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男人都爱日本人
1. 为什么中国人会嫁给日本人
日本和中国颇有渊源,每每提起日本人,我们都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想起日军侵华时犯下的滔天罪孽,杀我同胞,烧毁我们的家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明白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国耻终是难以忘怀,对日本人我们总会有种莫名的敌意,可了解了日本,我们会知道,那是在特殊年代日本政局作出的决断,大多数日本人和我们一样也是热爱和平的。
在和平年代,国家得以发展,人民安居乐意,这是谁都在期盼的事情,对于愿意和中国友好相处的日本人,我们也学会了包容和接受他们的到来,毕竟世界大环境下的中国谋求发展,离不开各国之间的交流学习,包括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上海是一个发达城市,人们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比较高,思想比较开明,而日本人从小注重信用,懂得尊重他人,来中国发展的日本人也很会经商,这样的日本人对中国女孩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很多上海女孩嫁给了日本人,如今在上海生活的日本人已经超过10万。
对于爱国情结严重的人,这些嫁给日本人的中国女孩让人很愤恨,但是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国家还要发展,国耻不能忘,是为了提醒我们,要强大我们的国家,发展我们的经济,不让悲剧重演。反过来想想,日本人为何愿意来中国发展,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上海经济繁荣,吸引他们选择来这里生活,不正是我们国家强大的一个标志吗?因此对于嫁给日本人的中国女孩我们应该表示理解,爱情无国界,不能因为过去的历史,而仇视日本人,真爱是每个人追求的权利,你觉得呢?
2. 日本女人到底好在哪里,为何那么多中国男人对其十分痴迷
林语堂先生很懂得生活的艺术,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今天我们不聊中国厨子和法国情人,专门聊一下娶个日本太太的事情,看看我们中国有哪些男人曾经达到过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这个理想点。
明朝有个叫郑芝龙的男人就娶过一个日本太太。这个郑芝龙很不简单,是明末清初中国最强的海盗,没有之一。在他的鼎盛时期,他的私人船队拥有三千多艘大小船只。他还拥有高达二十万军力的私人武装,而且这支武装可谓是世界上第一支多国部队,因为军队里面的士兵成分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他的武装船队横行东洋和南洋各地,不仅是明朝政府拿他没办法,就连日本国的进出口贸易都十分依赖郑芝龙,甚至连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西欧强国荷兰也居然屡次败在郑芝龙的手下。荷兰想在郑芝龙掌控的海域内通商,也不得不向他缴保护费。郑芝龙的日本妻子叫田川松,乃是日本平户藩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郑芝龙过后被清朝诱降,但是田川松并未跟随丈夫降清。根据日本人守山正彝所着《平藩语录郑氏兵话》记载,当清军进攻安平之时,清军将领固山欲对田川松进行污辱,田川松正颜厉色斥之:“妾安南伯飞虹将军妻,何为北虏狗豚之耦乎?贼将勿淫话。”并拿出怀中匕首刺杀固山。固山恼羞成怒,拔剑刺穿了田川松的身体,而田川松继续大骂固山,直至咽气。郑芝龙作为大明男人屈膝降清,而田川松作为日本女人却为大明朝洒下了自己的鲜血。弱女刚烈如此,丈夫何言苟生!好在儿子随母亲,是位有骨气的血性男儿。田川松和郑芝龙的儿子叫郑成功,大家都称呼他为“国姓爷”。郑成功在母亲遇难后找到其尸体,用日本的剖腹法剖开母亲的肚腹,用清水清洗母亲的腹腔内脏以示祭奠,然后隆重安葬了母亲并立誓报仇。当年郑芝龙降清之时,史书记载:“芝龙欲降,成功哭谏之,不听,夫人苦谏亦不听。”但最终的结局是变节投敌的郑芝龙最终被清朝所杀,而郑成功追随日本母亲的步伐成为了抵抗清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甲午海战一声炮响,中国由日本的师傅变成了日本的徒弟,留学日本进行学习逐渐成为了中国有志之士的首要选择。