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是怎么结婚的
⑴ 求古代日式婚礼全过程~大概是江户时代,急用哟~
日本江户时代婚礼全过程真不知道,不过可以参考下中国汉代婚礼过程
(一)汉族婚礼基本仪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馂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华夏婚礼基本仪程释义: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来后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𫄸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馂余设衽几项。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馂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四: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二) 汉族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坦率地说我本人偏好周制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昏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𫄸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⑵ 有谁知道日本传统婚礼习俗的吗
日本传统婚礼仪式大致分为神前式,教会式,佛前式,人前式四种。
神前式结婚仪式起始于日本室町时代,是当时武官家庭最为盛行的一种结婚典礼。礼节较为繁多,婚礼上男女双方需通过339次交杯酒来盟誓相爱一生,白头偕老!因此整个婚礼上最为重要的一道程序那便是喝这339杯交杯酒了!客人给新郎倒酒时,每杯酒必须分三次喝光。然后再互相交换酒杯,给双方倒酒。整个婚宴上,就这样不停的相互敬酒,而整个喝交杯酒的过程则意味着男女双方喜结良缘的过程,直至今日,这种婚礼形式依然受广大的日本年轻情侣的追捧!
佛前式婚礼上,男女双方在佛像面前宣读婚约,向祖先报告两人结为百年之好,相守一生。婚礼上还把一种叫"纸垂"的白色纸剪成又细又薄的纸条,然后把台他缠在 BICIGI树枝上,这是一种传统的风俗,意味着把已故的亲人的魂招回来,永保平安!在婚礼上进行玉串奉奠仪式时,必须由和男女双方血缘亲近的人主持!
人前式婚礼是在一种特定的神面前举行,不用受男女双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约束,而只是在亲戚, 朋友面前签定一个结婚合约书就行了!然后一起大声朗读婚约书,宣读自己对对方的爱,整个过程仅需10到15分钟。
教会式婚礼始于明治维新之后,根据基督教的教派的不同而又分为几种。 原则上本来只有信徒才能在教堂举行婚礼, 特别是天主教派对这要求更为严格!但最近以来,即使不是信徒, 只要在教堂里接受简单的培训也可和信徒一样在庄严的气氛中, 走进神圣的教堂和心爱的人约定终身。
“神前结婚式”不是历代传统仪式却被误认为传统仪式,整个仪式的进行是以神官为中心,庄重严肃地举行;然而仪式光是靠神官的努力似乎仍显不足。基于此,有些人试着改用“教会结婚式”,且发现在整个仪式的过程中,内心有股莫名的感动产生,而这也就是为何近年来“神前结婚式”会日趋势微之故。
◎神前式的结婚过程如下:
1. 参列者入场:出席者入场就位
2. 新郎新娘入场:新郎在前、新娘在后依序入场
3. 修祓:在招神之前,先用水洗净身心
4. 祝词奏上:由神官捧上祭祀神的祈祷文
5. 三献仪式:新郎新娘献酒三次,每次三杯一共九次
6. 誓词奏上:说出新郎新娘的结婚誓言
7. 指轮交换:互相将戒指戴入对方左手的无名指
8. 奉玉串奉:向神明谨献缠有白棉纸的小杨桐树的树枝
9. 亲族举杯:所有亲友举杯互敬
10. 退场
(注1)若以日本整个结婚史来排-自宅式、神前式、佛前式、教会式、人前式,所谓的“自宅式”是日本在还未有神前式之前大家所通用的方式一种,它可说是后来“人前式”的前身。其特征有两个:1.在新郎家,以媒人当司仪举行简单地仪式。2.以喝三献酒为结为夫妻的凭据。仪式会在男方家中放置祭祀祖先或者神明的神龛房间内举行,过程十分简便。
(注2)虽然现今较趋势微,但在这四种当中仍是相当受欢迎的一种,只不过相较于刚盛行时,就显得比较趋微。
⑶ 日本古代的婚礼是怎样的尤其是新娘需要做什么。
根据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日本民族的缔造者是一对神仙夫妇:伊邪那岐(izanagi)和伊邪那美(izanami),他们通过彩虹桥从天堂来到后来的人间,并创造了日本岛,太阳,月亮,山脉和树木等。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日本人的婚礼习俗。
奇特的订婚礼
日本人订婚要赠送奇特的礼品,每一样礼品都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礼品用华丽的纸张包装,包括:干墨鱼,象征男性生殖器;海藻,用来比喻能生育的女人;一根长长的亚麻线,表示白头偕老;一把折扇,象征将来财源不断。
