用滚桶炒干,但不论何种方法,目的都是:一、叶子在杀青的基础上继续使内含物发生变化,提高内在品质;二、在揉捻的基础上整理条索,改进外形;三、排出过多
水分,防止霉变,便于贮藏。最后经干燥后的茶叶,都必须达到安全的保管条件,即含水量要求在5—6%,以手揉叶能成碎末。
二、红茶的制作过程
红茶的基本制造过程是: 鲜叶(1)萎凋(2)揉捻(3)发酵(4)干燥 。红茶对鲜叶的要求:除小种红茶要求鲜叶有一定成熟度外,功夫红茶和红碎茶都要有较高的嫩度,一般是以1芽2、3叶为标准。采摘季节也有关,一般夏茶采制红茶较好,这是因为夏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适制红茶。
1、 萎凋:萎凋目的就是要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叶片变软,青草气消失,并散发出香气。鲜叶采摘后,要均匀的摊放在萎凋槽上或萎凋机中萎凋。萎凋槽一般长10米、宽1·5米,盛叶框边高20cm。摊放叶的厚度一般在18—20cm,下面鼓风机气流温度在35℃左右,萎凋时间4—5小时适度。常温下自然萎凋时间以8—10小时为宜。萎凋适度的茶叶萎缩变软,手捏叶片有柔软感,无摩擦响声,紧握叶子成团,松手时叶子松散缓慢,叶色转为暗绿,表面光泽消失,鲜叶的青草气减退,透出萎凋叶特有的愉快的清香。
2、 揉捻:揉捻目的一是使叶细胞通过揉捻后破坏,茶汁外溢,加速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为形成红茶特有的内质奠定基础;二是使叶片揉卷成紧直条索,缩小体积,塑造美观的外形;三是茶汁溢聚于叶条表面,冲泡时易溶于水,形成外形光泽,增加茶汤浓度。红茶的揉捻机一般都比较大,多使用50cm 以上甚至90cm的揉捻桶。其揉捻的适合度,以细胞破坏率90%以上,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用手紧握,茶汁溢而不成滴流。
3、 发酵:发酵是功夫红茶形成品质的关键过程。所谓红茶发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的过程。发酵室气温一般在24—25℃,相对湿度95%,摊叶厚度一般在8—12cm为宜。发酵适度的茶叶青草气消失,出现一种新鲜的、清新的花果香,叶色红变,春茶黄红色、夏茶红黄色,嫩叶色泽红匀,老叶因变化困难常红里泛青。
4、干燥:发酵好的茶叶必须立即送入烘干机烘干,以制止茶叶继续发酵。烘干一般分两次,第一次称毛火,温度110℃—120℃,使茶叶含水量在20—25%,第二次称足火,温度85℃—95℃,茶叶成品含水量为6%。
三、青茶的制作过程
乌龙茶的制造工艺,要经过:采青、凉青、晒青、凉青、做青(摇青摊置)、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制乌龙茶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高山茶分春秋两季。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春茶;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夏茶;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为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为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公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为最优。
1、采青(采摘):晴天的正午10:00至下午15:00时采摘的鲜叶质量最好,采集时不能在下雨天及阴天中采摘,否则将很难行成甘醇的之味及香气;而且茶叶的鲜嫩度要适中,一般选三叶一芽,枝梗宜短,细小。这样枝梗的含水量才会少,制作出来才会形成高档气质。采青很辛苦,采青的最佳时间也正是太阳正烈的时候且全靠手工一叶叶的采摘,因此需要很多人手,乌龙茶采摘讲究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开采,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了枝梗粗壮不利于粗制,太短了叶片太嫩做不成茶。
2、晒青:茶青采下来后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爆晒,当茶青积累到一定量(一般够做十来斤毛茶)就运回家里置于空调房内。等到夕阳西下时,在将其薄薄的摊凉在地上晒
青。晒青形式有很多种,有的是摊在水筛上架在架子进行;有的是直接摊铺在地上;有的在地上铺上竹筛进行。主要还是根据当时的气温来。晒青的目的是先利用地热、柔和的夕阳和晚风使箐叶蒸发部分水分,为摇青作准备。此时的关键是叶片上的泥土味、杂味等要去尽又不能晒死。
3、晾青:茶青经过晒青后,将茶青置于竹筛上,放入空调房静置,茶青经过晒青时,会蒸发部分水分,青叶成遢软样,在空调房静置时,叶梗、叶脉的水分这时会往叶面补充,这时,叶面又会挺直起来
4、摇青:当茶青晾青后,根据青叶的水分变化情况,就可以决定是否摇青了。将竹筛中的茶青倒入竹制摇青机中准备摇青,在摇青的过程中,通过“闻青叶香气,看青叶颜色变化”来决定摇青的次数和轻重。一般要重复2到3次的摇青,每次摇青间隔个把小时。具体的要看茶青的质量和当天天气。这一环节在反复的摇青和静置中决定了茶叶的质量,为制茶中最关键的部分。将摇青过的青叶移入青间,放在水筛架上静置。这时在摇青时青叶散发的水分通过静置,又会从叶梗、叶脉往叶面补充散发,到完成最后一次摇青已是夜深人静,这时要将茶青静置到第二天使其发酵。
5、杀青(炒青):到了第二天茶农就要不时通过对茶青的看、闻、摸、试,来决定是否要炒青。这一环节将最终决定乌龙茶的质量,也决定毛茶价格。有经验的茶农都能把握时机制作出优质乌龙茶。由于杀青后叶子上会产生一定的红边此时还要将红边去除否者会影响茶叶质量。
6、包揉成型:把杀青后的茶叶包在特制的布里(俗称茶巾),利用“速包机”把整个茶叶紧包成球状。从这个环节开始其目的就是制作外形和颜色。
7 、揉捻:将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机”中进行揉捻使茶叶成型 。茶球在紧包的状态下在揉捻机中滚动,里面的叶子受到挤压会慢慢形成“颗粒状”,从叶状到颗粒状的神奇之作全在这里,当然是要经过很多遍的操作。
8、打散:把打包好的茶球打散,以便重复进行包揉和揉捻。
