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为什么日本人打不过苏军
① 二战时期为什么每次日本与苏联作战总是惨败
1,国力差距;苏联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已经是一个飞跃式地完成工业化的大国,其工业总产值在1937年已经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2,装备落后,工业化程度的不同就造成了苏日两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几乎已经出现了代差了:苏联在1940年就已经组建了10个机械化军,而日本整个二战才有4个战车师团。所以波兰骑兵挥舞马刀冲击德军坦克装甲车,而日军步兵端着刺刀背着炸药向苏军机械化部队搞万岁冲锋。 3,军事思想僵化, 日从装备到头脑基本还是停留在大正时代的陆军,德国有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古德里安哗并的闪电战,闭咐苏联有图哈切夫斯基和亚基尔的大纵深战略。而日还在迷恋日俄战争中150米白刃挺身战。对二战的乱态迹高速度,高机动,大纵深,密火力等精髓压根就懵懂无知。
② 揭秘二战日本关东军为什么打不过苏联军队
关东军虽然号称是日本的精锐,但是其主力早已被秘密抽调到太平仿闹洋战场。这也是为什么美军历次夺岛异常艰难、极少有日军俘虏的原因之一。
日军与国军相比,肢芹装备精良。但是与苏军相比,装备就显得寒酸。苏军经过与德军的交战,逐步淘汰了莫辛纳甘步枪,整团整师装备波波沙冲锋枪。一个苏军士兵的火力,相当于日军5人的火力。其他的对比,无论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统统都是苏军装备占优。T34坦克与日军薄皮坦克对决,一辆能抵10辆。火炮,105榴弹炮,122榴弹炮,是苏军的常规火炮,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双方都不是一个数量级。
关东军的高层指挥人员,仅有长期对付“抗联”游击队的经验,而无应对苏联红军大兵团机械化进攻的经验。而苏军指挥员对于指挥机械化大兵团作战,早已经在西部战场练习得炉火纯青。华西里夫斯基元帅负责指挥苏军,缜密,而富有经验。
情报。由于人心向背,苏军获得了“抗联”旅的全力支持。而日军,14年的历大毕“满洲国”统治,三等国民不可能支持他们。
③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可以打败沙俄,为什么在二战时期的诺门罕战役却打不过苏联
战略和武器方面的因素都有
早在诺门坎战役之前,日军极度轻视苏军,认为一个日本兵足以对付3个俄国兵。
一开始拟定的战略也就是边境扫荡行动,只出去一个联队,就这么点人还搞个分兵合击,结果还迷路了
接着又犯了逐次增兵的老毛病。23师团先上,快残废了才上7师团和重炮联队。而毛子是一口气全上了
最终时刻,还是盲目自信,虽然有情报表示苏联正在增兵,关东军还是不相信
结果被合围,大败
二就是武器方面的因素
坦率的说,在轻武器和坦克方面,日本吃亏并不大,当时日本的97坦克对毛子的T26和BT5基本是旗鼓相当,但在火炮方面就差大了
日本在东北当时总共才两个150重炮联队,师团的炮主要还是75毫米口径的
而一个毛子步兵师就有12门122毫米炮,外带152加农炮,火力10倍于日本
按照当时参战者的回忆,日本炮弹很快打光,接着就是挨炸
航空兵也是一样,日本走的是精兵政策,到了后来全消耗光了,干挨炸
④ 二战时期日军为什么无法和苏联抗衡
原因之一:诺门坎战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后,随即将那里变成了侵华反苏的基地。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面向抗战中的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一面在苏联、蒙古与我国东北交界地区部署重兵。于是日苏两国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不断发生冲突。
1937年6月,双方在乾岔子岛发生冲突,日军击沉了一艘苏军炮艇,而苏联由于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没有对此予以报复。1938年7月,双方又在张鼓峰发生冲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损失后,苏军取胜。通过这两次军事摩擦,自命不凡的关东军参谋们得出结论:苏军的素质低下,远远不是精锐的关东军的对手,日军只要给俄国人一点颜色,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后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日军越发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1939年4月,“战争扩大派”的代表人物东条英机成为日军中真正的实权人物。他对苏联政府支援中国抗战极为恼火,认为有必要整一下苏联,逼迫其中止对华军援。根据东条英机的设想,日本关东军将对中苏蒙边境地区发动一次突袭,以消除苏联在蒙古的影响以及对伪满洲国的威胁。
