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矿有哪些
Ⅰ 请介绍一下日本古代贵金属的生产情况
楼上说的不对,日本战国时期是于1490-1620年左右,
据考古发现,绳纹时代倭人已佩带陶制或者木制的、涂有漆的腕饰和纹饰,以及玉石制作的耳饰、骨制的发饰等工艺品。《三国志?倭人传》载,男子“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女子“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可见列岛的纺织技术进步,这与倭人以农业为主、“种禾稻、?麻,蚕桑、缉绩,出细?、缣棉”等是分不开的。邪马台国向曹魏贡献的“斑布”、“倭锦”、“绛青缣”、“绵衣”、“皂布”及“异文杂锦”大概供统治者专用,这充分说明当时手工业已较发达。此外,从女王壹与上献的“白珠”、“青大句珠”等装饰物来看,倭国还出现了专门制作供统治者赏玩、装饰等工艺品的部门和工匠。“倭锦”和“异文杂锦”上也肯定与弥生陶器一样绘有图案,虽然不能确定其图案是否为花草、禽兽或人物。至隋代时,倭王开始着冠且“以金银镂花为饰”,很有可能受中国的影响。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则说明了倭人以文身用来装饰,而且“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断发文身乃是古代中国江南吴越地区的习俗之一,倭人文身习俗当来自中国江南地区,《晋书?倭人传》载倭人自谓吴泰伯之后,应是有凭可据的。
本战后战败国的地位限制了国防工业的发展,日本采取“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没有专门的军工厂,国防订单由防卫省委托给民间企业完成。日本政府采取派遣退役军官进驻生产军工的企业方式来加强与民间企业的联系。军工生产分散于多个民间企业也有利于战时国防经济的动员。目前日本自卫队对武器装备需求的数量有限,但日本一些大企业在军品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仍继续保留着制造军品的机器、生产线、车间、厂房等设施,以备战争一旦爆发能够迅速投入战时的军品生产。企业每年要拿出很大一笔资金对这些车间、厂房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随时处于良好的“待命”状态。
日本的军工产业对战时的扩充都有很好的准备,比如造船业的每一种军舰都由两三家公司来造,这样保证战时有多家公司都拥有建造能力。
日本在人力资源动员上采取储备大量军官、军士的做法,经过院校和自卫队的教育锻炼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他们服役的年限可以很长,使他们成为军队动员扩编的骨干,保障战时能够进行快速、大量、持续、安全的动员,以确保防卫动员计划的实施。
日本还从思想上进行动员。日本极力强调朝鲜所带来的核威胁,称日本必须考虑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加快军事防御准备。“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也经常被右翼分子提起。日本人从内心深处有大国情节,从心理上是支持日本再一次成为亚洲乃到世界的政治和军事强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战时国防经济潜力的转化提供了群众基础。
日本战败后不允许拥有航空母舰,但是日本建造了一些巨型登陆舰和超大型商船,可以在战时快速动员改装成航空母舰。例如,由日本三井造船公司制造的“大隅”号大型坦克登陆舰,1998年3月4日下水,该舰全长178米,宽26米,排水量为8900吨,造价530亿日元。在飞行甲板上可起降CH--47大型直升机和英制“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可载1000名陆战队员,运载两艘气垫登陆艇,10辆90式坦克。据专家分析,“大隅”号可在48小时内改装成轻型航母。
能源和技术储备
为了保证战时国防经济的正常运行,日本建立了规模巨大的民用和战略能源储备。日本战略石油储备达到161天,用国际标准衡量属于“很安全”的级别。日本建立了国内60天消费量的稀有金属储备,其中国家储备42天,民间储备18天。主要是镍、铬、钨、钴、钼、钒、锰等稀有金属,其进口依赖度超过90%。稀有金属在国防工业中有重要用途,例如铟在高科技武器制造中不但用于液晶面板的制造,而且还用于制造高灵敏度的导弹导引头、F一22隐形战斗机远程探测雷达和隐形座舱盖。
日本的制造业一旦出现稀有金属原料供给中断,将会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严重打击,并且危及国家安全。日本国际未来科学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说:“中国拥有世界稀土资源的88%,钡、镝和铟的储量非常丰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国没有这些稀有金属,就无法制造精密的制导武器。”据日本“稀有金属”数据库的统计,日本的稀有金属进口量一半都依靠中国,而稀土资源更是83%从中国进口。日本悄悄储备稀有金属,一是为平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为战时国防经济的运行做好准备。
日本受“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武器装备,自卫队装备武器追求“少而精”,日本国内军火市场规模不大,武器装备采取“多研制、少装备”的政策。日本军事技术在平时很多被储备起来,战时一些尖端科技应用于武器生产将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生产效率和性能,为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实力提供了坚实的条件。
经济产业结构有利于日本国防经济潜力的转化
不同的经济产业结构,可以形成的国防经济实力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部门在国防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与国防工业相关的钢铁、化工、机械、造船等产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例是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实力的重要条件。日本工业中的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具备雄厚的实力。日本重工业特别发达,钢铁制造业不但产量居于世界前列,质量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像汽车底盘用的高强度钢,许多国家就必须从日本进口。日本经济产业结构种类齐全,这也是日本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实力的重要条件。
日美同盟关系支持日本国防经济潜力的转化
在所有对外关系中,日美同盟关系对日本是最重要的。美国是世界头等经济军事强国,美国视日本为维护亚太战略利益的重要棋子,日美关系在竞争和合作的矛盾中得到进一步巩固。日本近几年在走向军事大国道路上采取的措施是与美国的支持分不开的。
