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把酒倒进酒壶里
❶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他们在饮酒方面有着哪些礼仪
日本饮酒礼仪之座位。在中国,座次一般都是按照辈分来进行安排的,但是在日本更多考虑的是层级关系和主客关系。一般职位越高的人就会坐在房间的最里面,而职位低的人则是靠近门口。朋友聚会的话,那么客人会坐在房间的的里面,而主人的位置离门口会比较近。
日本饮酒礼仪之喝酒。喝酒过多,喝醉以后就很容易失态,但是日本因为受西方文化影响,一瓶好酒经常是一份非常好的礼物。当然如果真的喝醉了,一般可以向服务员进行求助,日本酒馆的服务员都会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但是日本人一般比较拘谨,不愿意麻烦别人,所以日本不像中国一样流行劝酒文化,所以酒桌上一般都不进行劝酒。
❷ 日本清酒倒酒时为什么要把酒倒至溢出,然后杯子下面还用一个木盒子或者小酒碟接着
为什么倒清酒还需要溢出了呢?
这还得从清酒本身是高级消费品聊起(现在当然不是,但起码以前是哟)。在古时候,对一般百姓而已,唯有重大节日方可喝口清酒。酒这东西实在挺珍贵----这主要是没有闲钱。于是当后来餐饮发展起来后,为了满足客人的“不亏本”的消费心理,有一些店家就将酒斟得满满的。但只要一倒多,酒液自然便会溢出。于是聪明的店老板便随手拿个小碟子搁在杯底,让溢出的酒液适量的撒到碟子里。可以想象,如此操作的结果是客人发了180ml(1合)的酒钱,多喝到了溢出的部分酒液,估计有200ml左右吧。自然得感觉是今天挣到了,以后还会再来。于是, “倒清酒还要溢出法”成为了日本餐馆的一种营销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其他店家竞相效仿,于是便让该饮酒法固定了下来。
所以,“倒清酒还让酒溢出法”并不是什么日本的神圣仪式,纯粹是店里招揽客人的一种营销法-------满足客人的“不亏本”的消费心理。
❸ 日本料理的用餐礼仪
日本料理的用餐礼仪
餐具的使用
如果去餐厅,餐具往往早已摆好,所以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摆放问题。但如果你被邀请到日本人家中做客,那就要注意一些了。日料的餐具主要有筷子、茶杯、饭碗、汤碗这四种。摆放方法是左边摆放饭碗,右边摆放汤碗,筷子要横向的摆放在筷座上。
那为什么中国、韩国的筷子竖着摆放,而日本的筷子却是横着摆放?对于这个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种说法,即筷子传入日本的时候,古时的中国筷子就是横着摆放的。到了明朝,朱元璋不喜欢横着放筷子,所以后来中国逐渐就竖着放筷子,但是日本人一直没有改,因为觉得竖着放筷子指人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这也是对筷子摆放问题的一种解答。
茶杯与酒壶
需要注意的是茶杯,在日本,男女使用的茶杯是不同的。男性使用的茶杯比较高,而女性的比较矮。酒壶也是如此。
饭碗与汤碗
那么如何分辨饭碗和汤碗呢?饭碗的碗口部分比较宽,而汤碗则是比较深,凹陷明显。这其中,男性使用的饭碗比女性的大,汤碗则是比女性使用的高一些。饭碗和汤碗都是有盖子的,就餐时要把盖子一起打开,左边的放在左边,右边的放到右边。用餐结束后再把盖子盖好。
筷子
虽然是日本人也使用筷子,但与我们还是很不同的,而且使用方式是最需要注意的。在日本,筷子叫Hashi,是尖头筷,不是我们在国内使用的平头筷子。如何正确的使用筷子,这是日料餐桌礼仪的基础,下面就跟我们新先聚品来详细的看一下。
拿筷
首先,用右手拿起筷子,如果有筷套,就要摘下筷套,放于食物左侧,或放置在坐垫旁。
接下来,左手托在筷子的下面。
然后,右手滑到筷子的下面。
放筷
右手拿筷,左手托在下方。
右手滑动,抓住筷子上侧。
静静地把筷子横放在筷架上。筷子一定要横摆,用餐中途要将筷子放回筷枕,一样要横摆,筷子不能正对他人。筷子如果沾有残余菜肴,可用餐巾纸,将筷子擦干净,不可用口去舔筷子,这是非常不雅观的。如果没有筷枕,就将筷套轻轻的打个结,当作筷枕使用。
虽然左手和右手都能拿筷子,但想要让自己显得很讲究,那就用右手执筷子,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而且两端一定要对齐。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卫生筷的使用。一般待客时多使用卫生筷,不过,较正式的料理店所使用的,则是木纹清晰的杉筷等高极品。按照上述的步骤取筷后,和竖起来再掰开相比,把卫生筷端平、“像打开扇子一样仅仅拉动一根显得更为优雅。还有,除了极简陋的筷子外,拉开后磨擦筷尖,是相当不好的习惯。
那么,知道了各种习惯,在手中端碗的时候筷子怎么办?吃日本料理时,大多是手中端着碗进食。假如手里已拿着筷子,再以同一手取碗或放下碗,虽没违反礼节,但看起来不太文雅。优雅的做法是:放下手中的筷子,然后伸直全部指头去取碗。如果手中已有碗,拿取筷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当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或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夹住筷子左端,然后右手反转拿住。如果觉得很麻烦,那就每次要拿碗时,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
