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么处理鱼肉
1. 日本人独创“骨泳”,鱼肉已经被剃掉,鱼却还活着
日本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广受争议,喜欢的人会有很高的认同感和向往心,不喜欢的人则很难接受,选择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因为 历史 文化背景呈现两极分化。
为了追求“极致”的新鲜,几年前,日本 美食 文化协会在一档 美食 节目中展示了新的料理 “骨泳料理” 。
视频在海外引起轩然大波,网上讨伐声一片,最后日本只能将上传的视频下架。
“骨泳”又被称为“泳骨”,是指游泳的骨头, 表示鱼在只剩下骨头的时候,还能保持生命体征,在水里游泳 。
这听起来有些惊悚,在实际的制作手法上也很残忍。厨师会把活鱼身上鱼肉最多的部位先片下来,让顾客食用的同时,将剩下的被片过的鱼放入鱼缸中, 实现“食鱼肉,观鱼身游弋”的视觉味觉的双重刺激 。
这样的料理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要求必须对鱼的血管、神经分布极其了解,钻研最合适刀法, 在做到食材匀称美观的同时,不破坏鱼维持生命的组织 ,只有技术十分精湛的厨师才能做到。
在日本人看来,这种行为代表着工匠精神,因此深受上流 社会 高端人士的欢迎。这些食客会一边观赏厨师的刀工,感叹鱼肉的鲜美,一边任由被剃骨的“活鱼”在水里游泳。
这种料理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十大酷刑之一“凌迟”。在活体身上取生肉,保证最后一刀割完之后,这个对象还有生命体征。
不得不说,日本人在这样看似“了不起的刀工”钻研和食味选择上,透露出的内心世界相当残忍。
日本人对饮食的要求一如既往的执着,“新鲜”是永远它们永远都会不会放弃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到现在,这种追求已经达到偏执变态的地步。
对刺身料理来说,食材的新鲜度会对食物的口感造成很大的影响。做刺身要用到的鱼类必须有较高的含水量,肌纤维组织细,但这样的鱼肉很容易变质腐败。所以这样的原材料从打捞到运输, 不能采用会破坏肌纤维组织的冷冻方式,只能用冰块低温保存 ,保证肉质鲜嫩,口感最佳。
以生鱼片为例,没有多余的烹饪手段,要得到最好的食用体验,除了食材的选择,刀工就成了这道料理最重要的呈现。厨师需要剔除食材中口感欠佳的部位, 将最佳食用的部分利用刀功做到薄厚、大小、形态匀称 。
因此,日本的厨师对刀具的选择相当苛刻,除了最基本的锋利之外,还要细分刀具的使用场合和食材分割部位。在日本,厨师的刀具堪比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多达数十种,且工艺十分考究。
有了完美的刀工,食材的 形态让日本厨师对摆盘也有了讲究。不论在哪个国家,对于高端的料理来说,摆盘是使食物提升格调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上升到艺术品。在审美的追求上,日本人也从来不甘落后,将他们的风格发挥到极致。
“骨泳”的出现,也是日本对食材的新鲜度、刀工的追求和摆盘创新的一种极端体现。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将“生食”文化贯穿到生活的国家。除了“骨泳”这种料理方式以外,还有很多同类型的其它料理,也很受到日本大众推崇。
常见的活鱼、牛蛙刺身和“骨泳”的方式差不多,都是在食材还活着的时候,将它们的肉切割下来食用。 牛蛙刺身多是将牛蛙的下半身切割下来,用冰块保鲜 ,此时牛蛙的上半身还是完整且具有生命体征的。通常还会有食客用筷子戳一下,牛蛙会眨眼睛或者挣扎,而它挣扎得越厉害,则代表厨师的刀工越精湛。