日本经济国防潜力向实力的转化如果得到美国的支持将容易得多。如果有了美国的支持,日本主要战略资源可望保存,主要战略物资原材料能基本保障进口。日本在美国有规模巨大的投资,在美国建立和收购了很多工厂。战时这些工厂将是日本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门,其军火会由美国源源不断地流入战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大量的外债,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即使在本土经济受到打击后仍能维持一定的生产能力,战时的物质基础生产不会停止。
Ⅱ 有谁知道世界10大金矿储量大国的排名10大银矿储量大国的排名
1 美国 8137 56.5
2 德国 3469 34.7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217 不确定
4 法国 3025 39.8
5 瑞士 2494 41.7
6 意大利 2452 46.4
7 荷兰 912 46.2
8 日本 764 1.9
9 欧洲银行 747 13.9
10 波兰 607 38.6
Ⅲ 贵金属矿产
1)金
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金矿的勘查和开发。世界黄金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平衡。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到1998年底黄金储量45000t和储量基础72000t(不包括中国和其他一些没有公开数据的国家),储量较大的国家有南非、原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大国。其中南非约占世界黄金资源量的一半,占世界黄金储量基础的48%,巴西、原苏联和美国各约占资源总量的12%。
金矿可形成于各个地质时期和各种地质构造环境及岩石类型中。原生金矿类型多,勘查和开采原生金矿的主要类型有:①前寒武纪地盾、地台区绿岩带金矿,包括加拿大赫姆洛金矿、美国霍姆斯塔克金矿;②元古宙原始地槽坳陷区含金-铀砾岩型金矿,包括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金矿;③古生代褶皱区的美国卡林型金矿和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型金矿;④中、新生代与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小侵入体有关的金矿,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和利希尔岛金矿、菲律宾阿库潘-安塔莫凯金矿、日本菱刈金矿等;⑤现代砂金矿床和⑥伴生金矿。其中1和2类集中在前寒武纪,占世界金储量的70%;4类集中在中、新生代,约占世界金储量的25%;3类在古生代地层中的金矿约占5%。可见,世界金储量集中在“一老一新”是明显的。
80年代以来全球性找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发现了一大批大型和特大型金矿。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在金矿的找矿和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如: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麦克劳林金矿床发现于1981年,金储量100t,平均品位4.98g/t。矿床为产于火山岩和沉积岩中的网脉浸染型金矿床,矿体产于硅化凝灰岩中。②美国卡林金矿带在72km范围内有21个金矿床,截至1988年底总可采储量达1026t,以金坑(319t)和波斯特-贝茨矿床(551t)为最大。卡林金矿带原勘探深度在100~300m以内,均属低品位沉积岩容矿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卡林金矿带自1987年执行深钻计划以来找矿成果卓着,先后在矿区深部发现一系列高品位大型金矿床。近年来,又在深度450m以下发现了“高沙漠”金矿(60t,品位10.3~20.6g/t)和“绿松石”金矿(155t,品位12g/t)。可见,卡林金矿带深部找矿仍有巨大的潜力。③加拿大安大略省赫姆洛金矿床于1982年发现,储量597t,品位7.78g/t,属太古宙绿岩带中层控浸染型矿床。④加拿大西北地区通德拉金矿床位于耶洛奈夫东北240Km处,1982年发现,储量150t,品位6.20g/t。矿床产于太古宙火山岩带的陡倾长英质火山碎屑岩中,受剪切构造控制。⑤日本九州菱刈金矿床于1980年发现,储量120t,品位80g/t,加上在其旁侧发现的山田和山神金矿床,总储量约260t,平均品位接近70g/t,属第三纪浅成热液石英脉型或热泉型。近年在该矿区又发现一条举世罕见的特大型含金矿脉,储量40~50t,品位20~25g/t。⑥巴布亚新几内亚恩加省波尔盖拉金矿床由70年代以前的一个小型金矿床(储量仅几吨)至90年代剧增为特大矿,储量420t,品位3.7g/t,其矿化与中新世闪长岩成分的浅成斑岩侵入体有关。⑦巴布亚新几内亚火山岩型亚利希尔金矿床(573t,品位3.4g/t)。⑧前捷克斯洛伐克绿岩型塞利纳-莫克尔金矿区。⑨巴西巴拉州砂金矿下部风化岩石中的佩达拉金矿床。8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特大型金矿床还有:智利马里昆加浅成热液金矿-斑岩金矿带的雷富希奥(可采储量103t)、拉科伊帕(126t)等金矿床,整个矿带金的地质储量已超过四五百吨;美国阿拉斯加州诺克斯堡斑岩型铜金矿床(Au>124t);环太平洋火山岩区斑岩型铜金矿和火山岩型金矿的找矿也有巨大进展,如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夕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1200t,品位1.8g/t)、巴图希贾乌斑岩型金矿;菲律宾发现迪比迪奥斑岩型金矿;澳大利亚发现卡迪亚斑岩型金矿;智利发现塞罗卡塞尔和帕斯夸斑岩型金矿;秘鲁和厄瓜多爾尔尔各发现了波里纳和加比斑岩型金矿;美国发现了朱诺和诺克斯堡斑岩型金矿,还有麦克唐纳火山岩型金矿等。目前,环太平洋火山岩区还在继续工作和发展中。原苏联雅库特的涅日达宁(475t,品位5g/t);马丹加的迈斯科耶金矿(277t,品位12g/t);吉尔吉斯斯坦的库姆托尔金矿(316t,品位4.4g/t),堪察加的阿梅季斯特金矿(96t,品位16g/t)等。另外,近年来有些着名老金矿区金储量有明显扩大,如南非兰德金矿区新查明几个储量为几百吨的金矿床,在该盆地深部发现了大型含金古砾岩型金矿床;多米尼加“老村庄”金矿储量已扩大到600t以上。90年代以来,老地层中的金矿以及红土型金矿也有大的发现,坦桑尼亚和委内瑞拉等在太古宙绿岩带,马里、尼日尔爾尔等在早元古代绿岩带中均发现了大型金矿床;俄罗斯发现了特大型前寒武纪黑色页岩型金(铂)矿床;委内瑞拉1991年在绿岩带地层分布区发现一大型红土型金矿床(390t,品位1.25g/t)(古方,1994和何金祥,1998)。