9、焙火: 将茶揉捻到有一定湿润并有一定色泽后就要将其焙火,把茶团解块后摊铺在竹筛上放在铁架上,至于炉中焙烤。包揉、揉捻与焙火是多次重复进行的,这些过程重复得多了将使茶叶颗粒暗淡无光色泽不活,重复次数少了又会使颗粒蓬松颜色发白。应适可为此直到外形满意为止。
10、烤焙:当茶叶最终成型就要放要进行烤焙将茶叶中的水分烘干。这将影响到茶叶的存储时间保证在茶叶的存储和转运中不变味。一般要进行一个小时。
四、白茶的制作工艺
白茶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贡眉、寿眉,不同的白茶品种加工工艺各不相同。采用单芽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称之为银针白毫;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福安大白茶等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称之为白
牡丹或新白茶;采用菜茶的一芽一二叶,加工而成的为贡眉;采用抽针后的鲜叶制成的白茶称寿眉。但是从制作工艺步骤来说,却有着细微的差别,白毫银针制作工序为:茶芽、萎凋、烘焙、筛拣、复火、装箱;白牡丹、贡眉工艺为:鲜叶、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或筛拣)、复火、装箱。 其中的关键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白茶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四步:
1.采摘:白茶根据气温采摘玉白色一芽一叶初展鲜叶,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净采。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2.萎凋: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摊青后,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
3.烘干:初烘:烘干机温度100-120℃,时间:10分钟;摊凉:15分钟。复烘:温度80-90℃;低温长烘70℃左右。
4.保存: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内,放入冰库,温度1-5℃。冰库取出的茶叶三小时后打开,进行包装。白茶主产地在福建省,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合茶树的生长,后来的采摘以及制作工艺更加考究,传统采摘方法有"十不采"的约束,所以每个细节都决定了茶叶的质量。
五、黄茶独特的“闷黄”制作方法
黄茶是我国特产,属于六大茶之一,因黄汤黄叶而得名,其制法采用独特的“闷黄”制作工艺,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制作步骤:杀青、闷黄、干燥、揉捻。
1、杀青:黄茶通过杀青,以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闷黄: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黄茶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条件,但作为一个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针对不同茶叶品质,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黄色黄汤品质特征。
3、干燥:黄茶的干燥一般分几次进行,温度也比其它茶类偏低。
4、揉捻:黄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过揉捻形成其紧结弯曲的外形,并对内质改善也有所影响。
六、黑茶的制作方法
1.杀青: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为了避免水分不足杀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 1千克清水)。洒水要均匀,以便于杀青能杀匀杀透。
2.初揉: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轻压、短时、慢揉的原则。初揉中揉捻机转速以40
转/分左右,揉捻时间15分钟左右为好。待嫩叶成条,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
3.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渥堆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决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
4.复揉:将渥堆适度的茶坯解决后,上机复揉,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6~8分钟。下机解块,及时干燥。
④ 台湾高山茶怎么冲泡
台湾高山茶的泡茶步骤 ?1+1种泡法,请参考. 台湾高山茶的冲泡方法:高山乌龙茶, 投叶量约8分之1到10分之1 ( 100CC小茶壶约10克到12克)。 茶壶以“宜兴紫砂壶”为最,茶杯以小白磁杯搭配闻香杯为一套四组,可观其汤色, 闻其香气,每杯约5cc - 8cc注入之茶水以高山矿泉水最适宜,因高山矿泉水含丰富的矿物质,水质微显甘甜。 泡茶的水温是个绝对值,避免使用100°C的滚烫沸水,直接高冲,如此高温的沸水,是将水给煮老了。使得水中的气体都随蒸汽给跑光了,因温度过高易破坏丹宁茶香。 如何观察最适切地冲泡温度?掌握水滚热时的推力,让这股无形的推力,将茶的韵给推出来,才是泡茶的重点,基本的原则是让水稍微的烧开使其轻轻冒烟至95°C即可,也就是开盖观察茶壶底有珠眼生,(指滚动的小汽泡), 此时是最佳的温度,如采用透明的玻璃壶更能观察水滚的状态,千万避免将水烧过头。 