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王多少岁
① 你知道中国的大明皇帝册封了谁为“日本国王”吗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公元1543~公元1616年),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子,1616年被明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 公元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
② 日本历朝历代的皇帝
1、称光天皇(しょうこう)1412年8月29日—1428年7月20日,在位16年(追号由称德、光仁这两个谥号合而为一。)
2、后花园天皇(ごはなぞの)1428年7月28日—1464年7月19日,在位36年(异称“后文德院”。)
3、后土御门天皇(ごつちみかど)1464年7月19日—1500年9月28日,在位36年
4、后柏原天皇(ごかしわばら)1500年10月25日—1526年4月7日,在位26年(即位21年后才行即位仪式。)
5、后奈良天皇(ごなら)1526年4月29日—1557年9月5日,在位31年
6、正亲町天皇(おおぎまち)1557年10月27日—1586年11月7日,在位29年(追号根据其皇居二条殿对面町的名字。)
7、后阳成天皇(ごようぜい)1586年11月7日—1611年3月27日,在位25年(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名在京都聚乐第觐见天皇。)
8、后水尾天皇(ごみずのお)1611年3月27日—1629年11月8日,在位18年(遗谥。)
9、明正天皇(めいしょう)1629年11月8日—1643年10月3日,在位14年(女天皇。追号由元明、元正两个谥号合二为一。)
10、后光明天皇(ごこうみょう)1643年10月3日—1654年9月20日,在位11年
11、后西天皇(ごさい)1654年11月28日—1663年1月26日,在位9年
12、灵元天皇(れいげん)1663年1月26日—1687年3月21日,在位24年(追号由孝灵、孝元两个谥号合而为一。)
13、东山天皇(ひがしやま)1687年3月21日—1709年6月21日,在位22年(追号根据其山陵。)
14、中御门天皇(なかみかど)1709年6月21日—1735年3月21日,在位26年(追号根据其皇居附近的宫门。)
15、樱町天皇(さくらまち)1735年3月21日—1747年5月2日,在位12年(追号根据其让位后的住所。)
16、桃园天皇(ももぞの)1747年5月2日—1762年7月12日,在位15年
17、后樱町天皇(ごさくらまち)1762年7月27日—1770年11月24日,在位8年(至今最后一位女天皇。)
18、后桃园天皇(ごももぞの)1770年11月24日—1779年11月9日,在位9年
19、光格天皇(こうかく)1779年11月25日—1817年3月22日,在位38年
20、仁孝天皇(にんこう)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在位29年(天保改革(1841年)。)
21、孝明天皇(こうめい)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在位20年
22、明治天皇(めいじ)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在位45年(实施明治维新(1868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击败清朝和俄国,加速日本现代化的步伐。开始实行一世一元制。)
23、大正天皇(たいしょう)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在位14年(在位期间日本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1921年因病由皇太子裕仁摄政。)
24、昭和天皇(しょうわ)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在位64年(日本迄今在位最久和最长寿的天皇(在位共计62年2周,享寿88岁)。在位期间与轴心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战败。)
25、平成天皇(あきひと)1989年1月7日—2019年4月30日,在位30年(第一位在关东地方即位的天皇。)
26、令和天皇(れいわ)(2019年5月1日)(第1位年号不出于中国古籍的天皇)
(2)日本国王多少岁扩展阅读
天皇权力
1、地位权力
日本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2、国事行为
日本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和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 天皇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为国民行使有关国事的行为。
3、皇室财产授赠
授予皇室财产,皇室承受或赐予财产,均须根据国会的决议。
③ 寻日本历史简表及历代天皇名录时间表
中世
1、镰仓时代 (1185–1333 )
镰仓时代是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12世纪末,源赖朝在平安王朝末期打败了贵族阶级的实权派平清盛一族,以镰仓(神奈川县)为根据地,开始支配全国,并逼迫其弟源义经自杀,受封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并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大约持续了140年左右,这段期间,称为镰仓时代.武士政治(武家政治)从镰仓时代开始到江户时代一直持续了大约700年左右。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源赖朝赐予了在战争中有功的武士为御家人,在当中最强的人使他们成为官员(守护.地头)然后派遣到各地去.守护的工作是指挥御家人保护治安,而地头则是从庄园收取税金并管理.武士平时是住在农村,做农业,并且进行武艺的训练.然在战时时,才能为了鎌仓而战.那是为了报答将军所赐予的官位和土地的恩赐.
