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获得什么讲堂
❶ 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分别得到了什么
先说日本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日本发展速度超过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再看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不过90年以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西德又合并,于是成为现在的德国。
虽然合并,但是东西德经济差距还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补助给前东德5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立场、目的和利益不同,对各项协议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德国的统一和柏林问题等,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1949年5月23日顷尘单独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扰庆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时出现两个德国。两个德国均是主权国家,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又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双方又都参加了不同性质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签缓乎握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领导人进行互访,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两个德国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应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❷ 日本建筑有哪些形式
日本建筑日本除北部外气候温湿,木材丰盛,其传统建筑形式是木架草顶。钦明天皇时期(539~571)日本建筑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佛寺、宫室和庭园。日本建筑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南北朝和隋唐文化的影响,如唐招提寺;第二时期是受中国宋、元,明三代文化的影响,但是日本在吸收了中国建筑文化以后,都逐步日本本土化了,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建筑风格。
唐招提寺建于天平宝字3年(759),坐落在平城京(今奈良),它由中国高僧鉴真和尚东渡后率弟子建造。分金堂(大殿)、讲堂、大塔等。其中金堂是初建的原物,面阔七间,中间五间开门;进深四间,一进开敞,西城廊柱,柱子粗壮。单檐庑殿顶,原建坡度平缓,明显具有中国唐代的风格。
平等院凤凰堂建于平安时代(1504),坐落在曰本宇治市。永承6年(1501)日本太政悄粗昌启大臣藤启迅镇原赖舍别业为佛寺,即为平等院,凤凰堂是随后建造,“因为其平面类似一只鸟”,故称为凤凰堂。正面模仿唐代宫殿,以金、银、假漆和珍珠母等装饰,显示出奢华的建筑风格。
日本平等院凤凰堂
❸ 江户时代的“教育热”:日本如何成为教育大国的
十九世纪中期前后,中日同样面临来自西方的压力,为什么日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学习和吸收西方科技文化,实现富国强兵,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大量研究表明,日本的现代化之所以比中国等周边国家发展得更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人才储备,为吸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夯实了基础。
日本的教育热潮兴起于江户时代。有学者将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与西方文明的顺利接轨比喻成杂树生花,江户时代的教育则是这棵现代文明树的砧木。
马上得天下,文教治天下
十七世纪前后,在战国争霸中胜出的德川家康确立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位,1603年他从朝廷那里获得“征夷大将军”封号,在江户城开设幕府,一直到1867年最后一代将军德川庆喜将大政奉还给天皇,这两百六十多年由幕府统治日本的历史就是江户时代。
德川政权崛起于战国乱世。幕府将军家康,其大半生涯在战国末期的打打杀杀中度过,未必有多大学问,但器识超群,推崇学问,厮杀鏖战之余手不释卷,还请学者前来讲座,有点像汉高祖。和德川家康打天下的武士大多是农民出身的文盲,性格暴躁好勇斗狠,其身上遗留的战国时期“下克上”的风气无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大隐患。天下既定,幕府迫切需要一套卓有成效的思想武器。笑唤
data-filtered="filtered" 德川家康
在这一背景下,京都儒学家藤原惺窝向德川家康提出建议,他认为,日本初定,西方势力东渐,无论是日本传统的神道,还是南蛮的宗教都不能给日本带来稳定和太平。真正能够起到安邦定国的只有儒学,特别是朱子学中的“三纲五常”和“礼义廉耻”才是幕府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藤原惺窝(1561~1619),生于播磨国(今兵库县)公卿之家。因为不是长子无法继承家业,少小就被送到京都相国寺当和尚,修习佛学的同时,他也师从住持学习论语,壮年时就以精通儒学而闻名遐迩,曾为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讲学。1598年在京都伏见城藤原惺窝见到了朝鲜国向日本派遣的通信使姜沆一行,从交谈中得知朱子学在朝鲜蓬勃发展,大开眼界。受明朝的影响,朝鲜王朝推崇朱子学,并将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涌现了诸多足以和儒学本家分庭抗礼的朱子学名家(如李退溪)将汉学研究推向全新局面。而在日本,儒学只是依附佛学的一个分支。
经过孤心苦诣的钻研,幕府建立之初藤原已经是日本朱子学大师,而且培养出了诸如林罗山(信胜)(1583-1657)这样杰出的学者,并将其举荐给德川家康,让他执掌幕迹岁府的文教事业。在幕府高层的大力支持下,江户日本的国碰州凯家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
江户幕府第一所官办学校的诞生
精通朱子学的林罗山受到幕府的重用,担任幕府高层政治顾问,同时主管幕府国家的文教事业。1632年,林罗山用德川家康所赠的一大笔钱和一片位于上野忍冈的地皮兴建了幕府文教中心“先圣殿”,作为讲学和祭祀孔子的地方。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所“孔子学院”,也是第一所官营学院,由幕府直接管辖,学校最高负责人则由林氏一族世袭。
1690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培养幕府人才需要,将军德川纲吉命“先圣殿”移往神田汤岛,并重新规划建设,扩大规模,兴建了校舍讲堂和学生宿舍,这就是名垂日本教育史的幕府官学“汤岛圣堂”,是专门为幕府服务的国家级教育机构,正式名称叫“昌平坂学问所”——以孔子的出生地昌平村而命名。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最初只限于幕臣子弟,而后扩大到一般武士学子,再后来甚至是各藩国的武士、乡士乃至浪人只要有志于学都允许前来读书。