需要注意的是,用餐后,一定要把使用过的餐具都放回最开始用膳的位置,也要把餐碗的盖子盖好,把筷子放回筷子盒、筷托或纸袋内。此外使用筷子还有十项禁忌,一定要切记,不然会被认为个人素养很低:
用舌头舔筷子。
把筷子当牙签用。
不准将筷子反过来吞在口里。
将筷子插在饭菜里,或者当叉子用,叉东西吃。
用筷子在饭菜里扒来扒去,挑东西吃。
拿着筷子在饭菜上晃来晃去,举棋不定。
不准把筷子跨放在盘、碗之上。
不准像吸糖果一样吸筷子。
用筷子尖指人、指东西。
不准用筷子当刀子。
除了上述这些物品,怀纸在日料中也很重要,但怀纸并不是餐厅准备好的,而是客人自己带去的。
怀纸
怀纸是折叠起来放在和服的怀中随身携带的两折的和纸,换盘子的时候或喝完茶擦茶碗的口印的时候使用。目前,也有部分餐厅会为顾客准备怀纸,怀纸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代替餐巾。你可以用它擦嘴角或擦拭桌子上的污迹。
2.可以代替小碟子。在食用干点心等有碎渣的食物时,或者在食用有汁液的食物时,可以在左手上放一张怀纸。
3.吃烤鱼的时候。用怀纸包着鱼头剔除鱼刺。还可以用怀纸盖住吃剩的鱼骨头,看起来美观一些。
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知识和素养,那么恰当的使用怀纸就是很好的表达方式。
用餐礼仪
在用餐之前和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在用餐之前要说“Itadakimasu”(我要开始用餐了);在用餐后要说“go-chiso-samadeshita(谢谢您的款待)”,以表达感谢主人预备了这顿美味的饭食。
日本人的一餐饭食通常包括一碗饭、一碗味增汤、两三道菜肴。配菜越多则越显正式和体面。看着一桌子的美味,从哪里开始品尝呢?用餐的正确顺序是:首先小口喝热汤,然后按照上菜顺序开始品尝菜肴。但如果菜肴很多,或者是一起上菜的,那么对于吃菜的顺序并没有要求,但是不要只集中吃一道菜,有一个顺序循环品尝每道菜肴,让每道菜都比例均等,才能在同一时间内吃光所有菜肴。除此之外,在用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下这些项:
1. 用餐时不要说关于洗手间的事情
2. 口内有食物的时候不要说话
3. 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
4. 用餐时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打嗝
5. 吃到鱼,不能吧鱼刺、鱼骨放到桌子上,而应该放在碟子里
6. 不能匆匆忙忙的吃食物
7. 已经用过的温毛巾要折叠好并摆放好,不可随意放。
8. 在餐桌上要注意照顾身旁的人,尤其是女士或年龄较大的长者
9. 菜没有上完时不可先吃。
对于很多朋友而言,在吃有汤水的食物时因怕汤汁滴落总会在往嘴里送食物时用手托在下面。在日料中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如果担心有汤汁滴落,那就用怀纸来代替盘子,这样做就不失礼数。对于女性而言,赴宴的时候不要喷气味太浓的香水,而且最好手上不要戴大戒指,因为有时盛载日料的器皿很贵重,如果戒指划上器皿就得不偿失了。
排位
如果是赴宴,主人一般都会安排好客人的座位。主宾或主宾夫妇会面对主人夫妇而坐。来到餐厅,通常是年纪最大的先入席。若有宾客,就由宾客先行。正式宴会,晚辈要比长辈先到。入包厢后,主人或上司应坐在靠内离门口最远的地方,职位最基层的人,坐在靠近门口的地方,方便传菜或关门。私人聚会,由买单者坐在离门口近的地方。
坐姿
在就餐时,如果餐厅提供的是我们常见的桌椅,那么维持正常、得体的坐姿就可以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生活中不常见的“榻榻米”坐姿。当你进入到榻榻米的房间之后,必须要脱掉帽子、手套和鞋子,但可以穿袜子。日本人在坐榻榻米时会坐在座不团(日本人称为Zabuton)上。而正确的做法被称为正座,日语叫Seiza,需要你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根部上。这种坐法很正式。
比较轻松的做法有盘腿座(日语称为Agura)和横座(日语称为Yoko suwari)。男性一般都是盘腿座,即把脚交叉在前面,臀部着地。女性则是横座,就是将双腿少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
上述我们讲了日料用餐礼仪中的座位排序、坐姿、用餐时注意事项、餐具的使用和摆放等知识,那么在品尝不同食物的时候,还有那些需要注重的餐桌礼仪?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吸物
在日本你会发现,饮用汤类是不用汤匙的。所以你可以举起碗,先闻一闻香味,然后慢慢喝下。如果汤中有可以食用的食材,用筷子取食即可,可以喝一口然后取食一口。如果汤中有蛤蜊这样的贝壳类,可以用筷子压住壳,然后品尝。
刺身
即生鱼片,一般附有白鱼肉、贝类、金枪鱼、白萝卜丝、紫苏、山葵等。食用时要从淡白色、油脂较少的白肉刺身开始,再到油脂较丰富或味道较重的红肉刺身。在吃比较低端的日料,例如回转寿司之类的,大家经常会把芥末溶于酱油里,然后蘸着吃,但如果吃高端日料的话,一定要注意,芥末是不能溶于酱油!
