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国怎么交流
① 日本和中国为何和好起初是怎样交流沟通的
不用沟通 他自然会随便找点理由 来找咱和好
原因简单的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
咱中国现在硬了 无论是军事 还是经济 都在快速增长
而他们日本和咱们曾经有血海深仇 什么仇就不用细说了吧
曾经咱们实力不够强 无论是话语上还是手段上 也就随之不够强
现在咱硬了 可以向周边国家施加一些“比较强硬的手段”了 说白了就是随便找点茬就可以欺负欺负他们 但别人跟咱没仇 所以大家都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日本就不一样 要不是有美国在背后牵制着咱们 使得咱们依然有很大的后顾之忧 否则小日本现在肯定过的不是这样 咱不定都把他欺负成什么样了 你看人家美国 中东那边的小国(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家原本跟他们就没什么深仇大恨 他美国就为了抢人家的石册激巧油 能舍得离本土那么老远 费劲 跋涉 去中东 欺负人家
更何况曾经本来就跟咱们有仇 而且 还离咱这么近的 小日本?!
日本人也不傻铅缺 如果他们还想好好过日子 就必须主动点来找咱做 再次的“中日亲善”
当然 咱州键们也不能 因此骄傲自满 谨防那些想瓦解并欺负我们的其他势力 因为他们会抓住我们中国人 “好面子”“容易骄傲自满”的弱点 向我们释放 “糖衣炮弹” 最终让我们处于“骄兵必败”的境地,所以还是要加油学习 努力工作 继续进步~
② 数万日本女人定居上海,不会中文的她们都是如何进行日常交流的
一、巧妙的选择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不用担心,他们的交流方法是特别独特的,都是打手势或者是眼神来和我们交流,因为他们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最实际的,她们还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并且能够在上海更好的生存,这也是日本女人的特长,日本的女性长得是特别的乖巧可爱,她们对自己的生存方式也是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比如说一些女孩子会去日本的料理店或者是居酒屋那里做服务行业,这样她们不仅能够有生活的来源,还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味道,所以我们可以在上海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日本的女人。
对于日本女性来上海的生存方式是挺多的,他们不仅在这里可以进行工作,而且还能够和我们国家的男子结婚生子,所以这也解决了我们国家男孩子成婚的问题。
③ 在古代时候中国人是怎么和日本人交流的
交流往往通过中介,
中国官员对日本语并不了解,最初倭人进贡的时候是通过汉代辽东官员,这些官员相信是通过辽东-朝鲜半岛-倭国当时的民间翻译来完成的;
到了五胡乱华时代,很多中国人避难朝鲜-倭国,可以推断这些人及其后代成为交流的媒介。
到了隋唐,除了民间交流之外,出现了另外一种交流媒介:和尚。和尚为了推广佛教,不断向朝鲜-日本的领主们示好,使得唐代之后日本汉文化最深厚的阶层就是和尚阶层,后来丰臣秀吉的国书都是出自和尚之手。
和尚不仅带过去汉字、礼法这些东西,还把当时中国政府明令禁止向外国传播的技艺也带到日本韩国,比如鉴真东渡就带走了多项大唐朝廷明令禁止外传的技艺,比如丝绸、漆器等。(和尚借助中国的文化传播宗教之后,甚至会变成汉文化的反对者,比如韩国的和尚就为了对抗儒学,编造了韩国起源神话,鼓吹民族主义对抗中华文明。日本的民族主义历史好像也有和尚的参与)
唐代时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日本的留学生,这些人也学会汉语,并成为日本在中国的代言人,也算是一种交流的媒介吧。
宋代不值得一提,日本高丽都没有太多的联系
之后在明代的时候,双方最大的交流来源于海上贸易,包括倭寇和中国的武装海商,这个时期双方交流应该是有成熟的翻译了。而且由于日本本身汉文化的成熟,日本的正式公文是由汉字书写的,精英阶层也熟谙汉文,这个时期双方上层社会的交流基本不存在问题,直到明治维新,当时很多维新者都是用汉文书写。
明治维新之后跟现在就没什么大的区别的,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和之后的日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这一点要明确
④ 日本战国时代与中国的交流如何
两国设有通商口岸,交流密切
⑤ 古代中日民间交流是怎样的情况
这个问题太过于广泛。其实,不同时期的中日交往情况是不同的,各有特点。而有关民间的情况记载较少,只能根据当时的概况进行简单描述。
到了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多数海上航行的路线也都要经过日本,往来的交通大大便捷。所以,这一时期的交流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官方使者、僧人,而是多了很多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中国向日本多出口丝织品、瓷器、药材、书籍等,日本也把自己的水银、硫磺、木材、珍珠等运往中国。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颁布,而日本正值战国时代,与中国的朝贡贸易并不能满足所有势力,故多有武士、浪人、海盗在我国沿海作案。明苦于此,直到戚继光主持抗倭,才解决了倭患。而日本进入幕府统治之后,也学习中国实行了闭关锁国,此后,中日交往大量减少,基本断绝。
由此可见,古代中日的民间交流局限性较大,受战争情况、国家政治形势、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趋向,古今皆是如此。
⑥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大规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并放弃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国家赔偿,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
2012年9月11日,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积极手段表达对日本此举的抗议和反对。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王毅部长表示,中方重视日方多次提出的愿望,我们在中日关系上的原则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