1939年5月11日,蒙古军队在距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的诺门坎地区(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与伪满军发生冲突。15日,驻海拉尔的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向蒙军发动进攻,冲突规模逐步升级。日军仗着有装甲部队和重炮,在冲突中明显占了上风。他们侵入喇嘛庙一带,并就地构筑工事,扩大战果。关东军企图利用这一契机永久占领哈拉哈河东岸有争议的大片草原。驻蒙苏军根据苏蒙同盟条约,出动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前往边界,援助蒙军。妄自尊大的关东军认为向苏军显示实力的机会到了,便在诺门坎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准备给苏军以重创。
名将朱可夫临危受命
日本在诺门坎地区发起的挑衅令斯大林感到有些费解。日本人究竟想干什么?这是不是对苏开战前的试探?他意识到必须当机立断,挫败日本人的野心,稳固苏联的远东边界。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宫,想让这位名将出马,狠狠地教训日本军队。
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国,担任驻重庆的苏军首席军事顾问。他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侵华日军的作战特点,颇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苏军拥有的重型武器装备决不亚于日军,且苏军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与歼击机的作战性能已稍超过日军,只要指挥正确,定然能夺取全胜。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驻蒙古的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任命,并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就带着参谋长等随行人员飞赴伊尔库茨克,再转飞往贝加尔苏军司令部调兵遣将,约见蒙军将领,共同研究作战方略。在诺门坎地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日军发动奇袭,妄图攻占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日本方面也在继续为扩大战事作准备。5月30日,日军参谋本部将第一飞行联队编入关东军,以加强空中打击力量。6月中旬,日军大本营又正式批准了关东军扩大使用兵力于诺门坎地区的权限,任命关东军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为前线总司令。他是日军高级将领中“北进派”代表人物之一。这回,荻州立兵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向军部首脑们保证:只要后勤补给充足,定可在一个月内解决战事。
1939年6月下旬,日军参谋总长武藤指示:“地面战斗行动,大致应以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为界限。”这就等于批准关东军可以超越边界争议地区,进入蒙古内地作战。紧接着,日军前线部队的援兵陆续到达,参战部队除第23师团外,还有第7师团主力、第2师团以及第4师团和关东军直辖的全部炮兵。为减少日军的伤亡,荻州还调集两个旅的伪满军队开到前线。他们的装备尚可,但官兵们士气低落,都不愿意为日本主子充当炮灰,又不敢抗命。荻州只好下令让这两个旅的官兵挖壕沟地洞,运送军用物资。7月1日,日军出动百余架轰炸机,在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下,轰炸了苏军和蒙军的后方基地等重要目标,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苏军诱敌深入,日军损失惨重
1939年7月1日下午,荻州接到航空队指挥官发来的电报。他得意洋洋地告诉幕僚们:“空军将士们干得很出色,他们已击毁苏蒙军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兵站、粮库、军火库都燃起了大火。尤为值得庆贺的是苏军两个飞机场都完蛋了,飞行员们从空中望见苏军多架飞机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参谋长等人用劲鼓掌,众人又振臂欢呼。