此期间中国的金矿勘查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建国以来最辉煌的成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金矿。值得注意的是,在黔西南的二叠系、三叠系中发现了很有前景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形成“黔西南金矿成矿远景区”,被誉为滇黔桂“金三角”,成为中国新的黄金基地。此后,在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省(区)都相继发现了该类型金矿,又找到一个陕甘川新的“金三角”区,进一步拓宽了找金领域。此外,胶东和小秦岭地区老金矿区、带,又发现一批新的矿床,如胶东台上超大型金矿,在广东省云开地区找到了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河台金矿,在海南省找到抱板等一系列金矿,近来又找到石英脉型富金矿——抱伦金矿。还发现了一些新类型金矿,如:山东省发现花岗岩型(斑岩型?)金矿;内蒙古发现钾长花岗岩脉型金矿;安徽省新桥发现铁帽型金矿。近十多年的重大进展,在矿床类型上主要是继续发现绿岩带型金矿新矿床和扩大储量;找到了一批剪切带型大型金矿;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的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中国金矿类型看,应着重抓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次火山岩型)、微细浸染型(卡林型)、蚀变岩型和绿岩型金矿的找矿。在强调寻找独立金矿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寻找含金多金属矿床,此外应特别重视构造的研究和分析。
世界黄金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占总资源量的58%和80%,而储量占储量基础的73%,说明金矿勘查程度较高。但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21年和29年,只能保证21世纪头20年的生产。不过70年代以来的找金热还在继续,80年代以来发现不少大金矿,全球金矿的资源潜力仍较大,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地区和拉美各国,黄金勘查前景可观,储量将不断增多,保证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2)银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28×104t和42×104t。银矿分布广泛,储量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它们占世界总储量的57%。世界银资源约有2/3来自铜、铅-锌、金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中,1/3以产银为主的脉型矿床。虽然最新发现是原生金、银矿床,但巨大的未来储量和资源预计仍来自副产银的贱金属矿床的发现。世界银资源主要分布在3个巨型含银构造带中,即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带和蒙古-鄂霍次克带。银成矿区的分布具规律性,它们都产于大洋—大陆过渡型成矿系统中;中—新生代褶皱带的主要银成矿区也都与大洋和大陆含矿构造的结合部位有关。最大的过渡型成矿系统的银矿化时代为渐新世—中新世。第二个过渡型成矿系统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中脊裂谷带及相邻褶皱带的白垩纪—老第三纪的银多金属成矿区。银的主要矿床类型有:①与中—新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浅成热液矿床;②中温热液银-有色金属矿床;③中温热液银-钴-镍矿床;④碳酸盐中的交代型银矿床等。
根据容矿岩石和主要有用元素组合划分的主要银矿床类型有:①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容矿的银矿床;②海相钙-碱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容矿的含银硫化物矿床;③碳酸盐岩、夕卡岩容矿的银铅锌交代矿床;④变质岩、碎屑沉积岩容矿的银铅锌矿床;⑤前寒武纪变质火山岩、沉积岩、辉绿岩容矿的银钴镍铋砷脉状矿床;⑥砂页岩容矿的同生沉积矿床。由于银矿多与其他金属矿床共生,所以各种金矿、铅锌矿、铜矿勘查的成矿理论、矿床模式以及地质和物化探方法均可用于相应类型的银矿勘查。找矿应根据各地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容矿岩石、矿化类型特点综合考虑,合理选择相应的勘查方法。
按赋矿岩石不同及金属组合的差异,白鸽等(1994)提出中国银矿床可分为8大类29个亚类,以产于火山岩系接触蚀变岩系和构造破碎蚀变岩系最为重要。主要分布在地台边缘、褶皱系,特别是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化区。成矿时代以中生代和元古宙为主。独立银矿床和银金共生矿床以陆相火山岩和构造破碎蚀变岩型居多。与成矿有关的海相火山岩系多属细碧角斑岩系,陆相火山岩和侵入岩主要是中酸性钙碱性岩石。银的矿源层及赋矿地层以元古宙和古生界为主。银矿的迁移、就位多受构造控制,合理运用综合找矿方法是多快好省找银的有效手段。
中国近十多年来加速了银矿的找矿、勘查和开发,已成为世界主要银资源国,银矿成矿地质条件良好,资源远景可观。世界银资源虽然丰富,但以伴生矿床为主,其开采利用受限。现有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20年和30年,可见,储量的保证程度不高,因此必须加强勘查,尤其是加强寻找以银为主产品的独立银矿床。
3)铂族金属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1998年铂族金属储量和储量基础为70600t和77500t,其分布高度集中在南非、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占世界总储量的98%。在铂族金属中,铂和钯的产量约占90%,其余金属约占10%。占世界总储量绝大部分的铂族金属勘探和开采的主要矿床类型有:
(1)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铜镍矿型铂族金属矿床。这类矿床是世界铂族金属储量和产量的最主要来源。当前世界三大产铂国家的铂族金属主要来源于此类矿床,其代表性的矿床有: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铂族金属是主产品,铜、镍、钴和其他金属为副产品);原苏联诺里尔斯克含铂族金属铜-镍硫化物矿床和加拿大萨德伯里含铂族金属铜镍硫化物矿床。
(2)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型铂族金属矿床。这类矿床的重要性日益增大,80年代初在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查明了与UG-2铬铁矿层有关的铂族金属矿床,使南非铂族金属储量几乎增加了一倍。该含铂层主产铂族金属,铬铁矿作为副产品回收。此外,原苏联乌拉尔、埃塞俄比亚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地的铂矿床亦属此类型。
