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么评价禅宗书法
① 日本禅宗主要是哪些
日本禅宗
禅宗在日本成立教晚,但禅宗在日本佛教史、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史,以及整个日本的历史上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禅宗来自中国。当禅宗在它的故乡发展至顶峰,在它最丰富饱满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自然地就传到了东邻这个被称为"扶桑"的岛国。日本禅宗是随中日两国禅师的密切交往而形成并逐步发展的。日僧明庵荣西可谓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在宋代,他两次来中国,受传临济心印,归国后大兴临济禅法,从而,临济宗作为日本禅宗的最早宗派诞生于日本。
荣西之后,其弟子们承师遗志,作了不懈的努力,其结果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行勇、荣朝以至法孙辨圆、觉心等致力于荣西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在日本弘扬、传布临济宗,使临济宗的组织、礼仪等方面不断完善,临济宗的势力因而大增,声势宏远。其二,荣西的再传弟子希玄道元随师明全入宋求法,历访名刹,遍参大德,最后得天童寺长翁如净的启发而豁然开悟,并蒙印可,传授秘蕴和衣具顶相,归国后,大力弘扬曹洞宗风,从而开创了日本禅宗的另一大派--曹洞宗。从此,临济、曹洞两宗作为日本禅宗的两大宗派,一直并行发展,源远流长,在日本禅宗史、日本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中国宋末元初,为避战乱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禅僧陡增,使日本禅宗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时之间,禅风大振,几乎压倒佛教的其他所有宗派。据说当时传到日本的禅宗流派就有二十四派之多。然而,这林林总总的分支派别,实际都还是在临济禅、曹洞禅两大主脉上展开。临济、曹洞两宗经过镰仓、南北朝与室町时代,名师辈出,更为发展,更为兴盛。临济宗的"梦窗国师"和"大灯国师"分别开创了"五山十刹"的官寺禅派和主要在民间传播的大德寺派、妙心寺派,形成了日本临济宗发展的两大线索。曹洞宗的莹山绍瑾则一改道元以来只重视打坐的枯淡的禅风,将流行于民间的一些祈祷、修法仪式也吸收进曹洞禅法,致力于禅的民众化,故在民间大受欢迎。绍瑾的弟子明峰索哲、峨山绍硕又开创了"明峰派"、"峨山五派",他们分别传授佛法于西方,曹洞宗大盛。
日本禅宗在经历了镰仓、南北朝与室町的鼎盛后,进入江户时代,已开始出现颓势。但这时中国黄檗山住持、临济高僧隐元隆琦的到来,打破了当时禅林的沉寂的局面。隐元在宇治开创黄檗山万福寺,创立日本黄檗宗,成为日本佛教史上一大事件。黄檗宗作为日本禅宗又一独立的宗派的出现,表明日本禅宗已经完成了它最后的宗教组织建设。隐元还将中国明代盛行的"念佛禅"带到了日本。这一从中国传来的独特的禅法不仅在日本站住了脚,而且大大刺激里本已处于停滞状态的临济、曹洞两宗。两宗重振宗风,终于使日本禅宗三派鼎立,长盛不衰。
日本禅宗产生于镰仓时代。镰仓时代是幕府执掌政权、武士统治的开始。日本禅宗从它产生那天起,就与幕府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幕府政治在镰仓时代结束以后,又经历了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两个时期。在长约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禅宗曾随着几代幕府政权的兴衰而消长。但总的说来,它是在以幕府为首的武士支持下,得到相当大的发展。故人们有时说,日本禅宗是武士的宗教。
作为"武士的宗教"的日本禅宗,在当时主要以两大派别出现,即临济宗和曹洞宗。这两派又都在幕府武士中形成了自己的阵营,即临济宗主要和幕府上层武士关系密切,而曹洞宗则注重在地方上的发展,得到各地领主地头等中下武士的支持。当时流行的"临济将军,曹洞土民"是很能概括这一特征的。
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荣西在宣传介绍禅宗时,受到天台宗僧人的攻击,因而他写下了《兴禅护国论》,强调"兴禅"可以"护国",这就把禅宗与国家的关系紧密结合了起来,为此,得到了幕府将军源赖家的信奉和支持。源赖家不仅为他在京都建造了建仁寺,又请他到镰仓,开创了寿福寺。荣西在关西和关东传布禅宗,都是凭借了幕府的势力。
荣西以后的临济宗的发展,基本仍是循此路线,一些着名禅匠都与幕府上层关系密切,并积极在武士之间传授禅法。如"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入宋从无准师范学禅,回过后,受到摄政九条道家的崇信,在京都特意为他创建了东福寺。此后,辨圆又应请为幕府的执权北条时赖和嵯峨上皇授菩萨戒,其禅法在朝廷与武士之间很有影响。又如东渡弘禅的中国禅僧兰溪道隆,一到日本就受到镰仓幕府的欢迎,掌权的北条时赖为他建造建长寺,闻风而来参禅者很多,影响深远。中国禅僧无学祖元也深受幕府的崇信,北条时宗为他建圆觉寺,他的禅法在武士间影响很大。另一位赴日的元代禅僧一山一宁,也受到北条贞时的尊崇,请他住持建长寺、圆觉寺,后又移住京都主南禅寺。如此等等,我们完全可以说,日本的临济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靠镰仓幕府而兴起并逐渐发展的。