当日深夜,关东军第23师团主力渡过已退潮的哈拉哈河,攻击了苏蒙军队的两翼。苏蒙守军似难支撑,且战且退。日军乘胜前进,却没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诱敌深入”之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千上万的日军遭到苏军的远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东岸。接下来的是草原上的拉锯战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各出动几百辆坦克,在草原上激战。最终,日军大败。近二百辆坦克与百余辆自行火炮被苏军性能优良的主战坦克击毁,数百名坦克手战死,关东军吃了大亏。在激战中,苏军飞机频繁出击,炸毁日军几处炮兵阵地。
原来,朱可夫采用的是“后发制人”战术。他在开战前即令苏军制造假象,以百余架木制飞机模型冒充战机。苏军几百架参战飞机则躲入日机航程之外的伊尔库茨克等地的地下机库,伺机反击。上当的荻州损失惨重,只好向军部请求增援。7月25日,日军又紧急抽调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出关参战,同时做好调用华北方面军第14师团及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参战的准备。朱可夫运筹帷幄,沉着应战,
击退了日军的反扑。8月中旬,在强大的航空兵掩护下,苏军坦克部队开始反攻,日军全线溃败,其中第23师团被苏军坦克群包围,许多联队指挥官在绝望中切腹自杀,被苏军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次大战中,苏蒙军仅伤亡6000余人,损失飞机78架、坦克113辆。日军则伤亡逾5万人,光是战死的就有2万余人,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
诺门坎战役确保了二战中苏联东部边境的稳定
1939年9月15日,日本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为追究责任,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关东军内的对苏“强硬派”几乎被一扫而光。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日军看到了苏军的强大战斗力。这场战役树立了苏军对日军的心理优势,也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它也是日本放弃“北进战略”,未敢与希特勒联手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德国,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
原因之二:日德同盟与日苏友好条约
说诺门坎什么的,其实是把当年那场冲突(其实真算不上战役)给夸大了,其实两方损失差不多,作战目标上苏联实现的多一点,日本实现的少一点,其实也不存在完败之说(主力部队突围成功了,远远谈不上全歼,战后满洲国和蒙古国的领土也没有出现多少变动),至于技术层面,其实输的是苏联,机械化作战的水平明显比日军低(日军其实在当时算是很前卫的一支军队,对当时欧洲、包括英国和德国的新一代军事理论跟的很紧,苏军的伤亡和装备损失都比日本大得多,坦克还只是当步兵辅助火力用,而且损失率比日军高很多,制空权则一开战就丢掉了,整个作战模式还停留在红白战争的年代,日军之所以最后处于下风,主要是前线战术指挥官是一帮二逼(当然,这个其实也有战后政治宣传之嫌))。从结果而言,诺门坎虽然苏军占优,但是完全没有撼动关东军占据满洲国这个事实,更不要说对关东军的军事力量有什么实质性的削弱。相反,以防备苏联为名,关东军在此战之后大量搞预算,逐渐成为当时日本军队中最强大的力量,并且在42年从司令部升格为总司令部。
最早渲染诺门坎日军大败的是日本人自己,其实是当时日本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么一搞,当时占据关东军和本土军部高层的老牌军官立刻都靠边站了,最后一个大正内阁,平沼内阁也总辞了,从此东条和近卫这些新一代政治人物占尽先机。因此,所谓诺门坎完败在以关东军为最大资本的日本军队少壮派和政坛极右派而言,发挥了巨大的正面作用。
而苏联渲染诺门坎大胜的理由就更复杂了,不要忘了,当时的苏联正在闹大清洗,这次战斗的指挥者是斯大林清洗红军高层后几乎唯一一个幸存者,而当时清洗的理由之一就是“日本间谍”。(但朱可夫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斯大林一死他立刻率领红军势力支持赫鲁晓夫闹政变,几乎把苏联变成了枪指挥党,当然,失败了。)
所以,当时的苏日明面上很乐意把对方当作大敌,实际上么,呵呵。
