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在长城上抵御了日本人
‘壹’ 中国和日本战争时,那时中国有那些战争名人
十大抗日名将
张自忠将军:第一名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其做法不禁使我联想起现在正热播的《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之死)。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将军:第二名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将军: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个人感觉,现在网上对杜聿明有些神化。
孙立人将军: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孙立人排名略显靠前。
薛岳将军: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着,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将军: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着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将军: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着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将军: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着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将军: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投票之初,张灵甫曾排在第四位,现在掉到第九,这个位置基本上是合适的。
王耀武将军: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排名第十我感觉不够公正,至少应排在张灵甫前头。
‘贰’ 这部“长城上打倒小日本”电影,让我对内地版“李小龙”记忆犹新
1973年, 李小龙 的突然去世给嘉禾带来沉重的打击,对整个香港电影圈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各大电影公司都意识到,他们突然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替代李小龙的演员,这给那些身怀武功、形象又好的武师们创造了机会。
一时间香港电影圈涌现出了众多李小龙的模仿者,他们的名字大多都叫“X小龙”或者“X龙”,英文名都叫“Bruce X”。
其中,来自澳门的 吕小龙 是发展较好的一位,他一直活跃到了90年代,并且在2013年还以导演身份复出,去年还推出了电影 《杨靖宇》 。
吕小龙原名 黄健龙 ,原是澳门的洪拳教师,70年代到香港发展,并加入邵氏。在李小龙去世后,他便以“吕小龙”的艺名,开始参演模仿李小龙的电影。
而与其他演员不同的是,他曾于1989年参演了内地电影 《长城大决战》 ,这令他一度成为内地家喻户晓的明星,可以说他所饰演的内地版“李小龙”,让小时候的我以为主演就是李小龙。
一、
《长城大决战》是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由 吕小龙 和 张宁 联合执导——主演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吕小龙之外,还有螳螂拳宗师 于海 ,复出拍片的“刘三姐” 黄婉秋 ,退役后尝试转战电影圈的“体操王子” 李宁 。
故事背景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电影讲述战斗力爆表的 华志强 (吕小龙 饰)在“九·一八”事变时,他因为战乱而家破人亡,逃进山海关,到了北平时又和恋人 张小叶 失散了。
华志强先是拉起了黄包车,后因机缘认识了中华武馆的 杨馆长 (于海 饰),并拜在他的门下。
张小叶则逃到她的姨妈 玉贞 家里避难,她的姨夫 魏辛 在日本外交官 坂田 手下做事,跟着坂田干了不少坏事。
坂田表面上是日本大使馆的外交官,实际上是军方的间谍,手下有一群忍者,为了让日军侵占北平做准备,没少干坏事。他有个儿子名叫 小次郎 ,却是个练武奇才,满脑子想要挑战中国武术界的高手。
当小次郎得知中华武馆的杨馆长很能打,就约他在天坛比武,结果把杨馆长打伤。坂田回头又派出忍者潜入中华武馆,在杨馆长喝的治伤药里下毒,把他毒死了。
华志强知道是日本人毒害了杨馆长,为了报仇,他闯进日本公馆去找小次郎决斗。
小次郎武功不如华志强,被打得落花流水,但他不服气,便卷铺盖回日本去修炼。
华志强回头便被坂田手下的忍者追杀,他杀出一条血路离开了北平,在黄河边苦练。
1933年,小次郎武功精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便回到中国再次挑战华志强,两人约定在长城上决战,时间是9月18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的日子。
在长城内外无数吃瓜群众的见证下,华志强和小次郎展开了“长城大决战”。两人势均力敌,但华志强有主角光环,因此笑到了最后,把小次郎打倒在地。
二、
不甘心失败的坂田乘华志强不备举枪把他打死;而小次郎见到华志强倒地,则措手不及,愤怒之情无可复加。他抽出武士刀将其父坂田举枪的手砍下,自己则觉得无地自容,便切腹自尽了。
华志强虽然牺牲了,却成了国民英雄,被老百姓们合力抬下了长城。这个悲剧结局出乎预料,却也和《精武门》一脉相承。
与《精武门》相比,《长城大决战》的故事显得更加丰满,特别是对于反派的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
《精武门》中的反派铃木宽,就是个军国主义狂徒;而本片中的小次郎则是个讲究武德的武者。
小次郎虽狂妄自大,欲求以武力征服中国人,却也是光明磊落,在比武一事上讲究公平。因此从一开始便与其父坂田产生冲突,这种矛盾到最后终于爆发。
所以,小次郎虽是反派,却被当作男二号来塑造,是电影最特别的地方。
三、
