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么时候经济腾飞
⑴ 二战后日本为何能在几十年内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迅源族,日本帝国主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太地区发动了侵略战争。日军的焚毁、杀戮和抢劫不仅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而且随着战争局势的逐步逆转,也给日本大陆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美国的空袭下,日本城市燃起熊熊大火,无数房屋亩弊和工厂被毁。这一切无疑是日本军国主义所得到的恶果。他们给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了苦难。最终,邪恶会得到回报。他们也经历了这一切,并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1968年,日本的经济实力超过了西欧第一大经济强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国,仅次于美国和苏联。
⑵ 日本经济腾飞原因是什么
1.实行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战后日本政策坚持集中领导,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和国家垄断的管理制度,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了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实行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战略步骤。
2.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尘茄长期坚持智力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才。
3.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在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在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再次,企业也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从而使职工又具有亲和感。如此种种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增强了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4.日本长期实行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很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居民的高额储蓄。而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勤劳,使个人收入不断增长入反过来促进了储蓄的不断增长,从而支撑着日本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
5.长期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日本从1955年到1993年,一直是自民党执政,没有大的动荡和波折,基本上保持了国内政局的稳定。
(2)日本什么时候经济腾飞扩展阅读
1、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措施。正是这种二战前没有得到切实发展且极不成熟的重工业在以后的20年得到充实和发展,才使得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大国。
2、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国内科技力量。在制定了重化工业方针后,为促进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引进科技占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人明白,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要想后来居上,必须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拿过来,作为自己前进的起点。大规模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仅极大地推进了重化工业,也使日本的其化产业和后来的半导体、通讯等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3、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积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从1778.4亿日元增加到25546亿日元,15年间增加了13倍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生宏凳产总值的比率,每年蔽兄旅都在1,3左右,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这4个部门。
4、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日本系统引进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与本国的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一科学的、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被并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日本独特的经营管理制度可概括为“三大神器”,即终身雇佣制;与学习相结合的年功序列制;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只要企业不倒闭,本企业职工就可以在本企业工作。而企业也关心职工的利益。职工工资可根据自己工龄逐年增加;企业不随意解雇员工等等,形成了企业的凝聚力。使职工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
5、二战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布局对日本极为有利。日本是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除了淡水之外几乎什么都缺乏。发展重化工业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燃料都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二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各国大力开发并出口资源,尤其是石油的大量开采引起能源革命。
参考资料网络——日本经济
⑶ 在历史上日本经济有两次腾飞,是哪两次,第一次原因是什么第二次的影响是什么
第一次是明治维数悔正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第二次是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援引自“民声2006”)
第一次的原因是,美国强行打开了日本的门户,并强迫日本签定了不平等条约,日本的朝野内外感到了外来的巨大压前银力,所以变危机为动力,发动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二次的影响是,日本自此步了资本主义强国行列,并发薯悔动了侵华战争。(侵华战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军国主义抬头)
⑷ 日本经济腾飞是由于哪些原因
1、日本制定了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由于日本是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所以在二战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抓住了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冲中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把由产握悄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和产业组织的产业政策与有关的经济计划结合,保进企业的振兴。
2、美国开始帮日本恢复经济。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日美贸易,日本是美国商品的重要市场。为使日本进口美国货物,美国建段判渣立了多种周转基金。
3、重视对国民科学技术的教育。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至今历时了约六十年的时间,是继明治维新时期第一次教育改革后的又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教育改革。
4、良好的国民素质,日本国民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成为了推动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5、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和国有企业购买国外的专利技术,尽可能的垄断各个产业。日本从中收取了许多其他厂家的专利费,所以很多产业都被日本所垄断,钱都源源不断地滚到他们的腰包里。
⑸ 日本经济腾飞主要是二十世纪几十年代当时的国际环境除了冷战还有什么对它有利的方面
日本经济腾飞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原因主要是:①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摩擦。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950年,日蠢世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达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国恢复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场合公开声明,日本还要谋求做一个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争取得到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军费逐年增加,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说明:日本军事实力的膨胀,引起亚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归纳小结:①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④美国的援助和扶植。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吸取历史教训,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矛盾冲突依然存在。 其次,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好信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带袜肢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⑹ 19世纪末日本经济为何突然腾飞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19世界中期,1853年日本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国门就莫名其妙的被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所率领的黑船就这么“撞开”了,并且受到了步步紧逼,相继于次年开始签署不平等条约,答应开放通商口岸,放弃了关税自主权。在这之后,俄英法荷诸国也纷纷跟进,要求订立同等条约。
看来,闭关锁国是行不通了,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尊王攘夷"也不现实,怎么办?国难当头,退无可退,唯有变革图新才是最佳选择。于是在列强环伺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日本人开始实行明治维新,以期通过改革壮大国家实力,废除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主权独立。
参照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式,维新政府迅速出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刀阔斧地进行全方位革新。
在此情形下,幕府时期死气沉沉的局面一去不返,走出封建桎梏的广大民众由此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为不让日本陷入殖民地深渊而奋斗。
不过,在资金、技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日本要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近代化强国谈何容易?如果说当时还有点零星工业的话,那也只能称为"原始工业",就是德川时代盛行于农村的手工纺织业,只是这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如何同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相比?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轿游水不可斗量",就是这种情况,日本在二十世纪前的明治中期,经济还是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使得国家实力大踏步提高,并在十多年后一举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
那么,日本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实现经济飞速增长的呢?