(3)砂铂矿床。砂铂矿床与其他矿产的砂矿床区别不大。有残积、坡积和冲积砂铂矿床。分布在哥伦比亚、美国、加拿大和原苏联。此类矿床属次要类型,其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百分之几,其作用逐渐减少。
(4)其他类型。除上述类型外,还发现下述6种类型含铂族金属的矿床:①含铂黑色页岩铜矿床(如波兰蔡希斯坦铜矿床);②产于各种铜、金矿脉中的铂矿床(如美国内华达州波斯矿床);③含铂族金属斑岩型(浸染型)铜钼矿床(如美国的克莱梅克斯);④含铂黄铜矿型铜矿床(如原苏联乌拉尔);⑤含铂锡石-硫化物矿床(如原苏联远东的一些矿床);⑥含铂铀-硫化物矿床(如加拿大安大略省)。
对铂族金属的勘查和研究重点是基性-超基性层状侵入体,在侵入的岩浆岩体中前寒武纪层状侵入体中的铂族金属具有极大的工业潜力。如南非布什维尔德、津巴布韦大岩墙的大型层状岩体、美国蒙大拿州的斯提尔沃特等。除了层状岩体,铂族金属矿化还可能与属于其他建造的基性-超基性侵入体有关,其特点是具有多种成矿专属性(铜镍硫化物、铬铁矿、钛磁铁矿等)。近年来积极研究蛇绿岩带,特别是地中海的蛇绿岩带。无论在侵入岩还是火山岩中都发现了铂族元素的富集。在侵入的超基性岩石的硅酸盐相中发现了铂族金属。与前寒武纪绿岩带火山岩系中分异的超基性熔岩有关的科马提岩型富铱硫化镍矿床很有远景。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元古宙沉积物中,发现了可作为铂族金属资源新来源地的铀金铂族金属矿石,硒锑铋是铂族元素异常的指示标志,有大量的铂族金属硒化物。某些热液型铀矿脉也富有铂族元素,故必须认真研究铀矿石成分中的铂族金属;铂族金属砂矿普查也是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将来尤其应注意铂族金属的新类型,即古代和现代海盆中的沉积物(镁质沉积物、铁锰结壳、高碳质页岩)和喷出岩(大陆区的橄榄粗玄岩和大洋区的玻质安山岩),例如要研究太平洋的铁镁沉积物,这种沉积物所含的铂族金属比类似的大陆沉积物高出100倍,钴结壳普遍含有铂。
值得强调的是,近几年发现的含重要的铂族金属矿化,其分布大部分与金矿化重合,如俄罗斯西伯利亚产在新元古代与黑色页岩有关的沉积岩系中的中温热液型特大型“干谷”金矿等,这种非传统金铂矿床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巴西等国均有出现。对于中国来说,也应注意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黑色页岩有关的多种金属矿床,在原苏联东部地区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甚至是世界级的大金矿床以及金铂矿床,在中国应注意研究成矿环境和控矿条件,创造性地推进此类矿床的找矿工作。
总之,世界铂族金属资源丰富,储量充足,保证程度高,按年产量平均283t计,铂族金属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91年和223年。但由于铂族金属已有储量高度集中,所以各国为保证供应,仍需进行不断的勘查。
Ⅳ 日本石见银矿储量
当时日本极盛时银产量年约200吨,石见银矿极盛年生产38吨(百万两),价值约一百万贯。在石见银山产量。
Ⅳ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转自中国经济史论坛】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作者:陈昆
【提要】明代中后期的1550年代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巨量白银流入有两个原因:贸易顺差和套汇。文章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形成的机制。与晚明时期类似,当前我国也出现了持续的巨量贸易顺差。究其原因是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政策所致。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评判贸易顺差的优劣,关键是贸易顺差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是否相适应。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套汇;白银流入
引言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大卫.休谟[1] 着名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根据这一理论,在以贵金属为本位货币的时代,理论上并无一国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1]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地说明了明清中国吸纳了当时全球巨量白银。[2]
弗兰克[3]在他的着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1400—1800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体系格局,他用贸易和套汇来说明他的这一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他认为,有四个地区长期保持着商品贸易逆差,它们是美洲、日本、非洲和欧洲。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逆差,而非洲则靠出口黄金和奴隶弥补逆差。因此,这三个地区都能够生产世界经济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来弥补其长期贸易赤字。于是,欧洲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过日子,从非洲出口到美洲,从美洲出口到亚洲,从亚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欧洲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3]
货币不仅可以用来对贸易赤字进行“结算”,而且是一种能够产生利润的商品,是由供求法则支配的,由此产生套汇机会。供大于求的地方的白银价格会低一些,求大于供的地方的价格会高一些,这就吸引着白银从一地流向另一地。在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欧洲人所做的就是在亚洲各国的黄金和白银的兑换差价之间套利,以及在某些贸易往来中,尤其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任何一种货币都既是价值储存器,又是各种货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媒介。各种面值和纯度的货币都可以相互兑换或套利,也可以换取其他商品。因此,正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这种货币之间的套利兑换性以及它们与商品之间的交换性,使得实际上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世界市场真正地运转起来![3]
