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锻造技术到底怎么样
⑴ 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私自持有刀剑都是违法,而且没有收藏刀剑的文化,中国收藏都是古董名人字画文玩。日本和西方有武士文化和骑士文化。家里摆着一套骑士板甲,名刀虎彻,倍有面子。而且那些名刀名剑都是工艺品,仪式装饰就像二战指挥官的手枪,上战场还是靠制式武器。
日本铁矿缺乏,在近代以前真的没什么能看的甲,基本都是皮甲一类的,所以日本刀刃薄而利,如菜刀,唐刀都要考虑破甲,刃如砍刀。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剑圣冢原卜传的弟子,人称剑豪将军,被家臣三好家谋反围攻,背后主使人是造反专业户松永久秀。义昭把自己的收藏插满了房间地板,砍坏一把就再拔一把,杂兵一时无法近身,最后是把门扇拆下来做简易盾牌,冲上去压住他然后乱枪捅死。
主要还是因为武士少,买得起,而且对战敌人数量也少,还没有重甲。印象里有个故事里,大名在被围攻的时候,战死前用坏了几十把名刀。这种精加工的刀,单打独斗还不错,真要大兵团作战就没用了。
斑犀把漆鞘黄金葛形珠玉荘刀子
日本刀有那么多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许多名刀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三日月宗近、鹤丸国永等等。连小小的短刀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丰富的历史。当时就感慨为什么我国资源更丰富,反而没有多少能让人记忆深刻的名刀名剑?什么场合用什么武器,中国战场过于广阔,地形不同,面对的敌人不同,武器也就要有不同的变化。青铜武器在参数上不比铁质武器差,起码是各有千秋,在储存保养上更是比铁质武器好,被淘汰不是因为铁质武器碾压性的优于青铜。
青铜的问题在于铜锡不伴生,很难找到相邻的产地,这样就完成了低产高价,被铁器比下去是因为这个。中国古代一直是有科技没科学,掌握核心科技的那些人,万一有个天灾人祸,有些东西后人还真不一定做的出来。
⑵ 日本人厨房里的菜刀都是武士刀水平三岛由纪夫介错时用的是这把刀
提起日本刀,经过多年各种神剧和cult电影的熏陶,大家对它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无比锋利。
虽然不至于真的削铁如泥,但也足够吓你一跳了。
也许你不知道,日本菜刀也是这样。
菜刀,日语里叫“包丁”,就是中文“庖丁”换了个汉字。对于初探日本菜刀的人来说,种种分类名字尤其复杂。以所处理食材的不同来区分使用菜刀的这种习惯,正是喜欢讲究不破坏食材本来的味道的日式饮食文化所造成的。
有种夸张的说法:鱼等海产的新鲜度,是从上岸后就以秒为单位下滑的,因此,菜刀的好用与否就相当性命攸关了。在日本,光是处理不同鱼的菜刀就有十多种。每一种也有不同尺寸来应对不同状况。
这两张某日本公司官网的闭耐图解释得一目了然。
现在,在日本,有“和包丁”与“洋包丁”两大派系之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和洋包丁的区别可不止在形制上,从根本上的锻造方式都是不尽相同的。
和包丁能够世界闻名、获得全球美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切感(切れ味)”。与洋包丁不同,和包丁主要的操作方法是前后“划割”而非垂直“斩切”。轻巧的一刀滑过,食材能够非常轻易地被刀刃分开,由此不破坏食材的断面构造,形成非常漂亮干净的横截面。
和包丁里最有名的就是比较万能的出刃和用来切刺身的柳刃了。特别是柳刃最具代表性,丝毫不会挤压烂食材的细胞组织,切口干净富有美感。
