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还有哪些人工岛
㈠ 神户人工岛的建造历史
人工岛是日本神户市为了适应神户港经济贸易不断发展和港口货物吞吐量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建造的。神户人工岛1966年开工,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万立方米土石填筑成一个总面积为436万平方米(4.36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其中港口用地241万平方米。人工岛抛填平均厚度约20米,向海一侧有长3040米的护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与陆地连接的神户大桥为三跨拱结构,桥宽14米。全部工程于1981年3月竣工,历时15年,削平了六甲山脉的高仓和横尾两座山头,共填土石方八千万立方米,投资五千三百亿日元(约合二十六亿四千多万美元)。
在修建神户港人工岛的同时,神户市于1972年开始,在人工岛东侧的附近海面用十五年时间建造了一座总面积为5.8平方公里的六甲人工岛。新大村飞机场,即长崎机场。位于长崎、佐世保间的大村湾内,是利用离海岸1.5公里的箕岛扩建而成的。采用爆破方法削平箕岛的南、北两岛后,在向陆一侧12~15米水域中抛填土石建造了长3200米、宽 430米的人工岛。岛周围的护岸工程总长5868米,采用块石护坡、人工异型块体消浪结构护面。
率先建造海上城市的是日本。20多年前,日本就在神户沿海建成一座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城市,可供2万多人居住,为21世纪海上城市的开发展示了广阔美好的前景。如今,日本的海洋开拓者更加心勃勃,提出21世纪内要在日本近海建造25000个海上城市。
㈡ 日本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那中国有人工岛吗还有那些国家有
在近岸浅海水域中人工建造的陆地。作为进行海上作业或其他用途的场所,大多有栈桥或海底隧道与岸相连。现代工业发达的沿海国家,滨海一带人口密集、城市拥挤,使得进一步发展和建设新企业及公用设施受到很大限制,原有城市本身的居住、交通、噪声、水与空气污染等问题也很难解决。因此,兴建人工岛,改变或改善了上述难题。人工岛是利用海洋空间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新兴的海洋工程。
古代人工岛 中国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7)已有建造人工岛的文字记载。江苏北部滨海淤积平原上,散布着很多高数米至十多米的土墩台残丘。这些数以百计的墩台过去是为渔业、盐业和军事的需要,在潮间带的海滩上修建的,涨潮时耸立于海涛之中。随着海岸线东移,并入陆地的大部分土墩台被削平,少数至今仍保存良好。土墩台按其作用不同分为渔墩、潮墩和烟墩等。渔墩是渔民在海上捕捞或养殖时作为候潮、贮存淡水与食物、整理渔具、躲避暴风雨的临时活动场所。一般修建在靠近低潮位的滩地上,用滩土和贝壳堆成,台上筑有可以居住的棚舍。海岸线外移过程中,渔墩便成为沿海第一批新定居点。潮墩为盐民作业时,躲避大潮或风暴以保障生命安全的墩台。墩高一般约10米,墩顶超出秋汛大潮和风暴潮的高潮位;墩顶直径约17~18米,底部直径约30米;周围栽榆、柳等树木加固墩土并抵御风浪袭击。烟墩又称烽火墩,是保卫海防的一种军事设施。在沿海低潮位以外的滩地上,用人工堆成土墩,高约15~20米,每墩有2~5名士兵看守,遇有紧急情况燃烽火报警。
现代人工岛 现代人工岛用途广泛,可用于兴建停泊大型船舶的开敞深水港;起飞着陆安全、不对城市产生噪声污染的机场;易于解决冷却和污染问题的大型电站或核电站;开采离岸不远的海上石油(气)田和建造石油、天然气加工厂;开采海底煤、铁矿或建造海上选矿厂和金属冶炼厂;建造水产加工厂、纸厂、废品处理厂、毒品与危险品仓库等。还可以建造海上公园,甚至新的海上城市。人工岛的位置一般选在靠近海岸,水深不超过20米,掩蔽良好,附近有足够土石材料的海域。如利用岩质小山岛修建人工岛更为经济。人工岛工程主要包括岛身填筑、护岸和岛陆之间交通联系三部分。
岛身填筑,一般有先抛填后护岸和先围海后填筑两种施工方法。先抛填后护岸适用于掩蔽较好的海域,用驳船运送土石料在海上直接抛填,最后修建护岸设施。先围海后填筑适用于风浪较大的海域。先将人工岛所需水域用堤坝圈围起来,留必要的缺口,以便驳船运送土石料进行抛填或用挖泥船进行水力吹填。护岸的结构型式常采用斜坡式和直墙式。斜坡式护岸采用人工砂坡,并用块石、混凝土块或人工异形块体护坡。直墙式护岸采用钢板桩或钢筋混凝土板桩墙,钢板桩格形结构或沉箱、沉井等。人工岛与陆上的交通方式,一般采用海底隧道或海上栈桥连接,通过公路或铁路进行运输;也可以用皮带运输机、管道或缆车等设备运输。人工岛距离陆地较远,又无大宗陆运物资时,则常常采用船舶运输。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建造的现代人工岛最多,规模也最大,如神户人工岛海港和新大村海上飞机场。美国、荷兰等国也很重视发展人工岛。神户人工岛位于日本大阪湾西部神户市港口外的海域中,1966年开始兴建。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万立方米土石填筑成一个总面积为436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其中港口用地241万平方米。人工岛抛填平均厚度约20米,向海一侧有长3040米的护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与陆地连接的神户大桥为三跨拱结构,桥宽14米。全部工程于1981年建成。1972年神户市又开始在人工岛东侧的附近海面建造面积 580万平方米的六甲人工岛(见彩图)。新大村飞机场,即长崎机场。位于长崎、佐世保间的大村湾内,是利用离海岸1.5公里的箕岛扩建而成的。采用爆破方法削平箕岛的南、北两岛后,在向陆一侧12~15米水域中抛填土石建造了长3200米、宽 430米的人工岛。岛周围的护岸工程总长5868米,采用块石护坡、人工异型块体消浪结构护面,通过一条栈桥与陆地相连
