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唐朝有多少崇拜
1. 唐朝的服饰,文化一度传到了日本,日本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了唐朝
日本对于唐朝的崇拜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是排名第一的,日本在中国唐朝时期见识到我们的强大,为了改变国内落后的局势,便开始全盘学习唐朝,中国的服饰、政治制度等都被日本所学习,日本经过大化革新,从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制社会。
中日两国从古代一直到现在,保持着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唐朝时期中日交流,最为频繁。由于盛唐文化的空前绝后,也让日本人由衷佩服进而引进技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心理和方式是恭谦的。
2. 日本为何崇拜唐朝文化呢
一直有个说法是唐朝在日本,今天你观察日本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比如服饰、语言、文学、哲学、建筑、风俗等等,你总能看到唐朝的影子或痕迹。日本的禅宗、茶道、书道、艺伎、和服、文字、围棋、寺庙,都是起源于唐朝。日本的文化就是以唐朝为模板的,日本的国名都是唐朝给起的。唐朝以前日本没有文字,借助汉字日本才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没有唐朝日本还是那个落后的倭国。
日本随着发展逐步有了野心,不满意倭国的称号。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公元607年倭国派遣小野妹子使隋,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由过去自称倭王改为称“日出处天子”。日本的自大开始显露,一场争霸战不可避免。
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以少胜多,痛击倭军。日本第一次领略唐朝的盛大军威,《日本书纪·天智天皇二年八月条》记载日军:“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日军“赴水溺死者众”。白江口一战,日本输得口服心服,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开战。
3. 为何日本对唐朝历史文化如此崇拜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的起源吧,对于日本起源,众说纷纭,连自己都不知道根在哪。相传最多的是周朝吴伯放弃王位东渡创立大和名族,但遭到日本学者反对。而日本独特的环境文化使日本变得与邻国极其敏感。而在唐朝,对外政策宽松,与各国交流往来,这是封建朝代最为鼎盛的时刻,四方来朝贺,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基本都是大和名族,凝聚力极为强悍。对强者有着狂热的崇拜,唐朝,黑船事件之后的美国都是日本愿意学习的榜样。尽管日本在出师之后总想对师父下手,但在学习期间他们比谁都认真。唐朝历史文化对日本而言,是强者的历史,就像在侵华战争时候,日军高级将领都是非常想把唐朝文物据为己有。强者的文化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日本是一个尊重强者的国家。你在强大时候,他只会学习你。黑船事件后,日本对政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开始打开资本主义道路。当时欧美列强称日本为“东方的猴子”,但最后却不得不佩服日本显着的进步。这一点在唐朝也是一样,日本将唐朝先进的社会制度运用到自己身上,使封建帝制才彻底稳固下来。
在明清时期,朝代的衰弱让日本越来越看不起中国。自明朝戚继光以后,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毫无能力,唐朝则不一样,因为白村江战役中,日本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逼迫天智天皇改变对外政策。自此900余年间,日本都未敢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日本也积极遣使进入唐朝学习。由此唐朝历史文化是日本人学习最多的,唐朝的鼎盛与强大也让日本极度崇拜。
所以,日本崇拜唐朝历史文化是因为唐代时中国的强大,日本有学习强者的特点。只有强大了,别人才会热衷于你的历史文化。
4. 为什么日本就崇拜唐朝,不崇拜宋元明清,其实都是因为
因为打开日本人视野的就是唐朝。
唐朝以前,日本非常落后,进入唐朝之后,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日本之间实现了沟通和文化交流,突然之间打开了日本人的视野。此后日本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朝的文化和技术,并迅速地跟上了中国的发展脚步。此后的宋元明清从文化和技术上对日本都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也就不再崇拜了。
5. 日本人为什么崇拜唐朝
大唐,一个让后世中国人魂牵梦系的盛世王朝。
隋文帝年间,日本,那时叫倭国,第一次派遣入隋使者。《隋书·倭国传》有记载:倭国使者说倭王以天为兄,以太阳为弟。
中国皇帝历来自称“天子”,隋文帝听到倭王居然和“天”称兄道弟,立即责令日本改掉这个荒谬的称呼。
到了隋炀帝即位后,日本使者小野妹子(男性)来华,送来一封圣德太子的国书。
圣德太子在国书里傲慢地写道:“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这种不逊之词惹得隋炀帝大为不悦,他责怪手下:以后蛮夷这种无礼的书信,别拿给朕看!
