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么往北扩张
㈠ 日本的“南进”与“北进”策略
所谓“南进”就是占领搏竖或控制日本以南海域诸岛及东南亚地区,泛指“南洋”。“北进”就是占领朝鲜、“满蒙”,后来包括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南进”与“北进”的侵略计划,即海洋战略和大陆战略,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有了争论。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提出了实行大陆政策的北进和向太平洋扩张的南进同时并举的《国策基准》计划。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谋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巩固日满国防,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并防范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海洋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向南洋,特别是向外南洋方面,谋求我国民族的经济利益……”二战期间,日本为何放弃“北进”而进行“南进”计划呢?
一 、英、美对日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
一战后,美日争夺东亚、太平洋地区霸权矛盾日趋尖锐。“九一八”事变后,美虽然宣布“不承认主义”,实质上采取牺牲中国、“祸水”西引苏联的绥靖政策。1937年日本炸沉美国军舰,美对日挑衅之举既毫无反应,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制裁措施,这主要缘于美国受国内的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影响以及受远东军备不足的制约。英国在远东地区也奉行对日采取避战求和的方针,这就助长了日本南进的嚣张气焰。“七七”事变后,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恢复远东和平会议上,美、英在会前商定,凡有损于对日关系的任何倡议,他们都一概不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牺牲中国的利益,以保住自己在远东的领地及势力范围,与日本达成交易。希特勒闪击苏联后,美国决策层认为日本将全力推行北进计划,与德国夹击苏联,幻想靠牺牲苏联来缓基运大解日趋尖锐的日美矛盾,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这样,外交上的软弱无力和军备准备不足,使脆弱的“堤坝”首先被“汹涌的洪水”冲跨,就成理所当然的了。
二、有利的国际形势
欧洲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南洋一带殖民地已由于法国、荷兰等宗悄举主国的败降而成为“真空地带”,这是夺取战略物质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的南洋一带,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天赐良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解除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日本大本营于7月初决心在年初侵占法属印度支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东南亚的进攻行动,同时发动太平洋战争。总之,要趁欧洲发生战争之机,开进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攫取战略物质和抢占英、美的殖民地。
三、《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解除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日本在中苏边境发动了对苏的两次大规模进攻,其意图是试探苏联军队的虚实和阻止苏联对华抗日的援助,结果惨遭失败,于是日本“知难而退”。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其“南进”战略,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极力谋求与苏联达成妥协,以便抽出兵力去巩固中国战场,进兵东南亚,从英、美、荷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战略资源。而斯大林为避免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也不愿同日本发生冲突,希望把日本的进攻矛头引向南洋。因而苏联继签订《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又于1941年4月13日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至此,日本的“北进派”彻底失利,苏联赢得了东线的安宁。另外,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采取坐等德军攻取莫斯科,再挥师西伯利亚摘去“涩柿”的策略,但终因德军兵败莫斯科,“北进”计划从而搁浅。
四、中国的持久抗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日战争中,日本不论是军事征服还是政治诱降,都不能使中国屈服,致使日本长期陷入战争泥潭,也使“北进”计划破产,“南进”计划推迟。“侵华战争使数十万日本军队被拖在中国战场上,造成日本战略上严重失调和济济上的沉重负担,日本侵略者有企图通过‘南进’,攫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维持侵华战争,促进‘中国事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的‘南进’论甚嚣尘上……”“所以,中国抗战、日本南进、美国禁运和苏联摆脱腹背受敌的四者关系是,由于中国战场的消耗,造成日本战略物质出现严重短缺,给了美国捏住日本的“七寸”的机会,而日本为了摆脱 “七寸”被捏的局面,必须‘南进’控制东南亚并与英、美碰撞,于是无暇北顾
㈡ 日本是如何踏上对外扩张之路的
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再现
以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在镰仓地区建立的大将军府)为标志,武士阶级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第一个武家当政的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达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武家政权。日本的武士阶级以作战杀伐为职业,成为古代中世纪的军国主义的鼓吹者,也自然是军国主义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本武士阶级还在长达近700年的幕府时代,逐渐发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观、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义务和职责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导源于神道、佛教、儒学的日本武士道,经历了江户时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阶段,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日本的对外侵略思想亦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日本古代,就已有关于神功皇后的神话传说,即传说她于公元210年征讨新罗(朝鲜南部古国),三次用兵大获全胜。后来统治者均大肆宣扬神功皇后开疆拓土之战功,推崇有加。