data-filtered="filtered" 汤岛圣堂的大成殿
作为江户幕府最高学府所在地,在两个多世纪里,神田汤岛一带书声琅琅,成了江户日本最富书香气息的学府街。由于这一渊源,神田、御茶之水周边至今是日本大学最多、书店和出版社等文化产业最集中的文教首善之区。
江户幕府末期,美国东印度水师提督马修•佩里率领四艘铁甲军舰,撞开了日本紧闭两个半世纪的国门,各种新学问新知识潮水般涌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幕府官学与时俱进,新增了传授英语的“番书调所”、讲授西学的“开成所”、学习西方军事的“讲武所”和传授西医种痘技术的“医学所”。明治维新后,日本取法西方大学制度,经过不断整合,将“开成所”与“医学所”合并,成了今天日本培养 *** 精英的重镇—东京大学的前身。
列岛藩国掀起办学热
在幕府的倡导下,全国二百多个藩国积极响应,纷纷开办培养藩国武士子弟的藩校。藩校是类似地方 *** 办学的官办学校。以江户昌平坂学问所为样板,各藩都有一个乃至数个藩校,以习武和修习儒学为主,向武士子弟传授武艺和学问之道。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会津藩的“日新馆”、庄内藩的“致道馆”、水户藩的“弘道馆”、纪伊藩的“学习堂”和中津藩的“进修馆”,这些藩校在江户文教领域各领 *** 。明治维新前,日本各地藩校超过八百所。
各地的藩校,教学内容和规模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强制入学,这与义务教育制度类似。藩士子弟一般到了7-8岁开始入学,先学文,后习武(“文”即四书五经的素读和书法;“武”则是刀法和弓马之道),15-20岁毕业,继承家业或致仕藩府。藩校的办学费用由地方藩府财政拨款支持,藩士子弟不仅不用负担学费,成绩优秀者还有可能获得类似奖学金的补助,而且有机会被选派到江户城的幕府官学游学。另一方面,藩校对学员的要求相当严格,据载,幕府文教部门规定,每年10月份各地藩校举行入学考试,落榜者会受到相应的惩戒,如果连续三次不合格,嫡男有可能被剥夺继承家业的资格,甚至连家族都会受到减俸的处分。江户时代的士族阶层,子弟教育关系到家族荣誉,甚至家业存废的大问题,因此日本社会重视教育的传统由此形成。
1871年,随着明治 *** 推行“废藩置县”,藩校被废止。翌年,日本颁布教育改革条例,各地藩校便直接或间接成了新学制中各种初等、高等学校。比如创立于1664年的会津藩“日新馆”后来成了福岛县立高等学校;再者如,仙台藩创办于1783年的“明伦养贤堂”是今天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与鲁迅一度就读的仙台医专也有很深的渊源。
江户时代中期起,藩校之外又出现了私塾。私塾,又叫“乡学”或“学塾”,多由学者在自己居所举办,带有民间学术研究性质,一般不受幕府管辖或支配。学生大多数来自武士或乡士,他们可以自由转学到别的私塾。这些私塾后来发展成幕末民间学术研究和传承的载体,也孕育了近代日本新思想新观念。其中绪方洪庵在大阪创办的“适塾”和吉田松荫的“松下村塾”是日本现代开国史上着名的学塾。
data-filtered="filtered" 松下村塾
创办于1843年的“适塾”,主要传授荷兰文和西方医学,招收来自列岛各个藩国的学子。据绪方亲笔记录的生徒《姓名录》记载,20年间前来入学的武士达千人之多,涌现了诸如福泽谕吉(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大鸟圭介(明治 *** 外交家)、大村益次郎(军事家)、长与专斋(日本现代医学创始人)等闪耀在日本近代史册中的大人物,这所私塾因此颇有名声。
寺子屋:遍及日本的民间基础教育
明治维新后,为了迅速与西方接轨,培养本土人才,日本 *** 大量聘用欧美人到日本任教。1874年,一位名叫梅契年科夫的俄国学者应邀到东京教外语,由他撰写的《回忆明治维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了明治初期日本社会的风貌。其中,他对日本当时的社会教育尤其感慨:当时日本的社会教育普遍程度之高令人惊叹,就连车夫、苦力、女佣等底层百姓一有空就看书,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之类的读本,但也可见日本社会识字率之高。据他了解,明治前江户城里青少年的就学率达到70-86%,识字率超过50%,而在同时期的欧美工业发达国家,英国的识字率是20-25%,法国是14%,沙皇帝国的首都莫斯科约为20%。日本的识字率遥遥领先。
这样的成绩要归功于江户时代民间初等教育机构寺子屋的大规模普及。
寺子屋作为一种民间基础教育机构,其历史由来已久。平安时代(8-12世纪)佛教盛行,民间教育基本被寺院垄断。为了普及佛学知识在寺庙里出现了帮助俗家子弟读写的教育机构,叫寺子屋。但当时数量少,而且大多掌握在寺庙或神社里,学习内容以传授简单的读写技能为主。以寺子屋为依托的平民初等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江户时代才开始出现的。
以往,教育是公卿、贵族、僧侣和上层武士的特权,基本与平民阶层无缘。江户时代幕府治下社会稳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同时,印刷业的发达也改变了人们的读写方式,各种读物大量印刷大量流布,也使得民间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作为民间基础教育最大的载体,寺子屋成了为平民子弟开设的私塾,而与历史上的“寺子屋”有所不同。江户时代的寺子屋一般由个人开办,也有民间商人或社区居民组织捐资设立的。教师称为“师匠”,由僧侣、神官、武士或社区公务员担任,幕末,还有武家闺秀到寺子屋担任师匠,开了教育史上女教师的先河。
与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不同,日本不存在科举进士,每个阶层的身份相对固定,所以教育的出发点着眼于培养能继承家业,学有专长而品行端正的子弟,因此寺子屋的学习内容注重实用性。孩童一般五六岁入学,主要功课是“读”、“写”和“算盘”三项基本技能,这是公共基础课。其后根据他们家庭职业来确定相应课程及教材。如商家子弟的课本是《商卖往来》,教的是商品名称、经商技巧、货币兑换知识之类的内容;农家子弟用《百姓往来》当教材,涉及农业技能、田赋税收、牛马饲养、农村生活的知识;此外,工匠或渔家子弟则用《番匠往来》、《船方往来》等相应的教科书。具备一定学习基础后,这些孩子再修习伦理品行教科书《六谕衍义》和书信写作规范的《消息往来》。据统计,江户时代出版的这类以寺子屋学生为读者的教科书现存的就有七千种之多,可见当时寺子屋教育的普及。
寺子屋师匠以教书为生,是职业教师,孩子入学之际需缴纳学费,叫“束脩”,但学费额度并没有明确规定。学费每年分五次交,各个家庭按经济能力情况交费。经商的富家每次缴纳一分金,一般家庭则交纳二三百文,学费并不会成为家计负担,农家子弟也可以用新鲜蔬菜、豆酱或土特产充当学费。寺子屋的教师收入一般,但极受社会尊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师生结下了很深的情谊,一旦入门拜师终生视为父兄。寺子屋的弟子称作“笔子”,师匠去世了,“笔子”们出资出力为其送终,安葬师匠的墓通称“笔子冢”,至今东京城郊一带还有不少这类墓地,而在千叶县房总半岛完好保存的“笔子冢”有2300多座。
十八世纪初寺子屋已在列岛各处出现,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与思想上的监管,1711年幕府出台《寺子屋师匠九条》,将寺子屋师资纳入国家文教管理体制,寺子屋基础教育因此而进一步繁盛。据1883年编撰的《日本教育史资料》一书统计,十九世纪初幕府登记在册的寺子屋有16560家,而且以每年300间的速度递增。根据东京学艺大学大石学教授的研究,明治维新前这一数目竟有七万之巨。1830年前后,寺子屋已遍布日本每个角落,就连地处边远的银山矿场都有为矿工子弟设置的寺子屋,真正做到了“邑无不学之人,家无不学之子”。