南北朝与室町时代,幕府将军独裁,武士专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众困苦不堪。在佛教各派趋于沉寂的大背景下,禅宗却一家独盛,这与禅宗的休息方式有很大关系。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趋于淡泊,禅宗以明心见性为标榜,这符合一般人的心理,所以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临济宗此时出了梦窗疏石和宗峰妙超两位大师。梦窗学问渊博,道誉隆高,深受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的敬仰,足利尊还皈依了他。另外,梦窗又受醍醐天皇尊重,诏入皇宫,特赐锦座,敕赐"国师"之号。作为"七朝帝师"的梦窗,周旋于朝廷与幕府之间,为调和其中的矛盾作了极大努力。梦窗门下弟子云集,活跃于室町时代所创立的"五山十刹寺",形成"五山官刹禅派"。"五山十刹"之制本就是室町幕府足利义满制定的,所以当时的"五山禅僧"也就成为室町幕府政治中的重要工具,他们经常参与军政外交机要,为幕府起草政治外交文书,有的还作为国使出使邻国。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有利于禅宗的兴盛。
即使在江户时代,禅宗已走向衰落,但临济宗仍与幕府关系密切,并由此得以维持。如江户初期的以心崇传,深受德川家康、德川秀忠两代幕府政权中枢的信赖和重用,除被请参与军政、外交机要以外,还被任命制定了如"寺院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武家诸法度"等一系列德川政权确立期的重要法度。在他后来的大德寺派的泽庵宗彭,也得到将军德川家光的皈依,在当时宣传以禅为背景的武道哲学。
曹洞宗作为日本禅宗的另一大派别,也与幕府武士有着密切关系,但因宗风不同,所以主要在武士的中下层传布。
曹洞宗的开山祖师道元在初传曹洞禅法时,也曾受到朝廷与幕府的崇信,北条时赖闻其道誉,深表敬慕,请他到镰仓授菩萨大戒,并托道元的首座弟子元明将施舍永明寺土地的字据带回。但道元不喜好交结权贵,不近王臣,他对元明私自接受时赖的字据非常生气,将其赶出了山门。他自己则从不主动结交那些显贵,因为他所宣扬的"默照禅",最基本的应是在僻静山林一心坐禅,"不顾万事,纯一辨道"。
道元之后,曹洞宗的又一位杰出僧人是莹山绍瑾。他在加强曹洞宗派的建设,制定曹洞清规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曹洞宗得到了很大发展。另外,绍瑾尤为重视禅的民众化,他改变了道元的只重视打坐的枯淡的禅风,对下层社会的教化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将禅普及于广大民众,从而得到地方各地领主地头等中下武士的支持。
绍瑾以后曹洞宗的发展,基本上仍是遵循了绍瑾的禅风,注重地方在扩展教线,充分吸收民间及其他宗教所盛行的一些祈祷仪礼、修法仪礼,这样使得布教方式更为简便,对一般的下层民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到室町幕府时代,曹洞宗在全日本广泛流传。
即使最晚立宗的黄檗宗,因幕府政治已近尾声,日本禅宗的发展虽已过了它的黄金时期,但黄檗宗还是得到了德川幕府的支持。隐元赴日,先住长崎,声闻全日本,后应邀到外地传禅。他率弟子们来到江户,晋见了德川幕府家纲将军,计划筹建寺院。是年,以家纲为施主,以隐元为开山祖的京都宇治黄檗山万福寺正式建成。
禅宗之所以能如此地在日本武士中受欢迎,乃至成为"武士的宗教",如前所说主要与其修行方式以及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环境有关。另外,禅宗的许多宗教特质也被认为特别吻合于武士道精神。如禅僧视死如归,生死一如的思想,对武士的忠孝、武勇、不畏生死的精神就影响很大。又如禅宗以寡欲质素为宗旨,要求禅僧克服营私纵欲的念头,这与武士们提倡的廉洁操守也很相似。另外,禅宗把佛教的教理化为具体的日常生活,搬柴运水,都是佛事,不立文学,以心传心,见性成法。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更受广大武士的欢迎。
总之,日本武士道的德目,以忠孝、武勇、慈悲、礼让、勤俭、质素为主。而这些内容,几乎可说全与禅宗的教义相契合,所以禅宗自中国传入日本后,进一步激发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士阶层中广为流行,乃至被定为完成武士人格修养的基本方法。武士们对禅宗的修行方式极为注重,禅宗的高僧都得到幕府将军和武士的尊敬、拥戴,无论是"临济将军",还是"曹洞土民"。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能在近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保持繁盛局面的原因。
在日本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它的传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后,借助于佛教徒的传教求法运动,即依附于佛教的东渡而传到这个岛国的。