而洋包丁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式菜刀。明治时代前后,西方的“牛刀”被引入日本,发展至今,已经袭蚂根据具体用途进化出了多种菜刀。其中最有名的还是三德包丁和牛刀。三德包丁也称文化包丁,结合了和洋包丁的特点,切肉切菜都不在话下,是一般家庭最常用的一种。而牛刀就是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主厨刀”了,海内外的应用都极其广泛。
不谈大家都知道的几大名牌菜刀,追根溯源讲讲产地吧。日本菜刀现今有几大名产地:堺雅人的大阪府堺市、岐阜县的关市、福井县的越前市、高知县等地。其中以堺市和关市最为一般日本老百姓所熟知。
堺市出产的刀具被称作堺打刃物。堺市做刀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后来葡萄牙人给日本传来了大炮,南蛮贸易活跃的堺市又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铁炮产地。其冶金锻造技术之高超,足以吸引当时大名如织田信长等人的注意力,在日本战国等动乱时代的舞台上大大活跃了一把。
据说,现在堺市家族式代代相传的刀具作坊,绝大多数从前都为诸侯们造过铁炮。
江户时代,堺市出产的刀因为超高质量还被德川幕府官方承认,打上专卖大印普及到全国。就连上面提到过的最常见的和包丁形制“出刃”,也是堺市的匠人们创造的。
为什么说堺市的是刀具作坊,而不是刀具厂呢?这是因为在当今的堺市,大部分菜刀竟然还是手工生产。
现在日本市面上流通的菜刀里,手工制造的不过一成。尽管全日本的职业料理人百分之八十都用的是堺打刃物,可总体来看,堺打刃物占的比例也不过百分之7。
这是因为,一把一把打造出的堺打刃物,自然没有办法跟昼夜不休的大规模机械作业刀具轿禅春工厂比拼数量了。
从前日本家庭的菜刀,一把就要用一辈子。可是现在却变成了每年大量生产也卖得出去的消耗品。工厂大规模生产出的刀,用的原料再好,缺了匠人们的独特技术,也难以复制出手工刀具的精美与耐用。以钻石的硬度为100为基准,德国产的菜刀一般硬度为55,而堺打刃物的硬度却达到了62,不管是坚硬的肉骨还是柔软易烂的西红柿,都能轻松料理。
堺市的手工匠人们,并不认可市面上那些只能“切”的批量生产菜刀。
“能像自己的手一样灵活好用的菜刀,才是真正的专业菜刀。”二百七十年间刀具锻造技术代代相传的“堺屋”匠人左海幸雄这样讲道。
对于在现代为何还如此坚持传统的手工锻刀模式、做最完美的菜刀一事,当地堺刃物商工业联合会的副理事长,同时也是森本刃物制作所的名匠,森本光一曾这样说:
“取信于人需要十年,失信于人却只需一天。作为匠人,不做出能用的东西怎么行。”
不过,堺打刃物这样的手工高级刀具固然好,但所需的维护保养也相当严格。说实在话对于我们一般的消费者来说,大概是很难在自家厨房里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能handle得来这种程度的好刀。那么,更适合我们的就是关市生产的刀具。关市的诸多刀厂在大批量生产的同时,相应的每一把刀也能保持很高的一贯制作水平,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错的入门。
关市最大的刀厂叫贝印,最有名的是它家的和包丁“关孙六”系列。
关孙六对日本人来说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据说,文豪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别人用来给他介错的刀正是一把关孙六。不过真假难辨就是了。
关市从前就以日本刀(我们平常说的武士刀)的锻造闻名。其中孙六兼元所铸的名刀“关孙六”更是红极一时。后来江户时代以后,由于废刀令和文明开化等时代大背景,日本刀的需求大大减少,这些刀匠名门们只好纷纷转行去做菜刀了……关孙六也是被贝印公司收购的刀具品牌之一。如今在贝印公司的已经是第二十七代目兼元了。
(平时喜欢鼓捣美妆的女生们可能看贝印会有点眼熟。因为贝印其实真的就是你平时买的日本修眉刀的那个贝印嘛)
最后感受下作为一把菜刀的关孙六的到底锋利到多魔性吧。
⑶ 日本刀的"玉钢"有没有那么神
没有,你要的原文
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わこう?,Wakou)或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这是一种用日本传统土法炼成的钢。