正确的做法是:芥末应该取少量沾到生鱼片上,再在另一侧三分之一的部分沾酱油,不要太多或太少,佐料少量,才能吃出鱼片的原味。当你在连续吃不同刺身时,可用萝卜泥清一清味蕾。大叶也要同时食用,用大叶包着吃起来也比较容易。
煮物
以煮为烹饪方法的中间菜,关东煮一般煮到汤汁熬干,味道较重;关西煮则会保留更多汤汁,味道较淡。像芋头一类难以用筷子夹住的食物,千万不能用筷子扎着吃!要记住,用筷子扎是在使用筷子时绝对禁止的一种行为。大盘里的食物,不能用手端着转移一部分到自己的小盘子里。蔬菜类如果块儿比较大,则需要可以掩面食用。
烧物
即烧烤的食物,一般是烤鱼。吃烤鱼的时候,可以折断鱼尾,再用筷子戳开鱼腹,一支筷子压住鱼头、一支筷子翻除鱼皮(因为鱼皮受碳烤,去鱼皮是一种健康而高雅的吃法),从左吃起。吃烤鱼不可以翻面,用筷子将鱼头、鱼尾、骨头挑出放在餐盘上放,在继续吃另一面。同时吃点白萝卜有去腥效果。吃完后需要用装饰业来遮盖食物残渣。
扬物
即炸类食物,日餐里最着名的扬物就是天妇罗了,其中又以虾为冠。天妇罗的挂糊越薄越好、越热越香,最好现炸现吃,好的天妇罗外面酥脆可口,里料软滑香甜。吃天妇罗的时候要慢慢咬,不要一口气全吃下去,最好要一点一点吃。那在吃扬物的时候,要按照什么顺序来品尝呢?一般扬物都按照味觉来排列,通常顺序为炸虾、炸鱼、炸蔬菜。
蒸物
即以蒸为主的菜,有时会作为煮物与烧物的替代品出现。食用茶碗蒸物时,先一手拿稳茶杯,另一手拿汤匙划直径后,沿着杯壁在内部划一圈可完美分离蛋与茶杯。之后,以汤匙舀者吃。
酢之物
即醋拌的凉菜,不能当主菜。西餐色拉经过日式改良之后,成为凉拌菜系列中的重要一员。吃醋拌凉菜最好分两、三次吃,不宜一次吃完。
御饭、汁、香之物
即米饭、味噌汤等主食。味噌汤有清汤、酱汤之分,也称止碗,表示一套完整的出菜顺序结束。饭只能填七、八分满,填满饭碗有永别之意。吃饭时,须以碗就口,忌只用筷子夹饭。饭吃到一半才可吃泡菜,且须夹一块吃一块,忌只咬一小口而暂置于饭上。
汤
日本的味增汤(Miso shiro)很有名,喝汤时应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子,把碗端到嘴边喝,一边喝一边用筷子搅动。端碗时,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住碗底。喝汤时最好发出声音,不要觉得不文雅,发出声音表明这汤非常好喝,是对厨师的一种尊重。
面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日本吃面条一定要发出声响,这样表明面很好吃。这是对的,但是当面端上来后不能马上吃。要先欣赏一下面的“外貌”,然后闻闻味道,最后再吃。日本人通常会直接从汤碗上把面条吸入口中,吃面之前不能加调料,这表示不相信厨师煮的面,但等你吃了几口之后,就可以添加自己想要的调料了。喝汤的时候,日本人一般都端起碗来喝,但也可以用汤匙舀着喝。
饭
这里的饭专指白米饭(Gohan),吃饭时用左手把碗端到胸前,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住碗底,不要离嘴太近,之后用右手拿筷子。不要狼吞虎咽,最好是把嘴里的食物吃完后再吃下一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菜放在饭上,而是要先吃饭再吃菜。
饮酒礼仪
在日本,20岁以后才能喝酒。男性持酒杯的方法:用拇指和食指轻按杯缘,其余手指自然向内侧弯曲。女性持酒杯的方法:右手拿住酒杯,左手以中指为中心,用指尖托住杯底。别人第一次为你倒酒时,出于礼貌一定要喝一小口,如果你不胜酒力,不想多喝可以在第二次的时候说出来,日本并没有劝酒的习惯。
在日本,不要自己给自己倒酒,而是两个人相互给对方斟酒,这点和中国相同。斟酒的时候要看着杯口,离开座位斟酒的时候,不要拿着自己的酒瓶给人斟酒,一定要用对方桌子上放着的酒瓶斟酒。斟酒时注意不要让杯子和酒壶相撞,如果酒壶或酒瓶很重的话,用右手拿着的同时可以用左手轻轻扶住,注意斟酒要斟满。另一方在斟酒时不要把酒杯拿在手里,而是要放在桌子上。
饮茶礼仪
日本人很爱饮茶,同一餐的不同时间会端上不同种类的茶。一般来说,用餐之前会端上绿茶,用餐期间和之后会端上煎茶。饮茶礼仪有男女之分,女士喝茶的正确方式是用右手拿着端茶杯,而左手的手指也要支撑着茶杯。男士则是用一只或双手端茶杯都可以。
寿司
吃寿司的礼仪最讲究,内容太多,因此放在最后单独说。
寿司时日本人的传统食物,在点菜前就要用温毛巾把手擦干净,然后点菜。如果不知道该点什么,可以问厨师的意见。在日本,征求厨师的意见是很有礼貌的行为。吃寿司时不要用筷子,而是用手。吃寿司的时候也不要蘸太多的调料,会影响鲜味。最好直接把寿司放入口中,一口吃下去。在就餐的过程中,不要让厨师拿饮料、筷子、账单等物品,这样对人家非常的不礼貌。
对日本人来说,吃寿司是一种仪式,在仪式感上颇有讲究。
△寿司饭不能蘸酱油
吃寿司的工具没有太严格的限制,用手或者筷子都可以。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寿司饭坚决不能蘸着酱油吃,这样的吃法有违礼节,而且酱油还会影响寿司本省的味道。
△军舰卷的正确吃法
比较推荐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垂滴酱油后吃,其二就是请寿司厨师使用刷子涂抹酱油后吃,错误的方法则是使用醋姜替代刷子涂抹酱油,这种做法在礼节上是不正确的。
△吃寿司时坐席的上座在哪个位置
基本上,寿司店的最上座是在店主人的正对面,因为这个位置便于与店家或者寿司厨师交流,因此如果带着贵宾去吃寿司,最好将这个座位让给对方。
△点寿司的顺序
点寿司的顺序也是很有讲究的,原则上先后顺序大体如下:
1.比较清淡的白肉以及鲜味十足贝类
2.味道浓厚且有光泽的鱼类以及金枪鱼
3.比较甘甜的鳗鱼以及煎蛋卷
当然,上述的先后顺序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并非绝对,但是有一种寿司必须放在最后点,那就是“卷寿司”,这属于硬性规定,如果在最后感觉没吃饱的的话,就可以点一些卷寿司。
此外,除了上述的规矩礼节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不能只点自己喜欢的寿司”、“寿司厨师做好寿司后不能长时间放置,而应该立即吃掉”、“进寿司店前最好不要喷太浓的香水”、“最好不要在店里随意拍照”等等。