至于为什么不和德国一起打苏联,原因很简单,因为德日之间一点也不铁杆(说到铁杆盟友,不论各种仆从国的话,德国其实一个也没有,包括意大利也是各种貌合神离),日本对于法西斯或纳粹主义的接受度并不算高(当时在亚洲最钦慕纳粹的是常公~~~所以小胡子当时和南京政府关系各种好),其实和苏联当时而言也没有什么战略冲突(只有在蒙古问题上有冲突,苏联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则非常暧昧,比美国暧昧得多,在美国禁运之前,和日本真正有战略冲突的西方大国只有英国),所谓南下北上之争,去好好Google一下那段历史就知道了,不把苏联作为优先的作战对手其实是贯穿整个日本作战思路的,这一点没啥冲突,所谓南进北进,其实更多是日本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和明治初期的征韩论之争很相似,其实当时两方争夺的真正焦点并不是打不打朝鲜帝国,而是谁应该在新政治体系里当大佬)。而且,真正的南进与北进之争发生在德军在苏联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之后,其实和诺门坎也关系不大,而且当时的争论焦点不是南进还是北进,而是南进成功之后,是掉转枪头北攻苏联(前提是德军已经或快取得决定性胜利了,日本军部内部当时对这点其实保有疑问)呢,还是继续西进打印度,甚至打中亚),南下东南亚、并且尽快结束中国大陆作战是日军最优先的作战目标,这点在当时的日本军部是没有争议的,因为最优先的对手和战略目标都在这条线(ABCD)。
其实说到底,西方国家而言,日本立意一定要灭掉的只有英国的亚洲势力,对美国的战略思路始终是以战求和(当然,珍珠港之后有高层提出要打到华盛顿,但那只是日本二战时期各种脑热言论之一,一直到中途岛,日本打太平洋战争的思路始终是以一场决战迫使美国人以对日本较有利的条件上谈判桌。当时包括德国在内,大家都很明白,美国如果真放开了打,谁也没把握将其完全击败。)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二战的时候日本和德国的战略目完全不同,德国的目标是征服世界,它的军事行为中意识形态驱动的成分很大,日本其实始终以征服亚洲为主,是传统的民族争霸思路,从日俄战争起,追求的就是赶走西方人,建立一个自己独霸的亚洲,因此对于欧洲战场主要以观望为主,和苏联始终维持着外交关系。因此对于德国而言,从来就没有把日本当成生死攸关的盟友(小胡子从始至终看不上这帮东方矮子),可惜它在意识形态上的头号盟友意大利实在是太不给力了。
⑤ 号称“日本精锐”的关东军,为什么无法抵挡苏联军队的进攻
个人认为,号称“日本精锐”的关东军,其实只是中国人眼中的强大以及其自我良好的感觉,而且苏联在和日笑胡本对战时准备充分。
首先,关东军的“强大”力量,实际上是中国人民眼中的力量和日本的自尊。这个看似强大的关东军,在美苏面前真是软弱可怜。
苏联进军中国东北时,驻扎在这里的关东军号称70万,武器、飞机、坦克、大炮都很好。然而,就日本和苏联的实力而言,它们并不处于同一水平。
所谓日本精锐的关东军为什么不能抵抗苏军的进攻?
最重要的是,苏军在远东调遣的部队全部是复合兵团,包括战役集团军、坦克集团军和航空兵集团军,总兵力近160万人。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枪支、坦克、飞机,而且在太平洋和阿穆尔河还有两支舰队。从账面实力看,157万人的苏联红军彻底打败了75万日本非官方军队。
因此,进攻关东军的苏军不仅是精英,而且是大团的机械化部队,在日军几乎没有作战经验。就实力而言,它直接粉碎了日军。
⑥ 二战时,日本连美国都敢打,为何忌惮苏联
二战时期的日本,为了扩张本国的领土,派出了众多的军队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妄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不正义的行为,最终自然不会取得胜利,可是为了阻止日本的这种行为,许多国家都付出了是十分惨痛的代价。
在二战的后期,苏军更是以极快的速度扫清了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让他们见识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实力。那么日本为什么敢打美国呢?那是因为美国没有展现过真悄明正的实力。在全世界都在打仗的时候,美国在出售武器。
所以在狂妄的日本眼里,美国就是胆小怕事,于是没有丝毫犹豫地对美国出手,哪曾想美国的战斗能力不输苏联。说穿了日本就是欺软怕硬,如果知道对手十分强大,日本是坚决不会去和对方交战的,苏旅运晌联就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⑦ 二战时日本真的打不过苏联吗
这是肯定的,如果单挑的话,日本绝对没有胜算的。这个可以从苏德战争,作为一个侧面,来看看如果日本和苏联全面开战会出现的局面。
首先和德国不同,日本在苏联的东边,靠近的是西伯利亚,这里不是苏联的核心地带。德国的闪电战,能迅速重创苏联,是对苏联在欧洲部分的重要工业城市,以及军事实力进行占领摧毁。但苏联在远东并没有太过重要的工业城市,其重心不在这里,所以日本很难在战争的初期对苏联造成巨大的伤害。
其次,苏联的国土面积比中国更大,当时的中国国土就让80%的日本陆军泥足深陷,而桥迹核且从东而来的日本几乎在短时间内完全占领了整个中国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使得中国在经济,工业受到重创,就这都没有迅速解决掉中国。对上战斗力更强,装备更精良,而且战略重心在西方的苏联,日本就更加的力不从心。