虽然在综合国力上日强中弱,但是这并不能影响中国男人掀起娶日本女人当妻子的热潮,首先是曾经发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先生迈出了第一步。康有为先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中国近代女权解放的先驱之一。他在《实理公法全书夫妇门》中写道:“一夫可娶数妇,一妇不能配数夫与公理不合,无益人道”,明确反对一夫多妻制。之所以说他有意思,是因为他自己实际上先后纳了好几任小妾,而且都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流亡岁月中所纳。其中一个小妾就是一位日本姑娘,叫市冈鹤子。日本虽然一天到头意淫自己是“大日本帝国”,但是却不能阻挡自己的姑娘做一个中国流亡政客的小妾,而且岁数相差犹如爷孙。当时康有为55岁,而市冈鹤子却只有16岁,才到刚刚可以领取身份证的年龄。市冈鹤子过后怀了康有为的小孩,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康有为对自己68岁还能生育有些怀疑。再加上家庭里面一些小人的中伤和诬陷,受到心理伤害的市冈鹤子带着有孕之身回到了日本。这一分别,便是永远。1926年市冈鹤子为康有为诞下一女,取名凌子。1927年康有为在青岛逝世,市冈鹤子闻知噩耗,遥望中国,悲痛欲绝。时间可以带走你,但是不能带走我对你的思念。1974年2月,已经70多岁的市冈鹤子在距离当年和康有为相识相爱的“奋豫园”不远处的铁路上卧轨自杀。值得一提的是,康有为先生在娶得日本小妾一树梨花压海棠后并没有放缓继续娶妾的步伐。市冈鹤子只是他的四姨太,他过后娶了五姨太廖定徵和六姨太张光。六姨太张光嫁给他的时候也只有19岁,而康有为已经61岁。据说康有为娶六姨太的时候,他的妻妾儿女均不赞成这门亲事,以集体缺席婚礼相抵制。但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挡康有为以当年变法之精神追求年轻和爱情的决心。
再来说一位大人物,孙中山先生,他也有一位日本妻子。打住,孙中山的妻子不是宋庆龄吗?孙中山的妻子却是为宋庆龄,但是在宋庆龄之前孙中山已经有过两任妻子和一位侧室。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卢慕贞,即孙科的妈妈。侧室叫做陈粹芬,曾陪同孙先生出生入死流亡日本,也与孙中山的原配卢慕贞情同姐妹。孙先生的第二任妻子是位日本姑娘,叫大月薰,嫁给孙中山的时候才16岁,孙中山36岁。大月薰认识孙中山的时候才11岁,所以目前还单身的男同胞们千万不要急,因为你的妻子完全有可能还在读小学。如果再看看前面的康有为就应该更要宽心,因为你的丈母娘可能都还在读幼儿园。大月薰和孙中山有一个女儿,只可惜孙中山应该从来没有见过女儿。因为孙中山在女儿出生之前就离开了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大月薰并没有责怪一生忙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孙中山,而是带着女儿改嫁了两次。但不论改嫁几次,大月薰都忘不了他的第一个男人,孙中山。他和孙中山一直保持书信来往,直至孙中山逝世。大月薰这位日本姑娘想得挺开,爱了就爱了,放了就放了,生了就生了,不苛责前任,不耽误自己,还能和前任书信互动,始终相信明天的人生会更好,所以她这种姑娘看《前任三》一般都不会落泪。
能娶日本姑娘当小妾的不只是康师傅,国学大师辜鸿铭也有这个本事。辜鸿铭推崇一夫多妻,和康有为相反。辜鸿铭的理论是茶壶和茶杯的理论,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哪有一个茶壶配一个茶杯的道理呀?辜鸿铭的这个理论曾经传诵一时,连嫁给徐志摩的陆小曼都正颜厉色地对徐志摩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的,牙刷不能公开用的!”辜鸿铭先生就有一个日本小妾,名叫吉田贞子。辜鸿铭娶了日本小妾后,逢人便说日本女人好。宣称每晚如果没有贞子在旁服侍就根本无法入眠。我估计辜鸿铭先生如果看了日本恐怖片后,每晚有贞子才是无法入眠。玩笑归玩笑,辜鸿铭认为日本女子,即使是贫苦的下层女子身上,也有某种名贵的气质。他认为日本女人柔弱、温顺、纯洁、敏感、真诚、高雅、甜蜜、勇敢、女人味十足。而这种气质恰好是中国汉唐女子所拥有的美德,只可惜这种美德在宋朝被理学所破坏,中国女人变得越来越庸俗,越来越小家子气。如果想体验中国汉唐女子的美,那只能去日本寻找了。所以他给自己这个茶壶配了一个日本茶杯。