增加港口数量,发展进出口贸易
日本是岛国,总面积近37万平方公里,到1900年人口总数为4500万,鉴于此,国内消费市场有限,开展国际贸易才是日本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随着维新变革的持续发力,德川幕府被迫对外开放的5大贸易港,已远远不能满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要求继续增加贸易港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原先与外国订立的条约中并没有限制日本开放港口数量,于是政府在原来基础上又加开27个贸易港。
这样,日本进出口贸易便显着增加,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从1880-1913年的近三十年间,日本进出口贸易量增长了8倍,远高于当时全球贸易总量。在此情形下,进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凸显,1885-1914年,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由5%上升至15%,升幅达10个百分点。
德川时代,幕府一直实行锁大帆裂国政策,根本没有注意到日本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致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实力远不如西方国家,从而遭滚闭致"蛮夷"的欺凌,被迫向其开放口岸。而今,实行维新变革后,尝到对外贸易甜头的明治政府,一下子增加了5倍的港口,由原来的被动变成了主动,国民生产总值显着提高,这从而表明发展港口贸易,实行对外开放何其正确。
做大做强纺织业,提高纺织品的出口含金量
纺织业是近代日本的传统产业,也是其经济支柱,但原始的生产方式必须改变,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对此,明治政府一方面从西方国家进口了为数众多的先进生产设备,另外鼓励国内发明家不断对传统纺织工具进行改进,其中丰田佐吉在1894-1897年发明的"自动回线织布机"和G型自动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并且所产棉布因品质上乘而颇受好评。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工人,为此,企业主每年都会到广大农村招收年轻女工。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911年,从事纺织业的工人为47.5万人,占所有厂矿工人总数的近60%,而纺织女工高达38万,这些受过初小教育的劳动力大军,为日本的棉纺、丝织业的发展和出口作出了突出贡献。
1893年,日本的生丝产量达到了1020万磅,欧美是主要的出口对象。从1875-1900年这25年间,丝出口量占出口总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此外,日本的棉布在周边国家非常抢手,尤其是大清帝国,甚至将其誉为"东洋布",足见对这种布料的高度认可。
纺织品产量、出口比重大,这就为日本创造了重要的外汇收入,从而为换取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助推各行各业的有力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维新变革凸显明治政府高层的胆识和勇气,他们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日本纺织业传统优势,并做大做强,使得产量和出口量稳步提升,外汇收入源源不断,日本打造近代化强国也就有了可能
不断对外移民,国家收入因其汇款而有增无减
为改善国内贫困人口生活,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政府高层接受商业精英和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建议,积极鼓励日本人到海外打工,他们多数来自农村,因此到了国外大都从事农业劳动。
在移民海外的国家中,美国和拉美诸国是主要目的地,此外,中国、朝鲜也有不少日本人前往。以美国为例,1890年到夏威夷的劳工数量在5000人左右,加州有1000人左右,到了二十世纪初,在这两地务工的日本人已跃升至12.5万。
这些"打工仔"看似无足轻重,殊不知从1890-1924年间,日本的外汇总值有3%来自他们的汇款贡献,不仅其家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国家的繁荣发展也有所促进,难怪日本的有识之士希望通过贸易和移民实现日本和平崛起,而非对外诉诸武力,只可惜他们的忠言无人相信。
向国外输送劳动力,不仅有助于解决日本的就业压力,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国家还能获得可观的外汇收入,虽然数量有限,但对于促进日本的强有力发展不啻为锦上添花。
结语
近代日本发展工业化有着太多的宝贵经验,对于很多国家和地区而言,不啻为有益的启示。为什么置身于内忧外患的日本却没有陷入严重的殖民地危机呢?显然,认清形势,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因地制宜,发挥本国优势,就能让本国获得高速发展而不倒。
就拿十九世纪末日本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来说,政府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主动扩大港口开放规模,大力拓展进出口贸易;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推进纺织品规模化出口;派出劳动力大军出国务工,以涓涓细流汇聚可观的外汇收入,诸如此类,就让日本的经济发展有声有色,不经意间,日本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国。
日本发展经济有一套,不仅表现在明治时代,诸如1929-1933年的"经济大恐慌"时期、二战后百废待兴以及"失去的二十年",日本都能坦然面对,寻求对策,在如今世界竞争对手更加激烈的情况下,日本经济照样稳摘"探花",仅次于美中,不能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