最后,在武器装备方面,日本在陆军装备完全不占优势,苏联的坦克是可以和德国的虎、豹式正面拼杀的,而日本的坦克估计敏掘是二战最弱的了,并且没有大的装甲兵团。苏联的火箭炮,对上日本的火炮,苏联的州扮冲锋枪,对上日本的三八大盖,日本在中国的装备优势几乎没有。唯一可能有优势的就是日本强大的海军舰队,多艘航母编队。但这个舰队,无法通过北冰洋威胁苏联欧洲重心,如果换个方向,那得绕过整个亚洲和欧洲和苏联进行持久战,日本的舰队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所以如果一对一,日本是绝对没有可能赢苏联的。事实上就算日本不进行太平洋战争,专注中国,要耗死中国没有个几十年都是不可能的,而如果和苏联打,被耗死的只能是日本。
而且这还是按日本初期取得优势占据了西伯利亚一代进行的推理,日本初期就劣势,被苏联反推也不是不可能的。
⑧ 二战日本为什么不敢打苏联
不是不敢打,而是本来就有分歧。海军的意思从来就是利用日本强大的海军控制亚太地区,入侵东南亚国家,掠夺当地丰富的资源。而陆军部为了自己的利益,希望通过中国东北为跳板,以关东军为主,攻击苏联远东地区,掠夺西伯利亚地区丰富的资源。不过日本当然知道苏联陆军的强大,更知道苏联在对抗德国的同时在远东地区依然有百万精兵。因此在诺门坎战役试探性进攻失败之后,日本就意识到了对苏联作战没有前途,因此果断南下亚太地区。所谓的不敢打,只能说是在此基础上,苏联与日本达成的默契,日本部进攻苏联,苏联也不进攻日本,甚至不允许盟军借道苏联攻打日本。
⑨ 为何日俄战争日本能赢,但到了二战日军在苏军面前却不堪一击
1、日俄战争时期日本赢了,但是赢得不全面。虽然俄国将远东的利益让给了日本,但是没有赔款,日本经过日俄战争元气大伤,不像甲午那样,清政府赔了钱,日本很快满血复活。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长期没有换过劲儿。而二战张鼓峰和诺门坎时期日本其实败得不算太难看,苏军损失也不小。45年那真心不提了,关键是当时日本已经被彻底掏空了。
2、日本从日俄战争到二战期间变化不大,特别在作战思想上,并没有特别的创新。在武器装备上也没有本质性的革新。苏联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让苏联工业有了巨大的飞跃,机械化作战成了苏联军队上下的主流思想。相关武器上也大力发展,在开战之初对于日本有了相对的优势,到了45年对日本绝对优势。
3、日俄战争期间,英美法为了制衡俄国,大力扶植日本,给与日本大力的支援。30年代日本因为入侵中国多少受到欧洲列强的制裁,至少没有那么全力支持其打仗。到了45年日本更是成了全世界的公敌,当时日本的最后希望是苏联出面调停……
4、军队的骄横心里。很多日俄时期的宣传画显示出俄国非常的骄横,看不起黄种的日本人。到了30年代,日本因为侵华战争顺利以及曾经打败沙俄的历史,产生了骄横的心理。情报部门甚至只搜集对自己有利的情报,对说明敌人强大的情报视而不见。
5、有很多日本的老部队发生了质的蜕变,比如在日俄战争期间在旅顺拼死冲锋、“立下大功”的第四师团,到了诺门坎战役期间畏敌不前,士兵纷纷装病,气得联队长们纷纷到到医务室改行当大夫。
⑩ 1945年的8月风暴为什么日军关东军敌不过苏联军队的进攻
一、日本关东军的武器与苏联军队差得埋桐清远
弯前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武器其实很一般。在单兵武器方面,日本士兵主要使用的是三八大盖步枪。这种步枪的原型是德国毛瑟1898式步枪,换句话说,这是19世纪末期的产品。苏联士兵主要使用的武器则是波波莎冲锋枪,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日本都不是苏联的对手。除了单兵武器之外,还有就是重型武器的对比。日本军队中重型火炮的数量不多,大部分都是山炮和野战炮。苏联远东地区军队的火炮数量是日本关东军的4倍多,战役开始以后,日本军队只有挨炮轰的份。截止1945年,日本关东军拥有战机700多架,而苏联远东空军则拥轮前有3000多架战机。日本战机的性能不错,但无奈数量不如苏联,因此日本军队没有制空权。
从单兵战斗力上,日军也不如苏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由于南方战事吃紧。关东军中相当一部分军队被调往南方增援,随后补充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新兵。这些新兵的军事训练严重不足,大部分都是10多岁的娃娃。而且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了1945年,日本关东军仅仅是拥有之前的架子而已。从士兵战斗力方面看,下降十分明显。与之对比,苏联军队则经历了苏德战争的长期洗礼。部队之间的配合和士兵战术动作都十分纯熟,再加上武器、兵力、时间、将领方面的巨大优势。围歼那70多万关东军并不困难,所以说当时日本关东军根本不是苏联军队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