(6)日本和中国怎么交流扩展阅读:
中日文化渊源:
茶道作为一种审美仪式,自古以来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交礼仪。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贞观年间传入日本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事实上,书法不仅在日本很受欢迎,也是人们培养自己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日本后,书法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笔抄写经文,模仿中国。
相扑起源于日本的神道教,起源于中国。相扑是奈良和平时期宫廷观赏性的运动,战国时期在镰仓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国隋唐的。虽然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风格,但它们仍然包含着中国汉服的许多特点。
柔道是中国拳击的发展,起源于少林。明末,中国武术大师陈元赞将中国传统武术传入扶桑,成为现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师。
空手道是一种结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击技术和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拳击技术。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脚,与其他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比较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⑦ 中国人和日本人见面如何 打招呼要鞠躬吗
中国人在日本与日本人见面打招呼要按日本的风俗要鞠躬,但中国人在中国与日本人见面打招呼就按中国的风俗点头或握手便可,这叫入乡随俗。
⑧ 中日两国的交流有那些事例
1、冈千仞访华
冈千仞于1884年5月29日从横滨乘船出发,6月6日到上海,会晤老友王韬及其他上海名流。然后畅游苏杭,饱览风景名胜,拜访俞樾等江浙名士,访问朱舜水后裔。冈千仞访华期间,广泛进行日中文化交流活动,会见了许多中国官员和文人学者,仅在其《观光纪游》中提到姓名的就有近200人之多。
除了好友王韬等人外,还见过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达官贵人,俞樾、李慈铭、汪士铎等名流学者。交往时大多用笔谈问答应酬,有时亦由陪同的王惕斋口译。交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个方面。
2、雪舟画圣——明代中日绘画的交流
1463年,雪舟接受了与明朝通商贸易而致富的大名(诸侯)大内氏的邀请,前往他的领地本州西部的周防国(今山口县)。雪舟希望有机会从这里到中国去,直接向明朝的画家们学习,同时在这里也能看到更多从中国传来的水墨画。禅桐他在周防创办了画室云谷轩,从事绘画创作,声名逐渐传扬四方。
1467年3月,遣明船到达中国浙江的明州(今宁波)。雪舟登陆后,先到明州东部的天童山景德禅寺参拜。雪舟在天童山深受僧众的敬重,获得了“天童山禅班第一座”的荣誉称号。因此后来他的画上常常落款“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笔”。
1468年5月,雪舟一行到达北京。他除了参加遣明使团的一些礼仪性活动外,主要是访师会友,学禅作画。他曾向明朝着名画家李在和张有声学习中国水墨画的着色、泼墨、晕染技法。
雪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当时中国的画坛,他一面参悟佛法,一面深入探究水墨画的精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和雄伟壮观的中国山水,深刻地影响了雪舟的哲学观和自然观。
3、荣西——传播饮茶之风的日本禅师
荣西1168年第一次入宋回国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1207年栂尾的明惠上人高辨来向荣西问禅。荣西请他喝茶,还赠给他茶种。高辨于是就在栂尾山种植茶树,出产珍贵的本茶,成为日本着名的产茶地,而后世有名的产茶地如宇治等地的茶种大多是从栂尾移植过来的。
1191年荣西第二次入宋回国时,因风在长崎县平户岛登陆,又将茶种播在该地富春园。次年,荣西将他所着《吃茶养生记》一书献给幕府,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书。因此饮茶风气先是在禅僧中盛行,然后才普及到世俗社会中去。随着茶树栽培的普及,饮茶成为日本广大民众的习俗。
4、鉴真和尚——东渡传经的唐代高僧
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决意东渡。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
返途时突发眼疾,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
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实现了东渡宏愿。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5、罗森及其《日本日记》——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罩拍驱者
罗森1853年首次赴日期间,他感到与日本人打交道、订协议都离不开汉文。因此1854年培理舰队再次出发去日本时,便邀请友人罗森充任舰队的汉文翻译,罗森接受邀请同赴日本。
罗森在日本期间进行了许多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他广泛结交日本各界人士,除官员外还与文人、学者、僧人接触,不少日本人士也主动与罗森交往、笔谈,并向他打听中国的情况,表达“崇仰中国文物之邦之意”。
他发现日本人士“酷爱中国文字诗词”,很多人与他唱和汉诗,互赠书画,更多的人则请他题字、写扇面。据其日记所载,他在横滨一个月内,为日本人写了500余幅扇面,而在下田,一月之间“所写其扇不下千余柄矣”。至今在日本北海道函馆市松前城资料馆里,还藏有当年罗森题诗赠给松前藩家老勘解由的大扇面。
罗森也向日本书法家请教。他听说下田的文人云松窝擅长口笔书(即用嘴衔笔写字),也请他写了十几张贺闷坦草书,颇有“龙飞凤舞之势”。这是近代最早的中日书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