接着说一个大文豪,他就是中国文豪榜排名第二的郭沫若。中国文坛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就应该是中国文坛的带头大哥了。郭沫若先生的女人缘比较好,女人也比较多,才子嘛,感情丰富,完全可以理解。今天其他女人不说,只说郭沫若先生的日本妻子佐藤富子,中国名字叫郭安娜。佐藤富子是一名护士,与留学日本的郭沫若只是偶遇,但是郭沫若却对偶遇的佐藤富子展开了疯狂的追求。郭沫若在给佐藤富子的情书中写到:“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您的脸放出圣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面,郭沫若连续给佐藤富子写了40多封信,最密集的时候一个星期就有5封。终于,佐藤富子答应嫁给郭沫若,并让郭沫若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郭安娜。上海帮会老大杜月笙曾经说过一句话:“女人是用来疼的,因为女人很蠢,她爱上一个男人之后,身与心都交给这个男人了,所以你要好好疼你的女人。”郭安娜就是这样的女人,她嫁给郭沫若后为了使丈夫学业有成,自己独自承担了全部家务,洗衣做饭,忙里忙外。小两口没有父母的亲情关照,也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有情饮水饱。在这样清贫的日子里面,郭沫若拼劲全力做学问,郭安娜含辛茹苦撑家庭,两人先后生下了四儿一女。但是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郭沫若和安娜在一起的岁月里,又不经意间让其他女人走进了自己的生命。恋爱的感觉总是让人美好,年轻的身躯总是驱人向往。郭老的多情岁月不能寥寥几笔讲完,只能叹息他与安娜最后一次的诀别。郭沫若终究不是一介普通文人,随着政治和时局的风云变幻,郭沫若不得不离开日本与安娜和子女分开,因为有更大的舞台值得他去施展。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在日本摆脱了日本宪兵的监视,化名大学教授杨伯勉,从神户登上加拿大邮船回国。事情仓促,危险重重,郭沫若不能带家眷离开。郭沫若趁安娜熟睡之时,在她额头轻轻吻一吻便转身离去。殊不知,这一离去,从此二人再也回不到原点。当离开安娜两年后,郭沫若与于立群结婚。而这段岁月里,安娜因为是郭沫若的妻子,在日本遭受逮捕并在狱中经历了非人的折磨。一边是郭沫若的新婚燕尔,卿卿我我;一边是严刑拷打,冷冷铁窗。当1946年安娜再联系上郭沫若的时候,才知道郭沫若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妻子和孩子,这对她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我把时间留给你,逐渐老去;你把我留给时间,逐渐忘记。当安娜带着孩子重新找到郭沫若的时候,两人再也没有甜蜜和恩爱,只有争吵和神伤。当1978年郭沫若病危之时安娜去看望他,但在病房只待了片刻就出来了。安娜出来对大家说:“他不愿意谈!”安娜曾经是郭沫若心中的“圣母玛利亚”,但是他临死前却对圣母玛利亚没有任何话想说。不过也传闻说郭沫若说了一句话:“都怨日本军国主义。”临死前,他把这个锅甩给了小日本。安娜最后加入了中国国籍,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历任。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捐给了中国,享年101岁。
先把国学大师和文人放一放,我们来讲讲军人。中国近代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的妻子也是日本人,叫佐藤屋登,蒋百里为其取中文名为“蒋佐梅”蒋百里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中国近代着名的军事理论家。在他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他的军事理论影响了民国时期一大批军事将领。如果大家对蒋百里不熟悉,那我们就先熟悉一下他的亲人。他有一个女儿叫蒋英,是着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他的女婿叫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他还有一个侄儿叫金庸,写下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武侠小说。话说蒋百里是因为自杀而遇到当时为护士的蒋佐梅,因祸得福。蒋百里追求蒋佐梅的程度比郭沫若追求安娜更加疯狂,他给蒋佐梅写信道:“我是因为你的安慰为你而活下来的,若你再不理我,我便要去死,要到日本去,死在你们家!”这段话读起来细思极恐呀,但蒋百里最终抱得美人归。