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有多少人民
Ⅰ 日本战国有多少武士
战乱时期自然无法统计,我们只清楚和平时期的武士数量,然后通过和平时期的数量反过来估计战乱时的数量
虽然没有在实质上统一全国,割据势力依然遍布泥轰,但德川幕府已经是泥轰空前强大的中央政治权利,对泥轰国的控制也是最有利的。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在泥轰历史上也是最多的
虽然武士数量在变动中,但是武士本身是寄生阶层,而由于当时土地已经差不多开垦完毕,农业水平发展到临界点,所以整个德川幕府中期开始泥轰人口几乎没有变化,所能容纳的作为寄生武士数量也基本没有变化
在德川极盛时期,号称八万旗本,也就是八万个武士,而全国各地武士总量在45万左右,之后基本就没有超过这个数字了,由于商业发展,以大米产量为主要收入的幕府和大名日益穷困,被斥退的武士也越来越多,但是商人阶层的儿子也有很多通过献金作养子成为新武士(由于武士有特权),总的来说,从来没有低于四十万的,这也是德川幕府刚建立时全国的武士数量
所以整个德川幕府期间,武士的总量大致在四十到四十五万之间,当然,这只是有工资的,浪人不算
战国初期以后,强力大名纷纷出现,战争中全面混乱走向理性,人口数量开始稳定并有一定发展,大部分时间里约为幕府时期的一半略多,但是经济规模远不到幕府时期一半,考虑到当时战争频繁,大名需要更多的招募武士打仗,那么可以估计战国武士数量为幕府一半,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接近的
最后得出结论,战国领俸禄的武士当在二十万到二十五万之间,浪人不算
战国初期全面混乱的无理性战争时期不包括在内
Ⅱ 日本战国时期到底全日本有多少人口
日本战国时代的总人口最初超过 700万, 战国后期约有1200万。
在战国时期的100多年里,由于沼泽、农业和灌溉技术的改善,以及战国的艰苦治理,使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生产的增加肯定导致了人口的稳定增长。
严格说来,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时代爆发之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
(2)日本战国有多少人民扩展阅读
应仁之乱后历经半个世纪,守护大名相继没落,一些守护代、守护家臣及地方国人代之而起,形成新的大名—一战国大名,确立起在各国的统治,继续承认庄园制的守护大名领国制为根本否定庄园制的战国大名领国制所代替。
这种历史性的政治变动是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室盯前期农耕已经逐渐精耕化,施肥日益重要。所用肥料除厩肥、人粪尿和灰肥外,还有需要量日益增大的压绿肥。这种肥料投量甚大,每反大约投入300贯,所用的青草、嫩芽只需从山野索取,但由于庄园制的存在,广阔山野的青草和嫩芽得不到充分利用。
日本农业向以水稻种植为主,它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规模的水利灌溉体系,然而在规模小、权力分散的庄园体制下,这种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打破庄园体制而确立一国范围内强有力的一元统制体制;同时,农业同手工业分工的扩大,在一国范围内商品流通的发生与发展,也是这种需要的产生因素。
Ⅲ 日本战国时期军制一备有多少人
传统说法是“一备总计六百二十八人”, 但是后来却出现了“一备应该是六百四十四人”的说法; 最后连系出武田流军学的北条流军学书“兵法雌鉴”也来凑一脚、认为“一备应该是七百四十四人”,结果徒然把这些数字弄得更乱......)