冲泡时,先进行温壶洗壶的动作,续投茶叶三分之一,切记无需洗茶, 进行消除农药的残余(茶菁在制作过程中,许多的步奏都在高温下进行,炒菁的温度甚至高达摄氏160°C,时间长达10分钟,精制烘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100°C 需要进行,才能完成) 其实第一泡茶有如人参那样补,所浮泡沫是"皂素",对身体是有相当的帮助,首泡约45秒 - 50秒,前五泡都可维持在1分钟左右,自第6泡起,浸泡的时间可拉开至1分30秒,往后每泡增加30秒计算,直到浸泡后仍味淡如水,使可换茶,一般梨山乌龙茶都可泡到12 - 15泡,仍然味足。泡茶三要素,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三者共同配合。此三要素无硬性的规定,忠于自己的感觉就可以了。 个人建议,除了趁热闻其茶汤面之香气,观察茶汤的透明度,品尝其喉韵与活性,简单说来就是满口生津,舌有余甘,回味无穷香气与滋味,触感是相当的绵密,好茶即便是凉了茶杯底的幽香韵味也不容易散开。 (第1泡 1分钟, 第2泡40秒,第3泡50秒,第4泡1分,第五泡1分20秒,以下可每泡增加30秒,直到味淡) 冷泡茶泡法:二、 以1500cc冷水,倒入五分之一的金萱茶的比例为原则,随即放入冰箱冷。理论上冷泡茶,所有的茶叶皆可,只是茶质释放的时间效率、还有茶叶商品所强调的风味与口感,因为是"冷泡"所以茶叶条索紧结的中焙火茶,以及炭焙老茶这类的茶较不适合,而清香类的包种茶(原味不焙)、绿茶或者条型茶较为适合。****************所谓“冷泡茶”,就是以冷水来冲泡茶叶,可以说是颠覆传统的一种泡茶方法。无论是上班族、学生、开车族或是登山族,只要有买得到矿泉水,就可以将茶叶置入,静泡若干个小时后,就可以享受既好喝又保健的冷泡茶。以冷水泡茶,味道更香醇甘美,可为炎热的夏天带来与众不同的清爽选择。◎喝冷泡茶的好处一、茶叶冷泡后可减少茶丹宁酸释出,饮用时可减少苦涩味,增加茶的口感。二、冷泡的茶叶因人体体温较茶汤高,带着香味分子的酮类会在茶汤到达口腔后才逐渐挥发起来更香味更浓盈满整个口腔,喉韵也更浓重。三、冷泡可降低茶汤咖啡因含量,可减缓对胃的刺激,因此敏感体质或胃弱者均适合饮用。喝冷泡茶的好处: 由于茶叶内丰富的 蛋白质 儿茶素类及 其氧化缩合物等养分未遭破坏,且完全稀释出来,炎炎暑期,喝冰凉的冷泡茶比其他饮料更有解渴的功效,且制作方便,一举数得。冷泡茶泡法:一、 准备器材:金萱茶,冷开水(或矿泉水),塑胶瓶或水壶等容器。二、 以1500cc冷水,倒入五分之一的金萱茶的比例为原则,随即放入冰箱冷。三、 用任何容器均可,以方便倒出茶汤及茶叶为主。四、 约四、五小时后,即可倒出饮用,茶味甘醇可口。五、 未喝完,请即在放入冰箱冷藏,约四、五天不会发酵。六、 离开冰箱,未冷藏,尽量在两小时内喝完,回温后口味较差。七、 若要回冲,将茶汤倒出来后,在加入些许新茶叶,冷藏即可。八、 用烘培较重火或轻陪火之金萱茶来浸泡,味甘滑重,口感更佳,此冷泡茶可回冲数次。⑤ 乌龙茶是怎么做的
乌龙茶的功效:1、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乌龙茶能改善皮肤过敏:
3、饮用乌龙茶能瘦身:
4、抗肿瘤、预防老化功效
乌龙茶的品种名称
乌龙茶是青茶
铁观音、黄旦(黄金桂)、本山、毛蟹、
武夷岩茶、冻顶乌龙、水仙、大红袍、肉桂、
奇兰、 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 、包种 等
中国医学研究者声明 乌龙茶其实有瘦身功效
虽然西方一直对“茶的减肥功效”持怀疑态度,但中国医学研究者日前声明,乌龙茶确实有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妙效。本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获奖人郭锡熔认为,乌龙茶含有较多的茶多酶,会有效减少皮下脂肪。
转自高山茶网
乌龙茶名字的来源: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其最负盛名的要数福建和广东二地产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数。乌龙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 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着名茶乡了。
乌龙茶的制法: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乌龙茶的名贵品种:
1. [武夷岩茶]产自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外形肥壮匀整,紧结卷曲、,色泽光润,叶背起蛙状。颜色青翠、砂绿、密黄,叶底、叶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呈浅绿色。品饮此茶,香气菠郁,滋叶浓醇,鲜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岩韵”。
2. [凤凰单丛茶]产于广东。茶形壮实而卷曲,叶色浅黄带微绿。汤色黄艳衬绿,香气清长,多次冲泡,余香不散,甘味尤存。
3. [台湾乌龙茶]产于中国台湾,条形卷曲,呈铜褐色,茶汤橙红,滋味纯正,天赋浓烈的果香,冲泡后叶底边红腹绿,其中以南投县的“冻顶”乌龙茶最为名贵。
4. [铁观音茶]闽南安溪产。“铁观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树品种名。此茶外形条索紧结,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状似晴蜒头,由于咖啡碱随着水份蒸发,在表面形成一层白霜,称作“砂绿起霜”。此茶冲泡后,异香扑鼻,乘热细啜,满口生香,喉底回甘,称得上七泡有余香。
5.[东方美仁]产自厦门
6.凤凰水仙 产于广东潮安凤凰乡的条形乌龙茶,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主销广东、港澳地区,外销日本、东南亚、美国。凤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茶汤澄黄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
乌龙茶食疗功效:
乌龙茶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因为它溶解脂肪的减肥效果,这种说法也确实有科学的根据。因为茶中的主成分--单宁酸,证实与脂肪的代谢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实验结果也证实,乌龙茶的确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茶。