寿司的基本9点Point
1、传统的食客吃寿司用手而不是筷子。
2、绝大部分握寿司不需要蘸辣根,部分带味道的握寿司师傅已经刷好酱汁的,甚至不用蘸酱油。
3、寿司要一口吃掉,分两口吃会破坏寿司饭团米粒的密度,影响口感。
4、姜是在两种不同的寿司之间吃的,不是小菜更不是咸菜。在吃不同鱼种的寿司之间吃姜是为了清洁口腔,这样两种鱼的味道才不会混合,俗称不会串味。
5、如果是自己点的话,味道应该是从轻到重,才能体会每一种寿司的鲜味。如蛋寿司,豆皮寿司之类的甜寿司,一般放到最后吃。
6、味增汤是最后喝的,不是开头。
7、卷寿司通常是在最后吃的,因为传统的卷寿司内容非常简单,就是吐拿鱼或黄瓜,是给没有吃饱的人当米饭一样填肚子的。
8、吃回转寿司的时候吃一盘,拿一盘,才不会让寿司变凉(因为师傅手握的关系,刚捏好的寿司会带有手心的体温)。
9、非常非常传统的食客吃寿司的时候不喝米酒,因为米饭和米酒的味道是差不多的,一起食用很没意义。
小贴士
1、传统卷寿司(海苔包在外面)也应该在海苔变湿前马上吃掉。假如师傅上一整盘寿司,应该先吃海苔包在外面的卷寿司,然后再吃握寿司。
2、吃生鱼片的礼仪有点不同。一定要用筷子吃生鱼片。在使用前摩擦筷子是不礼貌的。设想筷子里可能有刺,对师傅而言是种侮辱。师傅在生鱼片旁边放上一小坨山葵。客人应该用筷子直接轻抹一点山葵放在鱼片上,然后用没抹到山葵的鱼片另一端蘸酱油,以免山葵和液体混在一起,失去辛辣感和风味。与生鱼片一起上的装饰配菜通常是一片绿色紫苏叶和一些萝卜丝,这些都可以吃,而且有助于消化。
❹ 日本清酒倒酒时为什么要把酒倒满甚至溢出
店家倒酒时都会倒满杯子溢出到下面的木盒(枡)中。寓意:请你多喝一点,下次再来哦!另外,枡日语的发音本身就和'增加'相同。好的寓意大家都喜欢。盒子除了木质的,很多都是仿漆器的塑料制品。
由于日语中“枡”的发音与“增加”相同,因而在饮酒场所也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寄予着主人的希望,也体现了枡作为测量工具的正确性、公平感。如今,枡通常用于使用清酒桶的各种重要仪式,即“镜开”时盛放清酒,或摆放在传统的居酒屋中供客人们怀旧,体会日本文化。如今,枡通常用于使用清酒桶的各种重要仪式,即“镜开”时盛放清酒,或摆放在传统的居酒屋中供客人们怀旧,体会日本文化。
❺ 日本清酒必须要加热才能喝吗
日本清酒不是必须要加热才能喝。
清酒一般在常温(16℃左右)下饮用,冬天需温烫后饮用,加温一般至40~50℃,用浅平碗或小陶瓷杯盛饮。
日本清酒虽然借鉴了中国黄酒的酿造法,但却有别于中国的黄酒。该酒色泽呈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酒精含量在15%以上,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是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日本清酒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精选的大米要经过磨皮,使大米精白,浸渍时吸收水分快,而且容易蒸熟;发酵时又分成前、后发酵两个阶段;杀菌处理在装瓶前、后各进行一次,以确保酒的保质期;勾兑酒液时注重规格和标准。如“松竹梅”清酒的质量标准是:酒精含量18%,含糖量35g/L,含酸量0.3g/L以下。
(5)日本人为什么把酒倒进酒壶里扩展阅读:
日本的造酒文化源于中国,日本的风土将其精练,并发展成现在的清酒。它的发展历程是经验不断总结、完善和高质量原料的追寻过程。
从前,日本人以特级、一级、二级等不同等级来区分日本酒的好坏。但是现在日本酒的分等制度已经废除,因此一般人无法一眼就分辨出日本酒的优劣。
目前,日本酒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有特定名称的日本酒以及称为普通酒(或经济酒)的日本酒。特定名称的日本酒从本酿造酒到大吟酿酒,一共分为8种,这些酒都属于从前一级以上的特级酒。而相对较便宜的普通酒则占了所有日本酒的8成。
❻ 一种装洋酒的玻璃容器叫什么,都喜欢把酒先倒里面再用那个倒杯子里。
醒酒器。
醒酒器的作用是让红酒与空气充分接触,储存多年的红酒,会有一股异样的腥味,直接品尝并不能体会真实的口感。
醒酒器的作用除了通过与空气大量接触来氧化酒液和柔化单宁,还可以顺便去掉陈酒中的沉淀物。有品酒师认为醒酒器是专门为列级名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而设的,在新的葡萄酿造技术下,酒在进瓶前已被滤得很清,在消除了酒渣的麻烦之余,也失去了酒在瓶中继续成长的机会。
(6)日本人为什么把酒倒进酒壶里扩展阅读
对于陈年红酒来说,由于单宁和色素会在漫长的陈年岁月形成沉淀物,倒在杯中既有碍观瞻,又会产生些许苦涩。所以开瓶之后,原则上应该把酒平稳而缓慢地注入醒酒器,把沉淀物留在瓶底。这个过程即醒酒(Decanting),俗称“换瓶”。
对于浅龄红酒来说,通过注入醒酒器的开放时间(包括注入时的流动过程),可使酒液大面积接触空气(醒酒器的空间和开口较大),从而加速单宁软化、充分释放封闭的香气。这个过程即醒酒(Breathing),俗称“呼吸”。
❼ 关于日本的礼节问题
1 日本人的礼节
日本人的礼节
日本式礼仪是根据日本人的心境,教养经提炼而成的。日本式礼节的特点是:“讲究动作美”和“心境美”。通过自身的动作向对方传达“真诚”、“友爱”、“尊重他人”、“关心”、“体谅”的心情。不少委过人都称赞日本是礼仪之邦,实际上这种感觉往往是由日本人优美的的动作传达的。
问候
日本人认为,问候应以“动作问候”为主。相互间表达问候的时候,最忌讳眼睛斜视或者对视。用眼睛盯人,似乎要把人看透,这种作法也被视为失礼的动作。那么在什么地方合适呢。日本人过去有平目、平乳(房)、平肩的说法。现在最标准的作法要求人们将平目、平肩、平乳(房)的角度组成四角,选正中的部位为最佳目视部位。所谓最佳部位是指问候者表示愿望认真听对方讲话的姿式。
标准的第二级目视部位为离平肩约一寸左右部与平额、平脐的角度组成四角,选四角范围内一部份即可。如果目光脱离这个范围,就会使对方感到对方目光斜视。
如果在双方进行十分轻松的谈话时,如果有一方的目光脱离第二级目视部位,也会使对方感到失礼。
如果在人群拥挤的地方,远远地发现了自己的朋友,可轻轻举起手来,向对方招手致意。对方如果发现,就应看着远处的朋友,讲一些问候的话。