低温龙虾和牛蛙刺身同理,厨师会把活着的龙虾在低温环境下保存一段时间, 然后将龙虾头身分离,将虾肉切成片 ,和虾头一起端上餐桌。如果食客在吃完虾肉后,龙虾的触须和对足还在活动的话,就证明这道料理非常完美。
生食鱿鱼可能是日本最常见也最寻常的料理了。地理位置的特点让日本多以水产类食物为主,在众多海鲜料理中,鱿鱼涌丼饭非常着名。厨师将鱿鱼的身体快速肢解,保留头足部分放在饭上,淋上调味酱汁,鱿鱼受到盐分影响会疯狂蠕动,这时,食客就可以用餐了。
还有一些更加让人不能理解的料理,比如活烤章鱼。这种料理方式不需要任何技巧,直接将捞上来的章鱼放在烧烤架上就可以。但这样的食物没有任何美味可言,甚至会因为未经过处理而导致食物没有入味,也不容易熟。
日本有些料理实属奇葩,某些料理方式纯粹就是为了博取眼球,而它们受欢迎程度也将日本某些人的变态需求展现的淋漓尽致。
生食的最大隐患就是寄生虫。在日本,寄生虫病的发病率相当高,“诺如病毒”疫情的主要诱因也是生食。
可能是因为存在文化差异,在此我认为生食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并不可怕,但类似于“骨泳”的生食方式总是让人不敢深思。
从前常听不会做饭的朋友说: 将食材烹饪熟,是对它最大的尊重。
在智人时代,人类吃生食也是普遍现象。火的出现和使用,让人类开始尝试熟食,这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早期华夏进入文明 社会 前,“吃生肉”也是常见的一种饮食方式。炊具的发明带动了第二次营养革命, 在西周时期,陶鼎、涛簋的普及让食物经过汤汁水煮的烹饪方式 ,成为熟食再进行食用。汉代后,铁器的出现让烹饪熟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炊具的产生和熟食的普及,都让人类逐渐与动物拉开区别。在现代 社会 ,日本始终保持的生食的饮食习惯,不能完全视为文明的落后,只能说所选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道路不一样。
关于“骨泳”就说到这里,不知道各位读者对类似的烹饪有什么看法呢?
2. 日本生鱼片怎么吃
吃法:生鱼片(又称刺身)切片之后,直接用绿芥末、日本酱油蘸着吃。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吃刺身时千万不要用筷子搅拌小碟中的酱油和山葵泥,因为地道的日本人认为这是不礼貌的用餐举动,是不懂得正确品尝刺身的表现。好多人都误认为吃刺身时蘸山葵泥是为了杀菌,其实不然———这只是为了更好地调动鱼生的原汁原味。
按照日本人的习惯,刺身应从相对清淡的原料吃起,通常次序如下:北极贝、八爪鱼、象拔蚌、赤贝、带子、甜虾、海胆、鱿鱼、金枪鱼、三文鱼、剑鱼。
(2)日本人怎么处理鱼肉扩展阅读:
日本生鱼片常用的材料:
生鱼片最常用的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
常见的是金枪鱼、鲑鱼(三文鱼)、鲷鱼、比目鱼、鲣鱼、多春鱼、𫚕鱼、鲹鱼、鲈鱼、鲻鱼,等等;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
参考资料:
刺身——网络
3. 海鲜是人们津津热道的一种美食,日本的鲣鱼干剪不开煮不烂,如何做成刺身
海鲜是许多人津津热身的一种美食,常言道“美味佳肴”,高山里的和深海里丰富食物是自然慷慨大方的恩惠,一个“鲜”字非常好的把水陆特色美食开展融合,道出了在其中美好味道。长这么大,鱼种海鲜坚信朋友们都吃过许多,而鱼口感大多数以“细嫩”着称,那大家吃了最为坚硬的海鲜是什么?
见到这名日本小伙儿把“松球鱼”制成生鱼片以后,并对刀功许多人表明夸赞,但是那么不太好处理“松球鱼”制成生鱼片以后也不过两小片鱼类,但是肉质地虽少,这种生鱼片却美味十分,日本人比较是爱。那样这样“硬实”的“松球鱼”也许你荣幸品尝过它的美食呢?