大家都知道,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是一种半发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实乌龙茶只是总称,还可以细分出许多不同类别的茶。例如:水仙、白牡丹,以及适合配海鲜类食物的铁观音等等,种类多样,可以任君挑选。
实验证明,每天喝一公升乌龙茶,有抑制胆固醇上升的效果。虽然饮用量应该依各人身体的状况决定,但是当食物太油腻时,最好也能够搭配乌龙茶,不但有饱腹感,还可以去除油腻。
乌龙茶的保健功能:茶功如神,早已为人们所知。唐代诗人卢全是这样形容茶叶功效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清风生。\"宋代吴淑《茶赋》说:\"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茹之利,其功若神。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阴中之阳,沉也降也,最能降火。\"乌龙茶是我国特种名茶,经现代国内外科学研究证实,乌龙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署、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一、防癌症
1998年6月15日《健康报》(记者郑远翔)报道:不久前,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学研究室副研究员韩驰和她的助手徐勇,进行茶叶在动物体内的抑癌试验。他们分别给大白鼠喂安溪铁观音等五种茶,同时给予喂人工合成的纯度大于99.8%的致癌物甲基卡基亚硝胶。三个月后,大白鼠食道癌发生率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数为2.2-3个。而未饮茶的大白鼠食道癌发病率为90%,患癌鼠平均瘤数为5.2个,五种茶叶抑癌效果为安溪铁观音最佳。与此同时,他们还进行另一种试验,即用亚硝酸纳和甲基卡胶做致癌前体物,结果发现,饮茶组的大白鼠无一发生食道癌,未饮茶组发生率为100%。这一结果证明,茶叶可全部阻断亚硝胶的体内内源性的形成。转自高山茶网
二、降血脂
1981年,日本和洋女子大学宫川丰美和川村一男教授,就乌龙茶对动物脂肪代谢的影响进行试验,证明能显着抑制血中胆固醇及中性脂肪的增加。1983年,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观察了一组血中胆固醇较高的病人,在停用各种降脂药物的情况下,每日上下午两次饮用乌龙茶,连续24周后,病人血中胆固醇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进一步的动物试验表明,乌龙茶有防止和减轻血中脂质在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饮用乌龙茶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红细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这对于防止血管病变,血管内血栓形成以及中医?quot;瘀血症\"均有积极意义。此外,体外血栓形成试验,也表明乌龙茶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三、抗衰老
1983年,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进行抗衰老试验表明,他们分别加喂乌龙茶和维生素E的两组动物,肝脏内脂质过氧化均明显减少,这说明乌龙茶和维生素E一样有抗衰老功效。人体试验还表明,在每日内服足量维生素C情况下,饮用乌龙茶可以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持较高水平,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减少,而维生素C的抗衰老作用早已被研究证明。因此,饮用乌龙茶可以从多方面增强人体抗衰老能力。1985年10月王泽农教授访问安溪茶乡时,赋诗一首,对安溪乌龙茶的保健功效作了高度的概括:安溪芳若铁观音,益寿延年六根清。新选名茶黄金桂,堪称妙药保丹心。久服千朝姿容美,能疗百病体态轻。
【乌龙茶基本成份及功效】
饮茶有许多益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饮茶为什么会有许多好处呢?这对一般人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19世纪初,茶业的成分才逐渐明确起来。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乌龙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而铁观音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多种氨基酸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无机矿物元素主要有:钾、钙、镁、钴、铁、锰、铝、钠、锌、铜、氮、磷、氟、碘、硒等。铁观音所含的无机矿物元素,如锰、铁、氟、钾、钠等均高于其他茶类。
乌龙茶喝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
⑥ 请你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下茶的历史,并简要说明如何沏茶。字数:80左右。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
日本茶道
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日本镰仓时代的临济宗留学僧南浦绍明在宋朝时来到中国,将径山茶宴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18
日本茶道历史
