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幕府法律怎么发展

日本幕府法律怎么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6-06 19:07:15

㈠ 日本的幕府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集权式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君主制、帝制是在唐朝传入日本的,日本历史上有个有名的“大化改新”就是将唐朝的先进社会制度传到了日本。理论上这个时候日本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日本的天皇却未能做到集权。 分封式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封王建制,在日本称为“幕府”,其实际领袖是日本的“征夷大将军”,由日本的武将源赖朝建立的,就是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幕府,时间大概是在宋末元初年间。这种政权纯粹是军人政权。镰仓幕府其后为室町(足利)幕府,再后为江户(德川)幕府,最后进入幕末维新时代。 德川幕府建立于17世纪初,其时国内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但持续闭关锁国。封建制度开始逐步衰退。这个时期日本出了很多大商人,这些商人家族在以后的倒幕运动以及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政权的建设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赫赫有名的三井财团。这个例子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㈡ 日本司法制度的变迁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其现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纪后半叶即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契机,以欧洲大陆法系为基础,并受英美法系的影响(主要是引入了美国的法律制度),又继承了自身传统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国唐代律令为蓝本的“大宝律令”制度)而逐步演变发展起来的。
(一)二战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从17世纪开始到19世纪中叶,日本是由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德川幕府)掌握着国家政权。由于日本当时采取锁国政策,与外国的邦交及通商都处于停止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受欧美各国开放的压力,才打破了锁国政策,并从“明治维新”建立新政权后,才开始了近代国家的建设,并借鉴法国和德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建设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国对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诉讼法》,就是仿照法国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时,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国的影响,1890年的《法院组织法》就是以德国《法院组织法》为蓝本的,并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宪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构成法》,也是借鉴德国宪法制定的。此外,日本还借鉴英国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审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了15年陪审制度,后来由于案件逐年减少,加之二战爆发,为了节约由于陪审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于是1943年取消了陪审制度。
