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怎么评价日本
⑴ 魏征在古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魏征有哪些功绩
魏征是中国唐朝时期非常着名的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在当时还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不仅如此,当时的魏征也是深的李世民的喜爱,魏征也为唐朝的发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最后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伤心,专门为魏征废朝五天,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魏征还是关爱有加的。那么,在当时,魏征主要有哪些功绩?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忠孝节义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忠诚都被视为一种可贵的品质。关羽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凭的就是他对刘备的忠诚,即使被曹操俘虏之后,依然要千里迢迢寻找旧主刘备。现代的职场各种辞职,各种开除,人与企业之间忠诚基本不存在,良禽择木而栖成了硬道理。但是日本的企业,忠诚的观念依然非常重。
如果关羽是忠诚的正面代表人物,那么吕布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先后投靠过丁原、董卓、袁绍,前两个主子都被吕布亲手杀死,后来被曹操俘虏后企图投靠曹操,曹操没上当,把他宰了。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也就有了“三姓家奴”的恶名。
您也许没想到,唐朝初年,有一位声誉卓着的人物,居然也是一个朝秦暮楚的家伙,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推崇的谏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官魏征。他这辈子的行径比吕布还吕布。
魏征早年家境贫寒,想做一番大事业,却眼高手低,不事生产,只好出家当道士混口饭吃。等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寨的李密,魏征看到成就事业的机会到了,马上脱下道袍投入元宝藏的麾下,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元宝藏是魏征的第一个主人。
没过多久,魏征就抛弃了元宝藏,因为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征给起草的,李密因此非常欣赏魏征,将其调到自己手下效力,所以李密是魏征的第二个主人。
接下来,瓦岗军发生了内讧,李密扛不住隋朝和王世充的连番进攻,最后只好投靠了李渊,而魏征也跟着李密投降李渊,因此李渊可以称是魏征的第三个主人。
但是魏征在李渊的手下,时间过了很久,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打听到,李密的队伍已经被手下的徐世勣接收,魏征马上就给徐世勣写了一封自荐信,很快就投入徐世勣麾下。徐世勣就是魏征的第四个主人。
接着,窦建德率兵南下,击败徐世勣,攻克黎拆凯阳,魏征应声投降,没有任何挣扎。窦建德待他也不错,封他做起居舍人。魏征的第五个主人闪亮登场。
窦建德当然也没支撑太久,就被大唐军队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听说过魏征的大名,将他收入自己帐下,任命他为太子洗马,礼遇有伏芹加。同样,魏征对旧主窦建德没有任何留恋,高高兴兴的上任了。李建成就是魏征的第六任主人。
魏征见到李世民势力的扩张已经严重威胁李建成的地位时,曾经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李建成被李世民收拾了。魏征收拾收拾,准备迎接自己的第七任主人。但是这个主人比较刁,见面时还问:“魏征,你当初为何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倒也不含糊:“如果太子听我的,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一问一答好像接头暗语一缺御毕样确定了双方的身份,魏征开始了新的职场生涯。
今天我们都知道魏征有忠言直谏的美名,还以为他是一个忠贞不二臣子,其实他压根就不是那种人。身在乱世,要想做到跟关羽一样,实在是难上加难,魏征没有那个本事,只有随波逐流,考虑到他投靠的人比吕布还多,你甚至可以说,他比吕布更没节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⑵ 后人对魏征的评价如何
魏征是以刚直不阿、勇于犯颜进谏而着名的大臣。他与唐太宗君臣之间虽然也产生过误会和矛盾,但总的说来是合作得比较好的典型。魏征作为封建社会的名臣,一直受到封建政治家的称赞,把他的思想和行为,作旦世者为封建政治家的某种典型和规范,历代都称赞不已。魏征确实不愧为返仔一个伟大的封建政治家。模薯
⑶ 对于魏征的评价是怎样的
魏征在历史上的评价是非常孙扒慧高的,则答被人认为是贤臣的代表,直言敢此塌谏,册封郑国公。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
⑷ 魏征的一生有多坎坷该如何评价魏征
众所周知,魏征是中国祥源古代“第一诤臣”,与唐太宗一起开创了辉煌的“贞观之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征性格方正耿直,是个敢于犯罪的老先生,容貌应该没有女性特征。 魏征出生于公元580年,隋朝初。 他是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的人。 幼年丧父,困顿失意,不舍家财经营,志存高远,能融各种书学。 如史书记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从事生业。
李密听从建议,瓦岗军很快夺取黎阳仓,与以前夺取的洛口仓、回洛仓一起在中原三大谷仓库,一切都被抢再加上他们开仓救援,瓦岗军影响扩大,起义队伍壮大,河南一带起义军多归队瓦岗军。 李密很欣赏魏征,邀请他为行军元帅府的文学入伍,主管军队文件。 唐太宗对魏征的“媚俗”谨明态评价来自《资治通鉴》。 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先对魏征半开玩笑地说。
⑸ 对于魏征的评价是怎样的
对魏征得评价,最着蔽启搏名的是唐太宗的“三镜”说,旁春即: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宏祥明得失
⑹ 唐太宗与魏征相处的故事
唐太宗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篇很多人上学时候背诵过的课文,讲述的就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一些事情。
魏征剧照
