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有哪些国
‘壹’ 日本古代都有哪些名称
望采纳
日本风光欣赏(19张)在4世纪后才出现国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岛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据《汉书》、《后汉书》记载,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该国的图腾。 “日本”一称迟至公元7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旧唐书》记载日本人由于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因此将国家的名字改作“日本”。而在公元8世纪的《史记正义》中又有另一说法,指武则天命令日本将国名改作“日本”。 直到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为日本的正式国名。《新唐书·日本传》中有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 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阳之处”,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时也被称为日之国。
‘贰’ 古代日本岛上共有多少个国家
古代日本列岛群雄割据,曾出现过许多小国,严格说是部落: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汉书•地理志》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倭传》中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除此之外,最详细的当数《三国志•魏志倭人志传》的有关叙述。 据《魏志倭人传》记载,一、二世纪时,日本列岛上有一百多个小国,到曹魏时同中国通使交往的有三十国,其中最大的是卑弥呼女王统治的邪马台国。从设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郡、带方郡去邪马台国,中途经过有对马国、末卢国、伊都国、奴国、不弥国、投马国等。 其中有的例如邪马台国等与中国和高丽建立了宗藩关系。公元2世纪时,居住在京都地区的部落统一了日本。3世纪左右,日照天神在奈良县建立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这就是今天皇家族的祖先,自称为"神"的一族 。
‘叁’ 日本战国的国家名字
战国六十六国: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日本战国分国图(2张)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肆’ 日本古代为何会分那么多国家真田幸村那个时代,和中国的战国七雄有什么区别最后谁统一
日本古代的”国“并不是国家,而是一种地方行政区划。这和中国的战国时不一样的。
日本战国时代(1467年—1600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年和16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具体按石高来算:
(1)近畿300万石
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近江国、河内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摄津国、大和国。
(2)九州240万石
萨摩国、大隅国、日向国、肥后国、肥前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后国、筑前国。
(3)四国86万石
伊予国、土佐国、阿波国、赞岐国。
(4)东海180万石。
美浓国、尾张国、伊势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
(5)北陆180万石。
越后国、越中国、越前国、加贺国、能登国。
(6)中国240万石。
长门国、周防国、安艺国、出云国、石见国、备后国、备中国、备前国、因幡国、但马国、伯耆国、美作国、播磨国、隐岐国。
(7)甲信68万石。
飞驒国、信浓国、甲斐国。
(8)关东320万石。
上野国、下野国、常陆国、武藏国、伊豆国、相模国、上总国、下总国、安房国。
(9)东北地区200万石。
陆奥国、出羽国
‘伍’ 日本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小国名称
你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问清楚,我们这么说吧,就像中国不同时期,小国是不一样的,一般整体处于分裂的时候小国家就比较多
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处于分裂的时期有所谓的五代十国,都属于小国,但后来统一也就成了隋朝了
又比如宋朝的时候还有大理,夏等处于平等地位的小国,但清朝时期都已经属于清朝了,所以小国得看是哪个时期的
就说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后期间的时期在日本历史上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时期日本就分裂成了68个所谓的小国
首先我通过大家熟悉的中国历史引导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我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各个时期和国家
1、日本国名称的由来
古称“八大洲国”、“苇原中国”、“丰苇原瑞穗国”等。
公元前42年,神武天皇将其建国的地方称作“和”或“大和”。
3世纪末4世纪初,邪乌国,又称“大和”政权。
大化元年645年,孝德天皇将国名正式称之为日本国。
720年,《日本书纪》中把“大和”改为“日本”。
1889年,明治宪法定国名为“大日本帝国”。
1946年,宪法称日本为“日本国” 。
2、日本历史分期
(1)日本古代
①绳纹时代:7、8000年前—前3世纪(约中国先秦):新石器时代。
②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约两汉):金石并用时代。
③古坟时代(3世纪后半、4世纪初-6世纪)(约魏晋南北朝),大和时代。
④飞鸟时代(593-710年)(约隋唐前期)
⑤奈良时代(710年-784年)(唐代)
⑥平安时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2)日本中世
①镰仓时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②南北朝时代(1334年 - 1392年)(元明)
③室町时代(1392年 - 1573年) (战国时代)
(3)日本近世
①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598年)(明,即所谓“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
②江戸时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德川时代
(4)日本近代、现代
①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②大正(1911年 - 1926年)(北洋军阀时期)
③昭和(1926年 - 1989年)(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平成(1989年 - )(第三代领导人至今)
古代国家
1、邪马台国
公元3世纪北九州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国家邪马台国。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
邪马台国有 “王”和“大人”(贵族),有 “下户”(平民)和奴隶,有军队、设置官吏、设立征税机关,并制定法律。
公元238年,卑弥呼派使臣向魏明帝赠献了奴隶和斑布。魏明帝赐给卑弥呼“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并赠送了丝绸、黄金、大刀、铜镜等物。
2、大和国
公元3世纪中期,以日本本州中部的大和地方(今奈良县境内)为中心,兴起了大和国。
最后补充一点就是,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某个具体时期的时候有哪些可能的小国,我再具体详细分析
‘陆’ 日本古代有多少个“国”
日本古代的一国大约是现在日本的一个县
例如,大和国→奈良县,近江国→滋贺县,土佐国→高知县等
有时是两、三个国等同于当今的一个县
例如尾张国加三河国→爱知县,伊势国加伊贺国加志摩国→三重县等
也有一个国被划分为当今的数个县的
例如古陆奥国→青森县、岩手县与福岛县
日本现代的县级划分,大多是沿用几千年来所订立的国界
只有少数的地方有所更动而已
一国里面会有几城呢?