熟人打照面的时候,礼仪动作的重要远远超过致词。最常见的是施屈体礼。如果双方关系甚密,还可施握手礼或者派肩膀。总之,施礼之前必须首先考虑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
就握手而言,男女之间握手,应由女方首先伸手。前辈、晚辈之间,则应于晚辈首先伸手。
“谢谢”、“再见”、“是”、“早安”、“晚安”、“对不起”、“请”是日本人经常使用的礼貌语言。
日本语口语中几乎没有人称。只是近年来才出现了“他”与“她”的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敬语完全取代了人称。因此,正确使用敬语对于日本人来说至关重要。原则上谈自己或者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时要用自谦语。谈与对方关系亲近的人及前辈时要用敬语。那些恭恭敬敬地胡乱使用敬语,甚至提本人的事时也使用敬语的人会被旁人视为缺乏教养。可以说,在日本能否正确使用语言往往是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的重要依据。
与熟人在道路中间或者在车站的检票口谈长话,在电车上让别人为自己的熟人让座都是失礼的表现。在公共场合,日本人强调必须首先考虑“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因此,人们谈长话时往往寻找路边或者不影响他人行走的地点。此外,不能只考虑自己,不顾对方,一味儿聊个没完。日本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
在大街上遇到长辈、上司,尽管没有必要脱下大衣,但必须将容易脱摘的围巾、手套摘下,然后施礼。考虑到交通上的问题,必须把长辈、上司让到能够庇护他们的地点。在充分考虑对方的心情的情况下,进行问候,但一定要注意简单,扼要。
正确使用语言是一种艺术。说话时的声音、口气、速度、发音等直接影响谈话效果。一般情况下,谈话以通俗易懂、给对方以愉快的感觉为第一。过分卑下或者过分高强调都有碍个人的形象。特别要注意的是,问候别人时尽量不要使用与自己的专业、职位有关的高深的词汇,以免对方费解。这时讲一些高深的道理,旁人并不会觉得谈话人了不起。宗教与政治话题往往涉及人们的立场,所以这类话尽可能少触及,轻松地谈一谈当天发生的事情还是可以的。一般说来,与对方谈文学、艺术、体育方面的话题,障碍会少一些,但严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博学。此外,过多到使用对方的情况(年龄、性别)提出相应的问题,使用有教养的表现。标准的作法是,首先根据对方的情况(年龄、性别)提出相应的话题,使用有教养的语言,轻松地校验。日本人认为,无论一个人在学问上有多大的建树,如果不懂广泛的社会知识、不通世故都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
有关工作、业务方面的谈话要求简明扼要、有顺序、突出重点,与主题无关的话尽量少说。枝节过多、无关的话过多就不是事务性语言。能够把听话的人吸引到主题方面来才是有水平的人。
作者: xsjjj 2008-2-26 15:26 回复此发言
--------------------------------------------------------------------------------
2 日本人的礼节
日本人的告辞礼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真诚的手段。日本的告辞礼以屈体礼为主。除表示特别亲热才施握手告辞礼,但必须注意从目上转向目下,由女方首先向男方伸手。
屈体礼被一些人称为“低头礼”。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屈体礼最讲究眼神,通过眼神将自己的诚意转达给对方。
所谓九品礼(目首、首礼、指建礼、爪甲礼、折手礼、招手礼、双手礼、合手礼、合掌礼)是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酌情选用的九种施礼方式。
日本人强调“行”是心的表现。行的过程有一定的规矩,它是长年来日本人进行心际交流最正确的方法。是不容随便改动的。
正确的动作的基础是正确的姿势。所以掌握正确的姿势十分重要。行屈体礼的时候,动作如有不慎,就不能将自己的心情传达给对方。仅仅为行告辞礼而低头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屈体礼讲究脖颈伸直,低头时要使对方看不到自己的下额,脊梁呈比值状态。与此同时,内心必须怀着向对方致谢的心情。尽管口中不用说“再见”、“再会”、“谢谢”之类的寒喧语,但通过自己的动作,这种意境已经传达至对方。
屈体礼可分为“立礼”与“跪拜礼”两种。
“立礼”手笔自然垂直,五指分开,口嘴张开是不礼貌的表现。五指并拢垂直放下,屈体时随身体自然下垂。最高规格的辞别屈体礼是将身体屈直至手指头触及膝盖为止。最低规格的辞别屈体礼只要求身体从腰部向前直屈。日本人称行礼的原则为“三口气”,即吸气时屈体,呼气时停止不动,再吸气时将身体复原。
“跪拜礼”跪坐式生活是日本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因此跪拜礼亦成为日本独特的礼节。近些年来,跪坐式生活在日本以不太时兴。一些日本专家认为,跪坐式生活模式使日本的头颈前倾,瘪胸、驼背。
但是,日本脑生理学者时实利彦却指出,正确的坐姿应有利于头部回转。而日本式跪坐姿势恰恰最有利于头部的回转。
告辞礼的基础是正确的跪坐姿势,正确的屈体。根据屈体的情况,决定手臂的摆放,并在这一过程中决定施九品礼中任何一种礼。在今天的日本只要记住指建礼、折手礼、合手礼、合掌礼就足够应付各种场面了。
指建礼要求施礼者先将身体直屈至5度左右,两侧手臂自然垂直,行礼时屈体至手指触席为止。
折手礼要求施礼者屈体至两手掌平贴两膝为止。身体屈至45度角。如果将身体屈至50度角,两手掌至两膝盖时,便称拓手礼。拓手礼是平辈人之间施的辞别礼。
同立礼一样,跪拜礼也十分讲究“三口气”即施礼过程以吸(气)、呼(气)、吸(气)最为适宜。
此外,坐椅子的礼节,从原则上来说分为三种。
第一种:坐在椅子上施礼。只需将身子前倾。
第二种:在椅子前面直立势礼。这种礼称中礼即普通的立礼。