本文循着弗兰克的思路,从海上贸易和套汇两个方面对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作一考察。
一、明代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据史料记载,15世纪中叶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据统计,1522—1566年(嘉靖年间),中国的生铁产量达到45,000吨,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到1740年才达到2,000吨。1750年(干隆十五年),中国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洲仅占23%;中国的国内贸易总值为4亿银两。直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4]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中国商品拥有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质量优良。而且当时许多日用品生产技术为中国所专有,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垄断地位。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迪,更有甚者,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
明代中期,中国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驻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给其国王的一份报告书中说:“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它能够把某些商品大量供应全世界”。 [5]当时一个西方作家也报道说:“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拥有这些主要物品和数不尽的其他次要的物产”。 [6]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产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 [7]根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
除了质量优越之外,明代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也很突出。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恰在此时,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场通货膨胀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普遍上涨3倍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物价从16世纪中期开始上涨两倍左右。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当时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如下:
丝织品: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
麻织品: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
铜、铁制品:菲律宾市场中国铁钉价格为西班牙产品的1/4,致使秘鲁总督卡涅特于1590年专门派船赴菲购买中国铜、铁制品,还有位西班牙人维拉曾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
肉类、蔬菜、水果:当时的一个西班牙神甫马丁德拉达惊叹中国肉类、蔬菜、水果价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样……[8]
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9]
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中国与欧洲、美洲海上贸易航路的开辟,为中国日用消费品获得了广阔的国际市场。输入马尼拉的中国货物有生丝、丝织品、天鹅绒、绫绢、绸缎、棉布、麻织品、珠宝、工艺品、钢铁锡铅制品、硝石、火药、食品、家禽、家畜等,其中纺织品为大宗商品。由于西属美洲市场需求很大,中国丝织品和棉织品很快跃居马尼拉大商帆输往美洲货物榜首,并一直保持到大商帆贸易的终结。直至十八世纪末,中国丝绸等商品仍占墨西哥进口总值的63%。[10]
中国纺织品涌入菲律宾,当地土着“不复种棉织布……忘记了纺纱织布的传统工艺技术”。在拉丁美洲,中国商品使得西班牙商品销量到17世纪初下降了一半以上。在当时欧美人笔下,墨西哥“土着居民逐渐停止纺织”,“西班牙所有的丝织工场全部毁灭了”,“中国的麻织品为印第安人和黑人所渴求,一旦中国产品短缺,尽管欧洲产品充斥市场,他们也绝不问津”,“中国丝织品以它低廉的售价、独具特色的技艺和装饰上的魅力,对欧洲市场构成一种挑战” …… 诸如此类的记载比比皆是,法国一些丝织品厂商为扩大销路甚至不得不给自己的产品印上“中国制造”字样。[11]由于西欧各国商品难以与价廉物美的中国货竞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后来跻身对华贸易的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支付巨额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西欧工业革命之后、鸦片贸易兴起前夕。
二、明代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白银持续内流
1545年和1548年,秘鲁之波托西(Potosi,今属玻利维亚)和墨西哥之萨卡特卡斯(Zacatecas)的银矿被相继发现、开采和大量向外输出。16世纪末,西班牙占有世界贵金属开采量的83%,[12]仅波托西一矿1581-1600年间平均年产量即达25.4万公斤,占当时全世界白银年产量的60%强。17世纪末波托西银矿日渐枯竭,墨西哥银矿又开始取而代之,其产量在18世纪增长约5倍,到1789年占世界产量的5/8以上。[13]
中欧海上贸易航线建立后,美洲白银通过太平洋运到马尼拉,再转至中国,是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据索萨的研究,美洲白银通过太平洋运到菲律宾的数额,在1590—1602年估计为2,010吨,1602—1636年约2,400吨,1636—1644年约210吨,总共达到4,620吨。[14]艾维泗指出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每年125吨,在1597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五年,高达300吨。[15]