星罗棋布的寺子屋在广泛提高平民文化知识,养成国民学习热情和尊重教育的社会风气上起了重要作用,为明治维新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明治初年日本废除寺子屋实行国民六年制义务教育,几乎在一夜间就实现顺利转型。以师资而言,东京有七百多名寺子屋的师匠经过培训直接成了寻常小学的教师。
❹ 日本有哪些名胜古迹
1,天守阁
大阪城天守阁(Donjon of Osaka)本来是于十六世纪由丰臣秀吉所建,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国的诸侯都要参与兴建工程,许多护城河及城郭的石块也是由各地诸侯所捐献而来,并且在三年内动用了数十万名的劳工,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
2,万博纪念公园
万博纪念公园位于千里山东侧,是1970年日本万国博览会旧址。面积26平方米,南侧为大型游乐场,北侧为日本庭园和自然文化园,此外还集中了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国际美术馆、日本民艺馆等文化设施。
3,大阪城堡
大阪城堡位于大阪市中心地带,被视为大阪的象征。城中十三处建筑被日本政府认定为重要文化遗产,气势恢宏的城门和沿着护城河而建的塔楼尤为醒目。天守阁屋顶上的八只𩾇、装饰用鬼瓦、虎状浮雕等均为镀金制作而成。
4,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位于大阪南部地区,由日本历史上的文化英雄圣德太子建造,是日本最早受政府行政管辖的寺庙,被佛教徒们视为大阪的佛教祭坛,每年都有诸多活动在此举行。
5,民族集落博物馆
日本民族集落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colony)位于服部绿地公园内的野外博物馆内,以重要的有形民俗文化财产“飞殚白川民家”为首,共有十余栋民家由原所在地移筑于此。
❺ 日本小知识
1. 关于日本的小知识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
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九州,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该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但却拥有日本全国人口和工厂数的 60%,工人总数的67%以上,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学工业产值的90%以上。特别是战后新建的大量消费原料的资源型工业,全部分布在这一带,成为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
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
在太平洋沿岸一侧的许多专业码头上,往往通过自动流水传递线,将进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运入生产车间,就地加工;同时,所产的产品也径直通过出口专业码头由海船运销世界各地。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业原料、燃料的来源地和产品的销售地。
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缩短生产周期,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战后资源来源地域构成的变化,即由战前和战时主要面向日本海一侧(如中国、朝鲜等),改变为战后主要面向太平洋一侧(如东南亚、大洋洲、欧洲、北美洲、非洲、仿森拉美等),则更是工业愈加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
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
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湾地区不仅为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船舶结构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运输费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
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第五,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
日本工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从整体看是很不平衡的,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则布局紧凑,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业联系,在技术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较高。 但是,日本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原有工业地带已拥挤不堪,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业的问题。
工业布局开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总趋势是:(1)向原有工业地带的四周及其外围的内陆部分延伸,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更是如此;(2)向消费地扩展;(3)趋向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4)在工业落后的地区建立地方性的工业据点。此外,日本还大力在海外投资誉贺建厂,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将半成品运回日本。
2. 关于日本的小知识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九州,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该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但却拥有日本全国人口和工厂数的 60%,工人总数的67%以上,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学工业产值的90%以上。特别是战后新建的大量消费原料的资源型工业,全部分布在这一带,成为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在太平洋沿岸一侧庆大派的许多专业码头上,往往通过自动流水传递线,将进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运入生产车间,就地加工;同时,所产的产品也径直通过出口专业码头由海船运销世界各地。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业原料、燃料的来源地和产品的销售地。