㈢ 这个人工岛,改变了东亚甚至是全球的进程,是日本黑暗时代的曙光
日本
就在虎年来临前的三天前,也就是2022年1月28日下午1时19分,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县的樱岛火山开始喷发,火山灰喷至距离火山口约3400米的高度。
其实当地人对樱岛火山喷发习以为常,据统计每年樱岛火山喷发次数高达近千次,只不过绝大部分规模都很小,时常小规模喷发的火山云,也是当地的着名景点。自距今约26000年前,樱岛火山还只是个海底火山,自古以来但凡想要登上樱岛的人,都必须乘坐船只才行,直到公元1914年(大正三年)1月12日才彻底改变,当日,樱岛火山再度喷发,而炙热的岩浆把这座火山岛与大隅半岛连接到了一起,变成了个半岛突出部。
说到鹿儿岛,就不得不提种子岛了。种子岛位于鹿儿岛县的最南端,而鹿儿岛县,则在近代日本控制琉球国以前,是日本列岛最南端的县级行政机构。由于鹿儿岛独特的地理位置(长期担任日本的南大门)以及众多的海岸良港,致使自古以来中国、朝鲜半岛和琉球的船只,都经常来此开展经贸活动,比如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每年都有大量商船,沿着海岸线航行并抵达日本,就在上个世纪,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岛,就有大量的齐国文物出土。
樱岛火山
其实往来鹿儿岛的不仅仅是东亚各国船只,随着 探索 时代的来临,西欧各国船只也陆陆续续抵达日本,并彻底改写了日本的 历史 。
而进入16世纪后,由于受到风暴的影响,原本打算前往中国的葡萄牙商船,最终来到了鹿儿岛,并教会了当地人制作铁炮的技术,顺便还传播了基督教(最初是天主教)。
铁炮和基督教的传入,彻底改变了日本,由于当时日本正值战国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在日本全境基本失去了号召力,各地大名的混战和权利的真空,是非常有利于外部文化传播的,也正是由此,基督教天主教会在日本迅速传播,连带着铁炮也在日本广为流传,并最终遇到了终结日本战国时代的那个男人——德川家康。
值得提及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欧洲黑奴三角贸易的盛行,葡萄牙等国的船队,在贩卖黑人的同时,也将少量黑人留为己用,比如在日本幕府天正九年时,也就是公元1581年,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经印度果阿、中国澳门,经过被日本人称为南蛮贸易的航线,辗转来到了日本时,在他的身边就有一位黑人,并得到了织田信长的接见,而这个黑人武士就是大名鼎鼎的弥助了,并成为了织田信长的贴身武士。
虽然此后不久,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切腹自尽,而弥助也下落不明,不过发动政变的明智光秀最终也没能代替织田信长,反而成全了德川家康,值得提及的是,德川家康大权在握后,在他的身边也有一位外族武士,只不过此人是个英国白人武士,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日本的代表,此人就是威廉·亚当斯(日文名为三浦按针,也就是仁王2的主角原型)。
三浦按针
德川家康继承织田信长遗愿,终结日本战国时代后,针对基督教和欧洲势力在日本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的现象,深感有必要针对这种情况作出调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德川家康担心西欧等外部势力,会试图干预德川幕府的统治,勾结些许颇有野心的大名,可德川家康也不愿意完全放弃中国、朝鲜等东亚国家和西欧国家带来的经贸收益,故德川家康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宣布禁止日本各地大名与东亚和欧洲国家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与合作,与此同时在德川家康直接管理的长崎市附近海域,修建一座人工岛用来开展对所有国家的贸易,而这个岛屿就是大名鼎鼎的出岛了。
长崎是日本九州岛西岸着名港市,与我国上海相隔仅80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国与日本的桥梁。早在我国隋、唐时期,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和学僧中的不少人就是从长崎起航到中国的。到宋、明和清朝时期,我国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大批商人到日本经商。据史料记载,最多时曾达万人左右。他们在长崎的平户、福江等地创建唐人町,成为中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随之,中国和西洋文化也经过长崎传入日本,特别是中国文化给日本以深远的影响。长崎人的一些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及节日庆典等均源于中国。