饰演小次郎的是日本演员 鹿村泰祥 ,他其实是在香港出生,从小习武,70年代出道。他扮演最经典的角色是周润发《赌神》中的日本人 上山 。
于海 一向给人慈眉善目的感觉,80年代的内地动作片里经常能够看到他。
在本片中戏份不多,被日本人毒死的情节其实也和《精武门》中霍元甲被害有些相似,却很直观,令人触目惊心。
“刘三姐”黄婉秋至今参演的电影不多,1982年复出之后参演了 《春兰秋菊》 。之后再参演本片,饰演女主角张小叶的姨妈,但戏份不是很多,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此后也没有再参演电影了。
比较惊喜是 李宁 ,在片中饰演中华武馆的大师兄,秀了一把体操动作,但只是客串,没有太多戏份,几场重要的打戏也与他无关。
李宁在退役后曾尝试往电影圈发展,本片之后还到香港参演了《 武尊少林》 和 《七金刚》 ,但票房都一般。
华志强的相貌其实和李小龙并没有相似之处,但身体素质极佳。片中多段武打都可以看出他的力度极佳,在内地上映时,很多观众都将他当成李小龙。
四、
作为一部爱国题材动作片,《长城大决战》是很有诚意的。
故事饱满、人物塑造用心、武打场面也好看,而在长城上决斗的场面则启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这种规模在香港是很难想象的。
“长城大决战”这场戏也拍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华志强的牺牲极其悲壮,对80后一代人影响很大。而这部电影常在CCTV-6被反复播出,是80年代动作电影中的惊艳之作,值得大家再去回味观看。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
‘叁’ 寻找一部电影 较早的(结局是男主角在长城上和一日本人决斗)
影片名称:长城大决战
主 演:吕小龙 羊立新 鹿村泰祥 马征 于海
剧情介绍: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武林志士华志强在母亲惨遭日军杀害后,他与恋人张小叶逃离故土。途中,两人失散。小叶逃至北平,避难于姨夫魏辛家里。魏辛早已不好汉奸,在坂田手下任翻译。坂田公开的身份是使馆外交官,实质则为日本的间谍,他专事组织绑架、暗杀我抗日志士的罪恶活动。此时,坂田特意安排其子、日本武士小次郎来到北平,与中华武馆杨馆长比武,妄想借此机会征服中华武术界。但坂田深知杨馆长武功高强,遂暗派杀手在芦沟桥上行刺。幸亏乔装车夫的华志强相救,杨馆长才安危脱险。小次郎对父亲的作法十分不满,他要以公平比武的方式打败杨馆长。坂田无奈下只得派魏辛到武术馆下战书,约定第二天比武决胜负。次日,中日双方在天坛摆开擂台,进行一场生死的较量。杨馆长武功超群,小次郎只有招架之功,尔后,杨馆长佯装失手,鸣锣收兵。是夜,坂田终于毒死杨馆长。正当坂田在公馆内举杯庆贺时,华志强突然闯进来为师傅报仇。坂田举枪欲杀死华志强,被小次郎阻止。小次郎要与华志强单独决斗,然而,交手只几个回合就被华志强击败。小次郎面含羞愧决意回国去苦练忍术,待来日再与华志强一决输赢。坂田为了报复,唆使忍者去砸了中华武馆,华志强拼搏逃出,又被忍者追杀至黄河岸边。他情急下毅然跳入黄河,被船家女虎妞搭救脱险。华志强从此在黄河的激流中,练就出一身绝技。不久,小次郎重返中国。他们在黄河边相见,两个约定9月18日以长城为擂台,一决雌雄。小次郎运用忍术,步步紧逼华志强。而华志强怀着低外侮、抗强暴的决心,凭借中华武功的绝技,终于打败了小次郎。这时,坂田突然下了毒手,华志强倒在坂田的枪口下,而象征中华民族脊骨的长城,巍然挺立。
‘肆’ 中国抗日英雄及事迹
1、孙铭武(1889—1932),辽宁抚顺人,1916年参加讨袁革命军。1919年改编为东北军陆军第十六师,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1924年充任昌黎县警察局长,直隶(今河北)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兼地方保甲团团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铭武积极动员乡民亲友举旗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1932年1月,成立辽东血盟救国军,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公推孙铭武同志为总司令,同年,孙铭武同志被汉奸于芷山杀害。
2、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越过山海关,开始侵袭热河省,在3月4日攻占了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10日,日军逼近喜峰口。赵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军40华里,在日军之前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并将敌先头部队击退,在孩儿岭及口门一线稳定了前沿。
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但仍裹伤出击率部众与敌肉搏相拼。
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
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3、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
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
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党组织帮助下,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和抗日战争烽火硝烟的考验中,马本斋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他深深地感受到党的伟大,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为打败日本侵略军,为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底,马本斋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出发前,他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不幸病逝,时年42岁。