冶炼燃料:
众所周知,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去少量富铁矿之外,古时根本采掘不到易生高温的燃料矿源,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早期炼钢只得使用一种叫做[松炭]的燃料 (注:即是把紫薪燃烧至半途予以熄火后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烧时的最高温度虽可达摄氏1200℃(注:铁的完全熔解温度为摄氏1538℃以上),但却含有燃烧时间不长的缺点,故中期以后的炼钢改采[佐仓炭],遗憾的是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约三百余年前的江户时代初期,一位住在和歌山县田边市,名叫备中屋长右卫门的人,发明出一种以槲木为原料所制成,能长时间保持摄氏八网络左右低温燃烧的[备长炭]后,这项难题方告解决。
海绵铁:
在始终无法获得高温燃料的环境下,日本人仍绞尽脑汁地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冶铁技术。铁矿和木炭混合后只加热到不超过1000℃,铁矿石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铁,此时还原的铁无法融化成液态。固态的单质铁在这样的高温下,又会和一氧化碳发生渗碳反应。按照铁碳合金相图,此时的铁虽然只能溶解1.5%~1.7%的碳, 但是最终的铁的含碳量却不取决与此。最终的含碳量取决于炉气的碳势和加热的时间。这是因为只要炉气的碳势足够,铁中的碳浓度超过了溶解度后,多余的碳可以渗碳体的形式存在,而渗碳体的碳百分比是6.69%。冶炼冷却后得到的铁块像海绵一样成多孔状,又称为海绵铁。
缺陷:
把海绵铁敲成小块。再以目视依照其断面的光泽只挑出含炭在1~1.7%左右且杂质较少者称之为玉钢。由此可见,玉钢可以说成一种低温冶炼的块炼钢。
虽然日本拥有富铁矿,但是这种土法冶炼钢现在看来,其品质实在是不敢恭维。由于是固态冶炼,海绵铁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不会象液态冶炼那样变成炉渣而漂浮分离出来。而且冶炼配料时,有时人为的加入一些石英粉,使这种海绵铁的非金属夹杂非常的严重。海绵铁不是均质的铁块,因为不会象液态冶炼那样各部分相互融合而成 分均匀。所以即使是初步遴选的玉钢,其内部的含碳量和其它成分的分布也极不均匀。
再炼:
去除杂质,精选
经初步遴选的玉钢,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玉钢。现代钢厂冶炼出的钢材没有和玉钢相对应的牌号,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冶金技术的倒退。这是因为初选玉钢的含碳量实在是范围太大了:它跨越了从螺纹钢筋>0.25%,汽车齿轮0.25~0.5%,弹簧0.6~0.8%,锉刀(1.0~1.2%)到玛钢水管接头(含碳 约1.7%)的所有钢铁牌号,并且包含一些人们并不想要的非金属夹杂的材料。
所以还要进行一步日本工匠称为“水减”的过程。这是一种通过热处理去除杂质,进一步分拣不同含碳量材料的手法。它虽然采用了淬火为手段,但显然与热处理的目的不同,所以把它称为热处理不准确。
工匠将加热后的玉钢用钢锤打成扁平的厚度为约5mm的薄片。钢片成形后,刀匠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钢含碳量多的部分会因为淬火造成过大内应力而淬裂剥离。含碳量较低的部分,不易淬硬,有较好的塑性。
