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二战日本油田在哪里

二战日本油田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8-19 08:11:06

❶ 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北开采石油了没

东北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

日本“满洲石油公司”曾在大庆油田的边缘地区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来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的第一口井的深度为1100米)。有人后来为这件事解脱说,以日本当时的炼油技术,很难用这种石油提炼90号以上的航空汽油,陆军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最高不过是78号,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产航空汽油,就必须从美国导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仅这一点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载,所以就放弃了继续在大庆地区找油的计划。实际上,新中国时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实录满铁调查部》一书中认为:“石油探矿是由满铁和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的。从兴安北省的海拉尔到热河省这样的范围内做了广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设了常驻住宅,进行了深度达一千米的钻探。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这样先进的钻探技术,却将它搁置起来,实在是遗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钻探技术达不到,而是没有深入钻探罢了。

而日本曾经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区,就是后来属于辽河油田的边缘构造带上。辽河油田1995年的生产量是1500万吨,也是日本当时需要量的5倍。但辽河油田的高流动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处,而当时日本的技术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后来日本人听说辽河油田被发现后感叹说:“当时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国地质大师黄汲清则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理论,他曾讲: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却没有找到油田,他们找油技术比我们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而我们只用了五年就发现了大油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这是日本人没能找到大庆油田的另一种解释。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小松直干也认为,除了勘探的范围、密度不够外,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和探矿技术的问题”。

当时的日本专家非常迷信当时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论”,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尸体与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为沉积物,这些动植物腐烂,沉积物就会生出油气。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论”,中东地区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东北找了14年花费数百万美元,依然一无所获,又没有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最终,日本将其大部分设备和技术人员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苏门答腊等地。

但并不是说日本在东北没有得到石油。

日本对东北石油工业的掠夺主要体现在人造油的两个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抚顺页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强?答案是德国。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在解决战争机器的动力问题时采取开发液化煤炭生产“合成石油”。希特勒对化学家们说过:“现在离开石油的经济是不能想象的,对于要求独立的德意志来说,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液化煤炭计划进行下去。”1939年9月,德国开始进攻波兰的时候,合成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日产7.2万桶,占到了全德国石油供给量的46%。
看到德国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坚定了开发人造石油的决心。但是,德国把这项技术视为国防工业机密,不肯外泄给日本。一无所获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钻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
由于对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费巨资进行该项目,将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为第一次产业开发的一项重点。在1936年,建设抚顺煤炭液化工厂,1939年开始试行生产,1941年实现了一次液化轻油和二次加氢液化石油生产。1943年,抚顺液化厂移交给“满洲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并由日军军需部门直接指导,主要生产加氢油,即航空和汽车用油。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产量不高,“1944年生产航空汽油1289吨,普通汽油1487吨”。1937年,伪满成立了“满洲合成燃料株式会社”,主要用阜新煤制造人造石油,计划用以强化国防,后因设备问题未能成功。还有四平的油化工业会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会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厂机构都因后期的资金、设备不足等问题,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生产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产量为100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1400万桶的8%。由于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中国东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锁而无法将那些人造石油运回本土。

而页岩油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泥页岩孔隙和裂缝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页岩层系中的致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邻层和夹层中的石油资源。这种开采方式后来被美国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夺抚顺页岩油最为严重。“抚顺煤矿的油页岩厚约120多米,藏量达55亿吨,按平均含油量5.5%计算,可得原油3亿吨”。关东军与日本海军均参与到对页岩油的争夺中,开始对页岩油工业化进行试验。1928年建立炼油厂,1930年开始实际运营,到“九一八”事变前,1930年产原油达5.7万吨。抚顺炼油事业能够大量生产,且作为当时唯一的石油资源,为满足日本与伪“满洲国”需求,开始着手进行扩建。1934年到1936年,抚顺煤矿西制油厂实行第一期改建计划,改造干馏装置并新建精炼油装置,原油年产量达到了14.5万吨。“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对页岩油的掠夺,在1936年到1939年,又实行二期扩建,使原油年产量增加到19.1万吨。1939年着手建设抚顺东制油厂,1944年投产,到1945年共产原油9078吨。抚顺炼油厂所生产的原油基本上全部运往日本,供以军用。1942年,抚顺煤矿两制油厂的设备能力是年产粗油30万吨。而在1944年实际粗油产量是20.4万吨。