到16世纪末,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首次提出征讨朝鲜、进占中国、印度,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并于1592、1596年两次出兵侵朝。丰臣的扩张思想和侵略野心之大,集日本统治者之大成,达到空前程度。 丰臣之后,日本的统治者及许多思想家,不断鼓吹其计划、宣扬其思想,致使日本对外侵略思想在300多年间延绵不绝且日益猖獗。从18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力倡“海防论”、“开国论”、“海外雄飞论”及“攘夷论”的日本经世学家及维新运动的先驱者们,如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渊、藤田幽谷、会泽安、吉田松阴等代表性人物,都大肆鼓吹对外扩张思想。这些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 同时,日本军国主义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基础。
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完全是靠进行不间断的疯狂的侵略战争来推动的。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侵犯中国,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出兵西伯利亚,1931年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日本通过这些侵略战争,获得了巨额赔款,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大量财富,攫取了大片土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似乎即将实现。1931年,日本加强了国内统治,进入法西斯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日本军国主义的体制最完整,表现最狂妄,日本军国主义发展到顶峰,接着面临的就是深渊。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联合打击下,日本军国主义在1945年9月彻底垮台了。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与日本崛起同步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第一阶段是孕育形成阶段,大体从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起至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在这10年中,日本确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起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军国主义的武装和警察、监狱,并开始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标志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初步形成了。 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大体从陆军卿(国防部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的1878年至签订《日英新通商航海条约》,发动侵中、侵朝的甲午战争的1894年。其间,1881年建立宪兵制度并发布《军人敕谕》,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1893年军部的形成等均为其路标。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确立起军国主义体制。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大致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确立的1936年或直到其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就不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几乎是每五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彻底败亡。1936年“二·二六”政变标志法西斯上台,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法西斯主义确立,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最高形态。
㈢ 1931年日本是怎样入侵中国东北的
有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抗日歌曲,名为《松花江上》,歌中唱道:“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伴随着血和泪的歌声,是对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罪恶历史的控诉。1931年9月18日,中国沈阳柳条湖的一声巨响,揭开了日本法西斯侵占我东北、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日本侵吞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织丰时代他就梦想到中国当皇帝。江户时代后期,侵华思想已成体系。明治维新时的1887年,日本最高军事机构参谋本部就制定了最早的侵华计划——《清国征讨方略》。19世纪末,日本先后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以争夺中国东北地区为目标的日俄战争,相继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大连铁路的所有权和“附属地”的驻兵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借口向德国宣战,入侵中国山东、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并于1915年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几乎要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急欲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927年6~7月间,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日本新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会后,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奏折中提出了“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须先征服中国”的侵略扩张纲领,这就是臭名昭着的《田中奏折》。