这是因为淬硬的程度是和淬火温度、加热时间和含碳量密切相关的。含碳量越高,可以淬硬的淬火温度就越低。比如含碳量1.0%以上的钢,在770℃正常时间加 热即可淬硬。而含碳量0.35%的钢,在这个温度下加热属于半马氏体(半麻田散体)淬火,淬火后的硬度就不高,加热时间短时,甚至不能淬硬,需要提高到 850℃。刀匠只要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和较短的加热时间,并且把握的得当,就可以将含碳量合适的材料淬硬而利于破碎分离。
淬火后的玉钢,需要进行一步日本工匠叫做“小割”的工序。将钢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长短的细块。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过低。
可以大致得到的玉钢的碳含量约为 1.0 到 1.7%,左下铁约为 0.7%,庖丁铁约为 0.1 到 0.3%。把淬硬的薄片敲碎成小块的方法,还可以有效的分离钢片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这是因为破碎会发生在非金属夹杂物造成的缺陷处。而玉钢的非金属夹杂物通常比较集 中,没有夹杂物的部分的玉钢还是比较纯净的。在随后的锻造中,这些处在碎片边缘的夹杂物会因为铁表面氧化剥落和自身缺少塑性的原因而脱落分离。尽管如此, 玉钢的残留的非金属夹杂物还是非常令人担心的,所以用玉钢打制的刀必须经过反复的折叠锻炼,将夹杂物造成的缺陷沿着刀的纵向拉长变细,防止淬火或受力时因缺陷造成的应力集中而断裂。
经过上述处理的玉钢已经很接近现代的钢了。玉钢的平均含碳量(1.5%)大致和某些钢锉刀(1.0~1.2%) 比较接近。这是因为含碳量超过1.3%的碳钢,性质很脆,没有实用价值。而玉钢在随后的折叠锻打过程中,因为折叠和氧化脱碳的原因,含碳量会变得均匀,并 且进一步的下降到0.8~1.0%。左下铁的含碳量(0.7%)和碳钢弹簧丝含碳量(0.7%)是一样的。庖丁铁大致和建筑螺纹钢筋、角铁含碳量相当。
成分:
这是在维基网络查到的二战时期的玉钢成分表:铁98.12% - 95.22%;碳3.00% - 0.10%;铜1.54%;锰0.11%;钨0.05%;钼0.04%;钛0.02%;硅不定;其它 微量。
成分作用:
铁:
钢中重要有害杂质的硫和磷,在表中并没有列出,作为微量处理。在这里可以看出,由于冶炼采用了含硫量很低的木炭和优质的富铁矿,并且冶炼后的铁不与炉料液态混合,得到的含硫、磷量还是很低的。现代的高级优质碳素钢要求含硫量<=0.030%,含磷量小<=0.035%。由此可见,玉钢含硫、磷 低,适合锻造,有利于韧性的提高。
碳在玉钢中是主要的合金元素,含碳量的高低决定了玉钢淬火前后的机械性能。含碳量越高的钢,淬火后的实用硬度越高,但含碳量超过0.8%后,硬度随含碳量的增加不明显。
铜:
铜、锰、钨、钼、钛都不是人们有意加入的元素,在这里是杂质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常常被现代炼钢工艺作为合金元素,加入钢中。铜1.54%,按含量是低合金元素。铜在淬火的玉钢中,主要是过饱和的固溶于基体组织中。由于淬火态钢硬度、强度的主要取决于淬火马氏体的碳含量,铜的强化作用不明显。铜对未淬火的玉钢有固溶强化作用。铜有助于提高钢在空气中的耐蚀性。
锰:
锰0.11%;钨0.05%;钼0.04%;钛0.02%――按含量是微量合金元素。锰属于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锰可以促进晶粒的长大,对需要反复加热锻造的玉钢不利。锰可以提高钢的淬透性,可以获得更深的淬硬层深度。但是对厚度很小,要求淬硬层深度小外硬内韧的刀来说,锰的这一影响是负面的。锰对退火态和正火态的钢有固溶强化作用,但是对于淬火态的钢,硬度、强度主要取决于淬火马氏体的碳含量,锰的强化作用不明显。锰在钢中可以和有害的硫形成高熔点化合物,减少热脆,但对含硫量甚低的玉钢几乎没有效果。总体来说,由于玉钢中的锰含量只有千分之一,各种影响可以忽略。
钛:
钛属于强碳化物生成元素,钨、钼属于中强碳化物生成元素。 在玉钢这种高含碳量的钢中,它们以各自的碳化物形式出现(TiC、WC、MoC、W2C、Mo2C)。由于这些碳化物的熔点高、稳定性好,加热到 1000℃左右时才能熔入到奥氏体组织。而玉钢的淬火温度在780℃左右。再加上只有万分之几的含量,这几种元素不会对玉钢的宏观机械性能有影响。