不管采628人说、644人说还是744人说, 关于那“五十名骑兵”的人数,从来没有一个军学流派有过“争议”, 而如果照这样算起来的话,骑兵占的部队比率恐怕会比10%还要来得低。
Ⅳ 日本战国时代的大战是什么样的规模有多大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时代变换所必须经历的不变定律,也是中国千百年来所多次经历的变化。当然,这个定律不仅仅适用于中国,还适用于其它的国家,比如日本。在日本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战国时代。
Ⅳ 日本战国时期打仗规模只有数百人吗
这个不确定,看发动这场战争的大名的具体实力了,动员兵力主要由领地粮食产量石高决定(这个是丰臣秀吉在统一后总结出的具体标准),日本各地的石高/兵力比都不是很统一,大致保持在300-500人/万石,所以某些大名只有一万石的领地,他就只能动员三四百人,而像德川家康这样领地总石高三百万石的超级大名就能动员数万人参战,而且超级大名有能力组建常备军,能够做到随时有兵可用,而小大名们只能在农闲时动员兵力作战,平时能用的兵就只有家臣团和武士队,丰臣秀吉征伐关东和九州的时候就动员过20万人以上的兵力。
Ⅵ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有多小真的是“村与村的战斗”吗
日本战国时代因为各种各样的的日本战国游戏风靡中国而在国内也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不过,一直以来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的我国民众,想到弹丸之地的日本还要分成几十国打来打去,自然而然也就想到他们之间军事冲突的规模不会太大。甚至还有一些比喻认为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是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战斗,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究竟如何?
以1万石在一年内能出兵250人计算,日本战国时代日本国内大致可以有兵45万左右。
实际上,日本虽然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国土狭长且多山,各种资源比较缺乏,但人口数量一直可以说比较多。现在的日本,国土面积大致为37.8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有1.268亿。同样是人口众多的我国,以面积略大于日本的云南省而言,人口却只有4800万。可见日本虽然面积狭小,但人口却颇为稠密,这也使得日本战国的战争规模,要比“村子之间的械斗”大得多。
Ⅶ 一个偏远小国,日本战国时代的总人口是多少
日本战国时代的总人口最初超过 700万, 战国后期约有1200万。
数据显示, 在15世纪末英格伦混乱前后, 日本总人口约为 700万, 到17世纪初战争开始时, 日本人口超过1200万。
因为在战国时期的100多年里, 由于沼泽、农业和灌溉技术的改善, 以及战国的艰苦治理, 使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粮食生产的增加肯定导致了人口的稳定增长。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
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
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
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7)日本战国有多少人民扩展阅读: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
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
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铁炮(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
“战国三大枭雄”:斋藤道三、北条早云、松永久秀,其实毛利元就、北条氏康、伊达政宗、岛津义久、长宗我部元亲皆可算是一雄。
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用职业军人(武士)为其作战。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
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新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Ⅷ 日本战国的规模有多大
规模很小。用几十个人就能打下一个战役。
永禄九年(1566年),在多次进攻斋藤义龙失利后,织田信长决定修筑墨俣城,但猛将柴田胜家与佐久间信盛先后失利。
丰臣秀吉临危授命,他在取得蜂须贺正胜帮助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任务,传说墨俣城一夜筑城,进一步得到织田信长赏识,为后世所称道。
修筑墨俣后,织田信长将居城迁往离美浓更近的小牧山城(此前在清洲城)。不久美浓发生竹中半兵卫以十七骑轻取稻叶山城(斋藤居城)的事件,事后半兵卫放弃稻叶山城。
(8)日本战国有多少人民扩展阅读:
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
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
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
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时代特征:
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社会转型期。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向近代过渡。
政治上,分裂走向统一,前武家时期政治制度转变为后武家型。
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倾向出现。民众有了自觉意识。思想上更加开放自由。
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控制全国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渐被破坏殆尽,最后被织田信长驱逐而灭亡。
而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该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护代所取代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下克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总结评价: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
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
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阪。其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Ⅸ 日本战国时代的总人口是多少
据有资料表明,15世纪后期的应仁之乱前后,日本总人口约为七百万,17世纪初的关原合战前夕,日本的人口为一千二百万以上。
Ⅹ 日本战国时期到底全日本有多少人口
你好!
日本战国时期人口应该很少的,因为当时桶狭间会战今川对织田是25000比4000兵力。大家看三国时,官渡之战,袁绍一方就有10万之众。而且当时日本的农业远没有中国先进,当时整个日本像样的城池,也就小田原、大阪了。不过比起中国洛阳,咸阳来,简直就是个小县城吧了。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