田中认为,中国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背叛革命后,正处在群龙无首的“困难时期”,是其实现独占中国的好时机。蒋介石在反共问题上同田中一拍即合,取得了田中的信任。最后,田中在蒋介石保证“北伐”不出关,“统一”不反日,默认东北“任日本处置”条件下,承认了蒋介石的“北伐”,这也是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的开始。日本要利用北伐时张作霖败退之际,“处置”东北。于是,炸死了张作霖,并想以“维护满洲治安”的名义出兵占领东北。但是,东北并没有因张作霖被炸而发生动乱,日军无机可乘。
1930年初,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冲击日本,1931年达到高峰。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社会动荡不安。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分子急于从扩大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攫取新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30年下半年,军部开始酝酿新的侵华计划,至翌年四月,拟就了《昭和六年度情势判断》,下决心“解决满蒙问题”。6月制定了《解决满蒙问题方策大纲》,明确提出,在一年之内“如果反日运动变得激烈,则有必要采取军事行动”。
日本关东军对此仍然深表不满,他们提出“不可坐待偶然之良机,要主动创造机会”,解决“满蒙”问题。8月4日,日本陆相南次郎在日本军司令官及师团长会议上发表演说,指出必须使用武力侵占“满蒙”。侵华战争已不可避免。
既已决定侵华,“创造机会”是不难的。早在1931年6月末,在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的参与下,炸毁柳条湖附近铁路的具体计划即已制定,其后,由柴山兼四郎(张学良的日本顾问)的助理官今田新太郎大尉向工兵出身而且熟悉爆破技术的河本末守中尉下达了密令。
9月18日22时20分左右,河本带领七八个部下窜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南六七百米的柳条湖(沈阳与文官屯之间),点燃了预先埋在铁轨下的炸药。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被炸毁的铁轨和枕木四处飞散,这就是“柳条湖事件”。
事件发生后,日本侵略者贼喊捉贼,无耻地宣称:“三四百名中国正规军将柳条湖附近的满铁干线炸毁”,并以此为借口,在事件发生的3个小时后,即19日凌晨1时20分,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向日本驻满各部队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而在命令正式下达前,预先埋伏在距爆破点约4公里文官屯的川岛中队,爆炸发生后已根据预先计划向北大营发起攻击;驻沈阳的日本守备队则用早已标定好的大炮,向北大营的中国驻军猛烈炮击。22时40分,日本步兵第29联队也按预定计划开始向沈阳城攻击。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关东军不过万余人,而当时东北全境的中国军队愈40万,但是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卖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轻而易举地一夜之间占领了沈阳城,一日之内攻城20余座,略地千余里,并在随后的4个月零18天的时间里占领了东北全境,一口气吞下了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多的中国国土。1932年3月,日本一手炮制的伪政权“满洲国”成立,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侵略事件,目的在于侵占中国东北,然后以此为基地,侵占全中国,实现其所谓“大陆政策”。日本为了欺骗本国人民和士兵、欺骗国际舆论,在苦无开战借口的情况下,自编、自导、自演了个“柳条湖事件”,贼喊捉贼地大喊大叫起来,作为出其兵的“理由”。殊不知,如此拙劣的演技又怎能逃过世界人民的双眼呢?
北京西南15公里的宛平城外,有一座横跨永定河的大石桥,桥旁的石栏上刻着形态各异的狮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卢沟桥。这里是“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的所在地,同时也是轰动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地。桥上的485只狮子至今个个怒目圆睁、愤恨难平,因为是它们见证了日本侵略者为了寻找战争借口而蓄意制造的“卢沟桥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国内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同时以我国东北为基地,迫不及待地向华北地区进行扩张。1933年2月至5月,日本关东军首先在热河发动战争,并迅速占领热河全境,继而攻陷河北滦东地区,逼近平津。在华北危急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不顾全中国人民的反对,在1933年5月31日,与日本签订了出卖领土主权的《塘沽协定》。这个协定,不仅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而且划冀东各县为日军可以“自由行动”、中国军队不能进入的“非武装区”,日本帝国主义就这样打开了向华北扩张的大门。6月27日,国民党政府又与日方代表签订了《秦土协定》,规定撤退驻察哈尔省的国民党军和党部,解散抗日机关和团体,撤销宋哲元察省主席职务,成立察东非武装区。这样,日本侵略者便获得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为全面侵华开辟了前进基地。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陆军中的法西斯分子在东京发动军事政变,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8月7日,在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参加的“五相会议”上,制定了日本的《国策大纲》,进一步确定了陆军准备“北进”对抗苏联,海军准备“南进”与英、美争夺太平洋霸权的长远的战略目标。于是,日本便开始以武力为后盾,策动华北“自治”,但没有得逞。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发生,给日本侵华政策以重大打击,于是其对华政策便转向以军事侵略为主。1937年1月25日,日本参谋本部在《关于对华政策给陆军省的建议》中指出,到万不得已时,准备给中国以“致命的痛击”。