水铅:
至于网友津津乐道的“水铅”,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元素,有人引经据典说是钼,有人证据确凿的说是钨。即使“水铅”用词的创造者现身,也难以统一说法。这些微量、痕量元素,在任何的钢中都会找到踪迹,对钢材性能的实际影响甚微。
因此玉钢还是地地道道的碳钢,和我们常用的碳钢板锉很相近。这个名字起的很好,给人一种望文生义的误导。现代(包括二战)玉钢刀性能怎么可能好过现代钢?(在同样工艺条件下)
⑷ “一生悬命”于锻刀 ▏日本匠人加藤清志
传统的日本职人往往一生只从事一职,很少会“见异思迁”。日本人自造了两个成语,就是最好的写照。一个叫“一生悬命”,即一生把命都悬在所从事的职事上,是敬业精神的具体写照;另一个叫 “一筋”,有点类似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决无变心的可基滑能。日本人尊重勤勉的职人往往超过崇拜出类拔萃的天才。
在加藤先生的作品中搏山腊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刀具的原始使命,它就是用来切割东西的。加藤清志对制刀的每一道工序都了如指掌,此外他还可以游刃有余地对刀具的进行热处理辅左右刀具的命脉——锋利度。自由的把控刀具制作是锻造刀匠特有的权利,这也正是他们身上散发的魅力。
对唯知刀剑感兴趣可加铸剑师老刘的私人微信号:JRSWORD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rlengbingqi
⑸ 日本刀究竟与唐刀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我们上一篇文章讲了中国唐刀的威力,以及日本人学习唐刀锻造术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日本刀究竟与唐刀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日本刀真的超越了唐刀吗?中国的唐刀真的失传了吗?
宋人欧阳修曾有着名的《日本刀歌》:“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欧阳修做这首诗词的背景是,宋代有大量的日本刀流入中国,受到中国人各阶层的青睐,用于收藏和使用。
当时欧阳修就感慨于日本刀的锋锐,而做此诗歌。从欧阳修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于宋代的中国人而言,日本刀是宝刀,是不可多得的兵器。那么,这是不是说,日本刀一直都是超越中国刀呢?
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说,日本冲中棚刀的锻造技术是源自于秦代的徐福东渡,其实,这种说法有些欠妥,日本人确实在秦汉时代就与中国有接触,但是日本刀真正成为宝刀还是从唐代以后的事情。
日本人就是学习了唐刀的锻造术而发展出的日本刀。
唐代中国鼎盛,门户开放,日本人对大唐的仰慕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年都有大批的日本人来唐朝学习各种知识,其中就有金属冶炼和锻刀术。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唐代中国发明了包钢法,使用百炼钢,外包熟铁,并且采用局部淬火和覆土烧刃等先进的锻刀术。这些技术被日本人全盘学走,用于他们自己的锻刀术。
另外,中国人还从实践中总结出加碳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钢的硬度和柔韧性,简单来说,碳的含量越来钢的硬度越大,反之碳越少钢的硬度就降低但柔韧性增加。
日本刀采取的是高碳钢,硬度可观,锋利无比,但是,也容易损坏和折断。一把名贵的日本刀即便有一点裂痕就会废掉。
日本人的这种锻刀术最常见于唐代中前期,但是,唐代中后期就逐渐放弃了高碳钢,为什么呢?