另外,还有部分输入欧洲的美洲白银通过贸易转运澳门,然后流入中国内地。仅1631年一年内,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致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内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是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岁入的3.8倍。中西历史文献中有关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记载比比皆是。比如W. L.舒尔茨在《马尼拉大商帆》中记载,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一位西班牙海军上将则惊叹道:“中国国王能用来自秘鲁的银条修建一座宫殿。”[16]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之大,竟一度使欧洲贵金属输入量锐减。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Earl J.Hamilton)曾经指出,与1591-1600年间相比,1641-1650年间美洲黄金输入欧洲数量锐减92%,白银减少61%,这一减少与中国-美洲贸易扩大有关。[17]由于美洲白银通过菲律宾大量流入中国,17世纪上半叶某些西班牙人竟建议放弃菲律宾殖民地。
美洲白银流入欧洲再流入中国,是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的另一个渠道。在1500到1650年这一个半世纪里,从美洲运到欧洲的白银约16,000吨。[18]根据沃德·巴雷特统计,1493—1600年世界银产量是23,000吨,美洲产量就达17,000吨,占全部世界银产量的74%。他认为美洲白银大约70%输入了欧洲,其中的40%又流到亚洲。[19]美洲通过欧洲转手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去流入印度和奥斯曼的,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估计约有5,000吨。[20]1580年代,葡萄牙人每年至少运送100万杜卡特(Ducat)白银到远东,大部分流入中国。17世纪,英国和荷兰也开始把西班牙白银运往东方。1601-16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出75万英镑的西班牙白银(约合250万杜卡特)到远东,多数流入中国;崇祯十年(1637年),该公司船只首次到达中国,“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21] 17世纪后期,该公司运出的金银更是急剧增长,仅1700-1701年度就达70万英镑。荷兰东印度公司出口金银在1618-1700年间从50万杜卡特增长到125万杜卡特(约合4万公斤)。[22]
大量白银外流让欧洲白银输出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政府惶恐不安,曾几度设限。1593年1月1日、1595年7月和9月,西班牙国王三度颁发敕令,规定每年从墨西哥运抵菲律宾的白银以50万比索为上限,企图遏止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恰在当时欧洲诸国普遍奉行重商主义政策,视金银货币为财富的唯一形式,主张国家经济政策唯一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积累金银货币。然而,市场规律是不能够挑战的,除非宗主国制造业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否则,欲以一纸敕令在市场上遏止价廉物美中国商品的洪流,终究枉费心机。
而且,限制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不符合菲律宾殖民当局的利益。菲律宾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支柱是转口贸易,殖民当局财政对关税收入尤其倚重。荷兰官员在1618年估计,西班牙政府(指菲律宾殖民当局)每年仅从中国丝经菲律宾转运美洲的贸易中就可征收约50万比索商税。1586-1645年间,除1586年至90年代以外,中国货物进口税在马尼拉每年的全部进口税中所占比重一直高于60%。其间,1611-1615年间为91.5%,1636-1640年间为88.6%,1641-1642年间为92.06%。[23]显然,对于竭力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的菲律宾殖民当局,理性选择就是千方百计维持、扩大作为骨干税源的中国货物进口税。宗主国政府颁发敕令限制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无疑于断了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财路,因此,这些敕令从来就难以获得菲律宾殖民当局的配合。加之西班牙殖民帝国腐败成风,各级官吏把到殖民地政府任职视为发财良机,历任菲律宾殖民地总督本人都公然违反敕令,携带大量美洲白银进入菲律宾,这些敕令最终都摆脱不了沦为一纸空文的必然命运。西班牙殖民宗主国政府后来多次将限额提高到200万比索,实属无奈之举。
三、三方套汇与白银流入
欧洲人在中国、日本、欧洲之间开展的三方套汇业务是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条重要渠道。16、17世纪间,主要由于贸易导致的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精明的欧洲商人将日本、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单程即可获利一倍以上,如此套利,大发横财。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就是到了18世纪,中国白银价格仍然高出欧洲50%的利差,这导致了18世纪墨西哥白银生产的繁荣,世界各地的白银再次争先恐后地大量地输入中国。
早在1609年,一位拥有25年在亚洲经商历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 德 芭萨就注意到:“通常1个金比索可以兑换5个或5个半银比索,如果中国白银发生短缺的话,从外地购买白银,价格就上升到1∶6或6.5银比索。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因此,显而易见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75%至80%的利润。”[24]
关于国际间的套汇问题,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写到:“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因此,对于航行印度的欧洲船舶,一般地说,银是最有价值的输运品。对于向马尼拉航行的阿卡普尔科船舶来说,也是如此。新大陆的银,实际就是依着这种种关系,而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银的买卖为媒介。”[25]这说明,货币也是是名副其实的商品,正是对货币的需求才使市场上供应商品和人们用货币购买商品成为可能。因此,这种套利兑换的普遍现象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金融市场。