4、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着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5、洪麟阁(1902~1938),原名洪占勋,号洪侨,满族人,热河省遵化市(今属河北省)地北头村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兼第3路总指挥1921年就读于直隶法政专科学校。1925年任冯玉祥部军法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法处长。1933年在家乡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6月,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北田家湾子村召开军事会议,有遵化、迁安、滦县三路起义军负责人参加。会上宣布正式建立冀东抗日联军,洪麟阁任副司令员兼第3路总指挥。7月8日,率部以“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四军分区游击队”名义,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转战丰润、玉田、遵化等地。
7月12日,率部攻克玉田县城,毙伤日军数十人、伪军千余人,缴获大批枪弹。8月,所部与八路军邓华、宋时轮支队会合。同年10月,遭受日军四个旅团的进攻,激战中头部负重伤。旋见日军踊至,奋力投出仅有的一枚手榴弹,炸倒数名日军。继而又多处负伤,即自戕殉国。时年36岁。
遗体葬于别山崖顶,民众称为“洪山岭”。朱德曾评价说:“洪麟阁是我们革命队伍非常需要的爱国知识分子,也是我们党非常需要的军事人才。”2014年9月,洪麟阁名列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着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6、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生于1929年1月22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4)哪些人在长城上抵御了日本人扩展阅读
在抗日英雄中,还有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这一群———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八路军主力转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为掩护抗联大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杨靖宇,忍饥受冻孤身战斗至死,当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全是树皮草根与棉絮;赵一曼,鞭打竹签昼夜提审逾月,当严刑拷打得连敌人都战栗了,始终坚口不吐一字……
是义,舍生而取义,“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于是,便有了张学良、杨虎城的“西安事变”,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犯上”;有了“剿共先锋”卫立煌,抗日中批拨百万枪弹给八路军,百团大战主动出兵配合,终至被当局革去上将军衔而不悔。
于是,便有了东江纵队交通情报员李淑桓“一家八口上前线”,有了新四军六支队“谢家兄弟三烈士”牺牲后,谢家老母转告彭雪枫:四个孙子长大了,再上战场打日寇。
“义之所在,不顾其利。”记得吗,三五九旅南泥湾,当初最大的困难,其实不在于没房没粮没工具,而是英雄部队统一思想服从大局;
东北抗联赵尚志,第一次被“左”倾“开除党籍”之后,他更名投军继续抗日,虽是当一名马夫,但“只要抗日,做什么都行”,而当第二次因奸细挑拨被“永远开除”党籍之后,他依然一腔热血,“死也要死在东北战场”。
‘伍’ 谁在长城上打过仗谁打得打谁急~~~~
1933年1月1日至1月3日,日军以优势兵力及火炮轰炸,安德馨营长与所属官兵300余人于山海关奋战无援阵亡。
长城指挥官张自忠将军率部第29军大刀队于喜峰口突击日军,歼敌6000,为喜峰口大捷。
所以是张自忠和日本人。
‘陆’ 人们用万里长城打日本人的资料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我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长城沿线仍失守,平津危急,之后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被迫由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中华民国与满洲国也因此事实上以长城为界,满洲国更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此战役最终由日本取胜,中方主力部队被迫转移至后方。
‘柒’ 老的抗日电影,一群小孩子对抗日本人,在长城上发生的故事,有一个少年是所有孩子中最大的,最后与日本
战争子午线,那个与鬼子同归于尽的是富大龙。
‘捌’ 中国历史上的长城究竟是为了抵御什么人
我们中国的长城有着“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的美誉,可以说就连不少老外都听说过长城的威名,毕竟“不到长城非好汉”,小编也曾有幸一睹它的风采,确实非常壮观。其实提到长城小编首先想到的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抗击匈奴的壮观景象,这也是人们所熟知的长城的用途,不过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对此不是很服气,一个是土耳其,另一个就是我们的隔海相望的邻居韩国了,他们都说这长城是为了抵御他们的进攻而修建,这是为何?
别说咱们愿意不愿意,要匈奴人知道如今有这么两个跳梁小丑来抢自己的风头,说不定就先把他们给灭了,虽然匈奴在汉代被打服了,但是要整死韩国还是没问题的,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