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缩短生产周期,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战后资源来源地域构成的变化,即由战前和战时主要面向日本海一侧(如中国、朝鲜等),改变为战后主要面向太平洋一侧(如东南亚、大洋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则更是工业愈加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湾地区不仅为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船舶结构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运输费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第五,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日本工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从整体看是很不平衡的,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则布局紧凑,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业联系,在技术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较高。
但是,日本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原有工业地带已拥挤不堪,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业的问题。工业布局开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总趋势是:(1)向原有工业地带的四周及其外围的内陆部分延伸,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更是如此;(2)向消费地扩展;(3)趋向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4)在工业落后的地区建立地方性的工业据点。此外,日本还大力在海外投资建厂,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将半成品运回日本。
3. 关于日本的一些小常识,谢谢提供,越多越好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着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
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
“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
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
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
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味。 [编辑本段]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
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
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
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
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
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
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
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
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 *** 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天文等知识传入日本。
到6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发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迄今关于绳纹、弥生和古坟文化的研究来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日本人在与外部自然的斗争中、在寻求和丰富自身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一旦岛国日本与外界取得联系,外来先进文化便立即被导入,成为日本文化的生长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术和祭祀支配着原始社会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原始信仰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民族、国家的形成几乎同步,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即以大和地区为中心,融合诸民族而形成为“大和民族”;“大和国”也终于统一了“百余国”,建立起天皇制国家。 大和国统一日本。
4. 日本的常识
1 日本的唐招提寺(Toshodai Temple)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
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最着名的是鉴真和尚。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律宗造诣很深,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
他应日本圣武天皇之请,东渡日本传法,经六次努力,历尽艰险,终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到达日本,时年近七旬,双目失明。他将律宗传到日本,同时传授了佛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
日本现存唐招提寺,便是鉴 *** 持修建的。他留日本10年,死后葬在招提寺。
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两国人民的崇敬。 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市,是一组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已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唐代高僧鉴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东渡日本后,于天平宝字三年(公元759年)开始建造,大约于公元770年竣工。 寺院大门上红色横额“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
寺内,松林苍翠,庭院幽静,殿宇重重,有天平时代的讲堂、戒坛,奈良时代(公元710—789年)后期的金堂,镰仓时代(公元1185一1333年)的鼓楼、礼堂及天平以后的佛像、法器和经卷。 寺院的主殿——金堂,正面7间、侧面4间,座落在约1米高的石台基上,为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