1936年,日军侵略者又增兵丰台,从东西北三面包围北平,日军认为“丰台是一个突出点,位置和中国军队接近,容易接触”,也就是说容易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这时,北平四周,唯有西南平汉铁路线一带还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下,因此,卢沟桥就成为中国军队出入和取得补给的咽喉。一直对宛平城虎视眈眈的日军早就觊觎着卢沟桥,总想夺取这一战略要地,以四面包围北平,夺取平津地区。于是,为了挑起全面战争,卢沟桥就成了日军的首要攻击目标。
从1937年5月中旬开始,驻丰台日军经常在宛平北郊举行以县城为目标的演习,寻机制造事端。7月6日,即“七七事变”爆发的前一天,驻丰台日军要求通过宛平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遭到宛平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纠缠达10余小时,至傍晚才退走。这一切迹象都充分预示着日军侵华战争的血雨腥风即将到来。
7月7日19时30分,驻丰台的日军清水郎中队到卢沟桥附近的龙王庙进行夜间军事演习。22时左右,第一阶段演习结束集合时,日军士兵志村菊次郎离队便溺,部队集合20分钟后才归队。清水节郎先是声称有步枪射击,日军士兵一名失踪,并报告了丰台的大队长一木清直。这名士兵归队后,他又命令传令兵向大队长报告失踪士兵已找到。当夜12时,日军仍诡称在演习中失踪士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被我方严辞拒绝。驻丰台的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大佐,仍以此为借口,立即令第三大队紧急集合,前住现地布置战斗,并令驻通县的日军第一大队,迅速向丰台进发。一木清直在得到联队长牟田口廉的同意后,于7月8日零时20分下达了作战命令:“以主力向卢沟桥前进。”4时20分,牟田下令进攻宛平城。9时,日本中国驻屯军命令:解除卢沟桥附近中国军队的武装,并占领该地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驻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由于当时日军的兵力还未部署到位,日方提出由日中双方派员进城调查。9日凌晨3时,在中方做出了最大让步的条件下,双方达成停战协议。但是,侵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举行谈判,签署协定只不过是骗人的缓兵之计。在谈判过程中,日本不仅始终未停止武装进攻,同时又调集大批日军开赴华北。7月8日,日军陆军中央部接到卢沟桥事件爆发的电报后,立即决定调动其在东北、朝鲜及国内的大批陆、空部队开赴华北。到7月26日,日军增兵已达10万左右,进一步完成了扩大侵略的军事部署。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下,7月30日天津失守,8月4日北平失守。不到3个月,华北几省相继沦陷。
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其阴谋策划的结果,是其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开端,同时也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全民抗日战争的开始。由日本帝国主义点燃的卢沟桥战火,以其灭亡而告终。玩火者必自焚,这是侵略者应有的下场。
㈣ 明治维新后,强势的日本是如何向北扩张,并与俄罗斯闹僵的
当时的日本政府先是征服了北海道,又想将北方的千叶群岛和库页岛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可是在当时,沙俄的势力延伸到了欧亚大陆的东部,俄国渔船频繁在千岛群岛一带活动,后来这些沙俄的航海家和拓殖者竟逐步控制了整个千岛群岛,这就和日本起了冲突,几番你来我往后,1855年,日俄两国签署了《日俄和亲通好条约》,瓜分了千岛群岛,以南归日本,以北归俄国。
在1875日本被迫和俄国签订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日本人放弃对库页岛的一切要求,俄国则把千岛群岛北部划归给日本。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7月7日发动了库页岛之战,占领库页岛全岛,1905年9月5日,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来的土地割让给日本。这就是日本北部版图最大的时候。
㈤ 请问日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侵略中国东北的需要由一个时间表。
1.柳条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
爆炸同时,呆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
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2营。
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由于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2.辽宁、吉林主要城镇沦陷
日军在沈阳当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2师主力增援对奉天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凰城、安东(今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子、二道沟、南岭等地。至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9月21日,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率部投敌,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
3.黑龙江主要城镇沦陷
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0月16日在嫩江桥,被黑龙江省防军击退。守军炸毁嫩江铁路桥的第1、第2、第5号桥,以阻止日伪军进犯。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指挥3个旅,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江桥抗战,战至11月18日,终因伤亡惨重而弃守省城齐齐哈尔,撤往克山、海伦。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4.锦州、哈尔滨沦陷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1931年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对此,南次郎陆军大臣依然对若槻礼次郎首相声称“由于受到中国军队的防空炮火攻击,才不得已采取自卫行动”,此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此后,币原主张的国际协调主义外交政策受到了严重的挫折,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军攻占黑龙江省主要城镇后,开始进攻辽西地区。12月15日,关东军进攻锦州。12月1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今大虎山)。1932年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驻锦州的东北军第12、第20旅和骑兵第3旅已奉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犯,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当时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事变。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伤亡惨重,撤往宾县。2月5日,日军攻陷哈尔滨。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