最后说句,日本陆军的装甲化、机械化程度比德国差远了,其石油消耗量不过占到日本庞大海军的一个零头,所以“只要石油这东西能满足,日本的飞机坦克装甲车汽车就能动起来啊,中国完全抵挡不住日的轮番轰炸啊,中国必亡啊”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❷ 二战期间日本的资源都是从那里来

在各大国中,日本的钢铁和弹药是最少的,比如钢产量是200万吨,连德国的1/10都不到。当时日本的钢铁来源主要是从美国进口钢铁和废铁。从中国的掠夺是次要的。当时日本并没有得罪美国,所以美国愿意出口。 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断绝一切对日贸易。 日本的钢产量急剧下降.日本发动二战是长期准备的,通过在外国特别是中国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战争期间又以战养战的政策,使日本的资源不会耗尽! 东北有战争所需的几乎所有煤铁粮食资源!石油有东南亚的,没和欧美开战前从他们那进口,开战后东南亚的油田就是日本的了,当时美英在东南亚还储存的大量的石油,加上日本本身就是危机意识很强的国家,平时就储存的大量石油!第三个原因是日本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的,看以前的是史料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日军基本都是徒步机动,战斗也大多是和对方的徒步步兵作战,陆军对石油的依赖和使用量和苏美德的军队比少的多的多。大部分石油是海空军用了,可到战争结束海空军的飞机数量也没美国多,这实际就是国家战争能力的极限了。说到这就明白为什么苏军攻占东北被日本认为是最致命的,东北被占领战争最基本的资源就没了!日本当时已经有在本土失守的情况下举国迁移东北,加上关外的100多万军队也许还能顶一两年的打算。

❸ 二战时,日军的石油从哪里来的

日本人的石油是从美国购买的
但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停止了向日本出口石油
被切断了咽喉的日本才冒险发动了偷袭珍珠港
试图在短期内击败美国~~~重新获得石油供给
在开战后~~~失去从美国得到石油供给的日本在东南亚还有数个油田
因为日本军队比较落后~~~吃油的武器装备并不多
所以日本在燃料供给方面一直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不像德国

❹ 日本本土几乎不产石油,二战时日本的石油是从哪里来的

不生产石油,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运输过来啊。

现在的日本,也没有生产什么石油,不一样活的好好的。

其实,二战的时候,各个地方发现的油田,其实都不多。我们中国的大庆油田,还是在解放后发现的。如果那个时候,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的话,说不定就不会对美国宣战了。

而在二战那会,其实东南亚地方,矿产资源都比较丰盛。例如铁矿还有石油这些,还有橡胶,都可以在东南亚地区找到。整个东南亚,就相当于一个宝库。所以,日本也是可以从这些地方掠夺资源的。

只是,日本要对东南亚动手的话,势必会触及到美国的利益。所以日本孤注一掷,想要在珍珠港那里,把美军的主力给消灭了。结果,没有伤到美军的航母,后面美军才能反败为胜。

不过,在战争前期,日本的确从东南亚那边,抢了很多东西,用来发展国内的工业。只是,抢夺来的东西,迟早是会被抢回去的。日本在东南亚那边的岛屿,最后都被盟军攻占后,慢慢的,日本国内的石油也就开始紧缺了。

最后日本还想死守本土,想要和盟军决一死战,只可惜,美国没有登岛,而是送日本两颗原子弹吃,才能逼迫日本投降的。

❺ 二战时期,日本发动战争的资源都是哪来的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贫瘠的岛国,主要的战争资源石油、钢铁、橡胶、煤炭、稀土、铜矿、黄金乃至于民生息息相关的粮食日本都比较稀缺,那么日本是如何获得庞大的战争资源使他的战争车轮保持转动的呢?