中国禅宗的东传,正值宋代;日本禅宗的创立并兴盛,也已在镰仓及此之后,所以从这时开始(即中国的宋、元、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就主要是依赖中日两国的禅僧了。禅宗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禅宗而传到日本的宋代文化,最突出的莫过于宋代理学。最早的传播者是日本律学沙门俊仍。他于建久十年(1199)入宋学习天台、禅和律,建历元年(1211)回国,带回了大量的佛典和儒家经典。在他之后,东福寺的开山祖圆尔辨圆也于1242年自宋带回数千卷典籍,并亲自撰《三教典籍目录》。这些典籍对于日本五山儒家、诗文学的兴盛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中国禅僧兰溪道隆和一山一宁对传播宋代理学也贡献颇大。道隆在上堂传授禅法时就常借用儒学"四书"中的思想,通过对僧侣参禅者说禅,把宋儒的哲学杂糅到佛法禅学中。一宁学识渊博,他在日本二十年,除了大振禅风外,还积极传播宋学。后来日本着名的宋学先驱虎关师炼、雪村友梅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室町时代,五山十刹正式确立。五山不仅成为当时禅宗的中心,而且逐渐兼有了宋学研究中心的作用。由春屋妙葩主持开印出版的"五山版",不仅有大量的禅书,还有很多的儒典。五山禅僧中更是涌现出不少精通宋学的学者。因为他们的努力,宋学边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广泛传播开去。直到江户时代,宋学本来附着于禅宗的文化形态,才逐渐离开其本体而成为独立的存在,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除此而外,因为中日禅的密切交往,随禅宗东渡来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可谓林林总总。从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引进中国的吃茶风习和吃茶方法,成为日本"茶祖",到明末隐元等带来大批书画,黄檗山遂成为中国书画美术馆;从辨圆、绍明、道元等人从中国带回先师的顶相,到江户日本书法史出现的以隐元、木庵、即非为代表的"黄檗三笔",乃至义堂周信的文,绝海中律的诗,春屋妙葩的出版事业,梦窗疏石的庭院建筑……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真是既深刻又广泛,从而形成了今天具有特殊意义的日本"禅文化"这一概念。"禅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说是伴随着禅宗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展、流传的基础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印度的禅传入中国,经过发展,有了中国的禅宗。中国禅宗又东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禅宗。日本禅宗对中国禅宗并不只是全盘地吸收,不是简单的翻版。因为历史线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禅宗要适应这岛国的政治、文化氛围,就必须有新的发展。这实际是从荣西在建仁寺内设立真言院和止观院,安置禅、真言、天台三宗,融合三宗思想,形成日本临济宗就开始了的。所以说,日本禅宗虽源于中国,各派的思想和风格基本上也保持了中国禅宗的特征,但它又是中国禅宗的发展,无论其思想体系,还是修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性。日本禅宗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宗教体系,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有意义的是,从印度禅到中国禅宗,从中国禅宗到日本禅宗,这是"禅"一步步"东渐"。但日本禅在完成了它从思想到组织的建设以后,却又返回"西行",与西洋思想相接触,在西方世界--欧美各国传播,使欧美近年来禅学风行,大大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禅的西行,从明治时代就开始,直至今日仍在进行着。其中,镰仓圆觉寺的主持释宗演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而其高足铃木大拙则终身以此为己任,在把禅宗介绍到西方、推动欧美禅法上,起了巨大作用。
如果说当年中国禅宗在其东邻日本结出硕果的话,今天日本禅宗在西方世界又放异彩,这是日本禅的又一大发展。
②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日本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且影响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佛教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众所周知,日本四面环海,地理位置上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以及一些次生灾害频繁发生,这导致日本人时常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所处环境动荡不安,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类的渺小。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日本人不得不经常面临生离死别,更能平静地接受生死。所以有时候看新闻,你会发现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民众都是习以为常并且井然有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应对机制与措施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
直到6世纪佛教被传入日本以后,佛家的超然思想使日本人的生死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无常感传到日本之后,被上升到一种无常观,本来无常感表达的是一种哀伤,但是无常观是一种主张、一种观念,这是这两者质的区别。无常观影响日本人时常感觉生命像花一样刚绽放就面临凋谢,人的一生短暂且充满戏剧性,坎坷不断,似梦一场,如同日语词汇中的“まぼろし”表达的一样。