虽然都是娶的护士,虽然都是疯狂追求,但蒋百里显然比郭沫若有始有终,始终对蒋佐梅忠贞不渝。所以俗话说得好:“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蒋百里逝世于抗战初期,当时他的好朋友冯玉祥曾怀疑是其日本妻子蒋佐梅暗施毒手。但是蒋佐梅很快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护。她首先是用中国文化教育五个女儿,从来不教儿女日语和日本文化。其次他带着儿女们一起到街头募捐处,拔下头上的首饰捐助抗战事业。再者,她亲赴抗战前线为中国的伤兵进行治疗。1978年,蒋佐梅病逝,他要求墓碑上的名字只写“蒋佐梅”,因为她是一个中国军人的妻子,只属于中国。
民国时期,是中国男人娶日本女人的巅峰期。除了上述几位以外,还有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也娶的是一位日本女人,日本侯爵嵯峨公藤的孙女嵯峨浩。嵯峨浩一辈子对溥杰的爱矢志不渝,甚至为此逼死了自己的女儿慧生。因为当女儿慧生爱上日本青年同学大久保后,嵯峨浩坚决反对。因为嵯峨浩认为慧生是中国人之女,应嫁中国人为妻,不应该嫁给日本人。最后慧生与大久保殉情自杀,年仅19岁。每每看到此处我都不胜唏嘘,一个日本女人坚决的认为他和中国男人生的女儿只能嫁给中国人,而现在却有一些中国女人心甘情愿嫁给日本男人。婚姻自由,爱情无罪,婚恋本应无国界,或许是嵯峨浩的思想太过极端。
鲁迅的两个弟弟也娶的是日本女人。二弟周作人娶的日本姑娘叫羽太信子,三弟周建人娶的是羽太信子的胞妹,叫羽太芳子。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未出家前也有一个日本妻子,叫春山淑子。当李叔同剃度出家之后,春山淑子还带着孩子来找过他,而他却是非常狠心地将日本妻子拒之寺庙外,再也不相见。世间安得双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当然,到了今天,我们中华台北的江宏杰娶了日本的瓷娃娃福原爱,但愿这又是一段可以广为传颂的伉俪佳话。回头看那些娶过日本女人的中国男人,我最佩服的还是康有为和郭沫若。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在这两位这里可以总结为一个“屁”字。不过也不能用这首诗来苛责他们,因为作者元稹和他们半斤八两。相比元稹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有时想想还是张学良的诗比较直白:“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
“渊渊读史记”头条号:“读的是《史记》,品的是人生”。更多有意思的文章请关注“渊海杂谈”原创微信公众号。
3. 为什么中国男人都喜欢娶日本女人,看完这些
日本女人虽然表面上一般不会用犀利的语言对待男性,其实,只是表面上而已,其他的、实质上和其他国家的女性区别不大。事实上,由于日本女性中,不少人在结婚后不再工作,自己没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因此、她们也许更在意男方的经济条件。我曾经和日本人聊过这个,他们的回答是:“你们大概都以为日本女性特别好,对吧?其实不是那样的......“。
4. 为什么在日本工作的中国男性,多数愿意娶日本女孩
以前马车很远,书信很慢,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少之又少,而现在,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到世界上很多东西,也可以在闲暇时间出国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甚至有不少国人选择到国外留学、定居和就业,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讨论的主题跟在日本就业有关,你身边有没有人在日本工作呢?
看完之后,不知道你们对这些原因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5. 为什么男生都喜欢日本的女生
以前我就听很多男性说,日本女人就是好,温柔,贤惠,对男人好,不像俺们中国的女女,拜金,脾气不好,要求高,难侍候。更温柔很多时候温柔的女生更让男生喜欢,中国女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家里就惯的很,所以很多时候会有小脾气,所以男人往往会喜欢更温柔一些的。因此两者比较,会有一些男生爱这种。
6. 中国人为什么会对日本人又爱又恨