长崎
而在出岛未出现以前,各国与日本的经贸文化联系主要放在了距离长期更远的平户,在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此地是一个交通枢纽地区,除了东亚各国外,英国、葡萄牙、荷兰都是通过它,才与日本有了密切联系的。
起初日本与各国都相安无事,直到葡萄牙圣母号被焚毁事件、英国人冒称荷兰人挟持长崎奉行所职员的“费顿号事件”以及欧洲列强肆无忌惮的日本宣扬基督教,并暗中支持部分与德川幕府作对的大名,向他们提供先进的武器和资金,德川幕府得知后顿感愤怒,立即颁布了“禁教令”和“锁国令”,只允许明代和荷兰(也是唯一的欧洲国家)等少数国家,可以在出岛与日本进行贸易。
日本允许明代船只来往日本,这很好理解,可为何也允许荷兰呢?
其实这很好理解,此时的荷兰不像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其是一个新教国家,他们没有那么沉重的弘扬宗教包袱,相比较传播宗教,他们更热衷于开展经贸方面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与日本幕府开展经贸合作,荷兰人直接参与到了镇压日本农民的叛乱中,不仅如此,荷兰人还特别尊重日本的风俗和传统,当时的荷兰人放下架子,时常派专人定期前往江户拜见幕府大将军,长此以往,荷兰在日本的话事人,获得了幕府的信任,其地位与日本大名不相上下,并允许荷兰国旗悬挂在出岛上,即使在法兰西第一帝国吞并荷兰时,出岛上的旗帜仍旧屹立在此,由此可见荷兰人究竟有多精明了。
出岛上的荷兰国旗
有趣的是,之前被迫离开日本的葡萄牙人,也从中吸取了教训,通过获取嘉靖皇帝的欢心以及协助当地政府镇压叛乱,最终也得到了能在澳门进行贸易的特权。而反观荷兰,在印度尼西亚地区采取了与在中国和日本截然相反的措施,数百年内也没有巩固统治,这也是印度尼西亚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而日本幕府除了通过出岛获得大量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是日本在两百年的锁国时代,其 科技 和思想没有落后太多,比如在本能寺之变爆发前,也就是1582年(天正十年), ) 日本九州地区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大村纯忠、有马晴信向罗马教廷派遣的、以四名少年为中心的使团,此次事件被称为天正遣欧少年使节事件,这个使团由给织田信长带来弥助的范礼安发起的,于1590年(天正18年)回到日本。这个使团的出现让许多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日本的存在,此次使团将欧洲的古腾堡印刷机带回了日本,日本首次活字印刷术刊行了日本语书籍(被称为吉利支丹版)。
除此之外,日本也通过出岛,获得了明代西儒学派和兰学的先进思想和知识,是日本锁国黑暗时代的一道曙光,并间接导致了明治维新的出现。
在日本的定居
埃德温·邓及家人
明治维新后国力大涨的日本,也通过与欧美的联系,获得了大量先进物种,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并使日本人的身高迅速提高,明治政府不仅通过殖产兴业的策略,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且调拨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在当时的欧美国家中,对日本饮食结构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美国了,比如1873年来到日本的埃德温·邓(Edwin Dun)了(美国农业学家)。他在北海道传播牛肉养殖和乳制品加工等技术,引进来自美国的高产奶牛和达勒姆肉牛,为北海道的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父亲,请收下我的膝盖
说到近代美国与日本的联系,就不得不提夏威夷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随着国力的迅速增长,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逐渐抬头,对当时的日本政要而言,对外扩张方面首选就是中国,可由于此时的清廷洋务运动已有小成且日本在唐代和明代,分别两次败给了中国,故当时的明治政府还没有下定决心与清廷拼死一搏。
日本殖民夏威夷
而相比较向西扩张,他们更倾向于向东方的夏威夷扩张,此时的夏威夷还在夏威夷王国的管理下,此前的英国人、俄国人都试图染指这里,可最终都被美国人挫败,直到日本人的到来,19世纪末期,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而此时的日本陆续派遣大量夹杂着退伍士兵的国民前往夏威夷(其中深意不言自明),甚至还派遣了数艘军舰进行“护航”,而此时的美国政府无力阻止日本在夏威夷的扩张,不过美国人也不想就此放弃,于是美国人通过以夏威夷共和国(在美军的支持下,由美国移民推翻夏威夷王国建立的)的身份,向日本支付了赔偿金,并支持日本对大清开战,企图将祸水西引,而就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的一部分了。