金堂内供奉着金色的主佛卢舍那佛像,高3.7米,为奈良时代特有的脱干漆造,其两侧高5.36米的千手观音佛立像和高2.03米的药师如来佛立像,都是木心干漆造。3尊大佛像前还有梵天、帝释天两尊小像和4尊天王的木雕像,堂内还有平安初期大日如来珐骇粹较诔记达席惮芦的木雕佛像,其中金堂、卢舍那佛像、千手观音佛像、药师如来佛像都是日本的国宝。
金堂后面,面宽9间、单檐歇山顶的讲堂,也是日本的国宝。它原是建于8世纪初的平城宫中的朝堂,在建寺时由皇家施舍,后迁入寺内,为平城宫留下的惟一建筑物。
讲堂内有一尊涂漆加色的弥勒如来佛像,佛像两侧有两个外形似轿的小亭,是当年鉴真师徒讲经之地。讲堂庭院里的藏经室,收藏有1200多年前鉴真从中国带去的经卷。
建于公元1688年的御影堂内,供奉着鉴真干漆夹造的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双手拱合,结跏跌坐,团目含笑,两唇紧敛,表现鉴真于公元763年圆寂时的姿态,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每年只开放3天供人瞻仰。日本着名画家东山魁夷为御影堂绘制的68幅屏障壁画,有《云影》、《涛声》、《黄山晓云》、《扬州薰风》、《桂林月宵》和《瑞光》等。
御影堂前东面有鉴真墓,院中植有来自中国的松树、桂花、牡丹、芍药、“孙文莲”、“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舞妃莲”、“日中友谊莲”和扬州的琼花等名花异卉。 在经堂和讲堂之间,东边是鼓楼,西边为钟楼。
鼓楼是楼阁式建筑,上下两层都有平台环绕。鼓楼往东是礼堂。
寺内还有地藏堂,三晓庵、本愿殿等建筑。 2 日本的“大晦日”指的是日本的除夕夜。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 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
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 *** 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
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
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
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5. 在日本生活有什么小常识吗
◆小费:日本的餐厅,饭店都含有服务费,不用再给小费。
◆ 时差:日本时间比中国时间快一个小时。如:北京时间8点时,东京时间为9点。
◆货币:美元及日元在机场、银行均可兑换,需持自己的护照,汇率以当地银行当天外 汇牌价为准。 日本银行兑换业务只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进行,周六、周日及主要假日银行休息。
◆计程车:日本计程车十分普遍,随处可见,但费用有一些差别。 ◆购物:在日本,所有的商品都附加8%的消费税。
商店里的商品一般都不包括消费税,在结帐时另外附加上。 ◆ 电话使用:拨打大连电话:001(国际)+86(中国)+010(北京)+要打的电话号码。
◆ 日本主要服务场所营业时间一览表:名称: 周一至周五 周六 周日、节假日银行 9:00-15:00 休 息 休 息邮局 9:00-17:00 休 息 休 息百货大楼 10:00――19:00或20:00便利商店 全天24小时营业 。
6. 去日本旅游需要哪些“小知识”
来日本如果是旅游的话,这个季节不用带太多的衣服,但一定要带雨伞,最好随身带着,如果是女士鞠躬一般30度就可了,双手交叉在小肚前方,左手压右手~~如果是男士一般鞠躬45度,双手放于两腿裤线处~~去任何地方脱下鞋子都要转身把鞋子摆好,鞋头向外,如果去饭店有鞋柜的话,鞋头向内~~见人打招呼的话一般说こんにちは 但如果每天第一次见面的人要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吃饭时要注意不要太大声说话,食物的垃圾不要扔的满桌子都是,一般都放在小盘子里~~吃面类的时候要发出声音,这样才能证明食物好吃,如果去朋友家吃饭前一定要等大家就位后说いただきます后才能动筷子,吃后的一口不管是好吃或者难吃都要说おいしいです~~在别人给你夹菜或者给你倒酒的时候不能说ありがとう要说すみません~~去任何地方最好不要大声喧哗,以保持自己的个人形象暂时就想起这些~~。 7. 谁能找到关于日本的100条小常识
❻ 东京大学的创始人
东京大学简称东大,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世界级着名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
东大诞生于1877年,是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最早的西制大学之一。学校于1886年更名为帝国大学,1897年易名“东京帝国大学”,1947年9月正式定名为东京大学。
东大作为日本最高学术殿堂和帝国大学之首,其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校徽是一黄一青两枚银杏叶。
二、学术成就
东京大学的综合实力稳居日本大学第一位,在日本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无可比拟。
从1877年建校到2014年之间,东大共培养出了9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沃尔夫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国)国会议长。
日本国内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都出身于东京大学。其中就有连中国读者都熟知的日本文豪:
芥川龙之介
川端康成
夏目漱石
三、院系专业
东大目前设有10个学部,15个研究生院,11个附属研究所(包括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13个大学研究中心,3个附属图书馆和2个高等研究所。
1、学部
东大学部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前两年不分专业,专注于基础课程教育,给未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两年则会致力于专业课程教育。
东大的10个学部分别为:农学部、 教养学部、经济学部、工学部、法学部、文学部、医学部、药学部、理学部。
东京大学的代表色是“淡青色”,而在东京大学内部,各个学部也分别拥有自己的代表色。
2、研究生院
东京大学设有15个研究生院,其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15个研究生院分别是: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综合文化研究科、经济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科、工学系研究科、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情报学环学际情报学府、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数理科学研究科、医疗系研究科、药学系研究科、公共政策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
四、教学理念
1、教授治校
东京大学在治学理念上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教授治校”。
东京大学的各个院系几乎没有专门的行政人员。每个院系的管理者,就是院系的老师和教授。大家肯定想不到,东大的教师们连学籍管理、网络维护这些杂事都亲力亲为。