魏征是一代良相,很正直,正直得皇帝都觉得这老头很凶。李世民喜欢看一些隋炀帝的事情,他问魏征,为什么隋炀帝文化水平也不错,怎么干出那么多荒唐事,魏征告诉他,隋炀帝虽然知道很多道理,却不奉行,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意见,闭塞言路才会导致那些荒唐行为。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很好,所以在李世民的一生中,他一直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去处理国家事务。
魏征对于太宗的态度,就像严厉的父亲对待儿子一样,他从不留情面,有一次和太宗在朝堂争执,面红耳赤,魏征却毫不让步,太宗下朝之后就对皇后说,迟早有一天杀了这老家伙,皇后却劝说太宗,君主英明,大臣才会直言进谏,太宗一下就明白了。
从太宗第一次正式接触魏征,太宗就被他吸引了,因为魏征是因为被告发帮助太子,并劝说太子杀掉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就问魏征为何挑拨他们兄弟感情,当大家都以为魏征要玩完的时候,魏征却说如果太子听他的话杀了李世民,事情便不一样了,太宗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觉得魏征很正直,于是就留作己用。
可以说,唐太宗的人生不能缺了魏征,如果缺了他,太宗也许并没有那时的政治成就,魏征的一生也少不了太宗,正是太宗给了魏征展示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他们是一代明君成就了一代名臣。
魏征的故事
魏征,是我国唐朝时候非常有名的人,他在为臣之道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政治的稳定也是一个定心丸,他的种种伟大事迹不仅在当时敲着重要的警钟,促进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对现代的作用也是影响深远,所以魏征的故事震撼古今。
魏征雕塑
魏征只要是自己觉得的可行的想法,就一定是冒死去说,从不在背后去讨论,这是他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一点。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问话,说每次魏征给他提意见的时候,只要哪次没有接受,魏征便是不答应不罢休,非要李世民去答应他,问长孙无忌这是什么原因。当时魏征也在一边,然而还没等长孙无忌回答,魏征就开始说如果皇帝做事不对,我肯定要说真话,如果皇帝不愿意听我的话,岂不是违背了我当初要说真话的誓言了吗?当时唐太宗说可以私下说,这个时候魏征又跳出来说如果私下说,那就是私下一套,就是欺骗人了,欺骗人的事情我不做,这是小人行为。魏征就这么露骨的表达着他自己的观点,着实让人佩服。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他认为不能朝令夕改,在政事上,他觉得兵不在多而在精,不能为了战况就私下去招募那种年龄很小的人,他觉得这是对不起老百姓。唐太宗虽然觉得言辞刻薄,但祥仔闭是心中还是高兴,于是便采纳了他的想法,同时也表扬了魏征。
魏征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这样的精神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也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
魏征名言
魏征,我国唐朝时伟大的政治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名言警句震动戚运古今。
魏征剧照
他对唐太宗的谏言有着这么一句:君之所以明,是因为兼听。也就是说能听得进旁边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后面还有一句,之所以暗者,是因为偏信,对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忠言警告,意思是不能偏信,而是要考虑全部人的意见,广开言路,然后才能分清是是非非,这才是圣明的君主,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如今看来,不仅是为人,处事,都应该以此句话作为座右铭,来衡量我们自己。
他还对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天下的安危,唯在于为政的善恶,善恶之分,善良与凶恶的区别,良言与小人之言的分别,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他的伟大名言中有着这么一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知兴替,如果以人为镜子,那么就可以明得失,这段话很明显的告诉了我们,人生宝贵的是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不足的地方,在那些廉洁清正不贪污的官员身上,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而我最喜欢魏征名言中的一谨裂句是小善不足以盖恶,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一定要本着自己的良心,不要因为是个小的善事,而不去做,也更不要因为是一点点的小错误或者纰漏而去任意地做,我们要多做善事,哪怕只是微小的,我们都要以魏征的名言为座右铭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魏征斩龙
1970年在香港上映了一部电影《魏征斩龙》。讲的是贞观年间,连年干旱的的长安城,金角老龙因为和鬼谷子仙师的一个赌,擅自篡改了雨薄,进而招来杀身之祸的故事。金角老龙知错后惧怕不已,向人世间的人龙李世民求情,李世民念在金角老龙功劳的份儿上,免其死罪,并下旨召唤执行监斩的魏征进宫陪其下棋。李世民想,这样一来魏征就不能执行行刑了。然而没成想,魏征却在酣睡中灵魂出窍,一刀斩掉金角老龙。
魏征剧照
小时候看《西游记》时也看到过类似的故事情节,那时候还看不太懂,只觉得龙王好可怜,白白丢了性命。这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戏曲,书籍,电影……主角当然是铁面无私的魏征。就像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小说一样,这虽然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却有意无意间透露出现实世界的影子。魏征和李世民是真实存在的。像电影里一样,李世民感性,情感丰富,人情高于原则;魏征理性,正直得有点固执,原则高于一切。哪怕是在梦里他也要坚持原则,执行规定。这样看来,魏征似乎有点儿太不通人情,太过固执死板。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如若没有像魏征这样将条例和礼数置于一切之上的人坚持贯彻法律的人的存在,那世界岂不乱套了?规则也就更无从说起了。
李世民畏魏征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的历史。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叹惋道:“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将人比作镜子,断章取义来讲,不但没有赞赏之意,反而平添几分有意贬低之意。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句还原到大的故事背景下,放到开头的那句千古名句之后,就会发现这是李世民对魏征最高的赞扬。