在战国时代,城池是可以依大名自己的需要而兴建的
一个国不一定有多少个城池
‘柒’ 日本战国分六十六国分别是什么地图是什么样
令国制起自奈良时代,至明治维新实行废藩置县后再行分划,其间不断进行改划。令国制之“国”乃根据日本天武天皇(てんむてんおう)(Tenn-mu-Tenn-ou)所创之“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除在明治时新加之“北海道”外,共有六十多国。令国制同时根据中国当时的地方行政“州”来命名地方行政区,所以各国都有“州”的俗称,各国之国府则是主要街道及官道之要站。
当时六十多国分别分布于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Shichi-Dou)内
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带之五国,又称“畿内”(きない)(Kinai):
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七道(しちどう)(Shichi-Dou)分为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阳道及山阴道;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势命名。
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u)共一国(十区):
虾夷(北海道)
东山道(とうさんどう)(Tou-san-dou)共六国:
美浓、上野、下野、飞驒、近江、信浓
东海道(とうかいどう)(Tou-kai-dou)共十五国:
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北陆道(ほくりくどう)(Hoku-riku-dou)共七国:
越后、越中、越前、佐渡、能登、加贺、若狭
山阳道(さんょうどう)(Sann-you-dou)共七国:
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
山阴道(さんいんどう)(Sann-in-dou)共八国:
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南海道(なんかいどう)(Nann-kai-dou)共六国:
纪伊、淡路、阿波、赞岐、伊予、土佐
西海道(さいかいどう)(Sai-kai-dou)共十一国:
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萨摩、对马、壹岐
虾夷(えぞ) (Ezo):属北海道。现在之北海道地区。大和政权统治以外之地,以中国“化外之地”之概念起名,土着爱奴人之居地。鎌仓时代向北缩少,后来退至渡岛半岛及津轻半岛一带。明治二年(1869)及明治十五年(1882)前后分为渡岛(おしま)(Oshima)、后志(しりへし)(Shiriheshi)、胆振(いふり)(Ifuri)、石狩(いしかり)(Ishikari)、天盬(てしほ)(Teshiho)、北见(きたみ)(Kitami)、日高(ひたか)(Hitaka)、十胜(とかち)(Tokachi)、钏路(くしろ)(Kushiro)、根室(ねもろ)(Nemoro)及千岛(ちしま)(Chishima)十一国/区。
陆奥国(むつ)(Mutsu):属东山道。俗称奥州。现在之福岛、宫城、岩手、青森、秋田诸县,总石高大约167万石(根据庆长年间之检地)。九世纪时与虾夷半分,大化革新后以后白河以北之地称“道奥”(道之奥),意即“道路远奥之地”。律令制时代改称陆奥;元明天皇和铜五年(712)分为陆奥、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分为陆奥、陆中、岩代、磐城。
出羽国(でわ)(Dewa):属东山道。俗称羽州。石高约3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形、秋田县。远征虾夷族阿倍比罗夫后开拓而成,分属道奥、越国,和铜元年(708)脱离越后国,和铜五年(712)自成一国,外加最上、置赐两郡。室町时代属关东管领管辖。明治元年改分羽前、羽后二国。最后演化为山形、秋田县。
越中国(えっちゅう)(Etsu-chuu):属北陆道。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富山县。古代越国(こし, Koshi))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大宝二年(702),拥越后国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为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与新川县合并为石川县,明治16年再独立为富山县。
越前国(えちぜん)(Echi-zen):属北陆道。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福井县东北部。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七世纪后期,除福井郡半部外,加入敦贺郡、丹生郡、足羽郡、大野郡、坂井郡、江沼郡、加贺郡、 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十一郡构成越前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敦贺、足羽、福井县分置。
‘捌’ 古代日本四国包括哪个四个国
四国岛古代分为伊予、土佐、赞岐、阿波四国,故称之为四国岛。
还有一个就是赞岐啦!
‘玖’ 日本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
日本战国分国制
1)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近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八十八国。
战国八十八国: 关东八分国房总三国——下总、上总、安房 上野、下野、常陆、武藏、相模 奥州六分国陆前、陆中、羽前、羽后、岩代、磐城 东海七分国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美浓、伊势(志摩) 甲信越三分国甲斐、信浓、越后 北陆六分国越前、越中、加贸、能登、若狭、飞驒 近畿十分国近江、山城、大和、伊贺、河内、和泉、摄津、纪伊、丹波、丹后 中国山阴五分国石见、出云、伯耆、因幡、但马 山阳八分国周防、长门、安艺、备后、备中、备前、播磨、美作 九州肥前、肥后、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萨摩、日向、大隅 四国伊予、土佐、赞岐、阿波 三岛种子岛、隐岐岛、对马岛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2)近畿。 近畿地区9国,田产总计300万石。分别是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南近江国、北近江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慑津国。 (3)九州。 九州有9国,田产总计290万石。分别是:大偶国、萨摩国、日向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前国、筑后国、肥前国、肥后国。 (4)四国。 四国地区有4个国,田产总计120万石。分别是:伊予国、土佐国、阿波_淡路国、赞歧国。 (5)东海280万石。 美浓国、尾张国、伊势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 (6)北陆180万石。 越前国、加贺国、能登国、越中国、越后国。 (7)中国280万石。 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8)甲信120万石。 北信浓国、飞驒国、南信浓国、甲斐国。 (9)关东300万石。 上野国、武藏国、伊豆国、相模国、上总国、下总国、常陆国、下野国。 (10)东北地区250万石。 岩代国、陆前国、羽前国、陆奥国、羽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