罗芙芸写了一本《卫生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讲的是天津如何在西方医疗入侵下实现城市功能转变的故事。给我印象很深的不是书里讲了多少国人如何接受西医和防疫的奇闻轶事,而是国人对洋人态度的变化。其实,近世国人对高鼻梁蓝眼睛的纯种洋人虽也积存着又爱又恨的情绪,恨的是落后的大刀长矛败给了洋枪大炮,爱的是洋货西物满足了消费欲望。但“蓝眼蛮夷”肤色长相如此怪异,毕竟离我们过于遥远,最受刺激的还是藩属国日本,仅凭甲午一战,靠着穿梭如箭的小型炮艇轻易击毁了大清帝国的庞然巨舰,当年康有为频频上书光绪,吵吵嚷嚷着要大变祖宗成法,理由就是心理最受不了原属儒家辐射圈的“蕞尔小夷”日本骑到了当年主子的头上作威作福,深层意思还是大清毕竟没有直接做过“蓝眼睛”的主子,做西洋人的奴才固然不好受毕竟是异国异种,犹如“外星人”来袭,即使打输了也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可日本人欺负我们就如奴才翻身,干坤颠倒,是万万不可的。 不过,国人对日本的欣慕一直如影随形,好象要远高过对西人憧憬,这种对日人又爱又恨的情绪完全不同于因鸦片开战之后与西人交战后的心境,也许因为都是黄种人,可日人在西化的程度和时效上却总能领先一步的缘故,国人过去文化优越的自傲与近代全面落伍的自卑混合发酵,酿成了如今的心理变态。罗芙芸讲天津,曾举例子言道,国人对日本租界统治的记忆就很特别,当瘟疫来临时,日人在天津租界打防疫针,先是遭到剧烈抵抗,可数年后新中国建立时防疫部门暂时未及打针治疗,就遭到国人普遍抗议,此时人们似乎完全忘了当年甲午战败之耻。针对国人的“健忘症”,王朔曾发狠说,中国抗战熬了八年,就是因为“汉奸”太多。这话放到现实中加以检验也不能说错,联想到前些年反日游行队伍中情侣相互依偎调笑的镜头,以及国人优先选择日本电器产品鄙视国货的窘况,就知国人反日的“民族主义”经常不乏表演的色彩,不必当真的。曾看到一条消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有一次和客人聊天,说到当年抗日的悲烈与现今日货肆意倾销的盛况时曾有一句评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轻描淡写地把八年抗战的意义全给消解了,这条评语与韩国人事隔多年后仍咬牙切齿地不许二战日本老兵入境,坚持拒用日本货的决绝相比,颇让人有天壤之别之概。那么,“汉奸”特多的现象应该从何解释呢? 李零曾经写过一篇《汉奸发生学》,表面上是写给吴三桂的辩护词,其实是想深究“汉奸”发生的原因。吴三桂叛服无常,不在于己身的懦弱,而在于外力的制约。他当年在满人的万军从中左冲右突,单骑救父,其胆气过人不亚于当年赵子龙,却因李自成擅杀其父,使之进退无据导致屈降满人,境遇无奈的逼使远胜于所谓恪守民族大义的空说。由此可知,“民族大义”呼喊音量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历史语境下的具体状态,而不是一种空洞的真理化表述,我曾不只一次地听台湾人情绪激动地咒骂国民党的腐败和苛酷,怀念日人统治秩序的清明和制度的完善,其中不乏知识界精英,这也可以称之为“二二八情结”,因为他们的记忆总是停留在国民党当年以抗战胜利之师登陆台湾后的腐败与日人相对七十年的平稳治理,两相比较他不骂国民党那才叫怪呢。 遥想当年,日人统治台湾和攻击大陆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台湾是通过签订条约割让给日本的,因此日本把它当作自家的一个省来进行治理,除登陆之初发生极短暂的战事外,日人在台湾基本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而是把台湾人当作了日人的一部分进行管理,台湾人根本没有“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记忆可以和大陆人分享,反而台湾相当一部分现代化格局均由日人打下基础。自甲午战败条约签订后,台湾人享受了七十年日本现代化的治理成果,对于他们来说,大陆的战争记忆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日本战败后,台湾人虽表面上和大陆人都认同“光复”的说法,但显然心底里对“光复”的理解大有不同。所以说利益积淀造就的历史情境决定了其对“民族大义”认知的相对淡薄当属自然。如果把这些赞许日人治理优秀的议论汇集起来,足以句句都被定性为“汉奸”言论,但这丝毫无助于给我们早已习惯的“民族大义”的激愤表达增添多少正当性。 “汉奸”言论的产生往往与对日人“汉化”渊源的误解纠结不清。日人号称秉承唐代文明的滋养,其实早已不认中国这个“文化奶妈”,只有咱们自己还煞有其事地把日本当成了嗷嗷待哺的“儿子”,好象对人家还有哺乳价值。