世纪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4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中国径山茶宴进入日本之后,日本很快就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流派。最着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孙)之子所创设的三个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审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称三千家。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以下流派都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期间消失或者几乎消失,仅在竹猫神社的《竹间十日谈》有详后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有些留言逐渐又出现世人眼前。流派记载下面做简单叙述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薮内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之一,安土桃山时代的茶人薮内绍智开创。绍智先随其养父薮内宗巴学习茶汤,后成为绍鸥弟子。该流代代均受到西本愿寺的庇护,保留着书院茶点前的古法。因家元居于京都下京,又称“下流”(笑),代表茶室“燕庵”。
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安乐庵流:安乐庵流,创始人安乐庵策传,在江户时代流行于伊势地方,是宗旦流中的一个古典分派。安乐庵策传,1554年-1642年),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僧侣、茶人及作家。 安乐庵策传非常擅长说笑话,他写于1623年的着作《醒睡笑》,是日本笑话集的先驱,对于后来的日本文学有非常大的影响。
怡溪派:[1644~1714]江戸中期的茶道禅僧。江戸品川东海寺高源院的鼻祖。茶道学习石州流。开创了怡渓派。之后成为大徳寺住持。法忍大定禅师。
上田宗个流:又称为“上田宗箇流”,是宗箇发展完善了武家茶,江户时代通过浅野家向外传播,就成了“上田宗个流”这个茶派,这一茶道流派以广岛县为中心,至今仍有许多门人学习此道。活跃在京都一带,是由武家茶发展而来。
有乐流:是由利休的高徒织田长益所创。
江戸千家流:创始人川上不白,受表千家流七世如心斋宗左命,于江户时代开设的分派。不白去世后,又形成了新的分派。
织部流:由一族丰后中川藩古田家继承,该流派主要在九州存续。
细川三斋流:创始人细川三斋忠兴,利休七哲之一,室町末期利休流的分派,谨守利休茶汤的正统,在武家大名间广为流传。
肥后古流:江户初期,肥后细川藩在三斋、忠利父子的影响下,茶道盛行,代表者为以古市流为首的肥后古流三家。
小堀流:肥后古流三家之一,创始人小堀长斋(与小堀远州可不一回事)为宗庵高徒。
萱野流:肥后古流三家之一,创始人萱野隠斋为宗庵高徒。
宗和流:本茶道流派之一,隶属日本江户时代诸流派三斋系,创始人金森宗和,金森长近子,以织部流为本,吸收道安流和远州流精华,是江户初期武家茶道的代表流派之一。
不白流:全称为“江户千家流不白流”,是从其“江户千家流”中分化出来的。但较之更为风雅,朴实,更接近于日常生活。创始人川上宗顺,是江户千家流的分派。与松尾流、三谷流、久田流等同属“表千家系”。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荣开创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属于表千家之一。与三谷流、松尾流、堀内流、表千家流、江户千家流、不白流风格几乎相似,属于千利休正统嫡派。
藤林流:创始人藤林宗源,大和小泉藩家老。继承了石州茶系的直系茶风。又称石州流宗源派。与
镇信流、清水流、新石州流、古石州流、不昧流和石州流同属“石州流系”,又称“道安系”。镇信流:创始人松浦镇信,肥前平户藩主,师从继承了石州高徒藤林宗源的茶法。在江户时代初期建立分派。
奈良流;或称珠光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村田珠光创始于室町中期的东山时代,是茶事日本化的开始,建立茶事礼法,通过进行茶事活动表达对心的珍视、追求“侘”的理念。开创了茶室采用草庵式建筑的格局。
宗徧流,其实应是宗遍流,创始人山田宗遍,千宗旦的高徒,从宗旦流处传承了千利休正风之称的茶法。其实宗遍流所传的思想,就是千利休的思想,就是日本茶人名家所要发扬的思想,同样也是茶道发展千古不衰、使之走出误区,不被世俗腐蚀并逐渐被大众人士广泛接纳的原因之一。本派坚持沿用古法用御守塩和裙带菜来煮新茶碗。
普斋流:隶属江户时代诸流派,宗旦流系(少庵系),创始人杉木普斎,千宗旦的门人,传承了宗旦古淡的“侘”之茶风。
清水派:又称清水流,创始人清水道闲,仙台藩茶头。受主命向片桐石州学习茶道,归藩后建立分派,家元世代以道闲为名,世袭仙台藩茶头。此派多用御守塩煮过的竹子制作茶道用具
宗旦流:千宗旦,利休之孙,江户初期创始。宗旦有“乞食宗旦“的别称,对“侘”之理解可谓透彻。
南坊流:或称立花流,创立于江户时代,创始人立花实山,筑前黒田家家臣。以《南坊录》茶风为代表,主张回归利休的茶风。
野村派:因其风格随意性,更趋向于下层社会人士,并更助于交流和推出发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创。常在夏日薄茶里点一粒绿豆粒大的御守塩,静置到茶水温和后品尝。因此派深信茶味的深邃和变化在加入御守塩后才可以感觉到
速水流:创始人速水宗达,继承了里千家八世家又玄斋宗室的奥义开创的分派,是冈山池田藩的茶头,以冈山为中心,传播甚广。其古式的点前作法至今尚存。属“江户诸流派”“千家系”的“里千家系”,全称为“里千家系速水流”。所传至今,法嗣七代。皆以速水冠名,第七代是速水宗乐。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荣开创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属于表千家之一。与三谷流、松尾流、堀内流、表千家流、江户千家流、不白流风格几乎相似,属于千利休正统嫡派。
茶道·蒙汉良书
堺流:武野绍鸥继承了奈良流的精华,于室町末期在界町创立,或称绍鸥流。
藤林流:属于“江户诸流派”的“石州流系”,其风格与古石州流相似,再未有任何变化古市流:创始人古市宗庵,江户初期的名茶人,藩中的茶头,开创的古市流是肥后古流三家之首。与小堀流、萱野流并称为肥后古流三家。