( 二)日本二战以后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书的规定,日本废除了《明治宪法》。美军作为联合国占领军进驻日本后,在美国的参与和扶助下制定了实行国民主权原则的日本宪法。以此为契机,日本进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谓二战后日本的第一次现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别是美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赋予法院(日称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权和违宪审查权,禁止设置二战前行政法院那种特别法院;增设了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的审判机构体系;在审判程序方面,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制度中采用的是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原则;将司法“三曹”(指法官、检察官、律师,又称“法曹”)合而为一,实行同一的严格的司法考试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颁布的《日本宪法》关于“国民权利义务”一章中,规定了诉讼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权利,如沉默权、令状主义、质问权等,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诉讼程序的骨架。这些规定是以《美国联邦宪法》为根据制定的,并成为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各种原则的基础。因此,二战后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带有美国司法制度的色彩。

㈢ 关于日本幕府政体

所有者的收税权转交给包税人,从而更巩固了贵族的经济地位。7 至 11 世纪 是封建主义因素不断发展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拜占庭的封建制度是帝 国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农村公社制度结合的产物。
庇护制是建立封建依附关系的形式之一,它在后期罗马帝国时期就已存 在。经济上贫苦无靠的农民,为逃避帝国的赋税压迫和官吏的侵夺,有的人 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和人身交给有权势的人以求庇护。因而土地所有权转到 权势者手中,农民自己再领回土地耕种,但必须向自己的庇护人缴纳实物代 役租或货币代役租。随着赋税不断加重,农民的依附程度日益加剧,最终沦 为农奴。
由于越来越多的乡村归属大地主私人统治,帝国面临丧失自己臣民的威 胁。所以在 4 世纪时(368 年),罗马帝国就已颁布法规禁止庇护制的发展, 如果违反禁令,庇护人必须缴纳 25 磅黄金作为罚款,并把农民还给从前的庇 护人。后来,拜占庭政府一再重申这些禁令,并根据 368 年的法律,凡是寻 求庇护的人以及“庇护”农民的人都必须缴纳巨额罚金,但庇护制仍在日益 广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同时,帝国政府出于国库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理由,事实上却和庇护制妥 协,它甚至还企图利用大地主的威势和他们对依附农民的统治来及时征集租 税。例如,帝国政府在 415 年就已承认 397 年以前所产生的庇护关系是合法 的,同时庇护人应负责及时上缴向依附于他们的居民征收的税款。
庇护制在 6 世纪时继续发展着,一切想禁止它的企图都无济于事,况且
政府的政策也显得极端矛盾。由于查士丁尼在 535 年和 556 年的法令责成各 省执政者用自己的财产负责征集租税,因此他实际上加速了庇护制的发展。
在 7 至 8 世纪内,正当拜占庭帝国东方各省已被阿拉伯人侵占的时候,
拜占庭的欧洲各行省的斯拉夫化过程正日益加紧地进行着,斯拉夫人的移民 甚至扩展到了小亚细亚。查士丁尼二世(公元 685—711 年)时为补充长期战 乱所造成的劳力不足,用强制手段将斯拉夫人大量迁移到小亚细亚和其他地 区。8 世纪时,拜占庭继续推行利用斯拉夫人的国内移民政策,在 762 年移 到小亚细亚的斯拉夫人就达 202000 人之多,数量众多的斯拉夫移民改变了拜 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并且斯拉夫人带来了农村公社,使帝国的社会结构发 生巨大变化。8 世纪前期形成的“农业法”反映了这一变化。当时农村公社 广泛存在,耕地归公社自由农民占有,份地要定期轮换,使用权受到公社保 护,作物收割后,休耕地要暂时收回作为公共牧场。其它如森林、草地、牧 场则为公共所有。“农业法”也表明自由农民已开始分化,有的农民因无力 耕种而放弃份地,有的农民则租种别人的份地,向土地所有者缴纳一部分收 获物,成为分成制佃农或“什一租户”。至于富裕农民,不仅拥有牲畜和劳 动工具,而且拥有奴隶。公社保护私人财产,盗窃或损害他人财物要受惩罚。 由于自由农民数目大量增加,个体农民的小土地占有制加强,使隶农也发生 相应的变化。