东大的这个管理模式,让每个院系每位老师都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以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还有一点,东大的每个院系都可以决定自己研究室的组织结构。比如,某文科研究生院中,老师可以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而研究互联网文化的老师,可以采用开放式论坛的形式。每一个研究室的气氛都是独一无二的。
2、信息学环
东大的必修课比较少,但是选修课却很多。不论学生的年级和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择课程。因为学生们五花八门的专业角度和深度,让他们经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东大的每一场课堂讨论都很让人期待。
这种扁平化的课程设置,既东大教育的另一个特点:信息学环。
和日本其他高校相比,东京大学的老师往往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他们很清楚社会各界的实际需求,并且将实现这些需求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部分,写入论文、带入课堂。
五、校园名景
东京大学着名的风景是它的银杏树,连学校标志都是两片银杏叶。
除此之外,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
东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安田讲堂、赤门,还有“三四郎池”。
1、安田讲堂
安田讲堂的正式名称为东京大学大讲堂,由安田财团的创办人安田善次郎所捐赠建设,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的建筑师内田祥三及其弟子岸田日设计而成。
安田讲堂前面的那一片绿地,衬映得讲堂格外地庄严。
2、赤门
赤门原为日本加贺藩的御守殿门,因为御守殿门皆漆为朱红色之故,因此才有“赤门”这一俗称。东京大学的赤门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御守殿门,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因此曾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宝,现则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
赤门是东京大学的代表性象征之一,后被假借为东京大学的代称。
3、三四郎池
原名为育德园心字池,与赤门类似,属于加贺藩的。育德园是庭园的名称,因池子呈心字形,于是称为育德园心字池。
育德园心字池因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小说作品《三四郎》而得以更广泛的流传,因此也改名为“三四郎池”。
除了上面提到的名景之外,其实东大还有隈研吾先生设计的积木咖啡馆、东大图书馆、安田讲堂的地下大食堂、忠犬八公雕塑等等……
六、校园生活
东大作为日本排名第一的名校,校园氛围却是轻松开放。
如果你想进校参观,只需填写一张申请,就可以获得当天出入的资格,甚至可以出入东大的图书馆。所以经常有前来参观的学生。
东大的学子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们成立了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社团。比如:
东京大学狼人研究会
东大幻想乡
独角仙研究会
动物骨头研究会
折纸同好会
铁道研究
❼ 佛教是怎样成为日本国教的
坐落于奈良斑鸠町一带的法隆寺,都是在崇佛势力掌权之后大力兴建的源前。寺院命名,也直接表达出要让佛法更雹码清加“兴隆”的用心。
奈良时代的正统佛寺,有所谓的“七堂伽蓝”的建制。内容包括存放舍利或宝物的“佛塔”,供奉佛像的“金堂”,宣讲佛法的“讲堂”,敲打梵钟的“钟楼”,存放经典的“经藏”,出家人作息的“僧房”,以及用餐吃饭的“食堂”。七堂伽蓝的构成体系全都被运用在法隆寺的修建中,它也因此成为以后日本佛寺兴建的基本典范。只要是佛教寺院,无论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莫不采用此种体系,差别只在于改变寺内建筑的式样、名称,或者用途,例如将佛塔变成“五重塔”,将金堂改成“中堂”,至于七堂伽蓝的基本构成,一直没有改变。
法隆寺号称日本古代的建筑博物馆,寺内可以见到历朝各代的建筑形态,其中最珍贵的便是飞鸟时代的西院伽蓝建筑群,模做里面的五重塔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筑物。除了西院、法隆寺还建有东院、宝藏院、仓库、圆堂等建筑群,以及昔门院、实相院等小寺院。今日所见的法隆寺虽然历经沧桑,却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兴建法隆寺的圣德太子不仅是一位崇信佛教的虔诚信徒,还是日本政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由于他的努力,大和朝廷的威望与权势日增,完成了日本的初步统一,并将佛教定为日本国教。
❽ 日本名胜古迹有哪些
1、东京塔(日语:东京タワー/とうきょうタワー,英语:Tokyo Tower)是位于日本东京芝公园的电波塔,是东京的地标性建筑与观光景点。
其以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为范本而建造,正式名称为日本电波塔(日本电波塔/にっぽんでんぱとう),这同时也是其营运机构的旧称。为日本第二高的结构物,仅次于东京晴空塔。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东京塔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清水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富士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名古屋城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浅草寺
❾ 日本大阪着名景点
1、四天王寺。由日本历史上的文化英雄圣德太子建造,并且被佛教徒们视为大阪的佛教祭坛。每年都有诸多活动在此举行,包括像Doya-Doya祭、圣灵会和四天王寺Wasso等、这些活动充分展现了这座寺庙的悠久历史和它在大阪人心中的地位。
拓展资料:
大阪(Osaka),位于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大阪府的都市,是大阪府的府厅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大阪市面积22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有267万人,是日本次于东京、横滨人口第三多的城市。
“大阪”在古代多称为“大坂”,而“大坂”一词最早出现在室町时代。自奈良时代开始,大阪就因其临海的地理位置成为贸易港口。丰臣秀吉修建大阪城,并以大阪作为丰臣政权的统治核心城市。在江户时代,大阪和京都江户并称为“三都”,是当时日本经济活动最为旺盛的商业都市。在战后,仍是西日本的大都市。
大阪拥有以钢铁、机械制造、金属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和以纺织、印刷、食品、造纸和化工为主的轻工业。全市有10万余家各类商店。大阪也以独特的文化而着称。在城市的阪急区,还有繁华的地下街。工商活动规模和大众运输捷运铁道密度均居日本前茅。
❿ 武士刀讲堂:日本刀的专门名词 你知道多少呢
日本刀的专门名词