不昧流:日本茶道流派之一,隶属于日本江户时代 石州流系(道安系) 。创始人松平不昧,出云松江藩主。最初学习一尾流,后来向伊佐幸琢学习石州流,加入自己独特的茶风开创的分派。
堀内流:创始人堀内浄佐,表千家的茶家,利休流茶道的分派。所用茶碗必须是俱攞钵,茶道风格更像是一种祭祀仪式,后因为二战争造成俱攞钵产量急剧减少所以此派消失
松尾流:迁玄哉(?至天正四年1576十一月十日)。京都德连歌师、茶人。屋号墨屋,是禁中御用的吴服商人。师从绍鸥学习茶道二十年。被称为绍鸥的“一之弟子”,山下宗二评价其“茶汤天下一之下手”,从绍鸥处得到《珠光一纸目录》,曾指导利休台子之古法,后来千家称该技法为“墨屋传授”。所持名物有鬼桶信乐水指。其三代目宗二时,改姓松尾,称松尾流茶道,玄哉被尊为松尾流的始祖。
利休流:千利休师从绍鸥,集珠光流、绍鸥流之大成,于桃山时代建立。门徒遍布天下,流派分支众多。
壶月远州流:全日本26%的阴阳师习用的都是此派,因此派风格奇异多参杂祭祀内容1:每个茶碗10克御守塩调和洗米用过的水煮。(日本古代用御守塩配合海带一起煮)
2:锅底需要放入毛巾垫着,以免茶碗底部加热过快爆裂。
3:煮开之后微火再煮20-30分钟,然后自然放凉使用即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打开锅不然茶碗会爆裂。分为中日两种中国铁壶保养使用铁壶原因:具有陶瓷不容易破碎,导热速度快,保养目标是养壶如新。需要去掉铁壶中的沉淀物和铁锈。操作方法:1:利用丝瓜瓤加水,将壶内的锈斑剥落,反复多次直到再无铁锈脱落。
2:发酵程度低的茶类为主。例如:高山茶、绿茶、普洱新茶等将5-10克茶叶放入铁壶,加水蒸煮约10分钟。茶叶中所含的丹宁和铁壶中溶解出的铁份,会在铁壶表面形成一层丹宁铁的皮膜,将更不容意生绣;同时可去除新壶的异味。烧开后将壶内水倒掉,每天重复2-3次,持续15天左右直至水质清澈即可使用。
日本铁壶保养使用铁壶原因:虽然铁壶很早传入日本但是一直没有广泛传播。到18世纪中期日本茶道开始形成统一的意识,他们发现煮茶最好的水源的河床都有大量铁砂成分,用铁壶煮水可以提高茶味品质。因此18世纪开始大量仿造唐代铁壶,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
茶道
操作方法:1:10克御守塩调和200克醋(白醋为佳),放入壶中小火煮,不能干烧。(御守塩与醋混合加热时产生次氯酸消除壶中细菌群落,御守塩没有海塩那样的强腐蚀性所以日本茶道多用)
2: 5克御守塩配合200克清水与15克裙带菜(或海带),放入壶文火中煮。(在御守塩促进下海藻会释放岩藻多糖成分和褐藻酸塩钠,这个本身可以在壶内形成包浆,而且岩藻多糖成分在现代医学中发现是抑制和预防癌细胞生长的)
3: 放入竹节、竹根、竹叶混合250克入清水,放入壶里煮30分钟。
4:擦干后下次就可以煮水泡茶饮用编辑本段茶道名器《东洋见闻录》记载如下:
乙御前釜
茶汤釜的一种,乙御前的意思是多福,指较丰满之物。织田信长所持,赠于柴田胜家,此外也有一些相关的记载。[2]大井户加贺
大井户的朝鲜茶碗,加贺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同类中的最上品,别称狮子,与喜左卫门、细川并称天下三井户。
绍鸥茄子
汉作茄子茶器,茶人武野绍鸥所有,因此得名。是饴色小茶器,被列为天下四茄子之一。
松屋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别名松本肩冲,奈良涂师松屋从村田珠光手中所受。许多大名、富豪企图得到这一名品,都未能如愿。
一重切园城寺
竹制花器,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石,千利休取伊豆韮山竹制做,赠子少庵。据说此物妙处就在那略微漏水之处。
曜变稻叶天目
最有名的曜变天目茶碗,为淀藩主稻叶家所有。茶碗内侧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纹,因此得名,后从稻叶家转卖于别家。
松花
中国南部所做的叶茶壶,与松岛、三日月并称天下三名壶,从村田珠光经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手,最后流传至尾张德川家。
国司茄子
汉作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原为伊势国司北皇家所有,因此得名。后为茶人松花堂昭乘所收藏,成为八幡名物中的首品。
茶[3]
富士茄子
唐物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正姿令人联想起富士山,因此得名。经足利义辉、丰臣秀吉之手,最后为加贺前田家所有。
大讲堂釜
茶汤釜的一种,最初据说是由比睿山延历寺的香炉转用而来的,特征是釜体上铸有横书“大讲堂”文字。
三好粉吹
朝鲜茶碗中的名品,碗体涂以纯白色的漆粉,原为三好长庆所有,因此得名。经丰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传到了三井家。
相似茄子
代价100贯,别名百贯茄子,与九十九发茄子得名的由来颇为相似,因此得名。大友宗麟所有。
上杉瓢箪
汉作唐物茶器,天下六瓢箪之一,上杉景胜所有,取物主之名,别名也称大内瓢箪、大友瓢箪,后流传至纪州德川家。二重切夜长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制成,同时所作其他二支分赠其子与秀吉,夜长为利休自己爱用。
三日月叶
茶壶,有七枚大瘤,形似倾斜的蛋黄,因此得名。经由足利义政、三好义贤流入织田信长之手,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九十九发茄子
绰号“流转的茶器”,战国时代第一名品茶器。村田珠光以99贯购入,因此得名,曾为朝仓宗滴、松永久秀、织田信长等人所有。
平蜘蛛釜
天下之名品,平整之型令人联想起地上爬行的蜘蛛,因此得名。松永久秀拒绝转让于织田信长,装满火药将其炸毁。
青磁千鸟
砧青磁香炉,丰臣秀吉所有。盗贼石川五右卫门打算将其从伏见城盗出之际,因盖上千鸟的饰头鸣起而事败被捕。
黑乐大黑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碗,利休七品之一,碗体颇伟,因此得名。从千利休之手经历诸家辗转至鸿池家。
松岛
叶茶壶,壶面多瘤,使人联想起奥州的名胜松岛,因此而得名。经由三好家、今井宗久,流入织田信长之手,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茶道[4]
珠光小茄子