4. 为何日本人喜欢生吃鱼肉,可唯独不敢吃鸡肉
平时只要一说到鱼肉,可能大家就会想到各种各样用鱼肉烹饪出来的美食,不过每个地方对鱼肉的烹饪都是不同的。就拿日本来说吧,他们对鱼肉的处理就相对简单一些,有时候直接洗干净就塞进嘴里吃了,这样的吃法很多人却表示难以接受,不过日本人却吃得津津有味的。为何日本人喜欢生吃鱼肉,可唯独不敢吃鸡肉?大部分人都不知原因。
日本人认为生吃鱼肉的口感和味道都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蘸着酱一起吃,这味道更是不错。但是鱼肉跟鸡肉就不一样了,日本人是不敢生吃鸡肉的,就算是在古代,人们也不敢生吃鸡肉。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鸡肉的口感,生的鸡肉根本嚼不动,而且吃起来也非常不好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鸡肉里面会带有一些病毒,而这些病毒一遇到高温才会被消灭,所以一般人还是会选择将鸡肉做出熟食。就拿几年前的禽流感来说吧,就是因为这些鸡肉里面的病毒引起的,所以人们在吃鸡肉的时候都恨不得煮熟一点,根本就没人敢直接生吃鸡肉。不知道大家还知道日本人不生吃鸡肉的原因吗?
5. 漂亮可爱的日本国旗鱼,日本人是如何处理它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是独有的美食,来到日本,很多人都被漂亮可爱的日本国旗鱼所吸引,日本人是如何处理它的?
除了生吃的方式,日本国旗鱼还可以油炸,通常日本人会选取国旗鱼最嫩的地方油炸,当然其他地方也不会浪费,可以用来红烧或者制作天妇罗。日本人也非常热衷于天妇罗,天妇罗十分的酥脆,经过炸制的天妇罗完全没有了鱼肉的腥味,如果不告诉食客这是鱼肉,相信他们一定猜不出来。日本人吃国旗鱼的历史悠久,日本人对于吃也十分有讲究,而他们更希望能够保留食物的原味,因此生吃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生吃国旗鱼算是日本的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同时也吸引着远赴万里来到日本旅行的外国游客们。
6. 含有剧毒的河豚,日本人是怎么处理并且吃掉它的
日本人在吃河豚的时候,需要小心翼翼把河豚里面有毒的肝脏和鱼胆剔除掉,这样剩下来的鱼肉就没有毒了,选择自己喜欢的烹调方法来制作就可以了,日本人吃河豚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经典的就是把河豚做成刺身,这种制作方法,需要把鱼肉切成薄薄的一片,而且大小厚薄都要适中,摆在盘中日本人会占据自己喜欢的调料,直接食用,嚼在口中,让人感觉非常的有嚼劲儿。
日本人喜欢吃河豚,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的,日本人不顾自己的安危,也要享受美味的河豚,因为在日本人心中,山珍海味也比不上河豚的美味,只要在制作的时候小心一些就不会出现危险。
7. 在日本,人们有喜食生鱼片的传统习惯,这是为什么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鱼生食法是从日本来的舶来品,其实这种品尝鱼类最新鲜的美味吃法出自我国。
鱼脍,现称生鱼片又称鱼生,古称脍或鲙,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历史:
先秦时代脍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细的生肉,《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有的肉在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不够鲜嫩,鲜鱼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陜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孟子。尽心下》亦有提及脍。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这亦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原意是指脍炙的美味,后来指作品受欢迎和为人熟悉。
关于中国南方食用生鱼片的记载,最早追溯至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当时是西元前505年。虽然《吴越春秋》的内容,许多来自民间传说,不全可信,但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亦可作为参考。
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之后,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脍渐少见,脍通常都是鱼脍,又衍生出一个“鲙”字专指生鱼片。“脍”和“鲙”经常混用,但不可与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烩”字混淆。
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很爱吃生鱼脍,因为过量食用而得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一类的重病,后经名医华佗医治才康复,但他康复后仍然继续吃生鱼片,终因为贪吃生鱼片而死。