石油资源

先说石油,石油是战争中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航行的全都趴窝。甚至可以说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就是源于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

而日本是着名的贫油国家,日本国内石油生产只占石油消耗的7%,那日本二战中的石油是那来的呢?

先看一组数据:

1940年日本进口:石油2205万桶,成品油1511万桶
1940年底剩余石油储备:石油2086万桶,成品油2804万桶
1941年日本进口:石油313万桶,成品油524.2万桶
1941年底剩余石油储备:石油1235万桶,成品油2588万桶
1942年日本进口:石油814.6万桶,成品油237.8万桶
1942年底日本剩余储备:石油684万桶,成品油1849万桶
1943年日本进口:石油984.8万桶,成品油465.2万桶
1943年底日本剩余储备:石油235万桶,成品油1146万桶
1944年日本进口:石油164.1万桶,成品油333.4万桶
1944年底日本剩余储备:石油20万桶,成品油475万桶

(1)1941年美国禁运前的石油来源

从数据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40年的石油进口和石油储备是日本的巅峰,而这些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提供了80%),另外一部分来源于荷属东印度群岛。所以在美国禁运日本前,日本的石油是主要来自于进口和日本之前的石油储备。

(2)1941年美国禁运后日本进口断崖式下跌

1941年6月日本占领越南后,美国宣布对日本禁运,英国和荷兰效仿,切断了对日石油供应,因此日本在1941年石油进口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只有313万桶,只占1940年14.2%。

所以禁运后的日本石油储备急剧减少,不得不做出了偷袭珍珠港冒险的抉择。

日本还大肆掠夺东南亚的特产橡胶和锡锭

❻ 二战日本占领了印尼油田及东南亚丰富的矿藏资源,为何还是缺油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军方曾计划在两年以内从东印度——被称为“南方战区”——取得足够的石油,以弥补缺额。因为日本是在其石油储备足以维持两年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或者说日本的决策者是这样设想的,所以两年之后,日本就必须依赖东印度的石油。其实这一目标已超额完成。战前的1940年,南方战区的石油产量为六千五百一十万桶。1942年,日本人只能生产二千五百九十万桶,但至1943年,他们使产量回升到四千九百六十万桶——1940年产量的75%。正如他们所计划的那样,日本人能够利用被占领的东印度来增加石油储备。
但这个计划有一个明确的弱点,日本的石油航运易受潜艇攻击。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军事决策者几乎没有考虑到那种危险。他们低估了美国的潜艇及艇上的官兵。日本人认为美国人吃不起苦,贪图享受,无法忍受海底生活和作战的艰辛。事实上,美国潜艇在战争中表现得最为出色。一旦配备着改良的鱼雷,它们就是一种致命的武器,能够削弱乃至切断日本南方战区与本土各岛之间的重要航线。按照日本人对所有商船的称呼,这次时间拉得很长的冲突,被称为“丸之战”。但直至1943年末,日本人才开始认真注意保护其航运免受潜艇的攻击,包括建立护航队。他们的努力既不充分又不全面。
总的说来,其结果是毁灭性的。在日本战时的所有货运轮船中,大约有86%在交战中被击沉,另有9 %则受重创,直到战争结束时仍未能投入运行。这一战役——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加剧的禁运和消耗战——的成功,被一批日本经济学家称之为“对日本战时经济的致命打击”。而且油船是潜艇特别喜爱攻击的目标。从1943年起,被击沉的油船数目骤增。到1944年,被击沉的油船远远超过新造的油船。到1945年第一季度,南方战区向日本本土的石油已完全停止。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9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35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6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06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63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16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72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75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90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66