多姿多彩的婚礼装束
日本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白色丝绸和服原本是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武士结婚时新娘所穿的礼服。白色既是新生活的开始的象征,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生活的结束,因为新娘已经不再是父亲的女儿,而是丈夫家的一名成员了。传统的日本婚礼上,新娘的头发应该挽起来,用龟壳梳子束紧。新娘子的脸用脂粉画得雪白,头戴一块白盖头和面纱。在婚礼上,新娘子还要换好几套衣服。一次是脱掉白色礼服,换上绣有吉祥图案(像仙鹤,花朵等)的华丽礼服,颜色为金,银,红三色。然后还要换上另一套深色,未婚少女穿的和服,这是新娘最后一次穿这种式样的和服了,作为她纯真少女时代的结束。新郎应穿黑色丝绸和服,和服下穿斑纹折裙(hakama)。新郎手持白色折扇,脚穿白色便鞋。
传统道教婚礼仪式
在传统的日本道教仪式上人们供奉kami---存在于自然界的神灵。 在举行婚礼时,神职人员祈求神灵保佑新婚夫妻。仪式的最后一项是“共饮青酒”,即参加婚礼的人共同分享盛在三只扁平杯子中的米酒。这三个杯子从下往上依次骡放,新郎拿起第一个杯子,啜三口酒,然后传给新娘,新娘也连续啜饮三口酒,再将酒杯依次传给其他亲友。然后再开始喝第二杯和第三杯酒。
寓意丰富的婚宴
在传统的日本婚宴上,桌上的每一种食品都代表一个美好的祝愿或代表幸福,富裕,或意味长寿,多子孙等。比如,鱼头和鱼尾都被向上卷起,整条鱼围成一个圆圈,象征夫妻永不分离。龙虾在婚宴上也很常见,因为龙虾的深红色代表好运气。至于餐后甜点,新娘可能会选择用甜黏米做成的黏米圆来招待客人。
⑷ 古代日本如何求婚
媒人上门提亲呗
⑸ 日本古代婚姻制度
日本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实行“问妻制”,即男方前往女家访问的制度,夫妻不同住,男方每隔一段时间来探望住在娘家的妻子,这有些和中国云南泸沽湖的摩梭人实行“走婚制”相仿。这是一种并不稳定的婚姻制度,夫妻双方都很容易分手,另结新欢,甚至一面保持夫妻关系,一面另结新欢,这实际上还有群婚杂交的残余。如《古事记》记载,大国主命与须势理姬结婚后,仍然到处“问妻”,引起了妻子的不满。大国主命知道了妻子的感受,就在一次要出门远行之时,借了歌谣的对唱,表明自己心中最爱的女子还是须势理姬,后者深受感动,误会冰释,两人又和好如初。
从全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一夫一妻制是伴随私有制社会和男权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那时,女子已经沦为男子的私有财产与附庸,所以那时出现的一夫一妻制决不是平等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而是一个女子只能嫁一个丈夫,但一个男子除了娶一个妻子外,还可以娶许多妾,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实际上的一夫多妻制。
在中国古代典籍上,对于从天子、诸侯直至大夫、士可以有多少老婆,有数不清的说法与规定。
日本古代也是同样情况。自进入平安时代后,虽然法令是规定一夫一妻制,然而一般男性除了户籍上所登记的正室外,还拥有多名侧室,人们也都默许这种状况的存在。
在日本,社会的传统性一点也不亚于中国,婚姻、家庭被看作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归宿,人(尤其是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结婚成家,就会被认为很不正常,甚至被人看不起。结了婚,生了孩子,才能有稳定感,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与尊敬,这种情况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是存在的,但是在日本,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更为强烈。在日本古代(现代社会也差不多),女人只有作为已婚的母亲才会被完全看成是一个女人,不论丈夫是活着还是死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才可叫做“一人前”,这个词的意思是“成年”和“可尊敬的”。