鱼脍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收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条是:“祝阿(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不食生鱼”。代表了应劭认为不食生鱼是奇风异俗。祝阿人这个习俗一直坚持到隋朝,在《隋书。地理志》中亦有记载。
三国魏的曹植也喜欢吃鱼生,他的《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把鱼生蘸着小虾酱吃。
生鱼片
南北朝时,出现金齑玉脍,是中国古代生鱼片菜色中最着名的,此名称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着《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齑”一节里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八和齑”是一种调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隋唐五代隋朝时,隋炀帝到江都,吴郡松江献鲈鱼,炀帝说:“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可见隋炀帝也很喜欢吃鱼脍。除了蘸酱佐食外,亦有并用各种生菜拌食的食法,这种食法还很讲究色彩和造型上的视觉美感。
唐是食用生鱼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鱼脍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于诗题就提及生鱼片;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王昌龄的《送程六》诗道“青鱼雪落鲙橙虀”;白居易的《轻肥》诗就提到:“脍切天池鳞”,又有《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写道:“朝盘鲙红鲤”;晚唐夏彦谦的《夏日访友》诗则有“冰鲤斫银鲙”;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的《宫词》亦提到“日午殿头宣索鲙”。可见唐至五代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甚至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生鱼片亦是于唐代传至日本。
宋辽金元宋朝时食用鱼脍依然很普遍,文献中有名可吃的鱼脍达三十八种,如“鱼鳔二色脍”、“红丝水晶脍”、“鲜虾蹄子脍”、“鲫鱼脍”、“沙鱼脍”、“水母脍”、“三珍脍”等。相传扬州城内梅圣俞家有一女佣擅做鱼生,欧阳修知道后每就常常带鲜鱼找那位女佣为他做鱼生。此外,苏轼与陆游都喜欢吃生鱼片,他们现存的与鱼脍有关的诗词就分别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苏轼的《将之湖州戏赠莘老》列举了湖州的美味,其中一句是“吴儿脍缕薄欲飞”,就是指湖州的生鱼片。陆游《秋郊有怀四首》提到“缕飞绿鲫脍,花簇赪鲤鲊”,又有《醉中怀江湖旧游偶作短歌》写道“野鱼可脍菰可烹”。
金朝女真人亦有食用生鱼片的习惯,据南宋史家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于入主中原前就有以生鱼片作为菜肴:“止以鱼生、獐生,间用烧肉”。金朝末年的名医张从正在医书《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女真入主中原后的饮食,他说:“又如北方贵人,爱食奶酪、牛酥、羊生、鱼脍、鹿脯、猪腊、海味甘肥之物”就是女真贵族,入主中原后仍然喜爱生鱼片。
元朝时宫廷也有生鱼片菜肴,蒙古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聚珍异馔》篇着录了他几代元朝皇帝的菜谱,其中一道菜就是鱼脍,是以生鲤鱼片,加入芥末爆炒过的姜丝、葱丝、萝卜丝和香菜丝,经胭脂着色,用盐、醋提味。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鱼品》诸篇亦论及鱼脍。元曲中亦有关于鱼脍的内容,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就有谭记儿乔扮渔妇,为杨衙内切脍的情节。刘可久的《南吕。阅金经。湖上书事》有“玉手银丝脍”。
明清明朝刘伯温把鱼生的制作方法写进《多能鄙事》一文中:“鱼不拘大小,以鲜活为上,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为丝,以萝卜细剁姜丝拌鱼入碟,杂以生菜、芥辣、醋浇。”但当时鱼脍流行的程度已经大为降低,虽然不少白话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等都有描绘食用生鱼片,但都是前朝之事,不能确定是原始话本的遗存,还是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而其他明代长篇小说如《金瓶梅》、《西游记》、《封神演义》及短篇小说集如《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里,都没有提及鱼脍,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亦远低于在唐宋诗词。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仍有记载鱼脍:“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齑姜醋五味食之”。