后来,小野妹子又来过中国一次,这次的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虽然少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的傲慢,还是透着“我俩一般大”的派头。
但是到了唐朝,日本人跪了。
因为被唐朝狠狠揍了一顿。
公元663年,为争夺朝鲜半岛支配权,唐朝和日本打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仗——白江口海战,日本惨败。
这场战役的经过,《旧唐书》里只有简捷的三十一个字:“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那个时代,大唐武功强盛,对外战争攻无不克,这种击溃敌军的遭遇战,在唐军的辉煌战史上实在不算什么。
对日本,就是两回事了。要知道,这是日本摄政中大兄皇子(后为天皇)亲自指挥,举国三万士兵,一千艘战船,却被只有170艘战船,二万人的唐军轻易击败。
实力和文明的双重碾压。
当年日本战败后,国内一片惊恐,生怕唐军乘胜“直捣黄龙”,于是在九州等沿海地段大量修筑山城作为防线。但唐朝人压根没来,因为他们根本没把这个偏远落后的岛国放在心上。
日本人尊崇强者,你把他打得服服帖帖,他就跪你——两年后,日本遣唐使人数,陡然比以往增加了两倍!
从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毕恭毕敬的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每次少则三四百人,多则八百余人。
肩负着“取经”重任的日本留学生们像海绵一样,从盛唐文化里汲取了无数养分,滋养了大和民族。
在唐朝,日本遣唐使是所有国外使者中最有风度和礼貌的。文献记载中,唐朝人形容日本使者“容止温雅”。
当时派遣遣唐使是日本朝廷的一件大事,每次任命的遣唐使都要“海选”:首先是没有劣迹的朝廷官员,其次要有学问,毕竟肩负着学习先进文化的重任,另外,相貌要仪表堂堂,举止要有风度。
唐代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最有好感的黄金岁月,这依赖于日本一批一批恭恭敬敬的遣唐使,他们远渡重洋,举止温雅求学若渴,留下了中日史上最缠绵的一页。
往事随风。
你强,他就跪;你弱,他就欺。这是两千年来日本民族的特性。
6. 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什么样的
日本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是因为他们崇拜强权。当时日本处于近乎愚昧的时代,无论在文化技术和国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大唐。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制造、冶金、建筑、美术、法度等等,就连日本当时的东京的建筑样式及规模都模仿大唐的长安,日本人仿照中文偏旁部首等而造成日文,完成文化革新。日本人向唐朝称臣是有目的,有欺骗性的,无非是要改善他们落后的状态,一旦羽翼丰满,就侍机欺师灭祖,当时日皇即告诫谴唐使者:“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疑,毋为诡激”,可在盛唐朝时期,便趁高丽内乱入侵高丽,与唐军决战,吃了败仗之后再不敢明目张胆地侵犯,但他们表面上还对中国非常恭敬,不时派人朝贡,领取赏赐。一旦中国势弱,就立刻变了态度。宋朝国力疲惫,于是日本转而向北方日盛的辽大称臣纳贡,只从中国引进历法、医药、印刷等技术。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3.中央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
4.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贵族从国家得到一部分土地,成为政府的官吏,职务不能世袭,他们的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旧奴隶主贵族顽固反抗。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斗争,大化改新才最后完成。同时由于农民可以有些园地、宅地,可以使用山林、池沼,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对生产的兴趣有所提高,这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就这方面来说,大化改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大化改新以后,日本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