第三种:站立在椅子旁边施礼,这是高层次的礼节。
日本人往往根据对方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
访问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讲究访问尽量避开早晨、夜晚及吃饭的时间。近年有增加了预约访问的习惯。日本人认为,无论是访问者,还是被访问者,双方都必须严格遵守预约时间。如果出现违约现象,受损者一方必须明确地拒绝约会,并另行决定下一次会面时间。
在日本,有些访问需要事先介绍。有的日本人在提出访问要求之前,先请与访问者十分熟悉的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介绍自己情况的委托书,带上这张名片去访问。日本人将事先介绍看作一种人格上的保证,所以必须慎重记性。。按照规矩介绍应该由有亲密交往,彼此十分信任的人担任。只是在聚会上知道某人的名字,便为第三者写介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实际上只限通报姓名也属于一种有分寸的交往。
如果双方确有交往的意向,介绍人应首先考虑约会人双方的地位、身份。将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被访问者接受介绍者关于访问者的情况介绍,然后由被访问者就访问内容、时间、地点提出具体意见。如果采用打电话的形式,介绍者也有责任事前将访问者的情况介绍给被访问者。
如果访问者直接联系的话,如遇访问者本人不在场,访问者需向代理人讲清自己的职务、姓名,并将本人打算访问被访问者的愿望转达给代理人,并请对方考虑访问地点、日期。如果这时被访问者回来了。访问者必须在电话中将所有的话再对被访问者重复一遍,并且尽可能简明扼要。这是访问者有教养的表现。
作者: xsjjj 2008-2-26 15:26 回复此发言
--------------------------------------------------------------------------------
3 日本人的礼节
由于电话见不到对方的面,被访问者无法直接对访问者作出判断。所以访问者必须首先说明由谁介绍、本人现任职务以及找访问者谈什么内容。
在日本也有一些地区因考虑实现预约将促成对方招待自己,所以有意避开事前联系。当然一般性的事务性访问并不需要特意准备酒菜。准备酒菜仅限于事先约好的以饮茶、会餐为目的的访问。事务性访问事先应归纳要点,以事务为主。所以事先向对方讲明访问目的十分重要。
如果是初次会面,访问者必须事先将介绍人及本人的姓名、访问目的讲清楚。如果有介绍信的话,应出示介绍信。由于访问将会促成今后的进一步交往,所以向主人赠送名片,让主人了解自己则十分重要。
日本人普遍使用名片。名片上应将工作地点、住址、电话写清楚。交换名片时,由部下、下级、晚辈首先提示。双方应认真地、仔细地观看名片,然后将其夹入名片簿内。
不少日本人抱怨,相互间交换名片过多。仅仅需要通报姓名的场合也交换起名片来了。此外,将对方送的名片拿在手里,毫不介意地与对方谈话,是失礼的表现,只能给对方留下此人不可信任的印象。
有的日本人出于客气,告辞的时候往往说“请大门口留步”。实际上这并不是礼貌的行为,等于把主人招呼到大门口。
有的日本人只在大门口说说话就返回了。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主人不介绍访问,没有办法才采取的行动。过去会见有身份的人,未能得到允许,只好在大门口向代理人通报姓名,并介绍自己的访问目的或留下名片。现代社会中如新参加工作访问上司的家庭,请日后多加关照,访问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所以只在大门口表示一下就可以了。吊问时只要不属于深交,只在大门口表示一下吊意便可以了。另外,看望病人时,如病人本人没有要求,一般不能进入病房。一般说来如果接受对方的访问要求,就应当把来访者让进客厅内谈话。近年来雇佣人的日本家庭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由主人亲自迎送客人,所以最好不要让主人送到大门口。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在大门口寒喧只能给对方增添麻烦。”
今天的日本家庭“和洋折中式”居多。一般说来完全西式的家庭可按西式方式接客。也就是让客人穿着楔子和外套进房间。在大门口拖鞋的则属于和(日本)式。这时访问者则应该在大门口脱大衣和鞋子,然后进走廊。按照西方模式,女子在大门口时不论戴什么样的帽子也不会摘下来的。除正式场合以外,还是以脱帽为好。日本人认为戴者大帽檐的帽子坐在日本式房间里显到很不协调。
凡遇知己或者上司来访,最好等对方将围巾、大衣脱下以后在表示问候。去别人家访问时最好在大门外先将外套脱掉,然后按铃通知对方。但是遇到雨、雪或者刮大风的日子则不必先脱外套。只需将围巾、手套脱下,按铃统治对方。如果主人出门迎接,访问者需首先就“穿着外套进大门”一事向主人表示歉意,然后在门口脱掉外套,想主人表示问候。告辞时,如果主人没有表示,则应在大门外穿上外套。如果主人有所表示,在大门里穿上外套也无妨。过去日本有“三辞”、“三让”的说法,讲究有礼节的推让。
无论拖外套,还是穿外套,其秘诀是,在狭窄的入口处尽量贴在身子把外套脱下或者穿上。抡胳膊或者将外套搭在肩膀上都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过去的见面礼以酒肴为主。现在则强调诚意。如亲手种的花或者其它物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诚意。此外,本地的土特产也属于上乘的礼品。
向对方赠送手工制品及土特产时,不能使用商店的包装纸。但是,参加祝贺仪式或者看望病人时则应用纸包起来,并在外面加上礼品的饰签。
近年来,男女互赠礼品的包装装饰一般由鹤龟松竹梅图案构成,并且艺术地扎上硬纸绳(喜庆喜系红白或者金银色,丧事系黑白或者蓝白)。一些日本人指责这样作毫无意义。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礼品外饰签应系蝴蝶结。这里所指的蝴蝶不是毛虫边的蝴蝶,而是蚕蛾。蚕蛾的蚕茧可以织丝绸。日本人把蚕茧看作新家庭的象征。新家庭齐心协力制丝,生儿养女以维持生命的连续性。老后作茧自缚,找到舒适的归宿。