约在明清之交,禽、兽肉脍已经消失了,但清代文献仍然有鱼脍的记载,高士奇的《西苑侍直》诗有:“沾恩馔给银丝脍”,所记的是康熙十八年与十九年(1679和1680年)夏天的事,可知清宫中有生鱼片供应。生活在江浙一带的名医王士雄(1808-1868年)在所着《随息居饮食谱》里也对鱼脍进行了论述。李调元《南越笔记》亦记载:“粤俗嗜鱼生”。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粤俗嗜鱼生,以鲈以(鱼奥)以鰽白以黄鱼以青鲚以雪龄以鲩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剌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脍之以为生,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鲥与嘉鱼尤美。”反映鱼生以残馀的型态继续流行于江南和岭南地区。
近现代现代中国北方满族和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鱼片的习俗,南方某些汉族聚居区亦遗留吃生鱼片的习俗,但是大多数海内外华人的意识里,生鱼片是日本料理,很少人知道它起源于中国。
各地的生鱼片岭南鱼生据《南越游记》载,岭南人喜以草鱼作鱼生,佐以瓜子、花生、萝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饵、粉丝、豆腐干混合而成的调料。岭南人喜取草鱼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萝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饵、粉丝、腐干,汇而食之,名曰鱼生。”“复有鱼生粥,其中所有诸品,因鱼生之名而名之”。据说荔湾艇仔粥也是从鱼生发展过来。
顺德鱼生:顺德的传统小食 顺德鱼生一般以淡水鱼为主,品质好的顺德鱼生以约750克的“壮鱼”为食材,买回来后先放在山泉水饿养几天,以消耗体内脂肪,令鱼肉实甘爽。杀鱼时在鱼下颌处和尾部各割一刀,然后放回水中让鱼在游动放血,了无淤血的鱼片便洁白如雪,晶莹剔透,放血的程序若把握不好,鱼肉带红色水分也多。片好之后要再放进冷冻一会,鱼生才会爽滑和有甜味。
进食时蘸以蒜片、姜丝、葱丝、洋葱丝、椒丝、酱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丝、炸粉丝,再加上油、盐、糖混合成的调料。鱼皮则可凉拌。
潮汕鱼生:多以养于沙塘中的草鱼为食材,重三斤左右最为适宜。早上把买回来的鱼放在清水里养着,到下午才去鱼鳞、开膛,掏出内脏后将一层鱼皮削去,然后沿脊骨取下左右两边肉,切除肋骨和鱼腹。擦干血污,把鱼放在比较通风的地方,让鱼被风吹至富有弹性。晚上就可以切片食用。
佐料分咸甜两种:咸的是豆酱拌小磨香油;甜的则是三渗酱、梅膏酱,另备有一碟生切萝卜丝或杨桃片。可谓色、香、味、型俱佳。通常在吃鱼生会喝鱼头汤和吃鱼片稀粥。
佛山九江鱼生:以拌(粤语称为“捞”)的形式食用,故又称“捞鱼生”(拌鱼生)现时的制法可追溯至清末,通常以海鲩为食材,买回来后养一个月,期间不喂食,让鱼体内的废物排出,并减掉多馀脂肪。然后杀鱼、放血、开膛,之后不能冷藏,要现做现吃。上桌时在鱼生的表面放上柠檬叶丝,吃时鱼生会有一股清香。
配料可多至十九种,包括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京葱白、姜丝、萝卜丝、尖椒丝、指天椒、榄角碎、酸藠头、生蒜片、花生、芝麻、白砂糖、白醋、花生油、盐、胡椒粉。冬季先放鱼肉再放配料搅拌,让鱼吸收配料的香味。夏季则先把配料拌匀再放鱼肉,保持鱼肉鲜美。鱼肉以外的配料,放下去的先后也有一定程序,比例也要掌握得好,双手各持一双筷子,先把油、盐、胡椒粉拌一下,然后把葱、芝麻等配料倒下去再拌几拌,再放油、盐、胡椒粉拌几下,再下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等脆口配料,再拌几下。进食时以筷子把拌匀的鱼肉和配料一同挟进口。
传统制法程序繁复,配料繁多,在南庄、广州等地的九江鱼生会把程序简化或减少配料,但用作提味的榄角如果去掉,鱼生就没那么鲜美了。
客家生鱼脍:鱼脍也是客家传统食品,宁化、五华、兴宁等地的客家人都有吃鱼脍的习惯。
宁化生鱼脍:福建宁化的客家人的鱼脍:以约两三斤重的鲜活草鱼为食材,清水漂浸半日,制作时以右手用毛巾裹住鱼头,令鱼不再蹦跳,左手持刀快速除鳞、开膛去内脏,冲洗乾净后不再下水。然后去头尾劈成两片,再去鱼皮、剔骨。擦干鱼肉的血污后切成透明的薄片。切时师傅要站成弓步,左手指尖轻轻压住鱼肉,右手刀口前倾,走刀飞速而用力均匀,切好后立即拦上麻油上桌。
这种鱼脍制作讲究,不但注重卫生,制作时还不能靠近高温、不能使用电扇,保持鱼片洁白无染。佐料有上等酱油、芥末酱和姜汁。
五华生鱼脍:也叫琴江鱼生,制作过程与宁化生鱼脍相若,先把草鱼漂浸,然后快速除鳞、去内脏、去骨,再把鱼肉切成薄片。特别之处是把切好的鱼肉放在竹筛上晾干水份[ (图)].进食前先准备一大碗和好的姜蒜汁和白醋浸泡鱼肉除腥,佐料有醋腌蒜片、薄荷叶、姜丝、炸花生米、花椒粒、香菜、芹菜叶、辣椒、胡椒等,分别用小碗盛载。吃时先挟生鱼片放进醋里浸约半分钟,然后用勺子把佐料舀到自己碗里,佐料可依照个人喜好决定种类和份量,再把生鱼片放在最上面,然后一整碗扒进嘴里.