7 世纪以后,帝国政府不再以法律形式将隶农束缚在土地上, 从而使隶农获得一定的自由,处境得到一些改善。奴隶制的大领地大部分趋 于衰落,奴隶制已经不是基本的剥削方式。同时由于土地变为私有财产,特 别是个体劳动和私人占有的出现,使公社的财产分化和阶级分化成为不可避 免,因此公社制度的瓦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斯拉夫人的入侵及其在拜占庭 地区的移民,带来了种族构成和土地关系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增加了 拜占庭的生命力,成了封建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出发点。但在巴尔干半岛

和在其他地方巩固起来的农村公社在一段时间内曾抵抗了封建贵族,保护了 农民的自由,制止了农奴制度在拜占庭的扩张。不过它的抵抗只是暂时的。 前述 8 世纪时的“破坏圣像运动”,实质上是教会和军事封建主土地和 财产的再分配。这一运动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以军事贵族为代表的封建势
力更加强大,村社农民更快地沦为依附农民或农奴。 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公元 867—1056 年),拜占庭的封建关系迅速发
展。国家的税收政策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自由农民的没落。从 6 世纪时,拜占庭的全体居民就已必须纳税。政府从工商业、专利事业和买卖 官职中得到大笔收入,但主要收入来源是各种捐税。沉重的捐税和劳役促使 农民破产,教俗封建主则依仗权势侵占公社附属地和农民份地,并迫使破产 农民处于人身依附地位。到 10 世纪,拜占庭的大地产迅速增多,小领地不断 减少,一个新的贵族阶级已在农村形成,他们不仅购买和吞并私有地,而且 购买和侵吞屯田兵土地,把屯田兵也变成农奴。这个新贵族阶级在 10 至 11 世纪之间成为统治阶级的基本集团。
10 世纪时,拜占庭的封建化进入了决定性的阶段,这一时期,拜占庭乡 村居民的社会等级完全确定了。农民处境困难,生活极端贫困,国家用连环 保的办法迫使他们及时缴纳租税,而封建贵族则用残酷的办法剥夺他们的土 地,把他们变为农奴。10 世纪农民农奴化范围十分广泛。无数佃垦农,也就 是依附农民住在地主贵族的土地上,领佃主人的份地,而为地主服封建义务。 他们的经济地位比自由公社社员的地位更加困苦,因为代役租和其他的赋役 夺走了佃垦农的大部分劳动和生产物。
自由农民的破产,屯田兵制的破坏,固有地的减少,使皇帝们感到了大
地产的威胁和税源兵源减少的危机。因此从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时期(公
元 920—944 年)开始,历代皇帝反复颁布立法,保护小土地所有者,削弱“有 势力”者。
922 年,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颁布了一项新法令,禁止“有势力”的
封建贵族以任何方式(赠送、购买或租赁)攫取农民的土地,并把近 30 年来 征用的屯兵的军人土地还给屯兵,同时让农民享有购买地产的优先权。
但封建贵族们却乘着 928 年的歉收和饥荒的机会,在高利贷条件下更大
规模地收买了农民的土地。所以在 934 年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在第二个法 令中命令贵族们把从饥荒年度起购自农民的土地按原价还给农民。但农民土 地仍被剥夺,自由农破产问题仍十分严重,所以君士坦丁七世(945—959 年) 不得不在自己的新法中承认了这一点。但他宣布屯田兵的土地是不能转让 的,并规定凡把屯兵变为农奴(佃垦农)和攫取他们土地者一律课以巨额罚 金。当小亚细亚“有势力”者的代表之一尼斯福鲁斯·福卡斯取得政权时, 他就废除了原先被承认的农民和屯兵优先购买贵族所占有的土地的权利。在 他统治期间,贵族胡作非为的行为特别猖獗。
976 年,瓦西里二世(公元 976—1025 年)即位后,于 996 年颁布了反 对大土地所有者的全面立法,勒令大贵族将 922 年以后吞并的土地归还原 主,并把征税权交给地方领主,而不再由农村公社承担,这表明农村公社已 完全瓦解,农村的封建军事贵族领地业已形成。后来,在 1001—1002 年之间 公布了所谓“担保”法,责成大贵族对贫苦农民的欠税负责。皇帝的措施无 疑巩固了拜占庭乡村中的农奴制度。同时,瓦西里二世为了讨好僧侣,在 998 年废除了尼斯福鲁斯·福卡斯曾经颁布的一些法令(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

制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增长,它们禁止建立新寺院,禁止把土地转与现存寺院 或赠送给大主教、主教和济贫院)。教会人士和僧侣现在可以放肆扩展自己 的领地了。
由此可见,这些皇帝的限制性措施都是不够彻底、不够坚决的,它们遭 到大贵族和官员的激烈反对,所以并未产生应有的后果。