源赖朝死后,幕府的实权被赖朝的妻子北条政子的娘家北条氏所掌.杀了3代将军的源实朝后,北条氏让在京都的贵族的子弟当上了将军.然后实权却是掌握在北条氏手中,北条氏的职位是执权而且是世袭.
13世纪初,后鸟羽上皇(1180~1239),为了打倒幕府而让实权回到朝廷手中而发起了战争(永久之乱).但是上皇这一派被打败,反而使的幕府的势力更强了.在此乱之后,幕府定了贞永式目(御成败式目)这个法律.这是定下了御家人的权利和义务武家最初的法律.
13世纪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通过朝鲜,二次攻向九州北部。当时执权的是北条时宗(1251~1284),他招集了御家人拼命的抗战,但是当时的日本武士都是一对一较多,而因此也为了元军的集团战法而苦。但是幸好在第二次的战争时,刚好有暴风雨,所以使的元军惨败.这次的战争虽然幕府战胜了元军,但是之后却为了财政而苦.另外,因为是和元军作战,所以没有所谓的战败地可收,所以无法给御家人赏赐也引起了很大的不满,御家人对幕府不满后,也开始不听从幕府的命令,幕府的力量也因为衰退.
最后重整幕府势力的是后醍醐天皇(1288~1339),他连合了对北条氏不满的御家人来打败了幕府,1333年鎌仓幕府被灭.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结束了,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教,形成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武士道”。13世纪元军侵日战争客观上使幕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的统治。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独特的武家文化。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在战乱而不安的世代中,武士和农民追求着更强的宗教,而因此新兴的佛教兴起。这和平安时代的佛教是重视要求严格的戒律和学问不同,新兴佛教是较为易懂,而重视实践的.亲鸾(1173~1262)提唱了只要念南无阿米陀佛,谁都可以被救,而开始了净土真宗(一向宗).另外日莲则是提唱只要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就会得救,而开始了日莲宗(法华宗).另外在武士间流传的则是由中国传来的禅宗,禅宗是由荣西(临济宗鎌仓五山)和道元(曹洞宗福井县永平寺)等高僧所宣扬.因为禅宗所强调严格的以坐禅来锻炼精神的宗旨刚好和武士的性格不某而合.
在日本从古就有信仰神,但是那是以祭典为中心,而并没有经典和教义等的东西.但是,在这个时代,伊势神宫的神宫,参考了佛教的教义,将神道的理论基础更为明朗化.
在文学方面,有描写着武士的战争的文学(军记物).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平家物语》.《平家物语》中是以平家的兴亡为主题,用佛教的无常观盛者必衰的观点下去看及记录下活在日本全国战争中的人们.而它的流传方式是有以汉语(和汉混交文)写下的,也有琵琶法师一面弹着琵琶在人们面前讲古的方式.另外在这个时代还有随笔写下的鸭长明(1153~1216)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1283~1350?)的“徒然草”.
在建筑方面,则是有比在追求装饰上更追求构造美的东大寺南大门,在那里放置了仁王像(金刚力士像)等感觉有力的雕刻.在绘画方面,在平安时代后期已经有了相当优秀的绘卷物“源氏物语绘卷”和“鸟兽戏画”等,而接下来的时代更有了“蒙古袭来绘卷”等许多的绘卷被画成.
1180年说:赖朝为讨伐平氏而起兵,占据镰仓,着手经营关东,设立了侍所。
1183年说:赖朝从后白河法皇处得到了公认的东国行政权。
1184年说:侍所及公文所(问注所)成立,镰仓幕府的基本机构成形。
1185年说:赖朝开始依敕许设置守护、地头。
1190年说:朝廷承认赖朝的地位,任命其为日本国总追捕使。
1192年说:赖朝就任征夷大将军。
【镰仓时代历代将军】
四代、五代为藤原将军;六代以后为皇族将军。
初代:源 赖朝(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 源义朝之子
二代:源 赖家(みなもとのよりいえ) 源赖朝之子
三代:源 实朝(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 源赖朝之子
四代:藤原赖经(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ね) 九条道家之子
五代:藤原赖嗣(ふじわらのよりつぐ) 藤原赖经之子
六代:宗尊亲王(むねたかしんのう) 后嵯峨天皇之子
七代:惟康亲王(これやすしんのう) 宗尊亲王之子
八代:久明亲王(ひさあきらしんのう) 后深草天皇之子
九代:守邦亲王(もりくにしんのう) 久明亲王之子
2、建武新政(1333–1336)
镰仓幕府灭亡后,1333年(南朝元弘3年、北朝正庆2年)6月后醍醐天皇重新即位,1334年改元“建武”,天皇的权力也进一步得到集中,设置中央最高机关记录所、杂诉决断所,重整天皇亲政的政治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武一直是中兴的象征。近年来的历史学家都记成“建武政权”。
后醍醐天皇在朝廷的一切新政,未能满足武士的要求,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贵族,引起武士阶层的普遍不满、1336年(建武3年)、倒幕大将足利尊氏率兵反叛,很快攻陷镰仓、建武政权终告瓦解。
3、南北朝时代(1336–1392 )
日本的南北朝发生于1336年-1392年,之前为镰仓时代,之后为室町时代。在这段时期里,日本同时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并有各自的承传。
尊氏对应后醍醐的南朝建立了北朝,于1336年建立室町幕府。两个朝廷对立的南北朝时代一直持续到公元1392年,最后被北朝统一。以应仁之乱为契机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虽然战乱持续但内外通商繁盛,农业、工业技术也有所提高。同时此时的倭寇袭击了朝鲜和中国。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由于新政未能满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贵族,故引来武士的不满。其中,倒幕大将足利尊氏更为不满,他虽然被赐给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开幕府,结果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严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