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力日渐衰落,日人早已不把自己归结为中国藩属,而是自承取代中国成为了东亚文明的真正主导者,他们有一种说法叫“华夷变异”,也就是“中国”与“日本”作为文明和野蛮的位置从此被颠倒过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没有错,如果你去过京都,就知道中国古代意境中的小桥流水和日常俗世中真正细微处的优雅,可以完全不经意地点缀散布在京都的任何一个角落,深刻昭示着其崇尚自然传统的民族气质。 按台湾作家舒国治在《门外汉的京都》里所说,你甚至可以寻找梦里依稀望见的轻掩柴扉和深深庭院。有人骂日本人平日行事拘谨虚伪,刻薄寡恩,却难以否认其维系生态与文明环境品质的卓异细心。更可怕的是,连韩国人都有“华夷变异”之心,不过他们这样想是有理由的,就拿传统儒教礼仪来说,韩国首尔的成均馆大学中附设孔庙,每年春秋两季必定要礼服祭拜,严格仪轨之道。据说国内孔子家乡曲阜有一次举办祭孔典礼,祭服设计却是混乱不堪,颇被韩国人所讥。那就难怪人家有“华夷变异”的叛逆之心和秉持儒教正统的咄咄自信了。 讽刺的是,京都这牧歌式的庭院氛围据说还是拜一个中国人梁思成所赐,他在地图上标明了主要建筑的位置,避免了美国飞机的轰炸。最近有新闻说京都要立梁氏的铜像,听到这个消息我不但没觉得高兴,反倒好象重重挨了一记耳光,因为在我看来,梁氏当年极力想保护的北京城被拆得如此七零八落,和京都相比犹如一块凄惨的文化沙漠。去了京都后,你会憎恨自己怎么如此轻易地就成了“哈日一族”?也由此理解了当年周作人成为“汉奸”的一种悲苦和无奈,他笔底的文采深深染有日式的气息,可又如中国文化品味的残留物。我想那种无奈一定是寒彻骨髓的,自己的文化被邻居拿去后变成了真正的精神资源,而我们却通过破坏自己源远流长的文明不断作践自己,在这种自杀式的自我阉割式狂欢中还冠冕堂皇地大谈“民族振兴”,“振兴”的标准据说是因为某个国力指标超过日本。可在我看来,“北京”和“京都”比,就象一个败家子把自家房子拆了,搭了一个劣质的仿造品,还硬说是文明的再造和“进步”。 说到这里我们还似乎只指明了“汉奸”发生的外力渊源,即过度的文化摧毁导致了莫名的文化自卑,但还未涉及“汉奸”成群发生的主体动因。此点非三言两语所能道破,如果用最简捷的表述,可以说中国人行为具有内在于骨子里的利益导向,即在行动中往往选择最有利于己的方面,表明利益合法性的一些“正名”原则其实并不具有实质的制约作用,所谓“义利之辨”不过是个说法,很难真正构成内在的心理紧张。《三国》的再度流行就约略可以印证此点。《三国》里的人物行动均是以利益为导向,唯一的合法性符号就是“汉室正统”,似乎代表“义”的一方,曹操不敢私自篡位,即受此限,但除此毫无实质约束力的符号之外,故事展现的全是勾心斗角的权诈之术。刘备以“义”为标尺,行为却诡诈异常,其实,争正统的结果延缓了历史走向合理的进程。故有人认为赤壁之战使曹操无法一统天下,实乃历史悲剧。“统一”与“分裂”孰优孰劣是个太复杂的问题,但以“义”之名行不义之事却是历史的常态。在这种常态教育下,国人中常出“汉奸”倒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7.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崇拜日本人啊,还有崇拜日本的国度啊
文化软侵略。具体我解释不好,我是80后,也是看着日本漫画,动画片长大的,小时候一直对机器猫什么的很期待,由此而引发的对于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以及人文等的遐想。人类的本性对于比自己强大,先进的人或事物都是充满了崇拜与依附心理的。而且现在,由于我们国家社会进程的特殊性(社会转型期)所造成的精神文明建设远远低于物质文明建设而导致的拜金,崇洋,传统道德受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所造成。还有,政府一直施行的狗屁韬光养晦政策导致民众国家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降低等。这些综合因素混合影响的结果。毕竟,国内啥啥的亲日,亲美,亲欧,亲资本主义这些人太多了。如果,中国真的强大起来的话。这种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了。譬如说,解放军登陆日本,占领东京等等。再狠点,奴役日本人,灭绝日本人,那么,你认为,还会有人去崇拜小日本嘛!
以上仅仅一些个人观点,不过对于小日本,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灭之。这个世界应该是我们中国人的。现在的社会情形让人堪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