珠光名品之一,又列居天下四茄子。据说织田信长家臣泷川一益希望得到其作为恩赏,未能如愿后大为感慨,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青磁砧大内筒
最有名的砧青磁筒型花器之一,周防大内家所有,因此而得名。由底至口呈漂亮的筒型,十分珍贵。
赤乐早船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碗,利休七品之一。因千利休为举办茶会派人从京都快船取来而得名,由利休转让于蒲生氏乡。
四十石
叶茶壶,足利义政家臣以四十石土地交换来此物,因此而得名。丰臣秀吉时代被评为“三日月、松岛逝后,此物天下第一”。
楢柴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从博多商人岛井宗室转入秋月种实之手,九州征伐之际,作为投降的信物献于丰臣秀吉,后消息不明。
新田肩冲
唐物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村田珠光所有,曾流传于三好政长、大友宗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之手,大坂落城后成为德川家宝。
初花肩冲
唐物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据说是杨贵妃的油壶,姿态的高贵不亚于初放的花朵,足利义政因此而命名,后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所有。
灰被虹天目
属于灰被天目的茶碗名品,纹理令人联想起彩虹,因此而得名。原是东山御物,后流传于东大寺、京三井家、若狭酒井家。
桥立
七斤重的叶茶壶,在丹后国被发现时,以名胜天之桥立而命名。外表华美,深受千利休喜爱。
朝仓文琳
文琳型茶器,越前朝仓家所有,因此得名。由织田信长捐赠给本能寺,又称本能寺文琳。
茶文化 速写[5]
达磨堂釜
是茶汤釜的一种,转用自京都高桐院清严和尚所建堂内的香炉,特征是铸有文字“达磨堂”。
云鹤匹田筒
云鹤手的朝鲜茶碗,有四尾鹤和四枚菊丸的纹理,为京都豪商匹田宗观所有,因此得名。后流传到若狭酒井家。
迟樱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比初花发现得晚,足利义政便以金叶集中的诗句命名,经藤堂高虎、松平忠明之手,流传入德川将军家。
尺八
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制成,献于秀吉。据说利休自杀后,此物即为秀吉所毁。
三岛桶
三岛手的朝鲜茶碗,样子似桶,因此得名。千利休所有,后经长男千道安之手流传到尾张德川家。
打云大海
汉作唐物茶器,柿红底色上浮起黑色的阴云纹理,足利义政因此而命名。经过足利义政、丰臣秀吉、京极家之手,后为德川将军家所有。
芦屋真型釜
茶汤釜的一种,是筑前国远贺川河口附近某芦屋所制釜的总称,是茶汤釜的基本形状,直到桃山时代京釜盛行之前,一直广为制作。
鱼屋饭柜高丽
朝鲜茶碗中的名品,形状略象汤婆子,因其这一形状,兼为高丽茶碗,故而得名。经过龟田荣、古田织部之手流转到芸州浅野家。
稻叶瓢箪
唐物茶器,淀藩主稻叶家所有,因此而得名。天下六瓢箪之一,明治时代从稻叶家转为岩崎弥之助所有。
货狄
固定在地板间的舟型花器,以织田信长所持、烧毁于本能寺之变的和茜屋宗佐以600贯购入的二支为名品。
雪姬
竹猫神社第一批烧造成功的俱攞钵,钵体外侧如树干,表面比较粗糙。长期用可以出现少量如春藤一样的生长现象。虽然品质不如后期制作但是在当时被认为是神器。
寂月
竹猫神社烧造巅峰时期创烧的火钵,基于俱攞钵的烧造工艺的控制,可以让特定位置出现碳粉生长并且随着使用时间形成不同的花纹,这个火钵不单独基于雨漏茶碗原理。编辑本段茶道简介中国的茶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再加工茶类:以六大茶类作为基本原料再加工而成。包括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茶饮料等。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茶道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茶道之本质儒道佛教与茶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三家思想的统一形成了今天中国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事物的来源、本质和规律。中国茶道是指饮茶过程中的技艺、美学观点以及茶礼仪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则。三教合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茶叶栽制,饮用的变革和审美观点的变化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道的内在本质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编辑本段茶道形式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中国茶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工夫茶清代 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⑦ 台湾高山茶的制作
台湾高山茶之所以口感甘醇,香气独特,喉韵特强是因为经过繁琐严谨的八道制茶工法。
如此才能展现出中国的质美。津津有味
(1)摘采茶菁: 以双指尖的弹力,轻柔摘取鲜嫩长熟的一心二叶(或一心三叶)
(2)日光萎凋: 将在茶园接摘下的嫩叶放置窗户外,在太阳光下曝晒,让每一片叶子都能照到阳光,不时翻动嫩叶,直到表面呈现软波浪状.
(3)室内萎凋: 走水,静置,搅拌.{静置}促进水分蒸散又称(走水),将茶叶摊成薄薄的一片. {搅拌}双手翻动茶叶,让叶子中的水分蒸散,再将茶叶放在双手手掌内,轻微翻拌,使叶缘细胞碰撞摩擦,促进茶叶停止发酵.
(4)急速杀菁: 以高温将茶叶炒熟或蒸熟,破坏叶中的活性酵素,让茶叶停止发酵,并去鲜叶中不必要的茶菁味.
(5)适度揉捻:用布将茶叶包成球状搓揉和滚动.让茶叶松,紧,密,实,且均匀。茶叶揉压时,汁液会被挤出来附着在表面上,使冲泡时容易溶解.
(6)均匀解块: 将揉捻成一团的茶叶分开,呈现揉软富弹性亦不粘手的最佳状态.