据弗林(Dennis O.Flynn)和吉拉尔德斯(Arturo Giraldez)的研究,美洲殖民地时期1540年代至1640年代,是一个套利周期。[26]恰在此时,中国开始了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明初到成化、弘治年间(约1470年代),白银在民间日益得到普遍使用,之后因朝廷认可而朝野皆使用白银。例如,1430年代,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税粮按一定比价折收白银—“金花银”,这大大加快了田赋货币化的进程。1460年代以后(成化年间),广东南海已用白银交租。16世纪初以后,官吏的薪俸十分之九用银支付。到1520年代,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其后嘉靖、万历年间,广东、福建率先实行“均徭”、“均平”和“一条鞭法”等赋役制度改革,其中白银折纳都是重要内容。由于15世纪中期中国明朝纸币体系的崩溃导致了银币的替代和白银税收体系的建立,而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1/4的人口和比伦敦和巴黎大许多倍的城市,其“白银化”带来了全球巨大反响。正是中国的巨大需求引起了中国的白银价值两倍于世界其他地方,这种悬殊的差价反过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白银。在16世纪初,中国的金与银比价是1∶6,而欧洲为1∶12,波斯为1∶10,印度为1∶8。到16世纪末,中国最具代表性地区之一的广东的金与银比价为1∶5.5或1∶7,而西班牙为1∶12.5或1∶14,这表明中国白银的价格是西班牙的两倍。同期在日本二者之比为1∶10,在莫卧儿的印度为1∶9。直到17世纪40年代中国的白银价格才最后降低到与其他地方的价格大致相当的程度。
从对中国明代史料的研究也可以看出,整个明代时期,白银价值一直比较昂贵。洪武八年(1375)制定金银钱钞之间的比价兑换体系时规定,1贯钞,折合成1千文铜钱、1两白银以及1/4两黄金,即金银比价是1: 4。洪武十八年(1385),金银比价变为一当五或一当六[2],但主要是一当五。“永乐五年,令各处折收钞,金每两四百贯,银每两八十贯。是高帝时,赐钞千贯为银千两、金二百五十两。而永乐中,赐钞千贯,为银十二两五钱、金止二两五钱矣。”[27]由是可知,永乐五年时,金银比价仍是l:5。永乐中期,金银之间的比价突然拉大,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时,金银比已变成1:7.5。同时,“永乐十三年四月庚寅”条云:“交址布政司言:本境官盐乞定例召商,许以金银铜钱中纳。于是户部定议:金一两给盐三十引,银一两、铜钱二千五百文各给盐三引。从之。”[28]据此可知,金银官方比价当时为l:10。需要说明的是,金银比价1:10出现的地区和时期并不是多,绝大部分时期内是维持在1:7或1:8左右的水平,大概一直要到隆万年间。应当注意的是,在这如此长的时期内,黄金和白银之间的比价是官价与市场是基本上一致的。金银之间的比价骤升,发生在崇祯朝时期。万历时期金银一当七八甚至一当五,至崇祯中变成一当十,而且江南地区的某些地方还存在一换十三的情况,以后还曾暂时回落到一换六的水平,大致至清初就维持在一换十三的价格水平。
由上述金银之间的比价变动情况来看,黄金是处于较为稳定的升值,银则相对贬值的状态。学者钱江搜集、整理了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变动情况(见表)。本来,整个明朝,黄金平均价格每两折合白银6两4钱7分,约等于宋元时代平均价格(10两3钱弱)的63%,最低曾达到折白银1两6钱7分。[29]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后,中国明清两朝金银比价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趋势,16世纪30年代开始从1∶6左右逐渐上升,17世纪初基本上稳定在1∶7—8左右,30年代后上升至1∶10—13左右。即使中国市场黄金和白银之间的比价变成l:13,这一价格水平仍然要远远滞后于同时期欧洲金银比价。在1492年以前,东方中国和印度的金银比价还是1:5的时候,欧洲就已达到1:11或l:12。在欧洲频繁发现银矿后,从1519-1650年,金银比价从1:11变成1:15.5左右,仅中间短暂时期内保持在1:10.6。
而中国直到清中叶大概在干隆时期金银比价才达到1:15的水平,即到18世纪中叶,中国金银比价已经基本上与欧洲拉平,甚或时有过之。日本、印度金银比价经历了与中国类似的过程,不过日本银矿资源丰富,印度与欧洲通商历史较早,因而其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时间早于中国而已。
结论及比较分析
上述考察表明,如此巨量的白银流入,主要是中国通过海上贸易用商品交换而来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经济体,这种核心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其贸易保持着很大的顺差。这种贸易顺差主要基于它的丝绸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另外它还出口黄金、银钱以及后来的茶叶。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世界白银流向中国,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3]
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16、17世纪间,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银价。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000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30]
为什么中国需要这么多的货币?为何这么多货币没有像欧洲那样导致通胀?根本原因是中国有着很强的货币吸收能力。弗兰克的回答是,“货币支撑和制造着有效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刺激着供给”。但是,货币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制造出有效需求,只有在已经具备生产能力,因此“有通过投资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扩张生产能力的可能性”的地方,货币才能制造有效需求。[3]弗兰克认为中国有这种能力。中国这种能力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高额的贸易顺差。这主要基于它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