兴宁生鱼脍:与五华鱼脍相似,制法和吃法略有不同,其中以大坪鱼脍为极品。把鲜鱼[ 去鳞]后,切开[ 放血],然后[ 剖开]、去骨,再[ 切片],鱼片较五华鱼脍厚。把鱼片放在竹筛上面[ 上桌],以高山茶油调味。
赫哲族生鱼脍:聚居于中国黑龙江省和中俄边境一带的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对于鱼皮、鱼籽、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加入蔬菜的凉拌生鱼称为他勒卡。
8. 日本人都喜欢吃生鱼片,你知道是怎么制作的吗
生鱼片的作法先处理鱼,先用花刀在剁椒鱼头和身体相接处用劲敲一下,把鱼敲晕,立刻刺血。刺血的方式是剥去内脏,随后将鱼倒绑起来,一定要将血放整洁,要不然作出的鱼肉泛红,有腥味儿。直到血放整洁时,将鱼鳞刮净,用整洁的消毒毛巾或吸水能力强的纸将鱼身抹干,但不必将鱼开膛,谨记。
将菜板清洗,用吸水纸或纯棉毛巾擦拭,将鱼放置,沿鱼背脊用刀轻割开一条缝,认清鱼骨头迈向,再用刀沿着鱼骨头切下,在鱼身和剁椒鱼头与鱼身相接处划开,片到鱼肩胛骨的三分之二,片下一条没刺的鱼肉,立刻用吸水纸(要用整洁,吸水能力强的草纸或纱纸,不能用卷纸,由于会掉碎纸)或消毒杀菌过的整洁纯棉毛巾包好,内外都需要包,以抽掉鱼肉中的水份。
生鱼片的食用方法蘸芥末吃。芥末带有的除菌成分,可以杀掉沙门氏菌、黄链球菌等病菌,并抑止食材中黄曲霉菌和别的有害病菌的生长发育。此外,据日本营养膳食研究室的数据信息表明,芥末还能抑止引起癌病的化学物质主题活动,及其抑止肝部内碱化水果酵素的主题活动。因此,在服用生鱼片时,最好是能淋上芥末一起吃,可是,权威专家提示,芥末具备明显的刺激,孕妈妈及有肠胃病、眼病的人少吃为好。
9. 自己捞的鱼不能直接吃,为什么日本的生鱼片就可以生吃
日本自古就有食用生鲜海产的习惯,经过漫长的岁月,食用生鲜海产成为了他们的饮食文化特色,在处理这些生鲜海产上日本人也研究出了一整套步骤。在日本人眼里生鱼片可以保留食材最原本的风味。但是更多的人是不敢吃生的水产品的,主要是担心寄生虫的问题。
由此可见生鱼片也并非是不作处理直接生吃,而是也有消毒处理的。我们自己捞的鱼大多是淡水鱼,寄生虫较多,而我们又难以创造低于零下二十度的低温对其处理,所以只能乖乖高温处理这些鱼再享受美味了,在高温下寄生虫是百分之百杀灭的,所以河鲜一定要做熟再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