结婚既然是为了求得父母的欢心、为家庭和社会尽义务,那么这种婚姻很难不受父母的干预,也很难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在古代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观点中,爱情和婚姻是两件互不相干的事情。个人的感情是无足轻重的,有时甚至和家族利益相对抗,那么就必须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而放弃爱情,否则就要被家族、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碾得粉碎。这似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婚姻制度建立起来了,可是婚姻是不自主的,中国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欧洲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在日本古代社会也在一幕幕地重演,而且其严酷和悲惨程度比中国、比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日本古代社会,家庭绝对是父权制的,这也是这个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标志。父亲是一家之主,无所不能,家庭成员没有自由可言,这样家庭才拥有自由,因为家庭不但是生产的经济单元,而且是决定秩序的社会单位。成与败,续与亡,不取决于个人,而取决于家庭。父亲的权力是专制的,他有权留下孙子,而把媳妇、女婿逐出家门。他有权处死淫荡的儿女,还可以将儿女贩卖为奴隶为娼妓。他可以任意与妻子离婚,也有权娶三妻四妾。他可以对妻子不忠,在外面寻花问柳也无关紧要。当基督教传入日本,宣传纳妾、通奸是罪恶之事时,许多日本人抱怨不已,认为它扰乱了日本家庭的和平。
在世界历史上,包括在日本和中国的历史上,妇女的地位在早期比在后期为高。自从出现私有制社会、即男权社会、夫权社会后,妻子沦为丈夫的私有财产和工具,发泄性欲的工具、生儿育女的工具和家务劳动的工具。在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中,“妻”“妾”皆从女,有长跪的形态,这都说明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卑下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这“三代”直至汉,是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巩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有许多确定社会“纲常”(即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论述,其中女子必须服从男子、妻子必须服从丈夫、是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的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社会以男性为中心,而女性应遵守“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当然这种影响只是外因,内因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变迁,男子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同时还受着日本古代社会尚武精神的影响。日本古代的妻子除了在家庭中学习一些礼仪外,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似乎只是为了一个人而活着,即丈夫。妻子有绝对的义务为丈夫恪守贞节,如果丈夫发现妻子有不贞行为,可以立即处死奸夫和淫妇,对此,德川家康曾经明文规定,如果丈夫杀死淫妻而宽恕奸夫,则亲夫当被处死。哲学家益轩也说过,如果妻子是个喋喋不休的长舌妇,则夫可休妻;相反,如果丈夫偶尔放荡、野蛮,妻子就应该加倍地对丈夫温柔体贴。
在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日本妇女从古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忠诚、最温顺、最勤劳的妻子,令中国妇女在某种程度上也望尘莫及。千百年来,在许多家庭中形成的一套规矩是:当丈夫下班回家时,妻子在门口跪而迎之,第一句话是:“您回来了。”第二句话是:“您辛苦了。”第三句话是:“感谢您为家庭所做的贡献。”然后递上一把热毛巾、一杯热茶。在大街上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丈夫在前面走,妻子在后面跟(大概这就是所谓“男先乎女”吧),而且背着、拎着所有的重的东西,丈夫则什么也不拿,还不时斥责妻子“走得快一点”。
日本人还很崇尚母性,妻子在丈夫面前必须担任两重角色,一重角色是妻子,满足丈夫的情欲,为他生儿育女;另一重是母亲的角色,像关爱照顾孩子一样地关爱和照顾丈夫。所以有些有了两个孩子的女子会对人说她有三个孩子,这“第三个孩子”就是她的丈夫。在日本文化中,妻子对丈夫、女人对男人必须全身心地奉献,为对方作出一切牺牲,这种观念比中国古代的“妻为夫纲”还要强烈得多。
一些西方游客对于这种情况会感到万分的惊叹和惋惜,日本的妻子真是最好的妻子,为什么这样“美好的”制度不能在西方流行呢?当然,中国古代的妇女对丈夫也很服从,很温顺,但是和日本妇女在这方面的礼仪化、规范化相比,仍旧要差一大截。