所以,这种佛家的无常观使日本人更加的看淡生死,同时也让日本人更加敬畏生命。正是因为生命虚幻、短暂、时不待我这种佛家思想,使日本人更加敬重生命、生与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升华。
因为无常观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所以加剧了日本人的紧迫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快节奏、更加勤勉,敬业。
其次,对饮食产生的影响。
佛教禁食荤腥。根据佛法,吃肉会堕入畜生道。 织田信长因为痛恨比睿寺的僧人支持他的敌人,就放火少了比睿山,还杀了三千多人,其中一项罪名就是吃肉。到公元 8世纪时,笃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发“肉食禁令”,此后历任天皇又多次下诏禁止吃肉,在一道道禁令之下,日本贵族们都远离了肉食,养成了食素的习惯。
佛教提倡不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不衣食无着、极度拮据。应选择中道,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虽然日本是岛国,海产丰富,但无论贵族还是武士,都不会放开了任意吃海鲜。他们正餐的荤菜一般只会有一条小鱼,或者几片腌渍的贝类。而且鱼和贝类基本上不会同时出现,一餐的荤菜只能出现一种。 这与日本人严守禅宗“不妄食”的戒喻有关,他们鄙视贪吃者。当然日本古代也没有丰富的食物供人们饕餮,所以也只能遵守这一戒喻并以此为荣。
由于佛教信众不食荤腥,寺院大多有过午不食的规定,食素菜难以抵饿,因而面食成了好选择。面食由于产量高价格低,又是素食,比蔬菜耐饿,因而僧侣众多食用面,面的制作技术以及花样也越来越丰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拉面在日本如此盛行的原因。现在的拉面被极致的发挥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做到精致美味,让全世界的人都喜爱上这样的食物。当然这也离不开现在影视业的发展与传播。《火影忍者》里面鸣人最喜欢的拉面叫“一楽ラーメン”一乐拉面,甚至被搬到了上海。
战国时期着名的大名,武田信玄,他的法宝就是刀削面。这东西很方便,作战休息时,战士们只要抽出刀,把面团一块块削到锅里煮熟了,拌着咸菜就能吃。
日本烹饪也一直以清淡为主,讲究原汁原味。其中豆腐被发展成为豆腐料理,被做到极致,利用大简若繁的料理技巧与创意征服各国人士。那种极致,淡雅、细腻,处处体现出一股禅意。
最后,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美学上。
佛教信仰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而生。佛教建筑中的佛塔,如印度佛塔、其他东亚国家的佛塔以及富有日本特色的五轮塔,都体现了这样的佛学思想。五轮塔可能是日本民族以建筑的形式将深奥的佛法具象化的最好体现。
另一方面,生命短暂无常,因此方显可贵。这种观念已深植于日本造型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之中。在众多描述此类情感的词汇中,“物哀”是最为古老的一个,后来出现且直接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的“侘寂”一词,延续了“物哀”的审美情怀。日本的散文与诗歌中充满了表达“物哀”之感的意象,常见的有某些特定的植物,甚至用一些象征季节的颜色来隐喻生命的凋零。
像大家熟知的‘’一期一会‘’这个词,就是生命无常请珍惜的完美体现。
寺庙的建设融入了佛教精神,京都岚山西芳寺,这座禅寺庭园被公认为日本苔园的典范,庭园绕池水而建,园中弥漫着一种神秘的佛教气息。
这些充满哀伤情愫的词汇令艺术家们对于大自然的想象与描绘更加生动精微,特别是对于那些转瞬即逝的季节性主题。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其花期短暂,逢春绽放,充满生机与喜悦,与它短暂的花期在人们心中形成冲突,令观者体味到生命的无常。这和我们的《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体现出的生命无常感相似。
在佛教“无常观”与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传统美意识的“物哀”“空寂”“闲寂”共同表现出日本审美观“主客统一”的精神性与虚无色彩,培养了日本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虚幻的审美气质。
③ 日本禅宗的意义影响
在日本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它的传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后,借助于佛教徒的传教求法运动,即依附于佛教的东渡而传到这个岛国的。