正如前文所说,高碳钢打造的兵器虽然锋利,但是极其容易损坏,而且一旦损坏就难以恢复。唐朝初年以高碳钢为核心锻造各种兵器,战场上一度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然而,时间一久,唐政府发现这种方法打造的兵器不仅造价高而且不耐用,一场战散则役下来需要更换好几波兵器。这导致唐政府一度财政困难,甚至出现接济不上武器的局面。
就连唐朝这种顶级强国都承担不起高碳钢兵器的消耗,其它国家更是难以承受。因此,高碳钢锻刀术逐渐被中国放弃,转而采取将碳含量变低的锻刀术。
这样一来,虽然兵器的攻击力略有下降,但是维护方便,持久耐用,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装备。
而日本土地狭小,人口远不如中国,战争规模和烈度与中国也不是一个等级,因此,他们可以保留高碳钢锻刀术,武士刀锋利无比,中国则必须走另外一条路,
所以说,日本刀和中国刀走不同的道路,这是两国国情决定的。
日本刀虽然锋利,但是遇到重兵器则十分吹亏,培衡中国的大刀铁棍等兵器都是日本刀的克星,日本刀一旦与重武器相撞,往往会被砸出一个缺口,这把刀也就等于废了。
⑹ 日本刀的详细铸造过程
日本刀在制法上**了相当高的技术,总体来说需要经过刀工制刃、淬火、打磨之后,由刀工配白木柄鞘以保存刀刃待售之用,而刀柄、鞘、镡等刀装为另一行当,由专门的金工(锷工)装饰,且各有名师。日本历史上的刀工各有派系,还有的是幕府、大名的专属工匠。 详细步骤如下:
炼钢
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わこう,Wakou)或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玉钢以日本传统土法炼成。这是一种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温炼钢法,能炼出品质纯良的好钢。不过高温炼出的钢材较软,易打造成形,而低温炼出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可以说制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换取的品 武士刀
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流派,所用钢材成分多少会有差异。大体上玉钢所含成分如表所示。玉钢成分表(二战时期: 铁 98.12% - 95.22% 碳 3.00% - 0.10% 铜 1.54% 锰 0.11% 钨0.05% 钼 0.04% 钛 0.02% 硅 不定 其他 微量
丸锻
“丸锻”是日本刀锻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即制刀的第一步。即是指刀工将钢料加热至赤红而进行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使钢料得以延展。通常少则捶打7、8次,多则达20、30次,每次都要捶打上百锤。例如锤打到第10次,就会有1024层的钢材。通过这一步骤,可将钢中硫等杂质和多余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钢材弹性与韧性。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层数越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 武士刀解图
,铁晶体也会更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钢材品质均一、达数千层,十分强韧,最终成为质地均匀的钢料。日本刀上那些特有的花纹就是这样锤打出来的。 锤锻的方法有很多,如十字锻、折子木锻、短册锻、木叶锻等,纹样各异。
水减
即淬火工艺,淬火即所谓的热处理,日本称为水减(みずへし,Mizuheshi)。从现代材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算是刀匠控制钢材含碳量的手法。 刀工将加热后的和钢锤打成扁平的厚度为约5mm的薄片。看似简单的工序,其实不然,为了控制钢材的含碳量 ,加热次数有严格限制;而且和钢的硬度在其续渐冷却时会有所改变。只有有经验的刀工才能准确把握施锤力度的变化,在限定的加热次数下将玉钢打炼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钢片成形后,刀工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可使钢多余的含碳部分剥离。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刀口坚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对钢片的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够得到含碳量合适的材料。
钢材搭配