日本人还很讲孝道,他们的传统观念是在家庭中父母远在妻子之上。公元8世纪时孝谦女皇就下令每个家庭必备“孝经”,全国的学生都必须熟记在心,除了武士以效忠主人为最高美德外,孝顺成为日本人最基本最崇高的道德标准,效忠天皇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直到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风气传到日本之前,孝道一直是构成日本人道德的基础,对基督教传入时宣扬的人应远离父母而近于妻子的理论,日本人一下子是很难接受的。
人类的两性关系虽然建立了婚姻制度,但是有些性行为还是在婚姻制度以外的,婚外性行为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古代,男子婚后可以寻花问柳,还被认为是“风流韵事”,而对女子红杏出墙则视为很严重的事,要加以十分严厉和残酷的处罚,这主要原因是在父系社会中,男性要求女性生出确是出自丈夫血统的子女,以保证私有财产的继承。日本古代也是如此,日本社会中的男权主义丝毫不比中国逊色,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妻子是没有置喙的余地的。
到了现代,情况有些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对男女关系控制很严,丈夫如果有婚外性行为,一定会被严惩不贷,被冠以“流氓分子”“腐化分子”,把婚外性行为看成是对婚姻、家庭,对社会稳定的严重破坏;只是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才稍稍“开放”了一些,“包二奶”“小蜜”等才有所出现。在日本现代,夫妻关系处于平等了,男子在外拈花惹草的事虽然还是不少,但是多少受到些限制。
现在日本流行男女援助,一些结了婚的男人想找婚外的性伙伴,他们觉得妓女已经乏味,又怕得病;找固定的情人又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找个临时的女学生,青春可爱,钱不用花很多,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这些姑娘陪男人吃饭、旅游、聊天,也有去情人旅馆的,他们再用这些钱来交男友,买化妆品。
日本的男子,尤其是年纪大一些的男子,包括一些老板,很讲道义,即使有“小蜜”也不会抛弃和他共患难的糟糠之妻。他很清楚“小蜜”是想他的钱,不会和他真心的,所以他决不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给“小蜜”花,如果女方谈到钱时,他就认为对方不是真心对他,所以很可能马上分手。姑娘也无所谓,马上转方向。
中国人则不太一样,中国的男人在这个问题上常常是“动真格”的,一旦找到一个婚外情人,家也不要了,夫妻也不要了,为了供养“小蜜”,常常倾家荡产,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结果是坠入深渊。所以,有些官员的贪污总是和腐化交织在一起的。
日本还有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妻子有时会“鼓励”丈夫到婚外去发泄一下。例如看到丈夫在外太忙碌,回家又无聊,就会建议他出去“散散心”,丈夫也明白这是叫他去做泡泡酒吧女郎这一类的事情,于是也高高兴兴地去做了。大家相安无事。这是因为,许多日本妻子相信丈夫的这点风流事绝对动摇不了婚姻和家庭的根基,所以很放心,再说想控制丈夫也不一定控制得了,乐得大方些,这是日本妻子聪明之处。如果是中国妻子,不要说“主动建议”了,一经发现丈夫有“小蜜”,妻子就“一哭,二跳,三上吊”,不得了了
⑹ 日本战国时代婚礼流程是怎样的
关于日本人的婚姻观念和婚礼形式和中国完全不同。要想了解日本人的婚姻,必须先要对日本婚姻发展历史有个了解。
《古事记》是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记书籍。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日本历史上神话传说中的兄妹神伊耶那岐和伊耶那美竖起“天之御柱”,他们绕神柱转圈,举行仪式,之后就结合在了一起。’这被称为日本婚礼仪式的鼻祖。
到了公元7-8世纪的“飞鸟·奈良时代”时代,婚姻制度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国唐代的制度。这个制度要求;男15岁、女13岁就可以结婚。当时的婚姻形式大多为“访妻婚”的形式。就是男女方仍旧分别住在各自的父母家,到了晚上男方到女方那里居住,在天将亮前男方便离开女方家。这种制度,在当时是母系社会的结果。
到了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12世纪),访妻婚、招婿婚和嫁入婚这三种婚姻形态开始共存。所谓招婿婚,就是以女方为婚姻的主体、招婿上门的一种婚姻形态,与男娶女嫁正好相反。而所谓嫁入婚(也称招妻婚),即女方前往男方家和丈夫一起同居生活。这种新出现的婚姻形态在当时并不多见。同时,这个时期的男女在定情过程上比较特别。贵族之间流行“访婚”,即男子通过写有求爱和歌的书信向女方求爱,如果得到同意的回应,男子可以悄悄前往女方住处,与其同居。如果连续3夜都在一起就表示婚姻关系成立。当然,如果男子此后不再回来,3年后婚姻关系自动解除,宣告离婚。这种形式有些像现代的自有恋爱的感觉了。