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山水画有哪些
Ⅰ 13世纪至17世纪日本有哪些着名画家
公元13世纪和14世纪是日本绘画史上的镰仓时代,这是一个美术上的过渡性时代,即日本古典的大和绘向水墨画的过渡时代,其间不断受到中国宋元的影响。至公元15世纪,日本幕府尊崇中国宋元文化,一时间,水墨画和禅宗文化对日本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本水墨画出现了不少优秀画家。着名的有:明兆、周文、雪舟、三阿等。
《天桥地图》雪舟等扬日本明兆(1352年—1431年),画域广泛,善画山水和道释人物画,画风雄浑粗放。他是东福寺绘佛师,其画在当时颇有名声。他于1368年完成了仿元朝罗汉画的《五百罗汉图》50幅,1408年完成巨制《大涅椠图》。在山水画中,他有作品《溪荫小筑图》和《青山白云图》等传世。
周文是15世纪前期日本画坛的中心人物。他兼备多方面的才能,善于画佛教绘画和山水画以及花鸟绘画。他的画风欠缺紧密的构成和表现的强度,但成功地表现出幽远的情趣,格调高洁。《竹斋读书图》和《水色峦光图》被认为是周文的传世作品。
Ⅱ 战后日本画界的三大派系是什么
二战后的日本画界分为三大派系,以福田平八郎,山口蓬春为代表的日展;以奥村土牛,小仓游龟为代表的院展;以福田丰四郎,山本丘人为代表的创画展。
他们分别以新古典主义,传统装饰主义,现代主义为特征,其中日展的东山魁夷,院展的平山郁夫,创画展的加山又造深受人们喜欢,被称为“三山”。东山魁夷常在细微的自然景物上寄语深刻的人生哲理,画面和谐宁静。平山郁夫开创了佛教和丝绸之路的题材,画面宏伟。加山又造的山水画气魄庞大,人体则形象美艳。
院展的平山郁夫,日本着名画家,原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以《佛教传来》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其后相继以《入涅盘幻想》、药师寺三藏院闭环《大唐西域壁画》等佛教题材的画作,成为日本最顶尖的画家之一。
Ⅲ 日本枯山水是什么啊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滚咐高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可看作枯山水是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大尺上是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佛教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依托,可以这样思考,同是大乘佛教的中国园林,同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简含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枯山水代表作:京都大德寺大仙院、龙安寺庭院、银阁寺庭院、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几乎都集中在日本的古都———京都。而作为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最高峰,则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