作者: xsjjj 2008-2-26 15:26 回复此发言
--------------------------------------------------------------------------------
4 日本人的礼节
现在日本礼品用饰签的硬纸绳一般由五根为一组。日本人认为奇数是阳数,象征吉事。偶数是阴数,象征凶事。因此,五根、七根、九根均为吉事的象征。另外,十根也表示吉事。硬纸绳的颜色以金银、红白表示吉事,以黑白、灰白表示凶事。日本人送礼也有一定的讲究,蔬菜、鱼、鸡等厨房用品以及鲜花要在门口赠送主人。土特产要进入房内,以便聊天,以便交给主人。以赠送结婚礼品,生孩子礼品为目的的访问,在进入房内向主人表示祝贺之后,送交主人。过去送钱时一定要把钱放在白木制的方木盒中,如果没有方木盒,也可将钱夹在扇子里或者信封中,赠送对方。总之,日本人认为用手递钱是失礼的表现。
进房间的时候,一般应跟随主人或者引路人行走。进入和式房间后,应首先跪在坐垫旁的席子上。待向主人表示问候之后,经主人邀请才能坐在坐垫上。当然,老师访问学生家、上级到下级家时就不必按照这种礼节,可直接坐在坐垫上。否则主人会感到内疚。总之,入座时应充分考虑本人与主人之间的关系。主人来到房内请客人入座时,客人不要过分推辞,这样有失礼节。当然适时指点客人入座,也体现了主人的教养程度。如果去西式房间会见主人。在没有得到主人允许之前,应坐在入口附近的小椅子上等待。依靠椅子背或者翘二郎腿,用胳膊肋托腮等待主人,都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主人进房间时应直立在椅子旁向主人致词。
如果属于事务性会面,尽管例行的寒喧语十分必要,但谈话应尽可能地简短。聊天或者长时间不使对方明白来意,会给主人增添麻烦。所以事务性访问,时间越短越好。一般的家庭以两小时左右为适。
告辞也有一定的讲究,最理想的方式是在融洽的气氛中离去,为下一次会面创造良好的基础。告辞的时候,有人将坐垫翻过来,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因为日本人的坐垫分正面、反面,前后也有一定的规矩。
在日本男方、女方的自由交际往往会产生误解。所以男女之间的交际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例如,一女性单人住一间房子的话,无论有多么要紧的事,男性进入女性的房间内谈话都是不合适的。这时可邀女方去咖啡馆湖在大厅里谈话。主人不在家时,近亲及其他人没有将客人引入内室的习惯。
因访问的目的不同,日本人需要准备不同的服装(如以红、白喜事为目的的访问)。服装以端庄、整洁为标准,并不一定需要穿高级服装、奢侈的服装。今天的日本,例行的、礼节性的访问已大大减少。一般的日本人家庭只需准备大礼服、普通服、访问服、便服便可以了。
按照日本的传统,吃饭期间是不能吸烟的。这是对烹调者的必要的礼节。所以日本的餐厅一般不放烟灰缸。
款待客人时,点心一般盛在盘子里,蒸点心放在钵内。按照日本人的生活常识,点心要摆奇数。水果应切好后放入盘中。此外,桔子等应把带桔柄的一面朝上摆放。柿子、苹果、梨等则应把带蒂部分朝下摆放。如果将包着包装纸的水果直接递给长辈则是极为失礼的表现。作客时最好随身携带餐巾纸平铺膝上,用筷子夹一块点心放在纸上。如果是干点心,则在纸上掰成几块食之。如果是蒸点心,便用牙签分割成几块后食之。吃不完的点心,应用纸包好带回去。果核从口中吐出的时候,应用餐巾纸遮住嘴,尽量偏头吐出,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倒茶水的时候,应将茶碗从茶托中取出,茶水以八成满为适度。取茶碗盖的时候,应从侧面打开。喝茶的时候必须用左手托住茶碗,双手将茶碗送至口边,将手凑过去喝茶是不规矩的。饮完茶应将茶碗认真地放回茶托。再次进茶的时候,应将原茶碗放在坐垫一旁,使用新的茶碗注茶。如果仍打算使用原来的茶碗的话,应将茶碗从茶托中取出,然后注入茶水。
结婚仪式
今天日本人普遍采用的神前结婚仪式是从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900)大正天皇在日比谷大神宫举行结婚典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神殿移至饭店和宾馆中,神前结婚式很快在日本全国普及开来。本来日本人的结婚仪式是在家内举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感觉家内空间狭小,加上神社大量进行商业性宣传,结婚典礼的场地转移至神社。后来,出于举行披露宴的考虑,索性将神殿搬到饭店、宾馆内。结果,究竟是以结婚仪式为主,还是以披露宴为主都搞不清楚了。
在日本人看来,结婚不仅是男女间性生活的开始,同时也是参加社会生产活动为繁衍后代尽义务的行动。蝴蝶便是这种义务的象征。结婚仪式时使用的长把酒壶上话着雌碟,加把的酒壶上则画着雄蝶。举行仪式的时候,由男持加把酒壶给长把酒壶添酒,即由雄蝶给雌蝶注酒。女方持代表雌蝶的长把酒壶把酒注入酒杯中,两各女童交替使用酒杯,为男方、女方敬酒。
日本人称彩礼为“结纳”。传说这种礼节始于中国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日本人送聘礼、财礼的习惯是从近代的德川幕府时代开始的。财礼不仅是送给女方本人的礼物。同时也是送给培育女方长大成人,即将成为丈人,丈母娘的女方父母的礼品。女方没有必要送男方礼品,只是结婚当天当男方家每一个成员赠送一份土特产。
今天有不少日本人按照西方订婚方式,互相赠送订婚戒指。
此外,除财礼以外,男方还向女方赠送配置和服、带料等所需的适量的钱。这种钱要放在白木制的小盒子里送给女方。
结婚典礼结束以后,大约三天后新妇要返回娘家。第四天,新郎也要去丈人家访问。今天新婚夫妇同道回访已十分普遍。大约第五天,新妇的公公、婆婆也要去新妇家拜访。最后,新妇的父母还要去新郎家回访。直到这时,整个结婚仪式才算正式结束。
日本人祝寿也有一定的规定,按照传统方式,四十岁为“初老”、六十岁为“还历”,七十岁为“喜寿”,八十八岁为“米寿”,九十岁为“白寿”。每逢这时都要进行相应的庆贺。
❽ 关于日本结婚礼仪