虽然很想偷点懒,然而考虑再三,在开始介绍正题之前,还是不得不先将各种日本刀的常见分类与常用名词介绍一番,以免部分刀友在阅读时产生过多不解与歧义。同样的,对日本刀鉴定鉴赏方面的一些专门描述也不得不提前在这章之后进行介绍。各位对日本刀的基础知识已有充分了解的刀友,赶时间的话可以直接跳过,谢谢~
特别指出:在本文中通常提及的兵器长度,都指刃长,而不包括柄的长度,莫忘!日本刀的简要历史时代划分:奈良-平安-镰仓幕府-南北朝-室町幕府-安土桃山(丰臣秀吉)-江户幕府-江户末期-明治-大正-昭和(二战)-昭磨扰和(战后)-平成
日本刀外观尺寸的各种特征名词
【反】指日本刀刀身弯出的弧形,。反的大小,是从刀尖到刀鎺(夹刃)前缘连出的直线到刀背弧线最高点(反位)的垂直距离,根据这个最高点(反位)所在的部分来区分反的姿态,刀身越弯,反值就越大。通常所说的“反高”、“强反”、“反深”,都是指弯曲弧度大,张力十足的刀身形态。反位在刀背弧线下半段靠近刀鎺的称为“腰反”;反位在刀背弧线 1/2 位置附近的称为“京反”(因当时日本京都刀工的作品多见此反姿,故名),又叫“中反”,又因这种反姿的刀身弧形看起来前后较对称,形如神社前面山门上常栖立着许多鸟类的弧形门楣,所以又被称为“鸟居反”、“华表反”。反位在刀背弧线前半段的,称为“先反”。此外还有“内反”,见于短刀,刀背弧线并非向上翘起而是向刀刃方向弯曲。较强的“内反”又称为“笋反”,如笋尖状。需要注意的是:“笋反”/“内反”跟其他的反不同,它不是由淬火产生的自然弯曲而成,也不用量反的具体大小。还有一种情况是“无反”,整条刀背基本是直线,既不上弯,也不内凹,早期短刀常见这种刀姿,若在长刀无反那就是直刀了。
PS.日本国宝中现存的隋唐刀多带有一定程度的内反,但仍习惯叫做直刀。
* 后面诸名词所指代的具 *** 置请注意参照此图。
【元幅】 幅指宽度,元幅就是刀鎺位置的刀身宽度,一般说来,元幅是刀身最宽的地方。
【先幅】 刀尖的横手位置的刀身宽度,而薙刀的先幅则多是全刀粗雹最宽处。
【元重】 重指厚度,刀栋在刀鎺位置的厚度叫元重,而非左右两面镐筋之间的厚度。
【先重】 刀栋在切先横手位置的厚度。
即使有着同样厚度的刀栋,不同的刀也会有镐高镐低的差别,即刀身整体厚度的差异,必须明确这一点!同理,镐筋到刃口这个面也有弧面凸起程度高——肉丰;凸起程度低,甚至是平面——肉枯,如此两个方向的差别。
【烧幅】 整个烧刃部分的大致宽度,仅以烧幅高、低来形容从刃口到沸/气线上缘的大概宽度情况,不做具体的数值测量。
【切先】 切先是指从横手筋到刀尖的整个刀头部分,对于没有明显横手的刀而言就是泛指整个刀头部分。注意:切先部分的刀栋,从横手位置开始会逐渐变宽,即厚度增加,到小镐先处又再度收窄,直到刀尖处汇成一点,这个做法是提高切先的强度,令其不易折损。
根据切先的形状、长度与大小不同,又分为小切先,中切先和大切先,以及猪首切先(镰仓中期多见),蛳锋切先;又有大锋、中锋、小锋的分法。切先弧线的丰满或平滑程度也有不同,像蛳锋切先就是一种典型的切先弧线单薄近乎平直的表现。古代战争中许多刀的切先受损而重新修整研磨,也会造成切先形状的改变。
Å蛳锋
【横手】 切先部的刀刃是明显的圆弧,而切先往后一段刀刃正好是切先圆弧的切线,那么法线就是横手了,日本刀通过研磨使得这条“法线”线条分明,又称作“横手筋”。几何学:法线指垂直于一条圆弧的切线且指向圆心的直线。
【物打】 日本刀横手以下 3 寸左右到接近中间位置的一段刀锋,因为实战中这一段是在斩切中最常用到,故名物打,可算刀身最强韧的一段,并且在刃文的表现上也有侧重。古刀的刃文往往在物打处最精彩,动态纷呈;而新刀之后的刃文却在物打处显得寂寥单调。
【栋】即俗称的刀背,常见的形状有庵栋、丸栋、三之栋、角栋(上古刀多见),栋的角度不固定,同样也有高低之分。
【地】日本刀在淬火线(沸线、气线)以上到镐线的刀身表面称瞎凳旦之为“地”,这应当是源自中国的称呼,地通常被磨出一个光滑的曲面。由于在鉴定鉴赏中,因观察的对象是地这个部分的铁的表现,所以地在资料中通常称之为“地铁”。镐线到栋之间的平面叫做“镐地”,镐地的宽度也叫“镐幅”。镐线靠下,镐幅就宽;镐线靠上,镐幅就狭。
【刃文】 日本刀敷土烧刃之后,通过精细和完善的研磨,将刃部淬火产生的马氏体和屈式体组织形成的种种特征完整的表现出来,有沸/气线,刃白,和刃中的足、叶、金筋、砂流等动态构成,同时还包括在地或镐地上的飞烧等,内容丰富,不一而足,统称为“刃文”。
【帽子】 帽子,日文正式称呼为“铓子”,是指切先部分的刃文形态。然而由于切先部分明显比刀身薄,所以除了刃口部分烧出来的表现跟横手下面的刀刃一样之外,并没有明确的沸/气线与地铁的分别,而是会一起烧出类似沸和气的晶体质感的整片白色,这是马氏体与屈氏体结晶混杂所产生的效果,而并非靠研磨去刻意的将这一块打成白色。并且由于切先厚度变化引起的热量传递上的差异,帽子边缘通常会生成一些细小层叠的白色线条,类似极细的沸或气,如果研磨的不好或者观察的不仔细,可能会将它们当成地肌的纹路,其实完全是两码事。这些只是顺着表面的铁的折叠纹理所生成的沸或气的晶体。帽子的形态往往跟刀工的个人烧刃作风密切相关,在传统研磨中,帽子也作为最后一个单独的研磨步骤进行处理。帽子的线条延伸到刀栋的时候,若是回过头往鎺的方向继续延伸,称之为“返”,即返回、回缩之意,所以经常可看到形容帽子“返深”、“返长”等等。若没有回头则称为“烧诘”。无论什么样的帽子,观察帽子与栋相交的位置,会发现此处的刀栋到刀尖的一段是发白的,跟往下的刀栋发黑的色泽完全不同,这一段发白的原因就是帽子烧出后,令整个切先部分的表面硬度更高的反映,恰好与帽子的轮廓对应一致,通过研磨自然显现。
【烧落】 日本刀的烧刃收尾于刀鎺位置之前,称为“烧落”,多见于古刀早期的作品。特别典型的如平安末到镰仓初期丰后的行平,他的烧落往往在刀鎺前 1 寸的距离,我个人推测可能是由于九州地区的铁含碳量高,较硬,以他的锻造方法必须使烧落更为靠前,才能令这个部位保持足够的韧性,以避免在格斗中折断。
【烧出】 日本刀的烧刃收尾于刀鎺位置或之后,称为“烧出”,这个做法更为常见。
【腰刃】 日本刀烧刃的收尾部分通常起伏很小,以降低刀鎺位置的硬度,提高韧性为考虑,尤以“烧落”在这方面的意图更为明显。而“腰刃”则在刀鎺位置烧出一个较大的起伏,强调这个位置的硬度,多见于古刀某些流派。烧落、烧出和腰刃的做法,一方面是刀工流派锻刀习惯的传承,另一方面,则是从材料的特性考虑。古代交通不便利,不同地域所采用的铁原料有较大区别,铁的含碳量与软硬有所不同,锻刀时的做法也有差异,因此烧刃时对于软硬区域如何合理分布也有着不同的考量,不宜片面的评判优劣。
【中心】 就是俗称的刀茎,是刀置于刀柄中的部分,通常为低含碳量的芯铁,质地软,可起到吸震的作用。不同的刀工流派,对于中心及末端(茎尻)的造型也有所不同。如下图所示,从中心的形状,可分为:
A.普通型
B.锥子股型,多见于平安和镰仓早期的尉府太刀
C.振袖型,形如古人挥起的袖子,在镰仓末期的“马手指”短刀上多见
D. 舟型,形如船头,相州传多见
E. 鲫腹型,形如鲫鱼的肚子,多见于村正一派
F. 卒塔婆型,刀茎两侧较直,向中心收拢少,茎尻则是三角形,形似倒过来的卒塔婆(一种神牌位),多见于室町以后的筑前金刚兵卫一派
G.御币型,见图,新刀期伊势守国辉所特有
根据中心末端(茎尻)的造型不同,又分为:
A.刃上栗型尻,刀刃一侧向刀栋显着倾斜收拢,末端为不对称的弧形。
B.普通的栗型尻,不偏不倚,末端为对称的弧形,跟上面一样都是常见的茎尻形状。
C.平切的茎尻,备前的一文字派和大和传的保昌一派较多见,还有就是刀茎被截短(磨上)的刀也多见这种末端。
D.入山形尻,刀刃一侧向刀栋显着倾斜收拢,也是较常见的一种茎尻形状。类似于栗型尻,也有刃上入山型。
E. 剑形,刀茎两侧朝中间逐渐收拢,接近末端切成一个三角形,形状如剑。