11 世纪拜占庭的封建关系进一步发展。科穆宁王朝(公元 1081—1185 年)实行了普洛尼亚制度(即监领地制),也称“恩准制”,类似西方的采 邑制。政府将国家土地和农村公社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接受监领地者, 有权享受自己领地上的税收和租税,对领地上的农民(巴力克)享有支配权。 监领地可终身享用,死后归还王室。“巴力克”领有世袭份地,必须向监领 人纳税、服劳役,并且丧失人身自由。 11 世纪末,拜占庭的自由农民大多 数沦为农奴,封建关系最终确立。由于监领人只是终身占有这块土地,所以 他们拼命从依附农民身上榨取油水,而不考虑什么后果。
(3)农业和农民阶层
10 世纪一个拜占庭的皇帝说:“要保全一个国家,有两件东西是必需的, 那就是农业和军事艺术”。他们像罗马人一样,认为土地是财富与国力的主 要源泉。为了这个原因,拜占庭人采取多种方式来补充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劳 力不足,并积极开展农业拓 殖。在各省建立的军事殖民地,士兵 们都耕种分给他们的土地,作为一种军事服役。帝国还利用摩尼教派、雅各 教派、保罗教派 等异教的基督教派别来拓殖荒地,这些异教教徒是 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迁到色雷斯和希腊的。7 世纪时从黎巴嫩来的 12000 名叙利亚冒险者,即定居在色雷斯、伯罗奔尼撒和伊庇鲁斯。必要时皇帝也 会释放奴隶进行拓荒。5 至 10 世纪时,成千上万蛮族出身的隶农被安置在帝 国内所有欧洲各地区,其中有些是日耳曼人,如在色雷斯及伊利里亚的哥特 人,在班诺尼亚、介于底拉维河与撒夫河之间的哲彼提人、赫琉来人和伦巴 底人;有些是塞姆人、阿拉伯人、埃及人;其他如波斯人、亚美尼亚人和塞 加西亚人,都是雅利安族。如果必要时,都兰族的俘虏也被施以洗礼,而依 次变成劳动者。这样,阿瓦尔人安置在美塞尼亚,靠近那瓦里诺;保加利亚 人安置在亚加尔拿尼亚,在亚克兴周围;14000 名土耳其人安置在东马其顿, 而其他的人,则被安置在奥加里达湖四周。但是人数最多的农业拓殖者队伍 是由斯拉夫人提供的。查士丁尼二世曾经一次就把 7 万斯拉夫俘虏安置在斯 特鲁马河盆地和东马其顿。
色雷斯的一部分就是由这些蛮族拓殖的。斯拉夫人移来的部落、人口是
那样多,以致同化了与他们一样被移民到这个地方的亚美尼亚人、波斯人、 土耳其人和亚洲的希腊人,在 6 世纪时,马其顿曾被称为斯拉文尼亚(今斯 洛文尼亚)。南部帖撒利、班都斯地区、阿提卡,尤其是伯罗奔尼撒,由于 这些斯拉夫移民而重新有人定居下来,到 10 世纪时,整个摩利亚变成一个斯 拉夫区域。在意大利南部情况也是一样。正是由于这许多种族不同的移民, 为拜占庭提供了农业劳动力。10 世纪的拜占庭又一次成为欧洲人口极其稠密 的地区。
大量拓荒减少了荒地面积,同时,皇帝们也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防止弃田 数目的增加。首先,他们命令那些听凭土地荒芜不耕的地主应当丧失其土地。 其次,如前所述的联保地税在 6 世纪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土地的 抛荒。这一联保地税一直持续到 10 世纪,以后甚至还重新规定过。在这种情

况下,土壤的耕种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从 8 世纪到 11 世纪,拜占 庭农业达到了高度繁荣。有关农业与家畜繁殖的着作,都是在 10 世纪内写成 的。许多改良的耕作方法,例如灌溉、完善的树木栽培方式以及葡萄与技术 作物的种植,我们习惯上把它们归功于阿拉伯人,而实际上似乎是渊源于叙 利亚——拜占庭的。
农业生产没有一个地方像东方的拜占庭这样进步、这样平衡发展。拜占 庭各省布满了茂密的森林,特别是在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班都斯、琉 奎尼亚与卡拉布里亚。君主们和大贵族们有很大的林园,都从森林取得木材 以供建筑之用。渔业在黑海、爱琴海、亚得里亚海都很发达。养猪和放羊到 处都很兴旺,特别是在森林地带与高原上面。牛和其他牲口的饲养则在色雷 斯、米西亚、马其顿、波的亚、伊利斯、美赛尼亚和意大利南部的平原上进 行。皇帝与大地主以拥有种马繁殖场、饲养赛跑的马和战马是体面的事情, 而这些又以色雷斯及伯罗奔尼撒所产的最为着名。希腊的蜂蜜闻名于欧洲。 色雷斯、马其顿、帖撒利、美塞尼亚、阿普利亚、西西里和康帕尼亚仍旧是 欧洲最富的产粮区。主要食粮是小麦、咸肉、鱼类、干酪、火腿、酒和蔬菜。 埃及是帝国的大谷仓,它每年能向君士坦丁堡输出 26 万夸脱的谷物。尼罗河 两岸及三角洲盛产着纸草芦苇,而以它制造出来的纸张是埃及的重要出口 物。没有一个基督教国家的果园能够与拜占庭帝国的媲美;杏仁、柠檬、橘 子、无花果和葡萄干以及爱琴海、希腊及意大利南部的水果,都大量出口。 列斯堡、萨摩斯、希腊和西西里出产的加了香料的酒驰名世界。东帝国在染 料植物和药草植物上也占据第一把交椅,在甘蔗、棉花和桑树种植上以及养 蚕上,则居于垄断地位。在农产品上,拜占庭拥有为中世纪所有的人既羡慕 又嫉妒的丰厚财富。
拜占庭的农村居民,在中世纪初期末了时,绝大多数都是隶农与农奴。