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经过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势力衰退,终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战国时代:
一般以 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夏之战,攻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3、室町时代 (むろまちじだい 1336–1573 )
室町时代是日本史中世时代的一个划分。
足利氏原是上野国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对应后醍醐的南朝建立了北朝,于1336年建立室町幕府。两个朝廷对立的南北朝时代一直持续到公元1392年,最后被北朝统一。以应仁之乱为契机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 虽然战乱持续但内外通商繁盛,农业、工业技术也有所提高。同时此时的倭寇袭击了朝鲜和中国。
14世纪的前半期,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统一了南北朝,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幕府以后,曾企图篡夺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阻止了此事。在2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位,因继承权问题而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护大名,有的渐渐被守护代(副官)、家臣、国人篡夺政权,有的可以保持政权至战国时代。从应仁之乱开始,至足利幕府灭亡,人称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人民的强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京都中,幕府的权威日渐衰落,被管领细川家所干涉、拥立。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被杀,他的弟弟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拥立,后因与信长作对而被流放,幕府灭亡,正式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时代的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
近世
1、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1568年–1603年 )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
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织田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织田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织田信长在1571年以世俗的力量击败了富有战斗性的天台宗僧人,并且破坏了他们在京都附近的的修道中心——比睿山,还杀死了数千的僧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1573年 ,他战胜了当地的大名,放逐了最后一个足利将军(Ashikaga shogun),开创了历史上的安土桃山时期(the Azuchi-Momoyama period)
1577年 ,信长派他的主要战将羽柴秀吉去攻占西本州 (Honshu)的十二个国。
天正十年1582年 ,当织田信长带领军队支援丰臣秀吉的时候,被手下武将明智光秀暗杀了,即本能寺之变 。
织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柴田胜家;1584年 ,秀吉消灭了其他三个保护者,完全控制了京都,成为信长无可争议的继承人。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秀吉生来就是没有姓氏的普通人,他被藤原(Fujiwara)家收为养子,被赐姓丰臣(Toyotomi),并得到了关白(kanpaku)的职位。这意味着全日本的内政和军事都为他所控制。之后的一年中,他维持了与九个主要大名中三个的同盟,并继续在四国(Shikoku)和北九州 (Kyushu)的战争。
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1590年 ,秀吉动用20万军队,战胜了控制东本州关东(Kanto)地区的最后一个敌手。剩下的大名都投降了。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着“天下战国之上”。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传统的贵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庸浪人为职业军人。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今日多数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北条氏,收服奥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全国再度陷入混乱。当时最强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阪城的权力中心,招致多数大名与丰臣内部文官的不满。1600年,不满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与大名毛利辉元的号召下起兵讨伐德川家康,双方在关原之战中交手,结果德川家康大获全胜,成为全国实际的统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为征夷大将军,至此进入江户时代。
2、江户时代 (1603–1868)
江户城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工艺等一片繁荣。19世纪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户,小说、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
江户时代的人们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态的国家中出奇地高的,当时的男性大部分皆识字,女子识字率也较高,一是因为私塾和寺子屋没有特定收费,富人可缴交银两作学费,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农家也可交以少量农作土产作学费,学费的相较便宜令多数人皆有机会受教,其二随着商业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艺的提高也迫使人们必须识字以维持生计,故当日之日本社会的教育水平是颇高的。