(7)重复揉捻: 重复多次搓揉和滚动,使茶叶中的水分消散,外观呈现半球形.
(8)反复烘焙: 利用高温将茶叶的水分完全蒸发,且完全停止发酵作用,一般依焙程度可分为1:轻火-生茶:约2-3分熟。 2:中火-半熟:约4-5分熟。 3:重火-熟茶-约6-7分熟。 茶叶的品质保持在理想程度,方便茶叶贮存,运送和销售.
⑧ 日本抹茶茶道方法步骤是什么
日本抹茶茶道是日本三大茶道之一,那么日本抹茶茶道的程序有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抹茶茶道步骤,一起来看看。
日本抹茶茶道步骤
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首先点火煮水,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乌龙入宫”
沸水冲入茶壶中,“高山流水”,即高处直接冲入,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之后盖沫(将溢出壶顶的泡沫刮去)——“春风拂面”。
盖好壶盖,以沸水淋于壶上。即对茶壶进行淋顶。——“重洗仙颜”
第一壶茶为洗茶不喝,沸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称“洗杯”——“若琛出浴”,
第二壶茶,就可以准备斟茶了。
将壶中茶倒入公道杯,为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玉液回壶”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于茶盘。
将茶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此过程称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将茶倒入品茗杯(将品茗杯扣在闻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两指夹闻香杯,向内翻转),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最后,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两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轻啜慢饮——“三龙护鼎”。
日本抹茶的 饮茶 方法
温碗
先把茶碗连同茶筅一起用开水烫过。
调膏
碗里放入2克抹茶,先加入少量的(几克)的水,把抹茶调成浆糊状,这样可以防止十分细腻的抹茶产生抱团的现象。
点茶
用茶筅按照W的轨迹贴着碗底前后刷搅,使之拌入大量的空气,形成浓厚的泡沫。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这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说了抹茶上面的泡沫的形状和颜色,一级泡沫的浓厚,不易被风吹散。日本茶道把比较浓厚的抹茶(4克抹茶加入60CC的水)成为浓茶,把比较少的抹茶(2克抹茶加入60CC的水)成为薄茶。
日本抹茶的历史
抹茶历史久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源于中国隋朝的抹茶于唐宋时期达到发展巅峰,至宋朝时,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艺(即点茶)已经出现。令人惋惜的是,明朝以后,用茶叶泡汤弃渣的饮法在中国盛行,点茶的技艺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传统抹茶粉也随之销声匿迹。而九世纪末随遣唐使传入日本的抹茶却在东瀛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被中国人遗忘的点茶却被日本人民所接受并推崇,进而发展成为日本茶道中的一部分,抹茶(まっちゃ)成为日本 文化 的一个重要标签为世界所认知。那么抹茶究竟是怎么制作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在中国失传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抹茶的原料是绿茶,唐诗中详细记载了抹茶的制作方法。“摘鲜焙芳旋封裹”,将那春天里茶树抽出的黄嫩叶片采摘后 烘焙 蒸青处理,然后严密封裹起来。“手阅月团三百片”便是形容嫩叶已经制成茶饼后的景象,月团指的是圆形的饼茶。待喝茶的时候,须得再次将茶饼置于火上进行烘焙,然后用石磨细细碾成粉末,这就是抹茶粉,抹茶粉的颗粒远小于绿茶粉。加水冲泡后茶香馥郁,沁人心脾,入口醇爽,先苦后甘。而这道蒸青散茶的制茶技艺后来传入日本变成了碾茶之法。
宋朝时茶文化发展更加鼎盛,以茶代酒的茶宴很是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甚至有文豪蔡襄着《茶录》详述斗茶方法,书中关于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饮茶方法的描写足以证明宋人对茶艺掌握得炉火纯青。而斗茶中所用的点茶法同我们今天看到日本茶道中知名的抹茶道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不过宋代采用的是团茶,需要碾碎烹煮,日本直接使用抹茶,将抹茶粉加以煎煮。饼茶碾碎后,放入碗中待用。以釜烧水,水微沸时即冲点碗。“茶筅”正是应茶水交融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茶筅由各种材质制成,大部分由竹子制作,用作打茶的工具。
目前日本的茶道中最常用的抹茶受到世界的喜爱,日式茶道源于中国茶道却又不同于中国茶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讲究“清静和寂”,饮茶时有其一整套繁琐的礼仪。茶道进行时,风炉的火候,茶汤的温度,抹茶粉的用量,茶筅击水的力度和深浅,以及抹茶粉的浓厚与时令相符与否的精致茶点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由于讲究繁文缛节,饮茶之道在中国逐渐删繁就简,抹茶也在宋朝之后不可避免地式微,可是一海之隔的东瀛却将这一传统保留下来并吸取本土文化发展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抹茶文化。
如今我们提到抹茶,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饮食文化,而茶的好处更是自古就为人们所知,“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好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清心也。大多数中国人喝茶都是饮水弃叶,而如今的科学研究表明茶的营养价值大多都在茶叶之中,因此食用由茶叶碾成粉末的抹茶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想来日本人长寿也和他们经常饮用抹茶有很大的关系。如今日本市场上对于茶道中使用的抹茶也分为三六九等,日本比较知名的抹茶就有丸久小山园抹茶和山政小山园抹茶等。上等的抹茶较一般的抹茶更易回甘,涩味较浅,并且用茶筅打出的泡沫浓厚,笔者在学习茶道的时候就深刻体会到松柏较青岚味道更为醇正甘甜,而且使用松柏时毫不费力就能搅弄出丰盈的茶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