日本人认为结婚是人生重大的转折,所以对待结婚问题极为慎重。在日本结婚大多与某一宗教仪式相结合,有神前婚、佛前婚和____婚。按照日本的传统,年轻人从见面认识、缔结婚约、送彩礼到披露宴都有许多规矩,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受到非议,所以准备结婚的日本人,特别是女性一般在婚前大多去学习班学习必要的礼仪。下面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日本的结婚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日本的结婚礼仪
在日本青年男女除自由恋爱以外,大多靠熟人介绍。在委托别人介绍对象的时候,日本人愿意多委托一些可信赖的人,这样供本人挑选的余地就会更宽一些。除了口头委托以外,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会把本人照片、个人简历和家族情况介绍书一起交给介绍人。照片一般是两张,一张正装照,一张生活照。书写用纸讲究用高级和纸,用便笺纸书写被视为失礼的行为。经常与介绍人保持联系。但日本人认为委托期间一周至一个月内不断催促是没有礼貌的。如果看了对方的材料不满意的话,男(女)方会在一周以内通知对方。如果是因为生活条件不满意,他们会十分明确地表示出来。
如果对对方的书面材料感兴趣,接下来就进入见面约会阶段。在日本见面约会一般要尽量避开吃饭的时间,上午为10点至12点,下午1点至4点,每次一至两个小时比较适度。见面时一般应提前十分钟到达。日本人见面约会都希望看到原原本本的对方。所以最好穿便装。日本人初次见面大多直截了当地询问对方许多问题,如现在的收入情况、在公司工作的情况,将来的发展前途等,不会被对方视为无礼。如果对对方的情况不满意,也会当场表明态度,此举作同样也会被对方所理解。
日本的介绍人不会向对方讲自己所介绍的对象或家庭的缺点。缺点往往由对方在接触中自己去发现,这是不成文的原则。一旦双方决定结婚,介绍人会很快地向他们表示祝贺。如今时兴送3万~5万日元金品给新人,一般由介绍人亲自将金品交给新郎。
在日本人们认为婚约不像结婚证书那样具有法律效应,所以金品就成为一种民间的证据。万一有一方不履行婚约,可凭金品进行善后处理。日本的彩礼因地方不同而各异,一般是酒、海带、干鱿鱼、鲣鱼干等食品。如今在日本的百货公司就可以买好已配置好的五品、七品、九品包装彩礼。日本传统的彩礼是七品,它们是末广(白扇)、友志良贺(白麻线)、子生妇(海带)、松惠节(鲣鱼干)、寿留米(干鱿鱼)、家内喜多留(柳樽)、金包(彩礼钱)。
提到彩礼钱,现在多在五十万、七十万、一百万左右。日本人忌讳送80万,认为80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数字,不吉利。送彩礼钱时,要把女方家全体成员的人名都写上去。已去世的人的名字也不能漏掉,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风波。近年来不少家庭用举行婚约式的形式取代彩礼金,在饭店租个大厅,在结婚仪式上由男方将结婚戒指赠送给女方。在如今的日本,彩礼和婚约仪式的费用一般由两家平摊。给介绍人的礼金一般在结婚仪式结束后赠送。而在举行婚约仪式时一般只赠送介绍人车费和酒菜钱。
在举行神前结婚仪式时,由神女献上的三三九度杯内的神酒必须喝得干干净净,否则不吉利。在日本人看来,结婚不仅是男女间性生活的开始,同时也是参加社会生产,为繁衍后代尽义务。蛾便是这种义务的象征。举行神前结婚仪式时使用的长把酒壶上画着雌蛾,短把酒壶上画着雄蛾。举行仪式的时候,由新郎持短把酒壶给长把酒壶添酒,即示意雄蛾给雌蛾注酒,新娘则持代表雌蛾的长把酒壶,把酒注入酒杯中,两神社神女交替使用酒杯,为新郎、新娘敬酒,这酒就是三三九度杯。
交换结婚戒指时,一般由新郎首先将它戴在新娘左手的无名指上。举行____婚礼时,教堂中央的通道只留给新郎、新娘和伴娘行走,其他人只能走旁边的侧道。举行佛前婚礼时,日本的新郎、新娘都要带上佛珠,新婚夫妇要给祖先的灵位烧香,祈求祖先的庇护。
参加婚礼披露宴的日本人一般都得向新人赠送祝仪金。祝仪金为5000~50000日元不等。它们必须装在饰有金银绳的祝仪袋里。金银绳讲究五根金、五根银,然后拧在一起 编织 成蛾的样子。
披露宴席间,大多要请新郎新娘的长辈、上司、领导或知名人士讲话,这时大家都得放下碗筷,认真倾听。新郎新娘在宴会开始前得到大门口迎接所有的客人,这时忌讳来宾与新郎、新娘长时间交谈。日本人认为白色是最纯洁的颜色,所以新娘刚出场时一般都穿白色的婚纱裙,头戴白纱,头扎白花。在披露宴过程中,新娘要换两三次服装,除第一次的是白色的以外,其他几次均根据新娘的喜好决定。
结婚后,日本的新婚夫妇要去介绍人家致谢,表示感谢的同时,还要送上新婚旅行时给介绍人买的礼品。在婚后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向外发结婚 通知书 。如果新婚夫妇婚后有自己的新居,就应在新居举办聚餐会,招待为婚礼帮过忙的人们,同时还要带上小礼品,逐一访问周围的邻居,以求得日后的关照。如果与夫家住在一起,新娘得跟着婆婆和丈夫一起去 拜访 邻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年男女不去神社、教堂或大饭店举行婚礼,而选择独具个性的婚礼形式。于是出现了音乐结婚式、雪中结婚式、水下结婚式、空中结婚式、博物馆结婚式等等。
前不久在日本东京的美术馆内,一对日本青年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婚礼。婚礼中一对新人置身于用特技艺术再现的法国卢浮宫艺术珍品之中。仪式结束后他们在美术馆举办了婚宴。新郎新娘觉得偌大的美术馆就供他俩使用,足以让他们沉浸在一种奢华的气氛之中。这家美术馆在规定的时间段可以包租。据说时至今日已有50对男女在这里举办过婚礼。
除了美术馆以外,有的日本青年男女还喜欢在柬埔寨菜馆举行婚礼。为了顺应新的潮流,不少大饭店也推出了新潮结婚仪式。例如东京的新大谷饭店推出“高雅的星期五婚礼”,以欣 赏音乐的形式举办婚礼。在现场还可以品尝到新婚夫妇订制的奶油 蛋糕 。而且参加这种婚礼可以穿便服去。
现在,日本青年的初婚年龄比以前推迟了,由于他们结婚前已多次出席过朋友们的婚礼,所以他们越来越想把自己的婚礼办得与众不同。
❾ 为什么不能在餐桌倒酒进酒壶
这是饮食文化的规矩,酒是从酒壶里倒出来的,再倒回酒壶,这样很不礼貌,这是对客人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