夏威夷共和国
夏威夷并入美国
其实今日的日本,仍然在不停的建设人工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日本的地狭人稠、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导致的。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日本就曾提出填海造陆计划(丹下健三的东京计划1960),不过由于当时还不具备填海造陆的条件,故被无限期搁置了。
地狭人稠的日本
不过由于东京需要同时满足城市升级、城市扩张、军事、工业、航运等多方面需求,故东京湾的人工岛群的规模不仅要宏大,而且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地震高发地带,当地震来临时,这些人造陆地会在地震波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液化现象。
现如今,东京湾的人工岛群,不仅是用来安置工厂了,也成为了部分日本国民的住宅,甚至大量商业中心也搬迁到人工岛了。更有甚者,就连日本最大的民航机场——东京国际机场业已搬迁过来了。值得提及的是,东京迪士尼乐园,也是建造了这些人工岛上的。而这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人工岛群,无疑是彰显日本工业实力的最好名片。
而且日本人的忧患意识由来已久,《日本沉没》不仅是部电影,更是悬在日本全体国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日本之所以如此热衷兴建人工岛群,就是期望在末日危机到来之时,可以依赖 科技 建造起“不沉的人造大陆”,而这也是日本人欲世代相传的“不沉的梦想”。
日本人工岛
电影《日本沉没》剧照
㈣ 关于人工岛的问题
现代人工岛用途广泛,可用于兴建停泊大型船舶的开敞深水港;起飞着陆安全、不对城市产生噪声污染的机场;易于解决冷却和污染问题的大型电站或核电站;开采离岸不远的海上石油(气)田和建造石油、天然气加工厂;开采海底煤、铁矿或建造海上选矿厂和金属冶炼厂;建造水产加工厂、纸厂、废品处理厂、毒品与危险品仓库等。还可以建造海上公园,甚至新的海上城市。人工岛的位置一般选在靠近海岸,水深不超过20米,掩蔽良好,附近有足够土石材料的海域。如利用岩质小山岛修建人工岛更为经济。人工岛工程主要包括岛身填筑、护岸和岛陆之间交通联系三部分。
岛身填筑,一般有先抛填后护岸和先围海后填筑两种施工方法。先抛填后护岸适用于掩蔽较好的海域,用驳船运送土石料在迪拜人工岛海上直接抛填,最后修建护岸设施。先围海后填筑适用于风浪较大的海域。先将人工岛所需水域用堤坝圈围起来,留必要的缺口,以便驳船运送土石料进行抛填或用挖泥船进行水力吹填。护岸的结构型式常采用斜坡式和直墙式。斜坡式护岸采用人工砂坡,并用块石、混凝土块或人工异形块体护坡。直墙式护岸采用钢板桩或钢筋混凝土板桩墙,钢板桩格形结构或沉箱、沉井等。人工岛与陆上的交通方式,一般采用海底隧道或海上栈桥连接,通过公路或铁路进行运输;也可以用皮带运输机、管道或缆车等设备运输。人工岛距离陆地较远,又无大宗陆运物资时,则常常采用船舶运输。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建造的现代人工岛最多,规模也最大,如神户人工岛海港和新大村海上飞机场。美国、荷兰等国也很重视发展人工岛。神户人工岛位于日本大阪湾西部神户市港口外的海域中,1966年开始兴建。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万立方米土石填筑成一个总面积为436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其中港口用地241万平方米。人工岛抛填平均厚度约20米,向海一侧有长3040米的护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与陆地连接的神户大桥为三跨拱结构,桥宽14米。全部工程于1981年建成。1972年神户市又开始在人工岛东侧的附近海面建造面积 580万平方米的六甲人工岛。新大村飞机场,即长崎机场。位于长崎、佐世保间的大村湾内,是利用离海岸1.5公里的箕岛扩建而成的。采用爆破方法削平箕岛的南、北两岛后,在向陆一侧12~15米水域中抛填土石建造了长3200米、宽430米的人工岛。岛周围的护岸工程总长5868米,采用块石护坡、人工异型块体消浪结构护面,通过一条栈桥与陆地相连。
㈤ 日本四大人工岛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建造的现代人工岛最多,规模也最大,如神户人工岛海港和新大村海上飞机场。神户人工岛位于日本大阪湾西部神户市港口外的海域中,1966年开始兴建。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万立方米土石填筑成一个总面积为436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其中港口用地241万平方米。人工岛抛填平均厚度约20米,向海一侧有长3040米的护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与陆地连接的神户大桥为三跨拱结构,桥宽14米。全部工程于1981年建成。1972年神户市又开始在人工岛东侧的附近海面建造面积 580万平方米的六甲人工岛。新大村飞机场,即长崎机场。位于长崎、佐世保间的大村湾内,是利用离海岸1.5公里的箕岛扩建而成的。采用爆破方法削平箕岛的南、北两岛后,在向陆一侧12~15米水域中抛填土石建造了长3200米、宽 430米的人工岛。岛周围的护岸工程总长5868米,采用块石护坡、人工异型块体消浪结构护面,通过一条栈桥与陆地相连。