“访婚”制在这个时代的各个阶层间都非常流行,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访婚”的第三天称为“露显”,即男女双方向女方的父母亲戚宣告结婚并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女婿和岳父首次面对面,互相进酒。这就是所谓的“披露宴”(即婚宴)了。不管是哪一种婚姻形态,都充分地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想法,订婚之前不对外公开,一旦公开就必须结婚,所以公开的形式就称为“披露式”,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这么都算一种先斩后奏的形式,实在是耐人寻味。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开始进入镰仓时代(12世纪-14世纪),武士开始取代贵族成为政治舞台的中心力量。这一时期,即使是招婿婚这种形态,越来越多的女子在婚后前往男方家和丈夫一起同居生活。这是因为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父权”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缘故。
到了室町时期(14世纪-16世纪),嫁入婚逐渐成为主流的婚姻形式。在武士奋力拼杀逐鹿天下的战国时代,有势力的武士们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起来扩大己方势力,借以牵制其他强敌。因此,政略婚姻开始在武士家族间流行起来,与其相应的结婚礼法也发生了改变。婚礼中更换礼服、向亲戚朋友回赠礼品、婚后回娘家探亲等结婚风俗开始确定下来,婚礼开始变得大型化、隆重化。这种情况经过安土桃山时期(16世纪中叶-17世纪初)的发展,一直持续到武士长时间执掌政权的江户时期(17-19世纪)。举行婚礼那天,新郎在自家的壁龛上挂上能剧中“高砂尉姥”的画像,并放上装饰了象征长寿的鹤、龟的蓬莱山形盆景,亲戚朋友开始汇集到新郎家里,在壁龛前面相互敬酒,祝福新婚。而此时,新娘乘坐轿子或者马车,带着化妆器具、料理器具等“嫁妆器具”,在兄弟的陪伴下前往新郎家。这个时期的婚礼仪式和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有密接的联系。到了江户时期,负责介绍结婚对象、收交聘礼、以及在结婚典礼上扮演者近似父母的重要角色的仲人(即结婚介绍人)、以及男女双方当着正式证明人的面进行面对面的“相亲”等习俗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在一部分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男方结婚后在女方家常住的“招婿婚”形态依旧存在。
到了明治时期,婚礼逐渐成为家族中的大事情,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开始参与其中。由于宗教信仰的自由,婚礼形式也就不拘一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1900年(明治33年),皇太子嘉仁亲王(即后来的大正天皇)和九条节子的婚礼就采用了神道的“神前婚礼”形式,后来这种婚礼形式迅速在全国流行起来。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基督教式婚礼也开始流行起来。如今,日本有基督教式、神前式、佛前式、人前式、自由派对式等多种婚礼和婚宴形式,男女双方可自由选择。 现代日本的年轻人在选择婚礼形式时,一般不会局限于平时所信仰的宗教,而是根据预算、自身的审美喜好或者长辈的愿望等来做出选择。
⑺ 日本皇室近亲结婚历史是什么
日本皇室近亲结婚历史是、在仲哀天皇身上。
近亲(或称亲缘关系)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内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通婚,叫做近亲通婚。
近亲婚配的夫妇有可能从他们共同祖先那里获得同一基因,并有可能把这一基因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仲哀天皇他是传说中日本第十四代天皇,曾经娶堂侄女气长足姬为妻。
日本天皇第一位近亲结婚的
日本第24代天皇仁贤天皇,则娶了他的姑姑的女儿为皇后。第72代天皇白河在晚年六十多岁时,看上了自己辈份上的孙女藤原璋子,也想方设法得到了她。
天武天皇还娶了哥哥天智天皇的四个女儿,并与其中一人生下草璧皇子。草璧皇子又娶了大伯天智天皇的另一个女儿,既是自己的堂姐,又是姨妈。
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额田部,也是近亲结婚的典范。
日本历史上,女皇辈出,曾经有产生过8位。后来还有2位女天皇,都是因为嫁给了自己的叔叔,才获得了继位天皇的机会。
⑻ 每个国家结婚的方式和习俗都是不一样的,日本人是怎么结婚的
在我们中国,一说到结论大伙儿很有可能都是会想起花轿及其他们的传统服装,后来我们又引入了欧式的婚宴,西服与婚纱礼服,到如今,哪些旅行结婚,骑车完婚等多种方式都发生在大家面前,因此便会有些人多的人好奇心,日本到底是怎么结婚的呢?