魏征剧照
“一代名相”是世人对魏征的评价,“一面镜子”是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两者一个直白一个委婉,皆是对魏征的赞美和敬畏。李世民害怕魏征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一代天子竟然害怕一个臣子?在故事的开始,任谁都不会相信。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可怜的太宗想去南山游玩却又害怕魏征责怪,故就此作罢;又一日,太宗把玩鹞鹰,兴致正浓,看到魏征走过来,就像顽童看到严父般慌忙将鹰藏入怀中,久久不敢掏出,最后鹰竟被活活闷死;即使为自己心爱的女儿长乐公主准备嫁妆时也不得听从魏征的谏言,礼数不能有所加。
区区一个臣子,李世民为何害怕他,被他缚手缚脚很多年?我想,李世民对魏征不是“惧”而是“畏”。魏征曾在李建成身侧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事变后为李世民所用。李世民敬重魏征的才能和学识让他一路官至宰相。因为李世民的重用,魏征成为了群臣的标杆,是正义和真理的象征。以至于每一次魏征的犯颜苦谏都让大家觉得一定是李世民哪里又做的不对了。此时李世民已经无法撼动魏征在大家心里的地位了,事态早已不在他这个皇帝的掌控范围内了。其次,自长乐公主事件后,长孙皇后对魏征大加赞赏,给予魏征支持。每每李世民怒于魏征时,皇后都替魏征说话。有这么一个大靠山,魏征何所惧?李世民何所不畏?
⑺ 评唐太宗功过,历史功绩史实 300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历史贡献及晚年得失: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核碰过也。”可见太宗对自己的武功治绩,曾经有过骄傲自满的心态。 历史贡献 其实,太宗所说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伟大功绩,但是这只是一个统帅的业绩,其他的将帅也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安定国内形势,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并发展答氏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繁荣学术和文化,这才是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的主要功业。 而在太宗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晚年得失 到贞观中晚年,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古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因而大大地滋长,不再鼓励臣下对自己提出意见,臣下提出意见后,接受时多少也有些勉强,而在个人享受的贪欲方面也与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但是总的说来,在贪欲和享乐方面,太宗还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所能负担的限度。 历史上的评论: 历史上对唐太宗的评价,从唐代的吴兢,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到元代清塌的戈直,乃至明朝的明宪宗,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唐 吴兢 吴兢在《贞观政要 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北宋 欧阳修 欧阳修在《新唐书 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元 戈直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 明宪宗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对谁的评价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8)魏征怎么评价日本扩展阅读
唐太宗和魏征:
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桥毁闹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
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
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
魏征直余漏言敏罩上谏,虽经常触怒龙颜,可是后来每当镇定下来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总会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
⑼ 对于魏征的评价是怎样的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让晌郑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李谨慎世民的原文为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坦颂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杰出的谏官代表,忠心辅国,犯颜直谏,获此殊荣,名实相符,当之无愧。
⑽ 有人说历史上名臣魏征敢说真话,而且结局还可以,对此你怎么看呢
魏征跟李世民的君臣是千古典范,一个敢劝,一个能听。如果魏征碰不到李世民,魏征就不能成为魏征,李世民碰不到魏征,估计也难成为李世民。
而这其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魏征是个直卧,直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史书里就记载了: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魏征既然是我大唐员工,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没有避嫌,所以被人诽谤,所以也是要批评的。”
李世民很高兴,连连点头,说把这个文件发下去,让魏征反省一下。李世民还特地说:“以后,要注意点言行,再被人告就是你的问题啦。”
我被诽谤,也是我的错?
魏征大大方方承认了,我确实错了,我确实不注意言行。但是,我这是为国言行不当啊。
因为咱们当大臣的,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跟皇帝协调,要是只管自己的步调,那就没办法跟皇帝同步了啊。
哼,你牛,你检举我,你挑我刺,我先认下这个错,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打败你。
碰到指责,不如先承认错误,再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为自己辩解,这样,比直接的反驳往往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