日本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整个刀身是以“圆”为基础造型,刀身之所以为弧形主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はがね,Hagane)、皮鉄(かわがね,Kawagane),将碳素含量少而质软的心鉄(しんがね,Shingane)包裹起来,日语称做造込(つくりこみ,Tsukurikomi),这样的双重构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点。外侧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锋利而且有适当的硬度不至于弯折。此后的烧入阶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却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的部分的体积膨胀量的差,从而使刀尖产生强烈的压缩应力,使得刀更不易破损,并且形成弯刀的弧度。
素延
将刀的形状捶打延长成长条形,叫做素延(すのべ,sunobe),在这个阶段基本出现刀的雏形。这一步完成后,刀工会将最前端部分切掉,来制作刀尖。
烧入
“淬火[1]”最后一道火锻工序。刀工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调制出烧刃土(やきばつち,Yakibatsuchi) ,再将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封。刃的用土较薄,镐地和栋的用土较厚。基本上, 日本刀
烧刃土的分布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些头绪。不同的流派烧刃土的成份和调制方法亦有不同。封好的刀身会被放到 750℃ - 760℃的炉火之中。刀工凭经验由火焰的颜色判断炉内温度,若温度超过800℃以上,就会影响刀的强度。经过特定的加热时间,刀匠就会刀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却,进行另一道淬火工序。通过此步骤刀变得更硬更锋利,刀身产生弧度,刀的表面生成一层非常坚固的“马登斯晶体”或称“麻田散体” (Martensite)。所谓马登斯晶体(麻田散体)简言之,即是高温晶体结构因为急冷的缘故,使得碳原子被锁紧在晶粒中而产生“亚稳”(Metastable) 的状态,所以晶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内在张力,造成"坚硬"的效果 。而经过此步骤在刀刃与刀面的边界处产生出如同洒上银沙般的颗粒状纹样,日语称做沸(にえ,Nie)。整体来看,这些细小的白点形成白雾一般的线条,称作匂(におい,Nioi),是鉴赏一把日本刀品质的重要依据。 由于这一步骤,技术要求非常高,稍有闪失,可能造成刀身崩裂,将对整把刀构成致命的损伤。另外即使勉强成形,也可能无法产生美丽的纹样。为了减少失误,现在刀工多用油来进行烧入的步骤。
收尾
此时刀已基本成型,需要开始转入更细致的深加工。
锻冶押
调整完成焼入的刀的弯曲度、刀工进行粗略的削制。此时检查修整细小的瑕疵、刀体形状等进入最终调整阶段。
茎
为安装刀把而留出的部分,日语称为茎(なかご,Nakago),也可以写成中心,中子。刀工调整茎的形状、开一个镶嵌刀柄时使用的目钉穴(めくぎあな,Mekugiana)。并且刻上鑢目(やすりめ,Yasurime)。这个部分容易生锈,根据锈迹可大致判定刀的年代。
铭切
一般刀工在最后将自己的名字、住所、制作年月铭刻在茎上。严格讲,铭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錾" 在茎上的。一般的,在表面铭刀工名和住所(佩刀时向外一侧为表)、内侧铭制作年月和持刀者名,但是例外也很多见。 以上步骤完成后,刀工的工作到一段落,研磨、造鞘、装饰、卷柄等工序另有专人负责,不属于刀工的工作范围。
⑺ 被吹嘘了这么多年的日本刀在实战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
印象中,日本刀有着相当高的传奇地位。我听说过妖刀村正,由于制作刀匠太过专注,使刀附带上执念和邪气,现世后其中暗藏妖魔。
刀柄上记载为“二胴截断”
但是拥有如此之强的斩切力的日本刀能成为古代战场上的最强武器吗,并不能。
一件普通的铠甲就能让日本刀给自己的刃口添堵,所以说日本刀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值得一说的是,日本刀用来暗杀却大放异彩。
⑻ 忽必烈为两次兵败日本,是因为日本拥有什么技术
众所周知,忽必烈跟祖父成吉思汗一样,也是一个征服者,他在灭了南宋等中原大地之后,又将目标对准了海洋。没错,他要征服高丽、日本和东南亚。
这里需要说明的高丽王朝和高句丽不是一样国家,高丽王朝是中国五代时期建立的王朝,开国君主王建。之后他们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这才是忽必烈为何两次兵败日本的重要原因,技术落后,尤其是冷兵器时代,技术相当重要。
⑼ 为什么中国炼钢技术没有日本好
炼钢的工艺和配方需要大量的实验以及数据的积累,日本人天性做这个细活擅长,再有据说我们唐代前后武器锻造的技术有些失传了,日本继承过去加以改良,宋以后我们的刀剑质量再也没能赶上日本。
⑽ 日本黑打厨刀好在哪里
1、日本黑打厨刀有很多的历史和工艺精髓,保养好的话,这刀具还可以传到下一裂纤代,并且带动磨刀修刀的行业和技艺传承。
2、日本黑打厨刀是以“无论多少次都能很好地切断”为重点制作的裂源判,锻造技术在大约肆改过了400年的也被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