㈥ 填海造地的历史
日本的填海计划很早,石川润一郎说:“日本早在11世纪就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记录,当时一个名叫平清盛的将军就在神户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到了17世纪,幕府将军又在东京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情况更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
实际上日本的填海造陆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160000多公顷,主要包括神户人工岛以及大阪国际航空港,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国土狭小,人口稠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间,日本人围海造陆达200平方千米,相当于2.6个香港岛的面积。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围垦的重点转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岛。东京人口1200多万,面积只有2145平方千米。为了寻找新的生活空间,东京将在15年时间内用城市垃圾填出18个人工小岛。
日本的人造陆地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①明治维新以前--以拓海围田、开垦耕地为主的农业利用期;
②明治维新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综合工业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据日本国土厅统计,1912~1954年仅东京湾6港区造陆就有3000公顷,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陆地面积达到6万公顷;
③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向以交通住宅、商务、情报、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开发利用期。
日本目前已建的最着名的人工岛是神户人工岛。不久前,日本有关部门又提出了再建造700个人工岛的设想,以实现扩大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千米,解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日本神户人工岛,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位于神户市以南约3000米,水深12米,面积达436万平方米。历时15年完工,耗资达55亿日元。与神户市由一座大桥相边。岛中部是住宅区,南侧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现代化的集装箱装卸载码头。 大陆
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虑到保护海洋环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国家每年对围填海规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香港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台湾台塑集团的麦寮六轻也是填海造陆的巨大工程,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澳门
澳门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历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围扩展至关闸,占领青洲、氹仔、路环,又向清政府索要横琴岛、对面山,葡澳政府亦在1863年进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11年时,澳门半岛的面积在填海工程下已超过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
台湾
台湾在日据时期,在今高雄市哈玛星一带填海造地,设立“打狗停车场”(今高雄港车站)作为纵贯铁道终点,后来发展成为高雄政经中心。而近年台湾的填海造地,台湾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于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年5月着手开发;1960年3月完成,实验区共八十八公顷。 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林县麦寮乡的六轻,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