中国禅宗的东传,正值宋代;日本禅宗的创立并兴盛,也已在镰仓及此之后,所以从这时开始(即中国的宋、元、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就主要是依赖中日两国的禅僧了。禅宗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禅宗而传到日本的宋代文化,最突出的莫过于宋代理学。最早的传播者是日本律学沙门俊仍。他于建久十年(1199)入宋学习天台、禅和律,建历元年(1211)回国,带回了大量的佛典和儒家经典。在他之后,东福寺的开山祖圆尔辨圆也于1242年自宋带回数千卷典籍,并亲自撰《三教典籍目录》。这些典籍对于日本五山儒家、诗文学的兴盛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禅僧兰溪道隆和一山一宁对传播宋代理学也贡献颇大。道隆在上堂传授禅法时就常借用儒学"四书"中的思想,通过对僧侣参禅者说禅,把宋儒的哲学杂糅到佛法禅学中。一宁学识渊博,他在日本二十年,除了大振禅风外,还积极传播宋学。后来日本着名的宋学先驱虎关师炼、雪村友梅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室町时代,五山十刹正式确立。五山不仅成为当时禅宗的中心,而且逐渐兼有了宋学研究中心的作用。由春屋妙葩主持开印出版的"五山版",不仅有大量的禅书,还有很多的儒典。五山禅僧中更是涌现出不少精通宋学的学者。因为他们的努力,宋学边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广泛传播开去。直到江户时代,宋学本来附着于禅宗的文化形态,才逐渐离开其本体而成为独立的存在,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除此而外,因为中日禅的密切交往,从形式到内容可谓林林总总。从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引进中国的吃茶风习和吃茶方法,到明末隐元等带来大批书画,黄檗山遂成为中国书画美术馆;从辨圆、绍明、道元等人从中国带回先师的顶相,到江户日本书法史出现的以隐元、木庵、即非为代表的"黄檗三笔",乃至义堂周信的文,绝海中律的诗,春屋妙葩的出版事业,梦窗疏石的庭院建筑……从而形成了今天具有特殊意义的日本"禅文化"这一概念。"禅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说是伴随着禅宗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展、流传的基础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印度的禅传入中国,经过发展,有了中国的禅宗。中国禅宗又东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禅宗。日本禅宗对中国禅宗并不只是全盘地吸收,不是简单的翻版。因为历史线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禅宗要适应这岛国的政治、文化氛围,就必须有新的发展。这实际是从荣西在建仁寺内设立真言院和止观院,安置禅、真言、天台三宗,融合三宗思想,形成日本临济宗就开始了的。所以说,日本禅宗虽源[于中国,各派的思想和风格基本上也保持了中国禅宗的特征,但它又]是中国禅宗的发展,无论其思想体系,还是修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性。日本禅宗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宗教体系,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有意义的是,从印度禅到中国禅宗,从中国禅宗到日本禅宗,这是"禅"一步步"东渐"。但日本禅在完成了它从思想到组织的建设以后,却又返回"西行",与西洋思想相接触,在西方世界--欧美各国传播,使欧美近年来禅学风行,大大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禅的西行,从明治时代就开始,直至今日仍在进行着。其中,镰仓圆觉寺的主持释宗演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而其高足铃木大拙则终身以此为己任,在把禅宗介绍到西方、推动欧美禅法上,起了巨大作用。
如果说当年中国禅宗在其东邻日本结出硕果的话,今天日本禅宗在西方世界又放异彩,这是日本禅的又一大发展。
④ 求日本三道:“茶道”“花道”“书道”的详解~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唐朝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流派其特色和规模虽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从深处看,花道首先是一种道意,它逐步培养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其次花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采用园艺、美术、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花道还是一种技艺,可用来服务于家庭和社会。最后花道是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浅出的文化活动。
插花并不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等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一种幽雅、返朴归真的氛围。另外插花的优劣还取决于插花的形态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蔷薇花象征美丽与纯洁,百合花代表圣洁与纯真。梅花象征高洁与坚毅,兰花高雅,被誉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华贵,杜鹃花婀娜多姿,桃花妩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高尚品德。而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最爱的还是樱花,因为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⑤ 对于日本书道你知道多少