奴隶制的庄园虽然存在,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在农业中并不占 主导地位。并且帝国法律禁止自由人占有奴隶,允许奴隶与有自由身份的人 通婚,这一法令本身就使奴隶得到解放;它禁止出卖奴隶,承认奴隶的个人 财产所有权;它便利并扩大了奴隶的释放,蓄奴仅限于从事家务劳动。可是, 虽然法律取消了获得自由的人与自由人之间的一切区别,但奴隶出身的人很 少能取得完全的自由,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获得独立谋生的自由。相反,他们 倒使得隶农与教会地产上的农奴人数大大增加。
隶农与农奴阶级是由各种各样的成分构成的。破产的小自由地主、分益
佃农、佃农、被释放的奴隶等。他们全都被迫签订一种严厉的依附契约,以 耕种田地作为谋生的手段。在罗马帝国最后几世纪中即已形成的隶农制,在 拜占庭帝国统治下变得很普遍,并且由于许多新人,包括负债不能偿还的人、 附属于公地的游民、贫无资产的人、外来移民、战俘等不断参加它的行列而 日益发展。隶农列名在人头税名册内,所以国家可以向他们征收应纳的税。 他们固定在土地上,耕种土地却没有任何财产权,并以奴役税或贡赋以及实 物税等形式,以货币或实物把土地收成的大部分付给地主;作为回报,他们 在所耕种的土地上也享有一种可以转让和世袭的永久用益权。
政府的立法通常保护剥削隶农的贵族阶级的利益。隶农负担的义务越来 越多,并且被固着于土地上,丧失了离开领地的权利。两种耕种者阶级在隶 农中发展了。最幸运的阶级,其成员在中世纪初期仍继续带着隶农的名称, 有着大部分的公民自由特权,例如无需户籍条件而与人订婚的自由、完全的

夫权与父权,以及立遗嘱的资格。另一种半奴隶耕种者的阶级,他们称为附 属于土地的农奴,不久就并入农奴阶级。这两类隶农,在 9—10 世纪时合并 成为单一的教俗大地产上的农奴阶级。于是农奴制带着它的真正特点出现 了,耕种者有住在耕地上从事耕种的义务,土地所有者有不得驱逐佃户、不 得增加佃户的支付物的义务。
此外,帝国农村还存在着自由农民阶层。这一阶层一部分是从古代保留 下来的,另一部分是由所谓“蛮族”侵入帝国领土而形成的。据文献证实, 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上还保留着农村公社的残余,因而 也存在相当数量的自由农民。例如在 4 至 6 世纪的埃及就普遍存在着农村公 社,水的分配、土地的共同使用等等都是由公社来调节的。稍后,在 7 至 8 世纪时,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移民恢复了农村公社,补充了自由 农民阶层的队伍。这样一来,帝国又扩大了自己征税的可能性和军队的员额。 中世纪早期自由农民在当地的生产中起过一定作用。
因此,奴隶、隶农、农奴和自由农民构成中世纪拜占庭农业劳动者的主 要成分,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帝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4)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凭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地理优势,拜占庭帝国迅速地发展了手工 业和商业。尽管帝国不断受到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及其它民族的 侵袭,但是三大洲的各族人民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相互交流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一切都促进了拜占庭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
手工业在拜占庭远比西方进步,它集中在城市。当然,在贵族和教会的
地产上有一些农村作坊,例如在佩特雷斯的但以理斯领地上的那些作坊,出 产紫色的织品、好的布和地毯等奢侈品;一些大寺院的作坊,在僧侣的指导 下专门生产各种工艺品、灯饰和绘画。同时广大农村居民为满足日常生活需 要也从事一些家庭手工业。但是最繁荣的依然是城市手工业。手工业者操持 着世代相传的职业,在小作坊或国家的大作坊里进行劳作。他们组织行会, 维护本行业的经济利益。911—912 年之间编纂的“城尹册”,证明当时君士 坦丁堡存在着 22 个手工业和商业的同业公会,每个同业公会都享有生产或经 营一定的商品的独占权。组织在行会中的既有手工业者又有商人;例如货币 兑换者、生丝贩卖者、蜡烛制造者、制肥皂者、卖酒者、香水商人、猪贩、 马贩、鱼贩、肉贩、粮商、食品杂货商等都有专门的行会。各种行会中人数 最多的是与纺织业有关的行会,如生丝贩卖者、纺织工匠、丝、羊毛和布的 染匠,以及在叙利亚从事原料和各种精纺品贸易的商人。其他职业的手工业 者,如制锁匠、磨坊主、漆匠、大理石匠及镶嵌工匠,则组织在没有特权的 行业中。此外还有由国家垄断的采矿、制盐、造币及武器、军需品等。