⑼ 日本古代结婚习俗
日本也经历了从群婚到对偶婚的过程,随着对偶婚的巩固、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招婿婚制。招婿婚制是日本奴隶社会的主要婚姻形态,在日本社会流行达一千多年。直到近代,某些乡村中仍然保留着这种婚姻习惯。 所谓招婿婚,即男到女家落户,男子认岳父母为父母,中国称之为入赘。在中国有女无男的人家把女婿招进门当儿子看待,以接续家族的香火,继承家族的产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补救办法,并不是普遍的婚姻形态。而日本的招婿婚则是一种普遍的婚姻形态,持续了相当长时间。 在招婿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日本最早的婚礼。这种婚礼的过程极为简单:先是男女相爱,而后女子征求母亲的意见。母亲点头答应后,每天太阳落山后男子就可以来女子家与其共度良宵,但次日太阳升起之前男子必须离去。如此反复,到第三天夜里家族举行共食"三日饼"的仪式正式承认他们的婚姻关系,并告知其他家族成员。 "三日饼"仪式刚开始时是在帷幕的遮挡下,由男女二人独自进行。当仪式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有人将"壁代"(帷幕)拉开,让新郎新娘在众多亲友面前亮相,叫做"露见"。后来发展成为现代的"披露宴"(婚宴)。举行仪式的时候,男女双方一起坐在卧具上先喝交杯酒,然后女方的母亲把带有美丽花纹的饼(用糯米制作的年糕)端到女房,请女儿与神秘同居的男子共同分食,这种饼就叫做"三日饼"。从此以后该男子就成为自己家族的成员,可以公开地出入女家的门。 后来这种婚礼的形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即在举行"三日饼"仪式之前增加了"新枕',妁仪式。"新枕"的仪式首先是求婚,即女方的父亲代替女儿向男方求婚。求婚者虽然不是当事者本人,但代表的还是当事人自己的愿望。求婚不是以直接公开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暗示或中间人来表达,这也是现代"媒人"的起源。双方相互交换婚书后,男方家送儿子到女家成亲,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而女方家要派年轻人提着灯笼迎接新郎,并点燃新房中的松明,连续燃烧三天,"新枕"仪式便告结束。接下来就是举行"三日饼"仪式。"三日饼"仪式流行的时间很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某些乡村的婚礼中还能看到这样的仪式。14世纪末,室町幕府建立前后,男婚女嫁的媒妁婚成为武士阶级的主要婚姻形式。到了l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嫁娶婚在全国普及开来。婚姻制度的变化使得婚礼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江户时代媒人根据男女双方的家庭条件等情况进行介绍和撮合,只要双方父母谈妥,男子便要将对方娶过门。即便双方当事人对对方感到不满意也不能拒绝这门婚事。 明治时期情况有所改善,相亲可以在剧场、音乐厅或饭店餐馆里进行,双方当事者可以互相交谈以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可那时婚姻仍被视为两个家族之间的事,男女青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随便选择配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国内民主思想的传播,男女才可以自由恋爱或是在相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再决定是否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