四、近代、现代
1、幕末·明治时代 (1868–1912)
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
1867年,萨摩、长州、安艺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史称“大政奉还”,大政奉还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圣德纪念绘画馆),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即所谓“日清战争”)中击败大清北洋舰队,在日俄战争(即所谓“日露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2、大正时代 (1912–1926)
明治天皇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七月三十日驾崩,皇太子嘉仁亲王践祚,改元大正,是为大正天皇,自此,进入大正时代。
明治天皇只有他一个儿子能存活下来,母典侍柳原爱子。父亲死去后,以皇太子身份继位,以易经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人以后,娶九条节子(贞明皇后)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天皇裕仁、秩父宫雍仁亲王、高松宫宣仁亲王、三笠宫崇仁亲王。
他在位初期,经过明治年代的接受西方的文化与思想(明治维新),国家大致平稳发展,加上时值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不少甘愿冒险的外国商人前来日本投资,造成新日本的一片繁华景象,令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于当时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后来称之为“大正民主”。
其浪潮影响到当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遂有林献堂等人发起民族议会请愿运动,争取台湾人民对殖民政治的参政权。有研究日本史的台湾学者给他改了个外号,把“大”字加上一点变成“太”字,叫他作“太正天皇”,及称呼他在位的年代为“太正年代”,意指在那时期的日本人的生活“太正点”(太美好)。(又,日语“太”的意思正好就是汉语“大”的意思。)
在位后期,由于他未能发挥出他父亲的优点,加上关东大地震等天灾人祸接续而来,被世人称为“不幸的大正”。由于他患有脑病未能理政,最后被迫让权疗养,大正十年(1921年)由其子皇太子裕仁亲王昭和天皇摄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终年四十八岁。
大正时代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该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大正前期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于当时欧战结束,民族自决浪潮十分兴盛,民主自由的气息浓厚,后来称之为“大正民主”。
3、昭和时代 (1926–1989)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2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来说,是黑暗的2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发动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约30多万中国军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和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同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4、平成时代 (1989年——至今)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殁。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④ 日本历史上有多少位女天皇
日曾有八位女天皇 有的与中国交好(图)
编者按:近来,关于女性是否能够成为天皇的问题在日本国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其实在日本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10代8位女天皇,并形成了一段独特的女帝时代。
在人们的印象中,日本一直是一个奉行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国度。然而在日本由古至今持续了126代的天皇中,出现过10代女天皇。从公元592年到770年,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东瀛的国土上出现了8代6位女天皇,总计在位时间近90年,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特有的女帝时代。
第一位女天皇嫁给了自己的哥哥
推古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她是日本第29代天皇钦明的公主。18岁时,美貌的推古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敏达天皇纳为妃子,5年后成为皇后。敏达天皇死后,推古一开始并没有挤入皇室的统治核心,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大事却将她推上了天皇的宝座。公元592年,在位的崇峻天皇被权臣暗杀身亡。在平息叛乱之后,推古的儿子竹田皇子和侄子圣德太子为争皇位闹得不可开交。由于两派人马实力相当,相持不下,最后只好达成妥协,两人都不当天皇,共同拥立38岁的推古为天皇。
尽管身为女性,但推古天皇极具政治头脑,她没有对曾与自己的儿子争过皇位的圣德太子秋后算账,反而将他立为摄政王,辅佐自己执政。她通过自己的宽容,弥合了皇室内部的裂痕,在她执掌大权的36年中,皇室内部再未发生争夺皇位的动乱,社会也因此而获得了稳定。