享有特权的或官方的行会以及各种自由行业,往往占据在市中心的街道 和大会场周围等特殊地点。国家常常给予行会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一些特 权;它免除水手、制羊皮纸者和紫色染匠服兵役的义务;同时免除大多数行 业工匠的一部分租税;所有的行会均有其垄断权。以此作为交换条件的是, 国家对这些行会执行最严格的监督。每一个官方行会都处于城市行政长官管 辖之下,都要服从行政管理规则。这些规则详细规定行会取得粮食等必需品 的方法,规定它与外国商人的关系,限制购买数量,并确定出售的价格、日 期和地点,以及行会所得利润的税率。如果新会员加入行会,他必须能够出 示具有从事该职业技能的证明材料,必须事先获得政府当局的允许,另外他

还要分别向同业公会和国家缴纳一笔费用。此外,国家对于制造技术也采用 同样的管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国家官员可以进入工作场和商店检查商品 及帐簿。当局甚至时常试图规定最高的工资和奢侈品的价格。从查士丁尼时 代开始的这种严密控制的财政政策(如警察式监督、限制性命令、价格规定、 皇家垄断、租税勒索等),曾被很多皇帝所推行,阻碍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 展。特别是盈利最丰的丝绸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家的独立事业。据当时的 记载,提尔和贝鲁特的丝织业由于受到政府各种限令、价格规定等措施的影 响而陷于破产境地。政府的严密控制阻碍了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但 也加强了帝国的统一与巩固。不管这种政策的缺点如何,拜占庭的手工业与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情形比较起来,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查士丁尼一世时修 建的大量堡垒、道路、宫廷和庙堂就证明了这一点。否则,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一建筑史上的杰作就不会落成了。
在官方行会以外,拜占庭还有无数从事小规模手工业生产和贸易往来的 自由行业。在这些行业中,个人的创造性得到更自由的发挥,他们的劳动为 拜占庭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行会和自由行业的工匠们,以精湛的工艺和多样的外形,为拜占庭手工 业在世界上赢得了极高的地位与荣誉。帝国生产的纺织品,是全欧洲的君主、 主教和富裕阶层所热衷追求的。佩特雷斯的毛织品,马其顿、那不勒斯的麻 布,以及各地生产的地毯、加工的皮革,都是举世无双、极受人们欢迎的物 品。装饰精美、涂上珐琅的玻璃制品、嵌镶物及瓷器也行销各地。帝国还有 老练的采矿与冶金能手,他们开采了小亚细亚和东欧的铁、铜与铅等矿藏; 还在帖撒罗尼迦、伊庇鲁斯的尼科波利斯和优卑亚、雅典和底比斯、伯罗奔 尼撒等地开设的兵器工场中制造弓箭、枪和护身甲。采矿业与军火制作业等 都是由政府控制,私人不得经营。这些行业为保证国家的统一稳固提供了物 质基础。
除手工业的繁荣外,中世纪前期的拜占庭享有基督教各国国际贸易的垄
断权,这种贸易集中于地中海。拜占庭位于西亚细亚和欧洲的海上和内陆所 有各大贸易路线的汇合点,而且拥有自己的海陆运输制度和高度完善的汇兑 方法。从中世纪之初起,拜占庭就采用一种国际货币制度,一种金本位。这 就是贝占或拜占庭金币。拜占庭的货币兑换商与银行家们在使用汇票或与之 相等的信用券上,走在意大利人的前面。拜占庭商船队是地中海之王,在这 里随处可以看到它的国旗。机警的巡警,随时准备与海盗进行战斗,维护着 海上安全。陆路上的交通也很通畅,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南部的旧的罗马公 路上又修建了无数的桥梁、水井、水池和庇护所。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拜占 庭能够从事出口与转运贸易,它的商业能达到当时西方各国所不能达到的广 阔范围。
于是,拜占庭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在这里,首先是经过叙利亚商人, 然后是经过威尼斯人、热那亚人、亚美尼亚人的中介,拜占庭的农产品和制 造品被运到东西方各地:美丽的丝、漂亮的布、黄金饰物、雕刻的象牙、玻 璃、玛瑙杯子、水果、酒以及其它特制的和奢侈的物品。经过那些在拜占庭 经商的阿拉伯和土耳其商人之手,欧洲得到小亚细亚、加尔底亚、亚述和波 斯、印度与远东、埃及与非洲各地的珍贵商品香料、香水、宝石、稀金属、 檀香、麝香、樟脑、生丝、棉花、精美的丝织品、羊毛织品和地毯。从 8 世 纪起,斯拉夫、保加利亚和马扎尔的贸易商人沿着河流和大贸易路线蜂拥到

