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么形成文字
❶ 日本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有无固有文字——“神代文字”?自13—14世纪以来,学界对此颇有争论。最早见于《释日本纪》载:存在神代文字,其后演变为《伊吕波》。一说神代文字起源于龟卜文。江户时期,新井白石称神代文字共五种,肯定卜部所传文字。在18世纪前期,又有“神代十二支文字说”,① 及圣德太子时始以汉字取代神代文字,后由弘法大师空海(774—835)定为47音《伊吕波》② 的见解。平田笃胤则主张,神代文字中,只有“ひふみ”可以凭信。③
按日本“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后行,存而不忘”,④ 神代文字系“后世之伪作,不足以论及”,⑤ 或“此乃阴阳家符咒类之杜撰,所谓‘丰国字’实滑稽猥杂之谈”。⑥
据传神代文字共47个字,其排列无何规律。其第一段一般释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其余各段至今仍属未解之谜。⑦
我们认为,不能排除远古时期的日本人为交流、记事需要,创造某种原始性文字的可能性。如正仓院文书中,天平胜宝元年(749年)10月21日,田契所加盖的拓殖乡长桃尾臣印记,并非汉字亦非假名,显然是另外某种文字。其次,在古坟出土文物中,亦时有刻记类似特殊文字的实物发现。
由此可以断定,日本现代假名文字,其渊源来自汉字而同所谓神代文字或其他某种文字无关。
日语与汉语之间,不是“亲属”关系而是“假借”关系。但是,自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却在日本语言文字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日本吸取中国文化,更为日本的民族文化发展增加了新鲜血液。日本在直接使用和假借汉字的500余年期间,使日本语言获得丰富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日本文字,从而提高和改变了日本人思考、理解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这一漫长过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真名”即直接使用汉字、汉文;“万叶假名”即假借汉字音、训标示日语;“平、片假名”即创造日本民族文字阶段。
❷ 日本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文字
日本在公元五世纪中叶开始使用文字。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能用汉文记事。
三国时代,汉字传入日本,唐代时日本人发明了通行于女性之间的假名,官文为文言文,因此现代日本语受古代汉语影响极大。
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凭借传入的汉字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至八世纪后,这种将汉字作为表记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
(2)日本人怎么形成文字扩展阅读:
日语中大量使用汉字。日语中的全部汉字约有几万个之多,但是常用的则只有几千个。1946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列入1850个汉字。1981年10月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列入1946个汉字。在教科书和官方文件中,一般只使用列入“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
模仿汉字的读音,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候的读音来发音。根据汉字传入的时代和来源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吴音”、“汉音”和“唐音”。但是,这些汉字的发音和现代汉语中同一汉字的发音已经有所不同了。“音读”的词汇多是汉语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日语
❸ 日本为什么有汉字
三国时代,汉字传入日本,唐代时日本人发明了通行于女性之间的假名,官文为文言文,因此现代日本语受古代汉语影响极大。在唐朝的时候,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
(3)日本人怎么形成文字扩展阅读:
日语极富变化,不单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简体和敬体、普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的区别,不同行业和职务的人说话也不同,这体现出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和团队思维。
日语中的敬语发达,敬语的使用使得公众场合下的日语十分典雅,但过于繁复的语法使得学习敬语异常困难,即使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同样敬语发达的语言还有藏语、朝鲜语、蒙古语等。
日语和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都有密切的关系,受汉语影响很大,吸收了本来作为汉藏语系特点的声调和量词,因此使日语的语言学归属变得十分复杂。语言学家对于日语的起源存在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