【刀铭】 刀工制刀完毕通常会将自己的名号刻在中心上,是为“刀铭”,这个做法也是从中国刀剑继承过来的。古刀期的刀工通常只刻自己的名号,如“长光”,或加上所居住的国名地名,如“备前国长船住兼光”,有些有官职的有时也会加上自己的官位名,如“左近将监长光”,备前一文字派的有时连自己名号都不刻,直接划一道杠代表“一”完事,真懒吖!罗嗦的或者说勤快的,比如“相模国住人五郎入道正宗”,要赶上一名字长的恐怕地方都不够刻的,呵呵~到战国末期(末古刀时期),为了鼓励刀工多出刀,出好刀,由朝廷下令分别授予两位美浓刀工大道和二代兼定以陆奥守与和泉守的官职,之后又授予三河的氏房以若狭守,仅仅是给个官号,领份皇粮,实权的不要想¼允许刀工将朝廷赐予的这个官号刻在自己名号之前以示身份,称作“受领铭”。有了个开头,从此受领铭的发放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到新刀期,几乎是个还过得去的刀工都能刻上受领铭,所以新刀期的刀工铭往往是以 XX 守、XX 大掾、XX 介等等头衔起头,当然也有一流名工却没有得到受领铭的,比如被称为新刀之祖的埋忠明寿,野田繁庆,长曾弥虎彻等等。除了这些在中心堑刻刀工自己的名号之外,还有俗名入铭,就是将订刀者的名字也刻上;又有试斩铭,又称裁断铭,在江户时代流行用死刑犯或死尸来试斩,评定刀的实际斩切力(切味),试刀者将斩过了人体某个部位或斩过了几具尸体这样的试斩结果刻上刀茎,并用金粉填满(这叫金象嵌铭)。又有年代较早的刀未有切铭,或者因中心被截短失去了原刀铭,由后来的刀剑鉴定者鉴别出原作者后,刻上原作者和鉴定者的名号,有些会再涂以金粉、银粉或朱红颜料,分别称作金象嵌铭、银象嵌铭和朱铭,其中朱铭多用在生茎无铭的刀上,而金象嵌铭、银象嵌铭则用于大磨上无铭刀。以上这些记载刀的来历、斩切性能,以及鉴定结论的铭文,又统称为“切付铭”。至于其他因改动中心造成的切断残铭、额铭、折返铭等等,将在稍后的部分与“磨上”等一起论述。刀铭是刀剑鉴定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又由于名匠做的刀卖的贵,所以日本自从镰仓时期开始,就有人伪造名刀工的刀出售,至今仍有伪作出品。除了刀姿地肌刃文等作风之外,名工的铭也是伪造的重点,有些伪铭相似度极高,相当多数的日本刀爱好者与收藏家都栽倒在伪铭上过。然而刻铭如写字,每个刀工都有自己的堑刻习惯与手法,仔细观察真铭的“笔锋”,也就是运笔方向、力度、结构,以及每一笔划开始和收尾时力度方向上的变化,还是能够鉴别出伪铭的。当然前提是对刀工的真铭有足够的研究和把握,需要以大量的分析练习为基础。此外还有儿子替父亲,徒弟替师傅代作刀,代为切铭的,也是传统刀铭的一种,不同于伪物伪铭。例如新刀期名工井上真改就不乏为其父“和泉守国贞”代作代铭之作,这种情况在深入研究刀工作风与铭鉴时需要留意。
【表与里】 日本刀中所谓“表”与“里”的概念,可以一支刀的佩带方式做简单区分。以正常情况下刀佩带在左腰位置,右手拔出为例,刀靠着身体的一面为里,朝外的一面为表。所以,从佩带方式就可看出,太刀的表与里,跟打刀、胁差、短刀的表与里正好相反。那有人问了:薙刀拿在手上的,它的表里怎么分?枪呢?剑呢?回答如下:三角枪的话,有镐一面为表,平的一面为里。其他,有刻刀工铭的一面为表,另一面为里。若都无铭呢?那¼¼ 兄弟你掏个硬币出来抛一下吧!这就说到了看铭判表里。刀工锻刀完成之后,通常将自己的名号——刀工铭刻在“表”面,而记录此刀制作年代日期的“年纪铭”则通常刻在“里”面,所以对刀的描述中经常可以看到“表铭”、“里铭”的说法,根据刀铭刻在哪一面来区分刀的表里,也是判断刀条属于太刀还是打刀的一个简单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刀是两人合作,两个作者的铭会分打两面。此外,新刀期肥前国忠吉一派,无论太刀打刀都惯用太刀的铭法,需要注意,不要看到肥前国忠吉、忠广等人的切铭就认为一定是太刀,此时要依靠对刀姿的观察结果来判断会更为准确。
【目钉孔】 用于穿过目钉,将刀茎与刀柄紧密固定。古刀往往有多个目钉孔,多是由于刀茎被截短,以及更换刀装改变握持重心的需要。穿过目钉孔固定刀柄与刀茎用的目钉,则由干燥的竹子削制而成,一头稍细,穿入角度略微上翘,利于在斩劈时更好的固定刀茎而不容易松脱。
【鑢 目】 刀工在刀茎上锉出不同方向的纹路,目的是增强刀茎与柄之间的摩擦力,令刀茎固定的更加牢固。古刀的鑢目锉法较简单,往往只是平行锉出“切鑢”或是朝某个方向斜锉出“筋违”,更早时也有用工具在刀茎表面“铲锄”出浅的沟槽,或用小锤槌出凹凸不平来增加摩擦力,称为“槌目”。随着刀剑的发展,各方面越来越追求细致与美观性,到了江户时代的新刀期,鑢目的锉法更为繁多和讲究,出现了化妆鑢等做法,这也是判断古刀和新刀的简单的依据之一。
各种常见鑢目的图示如下:
【生茎】 刀锻造出来以后中心从未修改过的,一直保持最初的形状,称之为“生茎”。生茎上又保留有刀工原本的刀铭,称作“生茎在铭”,若刀身也无缺损和过度研磨,那就属于刀剑保存中最好的情况了,在刀身作风与水准类似的情况下,可以卖出比中心和铭有修改、残缺的作品更高的价钱。
【区送】 保持中心基本不动,将鎺之前的刀刃和栋磨去一小段,令刃长变短,而中心变长,称作“区送”,这种做法通常可令刀剑的重心后移。
【磨上】 前面说过,由于日本历任官府规定过刀剑的长度标准,超过尺寸的必须截短以符合规定。此外还有一些武士入手刀剑后发现过长了,也会将刀截短一部分以适应自己的使用需要。截短是将中心从末端切去一截,然后相应的将鎺之前的刀刃磨掉一段变成中心的一部分,然后重新打一个目钉孔,以获得新的重心位置,这种做法成为“磨上”,在古刀以及新刀初期的刀剑上相当常见。磨上有时会将原本的刀工铭切去一部分,比如“备前国长船住长义”的“义”被切去只剩下头上两点,甚至切掉的更多只剩下几个字,这种情况下原刀工铭变得残缺,但是剩下的开头几个字仍然能够配合刀身作风技量以帮助缩小鉴定范围。
【大磨上】 大磨上的目的跟磨上一样,只是它截去的中心更多,有些早期长刀甚至整个原来的中心包括部分刀刃都被切掉了,像古刀名工吉光所做的着名太刀一期一振,原本是刃长 90 多 cm 的大太刀,被丰臣秀吉这个矮猴子得到后,为了配合他的身高,硬是截成刃长只有 60 多 cm,不算前后中心的长度差距,仅仅是刃长也截掉了 30cm。这种情况下原作者的铭肯定就保不住了,于是就变成了无铭刀。南北朝时期大批的长寸太刀与大太刀后来大多遭遇了大磨上的处理,殊为可惜。
【折返铭】 名工做的刀,若是有铭,身价自然比无铭的要高的多。所以出于保全名刀的价值的考虑,许多被大磨上的刀,想到了一些留住刀铭的做法。其中一种便是折返铭,即确定好要截短的位置,然后将下面的刀铭部分单独留下一长条后面磨薄一些,其他部分统统切除,再将留着刀铭的那一条折过来,压进在另一面预先开好的槽里焊合起来,这样刀铭就倒着出现在中心的另外一面上。
【额铭】 另一种保存大磨上刀剑原刀铭的做法叫额铭,又叫短册铭。特别针对一些铭文较短,位置较下,不利于折返的情况。将要截掉的部分切下,再将刀铭那一块切下来一个长方形,磨薄,塞进新中心上预先挖好的方槽里焊合起来,完成。在这里多罗嗦一句:正因为众所周知,折返铭和额铭多是出现在一些名匠的作品上,有些初学者看到这两种作铭会想当然的认为一定是确信无疑的名工作品,否则造假者直接刻上伪铭就好,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因而忽略了对刀身作风的深入观察与鉴定,反而往往被伪物贩子利用这种心理,轻易的宰了个好价钱。所谓看刀不看铭,这一点也是需要大家留意的地方。
【刀身雕刻】 日本刀的刀身雕刻也是鉴定鉴赏中的一个环节,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雕刻主题与表现方法都有差异。古刀早期的雕刻相对简洁,多是以宗教信仰图案为主,比如梵字、素剑、护摩箸、神的名字、俱利伽罗、莲台等,后期多了些图案较复杂一点的火焰不动明王之类的佛教神像。到新刀期之后刀身雕刻的图案更为丰富,又多了松、竹、梅等传统吉祥植物,龙、宗教、神话中的神仙菩萨,甚至祝愿祷词等等,雕刻手法也较繁复,不少刀工以雕物细腻、技术高超着称,比如埋忠明寿、康继、虎彻、一竿子忠纲、月山贞一等等。雕刻的目的除了信仰与美观之外,也有相当数量是用以掩饰刀身出现的锻割、夹灰之类的缺陷。此外,过度的刀身雕刻,往往会抢了刀本身地肌与刃文的看点,显得喧宾夺主,也可能影响到刀身的性能。所以以实战为第一要务的古刀,相对来说雕刻较少较简洁,而和平时期的新刀,特别是商人云集的大阪的新刀,雕刻多而繁复,显然以赢得买主的青眼更为重要。
【棒通】 正确的写法是“樋”,作用是减轻刀身重量,并调整重心的位置,而并非一般所误解的血槽之意。所以在以长寸太刀居多的古刀中早期,棒通反而常见。棒通开法,宽窄,头尾的形状,在不同时代也会有差异。比如“樋先下”(棒通的顶端在横手筋以下位置)的刀,多见于南北朝时期,而像棒通连通这种类型,室町末期较流行,然而在之前则多见于镰仓名工的作品。到深入研究各刀工流派特征的时候,棒通的类型也是需要注意之处。棒通的种类与细节形态的分类
如下图所示:
刀的不同造型结构,以下图示说明。
*冠落造与鹈首造的分别在于刀尖部分刀栋开始削薄的位置不同,请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