帖撒罗尼迦和拜占庭来销售他们的麻、蜜糖、盐鱼、牛羊、兽皮及其他物品。 从意大利、德意志、西班牙和高卢来到拜占庭口岸和转运港口的有五金、生 羊毛、亚麻布、粗糙的羊毛制品及地毯。所有这些商业往来,汇聚在帝国境 内,推动着拜占庭经济的繁荣发展。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盛繁荣。拜占庭帝国布满了强大 而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其中首都君士坦丁堡最为着名。印度、波斯商人运来 的东方丝织品、香料、象牙、珠宝;斯拉夫人运来的北欧毛皮、琥珀、蜂蜡、 干鱼及奴隶;埃及人运来的尼罗河流域的谷物、甘蔗、麻布、纸草;叙利亚 的彩色玻璃、精制织物及绣品??源源不断地集中于君士坦丁堡,又由希腊 人、犹太人、叙利亚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意大利人转运至西欧市场。
11 世纪时,仅君士坦丁堡的贸易和海关税,每年就为帝国国库带来 730 万贝 占的金子。君士坦丁堡还是一个大的手工业中心。大量手工业者在那里从事 着贵重的织金物、加工精制的象牙、首饰业、珐琅器和其他奢侈品的生产。 其中尤以丝织业最负盛名。丝织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最大的作坊设在皇宫。 工匠们利用从中国进口的生丝和本国生产的生丝作原料织造高级锦缎,产品 大部分供宫廷贵族和各级贵族、官吏享用,部分向国内外市场销售。此外城 里还有富豪和自由手工业者经营的作坊。君士坦丁堡的其它重要手工业,主 要还包括制造金银餐具、镶嵌金银器皿的金属制造业,以及由国家垄断的军 火制造业、铸币、造船等。工商业的发展,东西方商人汇聚于此,使君士坦 丁堡的人口迅速膨胀,中世纪时人口达到 80 万,是欧洲最富庶、人口最稠密 的大都会。马克思称之为“沟通东西方的一座金桥”。①
除了君士坦丁堡以外,各省也有一些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例如叙利
亚的安条克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前者生产玻璃、高级陶瓷、精细的纺织 品及珠宝首饰;后者以纸草、亚麻布、玻璃制品闻名。亚历山大里亚还是东 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远东的丝绸和香料,埃及商人由马来亚(今马来 西亚)或锡兰(今斯里兰卡)运出,经红海,至苏伊士湾,再由亚历山大里 亚转运西欧。它曾是当时近东最大的城市,其美丽的街道、公共大厦、豪华 浴场及其他很多景色,使当时的阿拉伯人称羡不止。
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也有许多经济发达的城镇。那里生产的棉、麻、
布匹、地毯、生丝、染料、谷物和畜产品等主要运往君士坦丁堡。帝国各地 的城市和首都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和农村市场也有密切接触。
城市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给拜占庭带来了丰厚的工商业利润,
也给帝国提供了巨大的财政资源。帝国政府可以运用雄厚的财政资源建立强 大的军队和推行有力的外交政策维系疆域的稳定,因此直到 12 世纪末期以 前,拜占庭帝国一直是个强大的国家,也是中世纪前期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之一。
(5)拜占庭经济的衰落与帝国的灭亡
13—14 世纪的拜占庭已丧失了从前的经济繁荣景象。1453 年君士坦丁堡 被土耳其人攻克,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至此结束。
促使拜占庭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深刻的封建化。当农民的农奴化基 本完成的时候,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经济权力也不断增加。他们自己也变成 了领地上的小国君。他们利用农民的土地依附关系,以及自己对农民的政治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8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21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4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92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50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0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5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48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78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