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晚明时期类似,出现了持续的巨量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出现了严重的人民币套汇现象。晚明一直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这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当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人均产出和收入与西欧相比并不逊色。在银本位制下,白银大量流入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江南等地早期的工业化也借此得到了发展。但遗憾的是,晚明政府从打击海上敌对势力等政治需要出发,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远未能发挥其对市场开拓、专业化生产和资本形成的推动作用,使得晚明中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
与晚明抑制外贸发展的做法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大力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的倾斜政策,通过各种手段发展出口,对进口实行一定限制。这些倾斜政策加上劳动工资偏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环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都降低了出口企业成本,增强其价格竞争力。近年来,除传统的加工贸易外,高能耗、高污染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过快,化工、机械、汽车等行业出口迅速扩大,我国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更加糟糕的是,当前的巨额顺差是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在中外历史上非常罕见。类似地,美国在1874年以后的90多年间,德国从1880年代到“一战”前夕以及1952年至今,日本从1981年到最近,对外贸易均长期顺差。这些国家在上述阶段经济较快增长、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储蓄相对投资过剩并不奇怪。当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资本对劳动力的比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资本相对稀缺。此时消费和投资需求理应较大,更可能出现储蓄对投资的不足也即贸易逆差。而且晚明海外贸易顺差导致白银流入,在银本位制下直接增加了货币供给,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发展,且不存在外汇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外贸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扭曲导致的。当前外贸顺差过大加大通胀和资产价格波动压力,我国外汇资产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
从根本上说,晚明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共同问题是,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历史教训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持续的贸易顺差的优劣,关键是贸易顺差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是否相适应。我国当前应当调整倾斜外贸政策,减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增强内需,否则就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持乐观态度。
Ⅵ 日本的地理位置及资源
地理位置:
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存在“北方四岛”(俄方名为“南千岛群岛”)领土争端,与韩国存在竹岛(韩方名为“独岛”)领土争端。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温泉遍布全国各地。境内河流流程短,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
资源:
资源贫乏,80%以上依赖进口。主要资源蕴藏量为:金矿689.6万吨,银矿1689.7万吨,铁矿62.1万吨,煤826.5万吨(以上数字为2000年统计)。铅矿为4317.9万吨(1992年统计),铜矿为1155.3万吨(1996年统计)。石油100%依靠进口。核能开发较早,截至2002年8月,拥有53所核能发电站,总发电装机容量为4590.7万Kw(千瓦)。森林面积252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木材52%依赖进口,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日本山地与河流较多,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约为每年1353亿Kwh(千瓦时)。日本的专属经济区面积约相当于国土的10倍,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资源量近年逐渐下降。
Ⅶ 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黄金储备量为什么那么大储备量在世界前列!
首先黄金开采完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直接囤积的,如果没有那么大黄金需求就不会开采那么多黄金。而且黄金储备只是冶炼成的黄金储备量,而不是黄金矿产自然储备量。
日本作为贸易大国,而且是贸易顺差国,自然会有大量资金流入国内,其中就包括黄金形式的资金。加上日本企业及国民参与黄金交易的人多,黄金期货交易量大,国际黄金市场的黄金就会流向日本。
还有一点是几十年前黄金交易比较自由,而当时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对黄金的需求量较大,国际上大量黄金流入这些国家,而后由于金矿的逐渐减少,各国开始限制黄金流出,所以日本当时积累了很多黄金也影响了他现在的黄金储量。而中俄印度这些产金大国,当时黄金交易量少,输出的黄金较多,只在近十来年对黄金需求猛增。更何况这些国家在全球的产尽量也不是绝对的多,全球第一大产金国为南非,其产量远远高于中国俄国
最后,产金大国的黄金储量虽然不是绝对的靠前,但大部分还是比较偏前面的。
Ⅷ 日本银矿居世界第几
日本公布了一项统计数据,称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银、铅和铟的资源国,其铜、白金和钽资源也位居世界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