在圣德太子的辅佐下,推古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强皇权,限制大贵族势力,不遗余力地推广佛教,推动日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推古天皇还主动加强了与中国的联系,并试图与中国平起平坐。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团前往中国,她在国书中一改以往甘为中国属国的提法,要求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虽然推古天皇不肯向中国称臣,但她却积极主张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推古天皇曾4次派使团访隋,随着大量汉文化的输入,日本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飞鸟时代。
628年,74岁的推古天皇病逝,她是日本8位女天皇中政绩最为显赫的,并且至今仍为日本社会广泛称道。
两度登基的女天皇想亲率大军侵略朝鲜
推古天皇死后仅过了14年,皇极天皇成为了日本第二位女天皇。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一生中曾两度登上帝位。
皇极天皇原为第34代天皇舒明的皇后。舒明天皇驾崩后,日本皇室又陷入长时间的争位危机。公元642年,各方终于达成妥协,于是产生了一位过渡的女天皇———皇极天皇。
皇极执政期间,最大的贡献是从权倾朝野达百年之久的苏我氏家族手中重新夺回权力。皇极登基后,大臣苏我入鹿的权势急剧扩张,他倒行逆施,滥杀无辜,甚至处死了一位皇子。在皇极的默许下,皇族成员与朝中不满苏我氏专权的大臣们联合,准备借韩国使者进献贡礼之机,诛杀苏我入鹿。645年6月12日,毫无防备的苏我入鹿被骗入皇宫,中大兄皇子(皇极的儿子)亲率武士将其剁成肉泥,随后发兵剿灭了苏我氏家族。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后,身心疲惫的皇极主动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孝德天皇。
654年,孝德天皇病死,61岁的皇极在危急之中再度出山,并于次年重新登基为天皇,成为第37代天皇———齐明天皇。已步入晚年的皇极在重新登基后,变得奢侈挥霍,她大规模地修建亭台楼阁,大量征用民工,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皇极的野心大大膨胀,开始阴谋吞并朝鲜。661年,皇极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朝鲜,但因旅途劳顿一病不起,并于当年7月死在了九州。两年后,她的继任者派兵大举入侵朝鲜,结果在白村江战役中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皇极征服朝鲜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母女两位天皇开创日本古代盛世
686年,持统女皇成为了日本第三位女天皇,不过在日本历史上她作为不大,也没有留下过多记载。直到20多年后,元明和元正两位女天皇的出现,又令世人眼睛一亮。
元明、元正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位女天皇。元明天皇于707年6月登基。极富政治魄力的元明采取了三项重要举措:一是开始铸造银钱和铜钱流通;二是下诏兴建平城京(奈良);三是任命能人作为重臣。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当时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710年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诏把国都从飞鸟的藤原宫迁到平城京,日本历史上着名的“奈良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迁都奈良之后,元明继续实行了很多稳定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措施,而且成效显着,盛世的前兆已经显现。公元715年,元明天皇让位给自己的女儿元正天皇。
元明天皇是一位非常节俭的女性。721年,元明去世,她在遗诏中豁达地说,人都有一死,厚葬只能白白造成浪费,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她下令自己死后必须火葬,坟墓力求简朴,不要奢侈,而且官员、百姓都要照常工作。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天皇,能有这样的见解,不能不说她是很开明的。
元明的女儿元正天皇是一个极有涵养又略显保守的女性,她的一系列执政方略都是秉承其母元明天皇。在这两位天皇执政期间,日本的政治趋于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在她们的推动下,日本还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整个奈良时代,日本与唐朝的交往极为频繁,多次派出遣唐使去中国学习,其中有一次派出的遣唐使竟有594人之多。那时,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为时尚,就连平城京也是模仿长安城的格局建设而成。
724年,元正让位给圣武天皇,结束了9年的天皇生涯。尽管在政治上非常成功,但元正的个人生活却是一场悲剧。由于身为天皇,她无法下嫁凡人,一生未婚,最终在孤独中死去。
风流女天皇爱上和尚
公元749年登基的孝谦天皇是日本的第六位女天皇,也是8位女天皇中名声最不好的。尽管身为天皇,孝谦却不甘心重蹈元正天皇孤老终生的覆辙。她与表兄藤原仲麻吕搞起了地下恋情,并借口宫殿维修搬到了藤原家中,公开与其同居。754年,唐朝着名的鉴真和尚为孝谦天皇授戒,她忽然又在青灯黄卷中找到了精神寄托,打发寂寞的时光。4年后,一心向佛的孝谦女皇让位给淳仁天皇,自己做了太上皇,专心吃斋念佛。然而孝谦一面念佛,一面还不忘寻欢作乐,很快她就找到了新的情人———和尚道镜。764年,孝谦废淳仁天皇,重新登基,改号称德天皇。道镜也跟着得势,被封为国师,权倾一时。不过,道镜得陇望蜀,他不再满足于当天皇的情人,竟想篡夺皇位,结果阴谋败露,最终被孝谦抛弃。770年,孝谦因患天花病死在宫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6位女天皇外,第七位女天皇明正天皇于公元1629年即位,在位14年;第八位女天皇是后樱町天皇,1762年即位,在位8年;这两人都无大的功绩。后樱町女天皇死后,日本的女天皇历史画上了句号。
日本古代的天皇是掌握实权的,当皇权的交接出现危机时,为了避免大规模流血,保证政权的和平交接,就先由皇后或皇太后等实权女性即位执政,等到皇太子长大成人,她们再退位,让皇太子即位。因此这些女天皇又被称作“过渡天皇”。她们也确实起到了缓和权力之争、避免流血冲突、保证皇位和平交接的作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她们在日本的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篇章,并成为日本天皇家族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刘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