5.满洲国成立
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关东军不敢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因此考虑建立傀儡政权。当时担任特务机关负责人的土肥原贤二大佐游说了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时关东军以复兴满清为条件,说服溥仪回到东北。11月10日,溥仪从天津出发,11月13日到达营口,最后停留在驻守旅顺的日本军营内。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满洲国正式成立。溥仪担任国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现在的长春),年号定为“大同”。上述宣言都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张景惠的公馆发表。国际联盟强烈谴责日本政府的行为,并不承认满洲国政府的合法性。日本表示抗议并且脱离国际联盟。
3月9日,溥仪登基仪式在新京举行。
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伪满洲国签订《日满议定书》,满洲国承认日本的既得权益,并允许关东军在满洲国内驻军。九一八事变简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㈥ 918事变之前日本是如何进入东北三省的
张学良遵从蒋介石的命令率领东北军撤出东三省,由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关东军长驱直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
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
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
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㈦ 二战中德国有没有计划让日本北进夹击苏军,日军为什么没有北进
近代日本在对外扩张道路上一直存在北进与南进的战略选择问题。这种战略选择问题往往又伴随着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对于各自在决策权力的分配、军备份额的比重等问题的争夺,显得复杂多变。北进战略主要以日本陆军为主导,其最终战略目标是以中国大陆为腹地,向西伯利亚扩张,主要假想敌国为苏联。南进战略主要以日本海军为主导,其最终战略目标是在确保对中国大陆的霸权地位后,再向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主要假想敌国为美、英等国。一、广田弘毅组阁,确立“南北并进”方针北进与南进之争由来已久。总的来说,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以北进战略为主导。从征韩论到大陆政策,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从吞并朝鲜到出兵西伯利亚,从九一八事变到扶植伪满洲国,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历届政府都把北进作为主要战略方向。
1936 年的二·二六事件是日本军事战略发生转折的标志。二·二六事件是日本陆军内部主张北进的皇道派和主张南进的统制派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事件平息后,皇道派势力被镇压,北进的主张退出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在军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完全服从于军部意志的广田弘毅内阁,军部加强了在政治中的发言权。
为了进一步解决北进和南进问题,7 月 2 日天皇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之帝国国策要纲》,表明了日本在当前形势下的“国策要纲”是“竭尽全力解决日本在华冲突”,“加速南进”,基本上确立了日本对苏德战争的立场。
苏德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日本北进的最佳良机。但中国的持久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日本无力北进。于是,日本当局只好对苏联采取“熟柿子主义”策略,即用柿子成熟后自动落地,譬喻待德国打败苏联后,日本再趁机以最小代价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为了掩饰南进的战略意图,日本关东军于 7 月上旬在中国东北举行空前规模的军事演习,参加人员达 70 多万,飞机 600 架。如此规模的军事演习,立即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于是日
㈧ 为什么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便积极向外扩张
总体来说,日本奉行对外扩张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生了新兴阶层。在封建时代之前,各阶层之间及阶层内部为了争夺生产资料,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上层阶级有能力雇佣职业军人。到平安时代,随着庄园制的产生与普及,固有的军事力量阶层——武士阶级——得以诞生,日本进入了封建时代。掌握着军事力量的武士阶层掌握政权后,军政一体的幕府政体也就得以形成。
三、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周期性结果。一如中国等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内战的整合恢复需带肢租要较长的时间,对外战争的开启也需要大量的动员,转移国内矛盾的难度较大,因此在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后期,防御战和内战是战争史的主旋律。而日本不同,铁器、牛畜等生产工具饥没需要依赖与进口,国内职业军事阶层不断固化,人口基数大而耕地面积小,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偏差愈大,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爆发的可能性就愈大。而要打消这个“陷阱”的方式主要有:实现生产力或科技蠢兆革命或者消耗大量的人口,后者显然是最为快速和可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