东经答:日本书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汉字书法,一种是假名书法。
在古代,日本人将书法称作“入木道”或者“笔道”,“书道”这个词一直到十七世纪的江户时代才出现。
对于日本书道你知道多少
唐朝时期,唐太宗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导致王羲之的作品备受推崇,日本遣唐使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王羲之的手迹。王羲之被古代日本人尊为书圣,故将书法称作“入木道”。
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后,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从而盛行日本书法。其中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
平安中期由于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加上假名的出现,书法日趋和化,日本书道又出现了“三迹”即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也是后世书法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多种书法流派。
江户末期由于幕府奖励儒学,所以再度盛行“唐风”。日本书道就产生在这一时期,并成了日本固有艺道的代表。明治初期,中国人杨守敬来到日本,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给日本的书道界吹进了一股春风。由此,日本书道开始从尊重个性、流派传承向注重自由表现的方向转变。
⑥ 非汉字书法的日本韩国书法
不用文字的书法“円相”
“円相”是惟独存在在日本不用文字去书写的书法。此派书法属于日本的禅书道,不主张人为地反复练习,而是在书写时做到“无心”,离开一切世俗事的烦扰,在纸上用毛笔通常用只用一笔画一个圆圈,画后不可以修改,这反映了书写者当时灵性方面状态。通常是灵性方面完满的人才可以画出真正的“円相”画一圆圈象征空、法性、觉悟、优雅、力量、实相,众生本具之佛性,表示真理之绝对性,这体现出日本人在禅宗影响下独有的审美观。 谚文又称韩文、朝鲜文,是朝鲜民族所使用的拼音文字。1446年,在李氏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1418年—1450年在位)的倡导下由一批学者创造的。象日本假名书法一样,谚文也同样用于书法。
⑦ 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日本与中国交流频繁,日本民族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中国,可以说,日本书法起源于中国。
日文起源
在日本文化中,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汉、魏时期,而中国的文字记载早在殷商,早了日本1000多年,中国《汉书·地理志》记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乐浪就是指汉武帝时期,而这个时期记载文字在日本却少的可伶。
日本最着名的国宝——由汉光武赠与日本的“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足以证明日本的文字起源于中国。
另外日本最早的大一统王朝历史时期——古坟,才开是使用文字传播文化,其文字就是汉字,而古坟正是中国的魏晋时代。
另外,日本早期学者对古汉语的学习是非常优秀的,例如:
日本留传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基本上是用古汉语书写的。其中的语句基本符合中国古人的用语习惯,如“其宫也,雉堞整顿,台宇玲珑”等语句。
日语假名
由于日本国民本身的语言系统是音节系统,中国的一个汉字读音在日本人中有多个读音,类似英语,虽然日本人在书写汉字上和阅读上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读起来就有问题,于是日本人将汉字为日语标音,有多少个读音,就写多少个汉字,但是由于汉字的复杂性,这样书写标注读音是非常困难和费时的,于是就大量借用汉字的草书写法,将读音标注更加简便的写出来,这就是当今日本片假名和平假名的由来。
因此,在日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楷书汉字和很像中国草书的字形,由此可见中国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巨大影响。
早期日本书法
日本书法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平安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五代北宋,日本最为着名的是“三笔”,分别是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翻开他们的书法,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晋唐风格。
空海书法:
嵯峨天皇:
橘逸势:
他们的书法基本上都是行草书居多,风格类似晋唐。特别是空海书法,基本上是王羲之和颜真卿的翻版,被称为日本的“王羲之”。
因此,日本书法与文化基本上受到了汉语的巨大影响,是中国的汉字传播到日本后,日本的民族文化才得以发展,文字是文化的根,日本的根很大程度是中国的派生物。因此日本书法家常常说中国是我们的“娘家”,作为中国人,必然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