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夸日本人给中国物资
㈠ 日本援助武汉的物资上,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
日本和我国虽然在历史上有着14年抗日战争,但终究是军国主义一手造就的,日本人是还是非常友好的,在汶川大地震时,日本是第一个派遣救援队抵达中国的外国队伍,这次的武汉危机,日本同样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而这次捐赠,林隆树也表示诗词的含义非常契合,就在募捐活动当中宣传使用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连他也没有想到会在中国引起热议,他也表示,能够将日本的心意传递给中国人民,这就已经足够了。
㈡ 为何日本对我国的救援物资上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故乡”这句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这是王昌龄送别诗中的佳句,但是与别的诗人写离愁诗不同,王昌龄在这首诗里面一反常态,同样是离别写的却一点都不悲伤,在送别中含有激励之意。
这些诗句贴切而不失格调,更加增添了一份文艺气息,也是因此引发了热议。诗歌的祝福语让人感受不一样从而迎来了更多的热议正是代表了诗歌的魅力所在,诗歌比一般的词汇显得更加有力,也是独特的东方文化的一种特点。
㈢ 如何看待这次疫情中,日本对中国的援助
日本支持武汉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要知道日本发生海啸、发生地震、还有核辐射的时候,中国对他们都是有援助的。
到了中国武汉有了疫情,日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了,他们要援助武汉,帮助我们一起战胜这一次疫情。
可以说这些紧急物资的到来,对我们抑制病情的蔓延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这些都是医务人员用的必需品。
只有医务人员安全了,他们才能够帮助我们救治更多的人。
所以说日本这一次对中国的援助是十分的重要的。还有日本人自愿在他们国家发起来的募捐,都是为了我们更快更好的抑制住疫情。
总之,不管日本援助我们是处于什么目的,我们都要对他们说一声感谢的,正如那一句话说得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㈣ 如何用诗句感谢日本人的捐赠
草木各国,水云共地。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才符合中国传统对联文化。
㈤ 日本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写的诗句
日本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写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唐)鉴真
在日本捐赠武汉的物资的包装写着这么两句寄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两句出自《诗经·秦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首战歌,为打仗时唱的。其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山川虽然各有疆界,属于不同的国家,但风月无界,人们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
今天,我们在捐赠的物资纸箱上看到这八个字,知道这段历史的人,思绪即刻飞越千年,穿越到了大唐盛世。
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看日本捐赠物资的标配,网友直呼诗词白学了
文|顾子鱼
这次疫情中,日本捐赠的物品包装上,都印有几句中国古诗词,被网友称为标配。让我们在感动之余,也领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可也让我们感到惭愧,有网友直呼:我的古诗词白学了,我的大学白读了。
在一批日本捐赠湖北的物资上印着的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01.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来源于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疆域空前辽阔,军事空前强大,经济空前发达,文化空前繁荣,向唐朝进贡的国家多达300多个。
当时,日本远远不及唐朝强大,还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包括唐朝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
在公元7世纪时,日本有一个长屋王。长屋王生于684年,是日本天武天皇的孙子、高市皇子的长子。长屋王爱好文艺,擅长诗词,对佛法有一定研究。
他非常羡慕唐朝发达的文化和佛教,制造了1000领袈裟,派人送给唐朝的僧人们。这些袈裟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遗憾的是,长屋王没能亲自前来唐朝。729年,长屋王因为遭人陷害,被迫与妻子一起自杀,史称“长屋王之变”。
733年,日本派遣僧人荣睿、普照随着遣唐使来唐朝。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诚邀唐朝高僧前往日本传播佛法,传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都沉默无言,没有答应。因为唐朝与日本隔着汪洋大海,在航海技术很不成熟的唐朝,从唐朝前往日本要冒很大的危险。
此时,鉴真站出来,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决定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
鉴真和尚
743年,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人打造船只,计划从扬州出发东渡日本。可是,与鉴真同行的一个徒弟跟一个和尚开玩笑,那个和尚恼羞成怒,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地方官员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人。鉴真第一次东渡日本的计划落空了。
鉴真没有放弃,接二连三筹措东渡日本的事情。但是,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等原因,前五次东渡日本都无功而返。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已经60岁了。
他3次出发,均遭遇狂风,船只在海上漂流了14天,竟然被吹到海南岛。鉴真从海南岛回来时,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这时候,鉴真的大弟子祥彦已经圆寂,连邀请他去日本的日本僧人也病逝了,可鉴真依然没有改变东渡日本的决心。753年,鉴真带着40多个弟子,从扬州出发,启动他的第六次东渡日本。
这次出发,也不是一帆风顺。当船只杨帆出发时,一只野鸡忽然落在一艘船的船头,日本遣唐使认为这不是吉兆,掉头返回,第二天才重新出发。好在这次鉴真终于到达了日本,了结了东渡日本的夙愿。经过六次磨难,鉴真终于到达了日本,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还把唐朝先进的医学带到了日本,被尊称为“日本神农”,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声誉。日本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的僧侣。鉴真在日本宣传佛法,传播文化,被日本人民誉为“律宗之祖”“文化之父”。
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伟大实践之一。
0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据日媒报道,今年是大连市与日本舞鹤市结为友好城市的38周年。舞鹤是京都府下辖的次级行政区之一,目前人口不足10万,早在1982年5月8日,便与大连成为友好城市。
在京都府舞鹤市驰援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上,写着这样一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词的大意是:
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远行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中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0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在日本医药NPO法人人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则印着中国《诗经·秦风·无衣》的两句话: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来,我们同穿一件。”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译文: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衫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矛与戟,与君上阵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裳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国殇。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层层递进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04.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了1万枚口罩,而装满口罩的箱子上则印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据悉,这首诗引用了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诗中,“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汉.苏武《诗四首》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用“同气连枝”比喻同胞兄弟姐妹。
日本《朝日新闻》也表示,诗句有中日双方一同期盼春天的到来之意。富山县综合政策局长藏堀祐一说:“我知道目前当地对口罩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辽宁省的各位正在面临着困难,我们将给予支持。”
这些暖心的诗句感动了很多中国网友,有人表示,日本在物资箱上印诗词似乎已成“标配”。而且这些诗词用的是那么贴切,那么暖心,除了表示了谦逊,体现了感情,还有对将来的希望与憧憬。
有网友感叹,这些隽永诗意的诗句运用的恰到好处,“很美,很有力量!”
多少年来,中日两国恩怨不断,对于如今的种种善行和义举,我们应该心存感恩。微博上有评论说得好:
我们无法代表过去原谅日本。
但可以代表现在感谢日本。
可不管怎样,这一次捐赠标配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中日友谊的温暖和美好,还有诗词的古典美。
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对诗的普遍性、普及性那么深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再到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
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词调和曲牌,依据不同的词调曲牌来表意。诗词的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近几年,中国人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对古诗词的热爱也越来越浓了,特别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更是备受关注。
董卿说:诗词一直浸淫在我们的血脉里。
诗词会让我们淡泊名利,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了诗意,我们的生活不再枯燥,就有了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也会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希望有一天,我们看到湖边有一群鸟,不是说:这霞光真特么漂亮,还有鸟!而是会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看到桃花时,不会再说:哎呀妈呀,这花真好看,而是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THE END
参考资料:《长屋王》《鉴真东渡》
作者简介:顾子鱼,自由撰稿人,一个温暖的人,写温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